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可以概括为二条: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抗性,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在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请用相关原理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回答了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从世界观的层面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从方法论上为我们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就重大实践意义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相对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5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相信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贪污腐败等等。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化解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给出了科学响亮的答案:1、激活“源头活水”。从党政决策到基层自治、从培育社会组织到发动群防群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让每一个社会细胞都焕发活力。2、壮大和谐力量。推行大调解机制,形成矛盾化解合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夯实基层管理力量,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和谐的种子根植神州大地。3、夯实稳定基石。听民意、护民利、解民怨、化民忧,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将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4、坚持标本兼治。处理好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5、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一切社会管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活动。6、坚持辩证思维。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实践中,各地不断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方法,适应新情况新变化。7、坚持总揽全局。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发挥社会积极性的关系。改革创新是攻坚过程,探索过程,也是实验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人民意愿、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才能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6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