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2024年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范文
《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河流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不仅威胁到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对城市河流水环境进行修复以及水质改善技术研究,成为了一个迫切且重要的任务。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城市河流的环境问题,并探讨有效的修复和水质改善技术,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城市河流水环境现状及问题(一)现状当前,许多城市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黑臭、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这些污染问题不仅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环境,也威胁到了市民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二)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河流中,以及城市硬化地面导致的雨水径流污染等。
此外,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自净能力的减弱也是重要的原因。
三、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引水冲刷、水体置换等。
底泥疏浚可以去除污染底泥,减少内源污染;引水冲刷可以引入清洁水源,稀释污染物质;水体置换则是通过更换新的水源来改善水质。
这些技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或其代谢活动来降解污染物,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膜技术、生物浮床技术、人工湿地等。
这些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保等优点,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三)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来改变污染物的性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投加絮凝剂可以沉淀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投加氧化剂可以降低水中的有机物和铁、锰等重金属。
然而,化学修复技术可能产生二次污染,需要谨慎使用。
(四)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恢复和重建河流生态系统来改善水质。
这包括植被恢复、鱼类放流、湿地保护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河流的自净能力,提高水体的生态价值。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地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
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3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
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
“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
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
水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及发展
水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水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目前我国的水生态环境污染状况十分严重,有60%以上的水体被污染。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生态工程技术的一种,主要利用水生态学中自我修复的原理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生态修复技术类别,分析了其在水环境修复技术及应用现状,展望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发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前进发展,城市的水生态环境收到了较大的影响,水资源被大量开发,以至于城市水生态环境超过了所能承载的范围而被破坏。
并且在城市发展进步的同时,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在日常对水质量的标准也不水涨船高。
因此提高水环境质量迫在眉睫,而水生态环境修复是提高水环境质量的必经之路。
1水生态环境修复面临的挑战1.1 水生态环境中存在多元污染水质是水生态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水生态供水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都受其影响。
通过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对水污染问题进行及时遏制,才能实现水生态的恢复。
水质的提升对水生态环境修复至关重要。
水生态环境中水质污染主要分为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两种[1],城市的工业废水已经生活污水的排放是点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所以城市中的污水处理工艺和给排水体制对降低水生态中点源污染至关重要。
面源污染相对于点源污染来说,对水体污染的范围更大,比如酸雨侵蚀对水生态环境的大范围污染。
水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污染、地表沉积物污染以及化肥农药流入水域的污染都属于面源污染。
城市中主要存在点源污染,而处置方法主要是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监测并排放。
面源污染由于其在水域中的分布范围较广且不确定因素大,治理难度也相对较大。
1.2 河流过度开发为了调控水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国家的水务部门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大看重视。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技术挑战
技术适用性
不同地区的水环境问题 具有差异性,需要因地 制宜地选择和调整生态
修复技术。
长期效果评估
修复技术实施后,需要 长时间监测和评估其效 果,以确定是否达到预
期目标。
技术协同性
水环境生态修复往往涉 及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如何实现技术之间的
协同是关键。
公众参与与意识
提高公众对水环境问题 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参 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但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处理周期较长、对某些重金属的 去除效果不佳等。
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水生动物如鱼 类、贝类和甲壳类等对污染物的吸收 和转化功能,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动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滤食性动物和 底栖动物两种类型,滤食性动物如鱼 类可以通过滤食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悬 浮颗粒物和藻类等污染物,底栖动物 如贝类和甲壳类则可以通过吸附和富 集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 染物。
湖泊底质改善
通过清淤、底质改良等手 段,改善湖泊底质环境, 提高湖泊水质。
河流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 、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 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河流生态流量保障
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保 障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 流生态系统的稳定。
河流岸线修复
通过修复受损的河岸,提 高河岸的抗洪能力和生态 功能。
创新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水 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和完善,为解决全球水危机提供 了有力支持。
02
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 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毒性,
《2024年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范文
《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流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环境修复和水质改善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的相关研究,旨在为解决城市河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城市河流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水环境现状城市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黑臭现象、水生态失衡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污染源的排放,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问题分析1. 污染源控制不足:城市河流污染源复杂多样,难以全面控制。
2. 生态系统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3. 治理技术落后:部分地区治理技术落后,难以有效解决水环境问题。
三、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一)污染源控制技术1. 工业废水处理: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生活污水处理:推广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直排。
3. 农业污水治理:采取源头控制、农田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农业污水对河流的污染。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1. 人工湿地: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2. 水生植物修复:利用水生植物吸收、转化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3. 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三)水质改善技术1. 物理法:采用物理方法如吸附、过滤、沉淀等,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2. 化学法:利用化学药剂与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其浓度。
3. 生物法:利用生物膜、生物滤池等生物反应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改善水质。
四、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以某城市河流为例,该河流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导致水体黑臭,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该地区采取了以下措施:1. 污染源控制: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的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水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挑战研究
水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挑战研究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平衡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生态修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水生态修复的概念与目标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措施,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实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其主要目标包括改善水质、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强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等。
二、水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1、河道生态修复许多城市的河道由于长期受到污水排放、垃圾倾倒等影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丧失。
通过清淤、岸坡整治、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河道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例如,某市对一条受污染的城市内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清除了河道内的淤泥和垃圾,修建了生态护坡,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同时引入了活水,使得河道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了Ⅲ类,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湖泊生态修复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但由于围湖造田、过度养殖、污水排放等原因,湖泊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通过退田还湖、生态清淤、生态补水、水生植被恢复等措施,湖泊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恢复。
比如,某大型湖泊由于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水质严重恶化,蓝藻爆发频繁。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实施了环湖截污、生态清淤、湿地建设等工程,湖泊的水质逐渐好转,水生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3、湿地生态修复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蓄水调洪、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功能下降。
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如湿地补水、植被恢复、栖息地重建等,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例如,某地的一处重要湿地由于围垦和开发,湿地面积大幅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水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湖泊、河流、水库、湿地等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其中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人工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多种技术手段。
以下将分别对这些技术进行介绍及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的吸附、吸收、转化和降解等功能,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清除的一种修复方法。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湿地植被带、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不同植被形式来进行植物修复。
在湖泊和河流水域,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清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同时提高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水质。
目前,植物修复技术已经在一些湖泊和水库修复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进行净化和处理的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在城市河道、园林湖泊、工业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构建湿地过滤带、潜流湿地、植物滤池等人工湿地系统,有效地改善了水体生态环境,并提高了水质净化效果。
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保护和恢复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生物种类,重新建立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平衡的修复技术。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在水域引种保护濒危物种、恢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平衡性。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和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水生态修复技术已成为水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高效、低成本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效、低成本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将得到更多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利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自然生物修复技术,改善水体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有效节约成本,提高修复效率。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造成了许多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改善水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具有水土保持、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修复技术是利用人工手段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目前主要采用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体修复等方法。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湿地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中。
目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植物滤池等方式,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修复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和降解的技术。
目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植物共存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藻类修复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以及对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新型的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也将逐渐成为应用的热点。
2. 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向综合治理发展,通过整合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利工程等多种修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实现对污染水体的综合修复和生态重建。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
浅谈在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摘要:水生态保护工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点治理项目。
本文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究了相关技术内容与优化途径。
关键词:水环境;生态修复;应用引言在进行水环境修治时,相关单位需要对具体的治理理念进行有效更新,积极践行修复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修复技术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治理干预营造健康、和谐的水环境,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健康,有效的降低污染程度,从而支撑生活等其他各个方面的活动顺利进行。
因此,相关单位需要本着多元修复的原则,对污染控制的方法、技术路径进行有效的明确。
1、水生态修复意义相关分析一般来说,相对健全的水生态系统不但要拥有足够的水生动物以及水生植物,还需要具备相应数量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其中水生态修复技术表示的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培养的措施来实现水体污染物净化效果,从而发挥改善水生物生存环境的意义,完成水体净化的根本目标。
现在这一技术措施在国际上获得了大量的使用,不但是因为其拥有投资成本少以及应用效果好等长处,同时其工作成本也比较低,依照实践研究表示,在开展水环境治理前要落实污染源控制工作,同时融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发挥水环境治理功能。
如图1 所示,现在我国水环境治理观念也开始从传统的防洪往安全生态方向发展,水环境治理观念获得了创新发展,逐渐致力于采用生态型的治理方式。
这些措施都可以全面保障水环境治理的安全性。
下面将对具体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2、水生态问题可用水资源量缩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受季节、气象及水文等因素影响,导致城市中的水面率缩小,水面率作为一个动态数值,完成了对城市中水域功能的有效测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大力发展工业化,城市中的占地规模及人口规模呈现出不断增加发展趋势,但是水面率却呈现出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城市中的水面率情况进行研究可知,具有动态性及地域性等特点,我国不同地区的水面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地区水面率高,北方地区水面率低,东部地区水面率高,西部地区水面率低等情况。
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探讨
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探讨摘要:水环境治理一直是环保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可以用于修复和保护水资源,减少洪水和污染物的排放。
本文探讨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包括选择合适的技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以及监测和评估。
本文介绍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这些技术包括水文循环、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水生生物修复等。
在选择技术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水质情况和生态系统类型,以及技术的成本、施工周期和可持续性等因素。
本文还探讨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解决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例如洪水、污染源、湿地等。
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以确保工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以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该技术,以实现最佳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水环境修复工程工程技术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水环境治理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是水环境治理手段中的一种,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修复和保护。
在当前水环境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已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和再生,同时保护水资源。
该技术包括生物净化技术、水环境治理技术、水质提升技术等。
其中,生物净化技术是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
该技术通过将污染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和筛选,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降解和吸附。
水环境治理技术则是指在水体污染后,通过水质监测、评估和控制,对水质进行提升和改善。
在实际应用中,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例如,在某城市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采用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后,城市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1]。
一、保护与修复我国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保护与修复我国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在于:1.确保地表和地下水质安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可以保证我国的地表和地下水质安全,防止污染和过度开采对水资源的危害,确保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水生态修复的发展展望
水生态修复的发展展望随着现代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同时,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水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1.传统水生态修复技术早期的水生态修复技术以植被修复为主,通过植树造林、湿地建设等方式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这些传统的水生态修复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效果有限,需要长期的维护和管理,且对水生态环境的恢复速度较慢。
2.新型水生态修复技术新型水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生物反应器、微生物降解、化学还原和物理吸附等修复技术。
其中,人工湿地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水生态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通过植物的吸附和降解、微生物的生化作用、物理过滤和沉积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水量和生态环境质量。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1. 环境问题的加剧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需求和水污染问题会愈发突出。
未来,环境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因此,以水生态修复为包括优化生态系统、改善水质量和保护人类健康的综合治理方法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任务。
2. 技术革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新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不断涌现。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高效、节能、环保,被广泛应用在水环境治理中。
3. 共享经济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水环境治理将不再依赖于政府或企业的单一力量。
未来,公众将更加参与水环境治理,通过共享经济模式共同维护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多学科融合水生态修复是涉及多学科的跨学科领域,未来将更加强调多学科的融合。
未来,水生态修复需要更多涉及生态学、环境与资源管理、微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融合的研究。
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决水生态修复领域的问题。
总之,水生态修复是现代水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手段,未来将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加剧,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城市公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城市公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价城市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其中水体景观是公园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和污染物的排放,许多城市公园的水体生态面临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修复城市公园水体生态,许多技术被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城市公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一、物理修复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改变水体结构、流动和湿地植被等方面来修复水体生态。
其中,水生植被配置是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之一。
通过合理配置水生植被,可以提高水体中营养盐的吸收能力,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吸附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水体。
研究表明,水生植被配置对城市公园水体生态修复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恢复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
二、化学修复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价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对水体进行处理,以降低水质中的污染物含量。
其中,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草鱼放养和活性炭处理。
草鱼是一种具有自净作用的鱼类,能够食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从而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
活性炭则可以吸附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提高水质。
研究表明,化学修复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公园水体的水质,但其持久性和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物种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吸附和转化,以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固氮等。
植物修复是通过植物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来净化水体。
微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能力来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
生物固氮可以通过植物根系上共生的固氮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肥。
研究表明,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公园水体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净化水质。
四、综合修复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综合修复技术是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综合修复技术常用于重度污染的水体修复,并且需要长期的维护和管理。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水是人类生活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同时也是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水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污染,致使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水环境治理是指通过采用各种综合措施,减少或清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以及保持水体的良好状态。
它包括了水质治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水环境治理中,水质治理是重中之重,它不仅要求净水厂进行深度处理,还要求污水处理厂对废水进行彻底的净化。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除了水质治理外,水资源管理也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必须得到科学的配置和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因此,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措施,制定并执行水资源管理法规等,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污染控制是水环境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水污染的形成主要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等因素相关。
为了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必须对这些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治理。
例如,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还应加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的覆盖率和处理效率。
对于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采取合理施肥、农田轮作和种植防护林等措施,减少水体受到的污染。
水生态修复是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体、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
然而,长期的污染和破坏导致许多水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
因此,进行水生态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水生态修复可以通过河流整治、湖泊修复、湿地恢复等方式进行。
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浅析
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浅析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城市水环境治理概述 (3)1. 城市水环境现状 (4)2.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4)3.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难点 (6)三、生物修复技术介绍 (7)1. 生物修复技术的定义 (8)2. 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 (9)3. 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 (11)四、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1)1. 微生物修复技术 (13)(1)微生物修复的原理 (14)(2)微生物修复的应用实例 (15)(3)微生物修复的优缺点 (17)2. 植物修复技术 (18)(1)植物修复的原理 (19)(2)植物修复的应用实例 (20)(3)植物修复的优缺点 (21)3. 综合生物修复技术 (23)(1)综合生物修复的原理 (24)(2)综合生物修复的应用实例 (25)(3)综合生物修复的优势与挑战 (26)五、生物修复技术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27)1. 技术实施流程 (28)2. 效果评估方法 (29)3. 持续的监测与维护 (30)六、生物修复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31)1. 技术瓶颈与挑战 (32)2. 解决方案与对策 (33)3. 未来的发展趋势 (34)七、结论 (35)1. 研究成果总结 (36)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36)一、内容概览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水处理方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档旨在对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浅析。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对水质进行改善的技术。
它通过激活或抑制微生物群落,促进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和降解,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经济环保、可持续性强等优点。
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湖泊治理、河流修复等领域。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概念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植被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结合工程手段,对受污染或破坏的水体和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它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治理机制,恢复和改善水体的生态功能,净化水质,促进水体健康与平衡发展。
2.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当前,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水生态修复技术已成为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它的应用范围涵盖了湖泊、河流、湿地等各类水域,通过生物修复、植物修复、湿地修复等方式,有效改善了受污染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3.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水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随着对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进一步提高修复效率和水质净化能力。
还将更多地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实现对水生态系统的精准监测和智能化管理,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更加科学、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认为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可以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相信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一定会走向更加成熟和广泛的应用,为我们创造更加清洁、健康的水环境。
总结回顾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随着社会对水环境保护需求的提升,水生态修复技术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共同保护好我们生存的水环境。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因为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水体质量,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修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其功能和稳定性。
该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生态修复技术的背景、方法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背景介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环境的不断恶化,许多水体生态系统遭受到了污染和破坏。
水污染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因此,研究和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方法1.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湿地被认为是自然界最具生态功能的水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植被修复技术通过恢复湿地的植被群落结构和功能,提高水质净化效果,降低水污染程度。
2. 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是利用还原和氧化反应来修复受到污染的水体。
通过将还原剂引入水体中,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并通过氧化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生命周期、代谢机制和生态位特征对水体污染物进行去除的技术。
如利用植物的吸附、分解和转化功能来净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4. 沉积物修复技术沉积物是水体中大量污染物的存储和转化场所,通过沉积物修复技术可以恢复沉积物的生态功能,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1. 河流生态修复河流是水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水体类型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许多河流遭受了污染和破坏,水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恢复河流的水质、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等要素,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
2. 湖泊生态修复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风景名胜地,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湖泊面临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水生态修复技术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和控制湖泊的生态因素,恢复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3. 海洋生态修复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的技术。
通过植物的吸收、降解、沉淀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目前,在城市、工矿企业和农村等地广泛应用了人工湿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提供生态位和栖息地。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的技术,通过构建植物修复带或水生植物人工湿地,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含量,改善水质环境。
目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已在城市河道、湖泊、水库和养殖水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 鱼类修复技术鱼类对水体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排泄废物等方式,改善水体的生态平衡。
目前,一些水域的水生态修复工程中,已引入了适宜的鱼类进行水质修复和生态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1. 技术深化和创新随着对水环境修复需求的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不断深化和创新。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改良水生植物,提高其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利用先进的材料和工程技术构建高效的人工湿地系统;开发新型的生态修复材料和技术手段等,将为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2. 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城市等项目中,将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对农田、城市水体进行修复和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3.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的协同推进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将与环境治理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全面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水生态修复技术将与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4. 国际合作与交流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
水环境修复技术及其应用
水环境修复技术及其应用水环境修复技术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领域,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复措施,可以恢复受污染水体的生态功能,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
本文将探讨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发展、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环境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早期的水环境修复主要依赖于物理和化学手段,如机械清淤和化学氧化。
20世纪后期,随着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主流。
目前,水环境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四大类。
物理修复方法主要通过机械手段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如疏浚、过滤和沉淀等。
疏浚法通过机械设备清除河床和湖底的淤泥,减少底泥中的污染物释放。
过滤法通过多孔介质过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提高水质。
沉淀法通过设置沉淀池,利用重力沉降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化学修复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如氧化、还原和中和等。
氧化法通过加入氧化剂,如臭氧和过氧化氢,氧化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有毒物质。
还原法通过加入还原剂,如硫化钠和硫化氢,还原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
中和法通过加入酸碱中和剂,调节水体的pH值,减少污染物的溶解度和毒性。
生物修复方法利用微生物和植物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如生物降解和植物修复等。
生物降解通过在水体中引入特定的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有毒物质。
例如,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降解氨氮和硝酸盐。
植物修复通过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吸收和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
例如,利用水葫芦和浮萍吸收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生态修复方法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改善水质。
人工湿地通过种植湿地植物和设置湿地床层,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生态浮岛通过在水体中设置浮岛,种植水生植物,形成生态系统,吸收和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引言:城市水体的生态修复是保护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城市水体生态修复的目标、原则、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指导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
一、目标:城市水体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提高水体的水质、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实现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修复作为主导,注重恢复和保护水体的自然生态系统。
2.综合治理原则: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改善水体环境。
3.科学决策原则:依据水体环境的特点和治理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
4.社会参与原则: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提高水体生态修复的社会认可度。
三、技术措施:1.水质改善:采用生物修复、湿地处理等技术手段,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累积,提高水体的水质。
2.生态恢复:重建湿地、河道等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3.景观塑造:通过景观设计和植被绿化,打造美丽的水体景观,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和人居环境。
4.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调配和利用城市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四、工程实施:1.前期调研:对水体的污染源、水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方案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水体生态修复的具体方案,包括修复目标、技术措施和工程实施计划。
3.工程施工:按照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包括土地整治、植被绿化、水质改善设施的建设等。
4.监测评估:对工程实施后的水体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修复方案,确保修复效果的达到预期目标。
五、案例分析:以某市的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为例,通过对河道进行整治,修复湿地,建设生态滩涂等措施,成功改善了水质,恢复了水体的生态功能,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结论: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是保护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技术措施和工程实施,可以有效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提高水质和生态功能,实现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
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3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
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
“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
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
从一定意义上讲,修复又可定义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受损前的水平。
就是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素,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该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因此,要从生态、社会需求出发,实现生态修复所期望达到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恢复能够达到上述效益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系统物理、化学、生物甚至社会文化要素的控制,带动生态系统的恢复,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基于上述原理,城市水体修复的总体技术思路为:控源为本,调配优先,多元为辅,强化应急,景观共建。
控源为本:城市水体的水质改善应以污染源控制为根本,控源以水环境容量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水体收纳污染负荷的总量和浓度控制。
调控优先:大多数城市水体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生态基流不足而引起的水流缓滞,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退化甚至丧失,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
因而水质改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水系调配或是引入其他水源(例如满足补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和城市雨水径流),改善水动力流态,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
多元辅助:在实现控源和调配目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多元生态系统构建、河水充氧、底质控制等辅助技术促进和提升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的效果。
强化应急:人工强化处理方法是针对河水(包括循环和旁路)的人工处理技术,通常投资和成本较高,一般常用于需要紧急应对的场合(例如污染事故,黑臭河道等)。
景观共建:城市水体大多具有一定城市景观功能,在采用生态处理技术时,可考虑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起到良好的感官效果。
2水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按照治理对象可以分为河道底质改善、河道生态修复、河流水动力调控和河水强化处理等4类技术,整体技术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城市河流水动力调控技术自然状况下,河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水体中的溶解氧足以满足自净过程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需要的氧量。
但是当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或超负荷污染时,过量的有机物排入水中,大气复氧不能及时补充消耗的溶解氧,溶解氧含量大幅降低,出现缺氧或无氧的河段,从而威胁好氧生物的生存。
另外,水体中溶解氧过低,导致厌氧细菌繁殖,形成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发生黑臭问题。
此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改善水质。
该类技术包括水量水质调配和曝气复氧,见图2。
在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单靠自然复氧作用,河水的自净过程非常缓慢。
故需要采用人工曝气弥补自然复氧的不足。
河道人工曝气技术作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无二次污染的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在很多场合被优先采用。
河道人工曝气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另外,河道曝气技术因地制宜,占地面积相对较小,投资省、运行成本低,对周围环境无不良影响,如果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还可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工程的长效管理。
但是要真正发挥河流水体人工曝气复氧技术的实际效益,还必须制订应用该技术的具体方案,得出可行的增氧量、曝气方式、季节最优化组合,并充分考虑城市景观和经济性原则。
常用曝气技术特点见表1。
城市河道底质改善技术在城市河道中,底泥是陆源性入河污染物(营养物、重金属、有机毒物等)的主要蓄积场所。
在不同的环境影响(温度、风浪和溶氧等)条件下,底泥既可以净化湖泊水体,也可以因富含污染物而成为潜在的内源性污染源污染水体,增加上层水体污染负荷。
底质改善技术则是有效遏制这类内源污染物释放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有底质清淤及原位修复技术、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型底泥疏竣与处理处置技术等。
(1)底质清淤及原位修复技术。
底泥生态清淤采用生态清淤工程将污染最重、释放量最大的上层污染底泥依据环保要求移出水体,避免因河流、湖泊内的底泥释放和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和溶出后可能造成的河水富营养化和藻类产生和发展问题,从而达到控制底泥释放二次污染的目的。
它是控制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技术措施之一。
在采用原位修复技术,利用研发的环境友好型双固定化功能载体及筛选的具有高效净化性能的功能生物,通过河道底质良性生境的构建、定向强化净化及底质基质促进剂的使用,进行污染底质原位生态固化-覆盖联合修复。
(2)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型底泥疏竣与处理处置技术。
底泥也是水生态系统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其理化特性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可以考虑河湖底泥疏浚与底栖生态重建的优化协同,避免过量疏浚造成的河湖底泥生态支持力下降、疏浚底泥易地处理的环境和经济成本问题,发展可实施精准疏浚的河湖底泥生态修复型疏浚技术。
(3)底质基改造与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从单一的清淤、硬底化、引水冲污、曝气增氧等治理技术研究转为对多项治理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以降低河道治理的投资、运行成本和保证持续稳定的治理效果。
对底泥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表明,相对于物理、化学修复,对目前以有机物含量高、Eh 偏低的重污染为特点的城市河道底泥,在改善基底理化环境基础上,采用生物修复,特别是植物修复方法可能更加适宜。
(4)疏浚底泥与处理处置技术。
根据疏浚底泥自然沉降速率设计水力疏浚底泥排泥场,避免水力清淤污泥随自然澄清液回流再次排入水体。
针对清淤污泥,开发了高效脱水以及制建材、制陶粒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了疏浚底泥的可持续管理。
(5)底泥污染抑制剂技术。
针对底泥在厌氧条件下释放污染物导致水体水质恶化的问题,开发出具有强氧化作用、高效释氧作用、物理阻隔作用和化学固化作用等的底质抑制剂(材料),对抑制黑臭、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等具有显着、快速的控制效果。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1)复合型生态浮岛水质改善技术。
以水生植物的优选和可修复水体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草植入为主要组成部分,对氮、磷营养物和有机物等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可改善水体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减缓藻类的增长速率、减弱藻类暴发程度),减少以再生水为补给水源的景观水体换水频率。
无外部水源补充条件下,夏季可延缓藻类暴发时间1~2 d,暴发峰值也可降低约30%。
该技术尤其适合北方地区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滞流/缓流景观水体水质的保持与改善。
(2)多级复合流人工湿地异位修复技术。
通过多级复合流人工湿地的构建,解决了传统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不稳定、脱氮效果一般、填料易堵及冬季处理效果差等多项难题,使其出水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该技术对COD、总氮、总磷具有较好去除效果,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水质较差的条件下,出水水质仍可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要求,多级潜流湿地示范工程在稳定运行阶段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可达到70%~90%。
该技术主要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及长期保持,适用于征地方便的地区。
(3)城市黑臭河道原位生态净化集成技术。
包括底泥污染控释与底质生境改善、黑臭河水生物栅净化与控藻、黑臭河水生态接触氧化等。
形成了城市黑臭河道原位生态净化集成技术体系,将浮船式增氧机作为混凝药剂的投加、溶解、搅拌、反应的动力设备,从而把增氧和混凝有效地结合起来;科学控制增氧机与生态浮床之间的距离,消除增氧机对生态浮床上植物生长及其净化污染物的负面影响;利用生态浮床水下部分的接触沉淀和物理吸附作用,促进化学混凝后水体的加速和稳定澄清,防止增氧机工作及水流搅动引起的絮体再悬浮,保障工程效果的长效性。
按该方法设计的技术系统具有集成化程度高、投资和能耗低、易于操作、便于管护、快速长效等优点。
(4)景观河道生态拦截与旁道滤床技术。
生态滤床是在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设计的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技术,利用系统中的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物的高效降解,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具有投资少、运行维护费用低、管理简单、景观生态相容性好、自然社会效益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各类型污水。
生态滤床一般通过旁河的形式,将河水引入滤床中,系统内填充具有脱氮除磷功能较强,且比表面积大的多孔介质,使其具备了良好的水力学性能,能较好地截留河水中的颗粒物。
通过植物选择、碳源调控、溶解氧调控、前置或后置强化除磷等手段,提高其脱氮除磷效率。
(5)生态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工程是一项建立在可靠的土壤工程基础上的生物工程,是实现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栖息地生态等功能的集成工程技术。
其目的是为了重建受破坏的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固坡、截污等生态功能。
城市河水强化处理技术(1)城市河湖水系原位强化处理关键技术。
开发缓流水体强化循环流动和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强化水体流动,削减水中污染物和营养盐含量,改善水质。
提出了不同流速对常见水华藻类和混合藻类的影响,并提出了水华控制流速;对不同填料进行了接触氧化试验,筛选了最佳填料,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污染物去除率为叶绿素40%、COD 50%、TN 20%、TP 40%、NH3_N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