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原理第二章
合集下载
第2章腐蚀电化学原理简介PPT课件

形成腐蚀电池并不是造成腐蚀的根本原因,只要材料与环境 介质接触,形成热力学不稳定的体系,就会在释放化学能的 推动下,使金属转变为离子溶解(即发生腐蚀)。
腐蚀反应中释放的化学能又是从何而来的?
形成腐蚀电池确实对腐蚀有加速作用。在腐蚀控制工作中仍 然要注意防止形成腐蚀电池,或减小腐蚀电池的推动力。
Zn+2H+→Zn2++H2↑
电流的流动
金属中: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
形 溶液中:离子迁移。阳离子从阳极区向阴极区迁移,阴离子从
成
阴极区向阳极区迁移。
回 路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5
A
k
e
-
+
化学 Zn
Cu
势能2H+
Zn2+
SO42-
电池工作的推动力是电池反应的化学势能,即反应物和反应 产物之间的化学势差。
化学势能与构成电池的两个电极的电位差成正比。
ΔrGm=-nFE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6
2.1 腐蚀电池
-+
Zn Cu e
Zn2+
2H+ SO42-
◦ 把Zn-Cu原电池短路,电池仍可以持续工作。
电池工作的结果仅造成Zn被溶解(腐蚀),不能输出有用的 电功
形成了腐蚀原电池(可简称腐蚀电池)。电化学腐蚀是以腐 蚀电池工作的方式完成的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10
2.1 腐蚀电池
2.1.2 腐蚀电池的类型
◦ 按组成腐蚀电池的阴极、阳极的大小:
宏观腐蚀电池:阳极区和阴极区尺寸较大,区分明显,多数 情况下肉眼可辨。
腐蚀反应中释放的化学能又是从何而来的?
形成腐蚀电池确实对腐蚀有加速作用。在腐蚀控制工作中仍 然要注意防止形成腐蚀电池,或减小腐蚀电池的推动力。
Zn+2H+→Zn2++H2↑
电流的流动
金属中: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
形 溶液中:离子迁移。阳离子从阳极区向阴极区迁移,阴离子从
成
阴极区向阳极区迁移。
回 路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5
A
k
e
-
+
化学 Zn
Cu
势能2H+
Zn2+
SO42-
电池工作的推动力是电池反应的化学势能,即反应物和反应 产物之间的化学势差。
化学势能与构成电池的两个电极的电位差成正比。
ΔrGm=-nFE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6
2.1 腐蚀电池
-+
Zn Cu e
Zn2+
2H+ SO42-
◦ 把Zn-Cu原电池短路,电池仍可以持续工作。
电池工作的结果仅造成Zn被溶解(腐蚀),不能输出有用的 电功
形成了腐蚀原电池(可简称腐蚀电池)。电化学腐蚀是以腐 蚀电池工作的方式完成的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10
2.1 腐蚀电池
2.1.2 腐蚀电池的类型
◦ 按组成腐蚀电池的阴极、阳极的大小:
宏观腐蚀电池:阳极区和阴极区尺寸较大,区分明显,多数 情况下肉眼可辨。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

23:41:36
原电池表示法: (1)负极在左边,正极在右边,中间溶液。注明活度、浓度、 分压等物态 (2)两相用“|”或“,”表示;盐桥用“||” (3)注明惰性金属种类 (4)上述写法可注明电池反应温度,电极正、负极性,且自发 进行时电池电动势为正值。
• (-) 电极a 溶液(a1) 溶液(a2) 电极b (+) • 阳极 E • 电池电动势: 阴极
23:41:36
以锌电极为例(锌插入硫酸锌溶液所组成的电极体系) 可以将金属看成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当锌片与硫酸锌溶液 接触时,金属锌中Zn2+的化学势大于溶液中Zn2+的化学势,则 锌不断溶解到溶液中,而电子留在锌片上。 结果:金属带负电,溶液带正电;形成双电层。
双电层的形成建立了相间的电位差;
表面电位χ: M相的试验电荷越过表面层进入M相所引起的能量变化涉及 两方面: (1)任一相表面层中,因界面上的短程力场(范德华力、共 价键力等)引起原子或分子偶极化并定向排列,使表面层成 为一层偶极子层,单位正电荷穿越此偶极子层所作的电功为 M相的表面电位χ ,故将一个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入M 相所作电功是外电位与表面电位χ之和 ф =+ χ (2.2)
(2.9)
ΔMs是被测电极绝对电位,ΔRs是参比电极绝对电位, ΔRM是两金属相R与M的金属接触电位。(2.9)可简化为
(2.11) E = - R 若规定参比电极相对电位R=0,则测得的端电压 = E ,且有
i i F nF
m s
23:41:36
eM
23:41:36
外电位用:已知真空中任何一点的电位等于一个单位 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至该处所做的功,如孤立相M是 良导体组成的球体,电荷均匀分布,故试验电荷移至 距离球面10-4~10-5cm处所作的功W1等于球体所带净电 荷在该处引起的全部电位,这一电位称M相(球体) 的外电位用表示。
李狄版电化学原理-第二章__电化学热力学

电池的表示方法
250C , (-) Zn|ZnSO4(αZn2+=1) || CuSO4(αCu2+=1) |Cu (+) 1、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溶液写在中间。溶液中有关 离子的活度或浓度,气态物质的气体分压应注明 2、两相界面用单竖线“∣”或“,”隔开,两种溶液通过盐
桥连接,用双竖线“‖”表示盐桥。
形成原因:
不同的金属相中电子的电化学位不同,电子逸出金 属相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通常以电子逸出功来衡量电 子逸出金属的难易程度。
结果:
电子逸出功低
电子逸出功高
电子逸出功高的金属带 负电,电子逸出功低的金属 带正电;形成双电层的电位 差→金属接触电位。
2.1.3、电极电位
1 电极体系(简称电极) 如果在相互接触的两个导体相中,一个是电子导电相,另一个 是离子导电相,并且在界面上有电荷转移,这个体系就称为电 极体系(简称电极)。
E = M S - R + R M R =0 E(相对电位)= = M S + R M 实际上,相对电极电位不仅包括M S ,而且包括金属接触电
位 R M 。
3 绝对电位符号的规定
规定溶液深处电位为零,金属与溶液的内电位差看成是金属 相对于溶液的电位降。 金属一侧带正电, 溶液一侧带有负 电,M S 为正值 反之,: M S 为负值。
E ΔZn φS ΔSφCu ΔCuφ Zn
电极材料不变,Cu Zn是恒定值; 若S Cu 恒定,
E = ( Zn S ) 即:绝对电位的变化值是可求出的。
E有用,对不同电极测 量, E 的大小顺序与绝对 电位的大小顺序一致。 参比电极 能作为基准的,其电极电 位保持恒定的电极。
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

阳极(-) Zn片: Zn-2e = Zn2+
氧化反应
阴极(+) Cu片: Cu2+ + 2e = Cu 还原反应
c.偶极子层
溶液一侧
M
S
偶极子层
相间电位的形成原因及双电层种类
4、金属自身偶极子 的排列(金属表面因 各种短程力作用而形 成的表面电位差,例 如金属表面偶极化的 原子在界面金属一侧 定向排列所形成的双 电层)。
d.金属表面电位
金属一侧
M
S
金属表面电位
双电层的种类
双电层:由符号相反的两个电荷层构成的界
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组成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之 间存在的相间电位。
形成的原因:由于两溶液相组成或浓度不同, 溶质粒子将自发的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相迁移, 就是扩散的作用。正负离子运动速度不同在相 界面形成的双电层,产生一定的电位差。
特点:相对稳定;无法测量;不可逆;尽量消除。 消除方法:在两种溶液之间接盐桥。
原电池 galvanic cells
原电池定义:凡是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的电化学装置。
原电池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通过电极反应产生电 流供给外线路中的负载使用。如:
()Zn ZnSO4 Zn2 1 CuSO4 Cu2 1 Cu ()
原电池 Primary cell
它是由于电子在两种金属中化学位-电子逸出 功不同引起的。
电极电位
electrode potential
电极电位:电极体系中,两类导体接触界面所形 成的相间电位,金属/溶液之间的相间电位,即 电极材料和离子导体(溶液)的内电位差。
电极电位是稳定的:
M S M S ii e
氧化反应
阴极(+) Cu片: Cu2+ + 2e = Cu 还原反应
c.偶极子层
溶液一侧
M
S
偶极子层
相间电位的形成原因及双电层种类
4、金属自身偶极子 的排列(金属表面因 各种短程力作用而形 成的表面电位差,例 如金属表面偶极化的 原子在界面金属一侧 定向排列所形成的双 电层)。
d.金属表面电位
金属一侧
M
S
金属表面电位
双电层的种类
双电层:由符号相反的两个电荷层构成的界
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组成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之 间存在的相间电位。
形成的原因:由于两溶液相组成或浓度不同, 溶质粒子将自发的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相迁移, 就是扩散的作用。正负离子运动速度不同在相 界面形成的双电层,产生一定的电位差。
特点:相对稳定;无法测量;不可逆;尽量消除。 消除方法:在两种溶液之间接盐桥。
原电池 galvanic cells
原电池定义:凡是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的电化学装置。
原电池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通过电极反应产生电 流供给外线路中的负载使用。如:
()Zn ZnSO4 Zn2 1 CuSO4 Cu2 1 Cu ()
原电池 Primary cell
它是由于电子在两种金属中化学位-电子逸出 功不同引起的。
电极电位
electrode potential
电极电位:电极体系中,两类导体接触界面所形 成的相间电位,金属/溶液之间的相间电位,即 电极材料和离子导体(溶液)的内电位差。
电极电位是稳定的:
M S M S ii e
第 2 章 腐蚀电化学原理简介

腐蚀反应中释放的化学能又是从何而来的?
形成腐蚀电池确实对腐蚀有加速作用。在腐蚀控制工作中仍 然要注意防止形成腐蚀电池,或减小腐蚀电池的推动力。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10
2.1.2 腐蚀电池的类型
◦ 按组成腐蚀电池的阴极、阳极的大小:
宏观腐蚀电池:阳极区和阴极区尺寸较大,区分明显,多数
什么是正极和负极,什么是阴极和阳极? 什么情况下正极是阳极,什么情况下正 极是阴极?
A
e
k
+
Cu 2H+
Zn
Zn2+
SO42-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4
总反应(电池反应) = 阳极反应 + 阴极反应 Zn+2H+→Zn2++H2↑
形 成 回 路
电流的流动 金属中: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 溶液中:离子迁移。阳离子从阳极区向阴极区迁移,阴离子从 阴极区向阳极区迁移。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腐蚀电池不做有用功,只造成金属的腐蚀。
腐蚀电池的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和推动力与一般原电池相同。
两个电极反应,阳极反应造成金属溶解(或腐蚀),阴极反 应是环境中的氧化剂(习惯上称去极化剂)的还原反应。
两个电极反应是共轭关系,即阳极失去的电子等量地被阴极 反应消耗。
金属的腐蚀速度、阴极去极化剂的还原速度和通过的电流之 间符合法拉第定律。
情况下肉眼可辨。
1. 电偶电池:两种不同的金属短路接触,浸入连续的电解质溶液中。 如钢铁部件用铜铆钉连接,连接区存有积水的情况。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形成腐蚀电池确实对腐蚀有加速作用。在腐蚀控制工作中仍 然要注意防止形成腐蚀电池,或减小腐蚀电池的推动力。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10
2.1.2 腐蚀电池的类型
◦ 按组成腐蚀电池的阴极、阳极的大小:
宏观腐蚀电池:阳极区和阴极区尺寸较大,区分明显,多数
什么是正极和负极,什么是阴极和阳极? 什么情况下正极是阳极,什么情况下正 极是阴极?
A
e
k
+
Cu 2H+
Zn
Zn2+
SO42-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4
总反应(电池反应) = 阳极反应 + 阴极反应 Zn+2H+→Zn2++H2↑
形 成 回 路
电流的流动 金属中: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 溶液中:离子迁移。阳离子从阳极区向阴极区迁移,阴离子从 阴极区向阳极区迁移。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腐蚀电池不做有用功,只造成金属的腐蚀。
腐蚀电池的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和推动力与一般原电池相同。
两个电极反应,阳极反应造成金属溶解(或腐蚀),阴极反 应是环境中的氧化剂(习惯上称去极化剂)的还原反应。
两个电极反应是共轭关系,即阳极失去的电子等量地被阴极 反应消耗。
金属的腐蚀速度、阴极去极化剂的还原速度和通过的电流之 间符合法拉第定律。
情况下肉眼可辨。
1. 电偶电池:两种不同的金属短路接触,浸入连续的电解质溶液中。 如钢铁部件用铜铆钉连接,连接区存有积水的情况。
中国民航大学 理学院
2010/8/14
《电化学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溶液(1)
§2.2 电化学体系
电化学体系有三类 1.原电池:电化学反应自发进行并能对外做功,自发将电流送到外电 路中做功。 2.电解池:与外电源组成回路,强迫电流在电化学体系中通过并促使 电化学反应发生。 3.腐蚀电池:电化学反应自发进行,但不对外做功,仅起金属破坏作 用。
16:23:07
一、 原电池
例2: 2Ag + Hg2Cl2 2Hg + AgCl
阳极:Ag + Cl- - e → AgCl 阴极:Hg2Cl2 + 2e → 2Hg + 2Cl原电池表示为: Ag∣AgCl(s), Cl-(α1)‖Cl-(α2), Hg2Cl2(s)∣Hg(
16:23:07
例3:
H2 (P1) + Cl2 (P2)
阳极
16:23:07
E
电池电动势:
E = c - a+液接 = 右 - 左+液接
阴极
例1: Zn + CuSO4(α2) ZnSO4(α1)+Cu
阳极 Zn – 2e → Zn2+ 阴极 Cu2+ + 2e → Cu 原电池表示: Zn∣ZnSO4(α1)‖CuSO4(α2)∣Cu
16:23:07
16:23:07
二、金属接触电位
相互接触的两金属相之间的外电位差称为金属接触电位。 不同金属对电子亲和力不同,故在不同金属相中电子的电化学位不相等,电子逸出难易不同。 电子逸出功:金属电子离开金属逸出真空中所需要的最低能量来衡量电子逸出金属的难易程度,这一能量 叫电子逸出功。 其电子逸出功不同,相互逸入的电子数目将不等,故在界面形成双电子层结构。电子逸出功高的相带负 电,电子逸出功低的相带正电。两相间双电子层的电位差即为金属接触电位。
第2章—电化学腐蚀原理(二)

2.8.1 析氢腐蚀的阴极过程步骤 在酸性溶液中,析氢过程步骤: (1)水合氢离子向阴极表面扩散并脱水: H3O+ → H+ + H2O (2)H+与电极表面的电子结合放电,形成吸附氢原子: H+ + e→Hads (3)吸附态氢原子通过复合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ads → H2 或发生电化学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 + e → H2 (4)H2分子形成氢气泡,从电极表面析出。 各过程连续进行,最慢的过程控制整个反应过程。 通常(2)过程为控制过程。
电流通过腐蚀电池时,阳极的电极电位向正方向移动(升 高)的现象,称为阳极极化。 电流流过腐蚀电池时,阴极的电极电位向负方向移动(降 低)的现象,称为阴极极化。 (1)电化学极化或活化极化 在金属阳极溶解过程中,由于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的速度 大于金属离子放电离开晶格进入溶液的速度,因此阳极的正 电荷将随着时间发生积累,使电极电位向正方向移动,发生 电化学阳极极化。 由于电子进入阴极的速度大于阴极电化学反应放电的速度, 因此电子在阴极发生积累,结果使阴极的电极电位降低,发 生电化学阴极极化。
(1)构成腐蚀电池,即阴、阳极区之间存在电位差;
(2)存在着维持阴极过程进行的物质,即阴极去极化剂。
2.6 腐蚀电池的电极过程
2.6.1 阳极过程
(1)金属原子离开晶格转变为表面吸附原子:
M晶格 → M吸附 (2)表面吸附原子越过双电层进行放电转变为水化阳离子: M吸附+mH2O → Mn+•mH2O + ne (3)水化金属离子Mn+•mH2O从双电层溶液侧向溶液深处迁移。
2.8.2 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与特征
第2章—电化学腐蚀原理(二)讲解

O2 + e →
O
2
O
2
+ H+ → HO2
HO2
HO
2
+
e
→
HO
2
+ H+ → H2O2
H2O2 + H+ + e → H2O + HO
HO + H+ + e → H2O
2.9.2 扩散控制——浓差极化
J
D(
dC dx
)x0
id nFJ
id=nFD(
dC dx
)
x0
nFD
化腐蚀,或称析氢腐蚀。
析氢腐蚀反应类型: 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物来源于水合氢离子(H3O+),它在阴极 上放电,析出氢气:H3O+ + 2e → H2 + 2H2O
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则是水分子直接接受电子析出氢气: 2H2O + 2e → H2 + 2OH-
2.8.1 析氢腐蚀的阴极过程步骤
在酸性溶液中,析氢过程步骤: (1)水合氢离子向阴极表面扩散并脱水: H3O+ → H+ + H2O (2)H+与电极表面的电子结合放电,形成吸附氢原子: H+ + e→Hads (3)吸附态氢原子通过复合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ads → H2 或发生电化学脱附,形成H2分子: Hads + H+ + e → H2 (4)H2分子形成氢气泡,从电极表面析出。 各过程连续进行,最慢的过程控制整个反应过程。
2.9.2 耗氧腐蚀的步骤
耗氧腐蚀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内电位差:又称伽尔伐尼电位差ф B - ф A, 相异物质组 成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不可直接测量。直接接触的两相间 的内电位差用△B ф A 表示, 此时 ф B - ф A =△B ф A (3)电化学位差:
16:41:41
二、金属接触电位
相互接触的两金属相之间的外电位差称为金属接触电位。
不同金属对电子亲和力不同,故在不同金属相中电子的电 化学位不相等,电子逸出难易不同。 电子逸出功:金属电子离开金属逸出真空中所需要的最低能 量来衡量电子逸出金属的难易程度,这一能量叫电子逸出 功。 其电子逸出功不同,相互逸入的电子数目将不等,故在界 面形成双电子层结构。电子逸出功高的相带负电,电子逸 出功低的相带正电。两相间双电子层的电位差即为金属接 触电位。
16:41:41
相间电势: 金属和其盐溶液间的电势。
金
金
溶液
属
属
溶液
Zn == Zn2+(aq) + 2e
电极电势 就是金属的表面电势和金属与溶液界 面处的相间电势之差。
16:41:41
电极反应平衡条件的通式:
M S i i e (2.7)
nF F
νi为i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规定还原态物质的ν取负 值,氧化态物质的ν取正值,n为电极反应中涉及的 电子数目,( ф M - ф S)是金属与溶液的内电位差 ,它就是金属与溶液间的相间电位,即电极电位。
(2.9)
ΔMs是被测电极绝对电位,ΔRs是参比电极绝对电位,
(2.1) 2.对带电离子,在两相间转移时,除了引起
化学能的变化外,还有随电荷转移引起的 电能变化。建立相间平衡的能量就必须考 虑带电粒子的电能。
16:41:41
外电位用:已知真空中任何一点的电位等于一个单位 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至该处所做的功,如孤立相M是 良导体组成的球体,电荷均匀分布,故试验电荷移至 距离球面10-4~10-5cm处所作的功W1等于球体所带净电 荷在该处引起的全部电位,这一电位称M相(球体) 的外电位用表示。
16:41:41
表面电位χ: M相的试验电荷越过表面层进入M相所引起的能量变化涉及 两方面:
(1)任一相表面层中,因界面上的短程力场(范德华力、共 价键力等)引起原子或分子偶极化并定向排列,使表面层成 为一层偶极子层,单位正电荷穿越此偶极子层所作的电功为 M相的表面电位χ ,故将一个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入M 相所作电功是外电位与表面电位χ之和
16:41:41
M1 / M2 (固/固界面)
取决于金属的电子逸出功
e
e,Cu
e,Zn Cu
Zn
16:41:41
接 触 电 势 的 形 成
16:41:41
三.电极电位 电极体系:电子导电相和离子导电相形成界面并在 界面有电荷转移时,此体系就称为电极体系,有时 也称电极。两相界面存在物质变化。 电极:在电化学中有时把单独电子导体的金属既称 为电极。 电极电位:两类导体所形成的相间电位,既电极材 料和离子导体(溶液)的内电位差称电极电位。
i i nF (2.3)
1摩尔带电粒子在M相中的电化学位,是化学位i与1摩尔带 电粒子所作电功nF之和。
带电粒子在两相中的平衡条件就是电化学位相等。
(2.5)
16:41:41
按照孤立相中几种电位的定义,对相间电位可定义为 以下几类:
(1) 外电位差:又称伏打(Volta)电位差B-A,直接接触的 两相间的外电位差又称为接触电位差△BA,可直接测量。
16:41:41
四、绝对电位与相对电位
1.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的概念 绝对电位:电极电位是两类导体所形成的相间电位,既电极 材料和离子导体(溶液)的内电位差称电极电位。其数值 称为电极的绝对电位。
电位差计上的读数:
E=(ф Zn- ф S) + (ф S - ф Cu) + (ф Cu - ф Zn) =Δ Zn ф S +Δ S ф Cu+ Δ Cu ф Zn (2.8)
16:41:41
(2)带电粒子(阳或阴离子)在界面层中吸附量不同,使界 面与本体出现等值反号电荷。 (3)溶液中极性分子在界面溶液一侧定向排列,形成偶极 子层。 (4)金属表面因短程力作用而形成的表面电位差。
16:41:41
为什么会在两相之间出现带电粒子的 转移呢?
1.不带电粒子,在两相间转移所引起的自由 能变化就是它在两相中的化学位之差。
电极电位的产生:界面层中离子双电层的形成。
16:41:41
以锌电极为例(锌插入硫酸锌溶液所组成的电极体系) 可以将金属看成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当锌片与硫酸锌溶液 接触时,金属锌中Zn2+的化学势大于溶液中Zn2+的化学势,则 锌不断溶解到溶液中,而电子留在锌片上。
结果:金属带负电,溶液带正电;形成双电层。 双电层的形成建立了相间的电位差; 电位差排斥Zn2+继续进入溶液; 金属表面的负电荷又吸引Zn2+ ; 达到动态平衡,相间平衡电位 ——平衡电极电位。
选一个电极电位不变的电极作基准:
ΔE= Δ (Δ Zn ф 位保持恒定的电极称参比
电极,若参比电极与被测电极组成原电池回路。测出的电池
端压E(称原电池电动势),叫做该被测电极的相对电位,一 般称电极电位,用符号表示。
E=ΔMs -ΔRs +ΔRM
第二章 电化学 热力学
一、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二、电化学体系 三、平衡电极电位 四、不可逆电极 五、电位-PH图
16:41:41
§2.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一、相间电位
当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的电位差。
当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的电位差主要由带 电粒子或偶极子在界面层中非均匀分布造成。主要有下列 几种原因: (1)带电粒子在两相转移或利用外电源对界面两侧充电。 都可使两相中出现剩余电荷。剩余电荷不同程度地集中在 界面两侧,形成“双电层”。
ф =+ χ (2.2) ф称为M相的 内电位
16:41:41
(2)为克服试验电荷与组成M相的物质之间的短程力作用 (化学作用)所作化学功。
进入M相的不是单位正电荷,而是1摩尔带电粒子,其 所做化学功为其在M相中的化学位i。若该粒子荷电量为 ne0,则一摩尔粒子所做电功为nF ф ,F为法拉第常数,则 有
16:41:41
二、金属接触电位
相互接触的两金属相之间的外电位差称为金属接触电位。
不同金属对电子亲和力不同,故在不同金属相中电子的电 化学位不相等,电子逸出难易不同。 电子逸出功:金属电子离开金属逸出真空中所需要的最低能 量来衡量电子逸出金属的难易程度,这一能量叫电子逸出 功。 其电子逸出功不同,相互逸入的电子数目将不等,故在界 面形成双电子层结构。电子逸出功高的相带负电,电子逸 出功低的相带正电。两相间双电子层的电位差即为金属接 触电位。
16:41:41
相间电势: 金属和其盐溶液间的电势。
金
金
溶液
属
属
溶液
Zn == Zn2+(aq) + 2e
电极电势 就是金属的表面电势和金属与溶液界 面处的相间电势之差。
16:41:41
电极反应平衡条件的通式:
M S i i e (2.7)
nF F
νi为i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规定还原态物质的ν取负 值,氧化态物质的ν取正值,n为电极反应中涉及的 电子数目,( ф M - ф S)是金属与溶液的内电位差 ,它就是金属与溶液间的相间电位,即电极电位。
(2.9)
ΔMs是被测电极绝对电位,ΔRs是参比电极绝对电位,
(2.1) 2.对带电离子,在两相间转移时,除了引起
化学能的变化外,还有随电荷转移引起的 电能变化。建立相间平衡的能量就必须考 虑带电粒子的电能。
16:41:41
外电位用:已知真空中任何一点的电位等于一个单位 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至该处所做的功,如孤立相M是 良导体组成的球体,电荷均匀分布,故试验电荷移至 距离球面10-4~10-5cm处所作的功W1等于球体所带净电 荷在该处引起的全部电位,这一电位称M相(球体) 的外电位用表示。
16:41:41
表面电位χ: M相的试验电荷越过表面层进入M相所引起的能量变化涉及 两方面:
(1)任一相表面层中,因界面上的短程力场(范德华力、共 价键力等)引起原子或分子偶极化并定向排列,使表面层成 为一层偶极子层,单位正电荷穿越此偶极子层所作的电功为 M相的表面电位χ ,故将一个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入M 相所作电功是外电位与表面电位χ之和
16:41:41
M1 / M2 (固/固界面)
取决于金属的电子逸出功
e
e,Cu
e,Zn Cu
Zn
16:41:41
接 触 电 势 的 形 成
16:41:41
三.电极电位 电极体系:电子导电相和离子导电相形成界面并在 界面有电荷转移时,此体系就称为电极体系,有时 也称电极。两相界面存在物质变化。 电极:在电化学中有时把单独电子导体的金属既称 为电极。 电极电位:两类导体所形成的相间电位,既电极材 料和离子导体(溶液)的内电位差称电极电位。
i i nF (2.3)
1摩尔带电粒子在M相中的电化学位,是化学位i与1摩尔带 电粒子所作电功nF之和。
带电粒子在两相中的平衡条件就是电化学位相等。
(2.5)
16:41:41
按照孤立相中几种电位的定义,对相间电位可定义为 以下几类:
(1) 外电位差:又称伏打(Volta)电位差B-A,直接接触的 两相间的外电位差又称为接触电位差△BA,可直接测量。
16:41:41
四、绝对电位与相对电位
1.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的概念 绝对电位:电极电位是两类导体所形成的相间电位,既电极 材料和离子导体(溶液)的内电位差称电极电位。其数值 称为电极的绝对电位。
电位差计上的读数:
E=(ф Zn- ф S) + (ф S - ф Cu) + (ф Cu - ф Zn) =Δ Zn ф S +Δ S ф Cu+ Δ Cu ф Zn (2.8)
16:41:41
(2)带电粒子(阳或阴离子)在界面层中吸附量不同,使界 面与本体出现等值反号电荷。 (3)溶液中极性分子在界面溶液一侧定向排列,形成偶极 子层。 (4)金属表面因短程力作用而形成的表面电位差。
16:41:41
为什么会在两相之间出现带电粒子的 转移呢?
1.不带电粒子,在两相间转移所引起的自由 能变化就是它在两相中的化学位之差。
电极电位的产生:界面层中离子双电层的形成。
16:41:41
以锌电极为例(锌插入硫酸锌溶液所组成的电极体系) 可以将金属看成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当锌片与硫酸锌溶液 接触时,金属锌中Zn2+的化学势大于溶液中Zn2+的化学势,则 锌不断溶解到溶液中,而电子留在锌片上。
结果:金属带负电,溶液带正电;形成双电层。 双电层的形成建立了相间的电位差; 电位差排斥Zn2+继续进入溶液; 金属表面的负电荷又吸引Zn2+ ; 达到动态平衡,相间平衡电位 ——平衡电极电位。
选一个电极电位不变的电极作基准:
ΔE= Δ (Δ Zn ф 位保持恒定的电极称参比
电极,若参比电极与被测电极组成原电池回路。测出的电池
端压E(称原电池电动势),叫做该被测电极的相对电位,一 般称电极电位,用符号表示。
E=ΔMs -ΔRs +ΔRM
第二章 电化学 热力学
一、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二、电化学体系 三、平衡电极电位 四、不可逆电极 五、电位-PH图
16:41:41
§2.1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一、相间电位
当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的电位差。
当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的电位差主要由带 电粒子或偶极子在界面层中非均匀分布造成。主要有下列 几种原因: (1)带电粒子在两相转移或利用外电源对界面两侧充电。 都可使两相中出现剩余电荷。剩余电荷不同程度地集中在 界面两侧,形成“双电层”。
ф =+ χ (2.2) ф称为M相的 内电位
16:41:41
(2)为克服试验电荷与组成M相的物质之间的短程力作用 (化学作用)所作化学功。
进入M相的不是单位正电荷,而是1摩尔带电粒子,其 所做化学功为其在M相中的化学位i。若该粒子荷电量为 ne0,则一摩尔粒子所做电功为nF ф ,F为法拉第常数,则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