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思路与方案
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 陆块区: 塔里木陆块区
华北陆块区 扬子陆块区 印度陆块区
? 造山系:阿尔泰-兴蒙造山
系 天山-准噶尔-北山造山 系 秦-祁-昆造山系 羌塘三江造山系 冈底斯-喜马 拉雅造山系 武夷-云开造 山系 菲律宾造山系
? 对接带:额尔齐斯-西拉木
伦对接带 南天山对接带 “震旦”对接带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 带 江绍-萍乡-郴州对接带
谢谢
42
?
中国地质构造的特殊性
怎样看
? 中国大陆 从地貌景 观看
? 重要特征 三大陆块 区+一系列 造山系的 复杂镶嵌与 叠合结构
? 在中囯大地 构造单元分 区时Βιβλιοθήκη 考虑 陆块区、 造山系为 一级单元
造山系二级构造 造山带+一系列地块复杂镶嵌与叠合
结构
? 在中囯大地构造单元 分区时要考虑 地块、 造山带 为二级单元
历史大地构造
(据王鸿祯等,1985)
(据王鸿祯等,2006)
王鸿祯先生等在上世纪70年代用板块构造学说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80
年代编制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图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
和构造发展阶段(1979,1985,1990)。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
阶段论和灾变论,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包
“高加索之北、向东经科佩特山、兴都库什,进入西藏班公湖至滇西澜沧江 (亚洲大地构造图表示为昌宁-孟连带),向南接马来西亚劳勿-文冬带,该
沿线是冈瓦纳古陆与古欧亚板块最初的碰撞缝合带”等等令人信服、
重塑 辉煌:
谈到历史我们感到欣慰 谈到现在我们感到危机 谈到未来我们感到希望
造就一批大地构造学 学科带头人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引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地质学领域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对于研究地球构造演化、地质灾害预测、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划分原则、划分方法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大地构造单元是指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等构造部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地质特征和构造性质的区域。
这些单元由于地质历史的演化而形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1. 地质特征原则:根据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包括岩性、构造、形态、矿产等方面进行划分。
例如,岩性相似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2. 地质历史原则:考虑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将具有相似演化背景的地区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例如,同属一个构造带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3. 构造性质原则:根据构造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包括构造运动类型、构造演化阶段等方面。
例如,同属盆地构造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四、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对地质地貌、岩性、构造、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的地质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单元的划分。
2.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等,以此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3. 地质研究:通过对岩性、古生物、古植被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断地质历史,从而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五、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中国地域辽阔,地质背景复杂多样。
根据地质特征、地质历史和构造性质等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高原与盆地单元: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
这些单元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和地貌特征。
2. 山地单元: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大别山系等。
这些单元形成于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隆升。
3. 海岸与岛屿单元:包括中国东海沿岸、南海诸岛等。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汇总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前言在介绍大地构造前先说说地球的结构、构造,大家都知道地球由三部分组成,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者之间是由两个不连续的界面来划分的,就是所谓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地壳以下7.5km~70km之间,古登堡面则在地面以下2900km深处。
实际上,还可以根据结构不同,划分出上地幔、下地幔,内地核、外地核等,细分为7层。
地壳还可以说成是岩石圈,岩石圈又可以分为两层,即:花岗岩层(硅铝层)、玄武岩层(硅镁层)。
大陆区域两层均有,大洋区域则只有玄武岩层。
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特别是地壳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发展,并进一步阐明它们的规律和原因。
大地构造学派的划分是由于对地壳运动的形式上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即:分为“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垂直运动”为主与“水平运动”之争;还有“收缩论”与“膨胀说”之争;以及“大陆漂移”与“深层分异”之争等。
这样就形成很多观点和学派,归纳起来对我国大地构造学影响较大的有学派有:槽台学说(西方的、马杏垣和黄汲清等)、地质力学学说(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镶嵌学说(张伯声)以及板块学说(尹赞勋、李春昱等)。
下面针对各种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介绍如下:一、槽台学说槽台学说是以美国学者J·霍尔(J·Hall)和J·D·丹纳(J·D·Danna)等西方地质学家采用历史地质学分析法,总结出来的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上传统的大地构造常说,处于统治地位达一百多年的历史。
他将地壳分为线性的构造活动区和块状的构造稳定区,即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地台和地槽。
地台:一般位于大陆的中部,是大陆地壳上最稳定的部分。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有前寒武系组成的基底岩系,岩石为深变质的变质岩或深成岩,即所谓的结晶基底。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对中国地震分布的影响
揭示地震分布规律
大地构造分区与地震的分布密切 相关,通过对不同分区的地质构 造和地壳运动进行研究,有助于 揭示地震的分布规律。
预测地震活动
了解不同分区的地质特点和历史 地震活动情况,可以对未来地震 活动进行预测,为地震防范提供 科学依据。
提高抗震能力
通过对不同分区的地震活动特点 进行分析,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抗 震减灾措施,提高社会抵御地震 灾害的能力。
性。
02
综合分析方法
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 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04
分区指标体系
建立包括构造特征、地壳厚度、 地震活动等多个指标在内的分区 指标体系,为分区提供依据。
02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结果
华北地区
总结词
华北地区是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以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为主要特 征。
详细描述
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其地质构造复杂,以断块山地和 盆地为主要地貌特征。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如煤炭、石 油、天然气等。
华东地区
总结词
华东地区是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的另一个重要区域,以新生代以来的沉降和堆 积作用为主要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征
华东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起伏 较大,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该地区经济发 展较快,人口密集,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 区之一。
形成机制
华东地区的地质构造受到中生代和新生代板 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多个断层、褶皱 和火山岩浆活动。该地区的地壳活动较为频 繁,如地震、火山等。
华南地区
特征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为 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矿 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介绍:介绍地球的不同层次以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2. 大地构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大地构造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如地震和地壳运动等。
3. 中国地质背景和构造特点:介绍中国的地质背景,如板块构造、隆升和断裂等,以及中国的构造特点和区域差异。
4. 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别介绍中国的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特点,如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东北平原等。
5. 大地构造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介绍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地震勘探、重力测量和地壳形变观测等。
6. 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讲解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等。
7. 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介绍中国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如华北地块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等。
8.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介绍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如地质资源勘查和地震预测等。
教程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实地考察、学术报告和讨论等形式进行教授。
学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地质构造的特点和演化历史,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持。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外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密切相关,是地壳运动、岩石圈演化和地震地质活动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一是复杂性。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活动边界带,板块碰撞带多、断层密集。
山西太原至四川成都线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构造线,也是板块碰撞的产物。
中国的构造线较多,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二是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多样,柔性板块与刚性板块相互作用,横断山地、喜马拉雅山脉等构造地形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中国不仅有高山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还有陇西平原和华北平原等大片平原地区。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中国大陆的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寒武纪,包括两个主要事件:珠江边界分裂和西南地区的快速隆升;第二阶段是中生代,标志着中国大陆内陆地区的扩张和断裂,形成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大型盆地;第三阶段是新生代,即现代,是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和东亚陆块的挤压。
在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
中国位于全球最活动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的发生与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紧密相关。
板块的相互碰撞和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应力积累,随着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总的来说,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多样的过程。
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程与板块构造、地震活动和地貌形成等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了解中国大地构造不仅有助于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能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伯声院士生平简介: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逝世。
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工学院、交通大学、工学院、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先后在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地质学院长。
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伯声教授被公认为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潘桂棠’肖庆辉2 陆松年3 邓晋福4 冯益民5 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7 郝国杰3 冯艳芳“(l.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 0 8 2 ; 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 0 37 ; 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30 01 70 ;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10 08 3;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 0 54 ;6.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水刃74 ; 7.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21 0 16 )提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 有不同的方案。
以黄极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显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 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 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及相应的56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扭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中圈分类号: Ps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00 一36 57 (2 0 0 9 )0 1 一0 0 0 1 一2 8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_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_省略_0000_附简要说明_从全球看
第24卷 第1期2003-02/1-2 地 球 学 报ACTAGEOSCIEN TIA SINICA V ol .24 No .1Feb .2003/1-2改回日期:2002-7-30;责任编辑:宫月萱。
作者:任纪舜,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电话:68311547;E -mail :renjishun @ 。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附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任纪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图1)及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已于1999年由地质出版社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2002年第2次印刷。
该图是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综合研究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编制而成。
这是中国地球科学界各学科知名学者共同参与的一项集体劳作,体现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最新成果。
该图从4个方面,在时空的结合上,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和资源、环境、灾害的地质背景:(1)划分出不同时期形成和再循环的大陆壳,以主造山期(主变形时代)标出大陆壳的年代。
(2)标出主要的构造要素,如各时代的缝合带、转换断层、走滑断层、裂谷带、现代贝尼奥夫带以及蛇绿混杂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等。
(3)表示了主要的岩石类型,如花岗岩、火山岩的展布及其形成环境。
(4)标出了中国大陆及海域尚未遭受重大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造的沉积盆地。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北界包括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南界跨印度地盾,西界把大部分哈萨克斯坦包括在内,东到日本列岛,从而将中国与邻区联系起来,展现出中国大地构造与全球各主要构造带的关系:最显著的如宏伟的环西伯利亚的蒙古弧形构造,印度与欧亚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的构造态势,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及其与中国东部的构造关系等。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的性质起初,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地台的形成演化,故称区域地质学。
它不同于狭义构造地质学,而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现代大地构造研究以全球岩石圈为对象,同时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其研究深度不仅局限于岩石圈,而且深入到了上地幔,因此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内容(一)阐述中国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具体包括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几乎所有地质领域的研究。
因此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要综合分析某一区域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以查明区域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二)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在区域资料分析基础上,从时间上把各种地质作用联系起来,形成区域动态构造演化序列,并利用古生物、同位素资料与大区域或全球构造演化阶段进行对比。
只有这样才能历史地分析区域岩石圈在地质历史中组成、结构及各种地质作用的演变与作用过程。
(三)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区域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为地球岩石圈演化提供了基本动力。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
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
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
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
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
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
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
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
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
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
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
5.构造层构造层: 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
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大地构造学
--板块构造及沉积盆地
一、基本概念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Geotectonics):是 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 和变位)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 地质学分支学科。(万天丰,2004)。
大地构造学是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作 为研究对象,也可称为全球构造学,侧重 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因而富于推理性和探 索性。其基础为区域大地构造学。
主要参考书目 杨桥.2004.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 陆克政等.2001.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恺.1995.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Davies.G.F.1999.Dynamic and Mantle Conve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中国区域构造概论。地质出版社。 张宗命。1982。中国石油大地构造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盆地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而且有利于油 气运移。
热流值的常用对数衰变值(据Dickinson)
盆地沉积类型和构造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示地壳分异及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边缘海和活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国内外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有以下四种:
1)以区域地质学为主线: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式为主线:
中国含油(气)盆地及盆内次一级单元划分简介
二、中国含油(气)盆地及盆内次一级 构造单元名称的演变
许多单位根据具体地质条件,或以构造形态命 名,或以构造成因命名,都有一些创新和发展, 例如: 大庆油田的大庆长垣、深圳分公司的“构造 脊”、东北分公司的“枢纽带”等等。 但现在许多单位不重视构造单元的研究和划分。 他们不知道正向二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聚集, 三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富集。
一、大地构造学说是划分构造单元的理论基础
●裂谷:是地壳上的大型构造体系。是在区域隆起
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以断陷谷为特征的大型复杂地 堑系。大陆、海洋、陆间皆有裂谷。j.t.威尔逊从 板块构造观点出发,把裂谷和全球构造联系起来, 提出了大洋发展的6个阶段: 胚胎期:大陆裂谷发育阶段,东非裂谷 幼年期: 陆间裂谷发育阶段,如红海 成年期:以大西洋为代表 衰退期:以太平洋为代表 终了期:以地中海为代表 遗迹:以喜马拉雅为代表
二、中国含油(气)盆地及盆内次一级构造 单元名称的演变
中国及毗邻海域沉积盆地,面积大于200km2 的有417 个, 沉积面积约574.8 *104km2。
二、中国含油(气)盆地及盆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名 称的演变 名称,既有科学含义又有时代印痕 1,以地台命名 地台是大地构造名词 20世纪50年代流行 鄂尔多斯地台(伊陕台地)、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块等 2,以盆地命名 盆地是地理名词 20世纪50年代晚期~60年代初——现今流行 3,盆地类型的认识变化 地台——地台有活化——断陷、坳陷、山前凹 陷——断陷、克拉通、前陆 4,断陷型盆地中的构造单元划分
二、中国含油(气)盆地及盆内次一级 构造单元名称的演变
5,坳陷型盆地中的构造单元划分 以松辽盆地为例: 隆起带、坳陷带、斜坡带 特殊点在于次一级单元的划分:长垣构造
缺点是:中央坳陷区划分了隆起带(扶新隆起 带),东北隆起区等划分了凹陷(绥化凹陷)、 隆起带(海伦隆起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6522016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
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
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
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2学时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
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
特征;
第三章扬子地台(扬子板块)――4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震旦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特
征;
第四章华南褶皱带与南海-印支地台(古板块)――3学时
第一节南海-印支地台概述;
第二节华南褶皱带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特
征;
第五章塔里木地台(古板块)――3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震旦纪-二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海西印支运动的
影响;
第四节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
第六章天山-兴蒙褶皱带――3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构造分区轮廓;
第二节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七章秦、(祁)、昆褶皱带――3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构造分区轮廓;
第二节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八章滇藏褶皱带――2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构造分区轮廓;
第二节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九章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3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那丹哈达地体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台湾褶皱带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节中国东部海域中-新生代盆地展布与特征
第十章中国大地构造特征――3学时
第一节中国陆块类型与大陆增生规律;
第二节中国东部大陆构造演化——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与控制;
第三节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与控制。
(二)试验课安排-12学时
华北板块-山西地区区域地质图读图实习-4学时
扬子板块-四川中部地区地质地质图综合分析实习-8学时
主要参考书:
1.马文璞,区域构造解析,地质出版社,1992
2.程裕淇主编,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地质出版社,1994
3.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中国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