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自我价值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有一个平凡的名字——徐本禹,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徐本禹家境贫寒,考入大学后,被列为特困生,并得到学校的资助、老师同学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没有一件御寒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温暖。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他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他勤奋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学校“特困生自强奖学金”,并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
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同时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能考上研究生对于徐本禹和他的家庭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是当年支教的岩洞小学的孩子们那渴望知识渴望外面世界的目光使他不能忘怀。经过复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和与家人、学校的商量后,他暂时放弃了深造机会,回到贵州实践自己“阳光下的诺言”。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两年,支持他的行动。
2003年7月,徐本禹重返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为了保证他的基本生活,学校团委和他所在的经济贸易管理学院为他提供了生活补助。后来,贵州团省委将他补入贵州扶贫接力计划。徐本禹深受感动和激励,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补助中节省出一半的钱,用来资助当地孩子上学。他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使当地教育条件迅速得到改善。
2003年7月,他从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的狗吊岩村转点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大水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大石村继续义务支教。获悉这一情况后,华中农业大学捐资8万元为大石小学修建新校舍,对徐本禹的支教行动给予了更大支持和鼓励。徐本禹任大石小学名誉校长,并先后被授予贵州省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和“杰出青年志愿者标兵”称号。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价值,只有树立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并有监督自己的人生信念,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最大的贡献。徐本禹的这种奉献精神,这种实现自我的价值观,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他用自己的激情和坚持点燃了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心灵。他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在山谷中回响:“你们不比别人差!”他在志愿者小屋中抒写他对贫困孩子们博大的爱。
我认为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有许多曾经经受过困难的人通过别人的帮助重获阳光,但鲜少有人用实际行动传递这样的爱心,当“回报社会”几乎要成为一句空话的时候,徐本禹来了,他用自己的责任感和坚持唤醒了人们心中的感动和良知,我认为他的伟大就在于他在艰苦的条件中坚持了下来,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和责任,他是真正的,播撒爱心的伟大实践者。
良好的价值观有两个方面,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精神建设,注重用价值观来实现凝聚和引领,但价值观的形成贵在自觉,难在养成,重在持之以恒,价值观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有效凝聚我们这个国家,尤其是凝聚年轻人的意识形态,我们需要更好的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服务,实现自我,用自己的力量去造福更多的人。明天的我们将会怎样,也许现在还不能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答案必定是是丰富多彩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