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导产业简要分析(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智能制造发展情况及建议
智能制造发展情况及建议随着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机器人技术等智能制造技术与制造产业的融合发展产生了新的产业,促使世界制造业开始新一轮变革和产业创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装备产业正在全球兴起和发展。
具有分析能力、感知能力、推断能力、决策能力和控制能的制造装备被统称为智能制造装备,该装备能够在各种状态下自行进行感知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装备运行质量和效率。
现阶段,我国比较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而且该产业已经获取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要改善和调整,以《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核心,加快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制造业属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立国之根本、兴国之利器、强国之根基。
“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发展的基础在于标准化工作的实施。
对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而言,只要有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才能更好的实现产业信息融合发展和产业相互连通。
假如缺乏统一标准,则需要相关企业在跨平台、跨系统实现集成应用时,就需要处理各个方面的标准问题,甚至需要将原有制度、规定全部推翻重新制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行业发展出现混乱情况,导致资源整合效率低下,而且还会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稳定性发展。
尽管现阶段我国开始在智能制造方面建立标准体系,但是相关标准并不完善。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框架依旧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第二是一些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先进技术,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相关新材料等在发展过程中未明确发展路径,一些产品和技术设置的参数未统一,产品不具备兼容性等,集成难度较高。
从整体而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在基础、管理、安全、评价、可靠性等方面未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这会严重影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高效率、协同性发展。
宁波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宁波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宁波是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积极支持,宁波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宁波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宁波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宁波地处东海,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因此,宁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宁波已建成多个风电场,风能利用效益显著。
同时,宁波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建设了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和光伏产业园区。
宁波还在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加大投入,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可以预见,宁波新能源产业在未来将蓬勃发展。
二、智能制造产业宁波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智能制造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宁波已经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为主要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布局。
宁波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包括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数字化工具、机器人等领域。
宁波还成立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企业落地。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宁波智能制造产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三、生物医药产业宁波生物医药产业是宁波新兴产业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宁波市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加大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宁波已经形成了以制药、生物医药领域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涵盖了药物研发、试验、生产等方面。
宁波还大力引进国内外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合资、收购等方式加快产业发展。
同时,宁波还建设了多个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和孵化基地,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
可以预见,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四、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产业是宁波新兴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领域。
宁波市积极推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
宁波的互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为主要特色的产业布局。
河南省智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河南省智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作者:张国辉葛晓梅田晨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23期智能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本文对河南省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限制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就提高河南省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给出对策建议。
发展河南省智能装备制造业,对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和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网络、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技术革命,其中,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河南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居河南省5大主导产业之首。
然而,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由于创新能力弱,智能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智能装备供给短缺,缺乏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强等短板凸显,制约了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围绕河南省智能制造装备业的发展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发展对策。
一、河南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起步于国家“一五”建设时期,发展壮大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连续多年领跑中部地区并在2013年居全国第7位。
2013年,装备制造业成为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全省范围内的产业聚集区共有180个,其中有79个聚集区的主要产业为装备制造业。
随着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在输电设备、大型矿山设备、盾构装备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优势。
以中铁工程装备的掘进机为例,2007年前国内掘进机全部进口,中铁装备通过自主创新不断使企业得到壮大和发展。
在质量效益方面,2017年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万亿元,利润1089.98亿元,其中机械制造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利润886.7亿元,同比增长8.6%。
装备制造业
什么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业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
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
[编辑]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内容按照装备功能和重要性,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重大的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装备的装备--工作母机”主要包括数控机床(NC)、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DIMS)、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等等。
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主要是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医疗卫生、环保等)科学技术、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如矿产资源的井采及露天开采设备,大型火电、水电、核电成套设备,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成套设备,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轧制成套设备,民用飞机、高速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车、汽车、船舶等先进交通运输设备,污水、垃圾及大型烟道气净化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构、大型输水输气等大型工程所需重要成套设备,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现代设施农业成套设备,大型科学仪器和医疗设备,先进大型的军事装备,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装备,先进的印刷设备等等。
[编辑]装备制造业的特点(1)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装备制造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2)装备制造业是高就业、节省能(资)源、高附加值产业装备制造业虽为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工业,但它不同于流程工业,它是组装式工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性质,有较大的就业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廊坊市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廊坊市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为了加快推进廊坊市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廊坊市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意见。
本文将对廊坊市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为该市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廊坊市主导产业的定位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经济。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廊坊市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维修及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业是廊坊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廊坊市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新材料产业是廊坊市的新兴产业,廊坊市将加大对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企业,推动新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新能源产业是廊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廊坊市将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廊坊市的重点培育产业,廊坊市将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推动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高端装备维修及服务业是廊坊市的新增长点产业,廊坊市将加大对高端装备维修和技术服务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支持政策和措施为了促进廊坊市主导产业的发展,廊坊市将采取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一是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廊坊市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主导产业的科研、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廊坊市将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提供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
廊坊市将加强政府服务,推行“一次办好”制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同时,廊坊市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廊坊市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
同时,廊坊市将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D也是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出台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和进行要素配置的基本导向。
外商投资应符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共同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的要求。
本《指导目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今后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指导目录》,并予公布。
《指导目录》施行期间,如国家、省发布新的规定,按国家、省新的规定执行。
本《指导目录》由市经贸委负责解释。
第一类鼓励类注:大力实施“3510”工程,即发展壮大机械、化工、造纸三大主导产业,培育提升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交通设备、食品、电力五大优势产业,全力打造化工、电子信息、造纸及纸制品、五金工具、工程电器、汽摩配件、特种船舶及船用设备、眼镜、木业、醋业十大产业集群,是我市“十一五”期间重点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这一要求,我市“十一五”期间鼓励类的产业发展目录,主要围绕三大主导产业、五大优势产业的顺序而选择排列,其他鼓励类的指导目录则基本按照国家、省的指导目录顺序而排列。
一、三大主导产业(一)机械1.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及复杂刀具制造2.三轴以上联动的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交流伺服装置、直线电机制造3.新型传感器开发及制造4.轿车轴承、铁路轴承、精密轴承、低噪音轴承制造5.转轮直径8.5米及以上混流、轴流式水电设备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6.大型贯流及抽水蓄能水电机组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7.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成套设备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8.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9.40万千瓦及以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备制造10.大型、精密、专用铸锻件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11.500千伏及以上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12.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潮汐等)13.30万吨/年及以上合成氨成套设备制造14.60万吨/年及以上乙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15.集散型(dcs)控制系统及智能化现场仪表开发及制造16.精密仪器开发及制造17.新型液压、气动、密封元器件及装置制造18.自动化焊接设备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19.大型、精密模具及汽车模具设计与制造20.可控气氛及大型真空热处理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21.安全生产及环保检测仪器设计制造22.新型环保机械、废旧产品再利用设备制造23.城市垃圾处理设备制造24.粉煤灰储运、利用成套设备制造25.废旧电器、塑料、废旧橡胶回收利用设备制造26.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设备制造27.工业机器人及其成套系统开发制造28.50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综合采掘、装运成套设备及大型煤矿洗选机械设备制造29.2000万吨级/年及以上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制造30.大型油气集输设备制造31.自动化高速多色成套印刷设备制造32.种、肥、水、药高效施用和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具制造33.5吨/时以上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开发制造34.禽、畜类自动化养殖成套设备制造35.设施农业设备制造36.农、林、渔、畜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制造37.秸秆综合利用关键设备制造38.农业(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草饲料等)收获机械制造39.营林及人工植被工业化生产设备制造技术开发40.大型工程施工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41.电控内燃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发与制造42.蓄冷(热)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43.大型能量回收装置成套设备设计制造44.7000米及以上深井钻机成套设备设计制造45.高性能清淤设备制造46.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备制造47.自动气象站系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48.特种气象观测及分析设备制造49.地震台站、台网和流动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开发及仪器设备制造50.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新技术及设备研发51.有害气体净化设备制造52.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技术及设备53.报废汽车拆解、破碎处理设备制造54.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及装备55.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技术及装备56.高效输配水、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制造57.水文数据采集仪器及设备制造58.城市交通管制系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59.节能、低污染取暖设备制造60.城际快速、城市轨道交通(经国家批准)系统开发、建设及车辆制造61.城市节水技术及装备开发与应用62.铁路行车及客运、货运安全保障系统技术与装备开发63.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设备制造64.交流传动机车、动车组、高原机车、机车车辆救援设备制造及技术开发65.交流传动核心元器件制造(含igct、igbt元器件)66.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接触网、道岔、牵引供电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67.铁路线路检测、机车车辆监测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68.大型养路机械、多用途养路机械、轨道检测设备、工务专用设备开发制造69.混凝土结构物修补和提高耐久性技术、材料开发70.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技术及材料开发与应用71.公路工程及养护新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72.大型港口装卸自动化工程73.水上安全保障系统和救助打捞装备建设与开发74.港口、深水航道及航电枢纽建设所需特种工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75.航空器维修76.航空特种车辆、货场设备、仓储设备、货物集装器、高性能机场安检设备、高性能机场消防设备开发与制造(二)化工1.化工原料矿产资源勘探及大中型化工原料矿山建设2.资源节约和环保型氮肥装置建设以及原料本地化、经济化改造3.优质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合肥生产4.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及中间体开发生产5.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和改造无机化工生产装置6.环保型涂料生产7.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专用精细化学品和膜材料生产8.新型高效、无污染催化剂开发及生产9.有机硅、有机氟及高性能无机氟化工产品生产10.新型染料及其中间体开发及生产11.大型芳烃生产装置建设12.提高油品质量的炼油及节能降耗装置改造13.大型乙烯建设(80万吨/年及以上)及现有乙烯改扩建14.大型合成树脂及合成树脂新工艺、新产品开发15.大型己内酰胺、乙二醇、丙烯腈的生产技术开发和成套设备制造16.大型合成橡胶、合成胶乳和热塑性弹性体先进工艺开发、新产品制造17.新型环保型油剂、助剂等纺织专用化学品生产18.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大型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生产19.高等级道路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和特种沥青生产20.低硫含酸重质原油综合利用21.合成树脂加工用新型助剂、新型吸附剂、高性能添加剂和复配技术开发22.20万吨/年及以上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23.氯化法钛白粉生产24、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设备生产25.醇醚燃料生产(三)造纸1.符合经济规模和环保要求的林纸一体化木浆、纸和延伸纸制品生产2.无元素氯(gcf)和全无氯(tcf)化学纸浆漂白工艺开发及应用3.高新技术制浆造纸机械成套设备开发制造二、五大优势产业(一)电子信息1.2.5gb/s及以上光同步传输系统建设2.155mb/s及以上数字微波同步传输设备制造及系统建设3.卫星通信系统、地球站设备制造及建设4.网管监控、七号信令、时钟同步、计费等通信支撑网建设5.数据通信网设备制造及建设6.智能网等新业务网设备制造及建设7.宽带网络设备制造及建设8.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9.ip业务网络建设10.邮政储蓄网络建设11.邮政综合业务网建设12.邮件处理自动化工程13.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14.增值电信业务平台建设15.32波及以上光纤波分复用传输系统设备制造16.10gb/s及以上数字同步系列光纤通信系统设备制造17.支撑通讯网的新技术设备制造18.同温层通信系统设备制造19.数字移动通信(含gsm-r)、接入网系统、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路由器、网关等网络设备制造20.大中型电子计算机及高性能微机、工作站、服务器设备制造21.线宽 1.2微米以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22.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制造23.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等)制造24.电子专用材料制造25.软件开发生产26.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测试(cat)、辅助制造(cam)、辅助工程(cae)系统开发生产27.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工模具制造28.大容量光、磁盘驱动器及其部件和数字产品用存储卡制造29.新型显示器件、中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显示管及玻壳制造及技术开发30.新型(非色散)单模光纤及光纤预制棒制造31.数字音视频广播系统设备制造32.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播放机盘片制造33.只读光盘和可记录光盘复制生产34.数字摄录机、数字录放机、数字电视产品制造35.普通纸传真机制造36.信息安全产品、网络监察专用设备开发制造37.数字多功能电话机制造38.6英寸及以上单晶硅、多晶硅及晶片制造39.多普勒雷达技术及设备制造40.汽车电子控制软件系统、电控元器件等产品制造41.医疗电子产品制造42.金融电子设备制造及系统建设43.无线局域网(wi-fi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技术开发、设备制造44.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开发45.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46.水情水质自动监测及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开发47.城市基础空间信息数据生产及关键技术开发48.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技术开发49.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开发50.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开发与建设51.海运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开发52.水运行业信息系统建设53.空中交通管制和通讯导航系统建设54.航空计算机管理及其网络系统开发与建设(二)新型材料1.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及装备和配套材料开发2.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筑密封材料、建筑涂料开发生产3.优质环保型摩擦与密封材料生产4.3万吨/年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和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技术开发与生产5.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生产6.新型管材(含管件)技术开发制造7.优质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和节能、安全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8.一次冲洗用水量6升及以下的坐便器、节水型小便、蹲便器及节水控制设备开发生产9.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矿物材料生产及其技术装备开发制造10.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生产中消纳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11.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玻璃钢)机械化成型技术开发12.散装水泥装备技术开发13.高性能混凝土用外加剂技术开发与生产14.50万吨/年及以上人工砂生产线及其技术装备开发生产15.单线年产50万吨、年生产能力100万吨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建设16.20万立方米/年以上大型石材荒料、30万平方米/年以上超薄复合石材生产17.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开发18.优质合成、不定形耐火材料生产19.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及技术开发20.高精铝板、带、箔及高速薄带铸轧生产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21.高品质镁合金铸造及板、管、型材加工技术开发22.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23.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24.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深加工产品和陶瓷材料生产25.高性能磁性材料制造26.超细粉体材料、电子浆料及其制品生产27.非晶合金薄带制造28.新型刹车材料制造29.无机纳米及功能性材料生产30.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及低成本化、新型塑料合金生产(三)交通设备a、汽车1.汽车、摩托车整车及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系统设计开发2.自动变速箱、重型汽车变速箱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具有自主产权(品牌)的先进、适用汽车、发动机制造3.汽车轻量化及环保型新材料制造4.汽车重要部件的精密锻压、多工位压力成型及铸造5.汽车、摩托车型式试验及维修用检测系统开发制造6.压缩天然气、氢燃料、合成燃料、液化石油气、醇醚类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7.先进的小排量经济型乘用车、集装箱运输车、多轴大型专用车辆8.先进的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开发制造9.城市用低底盘公共汽车开发制造b、船舶1.高技术、高性能、特种船舶和1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船舶设计及制造2.万吨级及以上客船、客滚船、滚装船、客箱船、火车渡船制造3.5000立方米及以上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船制造4.3000标准箱(teu)及以上集装箱船制造5.船用动力系统特别是船用柴油机、电站、特辅机制造6.大型远洋渔船及海上钻井船、钻采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7.船舶控制与自动化、通讯导航、系泊链、船用锚链、仪器仪表等船用设备制造8.内河航运及船型标准化9.船舶维修及相关配套设备制造(四)食品1.小麦、稻谷的精深加工产品: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专用米、营养强化米、方便面制品、预配粉等2.玉米精深加工产品:淀粉糖、有机酸、聚乳酸、变性淀粉、多元醇等3.大豆精深加工产品: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组织蛋白等4.薯类精深加工产品:淀粉、全粉、变性淀粉、薯条(片)和方便湿粉等5.杂粮精深加工产品:荞麦、燕麦、豌豆、红豆等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和功能食品6.米糠、稻壳、碎米等综合利用7.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等8.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非还原果汁、复合汁、果汁饮料、果酒以及轻糖型和混合型罐头9.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10.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生产11.速冻小包装、冷冻调理食品、即食性熟食水产食品等12.乳及乳制品13.果蔬汁饮料、醋饮料、豆奶、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天然矿泉水产品加工等14.大型制糖加工业15.食醋、酱油、调味品及发酵制品制造业16.精制茶加工业17.食品添加剂制造业18.酒类产品制造业19.方便休闲食品制造业(五)电力及能源1.水力发电2.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3.采用30万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多联产4.缺水地区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电站建设5.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7.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8.单机20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或劣质煤发电9.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10.投运发电机组脱硫改造11.城乡电网改造及建设12.继电保护技术、电网运行安全监控信息技术开发13.大型电站及大电网变电站集约化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开发14.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15.输变电新技术推广应用16.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及应用17.分散供电技术开发及应用18.低温核供热堆、快中子增殖堆、聚变堆、先进研究堆、高温气冷堆19.核电站建设20.高性能核燃料元件制造21.同位素、加速器及辐照应用技术开发22.辐射防护技术开发与监测设备制造23.乏燃料后处理24.核分析、核探测仪器仪表制造25.先进的铀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发26.核设施实体保护仪器仪表开发27.铀矿地质勘查和铀矿采冶28.石油、天然气勘探及开采29.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30.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31.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32.提高油气田采收率、生产安全保障技术和设施、生态环境恢复与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33.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34.地面沉陷区治理、矿井水资源保护及利用三、其他鼓励类(一)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1.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3.微咸水、劣质水的开发利用4.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开发与利用5.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6.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7.区域性废旧汽车处理中心建设8.流出物辐射环境监测技术工程9.环境监测体系工程和新型环保技术开发应用10.放射性废物及其它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技术及设备开发、制造11.流动污染源(火车、船舶、汽车等)防治技术开发及应用12.城市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及材料生产13.电网、信息系统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开发14.削减和控制二恶英排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1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16.废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处置技术开发与应用17.“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18.“三废”处理用生物菌种和添加剂开发及生产19.含汞废物的汞回收处理技术开发应用及成套设备制造20.重复用水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与使用21.高效、低能耗污水处理与再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22.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23.废物填埋防渗膜生产24.新型水处理药剂开发及生产25.煤气、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及装置开发、成套设备制造26.墙体吸收噪声技术与材料开发27.交流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开发及应用28.机动车、内燃机车节油技术开发及应用29.新型节能环保家用电器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及技术开发30.节水、节能产品生产31.用水监测仪器开发、生产32.新型节能照明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配套的材料、设备技术开发33.节能、节水、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34.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余热发电35.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36.高能耗、污染重的石油、石化、化工行业节能、环保改造37.高效、节能采矿、选矿技术(药剂)及设备开发、成套设备制造38.多元素共生矿资源综合利用39.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矿开发及综合利用40.尾矿、废渣等资源综合利用41.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42.城市照明智能化、绿色照明产品及系统技术开发及应用43.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技术及装备(沼气工程、生态家园等)44.铁路旅客列车集便器及污物地面接收、处理工程(二)医药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与生产2.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和药物开发与生产3.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技术开发与生产4.新型计划生育药物及器具开发与生产(含第三代孕激素的避孕药,第三代宫内节育器等)5.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6.制剂新辅料开发与生产7.关键医药中间体开发与生产8.医药生物工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9.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开发与应用10.大规模药用多肽和核酸合成、发酵生产、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11.药物生产中的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手性技术及自控技术等开发和应用12.原料药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与应用13.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14.中药现代化(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开发;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中药饮片创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15.少数民族医药开发生产16.数字化医学影像产品及医疗信息技术开发与制造17.早期诊断医疗仪器设备开发制造18.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装备及器械开发制造19.医疗急救及康复工程技术装置开发生产20.实验动物养殖21.微生物开发利用22.动物疫病的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新药开发23.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三)纺织1.高档纺织品生产、印染和后整理加工2.采用化纤高仿真加工技术生产高档化纤面料3.各种差别化、功能化化学纤维、高技术纤维生产4.纤维及非纤维用新型聚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葵二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生产5.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包括除羊毛以外的其他动物纤维、麻纤维、竹纤维、桑蚕丝、彩色棉花等)产品加工6.采用高新技术的产业用特种纺织品生产7.新型高技术纺织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制造8.高档地毯、抽纱、刺绣产品生产9.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档服装生产10.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型纤维(聚乳酸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动植物蛋白纤维等)生产11.纺织、纺机企业生产所需检测、试验仪器开发制造(四)轻工1.非金属制品模具设计、加工、制造2.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开发3.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农用多层薄膜开发、生产4.高技术陶瓷(含工业陶瓷)产品及装备技术开发5.陶瓷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6.光、机、电子一体缝制机械及特种工业缝纫机开发制造7.天然香料、合成香料新技术开发和产品制造8.新型、生态型(易降解、易回收、可复用)包装材料研发、生产9.高性能塑料合金、新型塑料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直径0.5米以上)、超低噪音排水塑料管、防渗土工膜、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的开发、制造10.高新、数字印刷技术及高清晰度制版系统开发及应用11.高技术绿色电池产品制造(无汞碱锰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密封型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燃料电池、锌空气电池、太阳能电池)12.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制造(五)有色金属1.有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2.铜、铝、铅、锌、镍大中型矿山建设3.紧缺资源的深部及难采矿床开采4.硫化矿物无污染强化熔炼工艺开发及应用5.高效萃取设备和工艺技术开发6.稀有、稀土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7.锡化合物、锑化合物(不含氧化锑)生产8.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六)钢铁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2.炭化室高度6米以上、宽500毫米以上配干熄焦、装煤、推焦除尘装置的新一代大容积机械化焦炉建设3.煤捣固炼焦、配型煤炼焦工艺技术应用4.干法熄焦、导热油换热技术应用5.120万吨/年以上大型链篦机回转窑和带式球团焙烧机等氧化球团生产6.15万吨/年及以上直接还原法炼铁7.先进适用的熔融还原技术开发及应用8.废钢加工处理(分类、剪切和打包,不含炼钢)。
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概况
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概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中国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领先的行业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概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产业规模、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一、产业规模中国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前景的行业之一。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从细分领域来看,中国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电力设备等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发展趋势1. 制造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将不断迈向智能化和自动化。
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2. 绿色制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装备制造业正朝着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注重研发和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了绿色制造的实施。
3. 自主创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装备制造业也在积极推动自主创新。
大力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自主创新不仅提升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三、技术创新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机器人技术、3D 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升级。
同时,中国还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国际竞争力中国装备制造业正逐渐成为全球竞争的主导力量。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优化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装备制造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前景的行业之一。
简述七个生态、六大主导产业的具体内容
一、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各项生态环境指标逐步改善。
二、水利工程建设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一直是国家重点推动的领域。
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我国有效调节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了国家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三、林业资源保护及培育林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基础,保护和培育林业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大力扶持林业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工作,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工程,有效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大气环境治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成为了影响人民裙众健康和生存环境的重要问题。
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和措施,并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大气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有效遏制了大气污染的扩散蔓延,净化了空气质量。
五、土壤污染防治我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大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土壤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加强了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保障了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海洋领域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制定了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升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政府在国家发展规划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大主导产业一、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三大主导产业简要分析(电子信息产业) (2)
三大主导产业简要分析电子信息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绿色软包装业是开发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现就三大产业的综述类别、产业特征、全国分布情况、产业链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代表企业五大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电子信息业(一)、综述类别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
主要分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信息相关服务。
(二)、产业特征技术和资金密集、研发投资高、对标准的高度依赖。
(三)、全国分布情况长三角产业链完整、外资投入密集;珠三角整体规模最大、比较偏重终端产品制造;京津冀软件业相对较强。
(四)、产业链布局电子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游,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等系统和终端产品发展的基础。
电子元器件的上游是原材料加工企业(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加工企业),电子元器件的下游主要为计算机及通讯设备制造、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大类。
电子显示产品、手机等电子终端产品、太阳能光伏产业、LED照明等是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下游。
电子显示产品作为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基础部件,从基础材料、显示面板、后端应用是其完整的产业链。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平板显示、液晶显示、玻璃基板、贴膜、切割、清洗是其完整的产业链;以LED照明产业为例,又分为上游芯片制造、中游器件封装、下游液晶屏背光生产。
(五)、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代表企业1、京津冀北京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电子城科技园(该园区集聚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和信息服务业。
)代表企业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三一电子等。
该园区采用建好产业厂房对外租赁,打造创业服务中心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形成完整产业链等方式招商。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已经成为天津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天津中环电子信息产业园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专业园区,主要形成了从事LED外延片和芯片、LED封装、LED照明产品等的开发、生产、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完整产业链。
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分类
合肥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世代显示设备与零部件、新型存储设备、计算机整机、系统软件、广域型信息服务、公用通信、工业以太网)
2.新能源产业(光伏、风电、换流电源、UPS、IGBT类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大容量储能设备、斯特林发动机、燃料电池)
3.智能制造产业(大数据开发与应用、语音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软硬件供应商等)
4.生物产业(生物医药、靶向药、转基因技术类产业、海水稻、多倍体生物产业)
5.新能源汽车产业
6.节能环保产业(垃圾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烟气处理、噪音消除系统等)
7.新材料产业(新型纳米材料、新型碳纤维、新型镁、铝、钛合金、新型特种钢、稀土矿深加工等)
8.数字创意产业(一定要是企业)(动漫类、多媒体特效类、新型应用软件开发等)
传统优势主导产业:
1.家用电器产业
2.装备制造产业(大型机械设备、成套设备)
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4.食品加工产业。
我国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主题:我国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我国主导产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现状分析1. 主导产业的种类和规模:我国主导产业包括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农业等多个领域,规模庞大。
2. 主导产业的地位: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GDP的贡献较大,承担着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责任。
3. 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随着科技进步,我国主导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中存在一些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均衡。
2. 产业发展不可持续:部分主导产业存在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发展方式不够可持续。
3. 创新能力不足:主导产业在高端技术和自主创新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足。
4. 产业间协调不够:主导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发展,缺乏横向联合、纵向融合。
三、解决方法1. 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引导部分传统产业向高端、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
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投入科技创新,提高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3. 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环保监管,推动主导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4.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完善的横向联合和纵向融合机制,推动主导产业间的互利合作。
5. 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我国主导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结:我国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从根本上解决,制定合理政策,发挥市场优势,加强创新引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
只有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主导产业才能取得长足进步,为国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1. 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主导产业有哪些典型的例子?
主导产业有哪些典型的例子?一、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对提高经济竞争力、改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的一个典型代表。
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现代汽车制造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阶段,其中包括汽车设计与研发、汽车制造和装配、汽车零部件制造等环节。
汽车产业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典型的先进制造业。
它包括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二、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应用新兴科学和技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创新能力,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
1.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生物科学、化学、物理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
生物技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例如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生物育种等都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
2. 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指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产业。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新能源产业成为国际上的热门领域。
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好的环保效益。
三、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
现代服务业对于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扩大就业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1. 金融业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更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调节器。
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供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等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摘要:本文将对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这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是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通过对全球产业发展的观察和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并围绕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一、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机。
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也将信息技术产业视为战略支撑。
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加速实现智能城市、智能制造和数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二、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涉及医疗保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广泛领域。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医学和农业的面貌,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随着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出,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生物技术将在个性化医疗、精准农业和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是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
新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度、高导电性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
未来,新材料产业将继续发展,将涉及纳米材料、智能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应对全球能源需求和环境挑战的重要途径。
随着化石能源储量的逐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新能源产业将成为能源领域的主导力量,为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和可持续供应作出重要贡献。
各地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各地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
本文将对各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不断升级转型,从传统的低端加工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未来,中国制造业将继续实现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与国际市场合作和竞争,进一步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生物技术和医药等领域。
美国一直在信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等公司在全球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未来,美国将继续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保持竞争力,并且加强与其他科技先进国家的合作,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增长。
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大陆之一,其主导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和化工等。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业一直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未来,欧洲将继续加强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推动环保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增长。
亚洲地区的发展也备受关注,特别是东亚地区。
日本作为亚洲第二大经济体,其主导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制造、电子技术和机械制造等。
日本在汽车制造和电子技术方面一直具有先进技术和强大的竞争力。
未来,亚洲地区将继续发展制造业,并在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除此之外,拉美、非洲等地区也在积极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
拉美地区的资源丰富,其主导产业主要包括石油、矿业和农业等。
未来,拉美地区将继续发展这些传统产业,并加强其他领域的发展,如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
非洲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主导产业主要包括矿业、农业和能源等。
非洲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
三大主导产业简要分析(电子信息产业) (2)
三大主导产业简要分析电子信息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绿色软包装业是开发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现就三大产业的综述类别、产业特征、全国分布情况、产业链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代表企业五大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电子信息业(一)、综述类别电子信息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
主要分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信息相关服务。
(二)、产业特征技术和资金密集、研发投资高、对标准的高度依赖。
(三)、全国分布情况长三角产业链完整、外资投入密集;珠三角整体规模最大、比较偏重终端产品制造;京津冀软件业相对较强。
(四)、产业链布局电子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游,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等系统和终端产品发展的基础。
电子元器件的上游是原材料加工企业(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加工企业),电子元器件的下游主要为计算机及通讯设备制造、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大类。
电子显示产品、手机等电子终端产品、太阳能光伏产业、LED照明等是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下游。
电子显示产品作为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基础部件,从基础材料、显示面板、后端应用是其完整的产业链。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平板显示、液晶显示、玻璃基板、贴膜、切割、清洗是其完整的产业链;以LED照明产业为例,又分为上游芯片制造、中游器件封装、下游液晶屏背光生产。
(五)、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代表企业1、京津冀北京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电子城科技园(该园区集聚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和信息服务业。
)代表企业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三一电子等。
该园区采用建好产业厂房对外租赁,打造创业服务中心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形成完整产业链等方式招商。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已经成为天津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天津中环电子信息产业园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专业园区,主要形成了从事LED外延片和芯片、LED封装、LED照明产品等的开发、生产、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完整产业链。
长沙的产业发展趋势
长沙的产业发展趋势长沙产业发展趋势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一直以来都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
近年来,长沙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逐渐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本文将从长沙的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长沙的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长沙的产业结构长沙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格局。
具体而言,长沙的主要产业包括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领域。
1. 信息技术产业:长沙作为国家级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互联网产业基地,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长沙的支柱产业之一。
长沙拥有一大批知名的IT企业,如长沙迈景、湘泉股份、浦信和麓蓝科技等,并且以长沙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也发展迅猛。
2. 装备制造业:长沙具备较强的机械、汽车、电子等装备制造能力,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设备制造、智能制造系统等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长沙拥有一大批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如湖南三一、湖南中联、湖南银鸽、湖南株冶等,并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3. 新能源与新材料:长沙作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与新材料研发基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长沙拥有一批知名的新能源与新材料企业,如长沙迪资、长沙松曼、湘电集团等。
4. 生物医药:长沙在生物医药领域有一定的优势,拥有一大批生物工程、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如湖南永和、湘雅医院、天雁药业等。
长沙力争打造成湖南省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推动以创新药物研发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5. 现代物流:长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
长沙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物流园区,如长沙高新区物流园、长沙国家级特色现代物流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主导产业简要分析(智能装备制造产
业)
电子信息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绿色软包装业是开发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现就三大产业的综述类别、产业特征、全国分布情况、产业链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代表企业五大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一)、综述类别
智能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
类别大致分为智能制造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核级泵等)、工程机械等。
(二)、产业特征
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
(三)、全国分布情况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全国已初步形成七大产业集聚区。
其中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的核心区。
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及西北地区,其中以辽、鲁、京、沪、苏、浙和陕等地区最为集中。
此外,关键基础零部件及
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产业在豫、鄂、粤等地区也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其中以洛阳、襄樊、深圳最为突出。
同时,工业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装备发展的一个新热点,京、沪、粤、苏将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安徽的芜湖等地也是异军突起。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完整产业链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自动化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工业信息化(大数据、工业软件设计和生产等)、工业互联和物联网(传感器生产等)、智能生产(3D打印机产业、机器视听等)。
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各个方面。
(五)、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代表企业
1、京津冀
该地区主要以锻压机械、数控机床、高速龙门铣床、龙门加工中心、太阳能电池生产、等为主。
北京地区在生产新能源
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仪控系统、数控机床等领域逐渐形成先发优势。
目前京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通州,延伸到平谷)、京西北(昌平、延庆)形成了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聚集区。
天津是目前全国乃至全球国际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研发基地,已经有百利环保(国内固体废弃物智能处理)、天津长荣(印后设备制造)、赛象科技(轮胎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名企。
天津经济开发区是该产业的集聚区目前仅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已超过50家。
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以加工、生产、装配及组装为主,在规模、制造能力、基础配套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但主导产业以传统装备制造企业为主,高端装备制造占比较低,因为区位优势,承接京津地区装备制造产业转移,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冷轧薄板、镀层板等发展较快。
该地区以磨床、电加工机床、板材加工设备、工具和机床加工部件为主,并已培育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上海在机床领域优势明显。
其中上海电气机床集团是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已在临港产业区投资建设有上海电气集团高级数控机床成批总装基地。
浙江地区主要集中在杭—绍—甬区块和温—台区块。
特别是杭州汽轮、卧龙集团、日发精机等企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宁波市在北仑、余姚、
慈溪等地已初步形成一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产业主要包括智能测控装备制造、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和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等三类,其中慈星股份、金丰(中国)机械、三星电气、海天远华机械在智能装备制造细分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常州市在变压器制造业和工程机械制造在全国领先,并在输变电设备、现代农业设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及基础设备等智能装备制造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汽车制造业在苏州的智能装备制造业中贡献最大。
深圳市着力打造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制造业。
深圳市在大型机器制造领域较弱,但在电子通讯、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竞争力较强,是我国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金属集装箱、数字万用表生产基地,全球最集中的复印机、打印机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程控交换机、压铸机生产基地和微电机出口与生产基地,在线路板制造设备、交换设备、电子计算机整机装联等诸多细分行业产量居全球前列。
代表企业有华为、中兴等企业的程控交换机设备,德昌电机、泰丰电机(微电机),震雄集团(注塑机)等。
珠海市以格力国际智能制造基地、国机机器人产业园和云洲智能无人船产业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
江门市打造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修造产业基地、物流运输及海工装备
生产基地、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高技术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摩托车整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基地、光通讯和视像装备生产基地。
东莞市已形成了电脑、通讯和消费性电子3C产业集群代表企业有拓斯达、伯朗特、艾尔发等,产业涉及数控加工机床、机器人装备、电子工业专用装备、纺织装备、制鞋装备、线缆装备、包装印刷装备、塑性成形与加工装备和家具制造装备等十多个行业,并且东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形成了区域性集聚,其中以长安、塘厦、松山湖、大朗、虎门依据各自镇街的产业特性布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