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课后习题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是它的最一般的社会属性。
客观存在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②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①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惟其如此,我们的整个文学事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才能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起到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作用。
②对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去认识。
我们主张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居于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绝不应是单调划一的,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作为社会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它所反映的客体对象有其历史的规定性,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受社会关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价值趋向的认识。
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把为绝大数人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全部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1)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本质体现。
①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要是通过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而实现的,即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染力量,去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进而影响社会生活。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1.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道”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念?答:儒家的诗教在古代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探讨文学的本源的时,没有重复儒家的诗教,提出“文原于道”的看法,认为文学是从“道”那里衍化而来的。
(1)对刘勰“道”的四种解释①刘勰的“道”,是儒家的以礼教为核心的“道”。
原因在于“文之枢纽”有五篇,其中头三篇是《原道》、《征圣》和《宗经》,这三篇在一个思想线索上,《征圣》和《宗经》是鼓吹儒家思想的,由此可以推测第一篇《原道》中的“道”是儒家礼教之道。
②刘勰的“道”是道家之道。
具体表现为:类似道家“先天地生”的“道”,刘勰把“道”与神秘的“神理”相联系,是先验的,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因此刘勰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③刘勰的“道”是兼有儒、道两家的道。
刘勰的“道”兼有双重的意思,以儒家思想为主,也不排斥道家的影响,广义的是“自然之道”,狭义的是“儒家之道”。
这又有“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和“儒体道用”的说法。
④刘勰的“道”就是“自然之道”,是自然本身。
代表人物如下:a.黄侃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原道》中多次谈到“自然之道”、“自然”和“神理”,实际上都是讲先有“自然”,然后才有“思心”,然后才有“言语”,然后才有“文章”。
b.刘永济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中从“道”与“文”的密切关系来解释“道”为自然,“文”为自然经纬错综的状况,即包括人的整个自然都是“文”,那么“道之文”,就是自然之文,而道也就是“自然”本身。
我们认为刘勰的“道”表达的就是第四种看法,它表达作者这样的文学观念:从根本上说,文源于原始的天道自然,自然(包括人的自然)是最美的,人文(包括文学)与自然万物有着同构的关系。
(2)刘勰的文学观的根基——天道自然刘勰认为文学作为一种人文,是人心在自然中获得感动,通过语言而传达出来的文化形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课后习题 (文学作为活动)【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学作为活动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人的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感觉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诗意情感高度发展的产物。
在世界中,只有人才能以具有诗意情感的文学艺术方式去感受事物。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出来。
(2)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的位置①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虽然从根本上受物质实践活动的支配,但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物质实践活动。
②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也可以称之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的性质。
③总之,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了艺术理论涉及作品、艺术家、作为描写对象的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的观点。
这与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基本吻合。
(1)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世界作为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第5章文学抒情一、名词解释1.意境[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
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勰、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的丰富起来。
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体现了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2.隐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3.抒情答:抒情是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二、简答题1.简述抒情文学。
答:(1)抒情文学的内涵抒情文学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创作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它与叙事性作品相对,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5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是它的最一般的社会属性。
客观存在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②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①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惟其如此,我们的整个文学事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才能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起到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作用。
②对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去认识。
我们主张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居于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绝不应是单调划一的,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作为社会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它所反映的客体对象有其历史的规定性,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受社会关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价值趋向的认识。
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把为绝大数人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全部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1)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本质体现。
①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要是通过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而实现的,即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染力量,去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进而影响社会生活。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3章文学作为活动)【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3章文学作为活动)【圣才出品】第3章文学作为活动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
人的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感觉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诗意情感高度发展的产物。
在世界中,只有人才能以具有诗意情感的文学艺术方式去感受事物。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出来。
(2)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的位置①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虽然从根本上受物质实践活动的支配,但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物质实践活动。
②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也可以称之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的性质。
③总之,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简述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依据,以及评析各自可能具有的局限。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了艺术理论涉及作品、艺术家、作为描写对象的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的观点。
这与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基本吻合。
(1)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世界作为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1-13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一、填空题________的《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论述了文学的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艾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
[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案】M.H.艾布拉姆斯【解析】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系M.H艾布拉姆斯教授作于1953年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
本书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同时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此外,艾布拉姆斯还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
二、名词解释1.文学活动[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闻接地写人的。
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南京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活动四要素[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艺术四要素是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活动观点。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艺术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艺术活动活动。
这四个要素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当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四要素艺术活动说已经成为了中西文论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解释文学现象通用的和处于主流地位的艺术活动范式。
(完整word版)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概而言之,以下五个基本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2)文学反映论。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文学理论部分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气盛言宜2.熟参3.按照美的规律造型4.现代小说是忙书,不是闲书。
二、简述题(共30分)1康德认为天才具有哪些主要特点?(5分)2简述曹丕文学价值观的主要思想。
(15分)三、分析题:结合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知识,谈谈你对以下文字的理解。
(共25分)美国的理论家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指出:我曾提到过文化的扩张,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
以及大批生产的录音带、录像带等等。
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用自己的理论发财,而是说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总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
四、名词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艳情昧2.荷马问题3.巴洛克4.百科全书派5.黑色幽默小说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阿拉伯文学的民族特性。
2.简述《哈姆莱特》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3、简沦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性。
六、论述题(20分)什么是“比较诗学”?为什么不能忽视东方比较诗学?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文学理论部分一、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气盛言宜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里面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章节习题 (文学作为活动)【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填空题1.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实质上是性本能的“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升华【解析】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
在他看来,“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
”文学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在于力比多的升华。
2.人是文学活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出发点;归宿点【解析】文学活动是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审美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名词解释1.文学活动(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闻接地写人的。
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四要素(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M.N.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活动的四种要素。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学与审美3.1 复习笔记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是与现代美学观的发展分不开的,现代文学的三个特征—虚构性、想象性和抒情性,即是文学审美特征的具体表现。
一、论美的艺术(节选)(康德)(一)作者简介1.简介伊曼纽尔·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康德一生留下了丰厚的理论著述。
1920年整理完成的《康德全集》已有28卷。
其代表性著作除三大批判以外,还有《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等。
2.学术研究生涯(1)1755年康德经过两次论文答辩,被哥尼斯堡大学授予编外讲师资格,开始公开授课。
先后讲授过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数学、自然地理、伦理学、人类学等课程。
(2)1762年,康德被卢梭的《爱弥尔》的理性精神和民主思想打动,转入对人的本性和能力的研究。
(3)1770年康德开始建立批判哲学,1781年第一部批判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出版,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1790年《判断力批判》出版,完成了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
3.影响(1)康德的哲学思想与当时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遥相呼应,直接影响了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对欧洲思想界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2)他建立的德国古典美学,经过席勒、谢林等人的发展,至黑格尔达到高峰。
西方19世纪至20世纪各种流派的美学思想,几乎都与康德美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背景知识1.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学体系西方哲学发展至康德之前,已经形成了两个体系:(1)以德国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体系,主张以生而有之的先验的理性作为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2)以英国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体系,主张物质世界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一切知识都源于人的感性经验。
2.康德的哲学体系(1)康德试图以先验唯心主义调和德国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
(2)他在传统哲学将人类的心理机能分为知、情、意的基础上,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道德如何可能和审美如何可能。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第5章文学抒情5.1 复习笔记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一般划分为抒情、叙事与戏剧三大文类。
中国现代以降惯常使用的诗歌、小说、戏剧与散文四分法,与西方的三分法有所不同,像史诗与叙事诗在三分法中归入叙事一类,而在四分法中归入诗歌一类。
一、《抒情歌谣集》一八○○年版序言(华兹华斯)(一)作者简介1.人物简介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之一,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
他生于英国北部坎伯兰郡考克茅斯的一个律师家庭,家乡以秀丽的湖光山色闻名。
178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其间阅读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学习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2.主要作品(1)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一起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
(2)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旅居德国,开始写作长诗《序曲》。
(3)1803年作者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者》和其他一些纪游诗。
(二)背景知识1.《抒情歌谣集》的出版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受到一些读者和批评家的责难。
1800年,诗集再版,这篇序言的目的是为他的写作原则和写作实践辩护,并且驳斥同时代人对他的诗的冷漠与责难。
2.序言中的观点该序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观点,对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对诗的本质的看法影响深远,因而成为西方抒情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使诗人的情感成为批评指向的中心,标志着英国文学理论的转折。
3.序言的历史意义(1)这篇序言的出版,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新时代开创的标志。
它提出了全新的主张情感表现的文学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浪漫主义时代”。
(2)这篇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它的重要性在于提出了有关诗歌本质和评价标准的新命题。
(三)文本解读浪漫主义的诗论,是一种抒情理论。
这种抒情理论强调情感表现,强调诗人的主体性,认为诗歌作品的本质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即华兹华斯所称的“流溢”。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本章选择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一章至第三章两篇“经典文本”作为学习的重点,对相关问题做出描述。
通过学习,了解两个问题:第一,文学的基本观念有哪些;第二,文学理论具有什么性质。
一、《文心雕龙•原道》(一)作者简介1作者生平概述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二年(520—521)。
祖籍山东东莞,今山东莒县。
其祖在永嘉之乱时南迁,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其人生轨迹如下:(1)刘勰早孤,家境贫寒,未婚娶。
刘勰从小就很好学,跟随当时的高僧学习并校订编订佛经,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遂博通经论”。
(2)天监初年(502或503),“起家奉朝请”,开始做官,曾当过昭明太子“东宫通事舍人”。
(3)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他“自重其文”,但未有识者,求助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沈约认为“深得文理”。
(4)刘勰后半生又回到修订佛经上,在他出家一年后死于庙中。
2《文心雕龙》与佛学影响刘勰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恢弘、逻辑严密、观点深刻的文论著作,是与他早年整理、修订佛经密切相关的。
佛经从印度传入的,有严密的体系和逻辑。
刘勰从佛经里吸取了构建体系、框架的本领,并把它运用于文论的著述中。
从这一意义上看,《文心雕龙》是中外交流的产物。
这也说明,一种思想若是定型,就可能僵化,这时就需要外来思想加以撞击。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儒、道、佛三种思想并存。
(二)背景知识1题解《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与《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构成刘勰所说的总纲,即“文之枢纽”。
所谓“枢纽”即是“关键”、“纲领”的意思。
“原”,“本于”的意思。
“原道”就是本于“道”。
《原道》这篇文章就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回答文学从哪里来的问题。
2《文心雕龙》写作背景刘勰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内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它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5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圣才出品】
第5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一、名词解释1.大众文学[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
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
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2.主导性答:主导性是指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
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人性的高度统一,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独创性的统一,革命的思想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深刻的哲理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性的统一为其主要特征。
3.层次性答:层次性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
它表现为对有某种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活动,采取包容态度,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提倡有益的,容许无害的,反对和禁止一切有害的文学活动。
总的来说,需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4.多样性答:多样性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
它强调文学活动不应单调划一,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时代,文学创作的题材、思想、人物、形式、风格和艺术方法与表现手法等都应该而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作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
5.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答: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和突出特色是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创业敬业的精神,真实地显示出时代的风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有血有肉、内心丰富的文学新人,不是那种公式化、模式化、理性化的神人、完人、纸人和假人,也不是通体透明“高大全”式的人物。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文学抒情
1.华兹华斯的抒情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抒情理论从诗歌的定义到诗歌的抒情本质再到诗歌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1)诗的定义
①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定义。
在该定义中,诗人本身是创造诗歌的主要和决定性因素。
而且,对诗的判断要以诗人为依据,强调诗人情感表现的“表现说”。
②这一定义被认为是英国文学批评从“摹仿说”到“表现说”转变的一种标志,是西方抒情理论兴起的标志,被视为英国浪漫主义者关于诗的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2)抒情理论的主要特征
①将诗歌作品的本质看成是诗人内心情惑的外化,是诗人强烈情感支配下的产物,诗人的情感是诗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诗人主体对对象的审美关照中。
②诗取材来自“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但要使这些事件和情节“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强调心灵的想象力量对外物的“改变”,而这当中最为内在的因素,即是强烈的情感。
③诗学讨论的中心在于诗人,诗人应具备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心性,并且可以敏捷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3)诗的题材和语言
特定的情感、题材与语言这三者,在诗中是相互适应的。
只要诗人把题材选得恰当,在适当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有热情,而由热情产生的语言,只要选择得正确和恰当,也必定很高
贵而且丰富多彩,由于隐喻和比喻而充满生气。
①题材
华兹华斯提出,他的诗要加以表现的题材是:微贱的田园生活,即“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
a.原因
第一,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有“更好的土壤”,能够达到成熟,少受拘束,并且有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
第二,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更单纯的状态下,能让我们更确切地思考,更有力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第三田园生活的各种习俗都从这些基本情感萌芽,并且由于田园工作的必要性,这些习俗更容易为人了解,更能持久;
第四,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
b.思想倾向
华兹华斯的抒情理论,体现了文化上的崇尚自然的倾向。
第一,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的好诗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表现非自然的题材。
换言之,诗既然是诗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那么,就没有比在田园题材中能够找到更好的诗歌写作的素材的。
第二,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具有种种痼疾的城市颇为厌恶,在这篇文章中,华兹华斯还对城市里产生的千篇一律的生活,以及诞生于城市的生活和习俗趋势之上的病态文学加以批判。
②语言
华兹华斯认为诗人采用的语言是生活于“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即
“歌谣”。
a.歌谣,被理想化地认为是本国语言的真正化身和继承者,它的活力在于它是一种活的自然地富有韵律的语言,是“更纯朴和更有力的语言”。
b.强调诗的写作应避免使用一般人的“诗的词汇”,应该打破严格的诗的韵律法则。
c.诗人使用的语言应该接近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甚至认为诗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2.如何理解王国维的“境界”说?
答:(1)“境界”的定义
“境界”,即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其中内在蕴涵的审美观念是“真”。
(2)“境界”说的基本思想
①有“境界”的作品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景”是文学的二原质,作家要对它们真实感受和真实再现。
②作家对作品的“能写”是作家使用语言对“真景物、真感情”的真实表现。
“真景物”与“真感情”是通过作家的“能写”真实地表现出来的。
(3)“真”的审美观
①定义
“真”,既指“真景物、真感情”的“真”,又指“能写”、“摹写”的“真”。
②内容
a.作品如实地描写自然、社会、人生,直抒胸臆,不加雕饰地以具体饱满的语言来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生,这是“真”的审美观重要的一部分。
b.“真景物”是指作者能“以自然之眼观物”,静观“自然及人生之事实(景)”,
从而真实地加以表现,能达到“豁人耳目”的效果;
c.“真感情”是指“以自然之舌言情”,真实感受“吾人对此种(指自然及人生)事实之精神的态度(情)”,从而达到“沁人心脾”的效果。
③意义
a.既有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因素,也有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因素。
b.王国维对“真感情”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他借诸西学,引进“自然”和“观”,提出“真感情”的同时又提出“真景物”,使“真”既具有真实感受和表现主体的主观情感的意思,还具有真实描写和再现客观外物的意思。
c.王国维“真”的审美观,就作者而言,是对情景文学二原质的真实感受与真实再现;就作品而言,是对“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能写”。
“真”的审美观贯穿王国维对于文学本身的看法及文学的发展观。
3.与叙事文体相比,抒情文体有什么独特性?
答:许多人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界定抒情文体与叙事文体的不同,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黑格尔
黑格尔是从艺术内容和艺术表现这一二分法出发来区分不同文学样式的。
①黑格尔以史诗、戏剧、抒情诗为例,认为史诗是“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其外在显现方式是“事迹”,它的任务是把事迹完整地叙述出来,它“采取一种广泛的自生自展的形式,去描述一个本身完整的动作以及发出动作的人物”。
即史诗就内容而言描写的是完整的动作与作为动作执行者的人物,就表现方式而言则是把事迹完整地叙述出来。
②抒情诗的内容是“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关照和感受的心灵”,它“采取自我表现作为它的唯一的形式和终极的目的。
它所处理的不是展现为外在事迹的那种具有实体性的整体,而是某一个反躬内省的主体的一些零星的观感、情绪和见解”。
抒情诗的内容是“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其表现方式是“自我表现”。
(2)现代学者
①“叙事被解作一种模式,突出了能动地运行于时空之中的一系列事件。
抒情诗被解作一种模式,突出了一种同时性,即投射出一个静止的格式塔的一团情感或思想。
叙事以故事为中心,抒情诗则聚焦于心境,尽管每一种模式都包含着另一种模式的因素。
”这种区分并没有脱离黑格尔的区分模式,但更突出了叙事的“历时性”特点与抒情诗的“同时性”特点。
②有学者把抒情文体的特征集中到形式的音乐性上。
有充分的研究表明,抒情诗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艺术样式。
人类艺术的初始阶段乃为无意义的发声,然后不断被重复,然后形成格律形式,继而诞生诗歌。
因此,诗与音乐,在其初始阶段与其后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密不可分的,其典型的形式就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