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冷与热 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2e00f7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2.png)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9.空气的热胀冷缩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中,第9课《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空气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定义:空气热胀冷缩是指空气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的现象。
原理:空气是由许多微小的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当空气受热时,分子运动会加快,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体积膨胀;而当空气遇冷时,分子运动会减慢,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导致体积收缩。
二、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材料:针筒、软塞、热水、冰水、烧杯等。
实验步骤:1. 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并用软塞堵住排气孔。
2. 观察并记录针筒中活塞的初始位置。
3. 将针筒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位置的变化。
此时,活塞应向外移动,表明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4. 将针筒从热水中取出,待其冷却后,再将其放入冰水中。
观察活塞位置的变化。
此时,活塞应向内移动,表明空气遇冷体积收缩。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结论。
三、空气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现象:空气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自行车轮胎在夏天时容易气压过高甚至爆胎,这是因为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在冬天时,轮胎气压则会降低,这是因为空气遇冷收缩。
实际案例:1. 热气球:热气球能够升空,正是因为其内部的空气被加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变小,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
2. 空调制冷:空调在制冷过程中,会利用制冷剂的热胀冷缩性质来吸收和释放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四、热胀冷缩现象的普遍性除了空气之外,其他物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例如,金属、液体等都会因受热而膨胀,遇冷而收缩。
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对于理解物质状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中第9课《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必备知识点涵盖了空气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实验观察、生活应用以及热胀冷缩现象的普遍性等方面。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d5982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6.png)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8.固体也热胀冷缩吗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中,第8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热胀冷缩现象概述定义: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即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缩小。
适用范围:热胀冷缩现象不仅适用于液体和气体,同样适用于固体。
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固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缩小。
例如,加热金属球后,金属球无法穿过原本能穿过的金属环;冷却后,又能穿过金属环。
微观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固体是由大量原子或分子紧密排列而成的,当温度升高时,原子或分子的振动幅度加大,导致固体体积膨胀;当温度降低时,原子或分子的振动幅度减小,导致固体体积缩小。
三、固体热胀冷缩的应用与实例铁轨缝隙:铁轨之间通常会留有缝隙,这是为了防止铁轨在受热膨胀时相互挤压而损坏。
这些缝隙为铁轨的热胀冷缩提供了空间。
水泥路面:水泥路面在铺设时也会留有空隙,同样是为了防止路面在受热膨胀时破裂。
这些空隙能够容纳路面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
温度计:除了液体温度计外,还有固体温度计(如双金属片温度计),它们也是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当温度变化时,固体温度计中的双金属片会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弯曲,从而指示温度的变化。
四、注意事项与拓展知识实验安全:在进行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安全。
例如,加热金属球时要使用酒精灯等安全加热设备,并避免直接接触高温物体以防止烫伤。
反常现象:虽然大多数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也有一些固体在特定条件下会表现出反常现象。
例如,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冷胀热缩的现象。
因此,在理解热胀冷缩现象时需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综上所述,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中第8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的必备知识点包括热胀冷缩现象的定义与适用范围、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应用与实例以及注意事项与拓展知识等方面。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7ee2af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4.png)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第七课《水受热遇冷会怎样》1.生活中有时会见到这种现象,在壶里加满水后放到灶台上烧,水还没烧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
这是怎么回事儿?答:这是因为壶里的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所以水往外流。
2.准备实验用品,组装一个用于研究水受热遇冷发生变化的实验装置。
观察这个装置,它与生活中常用的哪种仪器相似?答:它与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相似。
3.实验①②①把实验装置轻轻放入热水中,观察实验装置中出现的现象。
答:将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水位上升了,说明水的遇热体积会变大。
②把实验装置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实验装置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将实验装置从热水中取出后再放入冷水中,水位有所下降,说明水的体积缩小了。
4.在上述实验中,玻璃管中的水位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呢?答: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这种变革叫做热胀冷缩。
5.在实验中你还发觉装置放入冷水后,终究水位并没有降到很低,为甚么会比初始水位高?谁来说一说水位的高低和什么有关?答:因为实验②中的玻璃杯中的冷水温度不够低;我以为水位的高低和烧杯中水的温度有关,即使放入冷水中,水温不够低,水位也会比力高,假如放在一杯温度更低的水中,体积还会缩小,水位就还会下降。
(在实验②的冷水中加入冰块,会发觉玻璃管中的水位会连续下降。
)6.拓展与应用——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水是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其他液体如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吗?答:其他液体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能够用一样的方法举行验证。
)第八课《固体也热胀冷缩吗》1.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们链接紧密呢?答:因为钢轨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当钢轨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如果两钢轨连接紧密,就会被挤变形。
2.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说说我们的观点和理由。
答: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将铜球加热或冷却,它会发生变化吗?怎样观测铜球的变化呢?(1)在一般情况下,铜球能够通过金属环。
冷热与温度知识点总结
![冷热与温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068f76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1.png)
冷热与温度知识点总结一、冷热的概念和特性冷热是人们对温度的主观感觉,是热力学性质的一种直接感受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冷热来描述物体或环境的温度高低。
冷热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温度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受到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冷热的感觉是由温度引起的,而温度是物体内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
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越大,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热现象也就越明显。
而温度越低,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也就越小,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冷现象就越明显。
二、温度的基本概念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热运动能量的度量,是描述物体热度高低的物理量。
通常用热力学温标来比较和测量物体的温度,温标是以某一特定物质的性质与温度的关系为基准,从而得到的一种标定温度值的标度。
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温标是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
摄氏温标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作为标定点,将这个温度范围等分为100个单位,分别用“摄氏度”的符号°C来表示,其中0°C为水的冰点,100°C为水的沸点。
而华氏温标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为标定点,将这个温度范围等分为180个单位,分别用“华氏度”的符号°F表示。
除了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之外,还有绝对温标和开氏温标等其他温标。
绝对温标是将绝对零度作为零点,根据理想气体的性质来定义温度。
开氏温标是以绝对零度作为零点,将温度的刻度等分为100个单位。
三、温度的测量和单位温度的测量通常通过温度计来进行,温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气压式温度计等。
其中,水银温度计是最常用的一种温度计,它是利用水银的膨胀和收缩来测量温度的。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C)、华氏度(°F)等,它用来表示物体的热度高低。
在科学和工程领域,通常使用开尔文(K)作为温度的单位,开尔文温标以绝对零度(实际上是0K)为零点,将温度的刻度等分为100个单位。
2020年秋大象版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考前必背复习资料
![2020年秋大象版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考前必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511dce5dd36a32d72758177.png)
四年级科学考前必背准备单元食品保质期的研究1.食品调查中要把食品的(名称)、(类别)、(包装类型)和(保质期)记录下来。
2.同类食品,包装不同,(保质期)也可能不同。
3.同类包装,类别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也可能不同。
4.经过研究发现,食品的保质期和包装类型、原料有关。
5.肉类食品,(罐装)食品的保质期比较长。
面类食品,(真空包装)的食品保质期比较长。
6.整理数据时,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
7.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能吃。
第一单元运动1.一定的时间里,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运动了。
2.我们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一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妙妙在操场旗杆东南方向10米处。
3.晴朗的上午,我们一般在太阳的西方;下午,我们一般在太阳的东方。
3. 像100米赛跑这样,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像跳远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4. 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时)等。
“米/秒”读作(米每秒),表示物体每秒移动了多少米。
“米/秒”可以写作“m/s”比如说:小明跑步的速度是5米/秒,就是说小明每秒跑了5米的距离。
5.“千米/时”读作(千米每小时),表示物体每小时移动了多少千米。
6. 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比如说:五菱宏光面包车从长探河出发到西峡县旅游接待中心,这段路程是65千米,用了一个小时。
我们就说面包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
速度=路程÷时间。
比如说:琪琪10秒走了20米,那么他的速度是2m/s.7.人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300千米/时;飞机的速度是800千米/时;火箭的速度是4.2千米/秒。
8.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摆动)、(振动)、(绕圈)等。
9 .跑步的运动形式是(前进);打陀螺的运动形式是(旋转);荡秋千的运动形式是(摆动),跳绳在做(绕圈运动)。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冷与热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冷与热](https://img.taocdn.com/s3/m/799554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8.png)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冷与热第三单元冷与热1 乒乓球复原了教学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冷与热”的起始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瘪的乒乓球如何复原”引发思考,从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体验依据事实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材的第一部分给出生活中的“小发现”,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烫就能复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
第二部分是对假设的验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
教师须规范实验操作的细节,强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数据,为后续实验分析与得出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正式实验前,教师须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器材。
了解针简的构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准确把握实验的关键点。
针简上的刻度是获取实验现象的关键,是判断活塞是否运动的重要证据。
第三部分是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讨论,该部分,学生观点的呈现十分重要,教师须准确把握学生表达的内容,相机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达成课标中“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知识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课型为探究实验课,因此本课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完整地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验证一结果分析一得出结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梳理提炼。
学习目标1.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
2.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3.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5.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准备材料准备:教具:乒乓球、乒乓球拍、热水、烧杯;铜球与铜环、酒精灯。
小组:针简、软塞、热水、烧杯:烧瓶。
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学习过程一、引入师:有哪个同学会打乒乓球吗?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颠球。
苏教版《科学》四(上)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四(上)各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ea396d3c1ec5da51e2701e.png)
苏教版《科学》四(上)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
空气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
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空气总是循环流动,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氧气,其他的主要成分是氮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人的生存需要空气,动植物都需要空气,森林能净化空气,空气是生命之源,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污染净化器”等美誉。
汽车尾气是有毒的,焚烧垃圾也会产生大量黑烟和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第二单元、冷和热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地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热水降温的规律是由快到慢。
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热的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5、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6、不管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为“辐射”。
7、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8、1593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603年造出空气温度计。
9、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10、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3、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4、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5、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1、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2、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知识梳理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043116d83c4bb4cf6ecd149.png)
答: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在实验中你还发现装置放入冷水后,最终水位并没有降到很低,为什么会比初始水位高?谁来说一说水位的高低和什么有关?
答:因为实验②中的玻璃杯中的冷水温度不够低;我认为水位的高低和烧杯中水的温度有关,即使放入冷水中,水温不够低,水位也会比较高,如果放在一杯温度更低的水中,体积还会缩小,水位就还会下降。
答:孔明灯和热气球中的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膨胀,会带动孔明灯和热气球上升。
7.不能随处燃放孔明灯,以防发生火灾。
8.相传,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用来传递作战信息,孔明灯能在空气中上升,就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9.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观察实验中香产生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答:蜡烛燃烧的热量使南方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从烟囱排出;南方的空气变少,压力变小,冷空气从左箱子北方的孔流入补充向南方移动,然后有受热上升,使空气水平流动形成了一股小风。
1.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们链接紧密呢?
答:因为钢轨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钢轨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如果两钢轨连接紧密,就会被挤变形。
2.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说说我们的观点和理由。
答: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将铜球加热或冷却,它会发生变化吗?怎样观测铜球的变化呢?
(1)在一般情况下,铜球能够通过金属环。
答: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
(这便构成了海陆风循环 之所以形成海陆风,是因为海洋和陆地的比热不同形成的。由于海洋的比热要比陆地大很多,因此白天,同样接受相同的太阳辐射,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使得地表气温要比海洋表面的高,密度减小,空气出现上升运动,海洋上较冷的空气便流过来补充,形成海风;夜间,同样散失相同的热量,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使得海洋表面气温要比地表的高,密度减小,空气出现上升运动,陆地上较冷的空气便流过来补充,形成陆风)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一课冷与热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一课冷与热](https://img.taocdn.com/s3/m/cf058fd5ddccda38376bafd9.png)
第三单元冷与热1 乒乓球复原了教学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冷与热”的起始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瘪的乒乓球如何复原”引发思考,从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体验依据事实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材的第一部分给出生活中的“小发现”,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烫就能复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
第二部分是对假设的验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
教师须规范实验操作的细节,强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数据,为后续实验分析与得出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正式实验前,教师须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器材。
了解针简的构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准确把握实验的关键点。
针简上的刻度是获取实验现象的关键,是判断活塞是否运动的重要证据。
第三部分是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讨论,该部分,学生观点的呈现十分重要,教师须准确把握学生表达的内容,相机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达成课标中“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知识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课型为探究实验课,因此本课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完整地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验证一结果分析一得出结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梳理提炼。
学习目标1.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
2.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3.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5.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准备材料准备:教具:乒乓球、乒乓球拍、热水、烧杯;铜球与铜环、酒精灯。
小组:针简、软塞、热水、烧杯:烧瓶。
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学习过程一、引入师:有哪个同学会打乒乓球吗?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颠球。
生:老师这个乒乓球是瘾的,不好颠。
2020年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部知识点
![2020年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4b605a51e79b8969022604.png)
第一单元动物王国第一课蚂蚁1、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像蚂蚁、胡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3.常见的昆虫有(蝴蝶、蝗虫、蜜蜂、蜻蜓、蜉蝣、苍蝇、蚊子、螳螂、蚜虫、蝉、蟋蟀等)。
(蜘蛛、蜈蚣、螃蟹)不是昆虫。
4.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就是在(描述)。
5.蚂蚁王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蚂蚁的种类大约有16000多种,单单在我国就有600多种。
6.所有的蚂蚁都过着社会性群体生活。
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群体的领导者,负责繁殖后代。
兵蚁——负责战斗、抵御外敌。
雄蚁——负责与蚁后交配。
工蚁——负责寻找食物与建筑蚁穴等。
7. 有些昆虫对人类是有益的,如蜜蜂能酿蜜,蚕能够吐丝,蜂和蝶可以传播花粉;有些昆虫对人类有害,如蝗虫、蚜虫和天牛是农林害虫,蚊、绳和虱不但吸人血,还能传播疾病等。
第2课 鱼1、像鲫鱼、草鱼这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属于鱼类。
2、鱼类用鳃呼吸,而鲸用肺呼吸,因此鲸不属于鱼类。
3、鱼尾鳍的作用是既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又能保持前进方向,背鳍和臀鳍主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胸鳍和腹鳍既能保持鱼体平衡,又能帮助鱼体游泳的方向。
请背鳍尾鳍 臀鳍 腹鳍 胸鳍 头 躯干 尾第3课鸟1、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
鸟的身体表面覆盖着羽毛。
2、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鸡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3、属于鸟的有:鹅、企鹅、鸵鸟、猫头鹰。
4、蝙蝠的体表无羽而有毛,口内有牙齿,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
所以,蝙蝠虽然会飞,但不属于鸟类。
5、鸡、鸭、鹅身体表面有羽毛,卵生,具有鸟类的特征,但由于长时间的家养,飞行能力退化。
所以,鸡、鸭、鹅不会飞,但属于鸟类。
《冷热与温度》 知识清单
![《冷热与温度》 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a8124cc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32.png)
《冷热与温度》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冷热当我们说一个物体是冷的或者热的,这其实是我们对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特性的直观感受。
冷和热是相对的概念,比如在冬天,我们觉得一杯温水是热的,但在夏天,同样的这杯温水可能就会被认为是凉的。
冷热的感觉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皮肤与物体接触时,热量传递的方向和速度。
如果物体向我们的皮肤传递热量,我们就会感觉到热;反之,如果皮肤的热量被物体吸收,我们就会感觉到冷。
然而,这种基于感觉的判断是不够准确和科学的。
因为我们的感觉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温度、我们自身的体温、接触时间的长短等等。
二、温度的定义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科学家引入了“温度”这个概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测量标准是基于热力学原理建立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K)。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常用摄氏度(℃)和华氏度(℉)来表示温度。
摄氏度的规定是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 100 摄氏度,将这两个温度之间等分为 100 份,每一份就是 1 摄氏度。
华氏度则是把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 0 华氏度,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 986 华氏度。
三、温度的测量工具要测量温度,就需要用到专门的工具。
常见的温度测量工具包括温度计。
温度计的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液体温度计,比如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
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当温度升高时,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降低时,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通过读取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温度的数值。
除了液体温度计,还有电子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通常使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等传感器来感知温度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电子电路进行处理和显示。
另外,红外温度计则是通过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线能量来确定物体的温度,这种温度计不需要与物体直接接触,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尤其适用于测量高温物体或者难以接触到的物体的温度。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4e37b6802768e9950e7380c.png)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姓名一、冷与热1、说一说生活中的冷与热现象(火炉旁热、冰箱里冷;沙漠和温泉里热、冰川和雪地里冷)2、判断一杯水的冷与热,(可以用手摸,可以用眼睛看或用舌头感觉。
)3、利用(感觉器官)来判断物体的冷与热,不太准确,要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二、温度计1、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要准确地知道温度,就要使用(温度计)来测量。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记作(“℃”)。
温度计所能测试的温度范围,称为温度计的(量程)。
(气温计)和(体温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
温度计由(玻璃泡、玻璃管和刻度)组成。
2、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受到(阳光、气流)等因素的影响。
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是不同的),通常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
在气象站,通常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
3、大多数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
不用接触人体,(红外测温器)就能测出体温。
(数字显示体温计)可直接显示温度值。
4、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地核温度;(约5000℃)钢水温度:(1500~1800℃)木柴燃烧的温度:(约250℃)南极平均温度:(约零下25℃)月球背面温度:(约零下180℃)5、怎样正确地测量出水的温度?(答:①、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不碰容器的底和壁;②、等温度计的液面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就可以读出温度数;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拿出水面,眼睛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三、热往哪里传1、把一杯热水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会看到热水温度不断下降,冷水温度不断上升,直到热水和冷水温度相同时,这种变化才会停止。
这是因为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2、(金属材料传热快、导热性强;木头、橡胶、塑料、玻璃和陶瓷等非金属材料传热慢、导热性差。
)3、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热能)都是从(太阳)传过来的。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4、常用炊具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为什么?(答:常用炊具的底部都是用金属材料制作的,这样传热就快些:而手持部分都是用木头、橡胶等非金属材料制作的,这样传热就慢些,不烫手。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材料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80d4848b767f5acfa0c7cd8d.png)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材料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五、关心天气1、天气总是在不停的变化,阴、晴、雨、雪等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职业的人对天气的需求不一样。
3、天气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风调雨顺是保证丰收的必要条件,恶劣的天气会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造成减产甚至失收。
4、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风调雨顺会使农作物生长良好,是保证丰收的必要条件,恶劣的天气会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造成减产甚至失收。
六、刮风了1、风的观测主要包括风向和风力的观测,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南风是指由南向北吹的风。
风向标可以准确指示风向。
2、风力是指风的强弱,科学家把风按强弱划分为13个等级。
3、风的形成: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4、海陆地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面气温,陆地上的空气受热上升,海面上空气流过来补充,风从海面吹向陆地;晚上海面气温高于陆地气温,海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陆地上的空气流过来补充,风由陆地吹向海面。
七、下雨了1、雨的形成:①地表水吸收太阳的热量部分蒸发。
②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和小冰晶。
③小水滴和小冰晶越集越大,最后落下形成雨。
2、云的形成:①地表水吸收太阳的热量部分蒸发。
②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和小冰晶。
③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云。
3、自然界的云有高积云、卷云、积雨云、层云等。
测定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雨量器是由承水器、漏斗、储水器和储水瓶组成。
4、雨水和人类的关系: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雨水,所以,充足的雨水会让大地充满生机,而缺乏雨水的地区,因为干旱,植物常会枯死。
但暴雨会形成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淹没庄家、冲毁堤坝,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八、小小气象员1、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阴、晴、雨、雪等天气情况。
②气温的高低。
③风向、风速、风力的大小等几个方面。
2020版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梳理(详细)
![2020版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梳理(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0a15b4f510661ed9ad51f3fa.png)
第一单元《动物王国》知识点1.制作昆虫模型,需要用到的材料有橡皮泥、牙签等。
2.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3.妈蚁的种类有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等。
在一个蚂蚁族群中一般包含蚁后——群体的领导者,负责繁殖后代兵蚁——负责战斗、抵御外敌。
雄蚁——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负责寻找食物与建筑蚁穴等。
4.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5.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6.鱼类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躯干上有鳍,还有鳞片。
鱼鳍作用:鱼游动时,鱼鳍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和控制运动方向的作用。
7.鱼类用鳃呼吸,而鲸用肺呼吸,由此推出鲸不属于鱼类,就是在推理。
8.在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滴入鱼嘴前的水中,观察水在鱼嘴及鳃盖中流动情况的实验中,发现水从鱼的嘴进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9.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10.像鸡、猫头鹰这样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后代的繁殖方式是卵生。
11.鸟喙具有多样性,使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12.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13.像猫、狗这样后代在母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生的繁殖方式是胎生。
14.每年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
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5.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濒危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
我国常见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华南虎、白头叶猴。
16.熊猫会濒临灭绝的原因是繁殖能力下降,适应环境能力减退。
第二单元《冷与热》知识点1.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水很烫、水凉了,这些都与水的温度有关。
2.常见的温度计有气温计、水温计和体温计。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4.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5.测水温时,要将水温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在水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
人教版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18b7949e314332396893c9.png)
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7.①一般情况下,水(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这种变化叫作热胀冷缩。
②在壶里加满水然后加热,水还没烧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这是为什么?(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所以水会溢出。
)③16世纪末(1593年)伽利略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了一支空气温度计。
④伽利略的学生斐迪南二世改进了它,制成了酒精温度计。
但酒精的沸点只有78℃,因此不适于较高温度的测量。
⑤后来人们发明了水银温度计。
水银的沸点为357℃,因此可以测量较高的温度。
但其凝固点为—39℃,故不能测比之更低的温度。
⑥瓶装的饮料、油、醋等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饮料、油、醋都是液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装满是预留了液体受热膨胀的空间,防止爆瓶。
)8.①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②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立交桥上、水泥路面上都有缝隙,这是为什么?(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天气温高,钢轨、桥面、水泥路面受热膨胀,缝隙预留了膨胀的距离,不然钢轨、立交桥、水泥路面会拱起变形,预留的缝隙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对钢轨、立交桥、水泥路面的破坏。
)③夏天架设电线时,为什么不能架设得太紧?(因为电线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天气温高,电线受热膨胀变得松弛,冬天气温低,电线遇冷收缩,变得紧绷。
如果夏天架设电线架得太紧,冬天电线容易崩断。
)④煮熟的鸡蛋用冷水冲是什么道理?(煮熟的鸡蛋用冷水冲,利用了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使鸡蛋壳与内部分开,更容易剥皮。
)9.①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②将套着气球的小瓶放入热水中,气球鼓起,这是因为,小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将套着气球的小瓶放入冷水中,气球会变瘪,这是因为小瓶内的空气遇冷收缩。
③空气是无色的气体,看不见摸不着。
怎样实验能观察到空气的流动?(方法一:点燃一根蜡烛,把手放到蜡烛火焰的上方不灼手的位置,能感觉到蜡烛上的热气往上升;方法二:悬挂纸条,在它的下方点燃蜡烛或酒精灯,能看到纸条不断的摆动。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必备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1eea9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0.png)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7.水受热遇冷会怎样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中的第7课《水受热遇冷会怎样》的必备知识点详细归纳如下:一、水受热遇冷的基本现象热胀冷缩:在一般情况下,水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这种变化被称为热胀冷缩。
具体来说,当水受热时,其内部的分子运动会加快,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体积膨胀;而当水遇冷时,分子运动会减慢,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导致体积缩小。
二、热胀冷缩的应用与实例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例如,常见的液体体温计由液泡、刻度和玻璃管构成,当液泡受热时,液柱会上升;当液泡受冷时,液柱会下降。
生活实例:夏天自行车打气不能太足,因为气体受热会膨胀,可能导致轮胎爆裂。
熟鸡蛋在冷水中浸一浸方便剥壳,因为蛋壳与蛋白在遇冷后收缩的程度不同,产生了缝隙。
拧不开的罐头盖在热水中浸泡一会儿后容易打开,因为金属盖受热膨胀。
野外架设的电线冬天紧、夏天松,因为电线在遇冷收缩、受热膨胀。
三、热胀冷缩的特例与限制水的反常现象:虽然大多数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水在4℃以下却会出现反常现象,即热缩冷胀。
温度越低,水的体积反而会增大。
当温度降到0℃时,水结成冰,体积膨胀幅度更大,大约是4℃时水的体积的1.1倍。
四、实验设计与观察实验目的:验证水受热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导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50mL水等。
实验步骤:1. 将50mL水倒入平底烧瓶中,并连接好玻璃导管和胶塞。
2. 记录初始水位。
3. 将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并记录水位变化。
4. 将实验装置从热水中取出后放入冷水中,再次观察并记录水位变化。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验证了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拓展知识与思考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除了水之外,其他液体如酒精、橙汁、酱油、食用油等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固体与气体的热胀冷缩:与液体类似,固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冷与热
一、我会填
1.我们的假设是对是错,需要用(事实)来验证!
2.一般来说,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3.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
4.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标准大气压下通常是100°C)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这种现象称为(沸腾)。
5.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作(蒸发),(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
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肉眼(无法看到)。
6.蜡烛和冰块受热后会(熔化)。
7.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蒸发),因此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8.(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9.(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气化现象。
10.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产生的过程物体的形态是由(气态)变成(液态)。
二、我会判
1.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
(× )
2.使用温度计时要符合操作规范。
(√)
3.水沸腾后,如果不持续加热,就不会持续沸腾。
(√)
4.测量水温的实验时,一定要等温度计液面不动时才能读数。
(√)
5.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存在形态。
(√)
6.露水、白云、雾气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
7.水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不能变成水。
(×)
8.早晨,草地上有许多晶莹的露珠,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
9.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的过程需要放热。
(√)
10.我们教室里的空气中没有水蒸气,海面上的空气中有水蒸气。
(×)
11.我们经常看到冰冻的矿泉水瓶外壁有水珠产生,这些水珠是里边的矿泉水渗透出来的。
(×)
12.玻璃瓶外面的小水珠不是由瓶内的冰渗透出来的,所以与里面的冰没有关系。
(×)
三、我会选
1.超市里面的饮料都不装满是因为( B )。
A.商家缺斤短两
B.预防温度上升胀破瓶子
C.怕结冰
2.下列哪些现象不是水沸腾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C )
A.有“白汽”出现
B.温度计示数不断升高
C.沸腾时没有气泡出现
3.水沸腾时的温度(B)
A.不断上升
B.保持不变
C.逐渐下降
4.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B)。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5.凝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B )
A.吸热
B.放热
C.不用吸热也不用放热
6.鱼缸里的水过段时间就会减少些,最主要的原因是(B )
A.被小鱼喝掉了
B.跑到空气中去了
C.流到鱼缸外面了
四、我会答
1.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至少五件)?
答:加热可以做饭、取暖、熔化金属、烧水、做酒瓶。
冷却可以冷藏食物、制冷饮、做冰糕、降温、止血。
2.大自然中水的化身有哪些?
答:雨、雪、冰雹、霜、雾、云等。
1.安全使用酒精灯应该注意哪些?
答:1.保持酒精灯直立,避免酒精洒出来。
2.不能直接向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否则可能会造成火灾。
1.不能用一个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
2.酒精灯不饿能够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
3.若酒精灯被碰倒,在桌面燃烧起来,要用湿抹布盖灭,不能浇水。
2.测量水温的方法?
答:1.把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
1.将温度计下端放进水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用酒精灯加热容器中的水。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
五、我会做
1.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会膨胀。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验证空气受热后体积是否膨胀。
实验材料:针筒、烧杯、热水、软塞
实验步骤:
1.在针筒中吸入一些空气。
2.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观察活塞的位置。
3.将针筒放入热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
实验现象: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开始向外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2.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空气遇冷后体积是否收缩。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验证空气遇冷后体积是否收缩。
实验材料:针筒、软塞、冰水、烧杯
实验步骤:
1.在针筒里面吸入一些空气。
4.用软塞将针筒排气孔堵住,观察活塞的位置。
2.将针筒放入冷水中,观察活塞的位置。
3.实验现象:针筒放入冷水后,活塞开始向内移动,移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4.结论:空气遇冷后体积会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