诗谱序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记不要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变风、变雅《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

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x》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变雅”,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朝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

《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

《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田鹏【摘要】Shi Da Xu is the earliest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The Book of Songs,which has profound effect o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and the creation and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Shi Pu Xu" is one of the prefaces of different versions about The Book of Songs,which h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Shi Da Xu in the aspect of academic inheritance,and is also called the synoptic summary of "Mao Shi Zheng Jian". "Han Shi Wai Zhuan" is the only remaining works of "San Jia Shi",with many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the large creation time span from the Yuan Dynasty to the Republic,the various styles of creation,and the diversity of content perspective. The views of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Shi Da Xu ﹠ Shi Pu Xu and Han Shi Wai Zhuan have both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m can help pio-neering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Maoˊs poetry,and reorganiz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Book of Songs.%《诗大序》是《诗经》著述序跋中年代最早的,对诗经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与审美影响深远。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里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诗》与《诗经》——中国文学史的发端

《诗》与《诗经》——中国文学史的发端

中小学文学史1.1诗:动情的歌谣一、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⑴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往:去从军。

⑵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⑶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⑷雨(yù)雪:下雨。

雨,这里作动词。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今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轻扬;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舞。

[赏析]这节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是一位百战余生的老兵返乡时的真情流露,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之情。

这里节选出来的是末章的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义丰,情景交融无间,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出色的诗句之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想我去时,青春正好;如今归来,韶华已逝。

简单的十六个字,将劫后余生的深沉忧思、万般愁绪、无尽痛苦,都通过画面悠悠地沉淀出来,让万般哀痛都变得自然生动,含蓄隽永,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也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十六个字里浓缩了悲喜交集的人生:是谁曾经在那个烂漫的春天里,在依依随风舞的柳枝下送我?而当我历经了九死一生在大雪飘飞的那天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时光在流逝,人们离去,人们归来,人们承受了什么?又为什么要承受这流离变迁?没有答案,风雪载[ zài ]途的路上,只有一个孤苦伶仃[líng dīng]的身影——他又饥又渴,步履蹒跚地回到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又在漫天风雪中走向未知的明天。

三千年来,咏柳的佳句不知凡几,但“杨柳依依”却是流传千古的绝唱,其辞之简、景之妙、情之真,三者融汇之无间,后来者再难达到同样境界,更不用说超越了。

后代的诗人便有了依依的杨柳这一意象。

人们想到杨柳,便觉得有依依之情,无论是惜别的王孙,还是远归的游子,望见陌边杨柳,便自然升起一股难言的怅惘之意。

钱钟书论“诗之一名三训”

钱钟书论“诗之一名三训”

钱钟书论“诗之一名三训”《管锥编-毛诗正义》札记第一则钱钟书论“诗之一名三训”文/周敏《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一则《诗谱序》,副标题为《诗之一名三训》钱钟书在《管锥编-周易正义》之《论易之三名》介绍过训诂知识:一字能涵多意,对每一层意思分别进行训诂,称为分训。

如果一字所含的两个意思并列,称并行分训。

如果一字所含的两个意思相反,称岐出分训或背出分训。

汉字的一字多训且同时合用称为“分训而合训”或“分训之合训”。

钱钟书本则运用上面的概念讲述“诗之一名三训”。

诗特指《诗经》。

一、诗之三训【诗之三训:承、志、持】钱先生引《诗纬含神雾》解释“诗之一名三训”的意思:“‘诗者持也’。

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

作者承君政之善恶,述己志而作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坠,故一名而三训也。

”[诗训之一:承——承君政之善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观、群、怨的落脚点,在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父乃家、君乃国,诗为家国情怀,目的在教化以辅政。

在孔子看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世风日下,《诗经》能挽救世道人心。

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诗经》三百零五篇在体裁上分为“风”、“雅”、“颂”。

《毛诗大序》曰:“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可见,诗三百篇应君政之需,或讴歌善德,或鞭笞腐恶,目的在潜移默化,教正民风。

我想,以上之意恐非诗人之本意,实乃编撰者之初衷。

[诗训之二:志——述己志而作诗]《说文解字》云:“诗,志也。

”诗言志,志是人之内在理想、决心和向往,也是诗的本质特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孔子曰“诗亡离志”,离开志,便无所谓诗。

[诗训之三:持——持人之行]《文心雕龙·明诗》云:“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人为肉身且具社会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善恶俗雅有待教养,性情有待驯化,诗当有益于世风人心,引人向善向上,阻拦其沉沦下坠。

003诗谱序

003诗谱序

003诗谱序读《毛诗正义》003《诗谱序》郑玄(待续)孔:郑知于时信无诗者……抟扶摇按:时,三皇里最先的皇即伏牺时,上皇世。

郑玄说那个时世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诗,可是他没有说道理。

阿孔颖达说了,意思是那时候,“举代淳朴”,上不贪恶,下不反乱;上管理下,下服从上,各在其位干其事,社会没有任何矛盾,也就没有“善恶”之说。

那上皇世,在阿孔的唐朝看来,就是:一切目为“善”的言行,都不是因为想着“要行善”而去做的,比如不像阿孔时的皇帝想着“要好好修订一下《诗》”,以流芳百世,这才叫阿孔担纲的。

因此伏牺时世的言行谈不上善良。

同样,在阿孔的唐朝看来属于“恶”的一切言行在伏牺时世也不是作恶,而是自然如此。

好比狮虎搏杀饕餮,你能说它们搞“谋杀”、“屠杀”、“虐杀”吗?然而狮虎捕猎是有策略的,或者说是有“阴谋诡计”的。

然而这一切是天然和谐。

阿孔说伏牺时世的人“与物未殊”。

我以为这里的“物”,一个极端是毛毛虫,它们可以把一棵植物吃死了;一个极端是虎豹豺狼,前面说过了。

但是你不能说它们在“作恶”。

于今我们,难道不通这里的道理?因此,既然没有善恶而言,也就不需要宣教“礼义”,同时也就没必要实施“刑罚”。

于是就不需要诗,因此就没有诗。

阿孔的话等于隐含地说诗和一般的、单纯的抒发感情不一样。

诗言志,其志,首先是惩恶扬善的,不是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的。

因此在未生善恶的时代就没有诗。

无善无恶,一切就是天经地义的,那就没有特殊事件刺激人心,于是就没有诗。

阿孔在此再次贯彻了他的诗论的素朴唯物主义,即反映反应论。

无诗,就反映了伏羲世,这是素朴反映论诗歌理论的相反相成的辩证表现。

孔:大庭,神农之别号。

大庭、轩辕疑其有诗者,大庭以还,渐有乐器,乐器之音,逐人为辞,则是为诗之渐,故疑有之也。

抟扶摇按:阿孔转述大郑的语意。

大郑说,从三皇的最后一皇神农起,到五帝之首黄帝,大概就有诗了,因为大郑认为神农时有乐器了。

乐器奏音,找人来配词,诗就有了嘛。

这里有两点值得抓住:一是假定神农时代有诗;二是诗一开始就是配乐的,因此有两结论:一,诗在乐之后产生;二,诗一开始就和乐的。

历代诗经研究著作简介

历代诗经研究著作简介

《历代诗经研究著作简介》1、《诗序》2、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3、东汉郑玄《毛诗传笺》4、东汉郑玄《诗谱》5、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6、宋代欧阳修《诗本义》7、宋代苏辙《诗集传》8、宋代郑樵《诗辨妄》9、宋代严粲《诗缉》10、宋代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11、宋代王质《诗总闻》12、宋代朱熹《诗集传》13、宋代王柏《诗疑》14、元代刘谨《诗传通释》15、清代王夫之《诗广传》16、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17、清代陈启源《毛诗稽古编》18、清代崔述《读风偶识》19、清代胡承珙《毛诗后笺》20、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21、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22、清代魏源《诗古微》23、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24、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25、近人林义光《诗经通解》1、《诗序》《诗经》研究著作。

为《毛诗序》的简称。

齐、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据清代魏源《齐鲁韩毛异同论》),但三家已失传,而《毛诗序》独存。

前人认为现存《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

一般认为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开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

也有人认为《诗序》总论诗之纲领,无小大之异。

关于《诗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

汉代郑玄认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对此魏晋以来无异议。

至刘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提出《诗序》为东汉初的卫宏所作。

唐人所修《隋书·经籍志》以为《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卫宏又作增益润色。

韩愈以为“子夏不序《诗》,汉代儒生,欲自显立其学,借之子夏以自重”。

宋代王安石认为《诗序》为诗人自制;程颐认为“小序”是国史旧文,“大序”出于孔子;郑樵则认为《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

自朱熹直到清代的姚际恒、崔述、魏源、皮锡瑞等,都持卫宏作《诗序》之说,因为《后汉书·儒林列传》明言“(卫)宏从(谢)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

中国古代文论 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  答案
8、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到了著名的“不平则鸣”的主张,“大凡物不得平则鸣”。韩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认为文学创作和思想实践大多都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非常丰富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个人的遭际来自于时代环境,来自于各种历史条件,诗人和思想家的作用就是把个人的遭际变成文字的表达,变成传之久远的作品。后来在《荆潭唱和诗序》中又提到了这个观点:“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21、“气盛言宜”是韩愈的文学观点。
22、“文以明道”是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的观点。
23、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
24、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也有很深的研究。在句法方面,黄庭坚喜欢多用拗句,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黄庭坚用以形成他的诗歌特色。
3、 缘情说
《文选》李善注云:“诗以言志,故曰‘缘情’。”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表达固然根植于传统的理论表达,但他用“情”代替“志”,被认为是古代文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表达。“诗言志”作为早期诗学的经典定义,其中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非常明显,经过汉代经学的阐释,“诗言志”被描述为一种特殊的理论表达。在陆机那里,通过以“情”代“志”,扩展了“诗”的源初意义,以便更精确的说明诗歌的真正范围。“绮”本来意义指丝织品上的花纹,在陆机那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是纤细、“轻浮”的美,描述色彩鲜亮,复杂而诱人的特点。陆机在曹丕“辞赋欲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绮靡”的主张,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入到了一种整体改造的时代,对于早期的儒家礼教教条进行了自主的理论改造。同时,陆机和曹丕一样,将每一文体与某一特征联系在一起。各种文体之间彼此区别的原因是方式或者样态。而在这里又有一种更深刻的理论结果:把作家的特征和文学效果的特征杂糅在一起,体现出了今后在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倾向,文学就是要把作家的内心状态充分传达给读者。

《毛诗正义》诗谱序

《毛诗正义》诗谱序

·◎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於上皇之世。

[疏]正义曰:上皇谓伏牺,三皇之最初者,故谓之上皇。

知于时信无诗者,上皇之时,举代朴实,田渔而食,与物未殊。

居上者设言而莫违,在下者群居而不乱,未有礼义之教,刑罚之威,为善则莫知其善,为恶则莫知其恶,其心既无所感,其志有何可言,故知尔时未有诗咏。

大庭、轩辕逮於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

[疏]正义曰:注《中候·敕省图》,以伏牺、女娲、神农三代为三皇,以轩辕、少昊、高阳、高辛、唐、有虞六代为五帝。

德合北辰者皆称皇,感五帝座星者皆称帝,故三皇三而五帝六也。

大庭,神农之别名。

大庭、轩辕疑其有诗者,大庭以还,渐有乐器,乐器之音,逐人为辞,则是为诗之渐,故疑有之也。

《礼记·明堂位》曰:“土鼓、蕢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

”注云:“伊耆氏,古天子号。

”《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蕢桴而土鼓。

”注云:“中古未有釜甑。

”而中古谓神农时也。

《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

”蜡者,为田报祭。

案《易·系辞》称农始作耒耜以教天下,则田起神农矣。

两者相推,则伊耆、神农并与大庭为一。

大庭有鼓籥之器,黄帝有《云门》之乐,至周另有《云门》,明其音声和集。

既能和集,必不空弦,弦之所歌,即是诗也。

但事不经见,故总为疑辞。

案《古史考》云“伏牺作瑟”,《明堂位》云“女娲之笙簧”,则伏牺、女娲已有乐矣。

既信伏牺无诗,又不疑女娲有诗,而以大庭为首者,原夫乐之所起,发於人之性情,性情之生,斯乃自但是有,故婴儿孩子则怀玩耍抃跃之心,玄鹤苍鸾亦合歌舞节奏之应,岂由有诗而乃成乐,乐作而必由诗?然而上古之时,徒有歌颂吟呼,纵令土鼓、苇籥,必无文字雅颂之声。

故伏牺作瑟,女娲笙簧,及蕢桴、土鼓,必不因诗咏。

这样则时虽有乐,容或无诗。

疑大庭有诗者,正据后代渐文,故疑有尔,未必以土鼓、苇籥遂为有诗。

若然,《诗序》云“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乃永歌嗟叹。

声成文谓之音”,是由诗乃为乐者。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先秦文学一、填空l.______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________》。

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______》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

5.______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6.《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______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_______》。

8.《诗经》中有6篇______,有目无辞。

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皇矣》、《______》五篇。

10.“风”又称“国风”,共______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

参考答案:1.神话2.后羿射日3.山海经4.庄子5.甲骨卜辞6.诗经3057.庄子·天运8.笙诗9.大明10.16011.________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________”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________》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

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________》。

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________》。

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

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

“近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

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1.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2.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3.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1.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2.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1.(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2.(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3.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4.(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5.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诗经》: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不学诗,无以言诗是有史籍记载以来,华夏先民最早贡献的文学形态,也是最高成就的文学结晶。

诗最初产生于何时何代何人之手,今已无从查考。

至少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即说过:“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现在仍完整保存下来的《诗》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的从周初到春秋中叶流传下来的最经典的诗歌作品,历来被尊为“五经”“六经”或“十三经”中的大经。

《诗》如巍巍昆仑,横空出世,阅尽人间春色,堪称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学之巅峰。

01诗言志诗言志。

何为诗?何为志?唐代孔颖达为汉代郑玄《诗谱序》作疏:“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

”《集韵》曰:“诗,承也。

”诗作为文学的载体,它最初所承载和呈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作诗最根本的目的又是什么?“六经皆史也”,诗是为反映和评判“从前”以及“当前”的政治生态与人民生活应运而生的,其作用即孔颖达所谓“承君政之善恶”。

《说文解字》云:“诗,志也。

”诗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熔铸诗人的思想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既蕴含诗人之主体意识,亦指诗本身;离开志,便无所谓诗,故孔子曰“诗亡离志”。

《文心雕龙·明诗》云:“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性情亦即志,志具体体现为情与性的二元性。

《说文解字》讲得好:“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情为情欲情感,容易泛滥,使人沉迷下坠;性为智慧理性,闲邪存诚,引领人向上向善。

所谓“持人性情”,既要求诗人所秉持的创作态度,要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亦强调诗所传达的价值理念,应有益于世风人心,诚如孔子所言:“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志为诗魂,诗可移人。

《礼记·孔子闲居》有言:“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毛诗序》亦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正是《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诗从华夏文明远古时代走来,甫一登场便惊鸿闪现,以“诗言志,歌永言”式的天籁般的韵文旋律呈现——它是怎样神灵般拨动我们先民心灵深处那一根根善美的琴弦!《删述六经图》,选自清代出版的《圣庙祀典图考》所附《圣迹图》。

郑玄《诗谱序》译文

郑玄《诗谱序》译文

郑玄《诗谱序》译文诗的兴起,料想不是在伏羲统治的时期。

神农、皇帝到帝喾,这段时期内有没有诗歌,记载史实的典籍也没有提及。

《虞书》中有这样一句:“诗表现的是情感与意志,延长其声、徐徐吟咏诗句时,声音的高低应与咏唱相配合,以律吕来调和歌声。

”那么诗要表现情感与意志的传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吗?承接虞而建立的夏朝,文章书籍都亡佚了,没有一首诗歌存留下来。

(在时间关系上与周朝)很邻近的商王朝,(在周朝存录的商朝诗歌中)没有“风”也没有“雅”(这两类诗歌)。

为什么呢?(人民借助诗歌)歌颂朝廷的功德,目的是希望朝廷继续推行好的政令、举措;讽刺朝廷的过失,目的是希望匡救朝廷错误的决策、行为。

(商、周的风、雅)各自针对自己的族亲,才能彰显法度,引起警戒。

周朝自从后稷播种各类粮食,饥饿的百姓那时才以谷物为食粮,而他自己也因此而传“后稷”之名于后世。

尧末之后(至太王之前)的中世,公刘也终生以耕种粮食为业,使人民上下有章,共有财物。

到了太王、王季(执政的时期),(他们)都能够顺应天意。

文王、武王的德行,(在于)光大太王、王季未完成的功业,承接宏伟的天命于己身,于是成为了天下的君主,使人民有贤明之政,安乐之居。

那时的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类。

到了成王时期,周公管理得天下太平,制订了礼仪和音乐,因而产生了祭祀周朝祖先的歌辞和歌颂周朝祖先功德的诗歌,(“风”“雅”“颂”这三种类型的诗歌)兴盛到了极点。

探究“颂”歌(的起源)是在“风”“雅”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把这三种类型的诗歌都抄录下来,称为“诗的正经”。

(周朝)后来的君主(地位)逐渐衰微,开始于懿王听信谗言而烹杀齐哀公。

夷王(因下堂接见诸侯而表现得)有失君王礼仪之后,邶国不尊重贤人。

由此往后发展,厉王、幽王时期,政治与教化尤其衰微,周王室严重衰败。

《十月之交》《民劳》《板》《荡》,(此类诗歌)大量产生,众多的诸侯国内纷纷如此,讽刺、怨愤的诗作连续不断的涌现。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常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常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常识1、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2、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23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3、作品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毛诗正义 目录 毛诗序 诗谱序 《毛诗正义》序

毛诗正义 目录 毛诗序 诗谱序 《毛诗正义》序

毛诗正义目录毛诗序诗谱序《毛诗正义》序毛诗正义目录毛诗序诗谱序《毛诗正义》序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诂训传》西汉•毛公传□《毛诗传笺》东汉•郑玄笺□《毛诗正义》唐•孔颖达疏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

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汉人传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

《汉书·艺文志》、东汉郑玄《诗谱》、《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五经正义》等书记载:至战国初期,研究讲习《诗》者,有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

“毛亨著有《毛诗正义》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

”毛亨将《毛诗正义》传授给毛苌(据现在有关学者考证推断,毛亨与毛苌为叔侄关系)。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被称为今文经学,在东汉被立于学馆。

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

毛诗训诂简明,东汉时受到重视,允许在朝廷公开传授。

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

《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正义提要》说:“郑氏发明毛义,自命曰笺。

”郑玄《六艺论》说:“诗宗毛义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

”郑玄的《六艺论》现在已经佚失,这些话是根据孔颖达《毛诗正义》所引出的。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

《隋书·经籍志》说:“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中国文学史专题填空题

中国文学史专题填空题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愁情绪,表现了初唐诗人崭新的精神面貌。

骆宾王用比兴的手法,借咏蝉寄托身世之感的作品是《在狱咏蝉》。

2、盛唐山水诗人除王维之外,还有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人。

3、王昌龄的《芙蓉落送辛渐》,是脍炙人口的歌颂友谊的名篇。

其原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杜甫著名的“三别”诗分别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5、韩愈的《马说》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压抑、遭排斥现象的强烈不满,而柳宗元的寓言名篇《三戒》则入木三分地讽刺了世态。

6、唐代传奇中的《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是著名的讽刺小说,成语黄粱一梦、南柯一梦即从两篇小说而来。

7、柳永最擅长写离情别绪,他著名的《雨霖铃》词最后几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8、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是词别是一家。

她的《醉花阴.薄雾浓云》中的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陆游晚年写了两首哀婉悱恻的《沈园》,分别是: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又,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10、元代散曲主要的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

1、《诗经》分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3、《国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先驱是老子。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

6、《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8、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

9、庾信后期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他的《哀江南赋序》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一、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每题1分)1、《典论·论文》(魏·曹丕)2、《文选序》(梁·萧统)3、《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与元九书》(唐·白居易) 6、《送孟东野序》(唐·韩愈) 7、《六一诗话》(宋·欧阳修) 8、《雪涛阁集序》(明·袁宏道) 9、《文赋》(晋·陆机) 10、《诗品》(梁·钟嵘)11、《诗品序》(梁·钟嵘) 12、《文心雕龙》(梁·刘勰) 13、《沧浪诗话》(宋·严羽) 14、《闲情偶记》(清·李渔) 15、《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 16、《汉书·艺文志》(汉·班固) 17、《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韩愈) 18、《论诗三十首》(金·元好问) 19、《答洪驹父书》(宋·黄庭坚) 20、《夕堂永日绪论》(清·王夫之)21、《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 22、《仲兄字文甫说》(宋·苏洵) 23、《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 24、《原诗》(清·叶燮) 25、《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 26、《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 27、《文选序》(梁·萧统) 28、《答吕姜山》(明·汤显祖) 29、《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 30、《楚辞章句序》(汉·王逸)31、《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司马迁) 32、《春秋繁露》(汉·董仲舒) 33、《淮南子》(汉·刘安) 34、《词源》(元·张炎) 35、《市井艳词序》(明·李开先) 36、《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 37、《论文偶记》(清·刘大櫆) 38、《诗式》(唐·皎然) 39、《答李翊书》(唐·韩愈) 40、《录鬼薄序》(元·钟嗣成)41、《论衡·超奇》(汉·王充) 42、《上崔华州书》(唐·李商隐) 43、《上人书》(宋·王安石) 44、《书黄子思诗集后》(宋·苏轼) 45、《论词》(宋·李清照) 46、《岁寒堂诗话》(宋·张戒) 47、《论诗诗》(宋·陆游) 48、《艺苑卮言》(明·王世贞) 49、《曲律》(明·王骥德) 50、《诗归序》(明·钟惺)51、《序山歌》(明·冯梦龙) 52、《鬲津草堂诗集序》(清·王士禛) 53、《儒林外史序》(清·闲斋老人) 54、《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清·袁枚) 55、《花部农谭序》(清·焦循) 56、《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清·周济) 57、《复庄卫生书》(近代·冯桂芬) 58、《古谣谚序》(近代·刘毓崧) 59、《人境庐诗草自序》(近代·黄遵宪) 60、《论白话与维新之本》(近代·裘廷梁)61、《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近代·章炳麟) 62、《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近代·柳亚子) 63、《摩罗诗力说》(近代·鲁迅)二、填空题:(每空1分)1、在《尚书·尧典》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郑玄诗谱序

郑玄诗谱序

郑玄的《诗谱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文献之一,主要对《诗经》的分类、编年、作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该序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引导人们向善。

同时,郑玄在《诗谱序》中也提出了“诗有六义”的观点,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歌的分类,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该观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诗谱序》,郑玄还著有《毛诗正义》、《郑志》、《郑记》等诗学著作,这些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毛诗正义》是对《诗经》的全面疏解,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有学术价值的《诗经》注释之一,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鉴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之,郑玄的《诗谱序》是中国古代诗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对《诗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玄《诗谱序》译文

郑玄《诗谱序》译文

郑玄《诗谱序》译文诗的兴起,料想不是在伏羲统治的时期。

神农、皇帝到帝喾,这段时期内有没有诗歌,记载史实的典籍也没有提及。

《虞书》中有这样一句:“诗表现的是情感与意志,延长其声、徐徐吟咏诗句时,声音的高低应与咏唱相配合,以律吕来调和歌声。

”那么诗要表现情感与意志的传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吗?承接虞而建立的夏朝,文章书籍都亡佚了,没有一首诗歌存留下来。

(在时间关系上与周朝)很邻近的商王朝,(在周朝存录的商朝诗歌中)没有“风”也没有“雅”(这两类诗歌)。

为什么呢?(人民借助诗歌)歌颂朝廷的功德,目的是希望朝廷继续推行好的政令、举措;讽刺朝廷的过失,目的是希望匡救朝廷错误的决策、行为。

(商、周的风、雅)各自针对自己的族亲,才能彰显法度,引起警戒。

周朝自从后稷播种各类粮食,饥饿的百姓那时才以谷物为食粮,而他自己也因此而传“后稷”之名于后世。

尧末之后(至太王之前)的中世,公刘也终生以耕种粮食为业,使人民上下有章,共有财物。

到了太王、王季(执政的时期),(他们)都能够顺应天意。

文王、武王的德行,(在于)光大太王、王季未完成的功业,承接宏伟的天命于己身,于是成为了天下的君主,使人民有贤明之政,安乐之居。

那时的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类。

到了成王时期,周公管理得天下太平,制订了礼仪和音乐,因而产生了祭祀周朝祖先的歌辞和歌颂周朝祖先功德的诗歌,(“风”“雅”“颂”这三种类型的诗歌)兴盛到了极点。

探究“颂”歌(的起源)是在“风”“雅”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把这三种类型的诗歌都抄录下来,称为“诗的正经”。

(周朝)后来的君主(地位)逐渐衰微,开始于懿王听信谗言而烹杀齐哀公。

夷王(因下堂接见诸侯而表现得)有失君王礼仪之后,邶国不尊重贤人。

由此往后发展,厉王、幽王时期,政治与教化尤其衰微,周王室严重衰败。

《十月之交》《民劳》《板》《荡》,(此类诗歌)大量产生,众多的诸侯国内纷纷如此,讽刺、怨愤的诗作连续不断的涌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谱序
后汉·郑玄
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

《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有夏承之,篇章泯弃,靡有孑遗。

迩及商王,不风不雅。

何者?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

周自后稷播种百谷,黎民阻饥,兹时乃粒,自传于此名也。

陶唐之末中叶,公刘亦世修其业,以明民共财。

至于大王、王季,克堪顾天。

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

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

及成王,周公致大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

本之由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

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亨齐哀公。

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

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

众国纷然,刺怨相寻。

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

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

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弗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

吉凶之所由,忧娱之萌渐,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鉴,于是止矣。

夷、厉以上,岁数不明,太史《年表》,自“共和”始。

历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谱。

欲知源流清浊之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旁行而观之。

此诗之大纲也。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

其诸君子,亦有乐于是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