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
复习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经济常识随堂资料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一节:商品一,基本概念1,商品2,商品经济3,使用价值4,价值5,交换价值6,价值量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二,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单项选择题)关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2)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3)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4)假冒伪劣商品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价值(5)假冒伪劣商品扭曲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A(1、3、4)B(1、2、5)C(1、3、4、5)D(1、3、5)(不定项选择题)商品生产者重视商品的质量,是为了()A追求赢利B扩大商品销路C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D增加商品的价值量(论述题)2004年4月24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挂牌2周年。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国家认监委指定的从事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认证机构,该中心的成立是从源头上抓质量的重大举措。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要重视商品的质量?”(单项选择题)不同的商品之所以需要交换,是因为()A他们都有使用价值B它们有某种共同的自然属性C它们的使用价值不同D它们都有人类劳动凝结在里面2,价值与价值量3,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单项选择题)在1把斧子=15公斤大米这个等式中()A一把斧子是15公斤大米的价格B15公斤大米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C斧子的价格是通过大米来表现出来的D一把斧子是15公斤大米的交换价值(单项选择题)从根本上讲,商品的价格水平取决于()A商品的供求状况B人们对商品的偏好C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政府部门对商品价格的调整(不定项选择题)商品价格的变化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B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C纸币的发行量D商品价值的变化4,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不定项选择题)近年来,不少商家为自己的产品打出“某某运动会专用”“某某会议指定产品”的广告。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资料:商品、货币、价值规律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高中肄业,有资格参加高考。
会考的试题一般不是很难,通过率当然也很高,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的都能一次性通过的,真过不了的还有一次补考机会。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一、商品(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区别:(1)含义不同。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价值结在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形态不同。
使用价值具体;价值抽象。
(3)性质不同。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4)主体不同。
使用价值是卖者拥有;价值是买者支付。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统一)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十大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5.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6.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7.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9.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10.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一)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比较商品货币纸币区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金、银纸产生时间先后最后本质价值一般等价物货币符号是否有价值有有无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二)商品价值、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三者的关系在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的价格除受商品价值决定外,还受货币价值影响。
当商品价值升高,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升高;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当商品的价值下降时,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也会下跌。
人教版高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全一册

人教版高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全一册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件物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又是用于交换才能成为商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时往往有“价格、标价”等字词,在充当流通手段职能时往往有“购买、买卖、交易”等字词。
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国际货币等职能。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信用卡和支票是常用的结算工具,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不能用来直接购物。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的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则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有利于商品进口,有利于对外投资、出国留学和旅游还偿还外债等。
人民币贬值则相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未来收入预期和收入差距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物价水平、家庭人口、消费观念、市场环境、产品质量等。
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是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参数,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越高,二者成反比。
消费心理方面,从众心理是不可取的,跟风、随大流、追赶潮流、有人我有、盲目从众都会影响消费决策。
2、消费心理分为三种: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
人教版高一政治经济常识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政治经济常识知识点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企业和经营者(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产业和劳动者(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银行和储蓄者(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高一经济常识(上册)知识要点梳理

高一经济常识(上)知识整理高—经济常识的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材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加以介绍,我们在实际的解题中,遇到得最多的是以市场的主体行为为背景的材料分析题。
这里的要点梳理,就是想从市场的几个重要主体分别进行归类总结,以帮助我们在复习时形成知以体系。
这几个重要的主体是:国家、企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
第一部分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一、商品、货币、价值规律[这部分内容侧重掌握。
](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商品存在的条件:教材p6。
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教材P9。
3、这一理论,对商品生产者有什么现实意义?对商品购买者有意义?(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侧重弄清,社会必要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率、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三)货币1、侧重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货币与价格的关系——价格与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
3、货币与纸币、纸币与通货膨胀。
(1)纸币为什么能买到东西?,它本身有无价值?为什么(2)关于纸币的发行——机关、发行量。
(3)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应如何控制?(四)价值规律1、基本内容(教材P26)2、表现形式(教材P27-28)调节……“绳子”或“棒子”3、作用刺激……“鞭子”淘汰……“筛子”4、以上理论对生产者有什么现实意义?〃二、市了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一)市场经济的含义(教材1)48-49)(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教材P49-50)1、每一特征的含义及缘由2、特征之间的关系:3、注意:特征围绕资源优化配量展开叙述。
(三)市场的弱点、不足(教材P53)1、理解:这些弱点、足的现:2、理解:弱点和不足需要宏观调控。
(四)关于宏观调控。
(教材P54-57)1、含义。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其最终目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宏观调控的手段(弄清各种手段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经济常识》部分人教版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经济常识》部分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一、高考考点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2. 商品的基本属性;3. 商品的价值量。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5. 货币的职能;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7.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9. 价值规律的作用。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1)、准确把握商品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整个经济常识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
考生必须对它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准确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①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都不是商品。
例如空气、阳光等。
②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自己消费不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如用于销售,那就是商品。
③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做商品来买卖,并有一定价格,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弄清“用于交换”。
①用于交换在时间上有交换前、交换中和交换后的区分,这里的交换不包括交换后。
因为交换完成后,劳动产品就由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进入了消费领域,成了人们的消费对象,商品就转化为非商品。
②只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即使还没有交换(如工厂仓库里的产品)或者暂时还不能实现交换(如商店里的产品)都属于商品。
③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可以是通过一次或多次交换后,才进入消费领域。
一种产品只要它不停止交换关系,它就一定是商品;如果商品因卖不出去,退出流通领域而另作处理,这时的商品就转化为一般物品或废品,不再是商品。
如何判定物品是否是商品?(1)从概念上判断:必须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从商品的两个属性上判断: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从所在的领域判断:必须处在流通领域中。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和其他非劳动产品的比较见下图:(3)、商品与其它非劳动产品的物品的区别和联系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经济常识第一、二课 两课内容涉及的相关热点 人教版

经济常识第一、二课两课内容涉及的相关热点一. 本周教学内容:1. 经济常识第一、二课2. 两课内容涉及的相关热点二. 重点和热点:1. 重点:第一课: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因为人们认识事物最重要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节的商品和第二节的货币都是为第三节认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进行铺垫的。
第二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因为市场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是学生应该重点把握的。
2. 热点:(1)推进国企改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重点工程建设。
(4)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 具体内容:(一)第一、二课考点:1. 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基本属性(3)商品的价值量(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5)货币的职能(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7)纸币的产生和发展(8)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9)价值规律的作用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5)国家宏观调控(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专题)1. 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二者是对立的,表现为:(1)定义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属性不同,前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特征不同,前者是商品和非商品共有的属性,后者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因而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高三政治 经济常识复习第1课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人民版

ppt课件
经济常识总体结构----主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二课 社义初段的经济制度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本经济理论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生产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六课 银行和储蓄者
分配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交换和消费
第八课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ppt课件
货币价值(纸币购买力)
5)影响价格变化
商品价值(决定因素)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供求关系 物价政策 纸币发行量 货币价值(反比)
其他:季节、 地区、行业垄 断、居民购买 力、政府干预
ppt课件
6)货币与纸币
现实货币(流通手段)
最
初
金属货币
发 展
信用卡( 电子货币) 纸币 发行 通货膨胀
过多
人民币
ppt课件
ppt课件
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1000元/天 价值总量
= 100个/天 × 10元/杯
= 数量/单时 × 价值量/单商
反比
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反比
反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影响
ppt课件
原来
现在
某服装厂的 一天生产西 一天生产西 劳动生产率 服100件 服400件
同类服装厂 一天生产西 一天生产西 的社会劳动 服100件 服200件 生产率
4、商品的价格
价值 决定价格
供求 影响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1)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 化(风俗习惯、心理)等 2)直接因素:供求关系(市场)
商品价格是在市场竞 争中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常识第一课: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知识点复习(人教版)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
了第一次社会分工,有了商品和商品交换,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根本原因),第二次分工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
4、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性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
一般基础。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5、商品经济的类型: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
经济。
6、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
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它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
7、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
性。
它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8、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
两个因素,二者是统一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第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出商品的价值。
)
9、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决
定的。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地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的是当时在某个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
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11、 商品生产者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惟一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12、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产生经过了四个过程: 一是偶然的物物交换:(W=W );
二是扩大物物交换:
三、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四、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W1
W= W2 W3 ……
W1 W2
=W=G W3 …… W1 W2 =G
W3 ……
13、一般等价物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
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商品。
14、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
般等价物。
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货币就产生了。
1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6、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
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7、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18、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19、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
的货币,只能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20、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
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21、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
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22、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一般说来,只
有黄金或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铸币和纸币都是不行的。
23、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它只代替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
流通手段的职能。
人民币是我国的合法货币。
它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
2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25、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决定纸币的各种面值、及各种面值发行的多少、但
不能决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也不可以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26、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
做通货膨胀。
(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
27、价值规律含义:是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28、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
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9、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不波动是价值规律。
30、原因:①、在市场上见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
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不波动,引进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
②、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给和需求。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价格上下波动的运动,这个运动表现为一条曲线。
③、由于价格是由价值决定,所以价格的上下波动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价格不能无限制上涨,也不能无限制下降。
④、从一个较长是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31、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或退出各个生产部门,使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
)
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