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脾胃即重元气
养生重在调养脾胃
【2019.03】衣食住行四时养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决定着人之寿夭。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过:“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明代医学家王文禄指出:“养脾者,养气也。
养气者,养生之要也。
”可见,脾胃健旺是人健康长寿的基础。
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益气化生营血是其基本功能。
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营卫(营养物质)、气血、津液、精髓等,又都化生于脾胃。
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
脾胃是气机上下调达的通路,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元气是人身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
元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说过:“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
”他在《脾胃论》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内伤脾胃,百病丛生”。
可见,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
因此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养护。
现代医学家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养脾也要静心。
养生专家认为,养脾应以精神调摄为主。
首先,要保证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以达到健脾的目的。
其次,静心养气,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充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
只有情志相适,加上饮食或药物的调养,并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健脾的功效才会更明显。
养生重在调养脾胃□曾闻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春属木,木生于水,故立春之后继之雨水。
”雨水节气,天气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冷空气影响前后,气温变化幅度加大,冷暖气团交汇时,会出现连阴雨天气。
因此,这个时节的养生重点是“调养脾胃”。
基于《不居集》浅析吴澄理脾阴之法治疗外感虚损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清代著名新安医家。
因功名不就而业医,熟读经典,医术高明。
其在行医生涯中,有感于当时“治虚损者少,做虚损者多……死于病者寡,死于药者众”的医治现象而毕生研究之,并著成《不居集》一书[1]。
该书采辑《黄帝内经》《难经》有关论述以及张仲景、李杲、朱震亨等名家治虚损之法,选辑前贤方剂并结合自身治验撰成[2]。
吴澄研读各医家著作又不居于其中,思想超前而有所创建,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3]。
在治疗外感之虚损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创造“理脾阴”之法,进一步完善脾胃学说,与后世叶天士“养胃阴”之说相辅相成,对祖国医学产生深远影响。
李杲已于《脾胃论》中详述内伤脾胃病之证治,后人亦将其学说逐渐完善。
然吴澄认为时人以“滋阴降火之一法……不损成损”,世人于外感之类内伤者少有研究,实为虚损学说之一大缺憾[4]。
吴澄根据《黄帝内经》之“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生也,生于风寒暑湿”等进而推而广之,以为非独风气能够致劳,六淫之气亦可成劳,即外感之类虚损[5]。
1辨明病因《素问·五运行大论》云:“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吴澄认为若非内伤而受病于外者皆为外感之症,若日益迁延,逐渐演变为内伤之候,变成外损[6]。
邪气有余则发为外损,正气不足则发为内伤,有外感之后变为虚劳,亦有虚劳而复兼基于《不居集》浅析吴澄理脾阴之法治疗外感虚损李慧,付书璠,孙宇洁,郭锦晨,黄辉(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7级中医学专业,安徽合肥230038)摘要通过对吴澄《不居集》外感虚损之病因、症候表现、治法的研读,总结吴澄用“理脾阴”之法医治外感虚损之要素与特点,从而得出理脾阴九方注重填精血,升脾阳,养阴益气,阴阳调和,润燥合宜的用药特色。
关键词外感虚损;吴澄;《不居集》;理脾阴中图分类号R255.5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1.01.017A brief analysis of Wu Cheng’s treatment of external sensory deficiency by regulating spleen Yin based on Complete Compendium of Consumptive DiseaseLI Hui,FU Shufan,SUN Yujie,GUO Jinchen,HUANG HuiGrade2017of T.C.M,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C.M,Hefei230038,Anhui Prov⁃ince,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etiology,symptom manifestation,and treatment of external sensory defi⁃ciency in Complete Compendium of Consumptive Disease by Wu Cheng,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u Cheng’s treatment of external sensory deficiency with the method of“regulating spleen Yin”,and concludes that the nine prescriptions for regulating spleen Yin pay attention to filling blood,raising spleen Yang,nourishing Yin and benefiting Qi,harmonizing Yin and Yang,and moistening dryness.Keywords External sensory deficiency;Wu Cheng;Complete Compendium of Consumptive Disease;Regulat⁃ing spleen Yin课题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2012BAI26B00);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项目(2019106);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SK2019A0248)第一作者简介:李慧,本科生。
李东垣的元气论_李菲
○学术探讨○李东垣的元气论★ 李菲*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100700)摘要:本文通过对李东垣的《脾胃论》等主要学术著作中描述元气的条文进行综合分析,从元气的概念和元气受损的途径两方面讨论东垣元气论的主要学术特色,认为他所强调的元气就是指人身的正气,既包括卫外之阳气,又包括内守之阴精。
元气依赖胃气的充盈而滋养,文中还讨论了李东垣关于元气与脾胃关系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元气;阳气;阴火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AD i s c u s s i o no nL i D o n g y u a n'T h e o r y o f P r i m o r d i a l Q iL I F e i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B a s i c T h e o r y,C h i n a A c a d e m y o f T r o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B e i j i n g100700A b s t r a c t:T h e a 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e dm o s t c o n t e n t s o f o r i g i n a l q i i nL I D o n g y u a n's b o o k s s u c ha st h es p l e e na n ds t o m a c h,d i s c u s s e dh i s m a i n a c a d e m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b o u t c o n c e p t o f p r i m o r d i a l q i a n d t h e w a y o f o r i g i n a l q i g e t t i n g h u r t.T h e a r t i c l e h o l d s t h e v i e w p o i n t t h a t t h e p r i m o r d i a l q i i s j u s t t h e p r i m a r y q i i nt h e b o d y,i n c l u d i n g y a n g-q i g u a r d i n g o u t o f t h e s k i na n d t h e y i n-q i i n s i d e t h e z a n g-f u o r g a n s. T h e o r i g i n a l q i w a s f e d b y t h e s t o m a c h-q i f r o mf o o d a n dw a t e r.T h e a r t i c l e a l s o t a l k e da b o u t D o n g y u a n L i`s m a i n i d e a o nt h e r e l a t i o n-s h i po f p r i m o r d i a l q i a n dt h e s p l e e n a n d t h e s t o m a c h.K e y w o r d s:L i D o n g y u a n;T h e S p l e e n a n ds t o m a c h;O r i g i n a l q i;Y a n g-q i;Y i n-f i r e 李杲,字明之,宋金时真定人,晚号东垣老人。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三)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朱丹溪强调“阳有余,阴不足”,旨在告诫世人()A.真阳之气有余,应注意克伐而勿使过亢B.真阴之气不足,应加以滋养C.抑制相火,保护真阴D.阳动阴静,阳亢易治,阴虚难疗E.不见所欲,使心不乱2.朱丹溪认为,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属()A.食郁B.湿阻C.血郁D.痰证E.气滞3.对产后诸疾,朱氏认为当()A.大补气血B.滋阴降火C.调理脾胃D.调理肝肾E.调畅气机4.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的医学家是()A.刘完素B.朱丹溪C.李杲D.张从正E.张元素5.关于郁证的病位,丹溪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A.凡郁皆在上焦B.凡郁皆在中焦C.凡郁皆在下焦D.凡郁皆在肝胆E.凡郁皆在肺胃6.提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的医家是()A.朱丹溪B.王履C.戴思恭D.王纶E.李中梓《二)B型题A.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矣B.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脾居其中C.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D.肝阳宜升,脾阳宜降E.心火宜升,‘肾气宜降1.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水火言()2.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五脏言()3.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气血言()A.胸胁痛,脉沉涩B.动则喘,寸口脉沉滑C.瞀闷,小便赤,脉沉数D.周身走痛或关节疼,遇阴寒则发,脉沉细E.暖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4.气郁者()5.湿郁者()6.痰郁者()7.热郁者()8.食郁者()(三)X型题1.丹溪的著作,有()A.《格致余论》B.《局方发挥》C.《金匮钩玄》D.《本草衍义补遗》E.《脉因证治》2.朱丹溪阳有余而阴不足论内容包括()A.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B.真阳之气有余,应注意克伐而勿使过亢C.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D.阳亢易治,阴虚难疗E.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3.相火之部位,丹溪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脏,肝藏血而肾藏精,肝肾之精血为相火之物质基础。
金元名医李东垣的“两气”养生论
金元名医李东垣的“两气”养生论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3期杨吉生(山东济南 250001)李东垣(1180~1251),金代著名医学家,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
被后世称为“补脾派”的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东垣少年习儒,后学医于易水张元素。
晚年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
他认为,“元气”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而脾胃又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
即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
心、肺、肝、肾四脏的生理活动,也是以脾胃为枢纽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化之源,水谷赖此而腐熟,并生化新血,营养其他脏器。
若脾胃气虚,则各脏腑均易受累而为病。
他的主要观点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人以胃气为本”,善温补脾胃之法。
在这个论点的支持下,他的养生观点也随之而出,那就是“养生当实元气”;“少言以养真气”。
养生当实元气在明确了病从脾胃生后,李东垣提出了养生当实元气的观点。
中医所说的元气,有先天元气和后天元气之分。
先天元气是出生时就有的,随着长大而逐渐耗失;后天元气则是通过饮食吐纳得来的。
因而,“实元气”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是要通过合理饮食保元气。
气是人体健康之本,它具有温煦脏腑、抵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的重要功能。
后天元气、谷气等都是脾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若胃气一虚,则五脏必然受累而为病。
因而李东垣提出“调饮食、适寒温”的饮食原则。
首先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寒温适中,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也就是说不要吃太热和生冷的食物。
其次,饮食的质与量要合理调配,做到饥饱适宜。
若暴饮暴食,超过了脾胃的正常纳运功能,亦可导致其受损而为病。
他还主张饮食五味亦不宜有偏,“忌大咸,……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类”,以免损伤脾胃之元气。
李东垣认为,生活起居方面要顺应四时慎起居。
脾胃之气与元气
脾胃之气与元气“元气,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六腑之元气病也。
”“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入门级的了解,本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先说下,该书分三卷,卷上:辨外感内伤主要要把握的症如:阴证/阳证,脉,寒热,手心手背,口鼻,头痛,筋骨四肢,渴否,外感八风之邪,辨气少气盛,辨外伤不恶食,辨劳役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等;卷中:内伤脾胃的各种;卷下:用药遣方。
其中也讲述了李杲所在时代背景既“壬辰药祸”,当时战乱京师被围后,城民断水缺粮,不蔽风雨,最后围城之困解后,大波大波的人患上表面上看似像伤寒的疾病,主要表现在其书中有体现,待会再说,我个人觉得,我们现在的时代又要赶上那时候了,不同的是现在是饮食过甚,从而导致脾胃疾病及各种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以后。
个人理解:脾胃之气与元气当并重,它们是互荣共损的关系。
书中始立补中益气汤证:“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补中益气体现的治法:“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脾胃气虚,则元气不足,怎么会使医生误判为外感疾病呢,主要是,内伤脾胃,脾胃不足→元气不足→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阴火上冲→气高而喘,身热,烦,渴,头痛,不任风寒(恶寒),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气血化生无源→荣亏卫弱→不任风寒←外邪侵袭↓恶寒,头痛,脉浮“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
补中益气汤方: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炙甘草已上各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已上各三分早饭后温服。
善养生者,必擅于养护脾胃,从典籍论述来看脾胃对健康的重要性
善养生者,必擅于养护脾胃,从典籍学习脾胃对健康的重要性。
脾胃在现代医学里,一个是免疫器官(脾),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个没有什么重要作用的器官,一个是进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胃),两者的作用远不如心、脑等器官,但在中医里却不这么认为。
李东垣说,故“善治病,惟在调和脾胃”。
张仲景在治疗伤害杂证之时,非常重视对脾胃的顾护。
周慎斋更是提出,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
为什么这些名家都如此重视脾胃的养护?让我们来一起从经典之中找答案。
一、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胃的部分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贯于此。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从上面摘引的内容,我不难看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精微物质,必须经过脾胃的运化,再通过六经运抵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没有脾胃居中的升清、降浊功能,我们的机体就得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营养。
中医为什么说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中医为什么说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气在我们人体内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如果气的运动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那么,人体的气是如何生成的呢?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且与肺吸入的自然清气相融合而成。
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人体之气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二是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三是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为人体的一身之气。
所以,从气的来源得知,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
先天之精是肾经的主要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因而肾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
肾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气,精充足则气才能充足。
那么这个肾精从哪来的呢?其来源:一是与生俱来的,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二是饮食营养物质所化生,为“后天之精',具有滋养全身器官组织的作用。
肾藏精,其功能不得了。
能繁衍生命、濡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能化神,而且精能化血、精能化生为气。
再看看肾主纳气。
我们人体的正常呼吸是由肺肾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呼吸虽为肺所主,但肺吸入之气,须下纳于肾,而为一身之用。
如果有人上不来气,去看中医,大夫一定会问你,是呼困难,还是吸气困难?所以,肾气充足,摄纳正常,则呼吸深长,调匀;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就会呼吸表浅,动辄气喘等症状。
所以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
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生为血和津液。
脾胃是健康的根
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 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 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 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 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 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 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 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
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 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 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 的。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 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 不好。
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 。脾胃 和老奶奶一样喜欢细碎的食 物 。国外有研究证明 ,如果 每口食物都能做到反复咀嚼 , 坚持几十年 ,你的健康状况 就会明显好于同龄人。
春夏秋冬各有养法。春天少吃酸, 多吃点甜味食物,如山药、香蕉、 大枣等,以养脾脏之气。夏天湿气 较重,多吃豆类健脾利湿,同时少 淋雨、少贪凉。从立秋开始多喝粥, 粥最健脾。冬季寒冷,容易刺激胃 酸分泌增加,平时最好早睡晚起、 多晒太阳,让身体温暖,是保护脾 胃的最好方法。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胃却越来越 差了。有统计显示,全球共有5亿 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是 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在中医 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 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 就会引发很多疾病。我觉得养生必 须先养脾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 弱身体就虚弱。如果把长寿比喻成 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 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保健品也 起不到太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 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虽 然脾胃生病的起因不一样,但必 须一起养。
脾胃有三怕。一怕生,二 怕冷,三怕撑。生冷的食物, 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 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 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 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 对它伤害最大。
有些药最伤脾胃。很多西 药都会刺激肠胃,比如硫 酸亚铁、氨茶碱等会让人 恶心、呕吐;胍乙啶、心 得安等会引起腹泻;阿司 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 等会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 疡导致出血。一些苦寒类 的中药,如板蓝根、六神 丸等,虚寒体质、经常拉 肚子的人不宜久服。
《脾胃论》论脾胃,元气为本;主甘温重升举,阴火自消
《脾胃论》论脾胃,元气为本;主甘温重升举,阴火自消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
在中医经典《脾胃论》中,脾胃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运行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因此,脾胃与元气的关系,是《脾胃论》论述的重点之一。
在《脾胃论》中,脾胃的功能被描述为“主甘温重升举,阴火自消”。
这里的“甘温”指的是脾胃喜温恶寒、喜燥恶湿的特性,而“重升举”则是指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脾胃功能正常时,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滋养全身,使元气充沛。
同时,脾胃还能将体内的阴火(即湿、寒等病邪)通过气机升降而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然而,当脾胃功能受损时,元气也会随之减弱。
此时,阴火(湿、寒等病邪)便会乘虚而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脾胃论》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元气的盛衰。
要维持人体的健康,就必须重视脾胃的调理。
《脾胃论》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脾胃,可以使元气充沛,阴火自消,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脾胃论》中,脾胃被赋予了更为深层的意义。
它不仅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场所,更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脾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脾胃强健,则气血充足,身体康健;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百病丛生。
《脾胃论》中提到的“主甘温重升举,阴火自消”,实际上是在阐述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的核心作用。
脾胃的升举功能,是指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以滋养脏腑、四肢百骸。
这种升举功能,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在脾胃的升举功能中,甘温的饮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甘温的食物能够滋养脾胃,增强脾胃的升举功能,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
同时,甘温的食物还能够温暖身体,驱散体内的寒湿之邪,从而避免阴火内生。
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调理一切虚劳的基本方
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调理一切虚劳的基本方金元时期,中医的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百家争鸣时期,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四位名医并称“金元四大家”,其中尤以李东垣的《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
李东垣宗法《黄帝内经》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学术思想,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脾胃学说论断,并由此创立了“脾胃学派”(又称补土派),并创立了诸多奇效良方,其中“补中益气汤”还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
如果没有仔细阅读《脾胃论》,还以为“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的第一个方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脾胃论》中,第一个方子名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简称升阳汤。
这个方子由“柴胡一两五钱,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黄芩各七钱,黄连(去须,酒炒)五钱,石膏少许”组成,煎服方法是水煎,“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这个方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李东垣认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这种情况下,使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比较合适。
李东垣强调,“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这个方子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中药补脾胃;李东垣认为,“脾胃一伤,阳气日损”,所以用羌活、升麻、柴胡三味中药升阳气;李东垣指出,“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所以用石膏、黄芩、黄连三味中药泻阴火。
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
全方十味药,实则是一个圆运动周流图。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四味补益脾胃的中药居于中土;而左边以羌活、升麻、柴胡升腾阳气的中药形成左旋之势;而右边以石膏、黄连、黄芩三味清泻阴火的中药形成右降之态,正如李东垣所说“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而这个方子,却能很好的进行升降浮沉,使得“阴不病阳气伸”,则诸证可愈。
脾胃虚弱,劳倦内伤,其实就是一切虚劳的根源,而这个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可以说是调理一切虚劳的基础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李东垣认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在调理虚劳的时候,首先要用温法,在李东垣的眼中,“人参、黄芪、炙甘草之甘温,益元气而泻阴火”,再加白术健脾益气,四味药起到了“甘温除热”和“甘温补虚”的妙用。
老中医:中气、元气、心气、正气分别指什么?
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很多词语其实来自中医,比如中气、元气、心气、正气等。
在古人眼中,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所以中医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机体的这团气怎样存在、运动,以及受到外来的邪气后怎样抵抗。
虽然都叫做气,但处于不同的位置及状态又可以有不同的名目。
首先说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可以理解成气的根源,是生命之源,一般藏在“大本营”肾脏之中,因此非常受重视。
元气的来源有两部分,一是受之于父母,即先天的禀赋,二是靠后天水谷精气不断的补充。
既然元气是根本之气,它的盛衰往往不表现在具体的症状上,而是整体地反映机体是强壮少病,还是瘦弱多病等。
元气是储存在下焦的,到了中焦就有了中气。
中气就是脾胃之气,能反映脾胃功能是否健旺。
中气不足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气短乏力、大便溏稀等。
中气就像支撑屋顶的柱子,如果亏虚严重就会塌陷,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与肺气相结合便成为宗气。
它聚集在胸中气海之处,并贯注于心肺之脉,主要作用是推动肺的呼吸,还能够维持心脏的搏动、调节心律。
语言、声音、呼吸等功能都与宗气有关。
若宗气不足,可出现气短、喘促、懒得说话、心律失常等。
五脏六腑也有各自之气,相当于该脏器的功能状态,如胃主受纳,胃气就是指接受和容纳水谷的能力;心主神明,心气的强弱也就决定了是否思路清晰、反应灵敏。
上面说的是躯体内部之气,人的体表也分布有气,即营卫之气。
营卫之气是一种保卫之气,可以使我们的机体不受外邪入侵,它们有个特点就是,不静止于一处,而在体表川流不息。
如果营卫之气不协调,机体就会出现自汗、怕风、易感冒等情况。
机体所有的气组成了人的正气。
正气是相对于邪气来说的,就是人体生理机能的综合体现。
《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它反映的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
中医养生-老提不起劲?7点全中,脾虚的人怎么元气满满?
中医养生-老提不起劲?7点全中,脾虚的人怎么元气满满?咱们继续五脏的学习我们心肝脾肺肾我们已经讲了心肝和肺那接下来呢我们来看看我们要学习被称为后天之本的后天之本是谁呢那就是脾脾者后天之本所以这个脾在后天是起主导作用的我们要想养生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在养脾胃今天我们讲哎呀食人久脾虚在座的朋友们保不齐我们再看这个视频的朋友们一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脾胃虚弱的功能那怎么知道自己脾虚了呢我们来看一看自我判断一下首先我们说第一点是脾主运化运化就是运输转化这个指的是对于食物营养的运输转化消化吸收所以如果一个人脾虚了它会表现出运化无力第一就是没有胃口没有胃口没有食欲见了东西吧不想吃或者吃一一见吃饭就有压力好这是脾虚的第一种表现第二呢有可能他胃口没有影响但是呢他运化他往下排泄有问题他吃了以后出现腹胀这也是一种运化弱的表现哎呀吃了一些东西以后饭后啊特别容易腹胀大家留意有没有这一点所以要么没胃口要么容易腹胀那一直在发展下去呢他就会表现出哎呀这个经常打嗝腹胀打嗝这也是一点脾主运化好多人这个想吃一点补药那明明是虚了想吃一些补药结果一吃补药就上火这属于虚不受补虚不受补呢一般包括两方面要么是阴虚了要么是脾虚了所以也跟脾虚有关系那要注意这是脾的第一个检测我们是不是存在一没有食欲二呢这个容易腹胀三虚不受补有的话给自己打一个对勾那我们再往下来检测脾主物肌肉所以脾虚的人有个典型的特征肌肉无力他表现出饭碗来哎呀没劲不爱动有好多人我会发现哎呀那个身体呢体重可能也就100斤但是那个屁股有200斤往那一坐就不想动了怎么让他动他也不爱动因为他懒得动懒得动为什么肌肉无力了脾虚但是这么一直发展下去呢他会懒得方面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懒得动了第二是懒得说话了脾气一直亏虚下去呢人是少气懒言说话呢哎呀不爱说说多了容易累到最后说话声音很低弱我们要留意身边的人有没有这样懒得运动懒得说话最后懒得理你所以脾虚的人对外界不太关注了因为他很那没有精力没有体力没有能量所以我们就要给他健脾我们身边如果出现这样的朋友懒得运动懒得说话懒得理你那你一定要关爱他一定要对他多一些关注要帮助他怎么样呢去健脾这又是一个检测那我们再继续往下来看脾主思虑所以脾虚的人呢可能在脑子上面也会出现一些状况就是我们说的贵人多忘事哎呀健忘总是哎呀最近提笔忘字我也我有时候也经常出现这种状况最近可能是哎呀生活规律有点打乱了工作太忙了然后那个事情一多有的时候顾不上正在吃饭哎呀连续的这一段时间比较消耗就会出现提笔忘字我刚才写什么呢停半天想不起来或者很多朋友见面呢哎呀见面知道那说名字死活想不起人叫什么来有的时候就很尴尬那这种情况呢贵人多忘事或者我们讲的记忆力减退你要注意了有可能是脾虚这又是一点那脾虚呢我们还可以继续从脸色上有一个判断脾虚的人呢脸色上大概有一个标志就是他的气色一定不会太好脾主黄色所以她表现出来呢就是暗黄之色很多女士呢大家知道哎呀这种状态我们一般都给她有一个不太好的称呼叫做黄脸婆黄脸婆是因为什么呢重点是因为脾虚了要健脾就是因为我们脾胃虚弱了不能很好的去吸收食物的营养导致面黄肌瘦嘛脸就是暗黄嘛这种黄就是脾虚的标志所以脸上暗黄那除了脸上暗黄以外还有很多朋友他会发现一个更好玩儿的现象早晨起来照镜子呢跟晚上照镜子发现自己长得不一样因为早晨起来脸大大家留意有没有这种状况我有的时候也会发现怎么白天脸这么大到了晚上脸竟然变瘦了呢有的时候其实不是脸大了是肿了面部的浮肿这也是一点再有你看我们这个上眼皮的地方很多老人家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他们管这个地方呢就是面向12宫老人家特别讲究这些东西这个地方叫做田宅宫也就是上眼皮哎呀老人家们说这个田宅宫越饱满越鼓胀的这个人他越是有田有宅地主的命但是我会发现很多朋友他早晨起来那个田宅公特别旺那不是说它它面相好你一定要留意有的时候可能到了晚上就下去了这个是水肿了也就是眼泡浮肿所以你看脸大眼泡浮肿这个都可能是脾虚的表现你看在这个面部的对应上大家一定要留意我们这个眼睛呢在黄帝内经里面说肝开窍于目它反映肝的问题但其实眼睛也反映五脏的问题黄帝内经里面呢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这个事情那比方说我们的白眼球对应着肺黑眼球对应着肝瞳孔对应着肾好你看看脾虚有各种情况我们一定要留意那如果我们存在这些情况那有可能是脾虚了那继续我们再去看那脾虚的人还有一个典型的标志就是一般会表现出排泄不太好长期的大便溏稀唐西怎么理解呢就是他也不算拉肚子他就是总是大便不成形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讲了这么多的情况朋友们我们有谁是有一项以上的情况有一项那我们可能偏向于脾虚了两项基本上我们就判断我们就差不多那大概就属于脾虚了所以呢你看看我们综上所述好多朋友大概都已经对号入座了很多人都是脾虚的我们说十人九脾虚那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健脾所以黄帝内经里面讲脾胃的这些功能都非常的重要那我们为什么称它为后天之本因为我们现在就是在后天什么叫先天我们生以前是先天生下来以后那其实中医有一个严格的划分就是在小儿的囟门闭合以后我们就属于后天了这个后天所有的情况先天我们决定不了后天我们是可以决定的所以我们就要把所有的功课都放在后天之本的脾胃上要做足健脾的功课那我们就来聊一聊吧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健脾呢首先第一脾主黄色所以我们在饮食上就要多吃各种黄色的食材大家想一想黄色有什么像小米玉米、南瓜是不是都是黄色的花生、红薯山药等等这些黄色的食材在平时我们都要多去吃一吃山药这个东西是健脾的特别经典的一个食材但是可能很多朋友会想我怎么觉得山药不是黄色的山药明明是白色的对不对你要留意山药肉一定是白色的但它的皮是不是黄色的呢是所以其实它这个天宫造物自然造物我们发现它有一个颜色基本上它就可以对应一个内脏所以山药的肉是白色的它也很补肺气那山药的脾是黄色的它就很养脾气所以脾胃亏虚的朋友们常用山药来煮粥吃那除了煮粥以外呢我们还可以拿它来煮水喝可能很多朋友会有各种山药的吃法我听说过有各种吃法山药炒菜吃对吧山药煮粥吃山药山药蒸着吃糖葫芦那各种吃法山药水煮起来又简单又好用那这个山药一定要有个选择就是用新鲜的铁棍山药也就是说我们去菜市场去选择大家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细细的有很多粗粗的山药我们建议呢用那种细细的然后口感是面面的那种山药这种是极好的它比较有一个健脾的作用好那脾虚的朋友们呢饮食上多去增加这些那除此以外还要怎么去做呢我们要留意脾的另外一个功能黄帝内经说脾主肌肉所以脾虚的人呢本能的就是肌肉无力就是犯懒就是不爱动但是呢我们到底是动还是不动呢所以一定要留意我们越懒肯定人就会越犯懒吧所以我们建议大家还是要动起来但只不过这个动呢掌握好这个火候不要一次性就把自己练的浑身都酸痛好下次就把脾胃给伤坏了再也不想动了我们建议呢大家逐渐的增加一点运动量那增加一些肌肉的运动量要想做的最高效的一些运动呢就要以一些大肌群的训练比方说我们腰腹部核心的肌群或者是我们腿部的肌群所以对于脾胃的一个虚弱的朋友们我们都建议他好好的去站一站桩什么叫站桩呢很简单就是双腿打开与肩同宽微微的弯曲我们就注意这个弯曲的膝关节跟我们的脚尖不要超过脚尖保持这个状态两脚的内侧呢保持平行就这么一个状态把脊椎保持竖直不要翘臀从侧面看呢很多朋友一定要注意女士喜欢翘臀一定要把尾骨向内卷小腹向内收这样身体保持竖直的状态好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很疲惫好你就保持这个状态双手就轻轻的护住肚脐就可以了闭上眼睛每天这样站上十分钟如果相对有体力好我们就可以试一试的加上手的练习双手好像环抱一个圆球双手抱球沉肩坠肘沉下来别这样肘关节向两侧打开这样的话一会儿就累了所以肩膀往下沉肘关节往下坠一点就保持这样掌心向内五指自然的分开手指微微的弯曲就这样我们就当在胸前这就是很好的养元妆那我们每天呢可以早晨或者中午呢至少站上十分钟我们坚持站上一个月以后呢我们逐渐的增加时间了比方说我们可以站上15分钟然后再逐渐的每个月长五分钟好我听说有很多朋友脾虚的朋友一开始五分钟都占不到后来呢一次性能占一个多小时这就代表我们的肌肉力量增长了所以我们就要循序渐进慢慢来一点一点的这个火候掌握好肌肉的力量增长了那肌肉的力量增长了其实就代表着脾胃的运化提升了所以我们在练肌肉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脾胃跟上这个营养的输送慢慢的脾胃功能就强健起来了所以脾主肌肉我们越是无力越要去锻炼肌肉那下一点你看脾主思虑好多人脾虚了吗健忘了那我们到底是记事还是不记事呢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越不记事肯定就是越健忘了所以我们建议所有但凡脾虚的朋友们记忆力减退的朋友们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在脾经当令值班的时段脾经几点当令值班呢12条经络对应12个时辰好脾经当令的时辰是巳时这个40是几点呢上午的九点到11点之间这个时段呢其实是人这一天之中的体力智力高峰期我们在这个阶段我们就建议大家去站站桩去练练瑜伽去打打拳去让自己动起来这是皮主肌肉的运化那第二呢脾主思虑在这个时段去背上一段黄帝内经越是记忆力减退的朋友们你试一试每天背一段有的人可能脑子确实是不太运转快那我们记忆力很弱每天背一句每天这样坚持下来一两个月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记忆力大涨所以呢就是我们的记忆力也跟我们练肌肉一样越练越有嘛我们用则进废则退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它用起来那这样也是通过记忆力的提升来向脾胃来提升运化的这种能力好那最后呢我们再掌握一个健脾胃的手法这个手法呢就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也是我建议我所有的学生们都要经常操作起来的就是揉腹的方法这个揉腹的方法呢一定要注意它有三步走不是说我们就揉揉肚子就好了好一共分成三步建议所有的朋友们坚持下来这三步呢我们可以在站桩结束之后来做这三步也可以在早晚都去做一做老人家有句话叫做早中晚揉腹三次胜吃人参一支所以朋友们坚持下来人参呢那虽然健脾补气但这个东西火气很大我们干脆揉腹呢又不上火还来的实际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揉腹的三部曲呢第一步就是推腹法推腹法呢就是从我们的胸骨一直推向肚脐这样呢沿着一条线用手掌根稍微用一点力这样向下来推推的过程中的目的是为了降胃气这样的话好多同学腹胀哎呀经常胃胀胀的就是因为胃气不降你给他这样往下推能降胃气甚至好多朋友在推的时候会打嗝这就是气开始通顺了好这是第一步推上36变稍微用掌根的位置稍微用一点力量给他保持按压力推着往下走推过肚脐有的人推上一段时间肚子咕噜噜的叫这都是好现象肠胃运化增加了这是第一步叫推腹法第二步叫揉腹法揉腹法呢就是两个手叠在一起护住肚脐好以肚脐为中心沿着肚子去揉来画圈的揉这个揉的过程中呢其实顺序不要紧但是一定要有个顺序的话呢我们建议是先逆后顺好好多同学搞不清这个逆跟顺的这个方向我们带大家一起来走一下就是左上右下这是逆时针大家就这样先逆后顺吧先这样来揉揉的过程中掌握好这个力度力度不要太轻有的人只擦皮肤没有用好所以呢要稍微给一点劲儿但要做到重不触骨因为你看我们这个肋骨我们揉的过程中有的人会推到肋骨推的生疼或者下面的这个髋骨会推的生疼不要重不触骨但是呢轻不离肉还要把这个肉能带动起来软组织肚子上的肉肉给它推动起来这样才有最好的效果好这样的话先逆时针推揉36圈那我们讲逆为泄所以预补得先清我们先逆时针36圈好然后再反过来顺时针36圈这样的话它能调和脾胃我们的两个肚脐的两侧这是胃经胃经的再两侧是脾经你看这样我们都把它给推揉到了那其实我们肚子里面呢又是肠胃消化系统就有一个特别好的健脾胃增强脾胃运化这个促进消化促进排泄的一个作用这是第二步叫揉复发第三步就厉害了我们管它叫玉带环妖兽这个是专门打通能强健脾胃的经脉因为脾胃经都经过这条经脉这条经脉是横着的经络其实在所有的经络里面呢我们会发现都是竖着的唯独这条经络是横着的这条经络叫做带脉什么叫带脉腰带这一圈儿很简单就是腰带这一圈儿从肚脐以肚脐为为点向两侧延展到后面这一圈儿所以这就有一个手法叫欲戴环妖手或者叫做推带脉推带脉怎么推呢很简单我们做完推腹法了做完揉腹法了接下来双手合十掌跟顶住肚脐顶住肚脐以后好掌根用力向两侧推开大家注意一定用掌根逮着肚子的肉肉向两侧推开好推到两侧的时候我们从后面大家看从后面手勾起来用两个手的手背手腕勾起来用手背往回用力的带回来好带回到两侧然后这样掌跟向后推手腕往回带就这样反复去做这就叫推带脉整个把这个腰腹一圈都给充分的推到这样连贯起来充分的把这个带脉给推揉到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女士中年一到中年这个肚子这一圈就鼓起一坨肉来松弛了其实我们称她为游泳圈这往往就是带脉松弛脾胃虚的表现了推带脉帮助很多朋友们打掉了游泳圈所以我们把这个手法做起来最少这样一前一后围一圈最少36圈这样的话你看我们就健脾的功课比较全面了我们可以站桩我们可以多做一些肌肉的训练我们可以多去做一些脑子的一些记忆力的提升我们做揉腹三部曲可以早晚至少各一次那坚持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状态改善了所以综合的调养它是最好的黄帝内经里面不建议我们只通过一个点去入手黄帝内经讲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的所以我们可以多层面、多维度的去入手调理它我们可以通过饮食通过黄色的食材山药煮水喝我们可以通过经络的调节我们可以通过体式的锻炼这样的话全面的来进行健脾的功课才有一个好的效果所以这就是黄帝内经里面告诉我们的健脾的智慧把它用起来今天就讲到这里。
从脾论“百病生于气”
从脾论“百病生于气”霍秀红【摘要】气学说是重要的中医理论之一,历代医家均相当重视气在人体的作用,更有《黄帝内经》提出“百病生于气”。
为了有利于指导临床,笔者试以“百病生于气”立论,从中气为诸气之本、脾气为脾脏之本以及脾气虚为脾病之本等角度,对“百病生于气”作以阐释。
%Qi 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of TCM.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doctor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qi in the human body. What’ s more, theory of all diseases result from qi disorder was proposed in Huangdi Neijing.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argument of all diseases resulting from qi disorder, the author explained this theory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middle qi being the basis of the whole body’ s qi, spleen qi being the basis of the spleen and qi deficiency in the spleen being the basis of the spleen diseases.【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2页(P2060-2061)【关键词】脾;气;百病生于气【作者】霍秀红【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道出了中医发病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其言虽简,其义则深。
调理脾胃好处多
西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而人体健康最主要的身分是内在元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摄生防衰保健中呵护脾胃是非常须要的.可以通过以下三点进一步了解.之杨若古兰创作
一是健脾胃对于防病抗老有明显功效.健脾扶助邪气,既能抵御、清除外邪,也可调节、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摄生学认为,免疫功能降低和杂乱,是惹起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个主要缘由.通过健脾扶正,加强机体防御机能,即可将这一偏颇纠正.人参、白术、茯苓等补益药物,能加强脾的运化,健壮身体,防病抗衰.
二是调理脾胃能促进代谢.脾胃是脏腑升降活动的枢纽.脾主升清,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流布全身.摄生学认为,人到老年,分解性代谢大于合成性代谢,有蛋白质代谢负平衡,故体力衰退,渐见衰老.老年人能量缺乏,可选用补气健脾药物,来恢复胃肠道消化接收,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杂乱,改善能量代谢.如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和灵芝、大枣、玉竹、苍术、枸杞子、柴胡等,均有此等功效.同时可选用促进集体分解性代谢的药物,加速病理产品的排泄.如用牵牛子通利二便,茯苓、白术能降低血糖,丹参能降胆固醇,加速分解代谢.
三是培养后天,弥补后天.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与脾肾关系最密切.当前天弥补后天,补益脾胃,就能为肾脏精气的充盛打下坚实的基础,延缓人体衰老.。
关于脾胃论读书心得
关于脾胃论读书心得脾胃论读书心得1十年至南宋淳佑十一年,他精研《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深入探讨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诸多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了脾胃学说,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代表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等。
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 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生,这是其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
对于脾胃所以受病, 李东垣提出3种常见原因: 饮食不洁伤胃; 劳倦过度伤脾; 七情所伤。
李东垣认为,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则胃病, 形体劳役则脾病, 喜怒忧恐则损耗元气, 三者在内伤脾胃病中互为因果, 相互交错。
饮食先伤胃, 胃伤之后伤及脾; 劳倦先伤脾, 脾伤之后伤及胃; 五志七情太过则影响脾胃阴阳升降, 进而引起气机紊乱, 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这是脾胃病的一般发病规律。
因此, 无论是饮食伤胃及脾还是劳役伤脾及胃, 抑或七情损耗元气, 均可造成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 即使是六淫外感致病也多有脾胃气虚、元气不足的内因, 这就是李东垣倡导的升阳益气, 补脾健胃的理论依据。
他重视内因在病变中的作用, 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 均是由于人体气虚。
即疾病的形成,乃是气不足的结果, 而气之所以不足, 是因脾胃损伤所致。
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真气又名元气, 乃先身生之精气也, 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又曰:“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可见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 元气又是人身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
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以助阳解表散寒,合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振奋心阳复脉,加淫羊藿㊁补骨脂温补肾阳,干姜㊁乌药温运脾阳,参㊁苓㊁朮益气健脾㊁温化水饮,草果芳香㊁醒脾化浊消腻苔㊂二诊加桃仁活血,仙鹤草益气,三诊小腹及手足转温,但觉口干,考虑其大队温阳药久服伤阴,故去乌药,加入麦冬㊁黄精以滋阴和阳㊂经过2个月余治疗,诸多症状均缓解㊂4结语在临床诊治缓慢性心律失常过程当温扶心㊁脾㊁肾三脏之阳气为主,同时还要标本兼顾,治疗上应辨证灵活,切中病机,临证合方,以期取效㊂参考文献:[1]董佰冰,季康寿,侯平.生脉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11):2055-2060.[2]任崇雷.‘2018美国心动过缓临床实践指南“解读:心脏术后心动过缓的处理[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26(9):843-847.[3]李玉琴,王静,李欣欣,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现状[J].医学综述,2019,25(16):3221-3226.[4]闫一群,张培影.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40-41.[5]赵晓迪.张艳教授中医辨治缓慢心律失常经验探究[J].河北中医,2017,39(11):1613-1615;1619.[6]刘海涛,曲海波.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0,26(3):317-320.[7]刘召红,金彦青,张晓飞.高龄患者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5):488-491.[8]王月,侯平.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7):1999-2002.[9]隗茂芸.心宝丸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0):37-39.[10]刘越.图解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2.[11]刘文龙,刘兴仁,张保春.濒湖脉学白话解[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12]李杲.脾胃论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23.[13]王小保,张景凤.张景凤从肝脾论治心律失常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6):105-106.[14]薛丹.中老年人阳虚兼夹瘀血体质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5-27.[15]张山雷.疡科纲要:二卷[M].1版.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34.[16]赵志幸,韩景波.浅谈从 虚 论治心悸[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2-43.[17]李婷,李方洁.李方洁温阳活血辨治老年阳虚血瘀 迟脉 (心动过缓)[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1-4.[18]清㊃钱潢.伤寒溯源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9.(收稿日期:2022-04-21)(本文编辑郭怀印)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刘宇,毕颖斐,张艳艳,韩志杰摘要张元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及心得体会创立了易水学派的理论体系,其门生李杲㊁王好古及罗天益传承了张元素学术思想,更有开拓和创新,易水学派不断发展㊁完善,具有特征的脾胃论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在脏腑辨证理论㊁药物气味归经理论指导下对心系疾病的病因病机㊁辨证论治㊁处方用药等方面蔚成体系,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㊂关键词心系疾病;易水学派;脾胃论治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05.042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北方盛行的重要学术流派之一,以重视脾胃元气㊁补益脾胃为学术特点,善于从脏腑辨证㊁药物归经㊁选方用药等方面论治㊂易水学派医家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心系疾病,提出防治心系疾病需重视饮食起居㊁治疗心系疾病的通利思想㊁遣方用药的标本寒热虚实法式等理论[1]㊂后医术之道,百家争鸣,与日俱进,现医鲜解易水之论,常用张元素㊁李东垣方剂者甚少,故试以易水学派脾胃论为理论基础,总结归纳治疗心系疾病的理法方药及辨治体系㊂1易水学派对心系疾病病因认识1.1饮食失节宋金元时期,战乱不断,天灾及疫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904153);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No.JDZX2015003)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0)通讯作者毕颖斐,E-mail:*******************引用信息刘宇,毕颖斐,张艳艳,等.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临证发微[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5):955-957.流行,人民饱受战争折磨,流离失所,忧思伤脾,导致脾胃病流行㊂李杲经多年临证经验后亦提出了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思想㊂‘脾胃论㊃脾胃盛衰论“从生理及病理两方面论述了脾胃之气的重要性㊂生理方面:水谷精微之气上行与津液濡养心脏,循血脉灌注周身;病理方面:若饮食㊁劳倦等损伤或脾胃本虚,不能养心出现心悸㊁怔忡者㊂1.2外邪入侵张元素云: 邪气客于心 心胀气短 ,明确表明在受到外邪侵袭后可能诱发心系疾病的发生㊂王好古为易水学派传承人之一,将学术思想不断完善和创新,兼采易水鼻祖张元素和李东垣的脾胃元气理论,同时独创内伤阴证理论㊂王好古认为外感寒邪㊁内伤饮冷或空腹不食等饮食不节,皆可产生内伤阴证[2],其著作中亦有提及胸痹心痛的方药论治,‘阴证略例“对理中汤方药描述为 胸痹 胸腹痛 胸痹心痛逆气,并皆治之㊂有寒者,加附子㊂ 认为外感寒邪是胸痹的重要病因㊂㊃559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3月第21卷第5期1.3情志失调‘医学启源“论述心气虚导致易惊恐心慌,忧思郁闷,胸腹部疼痛,同时也指出思虑过度容易出现惊恐,惊恐过度易伤心,心气受损则精神失调㊂‘脾胃论㊃脾胃虚实传变论“提出了喜㊁怒㊁忧㊁恐等七情致病,易损伤元气,则心火独盛㊂提示情志失调与疾病相互影响,思虑过多可导致心伤㊁心虚则可加重恐悸多惊㊂1.4劳倦内伤无论是后天的劳倦和内伤,还是先天的不足,皆可耗伤脾胃,脾胃失于健运,气血阴阳虚损,心脉失养,而为疾病㊂多本中医古籍曾论述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此为气虚火热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㊂2易水学派对心系疾病经络的认识张元素在‘医学启源㊃卷之上“中心经的经脉证法中有不少关于心痛病因病机的描述㊂从经络的角度论述足少阴脾经的病变,可能出现舌本强痛㊁身体活动僵硬不能自主㊁纳呆㊁心烦意乱㊁心下疼痛㊂同时,对其脉象进行了描述,脉象急促,心中连及后背部疼痛㊂张元素在以上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新了脉证并举,将心系与脾胃之间的脏腑关联㊁症状及脉证进行了清晰的论述㊂3易水学派从脾胃论治心病的研究张元素尤其重视脾胃之气,其思想与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同时继承了‘内经“和‘中藏经“的理论[3]㊂他认为脾胃为万物之母,脾胃功能旺盛则四时体安,脾胃虚衰则元气虚衰,临床治疗需用补法㊂张元素在临证中非常注重保护胃气,常用补气药物,并注明从阴阳属性来说,气属阳,气盛则阳足以化湿,且脾可恢复健运的功能[3]㊂张元素的归经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后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有所阐发将归经形成系统体系并加以论述,运用于药物性味归经且指导脏腑辨证[4]㊂张元素在后世的论著中描述了药物的五脏缓急,如甘草,缓肝急;五味子,收心缓;白术,燥脾湿;黄芩,泄肺逆;黄柏㊁知母,润肾燥㊂同时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提出了五脏 所欲 理论,川芎散肝,细辛补肝,白芍泻肝;芒硝软心,泽泻补心,黄芪㊁甘草㊁人参泻心;甘草缓脾,人参补脾,黄连泻脾等㊂张元素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以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让后世对药物的归经及用途有了更深的理解㊂张元素非常重视根据药物的归经并运用于临床之中,黄连虽可泻心火,但其作用途径为泻脾胃之热而心火自清,故应归脾胃经[5]㊂张元素提出的药物气味归经㊁ 所欲 中医理论对中医内科的发展意义深远,为后世中医内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㊂李杲认为机体凡具有升发功能之气,皆是来源于胃气,通过脾胃吸收水谷精微之气㊂元气虽为先天之本,受之于父母之精,但需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才得以不断充盛㊂李杲提出 养胃气为本 的理论㊂李东垣指出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㊂ 只能使用甘温之剂,温补中阳,心火得泻则病痊愈㊂在‘内经“的学术思想之上创立了温补脾胃㊁升阳散火的甘温除热法,并创制了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 ,方用黄芪㊁人参㊁白术㊁炙甘草等补脾胃元气,升麻㊁柴胡助脾胃之气升发,脾胃气足则清升浊降,虚热自除,被后世沿用至今,意义深远㊂李杲‘脾胃论“论述了心火旺,明确提出了从脾胃论治心病的根本治疗大法为通过调理脾胃以除心火之旺盛㊂‘医学发明㊃饮食劳倦论“云: 脾胃虚弱,易形成阴火,营血亏虚失于滋润和濡养,且营血受伏火煎炼,则心血更加不足而心失所养 ㊂阐明脾胃为治疗之本,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所致的脾胃气衰,皆可导致气血虚衰,并对气虚火热所致的心系疾病进行了论治,治以黄连泻心汤清泻火热以达功效㊂王好古主张温养脾肾㊂王好古通过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及著作的学习,在其书籍中提及了胸痹心痛的论治,于‘阴证略例“理中汤条中言 胸痹 胸腹痛 胸痹心痛逆气,并皆治之㊂有寒者,加附子 ㊂明确列出了具体药物及药对从脾胃论治胸痹的方法[2],列举的理中汤在后世成为治疗心腹病效方㊂4用药特点及创立处方张元素临床选方用药师古而不泥古㊂张元素强调不能拘泥古方,古方今用时需辨证论治,根据刻下症派出处方: 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㊂后人用之,当体指下脉气,从而加减,否则不效 ㊂易水学派的选方用药中体现了从源于‘内经“而又有所发挥的用药思想,创制的生脉散及草豆蔻丸体现了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的思想[7]㊂张元素于‘医学启源㊃卷之下“首次论述了生脉散,此为生脉散之名的最早记载㊂其功效为 补肺中元气之不足 ㊂类似的记载可见于五味子条下㊂李东垣于‘内外伤辨惑论“阐明生脉散的方解,人参性甘可补元气,麦门冬苦寒,可清泻热邪,五味子味酸,可肺润燥,从多本著作中论述了生脉散的立法依据㊁方解㊁组方原理和应用范围,后世将其用于心系疾病收获良效,现代临床多用于诊治气阴两虚型的冠心病心绞痛㊁心律失常㊁心肌病等疾病㊂李杲‘兰室秘藏“所载草豆蔻丸,主症秋冬进食寒冷伤胃,咳吐痰沫,胃脘当心而痛,胁肋缩急疼痛,胸中气乱,心烦不安㊂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心火乘之,不能滋养上焦,冬季肾水旺时,子能令母实,从而克心乘㊃659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M a r c h2023 V o l.21 N o.5脾㊂以草豆蔻㊁姜黄为药对具有温中散寒㊁燥湿行气的功效,为君药㊂黄芪㊁神曲㊁人参补益元气,健脾强胃㊁消痞除满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㊂全方通过健运脾胃㊁消除痞满以达治疗心系疾病之效[8]㊂张元素创制的治疗内伤饮食的代表方为枳术丸,方中药量为白术二两,枳实一两,剂型为荷叶裹烧饭为丸,全方补重于消,寓消于补,体现了张元素 养正积自除 的治疗思想,临床可用来治疗心系疾病兼积聚㊁便秘之症[8]㊂5病案举隅病人,女,86岁,2021年4月13日初诊㊂主因 间断胸闷憋气伴乏力1月余,加重6d 就诊于我院心血管科门诊㊂病人1个月前休息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伴头晕㊁乏力,否认心前区及后背部疼痛,否认汗出㊁黑矇㊁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等不适,自行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后症状缓解㊂6d前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㊁憋气加重,未予特殊处理㊂刻下症:神清,精神弱,间断胸闷㊁憋气,伴有乏力㊁头晕,纳呆,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可,舌紫暗,苔薄白,脉沉涩㊂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V1~V4导联ST段压低0.05~0.10 mV㊂诊断:胸痹心痛,辨证为气虚血瘀,治则补脾益气㊁活血化瘀㊂处方:党参片15g,炙黄芪30g,炒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川芎15g,焦神曲20g,白芍15g,制远志10g,酸枣仁15g,木香12g,龙眼肉10g㊂7剂,每日1剂,水煎服㊂2021年4月21日二诊,病人神清,精神较前好转,胸闷㊁憋气程度及发作频率较前减轻,仍有乏力㊁头晕,纳食好转,腰膝酸软,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正常,舌质紫暗,苔薄白,脉象仍为沉涩㊂守上方加地黄15 g㊁酒萸肉15g㊂7剂,每日1剂,水煎服㊂2021年4月29日三诊,病人神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胸闷㊁憋气程度及发作频率较前减轻,乏力好转,头晕,纳食㊁腰膝酸软好转,夜寐安,小便频,大便可,舌暗淡,苔薄白,脉沉㊂守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㊂按:病人乏力㊁头晕㊁纳食不下等症,皆为气血生化之源匮乏,耗伤元气所致㊂此例病人为高龄女性,先天之精已衰,加之为其不能滋养,故出现全身之气失调,气血阴阳虚弱,心气不足,运行鼓动无力,心脉失养,必然出现胸闷㊁憋气㊁乏力等心前区及周身不适的症状㊂脾胃运化失职,后天之本虚弱,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故夜寐不安㊂再者综合考虑病人舌脉,判断病机以脾胃虚弱㊁运化失司为本,血行不畅㊁瘀血内阻为标,虚实夹杂㊂故治疗上以健运脾气为大法,兼以活血化瘀,标本兼治㊂二诊病人复诊表示以上不适诸症减轻,病人年过八旬,出现腰膝酸软之症,自有肾阴不足,故在原方补脾益气基础之上加滋补肾阴之药对㊂三诊时病人诸症减轻,舌脉亦有改观,提示前二诊辨证论治有效,故守方继进,取得较好疗效㊂6讨论易水学派临证疗效显著,在继承前人基础理论之上有诸多创新与发挥,形成了脾胃论㊁引经报使㊁气味厚薄等理论体系㊂易水学派治疗心系疾病实则理法方药完备,然后世整理者较少,使用者亦较少㊂在病因病机方面,易水学派以重视脾胃元气为根本,认为重视饮食调护是防治心病的重要部分,饮食适宜,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得以生精微而养心脉㊂在辨证论治方面,张元素着重强调需重视脾胃之气,以改善不荣则通和不通则痛的病机,并阐发了完整的归经系统㊂李杲拜张元素为师后,潜心研学,独创了温补脾胃㊁升阳散火的甘温除热法,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临床大量应用并获良效㊂同时论述了脾胃虚衰㊁心火亢盛的辨证论治㊂王好古主张温阳脾胃以治疗胸痹㊂罗天益的学术思想深受学派前人的影响,脾胃论的体系已然逐渐形成和完善,罗天益仍重视调养脾胃,提出了 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 的思想[9]㊂易水学派一脉相承之大家从 顾护脾胃元气㊁扶正祛邪㊁正气存内㊁邪不可干 等方面指导中医心系疾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㊂参考文献:[1]陈靓.张元素脏腑标本用药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2]郭彦麟.基于易水学派的王好古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3]高利东,马莉,刘馨雨,等.张元素制方用药理论的构建[J].中医杂志,2020,61(21):1857-1861.[4]任北大,程发峰,王雪茜,等.关于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J].世界中医药,2019,14(7):1706-1709.[5]王瑾,梁茂新,孙宁.张元素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贡献[J].中医杂志,2016,57(15):1266-1270.[6]刘金涛,翟双庆.张元素对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的建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5):2428-2431.[7]李涵.张明雪教授运用易水学派理论治疗中医心病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8]雷云霞,盛好.东垣‘脾胃论“治诸疾学术渊源及理论特色[J].四川中医,2018,36(7):33-35.[9]孙钰,王雨,张钰欣,等.罗天益对东垣脾胃内伤理论的创新与临证应用[J].陕西中医,2019,40(6):784-786.(收稿日期:2022-02-07)(本文编辑郭怀印)㊃759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3月第21卷第5期。
元气的先天与后天的来源与关系
元气的先天与后天的来源与关系元气的先天与后天的来源与关系作者:无忌生中医将元气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之元气,禀受父母,即,元气从卵子受精开始而开始,伴随着受精卵成长而成长,直至生命从母体分离为止,先天元气物质在生物体内总量也就达到最大值。
随着生物生命演绎,而不断被损耗,当其消亡时生物的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
生物从母体分离后先天元气就再也没法在生物体内合成了,人们所能做的是尽量减少消耗,激活体内储备而已。
后天之元气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也是维持生命的能量物质。
先天之元气与后天之元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出生之前,先天之元气的存在已为后天之元气的摄取准备了能量物质基础,出生之后,后天之元气的不断补充减少先天之元气的消耗。
简单来讲:先天元气与生具来,一生中损一分少一分,很难再补充。
后天元气由以脾胃为主的五脏六腑所化生,是五脏六腑共同作用的结果。
后天元气不足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必须抽调先天元气来维持正常的生理运转,由于先天元气的难以补充的特点与有限性,先天元气的耗尽之时即是生命终止之日。
借用百分比划分人体元气的一种尝试1.百分。
人元气的最高境界。
也是超人的境界,进入神的境界的开始,是修炼者的追求目的。
已非人的层次。
故人一生中元气充沛是相对的,元气不足是绝对的。
2.80---99分。
人体元气充沛,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身体健康。
属中医的阴平阳秘的阶段。
此期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正常。
在人群中的比例不会超过15%,甚至不到10%。
3.60---80分之间。
此时人体处于大家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属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下降或紊乱所致。
此时一有不适,但稍加调理,即可恢复到健康状态。
如常见的感冒、上火、乏力等常见病多属于此范畴。
占常规人群中的60%左右。
但此期的自我修复,需要动员较多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参与,但此时的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显不足之象,故在调理时要时时顾及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
4.40---60之间。
此时人体多表现为精力下降,畏寒、怕冷、乏力、食欲减退、性欲下降等症状,但在西医常规体检时又无脏器损害、生化指标的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脾胃即重元气《内经》中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本”虽指阴阳而占,实际还是元气的问题,因为凡病无论表里标本,元气能抵抗,便能却病;元气不能抵抗。
病必告危。
故凡遇病重而体力(元气)不支时,当先固其元气,俟元气来复,再议祛邪。
若拘于治病,而不顾及元气。
未有不债事的。
赵老亦常说:“人岂能无病,病之生死,不单在受邪之轻重,而重在体力之盛衰。
”这也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两句话,是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出来的结论。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老的学术观点,是重元气,重脾胃,而这两者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重脾胃是方法,重元气是目的,因为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重脾胃即达到重元气了。
以上阐述了赵老的主要学术观点,明其所论,尚须进一步掌握其重脾胃之技艺。
现分述如下:1重脾胃、重元气,必须时时处处维护胃气综观历代医家,重脾胃、重元气者.莫过于脾胃论坛的“盟主”——李东垣。
但有人认为,李氏生于兵荒马乱的金元时代,人民流离失所,饥饱不定故脾胃病多,现在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美好,脾胃病自然减少。
重脾胃已失其意义,不必过于强调。
其实太过与不及,都是不正常.饥饿与过饱,对脾胃来说都是损伤,要做到维护脾胃,不只是平时要维护,得病时也要维护,尤其在患重病时更要维护。
再进一步说。
脾胃本身有病要维护,脾胃本身未病,也要维护,这就是赵老的多年临证体验,所以他不论何病,都加一些维护脾胃的药,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赵老强调重脾胃.不完全等同于补脾胃,而是从脾胃所固有的生理特性出发,从多方而实施有益于脾胃的方法,这些方法并不局限于药物方面。
因此历代医书中所论及的,诸如通过养心安神、不妄作劳、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抗御外邪、力除痰瘀等颐护脾胃的原则和方法,他都十分赞赏。
此外尚有他个人的一些见解,一是利用五行相生理论指导,人之一生,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量最大的,唯有脾胃受纳的水谷,因而脾胃负载最重,唯畏其衰而不健运。
如何维护其健运不衰.除了强壮本脏腑的“胃气”之外,尚可借助“火生土”的力量。
这里“生”有资助之意,火指“心阳”或“命火”均能温养中土,助其动力,强其运化,因此有“脾喜温”的说法,脾喜得阳助。
临床上凡遇火热证需用苦寒药清热泻火解毒时,应掌握其用量.适可而止,不必过剂。
以防苦寒碍胃。
二是利用五行相克的理论指导,“木克土”,肝气、肝火、肝阳,在疾病的病理变化中,常会克伤脾胃,应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此即《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赵老在治肝胆系统疾病时,常加麦谷芽、淮山药之类,此意不仅在于保土,更进~步以防“土塞木郁”,足见其用心良苦。
肝气主疏泄,在精神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脾胃病,因精神因素诱发、复发或加重者,不乏其人。
赵老治此类病人,总是嘱其心情愉快、力戒郁怒,这也是保土。
总之保胃气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心存此念,功夫不负有心人。
2推陈出新,阐发脾胃运化妙用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运化水谷精微,将饮食物化为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以供机体活动需要;一是指运化水湿,参与人身正常水液的吸收、输布与排泄,以防“水湿”之邪产生。
从这两点功能来看.脾气运化,是泛指人体营养吸收和利用,绝不是单纯指形态学脾脏实质器官而言。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也就是主持消化水谷、排泄渣滓。
脾和胃,一·脏一腑,虽生理功能各有所主,但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全过程,是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是一个生理功能的两个阶段,它们一主受纳、消化。
一主吸收、运化;·主降浊,一主升清,两者和谧共赞,便能营养元气,是为“胃气”的作用。
此意溯自《脾胃论》,而赵老又独具慧眼,加以发挥应用。
他说当论及元气、胃气盛衰时.李氏往往将脾与胃相提并论,因此补益脾胃,旨在旺盛胃气,从而充养元气,使元气发挥强大的作用,这便是研究内伤虚证的圭臬。
在东垣学术的启发下,赵老常对我们说:“东垣论著《脾胃》。
实重元气,非徒为脾胃病而设,汝曹读书,务须得其精髓,才能有所发挥。
”他又指出:一部《伤寒论》,主纲是顾护阳气,而《脾胃论》的主纲,则是顾护元气。
阳气与元气.名异而实同,同属于气,而都与胃气的盛衰分不开。
为医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有意识地维护元气。
可是有些人只把脾胃的作用,局限于一般脾胃病的治疗上来认识,对脾胃与元气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发挥,实为憾事。
当元气虚时,应如何去维护呢?观察众多的内伤虚证,发现有这样情况:有的人多进补药补品,则脘腹胀满,头晕不适,舌苔厚腻,纳食不馨,尤其肝肾不足者,投以滋腻填精,成寒增液或滋阴降火之品,则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这些现象有两种说法,一为虚不受补。
二为虚不受纳。
虚不受补是说身体太虚,骤进补益,·时无法吸收利用而壅滞于中,拒不接受。
虚不受纳,是脾胃素虚,再患虚证,须进补药、补品,因睥胃虚弱,不能受纳吸收.尤其在清补、凉补或投以滋腻之品时,此种现象更为显著。
但究其原因,总因脾胃虚馁,无力运化,不能载药所致,问题的关键还是抓住脾胃进行研究。
赵老临证有午,细心揣摩,得到启发,发现了脾胃运化的奥秘及其神奇功用,遂领悟并萌生了“脾胃运化论”的新意。
所谓“运”者,行也,动也;“化”者,化生、生化,唯脾胃健运。
才能生化元气。
若按常法用补益药直接补益元气,人奈何能终身服药。
同时亦不宜呆补,脾胃不足,即使大队补药,投之则气壅,脘腹闷胀,达不到补益强壮的效果。
倘若如此,不如助其运化,强化脾与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健旺胃气,使水谷精徽源源补益元气,有泉源不竭之意,亦有似于“与其鱼,不如与其渔”之喻。
或者说参芪术草,能补脾壮胃,亦能开胃进食,但毕竟着眼于一个“补”字。
而赵老却注重在“运化”上,此运化是脾和胃所共赞,其外象可征者。
简单地说是“纳谷为宝”。
“脾胃运化”概括起来有以下的功用:①能使水谷不断滋补元气,强壮元气;②脾气升清,胃气降浊,气机升降有序,枢机活泼,生气盎然,五脏六腑皆为之振奋.内伤虚证得此,有助于康复;③正气充实,抗邪有力;④运载药力,直达病所,助药力抗邪;⑤资助胃气,疑难重症得此,可望生气来复。
现举一例,以资说明。
患者吴某,男性,47岁。
以反复畏寒、发热2个月,日渐加剧,伴有黄染,浮肿3天为主诉,收住某医院。
经检查.诊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败血症,伴多脏器功能损害。
人院后已用过多种中西药,汤水不入,命在旦夕,已发病危通知,至此,乃请教于赵老。
赵老详询病史,权衡轻重,认为当务之急,唯有活跃生理机能,助药力抗邪,始克有济,所谓有胃气则乍,无胃气则死。
建议在原有中、西药基础上,增用“健运麦谷芽汤”加减(麦芽60g、谷芽60g、淮山药30g、苏梗12g、炒薏仁30g、鸡内金15g、党参30g、片草6g等。
关键重用麦芽、谷芽,各60g,连服数剂,始有契转。
初则食欲增,纳食馨。
有人以为是“除中”、“回光返照”,细审之,岛烧渐退。
脉转缓,巩膜黄染转淡,腹水渐消,肝功、肾功皆有所恢复,此乃住兆.是生机复萌.能助药力抗邪。
后20余H.皆以健运麦谷芽汤为底进退出入,辨证用药.直到血、尿中检查无致病菌生长,体温恢复正常而出院。
通过此例,增强脾胃运化,旺盛胃气,激活元气,助药抗邪,于此可见一斑。
这正是赵老临证有年、活法在心的一点好经验。
这种经验。
经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它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所在。
但应说明,该患者服用麦谷芽汤后,若胃气不来复,生机不回转,便是脏气衰败,已无挽回之望。
赵芬教授倡导脾胃运化沦,立意在元气一方,既然“运化”,着眼于动,则绝不能呆补,必须在运中求益。
立意已定,但寻方药,于是试从古方中去筛选,都未惬意。
如李东垣升阳益胃汤等,在当时战乱时代,民多脾胃病,用之合拍。
现在看来,补益中气勿庸置疑,而升发稗阳,尤其多用风药.未免有刚燥之嫌。
叶天仕:重养胃阴,所用之药.多取甘凉、多汁之品,用于脾胃虚寒.似有不宜。
如此,有的偏温,有的偏凉,有的杲补,有的太攻,要适合所谓对脾胃无损害,应用面广.而又能起健运的方药,尚不可得。
寻思古人制方,是在临床中不断应用,严密观察其效果,最后才定下来。
于是赵老也经常在临床巾使用他初拟的维护元气的组方,经过五十多年的应用,并参阅了《本草纲目》、《本草求真》、《本草经疏》等古典方书,经筛选后,最后拟定r一个“健运麦谷芽汤”。
对任何急慢性疾病都以本方配合针对病情的药物辨证使用,无不良反应,且能加速疾病的康复,临床上用与不用麦谷芽汤,其疗效足有差异的。
赵老个人用.其他医生也试用,都证明是有效的。
当然,中医治疗学,至今还是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治疗原则要遵守,至于具体方药,是丰富多彩,则没有固定格局,小妨各作探索。
当初麦谷芽汤提出时,示多有异议,赵老说,此方试用数十年,至今还没有遇到因服用麦谷芽汤而危害之例,故迄今仍应用不辍。
真理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提高,以达到脾胃运化的真正效益,这种苦研的精神很值得后辈效法。
脾胃运化,需有气之推动.而气之动又有赖于阳助.因此甘温、甘淡平之药.能人脾胃之经者,方能运脾开胃,所选之药应以稼穑为主,以遂土性正宗之气。
“健运麦谷芽汤”简介如下:方药组成:麦芽30卧谷芽30g、鸡内金15g、淮山药、潞党参15g、粉甘草5g。
本方以麦芽、谷芽为君,佐以党参、甘草配制而成。
此方貌似平淡无奇,但药轻力宏,意在曲运神机,健脾开胃,有健旺和振奋元气之功能,验之临床,每获良效。
单用还有启脾开胃,增强运化,适用于中土虚馁,纳运失职从而导致诸虚百损之症状,如疲乏无力、脘腹胀满、纳食不馨、食欲不振、舌淡红、脉虚弱等。
本方只作为健运脾胃的基本方,无论何种病证,用上此方.可健旺胃气,激活元气,增强抵抗力,加速康复或运载药力,以达病所,以助约救。
因此在临床上实际应用尚需加减,现略举一二,以举一反三。
若本脏本腑疾病,为了加强运化,可酌加菟丝子12g、枸杞子15g,此乃师从李中梓、赵献可、张景岳学术思想,有火能生土、温肾煦脾之意。
当然根据具体病情,尚可随症加减。
①脘腹胀满、呃逆、矢气者,加甘松9g、川朴9g、枳实9g。
②舌质晦暗,或见瘀斑,或痛有定点者,加五灵脂卧蒲黄6g,或三棱9g、莪术9g。
③中阳虚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而胖,边见齿印者,加肉豆蔻9g、九香虫9g。
④骤感外寒、脘腹暴痛,加高良姜9g、白芷9g。
⑤胃阴不足、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偏数,加玉竹9g、花粉l投。
⑥呕酸泛酸、嘈杂不安者,加海螵蛸18g、瓦楞子24g。
⑦有消化道出血、呕血或便血者,加紫珠草15z、仙鹤草15g、白及粉10g(分2次服)。
⑧便秘者,加火麻仁12g、郁李仁15g,再不下,另取番泻叶4g,泡代茶。
若为他脏他腑疾病.亦可在辨证基础上配合本方使用。
赵老多次强调“凡治病须保胃气,以求生机.此乃治病第一要义”。
他身体力行,善用活用,颇具个人特色,因临证常用麦谷芽,人称其麦谷芽先生,看起来此美称亦不是容易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