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比热》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4章,主题为“物质的比热”。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比热的定义,比热容的概念,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以及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的基本性质”第4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

2. 学会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定义,比热容的概念,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难点:如何运用比热容解释实际问题,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不同物质样品等)。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加热和冷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介绍比热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概念。

(2)通过表格和图示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3)讲解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2)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运用比热容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物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定义2. 比热容的概念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4. 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什么是比热,什么是比热容。

(2)比较水和油的比热容,并说明原因。

(3)计算一道应用题:一杯100℃的水加入一块0℃的冰块后,混合物的最终温度是多少?2. 答案:(1)比热是单位质量物质升高或降低1℃所需的热量,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升高或降低1℃时的热量变化。

(2)水的比热容大于油,因为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加热或冷却时需要更多的能量。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
四、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加强实验指导和训练。
2.在讲解比热概念时,运用更多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注重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重点关注板书内容的逻辑性和清晰性。
补充和说明:
1.板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a.比热的定义和公式
b.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
c.比热的应用实例
2.板书设计要注意层次分明,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设计
重点关注作业的难易程度和答案的详细性。
补充和说明:
1.作业题目要兼顾基础知识和拓展应用,难度适中,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加强课后辅导。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研究比热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比热概念时,语速要适中,语气要坚定,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2.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语调可以适当上扬,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二、时间分配
1.确保实验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2.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时间要合理,避免拖延或过于仓促。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
教学重点: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4页,主题为“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的概念与单位;2. 比热容的测量方法;3.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4. 比较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热的概念,理解比热的单位;2.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比热容;3. 了解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天平、烧杯、热水、冷水、盐、沙子等;2. 学具:实验报告单、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提出问题:为什么热水冷却得比冷水慢?2. 例题讲解:讲解比热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比热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计算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大小,让学生加深对比热的理解。

4. 实验演示:测量水的比热容,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6. 应用举例:讲解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热水器等。

7.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2. 比热容的测量方法:Q=cmΔt;3. 比热容的应用:热水袋、热水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为什么热水冷却得比冷水慢?(3)举例说明比热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水的比热容:4.18J/(g·℃);铁的比热容:0.449J/(g·℃);铝的比热容:0.897J/(g·℃);铜的比热容:0.385J/(g·℃);(2)因为热水的比热容大于冷水,所以热水冷却得比冷水慢;(3)如热水袋、热水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计算比热容时还需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物质的比热容,并探索比热容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

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

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科学》中第四章“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比热的概念,比热的计算,比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比热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2. 学会运用比热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将比热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电子天平等)。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加热和冷却现象,引出比热的概念。

2. 知识讲解:a. 比热的概念及公式;b.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c. 比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比热计算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热公式。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及公式;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3. 比热计算例题;4. 实验现象及结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根据比热公式,计算给定物质加热或冷却时温度变化;b. 应用题: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热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详细补充和说明:比热是物质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其温度变化与物质的质量和比热容的关系。

比热计算方法是理解物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关键。

应详细讲解比热公式Q=cmΔ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容,m表示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热的概念,知道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大小。

3、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4、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进行有关热量的计算。

2、难点(1)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2)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炎热的夏天,同样在太阳下暴晒,为什么海水的温度比沙滩低?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暖气片中用水作为传热介质?(二)新课讲授1、探究物质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比较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两个相同的烧杯、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天平、水。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质量相等的两份水,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

(2)将两个烧杯分别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使两杯水升高相同的温度,记录加热时间。

(3)称出质量不同的两份水,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现象:质量大的水加热时间长。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实验: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两个相同的烧杯、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天平、水、食用油。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

(2)将两个烧杯分别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记录加热时间。

实验现象:水的加热时间长。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2、比热容的概念通过上面的实验可知,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浙教版科学《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科学《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科学《物质的比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八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物质的比热”。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理解比热概念,掌握不同物质比热的特性,并学会运用比热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比热的定义,掌握常见物质的比热容,了解比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比热的概念,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烧杯、两只温度计、天平、热水、冷水、盐、沙子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冬天用热水袋取暖、夏天用冰块降温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在吸收和释放热量时的差异,从而引出比热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比热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3. 实践探究:a.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水、盐、沙子等)的比热容。

b. 数据处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各物质的比热容,并分析实验结果。

c. 例题讲解:讲解比热计算题型的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比热知识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热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定义2. 常见物质的比热容3. 比热计算例题4. 比热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为什么夏天用冰块降温效果更好。

b. 计算题: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18J/(g·℃),质量为200g的水从20℃加热到100℃,求吸收的热量。

2. 答案:a. 冰的比热容小于水,所以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冰的温度升高得更慢,降温效果更好。

b. 吸收的热量Q=cmΔt=4.18J/(g·℃)×200g×(100℃20℃)=67440J。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第五节《物质的比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热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比热的定义,掌握比热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比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比热的定义、计算及应用。

教学难点:比热计算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天平、温度计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比较热水和冷水加热所需时间的长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加热所需时间不同?2. 教学内容讲解(1)比热的定义:介绍比热的定义,解释比热的概念。

(2)比热的计算:推导比热计算公式,讲解比热的单位。

(3)比热的应用:举例说明比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比热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比热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定义2. 比热的计算公式3. 比热的应用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水的质量、初温和末温,求水吸收的热量。

(2)应用题:比较铁和铝的比热,解释为什么铝锅比铁锅传热快。

2. 答案:(1)水吸收的热量 = 质量× 比热× 温度变化。

(2)铝的比热小于铁的比热,所以铝锅传热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的定义和计算掌握较好,但对比热应用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比较它们的比热大小。

(2)探讨比热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暖气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比热定义的理解;2. 比热计算公式的推导与运用;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针对性。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材第三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比热的计算公式,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以及运用比热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热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比热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难点:比热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温度计、天平、秒表等)。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吸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

2. 新课:(1)讲解比热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热的物理意义。

(2)推导比热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3)介绍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实验,测量酒精和水的比热容。

4. 例题讲解:讲解比热计算公式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计算公式。

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3. 实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某物质的比热容和质量,求该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应用题:解释为什么在夏天使用冰块给饮料降温效果更好。

2. 答案:(1)热量=质量×比热容×温度变化。

(2)冰的比热容小于饮料,所以冰块吸收热量较多,降温效果更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了比热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但部分学生对比热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比热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024年浙教版科学《物质的比热》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物质的比热》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物质的比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八章第三节《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及其应用,学会使用比热公式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

2. 学会使用比热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热公式的运用及计算。

教学重点:比热的概念、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天平、热源等)。

2. 学具:学习笔记、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砂、金属)在受热时的不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比热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比热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

a. 演示实验:对比烧杯中水和砂在受热时的温度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比热差异。

b. 讲解:结合实验现象,阐述比热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比热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热公式。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关于比热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2. 比热公式3. 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4. 比热计算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已知某物质的质量、初温和末温,求其吸收的热量。

b. 应用题: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比热差异,解释相关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了比热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热水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比热容表,加深对物质比热的认识。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4章《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比热的概念、比热的特性、比热容表的应用、热量计算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

2. 学会运用比热容表进行相关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热量计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比热容表的应用,热量计算。

重点:比热的概念,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天平、烧杯、热源、比热容表等。

2. 学具:计算器、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烧杯、热源等,展示不同物质受热后温度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的热源对不同物质的影响不同?2. 知识讲解(1)介绍比热的概念,阐述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

(2)讲解比热容表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查找比热容表。

(3)介绍热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如何运用比热容表进行热量计算。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比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2. 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3. 比热容表的应用4. 热量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某物质的质量、比热和温度变化,求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应用题:分析生活中与比热有关的实际问题,运用比热知识解决。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热量计算公式Q=cmΔt计算。

(2)应用题答案: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热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的概念和热量计算掌握情况较好,但对比热容表的应用仍存在困难,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介绍比热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物理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比热现象。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 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 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标题: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比热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物理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如热水和冷水的混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涉及的热量转移现象。

2、基本概念:介绍比热的概念,包括定义、单位和物理意义。

通过实例和计算,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热的含义。

3、比热的计算: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

同时,介绍比热表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

4、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变化下的热量吸收和释放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理解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课堂小结:回顾比热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探究过程,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比热现象及其应用。

6、作业布置:布置与比热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拓展延伸:介绍比热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的利用、温度控制技术等,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物展示:利用实物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其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热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过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5、网络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和反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练习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

3、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比热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4页,主题为“物质的比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学会运用比热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并能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概念及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

难点:运用比热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电子秤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热水和冷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和冷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2. 新课导入:讲解比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计算不同物质混合后的最终温度,让学生掌握比热计算的方法。

4. 随堂练习:发放实验报告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

6. 知识巩固: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比热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比热知识解释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2. 不同物质的比热差异3. 比热计算方法4. 生活中的比热现象七、作业设计2. 答案:(1)因为海水的比热较大,吸收热量后温度变化较小,所以沿海地区夏季比内陆地区凉快。

(2)因为热水的比热较大,散热过程中温度降低较慢,有利于供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比热的概念及不同物质比热差异,但部分学生对比热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比热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4页,主题为“物质的比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学会应用比热解释实际问题。

具体章节内容包括:1. 比热的概念与单位;2. 比热容表的认识与记忆;3. 比热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能够运用比热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比热的概念、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实验器材(烧杯、天平、温度计、热水、冷水、盐、沙子等),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比热容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样的加热时间内,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不同?2. 新课内容:讲解比热的概念、单位及比热容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水、盐、沙子)的比热容,记录数据并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应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单位、公式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3. 比热容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18J/(g·℃),质量为200g的水从20℃升高到10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2)应用题:解释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2. 答案:(1)吸收的热量为6.72×10^4J。

(2)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吸收热量使温度升高较少,夜晚放出热量使温度降低较少,所以昼夜温差较小。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4页,主题为“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的概念及其单位;2. 比热容的测定方法;3. 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比较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测定方法;2. 了解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3. 能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概念,比热容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

难点:理解比热的概念,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数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电子天平、热水、冷水、盐、沙子等);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烧杯、热水、冷水、盐等物品,进行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的情况,引发学生对物质比热的思考。

2. 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比热的概念、单位及测定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演示如何测定物质的比热容,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6. 数据分析(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单位、测定方法;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不同物质的比热大小。

七、作业设计答案:根据公式计算得出。

2. 作业题目: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比热的应用。

答案:例如,冬天用热水袋取暖,因为水的比热大,可以释放更多的热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拓展延伸:研究不同物质的比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理解和设计;2. 比热概念的理解和掌握;3. 比热容测定方法的操作和数据分析;4. 不同物质比热大小的比较;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

2024年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物质的性质”的第五节“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比热容概念、比热容的计算、比热容的应用及比热容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重点:物质的比热容概念、比热容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天平、热水、冷水、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夏天和冬天在室外放置同样时间的水和盐水的温度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比热容差异的思考。

2. 教学内容讲解(1)物质的比热容概念(2)比热容的计算(3)比热容的应用(4)比热容的测量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比热容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

5. 实验操作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比热容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3. 比热容的应用4. 比热容的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物质的比热容和温度变化,求物质的质量。

(2)应用题:分析生活中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代入已知数值求解。

(2)应用题答案: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热容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比热容概念和计算掌握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容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比热容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实验操作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与答案解析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确保所选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合教学大纲要求。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44 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4章,主题为“物质的比热”。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1. 比热的概念;2. 比热的单位及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应用;4. 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比热的单位、计算公式,能运用比热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合作交流等方法,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热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教学重点:比热的单位、计算公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电子秤、热源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金属等)加热和冷却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加热和冷却的速率不同,从而引出比热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比热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意义。

3. 实践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分析,探讨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比热计算的经典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比热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特点3. 比热计算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质量为200g的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需要吸收多少热量?(2)质量为100g的金属从30℃冷却到10℃,至少放出多少热量?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热的概念、计算及应用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袋、热水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

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

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

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科学》中第二章“物质的性质”,具体内容为第4节“物质的比热”。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比热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以及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比热的单位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比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天平、热水、冷水、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烧杯、热水、冷水、盐等实验器材,演示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的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比热的定义、单位(J/(kg·℃))及计算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不同物质的比热,巩固所学知识。

4. 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暖气等。

让学生了解比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实验操作(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

2. 不同物质的比热比较。

3. 比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解释为什么夏天海边比内陆地区凉爽。

(3)简述比热在空调、暖气等设备中的应用。

2. 答案:(1)铜:0.385 J/(g·℃),铝:0.897 J/(g·℃),铁:0.449 J/(g·℃)。

(2)夏天海边比内陆地区凉爽,因为海水的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较小。

(3)比热在空调、暖气等设备中的应用:制冷剂、传热介质等。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第五节《物质的比热》。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比热的概念,掌握比热的计算方法,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能运用比热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热的概念,理解比热的计算公式,能运用比热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对比热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比热容的应用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天平、酒精灯等),PPT。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砂石、金属等)吸热和放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物质在吸收和释放热量时表现不同。

2. 新课内容:(1)讲解比热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介绍比热的计算公式,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吸收和释放热量时的表现,让学生对比热有更直观的认识。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比热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概念2. 比热的计算公式3.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4. 比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某物质的比热容和温度变化,求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2)应用题:运用比热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比热公式计算得出。

(2)应用题答案:根据比热知识解释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比热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等。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物质的比热容,对比不同物质的比热特点。

(2)研究比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环保等方面。

2024年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

2024年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

2024年浙教科学七年级新教材物质的比热时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江教育出版社2024版科学七年级新教材中第十章“物质的比热”。

具体内容包括:比热的定义、计算方法、比热的应用以及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比热的定义,能运用比热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 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比热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的定义、计算方法及比热的应用。

难点:不同物质比热大小的理解以及比热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天平、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金属块、木块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两个相同容量的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观察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冷却速度比冷水慢。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比热的定义,介绍比热公式,解释比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比热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第十章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验证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

6. 结果讨论与分析(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比热的定义2. 比热公式3. 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4. 比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某物质的比热和质量,求其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的温度变化。

(2)应用题:解释为什么夏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凉爽。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比热公式进行计算。

(2)应用题答案:因为海水的比热大,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小,所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凉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热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44物质的比热教学教案
(2)学生在解答例题和随堂练习中的正确率,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
2.拓展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延伸:
(1)研究其他物质的比热容,了解其特点;
(2)探索比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
(3)了解比热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热力学等。
3.例题讲解后,提问:“谁能告诉我这道题的关键步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四、情景导入
1.利用热水和冷水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热现象;
2.结合生活实例,如热水袋、夏天沿海地区等,引发学生思考;
3.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比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是否涵盖了比热的所有知识点,学生对比热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是否掌握到位;
2.学具:实验报告单,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热水和冷水的实验,引发学生对比热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差异会影响我们感觉到的舒适度?”;
2.基本概念:讲解比热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3.实践操作: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热现象;
1.准备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电子天平、尺子等;
2.选择实验物质:水、砂、金属等;
3.测量物质的质量,记录数据;
4.测量物质的初温和末温,记录数据;
5.计算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6.代入比热容公式计算,得出结果;
7.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特点。
三、作业设计解析
1.计算题
计算题要注重考查学生对比热容计算方法的掌握,可设置不同情景,如热水袋、暖宝宝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比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用节课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现有一杯开水,你能让它快速冷却吗?谈谈你的做法及理由。

【新课】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去尝试一下。

我们今天就尝试其中的一种,也就是将装热水的小烧杯放进装冷水的大烧杯中,老师想观察热水和冷水温度的具体变化情况。

有哪位同学能来帮我想想办法吗?学生设计实验并完善后设计表格,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思考:1、通过采集到数据,我们发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总结: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

师:高温物体的热会不会无限制地传递给低温物体呢?= =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度相同这也说明了热传递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3、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 表示。

介绍热量的单位及单位间转换。

师生一起观察图4-33,明确热量只发生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是一种过程量,所以热量只能说“吸收”“放出”。

不可以说“含有”“具有”。

同时通过图片的观察发现,不同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不太一样。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呢?==探究: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 进一步观察活动记录表中的数据:
(1) 0~1分钟和0~2分钟,大烧杯里的冷水哪次温度升高的更多?哪次吸收的热量更多?
(2) 0~1分钟和0~2分钟,小烧杯里的热水哪次温度降低的更多?哪次放出的热量更多?
结论:等质量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

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反之,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2.用煤气灶将同温度的半锅冷水和一锅冷水烧开哪个所用时间更长?哪个吸热多?
结论:同种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影响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的因素:1.物质的质量。

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与升高温度多少有关。

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思考与讨论】
1: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低于90℃?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来不及做饭,就想泡方便面吃。

可是一拿暖瓶,发现里面没有热水了,于是准备用电热壶烧水。

(1)他应该烧一壶水还是半壶水?为什么?(2)小明从饮水机中取水时,发现饮水机有温水和凉水,他应该选择哪种?为什么?
3.如图4-39甲所示,冬天在给小孩喂牛奶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

已知容器中热水的初温为60℃,冷牛奶的初温为10℃,每隔1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39乙所示。

在牛奶放入热水直至两者达到相同温度的过程中,水热量,温度;牛奶热量,温度。

在前10分钟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要(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

4.海难发生后,许多因素威胁着遇险者的生命,如寒冷、饥饿、缺水等。

表中列出了人浸在不同温度的海水中预期可能存活的时间。

(1)表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对遇险者生命的威胁?
(2)该因素会威胁人生命的理由是什么?(提示: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
(3)根据表中的数据,如果在海水温度为16℃的区域发生海难,结束搜寻落水人员的行动离海难发生的时间应不少于几个小时?
5、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热量就是指物体具有的能量的多少
B.温度越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越大
C.热量是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改变量
D.热传递中温度总是从热的物体传递给冷的物体
【小结】1、热传递: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
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作业】热量(Q)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焦耳(J)
与温度变化量有关
与质量有关
定义多少

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