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背景、主旨、译文及必记词语

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背景、主旨、译文及必记词语

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背景、主旨、译文及必记词语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主题把握《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梅岭三章》原文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文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2.《梅岭三章》(1)作者简介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2)积累词语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

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也说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

“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

“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

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④“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梅岭三章》ppt课件(1)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梅岭三章》ppt课件(1)


陈毅同志酷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思想性、艺术 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被尊为“元

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导引 朗 读
分析
中心
讨论
段 意 特点
作业
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
1936年冬,
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 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 得诗 三首留衣底。旋围
课 解。 文 欣 赏
“得诗”,说明陈毅同志当时从容、镇定;诗“留衣
底”,又说明陈毅同志当时是准备把它作为遗言留给党
和人民的。
导引 朗 读
分析
中心
讨论
段 意 特点
作业
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
陈毅同志,1901年生于四川中部乐至县。1922年参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
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二、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 体。每首诗各有侧重。
课 二、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 体。每首诗各有侧重。

第一首 面临牺牲的考验,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
分 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除恶务尽的决心。

“意如何”是自问:今天面对“断头”的重大考验,
二 想到的是什么呢?究竟应当怎么办?问题不容回避。一 个真正的革命者,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创业艰难百 战多。百战是为了创业,创业必然艰难重重,要付出重
梅岭三章 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课堂笔记梅岭三章是今天的课文,主要是描写了一位文人在登上梅岭后发生的一些故事,引出了一些关于学问、人生的思考。

文人登岭望极目文章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了梅岭三章这个独特的环境中,引发了对于登山的感受。

作者还借用了“望极”这个词,传达出登上山顶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难想象,当作者登上山顶,俯瞰下方的美景时,他内心一定也感到了无比开阔。

话说登岭逢僧故事接下来,就讲述了当文人登山后,遇到了一位僧人,并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些启示。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课文的很大一个主题是学问。

不管是文人还是僧人,他们都是在不断地探寻学问,也在不断地扩展自己的里程碑。

而学问,也不止是学校里所讲授的基础知识,更是宽广绵延的一片领域,包含了各种体裁的文化知识。

持经成骑驴这一节内容其实有点搞笑,但我认为它也隐含着一些深意。

在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这位僧人所笃信的佛教教义,其实也包括了一种超然的世界观。

就像基督教中有人“让人打你的右脸,也把另一边转过来”,佛教也认为人们要通过倾听佛经、修行悟道,才能先得到内心的平静,从而达到一种彻底的解脱。

一鸟飞过来读到这,我忍不住想起了“蒲公英”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里,同样有一只小鸟,以及它停留在佛家书册上时那深刻的寓意。

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鸟儿也是一种凡鸟世界与高妙佛图的联系共享者,同时它也象征着人们对大自然与生命力的崇敬。

老庄语最后,文人和僧人的对话,也是我认为本文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

在这里,老庄的话语代表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它通过对于道的理解,关注的是“天人合一”这个更上层的主题。

换句话说,大自然、人文文化、人类情感等,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全局的、综合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视角来看待它们,而这也是人们对于真实的、有意义的生命诉求,从而通过形成精神上的扩充而更加强大。

总而言之,在梅岭三章中,文人的一次山林之游,颇有章法,不论是对于自然、人类情感,还是对于知识学问的探索,它所展现的都是一种不俗的眼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梅岭三章》课件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梅岭三章》课件 北师大版



一《
将 军 本 色 是 诗
柱 天 南 百 战 死
赠 陈 毅 同 志 》

元帅诗人
陈毅
陈毅,字仲弘,四 川乐至人。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诗人。中 国人民解放军杰出 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之一。中国十大元 帅之一。有诗集 《陈毅诗词选集》。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出 发长征,当时陈毅身负重 伤,被留在江西担任指挥 工作。后中央苏区失陷, 便在赣粤边区开展了三年 的游击战。这是陈毅在革 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 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 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 得诗 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想一想?
1、此章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中“去”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旌旗”、“、身去泉台、力斩阎罗, 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血雨腥风”“取义成 仁”“自由花”分别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
展望未来,取义成仁,开自 由花。
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想一想
1、“烽烟”用了什么 2、“飞来”一词体现
修辞方法?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今日,勉励来者,盼捷 报飞。
洋溢着献身革命的乐观精神。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应有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革命信 念?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2.《梅岭三章》(1)作者简介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2)积累词语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

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也说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

“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

“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

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④“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梳理

梅岭三章【原文】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字音】旌(jīng)旗【注释】旋:不久。

泉台:传说中的阴间。

旧部:从前的部下。

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旌旗:这里借指部队。

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

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

诸,许多、各位。

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

取,求取。

义,正义。

成,成全,达到。

仁,现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译文】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

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一〕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

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二〕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作家、作品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梅岭三章》知识点

《梅岭三章》知识点

《梅岭三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主要著作分别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

二、创作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三、字音词义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yán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jié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xīng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四、主题概述《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五、文章结构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

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四海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他乐观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2.《梅岭三章》(1)作者简介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2)积累词语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

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也说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

“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

“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

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④“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2 梅岭三章

2 梅岭三章
然正气,后两章都由此句起。
精读细研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指人死后埋葬 的地方,也指阴间。
过去的 部下。这里 指为革命牺 牲的同志。
旗帜的总
民间传说中掌管
称。这里指军 阴间的神。这里比喻
士。
凶恶残暴的人。
译: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搜集我旧日的部队,十万 人挥舞着红旗斩杀那阴间的阎罗。
感悟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志士用流血牺牲 换来的,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们时 刻都要记牢。
写作特色
❶引经据典,创造性转化。
典故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引人注目的特点。诗中诗人将蒋 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比作阎罗和阴间地府,用纸 钱来代表革命军队的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陈毅借 用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他不亲耳听到国民党反 动派彻底灭亡的消息便死不瞑目的精神,而且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 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耳听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
第一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 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 到底的英雄气概。
精读细研
3.请同学们齐读第二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指我国南方。 恰好。
城门。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古代边境有敌人进犯时,在烽 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 指点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 的国内革命战争。
译:今天我为真理、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不久的明天定 会迎来革命的成功、人民的解放。
精读细研 9.第三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 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 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合作探究

梅岭三章 (修改后)

梅岭三章  (修改后)
• 要求: 1.读准字音 2. 读清句子及节奏
读准下列带下划线的字音: • 旌旗 ( jīng ) 悬 ( xuán ) • 当纸钱(dàng ) 即为家( wéi ) • 应有涯( yīng )( yá ) • 遍种( zhòng )
1936年冬,梅山被 围。余伤病伏丛莽 间20余日。虑不得 脱,得诗 三首留衣
诗中那些词能体现这种精神?
•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
东门的典故,表达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 目,要亲自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 最终失败的愿望。“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 “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 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 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凸现出将军豪迈爽朗 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 命运,盼望祖国解放 的精神。
小结:
内容: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 业未 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 者努
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
关键词:“飞来”形象地表现出捷报 轻快传
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表现 作者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头悬国门”的典故
• 典故出自《史记 伍子胥列传》。春 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 他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 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 就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 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 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 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 梅岭三章 陈毅
• • • •
• • • • • • • •
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

推荐多首陈毅的诗歌选段,请同学们课下再读再品。
二十年来说是非,一生能系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 尽春蓓蕾。 ——《赠同志》 昆仑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乘车过雪峰》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过微山湖》 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车过兴国老营盘》 泰山积雪,沂水坚冰。——《雪夜行军》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
学习目标: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三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四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语言。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学习指导一:一读全诗,读准音节
老师指导: 1.读准字音 2. 读清句子及节奏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梅岭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
〔三〕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 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学习指导二:二读理解诗歌大意
老师指导:1.读懂小序的内容,理解小序的作用。 2.说说两节诗的大意。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 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 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陈毅
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 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此去/泉台/招旧部,
jīng 旌旗/十万/斩阎罗。 yán
投身革命即为家,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jié 捷报/飞来/当纸钱。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 知识清单

《梅岭三章》 知识清单

《梅岭三章》知识清单一、作品背景《梅岭三章》是1936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三首七言绝句组诗。

当时,陈毅在梅山隐蔽处已经被困了二十多天,面临着缺衣少食、疾病缠身等诸多困难。

在生死关头,他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写下了这组气壮山河的诗篇。

二、诗歌内容第一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一章表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

“断头今日意如何?”开篇即直接提出面临死亡的心境,展现出视死如归的气概。

“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顾了革命历程的艰辛和曲折。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则表达了即使牺牲,也要在阴间召集旧部,继续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第二章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南国烽烟正十年”点明了南方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激烈性。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达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则是对战友们的激励,希望他们继续奋斗,用胜利的捷报来祭奠自己。

第三章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表明了诗人将革命事业视为自己的归宿。

“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黑暗的日子终会结束。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再次表达了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决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

三、诗歌艺术特色1、语言简洁明快陈毅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信念,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迂回,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意境宏大诗人在生死困境中,所展现的不是个人的哀怨和恐惧,而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宏大愿景,营造出一种豪迈壮阔的意境。

3、巧用典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阎罗”,借用了民间传说中地府恶鬼的形象,指代国民党反动派,增强了诗歌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4、情感真挚整首诗情感真挚,无论是对革命历程的回顾,还是对战友的激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都发自诗人内心深处,让人感受到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精品解析】梅岭三章

【精品解析】梅岭三章

【精品解析】梅岭三章梅岭三章一、知能演练活用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丛莽(mǎng) ___ 旌旗(jīng)B.阎罗(yán) _________ 国门悬(xuán)C.有涯(yá) _________ 当纸钱(dāng)D.遍种(zhòng)___ 血雨腥风(xīng)【答案】C【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析】【分析】C错。

当:dàng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

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的辨析。

2.对下列诗句中的词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字寓指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强烈抒发了作者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

B.“此头须向国门悬"中的“须”是“必须"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无奈、伤悲之情。

C.“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字暗含轻快、欢欣、联翩而至之意,富有生命力和感彩,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可理解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作者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答案】B【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B错,“须”是希望的意思,是诗人运用典故,表明心迹: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把握能力,要求考生熟读理解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诗句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说明作者在身临险境时用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遗言。

B.小序和三首诗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艰难环境中一气写成的。

C.三首诗可看成一个整体,又各自表达不同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材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知识点整

1作者简介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2相关背景
梅关,位于大庾岭海拔七八百米高处的巅峰。

唐开元四年,左拾遗张九龄奉诏开凿岭南驿道,以连结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

3年功成后,两侧植梅,梅关因此得名。

3中心思想
这三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梅岭三章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

范文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