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三历史12月联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24届福建省三校协作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福建省三校协作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协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联考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yi 治理、安定)民”。

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A. 统治的地域中心B. 汉文化影响范围C. 封建政权的称谓D. 中华民族的总称2. 云梦秦简中《秦律十八种》规定:“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还强调,为官为吏要有“怵惕之心”即戒备畏惧之心。

由此可见秦朝( )A. 强调忠君爱国B. 提倡以吏为师C. 注重吏治建设D. 加强思想控制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

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

这说明当时( )A. 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B. 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C. 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D. 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4. 以下两图分别为唐朝前期和后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分布情况。

这一变化()的A. 体现了政治局势的变动B. 揭开了江南开发的序幕C. 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 加速了唐朝的分崩离析5. 宋代《书林清话》记载:“宋刻经、子,开始使用纂图、互注、重言、重意等编辑出版方式,丰富了出版编辑语言,使得出版内容更加明晰,且在这一编校方法中,坊刻书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

这说明当时()A. 科举考试选拔范围扩大B. 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C. 刻书行业商业意识增强D. 活字印刷术日益普及化6. 《元史·百官志》记载,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而宣徽院掌管诸王宗戚、蒙古万户的粮食和差发;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但大宗正府掌管诸王驸马的刑事词讼;兵部和枢密院分掌屯田和兵甲征调,但无法介入诸王驸马私属军队的管领,由此可见当时()A.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B. 因俗而治分配合理C. 官制设置有职能重叠D. 汉化程度不断提高7. 明末徐光启修订的《崇祯历书》既采用了计算精确的西方天文物理学知识,又保留了中国古代历法《大统历》的优点,因而被称为“熔西人精算,入大统之型模;正朔闰月,从中不从西,完气整度,从西不从中”。

2024届湖北省腾云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湖北省腾云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12月联考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西周实行分封制,外围则主要通过封授王族子弟实行控制。

与商相比,西周A.国家治理由松散走向强化B.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制度C.社会发展由部落进入国家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针对地方隐匿耕地数字、私占人口的行为,推行“度田”,即令地方丈量耕地、核实户口,但未能严格执行,其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遭到破坏B.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C.地方官僚督办不力D.建国基础是豪强地主3.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利用东突厥内讧之机,派大军平定其属地,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来唐太宗将东突厥降众安置在沿长城地段的羁縻府州。

但682年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重新建立后突厥政权,并带动东北的契丹和奚人骚扰唐朝东北边境,吐蕃也在西北和西域与唐朝展开拉锯战,这从根本上说明A.中原王朝的羁縻府州治理体制的无功效性B.中原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控制的不稳定性C.中原王朝农耕区对各种资源掌控的有限性D.契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设置的合理性4.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福建省部分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部分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部分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1.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康叔被封于殷故地卫,周公要求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唐叔被封于夏之故地,则被要求“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这反映出()A.周朝兼并了夏商的领地B.夏商治理经验符合周朝国情C.周公鼓励诸侯灵活治国D.周朝实现了与各地民族融合2. 汉文帝诏书充满了谦恭自省的淡泊平和态度。

文帝在诏有司举贤良文学时说:“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此大夫之所著闻也。

”《除肉刑诏》:“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

”这反映出,汉文帝()A.遵循儒家和黄老治世之道B.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C.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完善D.消除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3. 南朝齐武帝时,中书舍人纪僧真深得武帝宠任,向皇帝请求改变门第,进人士族行列。

武帝让他自己去找司徒左长史江敩和吏部尚书谢瀹,结果江敩不仅不跟他坐在一起,还把他撵了出去,纪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这反映出南朝时()A.君权削弱趋势加剧B.土庶等级难以逾越C.士族掌握选官权力D.官员升迁极为艰难4. 《资治通鉴》232卷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

’上忧之甚。

会韩滉(镇海节度使)运米三万斛至陕,上喜,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这反映出唐朝后期()A.灾荒影响了朝廷的治理效能B.中央政权仍有一定的向心力C.大运河解决了南粮北运难题D.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控制力5. 明清时期,广东是甘蔗重要的种植区,曾有“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的说法。

纵观粤西南地区,高州府五县一州和雷州三县均有甘蔗种植,其中徐闻等地产量最丰,“一年之间,糖蔗之利,几与谷相半”。

这反映出当地()A.粮食作物减产B.商品经济发展C.人地矛盾突出D.自然经济解体6. 下表是清嘉道年间部分地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

2023届重庆市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3届重庆市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重庆市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历史测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

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表1A.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B.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C.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2.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慧远大师曾在庐山讲授《仪礼·丧服》。

南朝梁武帝时,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丧服》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B.三教合流渐成趋势C.佛道思想日益本土化D.儒家文化颇具影响3.有学者研究发现,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开始出现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或兼种种植方式。

这在南宋前中期较为普遍,但南宋末年,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区域逐渐缩小,双季稻种植范围扩大。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江浙地区逐渐以种植小麦为主B.农作物种植深受政局影响C.江浙地区的饮食习惯逐渐趋同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4.清代前期,官府对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采取限制和利用相结合的不同的管理体制。

内属蒙古的札萨克盟拥有兵权,而外藩蒙古的札萨克盟则没有兵权。

这可以说明,清朝前期对蒙政策A.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B.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C.以权力的掣肘为根本D.保证了民族的和睦共处5.表2所示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主要中文报刊概况。

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的中国表2A.舆论的自主性较弱B.逐步融入世界体系C.近代报刊业尚未出现D.践行西学为用思想6.1937年,在党中央把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后,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二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英国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分化引发的严重后果,有识者都已经预感到了,社会解体的威胁也已经被各种政治色彩的人都看到。

据此可知,工业革命()A.变革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B.导致贫富不均,加大变革难度C.激化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变革D.壮大资产阶级,形成责任内阁2.宋代岭南潮州窑考古发现了一批瓷西洋狗,如下图。

其中瓷西洋狗脸部很短,耳圆而大,下垂身矮,姿态各异。

雕刻捏造技巧相当高明,造型生动逼真。

这()潮州窑出土的瓷西洋狗A.推动了宋代的物种交流B.推动了瓷器的技术进步C.体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D.说明社会审美情趣变化3.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

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B.城市环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D.租界开放的差异4.如图是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表(1868一1935)。

其中,1868一1885年期间,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是下降的趋势。

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春天B.洋务运动走向失败成为必然C.传统自然经济逐步濒临崩溃D.中国经济日益卷入世界市场5.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

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

这一系列变化表明()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6.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省级联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省级联测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3—2024高三省级联测考试历史试卷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司马迁描述某一时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这一描述反映出,当时()A.德治与法治之争加剧B.争霸战争愈演愈烈C.民族交流交融的加强D.社会结构剧烈变动2.西汉元帝时,专门制定了《考功课吏法》,官吏经过考课,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升迁。

如果在考课中未获得“最(有治能者)”“高第”成绩,也没有获得所在长官的荐举,但在某一等级上任职几年后,同样可以获得晋升上一等级的机会。

这表明,当时()A.察举制得到了发展B.官员考核的机制比较完善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D.中央掌握地方官员任用权3.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呈扇形分布,东北至涿郡,东南至余杭,西通关中。

同时炀帝对洛阳城内的自然水系和漕运进行了修整,使之成为河北、江淮、关中这三个最发达地区的集结点,“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A.反映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促进了运河流域经济的均衡发展C.推动了沿岸市镇的兴起发展D.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4.元代,从司农司的设置到劝农使的派遣,从监察系统兼劝农事到地方官吏皆以劝农署衔,逐渐形成了“上有司农之政,下有劝农之臣”的局面。

这说明,当时元朝()A.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B.逐步缓和了阶级矛盾C.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D.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5.明代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颁布了《仰南安赣州印行告谕牌》,如下图所示。

山东省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

山东省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

山东省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墨子》中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

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从中看出三者均主张A.关注社会,倡导和谐B.具有民本思想C.关注社会,倡导统一D.推行仁政理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可归纳出当时思想家都关注社会,倡导和谐,故选A2.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光武帝这一做法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确保决策独断C.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三公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出自《后汉书∙仲长统列传》,是仲长统对西汉晚期以来皇权旁落、强臣擅权的历史总结。

他认为,刘秀正是针对这一历史教训,矫枉过直,将中枢权力收归尚书台,三公仅仅是个门面而已,没有实际权力。

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

3.下表所示为唐代文学作品对两税法实施后的社会状况的记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两税法的实施内容出处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

日暖提筐依茗《送张使君赴饶州》树,天阴把酒入银坑。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贾客乐》苦,弃业长为贩卖翁。

兖州有民家妇姓贺氏,里人谓之织女,父母以农为《太平广记》业,其丈夫则负担贩卖,往来于郡。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D.消弭政府对农民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依茗树”“把酒入银坑”“弃业长为贩卖翁”“丈夫则负担贩卖”可知,两税法以钱代役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它的实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2024届广东省高三三校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广东省高三三校12月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深圳实验、湛江一中、珠海一中2024届高三三校联考试题历史一、客观题(48分)1.考古学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发掘陶杯4078件,学者估计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

另有观点认为三房湾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

据此最合理的推测是A.良渚先民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B.石家河周围存在发达的贸易网络C.蛋壳陶生产依赖初步的社会分工D.神权阶层主导三房湾的文明秩序2.宋人李觏非常讨厌某位思想家,有人投其所好写了几首诗。

其中有云:“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必纷纷说魏齐。

”李觏“见诗大喜,留连数日所与谈”。

据此判断,李觏讨厌的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3.汉初案宗记载:“南,齐国族田氏,徙处长安,(临淄狱史)阑送行,娶为妻,与偕归临淄。

”胡县官员根据律令认为阑可能犯来诱罪(诱郡县民至诸侯国)、奸罪、隐匿罪,数罪并罚应处以磔刑。

廷尉复议时改为黥为城旦。

这表明汉初A.法律判决考虑社会政治影响B.诸侯势力削弱难以对抗中央C.帝国采用外儒内法意识形态D.省刑薄罚引导基层移风易俗4.唐中后期牛李党争不断,在取士用人问题上也各有主张“(李党)陈夷行、郑覃请经术孤立者进用,(牛党)李珏与杨嗣复论地胄词彩者居先。

”由此推断A B.李党较牛党更容易受到进士支持C.传统世家大族不能干预选举人才D.科举存废问题成为两党攻伐战场5.“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指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政策A.将兵法B.农田水利法C.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6.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A.纸币退出社会流通领域B.政府对金融控制力削弱C.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D.商品经济冲击农业生产7.以下是太平天国颁发的一张税捐执照,这则材料最能够说明,太平天国A.凸显了小农的阶级局限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C.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D.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8.一封清末的奏折中写道:“俄罗斯处负隅之势,兵力素强,得以安常习故,不与风会为转移,乃近以辽沈战争,水陆交困,国中有职之士,聚众请求。

高中历史-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高中历史-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C.隐含对城市文明的反思D.技法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14.17世纪下半叶法国农民的极端贫困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农业日益凋敝。对此,法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指出,“耕种者的繁荣昌盛是一切其它等级的财富的必要基础”。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封建专制阻碍经济发展B.工业革命严重受阻
C.国民经济部门需要协调D.社会危机空前加剧
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这主要说明中国是( )
A.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缔约国家D.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主要制定者
9.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要求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材料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
C.市民文学的出现D.贵族政治的衰落
5.清史学家王钟瀚指出“有清一代,凡十三朝,历二百六十有七载,不可谓不久者矣;然细推其所以维系之故,除刑律外,厥为则例。大抵每一衙门,皆有则例,俾内外知所适从。”这侧面反映出清代( )
A.专制主义达到顶峰B.中央集权趋于完备
C.则例编撰成就突出D.律令使用范围扩大

鲜卑
登国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B.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C.实行双重统治模式D.具有中华王朝思想
4.唐代诗人对花卉买卖的书写总体上是批评式的,时移世易,花卉买卖的书写主题在宋诗词中发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鲜明转变,批评性书写已退居边缘,更多的是“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之类的书写。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传统儒学的复兴B.城市经济的发展
C.社会立法工作正式启动D.司法独立未能有效实施
16.1970年,联邦德国和苏联共同签署了《莫斯科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一致同意互相放弃使用武力并承担义务只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承认欧洲现存边界,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这说明当时( )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南开中学 2024届高三第二次月检测历史学科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1至4页, 第Ⅱ卷5至7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 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该水利系统由自然山体的多段坝体组成,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

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 )第1页共 7页A. 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B. 精耕细作农耕技术初显C. 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已经出现D. 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2.述及中国古代重要的赋役制度,唐初,“凡丁,岁役二旬。

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唐中后期,“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明嘉隆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清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上述材料表明( )A. 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B. 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C.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D.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3.元代,江南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丝织、棉织、榨糖、制茶的手工业者,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的行业世代传习,技术也日益精进。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加速B. 粮食生产商品化的发展C. 市镇经济规模的扩大D. 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革新4.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佬的特质,蕴含着诸如华严、天台宗教义等较为深奥繁项、理论色彩浓厚的思想。

而宋代时期的新禅宗、理学以及新道教鼎立而三,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

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

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

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48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

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古代的()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制 D.礼乐制度2.战国时,各国官吏的任用一般都实行俸禄制度。

俸禄制度代替了食邑制度(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提高了平民政治地位3.某书以“崩溃与重建”为题,阐述古代思想学术发展变化,结合下面书影分析,这里的“崩溃”是指()A.孔孟儒家B.汉代经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4.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等能够说明当时( )A.妇女社会地位低下B.官吏生活比较腐败C.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D.丝织业比较发达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6.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

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

”这表明当时()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B.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C.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7.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是()A.“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8.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 B.职能C.特点 D.性质9.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四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四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四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1. 下图为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该聚落()A.被誉为“华夏第一村”B.是河姆渡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C.阶级分化已十分明显D.提供了较稳定和安全的生活环境2. 里耶秦简户籍簿有释文:“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对此,学者们解读为: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此秦简()A.作为秦朝征发赋役的重要依据B.印证秦朝基层治理实行里甲制C.说明秦朝以严刑峻法进行治国D.反映秦朝户籍登记制度已完备3.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各方面在曲折中仍有发展。

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曲折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租调制开始实行并允许纳绢或布代役B.家训的教化功能得到重视并与法律合流C.当铺兴起并取得合法地位D.思想多元活跃并呈现儒佛道交汇融通景象4. 下列图示为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相关史实所做的整理笔记,共有四组。

其中有误的一组是()A.第①组B.第②组C.第③组D.第④组5. 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列组织机构,旨在培养翻译人才的有()①提督四夷馆②京师图书馆③京师同文馆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列项所摘条款内容出自《辛丑条约》的是()A.“中国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B.“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现定稍宽其禁,听商尊行纳税贸易,洋药准其进口”7. 有学者认为:“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可谓是黑中有亮,暗中有光。

2023-2024学年广东省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历史试卷1. 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中存有数千里之外的红山文化特征的玉器,更与江淮地区凌家滩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距今4300年前,龙山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在其中心或都邑性遗址中的表现出现高峰,甚至形成一波浪潮。

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A.逐渐趋向于一致性B.渐次迈入文明社会C.萌生华夏认同观念D.呈现出交融性特征2. 西周时期,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

这些上卿大夫世袭罔替,并从国君手里领取世袭采邑。

上卿大夫还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地方治理呈现出民本化特征B.周天子对地方集权统治加强C.诸侯国君的权力受到了制约D.政权与族权间权力实现分离3. 下表所述汉代统治者的做法()C.意在维护自耕农的经济利益D.确保了统治的长期稳定4.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廆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

”这表明当时()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5. 下表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C.广东对外经济影响力增强D.岭南对域外饮食情有独钟6. 明代,景德镇陶瓷业中一般民窑的窑身和每窑产量要比官窑大3—4倍。

明后期景德镇3000多座窑中,官窑仅有几十座。

崔、周、陈、吴4家民窑的产品畅销中外,质量远远超过官窑。

这时京郊门头沟煤窑很多,官窑只一两座,余皆民窑。

上述现象的出现()A.导致了抑商政策的松动B.体现出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C.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发展D.反映出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7. 1898年9月,康有为上书《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提出“断发易服改元,以与民更始”“自古大有为之君,必善审时势之宜,非通变不足以宜民,非更新不足以救国,且非改视易听,不足以一国民之趋向、振国民之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②③④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二校联考高三历史试卷2016年12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1.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有两个源头,即A .礼与法B .道与法C .礼与乐D .农与商 2. 现存的秦琅琊台刻石是研究秦朝历史的A .原始史料B .旁证材料C .间接证据D .转手史料 3.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

这里的“礼”泛指 A .钱财礼物 B .等级秩序 C .血缘伦理 D .儒学源流 4.“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陛下……印曰玺。

”这说明汉朝 A .基本沿用秦制 B .创设皇帝制度 C .改革中央官职 D .设立内外朝制5. “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

”汉武帝在巩固边疆方面的贡献是 A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侵袭 B .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 C .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辖 D .设置伊犁将军控制天山南北地区6. 下幅《行政区划体系示意图》最早当出现在哪位君主在位时期?A .周武王B .秦始皇C .汉高祖D .汉武帝 7.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演变成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始于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西汉初年 D. 西汉中期 8. 从文化角度看,属于“儒家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是右图中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其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门下省 B.宋朝枢密院C.明朝锦衣卫 D.清朝军机处10. 唐朝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有政策“设计厅”之功能的是A.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行中书省11.《元史·释老传》说:“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可见,当时管辖吐蕃的机构是A. 巡检司B. 宣政院C. 中书省D. 军机处12.《岛夷志略》记载:“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

……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文中划线部分应填A. 香港岛B. 台湾岛C. 明州港D. 广州城13. 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更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有提高C.中央集权的日益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4. 许倬云认为,日本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新阐释,事实上并没有离开中国文化的根。

这种“新阐释”最早可以追溯到A. 秦汉B. 隋唐C. 宋元D. 明清15. 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

这种气节折射出当时哪一社会主流思想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史学16. 下列显然不是《海国图志》编撰意图的是A.“以夷变夏” B. “以夷款夷”C. “以夷攻夷”D. “师夷制夷”17. 如果选择“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研究主题,其研究对象可选择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 B.《几何原本》、冯如C.商务印书馆、冯如 D.同文馆、利玛窦18. 以下最能说明上海租界为“国中之国”的是A.租界内公园禁止华人入内B.美英等联手成立了工部局C.租界内建屋开店须先由外国领事发给执照D.租界有下水道、自来水、路灯和平整街道19. 《上海闲话》认为,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形成的“洋泾浜”英语,是一种以“中国文法和英国字母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

下列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B. 读音不准,阻碍当时中西文化交流C. 应该是中国留学生引入的舶来之品D. 丰富汉语词汇,有利英语规范学习20.“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文中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A. 清朝末年的北京B. 清朝末年的上海C. 民国初年的北京D. 民国初年的上海21.“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

”这种状况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被迫改变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22.“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之檄文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马关条约》签订后C. 台儿庄战役开始前D. 二战末期日本投降前23. 下列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的是A.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C.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24. 16-17世纪,儒家文化西传的主要载体是A. “四书五经”西译本B. 孔子传记C. 《利玛窦中国札记》D.《风俗论》25. “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过五十年才能实现!”用实践推翻这一说法的代表人物是A. 林则徐B. 詹天佑C. 冯如D. 毛泽东二、综合题(共50分)(一)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20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思想中,有人形容孔子和孟子是“逆时之士”,而把经常被人视为儒家“旁门左道”的荀子以及后来的董仲舒,称为“顺时之士”。

26. 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渊源于()(2分)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战国 27. 下图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4分)材料二:以法、儒为理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模式,主要有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组成。

29. 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设的具体内容(4分)。

30.补充完成古代中国在其他领域制度创设的史实。

(6分)(二)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态度(15分)材料一:“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僦居学习语言文字……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粗得其旨……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来四夷,遂奋意径趋阙庭”。

——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31. 材料提及的历史人物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最相关?(2分) A. 海上丝绸之路 B. 郑和下西洋 C. 早期西学东渐 D. 新航路开辟32. 从材料一看,利玛窦对中国文化持什么态度?简述判断依据。

(4分)材料二:17世纪所作铜版画上的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像33. 从材料二,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3分)34. 上述材料能否说明利玛窦对儒家文化深表认同?(6分)(三)文明的交流(15分)材料一: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坦言“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的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35.材料二: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36. 分)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3分)材料三:“我们要牢记这样一个事实:奠定工业革命基础的欧洲农业革命,是由于引进了中国的思想和发明才得以实现。

……今日的技术世界是东西方文明相结合的产物”——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37. 联系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3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校联考高三历史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二、综合题(共50分)(一)26. C (2分)27. 依次为:儒学经学化、程朱理学(或宋明理学)、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仁”“礼”“义”的结合或“仁政民本”。

(4分)28.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社会崇尚追逐利益、实力竞争。

(1分)孔子不顾现状,主张礼治,恢复周礼权威;(1分)孟子提倡仁政,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

(1分)这些主张已不适应时代和统治者需求,因而被称为“逆时之士”。

(1分)29. 依次为: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

(4分)30.依次为:行省制度、刺史制、科举制。

(6分)(二)31. C(2分)32. 赞赏(1分)。

如自称臣、称中国为天朝、称西方为四夷、主动学习儒家文化等,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景仰。

(2分)33. 利玛窦儒冠儒服,主动融入中国士人社会;背后的十字架反映出其传教的重要使命;侧面反映了他与徐光启的学术友谊等。

(4分,答案不唯一)34.水平一:不能。

对史料证史价值作出正确辨析。

材料一虽是一手史料,但这是上书皇帝的奏折,其目的是赢得中国皇帝好感有利于其传教,并不足以说明他认同中国文化的真实态度;材料二是后人画像,并非一手材料。

(3分)要真正了解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还需更多材料互证,如利玛窦的日记,通信等。

(3分)水平二:能。

仅将两则材料互相印证,如材料一从文字中可见利玛窦赞赏中国文化,材料二他的儒服也说明他入乡随俗,两者可相互印证。

但缺乏对史料的准确分析。

(3分)(三)35. 时期:汉、唐、宋、明朝前期。

(2分,任两)原因:政治稳定制度完善,如长期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巩固发展完善;对外开放中外交流,如汉丝绸之路,唐海陆并举,宋海上丝绸之路增添文明活力;重视文化普及教育,如汉独尊儒术设太学五经博士,隋唐科举取士、宋朝文官政府。

(3分)36 .变化:19世纪下半叶以翻译自然应用科学类书籍为主(2分);到20世纪初哲学、社会科学类书籍的翻译所占比重大。

(2分)原因: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开展“中体西用”思潮,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地引进中国。

(1分)20世纪初年经历甲午战败与八国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思想的深化,国人开始更加关注制度层面的探索。

(2分)37. 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

(1分)承认西方文明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作用。

(1分)从世界文明发展看,人类的整体文明是世界各地多元文明交流融汇的结晶与产物。

(2分)(本小题最高不超过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