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历史、地球表面和内部地质现象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过程和地质资源的学科。

大地构造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大尺度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包括地球板块运动、山脉形成、地震活动等。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研究地球构造过程和造山运动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变化,研究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和地壳形态的形成,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大地构造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地球板块运动:研究地球上的板块移动、对撞和分裂等地质现象。

地球的外壳被分为数个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发生。

2. 山脉和地表形式的形成:研究山脉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包括造山运动、岩石的变形和隆升等。

通过研究山脉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可以了解地质变化的规律以及地壳的演化历史。

3. 地震活动:研究地球上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等。

地震活动与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地震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
结构和地壳运动。

4. 火山活动:研究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岩的形成和火山地貌的特征等。

火山活动是地球表面和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通过研究火山可以了解地球上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5. 构造地质资源: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形态对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形成的影响。

通过研究构造地质,可以发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寻找新的矿产资源。

总之,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质灾害的学科,它们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自然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一、大地构造学: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组成、形成及演化、外动力影响和活动
等一系列过程的地质学分支。

它的对象和方法都是独特的,是物理地质学的基础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具有推理和解释生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的能力。

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到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地层的变形、堆积盆地的演化以及活动构造的变形机理,以及活动构造的年龄、全程动力学状态等。

3. 大地构造学也对地质资源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它提供了针对找矿目标的形态特征、地表表现和深部结构信息,可为挖掘矿产的可行性提供重要的证据和信息来源。

二、成矿学:
1. 成矿学是研究形成矿床的物质条件、时间背景及其关联现象的地质学分支,为寻找、开发矿床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持。

2. 成矿学分为原始地球化学、热液成因作用及其关联痕迹、成矿岩体的地质特征及有效地质因素等三个方面。

3. 成矿学要求我们加深对成矿物质组成、构成、形态、形成及演化机理的认识,以及探明矿产形成的物质条件,以及对形成矿床的时间环境的阐述,从而为我们探明地质过程及解释不同类型矿床奠定理论基础。

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

绪论1、大地构造:泛指地壳的组成和结构,一般认为大地构造是研究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科学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

2、历史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3、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1、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

2、软流圈:从岩石圈底部向下延伸到700公里左右3、异常上地幔:具有低Pn速度的区域4、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5、优地槽:靠近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有火山岩浆活动的沉降区,地壳活动性强,有蛇绿岩,火山物质占重要成分,是优地槽。

6、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无火山岩浆活动,没有蛇绿岩,缺少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沉积为主,是冒地槽。

7、地台: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即基底和盖层)。

8、结晶基底(褶皱基底):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

9、地台活化:地台发展晚期出现强烈活动的现象。

10、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期或,某些时期显著活动的、沉降较深的线性拗陷。

1、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2、海底磁异常的特征:正负磁异常条带相间排列,与洋脊平行,并与洋脊为轴两边对称。

3、威尔逊旋回: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二、填空1、五个学派创始人及相应理论名称张文佑——断块构造学说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及准地台理论李四光——地质力学陈国达——地洼说及递进说张伯声——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典型槽型建造有_1、硬砂岩建造2、细碧角斑岩建造3、复理石建造4、磨拉石建造典型台型建造有_ 1、石英砂岩建造2、碳酸盐建造3、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4、红色岩建造5、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6、暗色岩建造4、威尔逊旋回有_萌芽阶段___初始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残余阶段消亡阶段7、不同时期的地槽名称加里东系__额尔古纳褶皱系___祁连褶皱系华南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__燕山系__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那丹哈达褶皱系_ 8、吕梁运动时间早元古代简答地槽的基本特征:、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高差很大。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 年代 世纪60 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 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 张学说的基础上, 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 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 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 又称为 “ 全球构造理论 ” ,是当今 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 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
二、地槽-地台学说简介 地槽-
地槽-地台学说,即传统的大地构造 地槽-地台学说, 学说。它在19世纪中期以来研究大陆型地 学说。它在19世纪中期以来研究大陆型地 壳构造而逐渐建立起来, 壳构造而逐渐建立起来,是板块构造学说 诞生前占主导地位的地壳运动学说。 诞生前占主导地位的地壳运动学说。 1、基本观点: 地壳运动形式以垂直运动 基本观点: 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 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地壳运动的驱 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 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物质 受热变轻上涌造成地表上升隆起, 受热变轻上涌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 却变重下沉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却变重下沉造成地表下降凹陷。地球上的 海陆变迁和地质构造就是由地壳这样的升 降运动所造成。 降运动所造成。
(一)大陆漂移说
1、大陆漂移说的起源
1912年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 Wegener) (A . Wegener)提出了 “ 大陆漂移说 ” 。
1880~ 1880~1930
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
在大约 2.5 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地 亿年前的石炭纪后期, 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 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连结在一起,构成一 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 ),围绕它的 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围绕它的 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此后,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 此后, 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 作用,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 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 分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 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 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直至形成今天 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 的海陆分布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 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 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大地构造学一大地构造学的含义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

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

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第8章_大地构造学说

第8章_大地构造学说

一,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1,下降阶段 不均匀的下降,使地槽区成为由地背 斜和地向斜相间排列的狭长地带,初期 在地向斜中接受碎屑沉积并伴较小规模 的海底火山喷发;中晚期下降强烈,海 侵扩大形成碳酸盐岩沉积。
2,上升阶段(回返阶段) 初期地向斜局部回返上升形成中央隆起, 伴有断裂和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两 侧为山前或边缘拗陷,接受从中央隆起 剥蚀下来的碎屑沉积。后期各个地向斜 全部褶皱隆起上升,原来地背斜的地方 则形成山间拗陷并接受大量粗碎屑堆积。 最后地槽区全部上升,形成褶皱带。
3,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 浊流沉积即为复理石沉积 混杂堆积是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的一种成 分、岩性、时代各不相同大小岩块的堆 积。它是地缝合线一个重要标志。 4,蛇绿岩套 产于地缝合线附近,由成分与洋壳相似 的超基性、基性岩转变而成的含绿泥石、 蛇纹石等绿色岩石。它是地缝合线的另 一个重要标志。
5,双变质带 在板块俯冲带中,常出现低温高压变质带和 低压高温变质带对称产出的地质现象。 6,火山和地震活动
2)大陆板块之间的汇聚常形成碰撞带, 以山弧—地缝合线型(雅鲁藏布江型) 为代表。
3,剪切(平错)型边界 以转换断层为代表。
(四)板块运动与海洋演化 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 大西洋型海洋 太平洋型海洋 地中海型海洋 地缝合线。
(五)板块学说如何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1,现代地槽 地槽可以发生在板块的不同部位,按性质 可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前者以大西洋 型地槽为代表,后者以太平洋型为代表。 2,造山作用
构造旋回: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 起形成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 育过程。
(二)地槽区的特征 1,巨厚的沉积建造 下降初期:下部陆屑建造和海底火山岩 建造。 下降中晚期:石灰岩建造。 回返初期:上部陆屑建造或复理石建造。 回返后期:磨拉石建造。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演化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大地构造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探讨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组成、结构和演化。

本文将围绕大地构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地壳的结构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它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厚度约为20-70公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约为5-10公里。

地壳的结构是不均匀的,不同区域的地壳结构和厚度有所差异。

地壳的结构和组成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地壳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地壳的扭转和地震。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地壳变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扭转是指地壳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形变。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3.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构造学的核心问题。

根据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地球的初生地壳和现代地壳。

地球的初生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构成;现代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后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4. 地幔的结构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00公里。

地幔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岩石,包括岩浆和岩浆岩。

地幔的结构是由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形成的,同时地幔中存在着大量的熔岩和岩浆,这些物质对地球的热力和动力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地幔的运动地幔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动力系统控制的。

地幔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岩石圈的运动和对流运动。

岩石圈是地幔中温度较低的层,它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运动是地幔中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和熔岩岩浆的运动形式,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动力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

第十章大地构造学说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称为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现代和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板块构造说、地槽—地台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说、地质力学。

第一节地槽——地台说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

1859年美国的霍尔在对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研究中,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

1873年丹纳把这种拗陷地带叫做地向斜(又译为地槽)。

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认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地区。

1900年法国E·奥格在他的《地槽和大陆块》一书中,才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槽台论认为,地槽是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

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

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

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

一、地槽区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

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举例: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脉、横贯欧亚大陆呈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两大阶段:第一,下降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上升运动;第二,以上升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下降运动。

1.下降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主要是接受沉积,并时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2.上升阶段: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

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

证据4:转换断层:由加拿大学者Wilson于1965年 提出,指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 端发生了变化,由平错变化为拉开。
转换断层
洋中脊发育的转换断层
证据5、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海沟:位于 洋底边缘的一 种狭长凹地, 水深常超过 6000米,横剖 面为不对称的 V字型。
海沟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贝尼奥夫 (H.Benioff, 1968)首先发现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与在海沟—岛 弧系有密切的关系,呈有规律的变化:从大洋方向 向大陆边缘附近地震分布依次为浅源地震、中源地 震和深源地震。震源可排列成一条由海沟向大陆方 向深处的倾斜带,也称 贝尼奥夫地震带。该带 的倾角一般为45°,可 在15°-60°之间变化。
“不论在过去和现在,形成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一 直处在游移不定的状态中,也不可能得出一个满 足各个细节的完整答案.”(魏格纳)
(二)海底扩张理论
★赫斯 H.H.Hess(1962)和 迪茨 R.Dietz(1961)
同时提出海底扩张的观点
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 炽热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 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 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 洋海底不断地扩张。
泛大陆(潘吉亚大陆)
劳亚大陆 冈瓦纳大陆
约2.5亿年前 泛大陆
约2亿年前 联合古陆分裂开
并各自漂移
现今各大洋和 大陆都是经过 大陆漂移后形
成的
由于缺少具有说服力的动力学机制,魏格纳大 陆漂移学说问世后的一段时间内,所受到的是越来 越多人的反对或否定。
1930年11月魏格纳在格陵兰冰原上探险遇难去 世后,他所创立的大陆漂移学说也随之衰亡。
★德国,Alfred Wegener(1915)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外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密切相关,是地壳运动、岩石圈演化和地震地质活动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一是复杂性。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活动边界带,板块碰撞带多、断层密集。

山西太原至四川成都线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构造线,也是板块碰撞的产物。

中国的构造线较多,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二是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多样,柔性板块与刚性板块相互作用,横断山地、喜马拉雅山脉等构造地形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中国不仅有高山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还有陇西平原和华北平原等大片平原地区。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中国大陆的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寒武纪,包括两个主要事件:珠江边界分裂和西南地区的快速隆升;第二阶段是中生代,标志着中国大陆内陆地区的扩张和断裂,形成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大型盆地;第三阶段是新生代,即现代,是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和东亚陆块的挤压。

在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

中国位于全球最活动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的发生与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紧密相关。

板块的相互碰撞和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应力积累,随着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总的来说,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多样的过程。

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程与板块构造、地震活动和地貌形成等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了解中国大地构造不仅有助于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能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一、大陆和海洋
1、大陆:中国大陆东部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相接,西部和蒙古接壤,南部和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和孟加拉国毗连;东岸以南海V型断裂带构成,东起浙江沿岸,西至湛江爬南跨宁、粤、闽,有急转弯痕迹,但尚不张扬。

2、海洋:中国的沿海面积较大,东临太平洋,西和南濒黄海、南海,东北面临东海。

二、全国山脉
1、全国山脉:中国山脉纵横交错,共计五个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山脉、咸阳山脉、云南西部山脉和山东德山脉,以及它们之间交汇处的山地。

2、各个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最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中部地区;
青藏高原山脉:该山脉贯穿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西部;
咸阳山脉:全长约2500多公里,主要分布在新疆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之间;
云南西部山脉: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四川省的西边;
山东德山脉: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东北部和山西省的西部。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中国有多条河流,其中以长江、黄河、松花江、淮河、澜沧江为主。

2、湖泊:中国的湖泊有很多,主要有青海湖、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

四、海岸线
沿中国海岸线有近40,000公里,包括黄河河口、渤海湾、大连至揭阳出海口、宁波出口和钓鱼岛等海岸段,以及分布在海岸线周围的孤岛和礁石。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名词解释:坳拉谷盆地: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地槽或地堑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变质相:以岩石中出现一定的变质矿物组合为标志,反应变质作用发生时特定的温度压力条件薄皮构造:大陆碰撞过程中,大陆地壳拆多成薄片并伴随变薄的地壳楔相互叠覆逆掩作用。

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沉积相: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含了岩相和古地理两方面的含义沉积盆地: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

成山作用: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隆起成山,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

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出现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为标志拆沉作用:泛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定性导致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或大洋地壳沉入下伏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地槽:指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大陆裂谷:指地壳上延伸很长、切割很深的张裂谷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复理石沉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构造层: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指同一构造阶段产生的建造和改造的总和。

建造包括沉积、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组合特征。

构造区: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区,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构造单元:地壳分为地槽、地台和过渡区海底扩张: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板块构造及沉积盆地
一、基本概念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Geotectonics):是 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 和变位)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 地质学分支学科。(万天丰,2004)。
大地构造学是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作 为研究对象,也可称为全球构造学,侧重 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因而富于推理性和探 索性。其基础为区域大地构造学。
主要参考书目 杨桥.2004.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 陆克政等.2001.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恺.1995.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Davies.G.F.1999.Dynamic and Mantle Conve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中国区域构造概论。地质出版社。 张宗命。1982。中国石油大地构造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盆地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而且有利于油 气运移。
热流值的常用对数衰变值(据Dickinson)
盆地沉积类型和构造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示地壳分异及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边缘海和活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国内外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有以下四种:
1)以区域地质学为主线: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式为主线:

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文字

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文字

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文字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在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的地貌,它的作用力主要是内力、故又称为内力地貌。

构造地貌按规模大小可分为3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一、大洋和大陆1、大陆特征大陆面积1.49亿平方公里。

基本地貌单元是构造山系-构造上升区,平原、盆地--构造下沉区。

2、大洋特征海洋面积3.6亿平方公里。

海洋地貌单元从大洋中脊向外依次分布有大洋盆地、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大陆坡、大陆架。

二、大陆和大洋的成因1、地壳均衡说(1)陆壳特点:厚而轻,上层—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

(2)洋壳特点:薄而重,单一玄武岩层,(3)假设和成因普拉特模式、艾里模式、实际模式。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大洋演变的六阶段:胚胎期——东非大列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缝合期——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有大量的蛇绿岩套。

3、大陆漂移与海陆分布4、板块构造与地貌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每个板块又可分为若干小板块;大地构造地貌与板块构造作用有关。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最活跃的地方,两个板块相撞、缝合后,形成高大的构造山系;海盆地的地幔岩浆溢流形成大洋中脊;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边缘地带,形成年轻的构造山系或火山喷发构成的大陆边缘火山链(岛弧);大陆板块分裂后形成大陆裂谷。

第二节大地构造地貌一、大陆区1、构造山系(1)全球构造山系分布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山系:如阿拉斯加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②略成东西走向横贯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如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等;(2)全球构造山系特征①多个构造期形成,规模大,地势高;②地貌复杂,褶皱断裂强烈,有岩浆侵入;③山地呈断块抬升,改变地形、水系,地貌变形,发育夷平面;④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⑤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存在所谓山根。

主要大地构造理论

主要大地构造理论

1、地槽—地台学说:地台又称为陆台,是大陆地壳的构造单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是由地槽旋回转化形成的,基本由两层结构组成,下层为褶皱基底,由强烈褶皱和广泛变质的复杂岩系组成;上层为沉积盖层,由平缓的沉积岩层组成。

地台和地盾、沉积岩一起组成稳定地块。

地槽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有强烈的差异下降,接受了非常厚的沉积层;在第二阶段反而有强烈的褶皱上升,相成巨大的山系。

2、地质力学学说: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地质力学的观点研究了地壳运动和大地构造的问题,建立了一个新学派。

他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不是乱杂无章的,而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

这是在地壳运动的一定动力方式作用下,形成了相应形式的构造应力场的结果,从而产生出一定方向和方位的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

它是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李四光)。

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型式):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

1.纬向构造体系它们的主体走向是沿纬线方向延伸的,构造上是剧烈的挤压带,在大陆上往往表现为东西向的隆起山脉。

它们规模较大,常各自出现在一定的纬度上。

如我国的天山-阴山构造带,昆仑-秦岭构造带,南岭构造带。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地壳物质发生由极地向赤道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南北向的挤压力与压性构造带。

2.经向构造体系它们是南北向的强烈构造带,这种构造体系可能是由于大陆相对于大洋作自东向西运动的结果。

按其性质可分二类:一为巨大的张裂带,如东非裂谷;一为大的压性构造带,如我国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地貌上为横断山脉。

3.扭动构造体系这是地壳表面大量存在的构造型式,可分多种类型,如山字型、多字型、歹字型、帚状、S 型、棋盘式等等构造型。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六、主要的地球动力学假说
1、地球收缩说2、地球膨胀说3、地球脉动说4、地球自传说5、重力分异与重力作用6、地幔分异与对流7、层块构造热涌说8、热点—地幔柱说9、星际作用
七、地槽地台的特征及发展模式
地槽:沉降阶段 (下降初期:硬砂岩沉积建造;强烈下降:细碧角斑岩组合
5、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上,如传送带一样运动。
九、大陆漂移的基本论点:
1、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大洋,前者叫泛大陆(潘基亚联合古陆)、后者叫泛大洋;
2、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上;
3、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破裂,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晚期阶段:地台整体上隆发生海退, 发海退,内部出现差异升降,形 成断陷盆地,开阔褶皱及地堑.
八、海底扩张的基本论点:
1、全球规模的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与洋壳的增加而增大
三,地球起源 :均匀聚集模式 , 非均匀聚集模式
四,地球圈层构造
答: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C,D三层,外核为E层,内,外核的过渡区为F层,内核为G层
五、一种合理的地球动力学假设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1、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2、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3、地球动力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星际作用。
4 、地球动力学:是通过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运动和变形及动力过程,寻求地球运动和演化的原因以及规律的科学。
5、地槽:地层厚度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他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6、地台: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于水平,地势平坦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2、(本质的观点)各种地质构造大都是力作用的直接结果,他们都有一定的力学属性和力学本质,查明地质构造的力学性质就成为首要的基础性工作;
3、(联系的观点)任何地质构造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必有其不可分割的伴侣,成群成带相伴出现的地质构造现象的总体构成统一的构造体系。
十五、地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的步骤:
聚—碰撞—挤压环境。
十三、地幔柱构造说对威尔逊旋回的解释:
1、超地幔柱上涌,超大陆裂开;
2、分离的大陆随时间移动到超大样内,并任意散布在其中;
3、在大陆分散期间,俯冲带在地球表面相当任意地发育,它们提供冷物质进入地幔,成为670km处的停滞石块;

2、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又叫消减带;
3、大洋岩石圈一面生长、一面消亡,不断更新,因而洋底基本没有比J更老的洋壳岩石,地球总体积和海盆总容积基本不变。
4、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
(4)陆内伸展型盆地:早石炭世均已近海沼泽相含煤沉积为主,晚石炭世,主要为岩相、厚度均一的陆相—滨浅海盆地
(5)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一般以规模较大、沉积巨厚为特征
(6)拗拉谷盆地:出现在大陆边缘的凹入部位,与陆缘近于垂直;近陆缘处活动性大,越向大陆内部下陷幅度越小,直至消失;其生成期与大陆破裂同时,初期为狭窄的地堑,后期转化为宽阔的坳陷,最终因受侧向挤压而变形;如有岩浆活动,以碱性火山活动占优势;具有地壳增厚和正的布格异常的特征组合
7、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
8、沉积相: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含了岩相和古地理两方面的含义 。
9、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 ,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
12、构造要素 :地质体中基本构造行迹或标志地质构造存在的基本单位 。
13、构造地块:具有一定综合结构形态,属于一定构造体系的地质块体,常由地壳物质组成或地壳结构构造的均一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界限反映出来。根据规模大小、影响深度、结构形态和活动强度,构造地块可以分为块垒地和褶皱地。
14、构造体系: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地块或岩块组合而成的总体。大15、陆车阀说:指加速旋转的地球逐渐变慢的控制作用
名词解释:
1、大地构造学是: 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与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学科。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2、地质体成因研究:地层地质体、变质地质体、岩浆地质体、火山地质体等的形成、演化及构造就位过程。
3、壳幔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目前能作为我们立论基础的地球动力主要是重力均衡和壳幔分异与对流。
4、地球演化史的研究:研究以前的发展趋势,推断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大地构造学的主要任务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2、构造地块:具有一定综合结构形态,属于一定构造体系的地质块体,常由地壳物质组成或地壳结构构造的均一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界限反映出来。根据规模大小、影响深度、结构形态和活动强度,构造地块可以分为块垒地和褶皱地。
3、构造体系: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地块或岩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每种构造体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必定有不可分割的伴侣成群出现)
十七、构造体系具有三个特征:
1、定型性:具有共同组合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标准构造型式;
2、定位性:所属构造带常在一定部位出现,其配置符合一定规律;
3、定向性:各类构造体系多沿一定方向展布。
十八、沉积盆地的类型和特征(作业)
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
(1)大陆内裂谷盆地:盆内的主要沉积物以普遍发育火山活动为特征,主要。
18、造山带: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包括上层山脉的形成、逆掩、褶皱、断裂过程,以及深部的塑性变形,变质与岩浆作用等,后期表现为山脉隆起带。
简答题: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变形研究:通过对构造运动留下的行迹(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变质构造、变质矿物)的研究,寻求地壳及岩石圈运动的力源问题。
沉积,晚期可能有海水入侵,形成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碳酸盐沉积
(2)大陆间裂谷盆地:早期为陆相河流携带的粗碎屑物质,中期为湖泊相的泥岩、碎屑岩和蒸发岩组合,晚期为海陆交互相及海相泥质岩,碎屑岩
(3)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下部是陆内或陆间裂谷阶段形成的沉积岩系,上部为大陆分离后随着岩石圈失热而堆积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碳酸盐
4、冷物质适时发生周期性重力塌陷,在下地幔形成任意分布的下降流,并最终形成冷地幔柱,大陆向冷地幔柱移动,形成超大陆,俯冲带将环绕此超大陆发育。
十四、地质力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的观点)任何一种地壳构造运动的正确假说,都必须能够完满地说明客观地质现象,必须接受客观地质构造实际(和水圈变化)的严格检验,地质构造是探索地壳构造运动的主要研究客体;
10、蛇绿岩套:是一种变质岩,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 。
11、地幔柱构造说:是一种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方式和全球动力学假说,是支配地幔大部分的地慢柱垂直流作为主要流动形式的大地构造学。
十二、地幔柱构造中并存的热地幔柱和冷地幔柱的运动,是地球演化各阶段地幔物质的主要运动形式,导致前寒武纪超大陆解体—聚合旋回,驱动显生宙板块运动。
1、热地幔柱上升,导致岩石圈减薄和超大陆解体,以及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向大洋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化,对应各种张性—引张—伸展—离散环境;
2、冷地幔柱下降,引起超级大陆聚合、大陆裂谷夭折造山和洋壳俯冲消减碰撞造山,及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变,对应各种汇
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
(1)海沟盆地:海沟沉积物时代较新,厚度不大
(2)弧前盆地:沉积成熟度较低,盆地时代新
(3)弧间盆地:具有高热流特征
(4)弧后盆地:火山碎屑沉积占优势
(5)残留洋盆地:沿着缝合带的方向在尚未碰撞的洋盆中形成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
(6)周缘前陆盆地:在横剖面上不对称,靠近造山带一侧沉积较厚、构造变形强烈;以异常高的堆积速率为特征;盆地下部可能为海相、海陆交互相及三角洲沉积;盆地沉积物下部是同造山期或造山前形成的复理石沉积
16、沉积盆地:是指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
17、造山作用: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岩石圈和地壳发生的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重建的复杂物理、化学的漫长连续地质作用过程。通常造山作用是造成岩石圈横向收缩、垂向
1、鉴定结构要素的力学性质;
2、辨别构造行迹的序次和不同序次结构面力学性质的转变;
3、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和范围;
4、划分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
5、分析联合和复合的构造体系;
6、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类型构造体系反映的应力活动方式;
7、构造模拟实验。
十六、三重基本概念
1、构造要素 :地质体中基本构造行迹或标志地质构造存在的基本单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