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_语文_word版有答案

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_语文_word版有答案

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4.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

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

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

河北省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

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

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

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

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

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

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效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

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

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

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

下学期3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第Ⅰ卷做在答题卡上,便于机器阅卷,第Ⅱ卷做在答题卷上。

2、答第Ⅰ、Ⅱ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

3、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第Ⅱ卷时,将对应题目的答案做在答题卷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题卷和作文卷一并交回,试卷不交。

第Ⅰ卷(3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吮‧吸(y ǔn ) 札‧记(zh á) 艾蒿‧(h āo ) 剔‧除(t ì) 垂涎‧三尺(xián )B. 睥‧睨 (b ì) 蛮横‧(h èng ) 自诩‧(x ǔ) 畏葸‧(x ǐ) 聊以慰藉‧(j í)C. 龟‧裂(j ūn ) 讥诮‧(qi ào ) 脸颊‧(ji á) 监‧生(ji àn ) 戛‧然而止(ji á)D. 蹩‧进(b ì) 瞭‧望(li ào ) 驯‧熟(x ùn ) 谄‧媚(xi àn ) 泾‧渭分明(j īng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寻死觅活 宽宏大量 磨拳擦掌 暄宾夺主B.咀嚼鉴赏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明察暗访D.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生拉硬拽D.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神采奕奕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

B.各级财经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2025届高一(下)学月考试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

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怯.弱(qiè)纨绔.(kù)戏谑.(xuè)敛气屏.声(bǐng)B.拓.片(tuò)负疚.(jiù)悚.然(sǒng)沸.反盈天(fú)C.吞噬.(shì)脊髓.(suí)撬.开(hào)韬光养晦.(huì)D.石栈.(jiàn)朔.漠(sù)迁谪.(zhé)群山万壑.(hè)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李明海已经是高三学生了,还藕断丝连....地和他两个初中同学在一起吃饭,尽管三个男孩儿都不在同一个班。

B.经理表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定要在去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增加产量,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好业绩。

C.这座小学庭院狭小,房屋破旧,室内光线阴暗,同对面富丽堂皇的县委办公大楼不可同日而语....。

D.老实说,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这的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3.下列句子按原文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其中一个在包头市的黄河南岸。

②在这个堡垒附近,还有一个古城遗址。

③据内蒙的同志说,除青冢外,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

④其实这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个古代的堡垒。

A.①④②③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王学泰①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而言。

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

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2023.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6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争流颓圮(pǐ) 瞋(chēn)目创(chuà ng)伤B.挥斥方遒(qiú) 火钵(bō) 游说(shuì) 弄(lòng)堂C.变徵(zhǐ)之声山阿(ā) 酝酿(niàng) 窒(zhì)息D.长歌当(dāng)哭装载(zài) 害怕(qiè) 譬(pì)如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寥廓天伦叙乐绿草如茵旗竿B.榆荫忸怩担忧绿树成荫褴褛C.斑斓销行寥落泪下沾襟荤腥D.家具陨身不恤毫不犹豫殴打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暗自下了决心:不看电视,不听音乐,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最终译完了这本书。

B.作为音乐老师的她,轻轻地哼着“摇篮曲”,孩子在她的怀中渐渐睡着了。

C.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了伏笔。

同时侧面描写“文革”起先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D.今年夏天,“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一般风力大约七、八级,台风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一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忧,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高,不敢轻易变更政策。

B. 这起发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行政复议案,一波三折,扑朔迷离,不仅把当事人折腾得力倦神疲,而且折射出依法行政的尴尬与艰难。

C. 当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鼓声响起时,一向沉稳的父亲拍案而起,兴奋得叫起来。

D.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养颜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

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劝慰而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报道,中国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20”昨日首飞成功,国防部外事办副主任在国防部新闻吹风会上表示,这是正常的工作支配,在时间选择上与盖茨访华无关。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

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

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广泛的国际传播效应。

《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

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等深刻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生存方式,也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第一,戏剧舞台层面,早期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布景、音效、灯光、影像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

21世纪数字技术的渗透对舞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人工智能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

与此相应,智能技术与剧场艺术的交叉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凝脂.(zhǐ)鼙.鼓(pí)钗擘.(bò)花钿.(diàn)B.酌.酒(zhuó)踯.躅(chí)眇眇..(miǎo)修葺.(róng)C.扁.舟(biǎn)玉簟.(diàn)衰鬓.(bīn)祠.堂(cí)D.聒.噪(guō)垆.边(lú)渌.水(lǜ)岩扉.(fěi)【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B 项,“踯躅”应读zhí,“修葺”读qì;C项,“扁舟”应读piān,D项,“渌水”应读lù,“岩扉”应读fēi。

所以选A。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凝脂回眸缓歌慢舞九重城阕B.绰约迤逦含情凝睇流水孱湲C.鹧鸪绸谬袅袅秋风临邛道士D.仙袂玉扃芳馨庑门逍遥容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法,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A项:“阕”应为“阙”;B项:“孱”应为“潺”;C项:“谬”应为“缪”。

所以选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成全了她那婉转绝美的败落,春风桃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C.蓝色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主要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正是他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的真实表现,与他早期以黄色为基调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3月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①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4分)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林庚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

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

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

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像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

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

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

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

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

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

《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

《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

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

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1.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2.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3分)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纸上故乡邓琴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了主题。

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4分)答:▲6.根据文本,谈谈你对标题“纸上故乡”内涵的理解。

(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一)课内文言检测(10分,每小题2分)7.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来即我谋(就)/渐车帷裳(溅湿)/亦余心之所善兮(擅长)/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B.将子无怒(愿)/忧心孔疚(很痛苦)/申之以揽茝(用)/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走投无路)C. 女也不爽(差错)/靡室劳矣(没有)/忍尤而攘诟(责骂)/回朕车以复路兮(掉转)D.不遑启居(闲暇)/靡使归聘(任用)/驰椒丘且焉止息(于之)/芳菲菲其弥章(更加明显)8. 下列对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①守节情不移(坚守贞节)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契阔谈䜩(久别重逢)④枉用相存(问候)⑤徒留无所施(赠与)⑥誓不相隔卿(你)⑦蹑履相逢迎(迎接)⑧会不相从许(一定)⑨君既若见录(我)⑩多谢后世人(感谢)⑪零泪应声落(落)⑫以此下心意(把)⑬伶俜萦苦辛(孤单的样子)⑭妾不堪驱使(胜任)⑮逆以煎我怀(预料)⑯始适还家门(才) ⑰又非君所详(熟知) ⑱君尔妾亦然(这样) ⑲对酒当歌(应当) ⑳何时可掇(采取)A.①④⑥⑧⑪⑮B.④⑤⑩⑪⑭⑯C.③⑦⑨⑫⑰⑲ D.②⑨⑭⑮⑱⑳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遂引刀自刭B.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嚭因说吴王曰C.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张仪于是之赵,D.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