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资料表格
中内考研著作整理(大纲原文+大纲解析)
中内考研著作整理(大纲原文+大纲解析)大纲原文:下列医家医著关于内科诊疗的学术思想(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
(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3)《证治汇补》论肺胀。
(4)《景岳全书》论血证病机。
(5)《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6)《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7)《金匮要略》论胸痹。
(8)《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9)《四明心法》论吐酸病机。
(10)《医宗必读》论治泄九法。
(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13)《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14)《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15)《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机。
(16)《外科正宗》论瘿病。
(17)《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8)《内经》论痹证。
(19)《内经》论痿证。
解析:(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理。
程钟龄:“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驱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虞抟:“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3)《证治汇补》论肺胀。
李用粹:“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4)《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
张景岳:“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5)《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唐容川:“止血、消瘀、宁血、补血”(6)《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缪希雍:“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7)《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虞抟:“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8)《四明心法》论吐酸病理。
考研《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阴阳偏盛偏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2007-3《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侮】
2006-3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2005-3《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母病及子】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2009-2/2006-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根互用】
2004-2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997-99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1997-100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4-9/1996-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2001-8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新方八阵·补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干货 中医考研经典必背
中医考研经典必背总论1.《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2.《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食则腹胀、泾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3.《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里开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4.《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5.《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顾甚也。
”6.《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7.《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8.《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研《中医基础_经典原文》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复习进程
2004-72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
【阴中之阴】
阴阳对
立制约
的含义
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 阴亢者,胜之以阳。”
2010-1/2003-1/1997-1/1992-2“ 动 极
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说 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约(消 长平衡)】
考点
经典原文
历年真题
人与自 然环境 的统一
性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 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 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 周密。”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 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2008-1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
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 说指导 疾病的 防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 主,以制阳光邙日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 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2000-14/1998-14/1997-13/1990-3“诸
夫五八”在生理上的表现是:【肾气衰,
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 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 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2007-3《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 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 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侮】
2006-3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 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doc
考点天人合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划分《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原文真题对比《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人体“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昼为阳 --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为阴 -- 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考点精华总结
1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2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3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4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5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6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7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8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9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10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11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必背原文汇总(建议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必背原文汇总(建议收藏)中医基础理论(下文简称“中基”)是我们所有中医类考生踏入中医之门的第一门课,但它也是很多考生在考试中非常头痛的科目之一。
中基概念性的知识点多,易混淆;尤其是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部分会考察很多中医经典书籍中的原文。
接下来马老师就将“阴阳学说”中最容易出现混淆的“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转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方便大家学习。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属性相反的两个事物之间会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所以,如果我们在原文当中,看到一些关键字眼,像“制、胜、虚”,这些都是在反应阴阳的对立制约的。
比如“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二、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生”。
如果阴阳互根的关系被破坏,则会形成“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
阴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即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如果某些情况下,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三、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必背经典原文再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必背经典原文再总结之前的总结一并列出与君说君药—考研方剂君药大总结“某方中某药的配伍用意”该怎么做(附强悍方解总结与真题)中医考研方剂配伍特殊点再总结本文继续为《中医考研学霸笔记》的配套资料之一,凡是购买学霸笔记并参与活动领取到配套资料的同学,均可从配套资料中进入查看下载本文总结的电子版,官网会员也可下载本文电子版。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中基的一个重要考查角度——中基经典原文记忆题之前我们曾经做过分析,中基应该怎样复习(19考研,该如何复习中基)。
中基主要考四个角度,中基理论本身的知识点,中基经典原文(本期内容),中基经典原文背后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背后的理论基础。
经典原文历来都是出题者青睐之选。
去年我们平台就推出过此期经典原文的,今年作了稍微的修订与补充,并增加了历年真题,这样更方便大家掌握记忆。
近两年真题回顾2017004. 依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面始焦,发始堕”的原因是A. 太阴脉衰B. 少阴脉衰C. 阳明脉衰D. 少阳脉衰2017007. 依据《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的原因是A. 伤寒B. 伤风C. 伤湿D. 伤暑2017108. 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焦如沤”描述的是A. 受盛化物B. 化精微,奉生身C. 泌别清浊D. 泌糟粕,蒸津液2017084. 依据《灵枢·本神》,“肝气虚”则A. 怒B. 喜C. 悲D. 恐2017085. 依据《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A. 怒B. 喜C. 悲D. 恐2018082.根据《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则A.伤血B.伤肉C.伤骨D.伤筋2018083.根据《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坐则A.伤血B.伤肉C.伤骨D.伤筋经典原文记忆题在17年考得非常多,看看下面,有5题之多,18的我大略看了一下,应该是2题。
所以这个点是每年必考的,明年应该还会再考,所以好好把握住哦。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整理版)
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內的一个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独待的医学理论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图绪-1)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X化基81—一以巾华^眯^^文化为依4础托一&学墨48 ―长期医疗实践巾!^学铀识的^取1~哲,享3 -古代糟气,阴阳,五行学说的鋈响「'健夼内径》一是"3瑰存量早的-^医学^著,费定了中医卞31 抡募础一1**1 一一对^络,命门:、一:!^,的论述,在《内^,31*11丄冉^发II一 1 &寒条病14》一创1#广轷^^统的辨"论治瑾论^系^ I神农本#1?^^^最^的^物,专丼,:^巾药^理论(!定了緣幽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期的医疗知识的积累和理论总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而形成的:(1)社会文化基础:医学的起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水平的提高,哲学、农学、天文、物候、植物、矿物、冶炼等各学科都有发展,并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局面,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中医学对人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疾病的病因与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的认识,都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逐歩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医学基础。
中医经典名著必背原文
中医经典名著必背原文温病学名著必背原文节选自中医经典必备叶天士《温热论》必背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则与伤寒大异也。
【提要】论述温邪首犯部位与传变特点。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夢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提要】论述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及温病初起的治法。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提要】论温邪挟风、挟湿的特点及与伤寒的鉴别。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提要】论风热与湿热传入营分的证治。
5若斑岀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
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提要】论邪热入血发斑的证治。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⑴,令邪与汗并,热达媵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中医基础理论:必背经典原文
中医基础理论:必背经典原文重点篇1.《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2.《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开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3.《素问·生气通天论》:①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4.《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5.《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a.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b.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c.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d.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考研中综·中药表格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2、麻疹不透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4、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5、降血压6、中风偏瘫,胸痹心痛
煎,10~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通经活络-生;升阳止泻-煨
豆科,野/甘葛藤
干燥根
升麻
辛微苦,微寒
肺脾大肠胃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
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桑科
干燥叶
菊花
甘苦,微寒
肝肺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肝阳眩晕,肝风实证
3、目赤昏花4、疮痈肿毒
5~10g,煎/入丸散
黄-疏散风热;白-清热明目
野-清热解毒
菊科
干燥头状花序
浮萍
辛,寒
肺膀胱
疏散风热,发汗解表
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1、风热感冒2、麻疹不透
3、风疹瘙痒4、水肿尿少
辛香温燥之性较烈,阴血亏虚者慎
用量过多,易致呕吐
煎,3~10g
伞形科,羌活/宽叶羌活干燥根茎及根
藁本
辛,温膀胱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风寒感冒,太阳头痛2、风寒湿痹
白芷
辛,温
肺胃大肠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直通鼻窍,祛风止痒
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
樟科,肉桂
干燥嫩枝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慎
煎,2~10g
蜜麻黄润肺止咳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之蔡仲巾千创作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共同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识表记标帜,四年夜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年夜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4、温病四年夜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份是互相联系不成份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份事不成份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⑤诊断上:察外知内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动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动的影响、处所区域变动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动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症状:疾病的临床暗示(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动):发热、咳喘.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暗示:面黄、目赤、脉数.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动), 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峙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峙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峙的两个方面.11、12、阴阳的相对性:①属阴属阳是相比较力而言.②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③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3、阴阳的无限可能性:《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年夜,不成胜数,然其要一也.”(考研需要)14、对峙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奋斗.15、阴阳互根——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16、阴阳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增进和助长的关系.17、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18、病理变动的总纲(十六字总纲)①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阳盛则热,招致阴病;阴盛则寒,招致阳病——邪气盛则实②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缺乏)阳虚则寒,招致虚寒证;阴虚则热,招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19、20、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21、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22、乘侮规律: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年夜论》)23、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虚证的治则;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实证的治则.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抑强——用于相克太过病证的治则;扶弱——用于相克不及病证的治则.24、精的生理功能:①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②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③生髓化血——<1>生髓——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2>化血——水谷之精化血;肾精生髓化血——精充则血足④濡养作用——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⑤化气⑥化神25、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调控作用(激发和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②温煦凉润作用(气主煦之)——维持人体恒定体温;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③防御作用——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抗御邪气,驱邪外出;自我假复,恢复健康.④固摄作用(对液态物质固护、统摄、控制)——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内脏,使其坚持恒定位置.⑤推动与固摄——相互协调维持血液正常循环和液体正常代谢——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体外.⑥气化作用——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以及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所发生的变动.⑦营养作用——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26、元气——又名年夜气、动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成:来源于先天,在胚胎形成之时,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所化生,出身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分布:元气藏于肾中,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元气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生理功能:①推动听体的生长发育:(肾之元气)激发、推动听体的生发育与生殖,以固摄精液,尿液和纳气等的作用.②全身之元气: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元气缺乏——生长发育缓慢,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的病变.27、宗气——又名年夜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生成:肺吸入自然之清气和脾吸收水谷之精气结合于胸中.分布:聚于胸中,贯注心肺——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于息道.其下者,蓄于丹田,注入气街,下行于足.生理功能: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前半句: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有关;后半句: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呼吸运动、气血运行、肢体活动、视、听、语、声等与宗气有关.28、营气——又名荣气、营血,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成: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中精专部份化生.分布:在脉中运行全身.生理功能:①化生血液②营养全身29、卫气——又名卫阳,行于脉外的具有捍卫作用的气.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份化生.分布: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生理功能:①温养脏腑、肌肉、皮毛②护卫肌表③控制腠理的开合.(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者也)30、营气与卫气的异同:31、血的生成——源于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①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②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32、血的循行血液循行的方式:血的生理功能:<1>营养滋润全身——①维持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主濡之”.②维持感觉和运动:“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机理:能过濡养滋润五脏,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实现.“血气者,人之神,人不成谨养.”《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33、津液的代谢: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胃主受纳;脾游溢精气,脾气散精;小肠主液;年夜肠主津.输布: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灌注四旁.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体表;肃降——内脏、肾与膀胱.肾——主管整个人体水液代谢;分清泌浊(清者上升,固摄体血;浊者生成尿液,下输膀胱)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水行.三焦——决渎之官——水液通道;三焦气化——输布全身.排泄:34、津液的功能:①滋润濡养:津液——滋润、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津:质地清稀,滋润作用较显.液:质地稠厚,濡养作用较著)②生化血液:津液——孙络(加营气)→血液③调节阴阳:静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④排泄废物:汗、尿、粪便.35、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气旺则血足】;病理【气虚则血虚】.②气能行血——气的推举措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病理(血瘀)——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受阻.③气能摄血——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出体外;病理——气虚不能摄血——出血.36、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病理: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②血能养气——存血中,血不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水谷精微,发挥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病理:【血虚则气少】37、藏象——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动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38、藏象学说的特点:①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②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39、“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篇》)(满——精气,实——水谷)五脏:组成:心、肝、脾、肺、肾;生理特点: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组成:胆、胃、小肠、年夜肠、膀胱、三焦;生理特点: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腑:机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40、41、肺主全身之气——①介入宗气的生成:吸入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主要).②调节全身气机:带动全身气的升降收支(宣降)(主要).42、肺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①通过肺气的宣发,向体外排出浊气②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代谢后的废液排出体外(汗).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①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纳于肾,坚持呼吸平衡②肺位最高,可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向下布散③将代谢后的废液及糟粕下输至肾及年夜肠、膀胱,排出体外④肃清呼吸道的异物以坚持肺及呼吸道的洁净通畅.肺主宣发、肃降的关系:在生理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对维持肺的正常生理活动发挥重要主导作用.无宣发,则无正常的肃降;无肃降,也不能正常宣发;相互协调,则呼吸匀调通畅,水液得以正常输布代谢.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43、脾主运化——脾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和水液,转输至心肺而输布全身的功能.①运化水谷——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并转输精微的作用.生理作用:①消化:饮食物——胃的受纳腐熟(初步消化)——脾胃的共同消化;发生水谷精微(营养物质).②吸收并传输水谷精微:《难经》“脾助胃气,主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脾气散精——上归于心肺——布散全身(营养作用)②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中的水液,生成津液,输布全身的作用.生理作用:①吸收布散水液:把人体所需水液转输至全身——发挥濡润涵养的作用②增进水液代谢:把人体过剩的水液转输至肺,宣发成汗;转输至肾,气化成尿③脾土喜燥恶湿:水湿停留——影响脾阳——脾阳不运——水湿停留第十二课时44、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①调畅气机:气机调畅,气血平和②调畅情志:调达舒畅,气血和调③增进脾胃消化:调节脾胃气机;增进胆汁分泌④增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气行血行;气行水行⑤调节生殖功能:排卵与月经——血液充盈胞宫;排精与生殖——疏藏结合.45、体阴——体,指肝的实体;阴,指肝所贮藏的阴血.46、用阳——用,指肝的作用和功能;阳,肝主升主动.47、天癸——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水平发生的一种增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一种精微物质.48、肾主一身之阴阳:①人之阴阳主要体现为肾之阴阳②肾之阴阳影响他脏之阴阳(各脏功能活动均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③调整阴阳立足于调整肾之阴阳(五脏之伤,穷必及肾)49、肾主纳气——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以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机理:肾与肺经相联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的封藏作用(肾为封藏之本).50、胆的生理功能:①贮藏和排泄胆汁②主决断.51、胃的生理功能:①主受纳水谷②主腐熟水谷.52、小肠的生理功能:①受盛化物②泌别清浊.53、年夜肠的生理功能:①传导糟粕②主津.54、膀胱的生理功能:①贮尿——肾气固摄②排尿——肾中阳气气化.55、三焦的生理功能:①通行元气②运行水液③运行水谷.56、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布散水谷精微的作用,如同自然界的雾露灌溉植物一样弥漫,营养全身.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脾胃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的作用,犹如以水沤物,形成泡沫浮油的状态.下焦如渎——形容下焦排出尿液和糟粕的作用,如同疏通的水道,疏通无阻.57、脏与脏之间的关系:58、脾与胃的关系:①运纳协调——胃主受纳(为脾运作准备),脾主运化(适应胃受纳需要).②升降相因——胃主降浊(浊气下行),脾主升清(清气上升).③燥湿相济——胃喜润恶燥(胃润才华纳),脾喜燥恶湿(脾燥始能运).59、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60、经脉与络脉的区别:61、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年夜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62、奇经八脉包括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63、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64、65、66、十二经脉的流注次第规律:①起于手太阴肺经,最后传至于手太阴肺经②两条阳经与两条阴经交替进行连接③阳经和阴经是内外关系交接④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各连接⑤阴经之间是按太、少、厥依次交接⑥阳经交接在头面,阴经交接在胸腹面,阴、阳经之间的交接在四肢末端.【循环】→(肺中)→手太阴肺经→(食指端)→手阳明年夜肠经→(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年夜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指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年夜趾)→足厥阴肝经→(肺中)→67、经络的生理功能:①沟通联系作用——沟通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沟通脏腑与官窍的联系;沟通脏腑之间的联系;沟通经脉之间的联系②运输渗灌作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以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正常生理活动.③感应传导作用——通过经气的流注,对人体内外的各种安慰具有感觉反应和传导作用.(对生命信息的感应传导;对病邪的感应传导;对针刺等治疗的感应传导)④调节平衡作用——通过经气的作用.(经络自身调节;经络对治疗的调节作用)68、体质分类(生理):①阴阳平和质②偏阳质③偏阴质69、体质与病因——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70、从化:病情从体质的变动.71、“三因学说”是由宋代的陈言首先提出的.7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①外感性(邪从外入:肌表、口鼻)②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多寒病)③地区性(地区、居住和环境特征)④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73、风邪:74、寒邪:75、湿邪:76、燥邪:77、疠气:指疫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沾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又称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等.78、疠气的致病特点:①沾染性强,易于流行②发病急骤,病情危笃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79、七情致病:80、痰饮的概念:广义之痰饮:指脏腑功能失调后,使体内水液不能及时输布而发生障碍,凝聚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狭义之痰饮:指饮停胃肠而致的痰饮.81、痰饮的致病特点:①阻碍经络气血——经络阻滞②阻滞脏腑气机——脏腑升降失常③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④易于蒙蔽神明——蒙蔽清窍⑤症状复杂,幻化多端——暗示各异.82、瘀血的致病特点:①易于阻滞气机②阻碍血脉运行③影响新血生成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83、瘀血的病证特点:84、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修复能力.具体暗示在:①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作用②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能力③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85、基本病机:①邪正盛衰②阴阳失调③气血失常④津液代谢失常⑤内生五邪.86、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动:87、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暗示可呈现与其病机的虚实实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88、阴阳失调主要暗示为: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89、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呈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①至盛至极,壅遏于内②格拒于外③不相顺接(维系)④寒热真假)90、91、津液缺乏:伤津:主要是失水.多见于吐泻,高热汗出等.脱液:水份和精微物质共同丧失.多见于热病后期.伤津严重必兼耗液,伤津者不脱液,脱液必兼伤津,脱液为伤津之甚.92、内生五邪: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发生的似风、寒、湿、燥、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动.93、内生五邪分为: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94、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六淫:为外感病因,从外感受,多表实证.内生五邪:为疾病过程中病机,体内发生,无表证.95、治未病,未病先防(①养生②防邪:<1>避其邪气<2>药物预防),既病防变.96、养生的基来源根基则: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熬炼⑤调摄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①适应自然规律②重视精神调养:<1>防止不良安慰<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③房事有节④注意形体熬炼⑤谨和五味:<1>辨饮食之宜忌<2>平衡膳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97、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需遵循的基本法则.98、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证假的具体治疗方法.99、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与联系:治则,是指导治疗疾病的总则,是确定治病方法的依据.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附属于一定的治则的.如:扶正(治则)——益气、养阴、补血、温阳等治法.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治疗方法还可有治则与治法之分.如汗法属祛邪治则,但汗法又有辛温发汗与辛凉发汗. 100、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需辨析出疾病的根来源根基因,抓住疾病的实质,并针对疾病的实质进行治疗.101、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实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即《素问·至真要年夜论》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逆治):指采纳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治疗原则.反治(从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102、正治经常使用方法:①寒者热之:寒性病证——热性药物②热者寒之:热性病证——寒性药物③虚则补之:虚证——补益④实则泻之:实证——祛邪103、反治的经常使用方法:①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阴盛格阳)②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阳盛格阴)③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欠亨症状的病证.④通因通用: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104、治标与治本:①缓则治本②急则治标③标本兼治105、调整阴阳:①阴阳互制(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王冰)②阴阳互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景岳全书》)③阴阳并补(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④回阳救阴106、三因制宜(①因时制宜②因地制宜③因人制宜):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地舆环境及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分歧情况,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法.。
(整理)中医综合 考研 方剂学 表格版(包括歌诀(方歌为李骥版本)、功效、主治)
第一章、解表剂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身热,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此为功。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加味香苏散疏风散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无汗,身疼肢楚,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白而脉浮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
发汗解表兼理气,寒热头痛胸闷松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蠲饮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证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喘急,苔薄白或黄,脉数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感冒风寒,邪郁化热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微洪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升麻葛根汤辛凉解肌解毒透疹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疹出不畅,身热舌红,脉数为使用依据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败毒散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憎寒壮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取乏力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冒有奇功。
北京住院医师规培考试:中医古籍经典背诵排版
经典背诵一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4、《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5、《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5)二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1)4、《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5、《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15)三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4)4、《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中药综合整理图表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主水的有:脾、肺、肾【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则能出矣。
决渎之官是指三焦,罢极之本是肝】】】】】】】】】】】】,三、五脏之间的关系四、六腑的生理功能五、奇恒之腑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关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发病与病机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8分)闻诊问诊切诊——脉诊辩证八纲辨证(续表)常见病辨证论治肝气——柴胡疏肝散;肝郁——逍遥散;肝火——龙胆泻肝丸;心脾两虚——归脾汤;食滞伤食——保和丸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⑥续表: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⑥续表: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⑥续表: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⑥续表: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1.配伍禁忌“十八反”歌诀半萎贝蔹及攻乌——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萎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藻戟芫遂俱战草——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诸参辛芍叛藜芦——藜芦反诸参(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十九畏列述了9组l9味相反药,具体是:硫黄畏芒硝(包括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包括巴豆霜)畏牵牛子(包括黑丑、白丑),丁香(包括母丁香)畏郁金,芒硝(包括玄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包括附子)畏犀角,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总结
1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2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3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4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5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6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7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8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9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10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11 / 11
2012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