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1cb7f9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e.png)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草》【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草》【评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0a581c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6.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
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
【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
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
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集会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
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
古原:古代著名的平原。
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
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
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
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
首句“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
其功用,却未可轻看。
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
《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93bb3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c.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译文及赏析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⑴赋得:指定、限定的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据宋人尤袤《全唐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与解析
![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f883e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c.png)
唐诗三百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与解析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雅士在这个时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唐诗三百首更是被誉为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是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展示与解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的草的描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同时也含有对别离的感慨。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草木的生长过程,展示了时间的推移。
他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揭示了草在原野上孤独而散落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意味。
接着,“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木在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的过程。
这种描写手法既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无尽。
其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凸显了生命力的顽强。
他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中的“野火”象征着毁灭和消亡,而“春风”则代表着新生和希望。
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传达出生命力的顽强和不屈。
无论经历了多少次的挫折和磨难,生命总能在新的一年里继续绽放。
接下来,诗人用景色的描绘寄托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里的“远芳”和“晴翠”都是对美景的描绘,暗示了诗人心中的思念之情。
同时,“侵古道”和“接荒城”也展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无奈和痛苦。
诗人以景物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使离别的情景更加真实动人。
最后,诗人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离情别绪。
他写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王孙”指的是亲近的友人或同事,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本人。
通过重复的送别动作,诗人表达了自己再次面对离别时的悲伤和不舍。
而“萋萋满别情”则直接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使整首诗显得更加唯美而深沉。
总的来说,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婉约的笔触诉说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3ee28cc77da26924c5b028.png)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be082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2.png)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题材:五言律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
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
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
2.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
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
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
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
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
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
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
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野草离离,生生不已。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最新)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9d6c32d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8.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最新)《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篇一《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全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后来人们常用此二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是对“枯荣”二字的具体阐释。
野草秋枯春荣,是自然规律,这不能说明它的生命力顽强。
所以诗人直接说“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十分壮烈的意境。
本来,野火烈烈,瞬间便可把草烧成灰烬,然而,烈火再猛,也无法烧掉春草深埋地下的根茎,等到春风吹起,它便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
这一枯一荣间,便凸显了小草顽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为一种“韧劲”而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的文学《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唐诗《赋得草原送别》鉴赏
![白居易唐诗《赋得草原送别》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82d671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14.png)
白居易唐诗《赋得草原送别》鉴赏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及简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及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72d36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a.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枯:枯萎。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
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
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小学古诗:《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2f930343323968001c920e.png)
小学古诗:《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译文赏析《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宽敞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分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3d995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d.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诗歌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白居易诗歌体裁:五言律诗诗歌主题: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11 原文解析11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两句开篇描绘了古原上野草繁茂的景象,“离离”形容草长得茂盛。
“一岁一枯荣”指出野草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茂的循环,暗示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规律。
11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句为千古名句,展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野火虽然能将其烧尽,但春风一吹,又会重新生长。
这不仅是对草的坚韧的赞美,也蕴含着对生命不息、希望永存的信念。
113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芳”和“晴翠”分别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描绘了野草的香气和翠绿。
野草蔓延到古老的道路上,与荒城相连,营造出一种悠远、荒凉的氛围。
114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最后两句点明送别主题,“王孙”借指友人,“萋萋”形容草茂盛的样子,以茂盛的野草象征着绵绵不尽的离别之情。
12 翻译探讨121 整体翻译原则翻译应忠实反映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美感。
122 具体词句翻译“离离”可译为“luxuriant”或“dense”;“枯荣”可译为“wither and thrive”;“侵”可译为“invade”或“extend along”;“萋萋”可译为“lush”或“luxuriant”。
13 诗歌艺术特色131 生动的意象诗人以野草为主要意象,通过对其生长、枯萎、再生的描写,赋予了野草丰富的象征意义。
132 对比手法诗中“枯荣”的对比,“烧不尽”与“吹又生”的对比,突出了野草的顽强和生命的顽强不屈。
133 情景交融野草的景象与送别之情相互交融,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
14 诗歌影响141 文学价值此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5317c9650e52ea551898ee.png)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2.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
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
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
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
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
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
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
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野草离离,生生不已。
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
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
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
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cdf8345f0e7cd1842536fa.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
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
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并广为延誉。
(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唐诗《赋得草原送别》鉴赏
![白居易唐诗《赋得草原送别》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569e16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b.png)
白居易唐诗《赋得草原送别》鉴赏白居易唐诗《赋得草原送别》鉴赏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古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古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c6c82ddd3383c4ba4cd222.png)
古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6a1b3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1.png)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题材:五言律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
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
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
2.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
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
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
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
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
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
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
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野草离离,生生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导读:本文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