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简介

合集下载

何其芳预言ll

何其芳预言ll

二、作品解读
1、诗歌简介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写于1931年秋天, 1931年秋天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写于1931年秋天,其 时诗人才19 19岁 诗开始收入《汉园集》 时诗人才19岁。诗开始收入《汉园集》,是其中题为 燕泥集》的首篇。1945年诗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个 《燕泥集》的首篇。1945年诗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个 诗集,又收入这首诗,并且以此诗作为集子的名称。 诗集,又收入这首诗,并且以此诗作为集子的名称。 诗人对已经产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偏爱。 诗人对已经产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偏爱。何其芳谈到 他的《燕泥集》中第一辑这个时期的作品时说: 他的《燕泥集》中第一辑这个时期的作品时说:“这 一段短促的日子我颇珍惜,因为我做了许多好梦。 一段短促的日子我颇珍惜,因为我做了许多好梦。” 预言》是一首爱情诗, 《预言》是一首爱情诗,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 经历。 经历。
2、诗歌结构与内容分析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 那里是诗人梦中的天国,诗人由青春女神的仪态、 那里是诗人梦中的天国,诗人由青春女神的仪态、 风姿肯定她来自美丽温郁的南方: 风姿肯定她来自美丽温郁的南方:那里有美丽的月色 与日光,习习春风吹开百花,多情的燕子痴恋着绿杨。 与日光,习习春风吹开百花,多情的燕子痴恋着绿杨。 这个梦中的天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这个梦中的天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能使诗人 留下美妙而又朦胧的记忆: 留下美妙而又朦胧的记忆:“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 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诗人热烈赞美“年轻的神”所生活过的光明、温 诗人热烈赞美“年轻的神”所生活过的光明、 暖和多情的世界,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倾慕之情。 暖和多情的世界,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倾慕之情。

《一夜的工作》作者简介:何其芳

《一夜的工作》作者简介:何其芳

打印版
作者简介:何其芳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

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

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

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

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

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

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

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7,何其芳:扇上的烟云

7,何其芳:扇上的烟云

残忍的悲剧”时,齐辛生回答说∶“我以前同 一个朋友谈过∶人生如一条车道似的,沿途应 该有适宜的车站。比如第一站是温暖的家庭; 第二站是良好的学校教育;第三站是友谊与爱 情;第四站是事业;最后一站是伟大的休息。在 这条道上,缺少了某站或者排列颠倒了都是不 幸的。”这段“自白”,揭示了《预言》中 “年青的神”拒绝了“生命的生命”所持的 人生哲理的根据。
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呵,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本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青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2,“秋天”“热带”“南方”:预 言的独特境界
放在当时的大的历史环境里,就一种价值尺度
来看,何其芳的爱情诗传达的感情是有些过分 的狭窄。
他一方面说,对于《燕泥集》第一个时期里的诗中的
那些日子,自己“颇为珍惜,因为我作了许多好梦”; 但他同时又说,“有时我厌弃自己的精致。”稍后,他 更清楚地说,“我那时由于孤独,只听见自己的青春的 呼喊,不曾震惊于辗转在饥寒死亡之中的无边的呻 吟。”别人批评《画梦录》时,曾引他“厌弃精致” 的话说“当我们往坏处想只是颓废主义的一个变 相。”何其芳说,“那句议论很对”,自己“也不缺乏 一点自知之明,很早很早便感到自己是一个拘谨的颓 废者。”
三,《预言》
1 青春与爱的人生独语 爱情诗近百年诗歌发展在传达情感与表现题材方面
的一个现代性的突破。 朱自清引述闻一多的话说,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 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道白 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他认 为,“五四”时期的爱情诗,只是做到了“告白”的一 步。但是,这个时期的“告白”式的爱情诗,创造的 主体的意识和接受者的内心反响,往往过分注意于这 些诗中所具有的反封建礼教的意义,

预言-何其芳

预言-何其芳

(4)《预言》用和谐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抒情,使这朵小花具有鲜明的音乐美感的特 质。全诗每节均为六行,大体上一、二、四、 六行押韵,各节的韵脚又不完全相同,随抒 情需要换韵。有时四、六行的韵又相同而与 一、二相异。
(5)为了增强音乐的美感,也加重抒情
的色彩,作者还自然而巧妙地运用诗句语 言的重复。 (6)语言含蓄 何其芳很注意诗歌的含蓄性的追求。 他说:“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 合,那种镜花水月”。“我曾有过一段多 么热心的时间虽说多么短促。我倾听着一 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 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辛 酸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 败。”(《梦中道路》)
诗人赋予“预言”怎样特殊的意义? “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
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 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
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那就是
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
拒”之间的抉择。在“留下的悲哀”与“失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 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 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比喻,对比,以景衬情。最后一节的这几 句,表达的是失落之绪。这又是一处对 比——我的热情和激动,你“不听”,两 个“竟”字流露了作者极度的失落与惆怅。 后两句,甚至,你的足音消失,都上如此 的静穆!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 的 失落的强度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
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 声”的“年轻的神”。《预言》中把爱情拟为 “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 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 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叹与失 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 热的向往的梦之歌。 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留恋, 更深一层说,诗人说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 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 青春与时间的惆怅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 “年轻的神”又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 青春。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

何其芳

何其芳

何其芳何其芳(1912年—1977年) 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

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生平:其芳,原名何永芳。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何其芳(1912—1977) 诗人,文学评论家。

重庆万州人。

北京大学毕业。

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

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

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存下来。

何其芳:走失的诗人

何其芳:走失的诗人

何其芳:走失的诗人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诗人、散文家。

在宿舍那扇靠北的窗下,何其芳的《画梦录》,陪伴着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女生小丁,度过了一个“永生难忘的下午”。

那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阴霾的冬日,小丁从舍友那里借来这本诗集。

原本,她只想消磨一下时间,可读了几页后,“那些美丽的句子,就像壁炉中的火星一样,闪烁着扑进心里。

”她禁不住低低吟唱起一首名为《扇》的小诗:“设若少女的妆台间没有镜子,成天凝望悬在壁上的宫扇……”于是,在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目中,诗人何其芳,俨然成为一个“风流倜傥,翩翩雅态的浊世佳公子。

”小丁的想法并不奇怪,这个来自四川的诗人,一直以“美艳得令人窒息的诗句”,在上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先入为主”,使得几乎所有初见何其芳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现实与梦想的鲜明反差。

”“这实在是个貌不惊人的老头,矮,且胖。

”有人曾这么描绘何其芳,“又偏偏套上一件过于肥大的褂子,雨伞倒扛在肩上,朝后的伞柄上,挂着几本买来的外文书,一摇一摆地走在大街上。

”不久后,小丁跟着几位同学,到时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的何其芳家中拜访,那种“文如其人”的“一厢情愿”,自然破灭了。

而更叫小丁吃惊的是,那些被她和同学们“视为珍品”的诗作,却被这位诗人“轻而易举地否定”。

“那些诗,是一个脱离政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人生极其稚嫩的认识。

”何其芳认真地对小丁一行人说,“只有我来到延安,感情才真正强健起来,也才写出了真正属于人民的作品。

”的确,从上世纪40年代起,到延安以后,这个原本以“唯美精致”著称的诗人,在文风上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何其芳开始“大量地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积极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文艺观猛烈开火”,他开始用“粗犷的笔调”,讴歌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度,他还被延安边区树为“脱胎换骨,进行思想改造”的“先进典型”。

这样的转变,不仅让当时的小丁感到吃惊,也让后世的文学评论家们感到讶异,“从那时起,作为诗人的何其芳,在文学史上失踪了。

何其芳简介及诗歌选编

何其芳简介及诗歌选编

何其芳诗选何其芳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万县和成都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

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

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

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

他主持筹建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副所长、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出版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季候病作者:何其芳说我是害羞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何其芳简介及诗歌选编

何其芳简介及诗歌选编

何其芳诗选何其芳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万县和成都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

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

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

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

他主持筹建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副所长、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出版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季候病作者:何其芳说我是害羞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何其芳

何其芳
何其芳
• 何其芳(1912年—1977年) 何其芳(1912年 1977年 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红学” 文学评论家,“红学”理 论家。四川万县( 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 万州) 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 系毕业, 汉园三诗人” 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 之一。著作主要有: 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 画梦录》 成名作), 集《画梦录》(成名作), 诗集《预言》 诗集《预言》,红楼梦的 研究也颇有建树。 研究也颇有建树。
《欢 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 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 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 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 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 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 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开拙重之 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 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 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 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 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现当代散文大家何其芳

现当代散文大家何其芳

前期创作(自我角色)
后期创作(社会角色)
三: 讴歌光明
三:忧郁彷徨 孤独画梦
审判旧我
以精美纤巧的词语,面 对清风明月来编制如烟 如梦的美妙景物,以弥 补心灵的郁闷和空虚。
奔 赴 延 安家园:“仿佛我曾常常 想象着一个好的社会, 好的地方,而现在我就 象生活在我的那种想象 里了”。找到了理想的 精神家园后的何其芳, 热情的讴歌光明,并反 思自己的前期创作。
• 何其芳先生曾在《还乡杂记•代序》中说: “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的完成往往耗费两 三天的苦心经营,几乎其中每个字都经过 我的精神的手指的抚摩。由此可见他对语 言的斟酌锤炼之功。
而途身色小近 “ 远洒侧马花,马 的下躲车朵洒蹄 消它过,。落声 失阴,空我在, 了暗疑无力沉孤 。的惑乘住默独 ”影是人。的又 子载,一街忧 ,着纡乘上郁 遂黄徐古如地 又昏地旧白自 自,从的色远 进沿我黑的而
何其芳早期的作品有:《汉园集》《夜歌》 《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 也写过《秋天》,现已入选中学课本。《我为少 男少女们歌唱》被列入中学七下课本。 1938年,何其芳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 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 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 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 主编。
一:精致表现自我 二:回避现实 创造美文。 何其芳的学生时代,由于极 度不满身边所见到的小地主 “躺在家里抽着鸦片,吃着 遗产,和老鼠一样生着孩 子”,身边所看到的人们 “在精疲力竭地窥伺着、争 夺着或保持着一个小位置” 和“在大学里所碰到的那些 有志之士,多半喜欢做着过 舒服的生活的梦”;因此 “感到异常孤独,异常凄 凉”[7]。他只能以书籍作 为自己的亲密朋友,他“惊 讶,玩味,而且沉迷于文字的 彩色,图案,典故的组织,含义 的幽深和丰富。

何其芳《预言》

何其芳《预言》

总 结
全诗借着凝练的语言,贴切的比喻,感伤的意 境把一对恋人从相遇,相知到最后相离的全过程淋 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读者在短短的六节诗行中体 验一次爱情的喜喜悲悲,感同身受的经历了一次感 情波涛的洗礼,在快慰中品味伤感与悲愁。 而善于情景结合,托物言志以及丰富的艺术想 象是这首诗最可借鉴地方。
【问题探究】
三、用鲜艳的色彩来点染这种意念的飘忽、短暂、 不可挽留,同时,伴之以明丽的光、绮丽的色,如 “虎皮的褥”、“半生半死的藤”、“夜的浓黑” 等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爱情的甜蜜和苦涩都 包容在朦胧的意象中。
这首诗声、光、色俱佳,作者还运用了诗句 语言的重复。重复的手法又不完全相同。比如说 “足音”“歌声”等等,音乐美完全服从抒情的需 要。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怎样痴恋著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接着“我” 驰骋想象 的翅膀, 写神所居 之地的美 丽、温暖, 充满对其 赞美。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 那里是诗人梦中的天国,诗人由青春女神的仪态、 和绰约风姿肯定她来自美丽温郁的南方:那里有 美丽的月色与日光,习习春风吹开百花,多情的 燕子痴恋着绿杨。这个梦中的天国在现实生活中 并不存在,而这,也只不过给诗人留下一个美妙 而又朦胧的记忆:“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 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何其芳的爱情诗,立足于自己对爱情的憧憬、 经历和思索,又净化了自己的不幸爱情,而趋向 于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在爱情诗现代 化的追求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何其芳式的爱情
写于1931年到1937年的《预言》是诗人迷茫、 苦闷、幻灭、追求的连绵心灵变奏乐章。卷一多 为梦幻式的爱情吟唱。生活中诗人被他爱慕的少 女抛弃过,爱慕他的少女又被他忽视了,这二者 都属于海市蜃楼式的爱情,这种现实经历折射在 诗中便使情思复杂起来,既在幸福中感受不幸, 又在不幸中咀嚼幸福,有甜美的期盼,也有痛楚 的相思,有温馨的怀想,也有清醒的失落,酸甜 苦辣搅拌在一起,难以名状。

诗人何其芳简介

诗人何其芳简介

诗人何其芳简介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何其芳,由新月派诗人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由一个学者而成为新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何其芳简介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

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

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

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

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

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

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

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何其芳的作品著作书目:《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

1940,文生《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散文选集》1957,人文《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翻译书目:《何其芳译诗稿》1984,外国文学出版社。

何其芳诗选

何其芳诗选

何其芳诗选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

中国著名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写有《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代表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1977年病逝。

出版的诗集有《预言》(1945)、《夜歌》(1945)、《夜歌和白天的歌》(1952)、《何其芳诗全编》(1995)。

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呵,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本是林叶和夜风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青的神?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你疲劳的奔波,进来,这里有虎皮的褥你坐!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口声。

人教版2019年春语文六下全册备课素材一夜的工作作者何其芳简介

人教版2019年春语文六下全册备课素材一夜的工作作者何其芳简介

一夜的工作作者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2.5-1977.7.24)
原名何永芳,四川省万县人。

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开始发表作品。

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

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193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

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

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

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

从1953 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小学语文课本的《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他写的《回忆周恩来同志》一文。

1。

诗歌-何其芳

诗歌-何其芳

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年—1977年),男,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原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

他早期的作品有:《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

也写过《秋天》,本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课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现已入选中学课本。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被列入中学七下课本(第四单元十五课)。

《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去高山上去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阅读时为了韵律应有的的停顿)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那些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诗歌鉴赏: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

这首诗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写的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

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1977年病逝。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

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

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

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

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首先,何其芳的散文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氛围的渲染,以表达自己在“寂寞”、“苦闷”中的独特感受。

他深受我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曾热衷于唐代绝句的优美意象,晚唐五代词的纤巧、婉转。

青年时期又接触了西方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

其次,何其芳的散文刻意追求一种诗意。

他的散文透出一种朦胧、梦幻的诗意美。

第三,何其芳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致典雅。

多种修辞手段使他的散文文字精致、工巧,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何其芳醉心于散文形式美的有意追求,虽拓展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使抒情散文更加精致和纯粹,却失之于过分的精雕细刻,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加上过多的象征手法与通感的运用,又使文章有朦胧、晦涩之感。

编辑本段作品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

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

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编辑本段个人思想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

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

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

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

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

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

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研究了“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

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

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

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

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

何其芳读书,有做批注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

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

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1956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

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

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和生活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