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 第二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 • • • •
二、教育的定义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荀子· 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 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雅典儿童在学校
古代雅典体育
古代雅典的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
• 欧洲中世纪学校教育: • 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 棋,吟诗
•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 学、博洛尼亚大学(11世纪)和巴黎大学(12世纪末) 。继意 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 • 剑桥大学 •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 •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Cambridge)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 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 被命名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早在公元 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 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住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绝 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 有20多所教堂。
• (三)劳动起源论 •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从不同角度揭示 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 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地 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 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教育学,知识点,第二章

教育学,知识点,第二章

第二章学校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

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为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学校概说【识记】(一)学校的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领会】(一)学校制度的发展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

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

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

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第二节学校文化【识记】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1-2章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1-2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 前制度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4. 制度化教育又称“学历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但未实施),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颁布并实施)。

5.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库姆斯、伊里奇。

6. (简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⑵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⑹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7. 古代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以吏为师,官师合一,学在官府”)。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笔记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笔记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增:1.学生文化特征 教育与生产水平2.人身心发展特殊性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文化(补充: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福和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实践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阶段、不平衡、互补、个别差异性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性质)2、3社会政治经济决定受教育权、教育的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教育体制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对政影响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政治功能) 2.教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对教决定作用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 (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对教的影响: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动力)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教对科的作用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的科学功能)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文化对教育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发展的制约 2.文化发展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345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使用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文化)教育对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文化) 发展的促进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文化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组织与制度文化)学生文化 1.历史继承性2.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与其它社会意识的平行性 政对教制约作用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文化。

山香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山香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答论诉)1.与政治经济制度2.与生产力发展水平3.与科学技术4.与文化(学校文化)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XX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比例关系)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舒尔茨提出,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的能力。

他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人的资本形态。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推荐记忆:倒过来记忆,看到科学技术,就一个动字(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说文解字》: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长江大学教科系
2.西方: 英文是education,法文是education,德文是 erziehung,均出自拉丁文educere一词。Educere 这个词是“e”和“ducere”两个字构成,“e”指 从某个地方出来,“ducere”是引导,二者合起来 就是引导或启发之意。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 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 转变为现实。
2.外国: 苏格拉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 亚理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 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 来世生活作准备 斯宾塞: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教育是使人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 法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卡尔·雅斯贝尔斯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 英国哲学家丹尼尔·约翰·奥康纳:教育是指在学校 和大学等机构进行的训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
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
动, 。
长江大学教科系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 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 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含义有6种:
1.教育。2.教导;指点。3.告诉。4
.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
“效”,相仿。
长江大学教科系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梳理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学》(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知识延伸: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舒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从中说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量增加了。

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学校文化1.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规律

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规律


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具体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物资等。 教育物资:是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1)教育活动场所: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 农场与内部的设备装置等。“物化的教育观” (2)教育媒体: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 递信息的工具,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形式多样,如: 实物、口头语言、图片、书面印刷物、录音磁带、录 像带、电影、电视、计算机程序、课件等。 (3)教育辅助手段: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的物质 工具与技术手段。它并不是教育中需要传递的信息的 载体,而是信息载体传递时必须有的工具或手段。 注意: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约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培养具 有何种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 决定的。在阶级社会,统治者总是力图按照他们的经济 利益和政治要求,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下一 代,教育目的是为剥削阶级培养人才和可供他们驱使的 劳动者。如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教育的目的是为封建 皇朝培养官僚,将“诗颂三百,授之以政”作为教育的 宗旨。而在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政教合一,学校 掌握在僧侣手中,设有僧侣学校、教区学校、大主教学 校,这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士。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目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重大政治活动中,如土地 改革、大跃进、文革时期等,学校都成为重要的 舆论阵地,学生是一支直接可用的政治力量。

(3)培养政治人才 例:党校、行政人员管理学院等

教育学知识点(第二章)

教育学知识点(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人才规格内容、方法、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社会发展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核心问题:人力资本理论科技与教育: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影响教育技术教育度科技的作用(科技功能):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传播一定政治意识形态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与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影响目的的确立影响内容的选择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成功能(传递与保存)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筛选和整理)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交流与传播)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更新和创造)学校文化:内涵: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构成:观念文化: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物质文化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概述:内发论:观点:个体需要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泛性论(人的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外铄论:观点:外在的力量,如环境、他人、教育代表人物: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洛克:白板说荀子:性恶论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专门训练教师教学有效控制各种影响过因素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对身心发展的促进:个体个性化: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主观能动性:三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决定性作用: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在动因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生理发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骨骼到肌肉心理发展:记忆、思维、情感循序渐进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分阶段进行抓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平衡性:表现: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抓关键期(劳伦兹,印刻现象)互补性:生理互补:生理与心理互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补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数学能力较强但绘画却很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男女性别差异因材施教易错易混指导: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是考点。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功能
2.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 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的不幸经历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3.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 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有其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不仅被社会所 规定和制约,也改变、教化和导引社会。 ❖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思考题
• 1.简述教育功能的涵义及其类型的划分。 • 2.什么是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是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 制约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人之初,性本 善…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教材向生活回归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与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2.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的人口调节功能的体现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教育程度与人口的出生率成反比 印度的调查表明:小学毕业或无文化妇女平均生 6.6个,不完全中等教育的妇女平均生5个,中等教育 的妇女平均生4.6个,高等教育的妇女平均生2个
中国传统文化之消极面对中国现今教育价值 观的影响为例 :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人既是一个自然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衰老至死亡的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发展具有同一性。

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人的发展有量的变化还有质的变化,不但遵循一定的顺序性,而且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上一般把青少年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一乳儿期(出生到一岁)二婴儿期(一到三岁)三幼儿期(三到七岁)四童年期(七岁到十二岁)五少年期(十二岁到十五岁)六青年初期(十五岁到十七八九岁)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教育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

即教育要适应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体主观性的主观能动性等。

遗传素质在人的为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遗传素质的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并对个体自发的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使人从遗传因素所得到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同时,社会环境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自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高度的组织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但教育主导的作用的发挥条件是有限的。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教育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对经验不断建构的过程。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建构活动。

只有当教育者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一个恰当的范围之内,才能引起受教育者学习的欲望。

要求过低会使教育者体会不到挑战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过高的要求又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望尘靡及遭受挫折,导致求知欲下降。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从教育的起源看
动物(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C. 动物(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C. Letourneau,1831-1902),英国教育家沛西 Letourneau,1831-1902),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T. P. Nunn,1870-1944). Nunn,1870-1944).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P. Monroe,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P. Monroe, 1869-1947)的《教育史教科书》 1869-1947)的《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前苏联教 育家,我国的教育学者.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 (群体生 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只 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能起源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恩格斯《 能起源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恩格斯《劳动 在从猿到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在从猿到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我国教育家杨贤 江,钱亦石,胡德海等就坚持这些观点.
第三节 教育创新 (一)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 (二)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 (三)教育创新体系
一,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
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呼唤 教育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创新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
教育创新的目的:推行素质教育 教育创新的主体:国家,政府,教育管理 机构,教师,学生,学校等 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认识论,人才观, 心理学(关于创新的理论),教育理论等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关系
当代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潮
当代两大哲学思潮:科学与人学之争 一是统摄实证主义哲学,经验批判主义, 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等的"科学主义"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等的"科学主义" 思潮; 一是统摄唯意志派哲学,生命哲学,现象 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 等的"人本主义思潮" 等的"人本主义思潮".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狭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学习化社会。

•非制度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清末。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是古代埃及(不是古印度、故中国、古希腊)。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

•墨家认为,在获得知识的理解上,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学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看看老师点拨的重点!本章知识你掌握了吗?】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绎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影响,并对这此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但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

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教育学第二章之教育的基本规律(附答案)

教育学第二章之教育的基本规律(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选择题1.直接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2.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起根本作用的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B.经济C.社会制度D.科技3.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生产力的发展D.科学技术4.制约学校专业设置的是()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文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D.教育目的5.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科学技术B.政治经济制度C.生产力D.社会性质6.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制约的标志。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C.文化传统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7.下列不属于教育传承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A.传递B.保存C.活化D.改造8.现在所倡导的"大学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 )A.选择功能B.融合功能C.传承功能D.创新功能9.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种族与家庭。

通过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学生掌握现代文化知识,建立独特的族群和阶层文化,社会也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B.文化功能C.人口功能D.政治功能10.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C.文化体系D.教育为文化本体11.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12.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属于()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外铄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13.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遗传决定论?()A.高尔顿的血统论B.洛克的“白板说”C.中国的性善、性恶论D.基督教的“原罪论”14.教育者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A.教育万能论B.儿童中心论C.环境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15.王羲之家族中的许多人善于绘画,并出过多位画家。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简答)(一)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政治上:通过国家机器实现,利用政权力量颁布教育方针、路线、政策,制定教育目的制度,规定教育内容,派遣和任免教师。

经济上:控制教育经费,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思想上:课程计划、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参考书、音像制品的审定。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不同社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原始社会:平等奴隶封建社会: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女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决定,资产阶级的子女社会主义社会:平等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义务教育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三)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原始社会:培养未来的氏族成员奴隶社会:培养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统治人才、能镇压暴力起义和抵御外敌的军人。

封建社会:培养官僚、掌握地方政权的绅士。

资本主义社会:培养统治人才,也给予劳动人民一定的知识和训练,以便生产和剥削。

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逐步消灭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

教育制度贯彻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根据自身的办学规律,学校的教育任务。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作用)(一)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主要途径)培养有政治品质和文化素养的人才,输送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各个领域中去,承担组织、领导、管理的工作,促进发展。

教育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可靠保障。

(二)是一种具有影响力的舆论力量发表见解,宣传思想、道德规范、政策路线(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国家的政体,间接取决于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的兴旺发达,是政治上实行民主的基础性保证。

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民主化运动,是伴随着中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运动而孕育发展的。

反作用的注意点:1、性质: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为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反映哪个阶级的要求2、程度:作用大小取决于与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程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加速和延缓作用,也不能改变其方向。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决定教育(简答)(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规模、速度教育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1、物质资料的生产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2、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分别决定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教育落后于生产力——缺人才教育超越生产力——人才过多,就业困难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次:初级中等第三次:高级中等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二)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教育结构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反映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

(三)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进步,进而促使学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不断改进和更新。

英斯宾塞提出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

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的改进,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水平。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水平(不是脱离)两种情况:1、教育思想、内容、手段、方法落后于生产力2、教育超越生产力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通过两方面来实现: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增强人的劳动能力:A 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B 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复杂,体力劳动者训练成脑力C 使劳动力的得到全面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将意识形态、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物质形态、现实的劳动力。

(1)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掌握,并扩大传播范围,使生产经验得到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中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缩短了再生产科学知识所需的劳动时间。

高等学校成为研究的重要基地,对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做出特别的贡献。

(二)人力资本理论(名词解释)1、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育实现。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知识、技术、其他类似可以影响生产工作的能力。

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更具关键性。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信息搜寻。

2、美舒尔茨“人力资本的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指人拥有的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其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更活跃、更具发展性、关键性。

人力资本投资把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信息搜寻等形式。

主要观点:(1)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2)教育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因为教育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使个人工资和薪资结构发生变化。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动力作用:提出新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

B、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道前进。

作用具体表现在:(一)科学技术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机制的设定。

(二)科学技术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科技发展使教育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提高质量科技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到扩大(三)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简答)(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前人的成果加以合理编制,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选择最合理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习者。

教育的作用:继承与积累,将前人的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代传下去。

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有所发现和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出现职业的科学家,从事专门的科学研究活动,建立庞大的科学体系。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主要是高校,从事直接的科研工作。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电脑软件技术。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一)信息技术改变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观念:图书馆微型化质量观念:知识的更新(二)信息技术改变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1、能力比知识重要信息技术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2、教育形式个别化3、培养目标个性化4、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表现: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自动生成教学进度,实现教育个性化,因材施教。

2、人机互动模式——培养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

3、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避免师生尊卑差异,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教育已迈向网络时代。

网络教育两方面的理解:1、将网络技术运用于教育中,改变传统。

2、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开放的学习环境,交互式人机界面,大规模的知识库和信息库,工作和学习完全融为一体,自主学习。

网络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比较:传统:“金字塔”等级教育“筛选制度”“年龄段教育”时空限制网络:“平等的”开放式教育“兴趣选择”“跨年龄段教育”跨时空第四节教育与文化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论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与理性联系,人道主义理想的色彩。

康德: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

黑格尔:文化与人类劳动相联系,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实践文化和理论文化。

19C90N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泰勒:《原始文化》对规范文化概念有重要意义。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将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中义文化:与政治、经济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

狭义文化:文学艺术这里讲的是中义的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生活样式。

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不可能通过遗传或生物和机械的方法获得。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为教育的双重属性:传递和深化、构成文化本体。

(二)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论述)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1、文化制约教育特性: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持久性(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内容:集中反映在课程上,课程本身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文化形式,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

水平: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教育的~~~。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A、提供特定的背景B、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传统越久,制约性就越大各国:美实用主义色彩英绅士教育法培养精英德培养公民我国:教育价值取向——重德轻术、师道尊严、读书做官教育的思维方式——重演绎、轻归纳,重既定知识的接受轻创造和实践操作能力2、教育影响文化(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文化的传递、保存方式的变化,经历三个阶段:A、文字出现前,口耳相传B、文字出现后,文字的记载和教授C、最后,经验、高科技手段(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文化的传播: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向另一的传输过程,单向文化的交流: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传播,双向或多向(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即筛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的标准:A、社会价值标准: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按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

B、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标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顺序、特点以及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和需要。

(4)教育创造——更新文化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其具有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