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分析(第03期)专题04 最严环境保护法
环境政治知识点总结
环境政治知识点总结前言环境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焦点,而环境政治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政治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知识点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和政府间协议等内容,旨在为读者全面了解环境政治提供参考。
一、环境政治概念环境政治是指在政治决策、政府治理和社会运动等活动中,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等议题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思考。
环境政治的出现源于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对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环境政治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政治手段,营造良好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环境意识的变革,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政治的发展历程1. 早期环境政治:在21世纪之前,环境问题并不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受到较少的关注,人们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这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忽视和恶化,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
2. 环境政治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政治开始兴起。
1962年,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作家瑞秋·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3. 国际环境政治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就环境问题展开合作。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世界环境大会,制定了《人类和环境宣言》,奠定了全球环境政治合作的基础。
此后,国际社会相继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国际环境协议,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国际环境治理体系。
4. 现代环境政治:21世纪以来,环境政治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的焦点之一。
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推动各国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大投入和合作力度。
同时,环境政治也逐渐渗透进其他政治领域,成为各国政治决策和行为的重要考量因素。
年高考政治事热点专题复习全面依法治国,以高质量立法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材料二: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 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加强领导立法,使法律更好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是每一个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准则。 答:(1)为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2017·全国Ⅰ·39】《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 别行政区”。 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
【命题预测】考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良法来保障善治的?
④将为公民各种权利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民事单行法的制定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法律基础和实践基础。 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原则; 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推动被监督者依法行使权力。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问法于民,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民法典的诞生 从1954年首次起草民法典草案,到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已走过66个春秋。 历经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启动制定后,中国即将正
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三集)二十三《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个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幕
微专题二十三《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个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幕【背景材料】2016年11月7日至18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二次缔约方大会正式开启落实行动。
这一切,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艰难行程驶入一条加速通道。
马拉喀什会议是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后的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议主席、摩洛哥外交与合作大臣萨拉赫丁·迈祖阿尔称,如何制定规则以使《巴黎协定》具有可操作性,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巴黎协定》灵活务实地创造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机制,成为全球治理的新范例。
随着协定生效,各国自主贡献就被置于国际社会的共同监督之下。
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相继公布自主贡献目标。
中国代表团表示,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不会受外界干扰,将继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
《巴黎协定》以广泛参与、自主承诺、包容激励等特点,将国际气候治理推向了责任共担、积极行动的新高点,将极大地推动世界各国绿色低碳发展与能源转型。
各缔约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同时向1.5摄氏度的目标努力。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6年11月发布的《2016排放差距报告》,即使《巴黎协定》得到充分落实,预计各国将排放540亿吨至560亿吨二氧化碳。
这一数量远远高于把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所要求的420亿吨。
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仍将上升2.9摄氏度至3.4摄氏度。
因此,全球必须在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进一步减排25%。
《巴黎协定》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全球性的集体盘点,总结各国减排目标与行动和实现2摄氏度目标的差距,以进一步促进各国更新自主贡献目标并加大减排行动力度。
中国提出“十百千”项目,即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10个低碳示范区、开展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以及提供1000个赴华培训机会,为发展中国家走低碳发展道路作出示范,同时推广中国绿色技术和产品。
“生态环境保护”政治热点设题
0CDEFAB4,- 5>◇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清苑中学 徐 芳【热点剖析】1.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部署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他深入剖析了黄河水少沙多等难题症结,强调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黄河治理要坚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材料二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
从黄河特殊的水情河势看,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71均水平的27%,开发利用率却高达80%,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
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
制定黄河保护法,有利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如何贯彻黄河综合治理战略思想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阐述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必要性。
提示:(1)①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黄河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黄河治理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2024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9_4全民守法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全民遵守法律作业时限:30分钟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2024年9月1日,《环境爱护公众参与方法》实施四周年。
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得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爱护的权利,畅通参与渠道,促进环境爱护公众参与依法有序发展。
这一规定( C )①切实保障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②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和途径③可以为公民参与环保供应法律依据④扩大了公民爱护环境的政治权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该法的规定可以为公民参与环保供应法律依据,而且畅通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②③正确;促进环境爱护公众参与依法有序发展与切实保障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没有干脆关联,①错误;公民的政治权利不能扩大,④错误。
故选C。
2.在拥挤的深圳地铁7号线上,突然有人高喊“卧倒”,四周乘客忽然陷入慌乱,多名乘客跑动逃命,有不少人跑出了地铁……原来是有人在地铁上拍摄短视频。
2024年5月20日上午,深圳市公安局证明,三名涉事男子已被警方刑拘。
这一事务告知我们( A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②公共场所的言论自由受国家爱护③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④政府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管理职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公民因在公共场所拍摄短视频而引发秩序混乱,三名涉事男子已被警方刑拘。
这一事务告知我们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行使权利必需履行相应的义务,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①③符合题意;公共场所合法言论自由受国家爱护,②说法错误;材料表明政府具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不涉及文化管理职能,④与题意不符。
故选A。
3.生态环境部、中心文明办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自觉做生态环境爱护的提倡者、行动者、示范者,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漂亮中国。
对此公民可以( D )①利用言论自由履行应尽义务,随意各处张贴大字报宣扬建设绿色社区、绿色家庭②行使监督权,加强对生态环境爱护工作的监督③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参与各类环保志愿服务活动④履行生态环境爱护义务,践行生态环境责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权利,不是公民的义务,且随意各处张贴大字报进行宣扬的做法错误,故①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监督权,且加强对生态环境爱护工作的监督,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职责而不是公民的职责,解除②。
课前三分钟时政热点
课前三分钟时政热点课前三分钟时政热点: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社会需共同努力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愈发引起全球关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采取行动,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然而,面对这个全球性的挑战,单一国家或组织的努力远远不够,全球社会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干旱、海平面上升等,给人类的生活和生计带来了巨大威胁。
同时,气候变化也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共同责任。
全球社会需要加大减排力度。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各国政府应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推动工业和能源部门的绿色转型,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研发。
同时,人们也应从日常生活做起,鼓励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减排目标,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也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各国应加强对这些组织的支持和参与,共同制定解决气候变化的策略和行动计划。
同时,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我们都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与环保组织、关注气候变化议题、参与公众讨论等方式,推动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和应对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加大减排力度,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政治环境保护知识点
政治环境保护知识点1.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监管和执法、提供环境教育和宣传、建立环境保护机构等。
2. 国际合作:环境问题通常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国际间可以合作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和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3. 环境法律:环境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手段,通过立法和执法来规范和管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4. 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资源管理是其中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利用。
5.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绿色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采用更环保的技术和生产方式。
6. 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正确处理废物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废物的产生,同时通过循环利用、回收和再利用废物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7.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护水资源,应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8. 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由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
为减缓气候变化,应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9.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的宝贵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禁止非法狩猎和非法捕捞等活动。
10.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厉害,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环境组织、公民投诉等方式实现。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解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解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政热点背景材料】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时政术语】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绿色消费环保购物袋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
碳达峰: 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三集)二聚焦区域合作与安全助推东亚共同体进程
微专题二聚焦区域合作与安全助推东亚共同体进程【背景材料】2016年 9月8日,第十一届东亚峰会在老挝万象举行,东盟十国领导人、韩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出席。
老挝总理通伦主持会议。
在东亚峰会上,包括东盟10国以及美国、中国等8个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做了会议发言。
每位领导人对问题关注的角度不同,议题也有差异。
马来西亚总理谈反恐,反对极端主义、推动合作等问题。
各国领导人谈得最多的,主要是推动区域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区域安全合作、加强海上合作。
东亚峰会后通过了三个文件,包括基础设施发展合作的声明、防扩散问题的声明以及应对移民问题紧急情况的声明,与南海问题毫不相关。
李克强表示,各方应遵循合作经验,坚持“领导人引领的战略论坛”定位,支持东盟中心地位,奉行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东盟方式”,积极务实推动对话合作。
李克强阐述了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与会领导人充分肯定东亚峰会对推进地区和平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合作成果。
各方欢迎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宣布尽早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并通过有关海上合作的成果文件,支持各方全面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和平和外交方式解决海上争议,确保实现地区稳定与繁荣。
峰会后,李克强与东盟十国及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联合声明发布仪式。
本次峰会上,包括全部东盟成员国在内的绝大多数与会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和东盟已经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推动南海问题解决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峰会上,所有发言的东盟国家都支持中国与东盟国家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对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通过的4个文件表示高度赞赏。
【考点链接】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对发展中国来说,我们巧抓机遇,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一建必看《环境保护法》速记口诀
一建必看《环境保护法》速记口诀什么是《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建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了解《环境保护法》的核心内容和要点是必不可少的。
速记口诀简介《环境保护法》速记口诀是一种便于记忆和复的工具,通过简单而有序的方式概括了该法律的主要内容。
下面是一建考试必看的《环境保护法》速记口诀,帮助你迅速复相关知识。
《环境保护法》速记口诀1. 宗旨法定,主体明确:环境保护是法律的宗旨,国家和公民是主要的环境保护主体。
宗旨法定,主体明确:环境保护是法律的宗旨,国家和公民是主要的环境保护主体。
2. 总则五方:预防为主,污染者负责,保护优先,资源综合利用,科学决策。
总则五方:预防为主,污染者负责,保护优先,资源综合利用,科学决策。
3. 法律系统,标准统一:《环境保护法》与其他法律规定的标准相统一。
法律系统,标准统一:《环境保护法》与其他法律规定的标准相统一。
4. 框架完善,计划严密:建立环境管理制度、环境规划制度,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并进行严密的监督和评估。
框架完善,计划严密:建立环境管理制度、环境规划制度,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并进行严密的监督和评估。
5. 行政责任,法律惩戒:违反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将受到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法律惩戒。
行政责任,法律惩戒:违反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将受到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法律惩戒。
6. 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强调公众的参与权利和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
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强调公众的参与权利和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
7. 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强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监测和控制。
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强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监测和控制。
8. 应急机制,预案健全: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环境安全。
应急机制,预案健全: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环境安全。
9. 惩罚力度,加大强化:对环境犯罪强化打击,加大处罚力度。
关于环境保护的最新法学热点解析
关于环境保护的最新法学热点解析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与之相关的法学领域也不断涌现出一系列热点问题。
这些热点不仅反映了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也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执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诉讼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个人、组织甚至国家开始通过法律途径来推动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
在一些案例中,原告主张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不力,要求其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
例如,一些年轻的环保活动家起诉政府,认为其未能充分保护他们的未来免受气候变化的威胁。
这种诉讼的出现,促使政府重新审视和调整其气候政策,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和义务的深入讨论。
其次,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环境公益诉讼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渠道。
过去,由于诉讼主体资格的限制,许多环境损害案件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宽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允许环保组织、检察机关等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诉讼。
这使得那些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但未受到应有关注的行为能够被诉诸法律,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再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在法学领域,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这包括建立严格的物种保护法律制度、规范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生态系统的法律保护等方面。
例如,对于濒危物种的非法贸易,法律应当加大打击力度,同时对于栖息地的保护也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执行机制。
在跨境环境问题方面,国际法的作用愈发凸显。
跨国河流的污染、大气污染物的跨境传输等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通过国际条约和法律机制来解决。
例如,《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国际法律框架,各国在协定下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如何确保各国履行承诺,以及如何解决因跨境环境问题引发的争端,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解读和评述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解读和评述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开始逐渐感受到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就是为了保护人类和自然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法规和政策进行解读和评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基本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颁布实施,是中国环保领域的基石性法律。
该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预防为主、治理与预防并举”的思想。
这一原则体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先进性和全局性。
从源头上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环境资源和保护生态平衡。
此外,该法规还规定了对各类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和环保部门的权利范围等内容。
通过该法规的不断修改完善,我国环保法规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二、《公民环境权利保护法》《公民环境权利保护法》是我国环保领域的一项重要法律,也是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公民环境权利而制定的一项法规。
该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加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法律主要规定了公民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环境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有权依法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污染进行监督和举报,并且可以向法院提起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等。
此外,该法律还对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职责和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三、《资源税法》《资源税法》是我国的一项资源管理法规,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征税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该法规不仅规定了资源税的税率和税收对象,还规定了环境保护税等,以防止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
此外,《资源税法》还规定了对非法开采和非法转让矿产资源的处罚和追责,以进一步约束企业和个人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和侵犯。
四、《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空气污染治理法律。
2013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第3期)专题04 八项规定 从严治党
2013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第3期)专题04 八项规定从严治党【背景材料】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要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随后又提出六项禁令,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严禁超标准接待;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
【知识支撑】1.政治生活监督权。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发挥好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机关和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民主执政。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3.生活与哲学坚持联系的观点。
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第04期)专题03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专题03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一、背景材料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关系人们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经济生活1.资源具有稀缺性,人的需求具有无限性。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资源优化,缓解资源对我国经济的瓶颈制约。
2.价格是调制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
3.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国家通过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种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
4.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坚持绿色发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第3期)专题10 实际问题剖析与试
2013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第3期)专题10 年度实际问题剖析与试题猜想高考考能力,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特点:新材料,高立意,小切口,重能力。
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是考点,剖析实际问题,熟悉背景材料,构建围绕热点问题的活性知识模块,有利于学生高屋建瓴,迅速调动运用知识,更多时间思考,提高主观性试题得分率。
高考是国考,体现国家意志。
经济生活选材突出主题,贯穿主线,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政治生活选材突出民主进程,体现执政理念;文化生活选材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哲学生活选材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古今材料并重。
结合命题指导思想,近年来高考试题,教学实际,自己感悟,大胆预测,以期大家指正。
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几方面。
【知识窥探】宏观调控,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费与生产关系。
【试题猜想】1.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2013年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一2012年国内钢铁行业运行情况注:目前我国钢铁业开工率不足,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往往是低端产品和技术过剩严重,而高端产能存在不足。
材料二为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发布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管,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建立信息发布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等信息,深化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能过剩的深层次问题。
材料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⑴简述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你为解决材料一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⑵在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中,政府是如何履行经济职能的?⑶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结合材料三分析中央决策的正确性。
2021《新高考政治》最新时事政治—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知识点复习
一、选择题1.真正的环保生活,不是不消费不购物,“而是要物尽其用,不让有用的资源白白浪费。
”花瓶是用空玻璃瓶和废报纸合成的,坐垫是用废弃衣物编的,花盆是用椰子壳儆的……这种用改造旧物不断创造新物的方式A.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B.体现了消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C.将不利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D.表明创新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2.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低碳生活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A.保护消费者健康B.节约资源、能源C.可持续性消费D.保护生态环境3.(题文)近年来,我国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政策频出。
2018年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
预计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将突破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因为A.与燃油汽车互补,共同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B.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劳动生产率低,因而价格低C.新能源汽车需求弹性小,国家实施鼓励政策D.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们绿色消费观念4.无锡是国内最早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城市之一,市民们憧憬着早晨从家门口的租赁点租一辆自行车,骑行到地铁口还车,再乘坐地铁上下班这样真正低碳的交通生活方式。
市民租赁点租车是()①租赁消费,获得了自行车的使用权②坚持了绿色消费原则,环保节能③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为显示与众不同④低碳生活方式,会导致消费水平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5.近期,一种新兴的租车出行方式----“共享汽车”亮相北京、上海等十余个大中城市,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据统计,两年后共享汽车产量规模将达1.8万亿元,这无疑会给出行市场引入更高效的竞争机制,激发供需两端的经济活力。
共享汽车的兴起①符合绿色消费的原则②将降低其互补品的市场需求③将变革汽车消费的交易方式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6.越来越多的人过起了“租生活”。
热点03 构建新发展格局 知识与专练(解析版)-2021年高考政治考前时政预测
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考倒计时每日一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积极意义】提示:①有利于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②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③有利于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开级,维护我国经挤安全。
④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有机的结合,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原因】提示:①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客观要求,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②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了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需要:③把独立自主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④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应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面临重构的挑战;⑤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新发展格局中要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个“主体”的理由】提示: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产和消费有重要影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
国内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体现了强调扩大内需,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第03期)专题04 最严环境保护法实施一、背景材料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
在现阶段,原环保法已经暴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是立法理念已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法律定位不清晰、政府环境责任难落实、与单项法的衔接不顺等等。
新《环境保护法》有四个特点:一是定位合理,是定位在环境领域的基础性法律。
二是创新理念。
近年来环保领域的一些主要理念和指导精神,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保护优先等,新法中都有所体现。
三是完善制度。
一些新的制度,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生态补偿等,新法都作了明确规定。
现有的一些老制度,如环评、区域限批等,也进行了调整完善。
四是强化责任。
增设了按日计罚、治安拘留等措施,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权,明确了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
此次修法已最大限度凝聚了各方共识,是现阶段最有力度的一部环保法,也为未来统一协调大环保“基本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有助于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助于节约资源,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新《环境保护法》对企业更“严格”。
一方面加大处罚,实施“按日计罚”制度;另一方面,对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取消了限期补办,进行处罚甚至还要恢复原状。
这就要求公司的经营活动积极践行节能减排。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完善信用机制。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设了按日计罚、治安拘留等措施,有利于规范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维护好正常的市场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新的环保法延续了水污染防治法的条款。
按着法律的要求,如果一个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没做好,那意味着招商招不来,因为没有总量控制的环境指标了。
这是政府利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落实科学发展观。
新的《环境保护法》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
使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
这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政治生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的体现。
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原则。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新的《环境保护法》针对过去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加强了对政府的严格考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政府的职能。
原环保法立法理念已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法律定位不清晰、政府环境责任难落实、与单项法的衔接不顺等等。
新的《环境保护法》狠抓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的落实,体现了政府履行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坚持依法行政。
一直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法律在不断完善的同时,执法也必须要加强。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完善制度,强化责任。
新环保法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权,有利于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
3.生活与哲学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环保工作必须树立新思维,实现目标导向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工作重点从主要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协同转变。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树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保新思维,对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各领域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尊重自然规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环保工作再上台阶。
搞好局部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刚刚过去的2014年,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可谓前所未有,这一年,生态文明建设重拳频出。
与修订环境保护法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它们与环保法一起,共同助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尽管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显的进展,但我们也要看到,治理环境污染需要一个过程。
这启示我们在环保工作中,既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善于走曲折之路。
三、能力测试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实施。
回答1-2题。
1.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①有助于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②有助于节约资源,提高消费的科学性③是每一个消费者追求的目标④不利于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A.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③④2.新《环境保护法》向污染宣战,启示我们消费者,应①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减少消费A.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③④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
回答3-4题。
3.践行这些条文,启发人们在生活方式上要①超前消费,防止消费滞后②理性消费,避免情绪化消费③保护环境,提倡绿色消费④艰苦奋斗,倡导节约消费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下列有利于的落实新《环境保护法》的生活消费行为有①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②改进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消耗③强化安全意识,注意出行安全④追求低碳生活,减少废气排放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设计“按日计罚”制度经济学依据是A.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消除市场调节的缺陷B.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C.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D.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这说明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④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新《环保法》对政府“严格”,表现之一是与干部的考评机制挂钩,本级政府要考评两个对象,一个对象是这级政府当中环保局及其局长的表现。
二是下一级政府的政府首长的表现。
回答7-9题。
7.针对过去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新环保法加强了对政府的严格考评,体现了A.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总是一致的B.对人民负责是政府活动的基本原则C.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依法执政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8.对政府进行严格考评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A.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水平B.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C.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D.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9.一直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法律在不断完善的同时,执法也必须要加强。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①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②自觉接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③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A.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环保工作必须树立新思维,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目标导向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转变,工作重点从主要控制污染物增量向优先削减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协同转变,管理途径从主要依靠环境容量向依靠环境流量、环境容量的动静协调、统筹支撑转变。
这表明①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②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意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A.②④B.①④C.①②D.③④11.刚刚过去的2014年,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可谓前所未有,这一年,生态文明建设重拳频出。
与修订环境保护法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它们与环保法一起,共同助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这说明①现象并不都是本质的反映②要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要注重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④搞好局部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A. ①②B. ①④C.③④D.②③12.尽管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显的进展,但我们也要看到,治理环境污染需要一个过程。
这启示我们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规律,改变规律③坚持实践第一,人类就能取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功④既要对事物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善于走曲折之路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13.漫画启示政府要①履行好提供公共服务职能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④增强决策的透明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中国气象局印发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
这说明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L市政协就市政府起草的《L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开展协商,提出数百条建议,在最终提交市人代会审议的草案中,有83出修改源于政协委员的智慧。
这体现了①政协委员直接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③政府通过科学行使立法权提高决策水平④人民政协在立法领域有效开展政治协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6.生活中,人们所称的雾霾天气,其实并不是一种天气现象。
雾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冷结雾,雾的颗粒一般比较大;霾则是干性东西,由细小的颗粒物组成,基本在微米量级。
这表明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B.事物的差异主要是由规模大小的不同决定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D.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2015年1月1日起,环保部门正式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三阶段所有点位的实时监测数据。
届时,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1436个监测点位,将全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并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平台上公布,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