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地球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发展的行星,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景象在地质中反映出来。

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和外部的地貌形态一直是地质学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作为地球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学的研究,对于揭示地壳的演化历程和构造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历史意义做一些探讨。

一、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大地的构造演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涉及深部的地球内部构造演化,还涉及到地表的地形变迁和沉积作用等多个方面。

大约40亿年前,中国大陆就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历程。

在这个演化历程中,随着各种地质作用的不断发生,中国的大地构造发生了不同阶段的变化和演化,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构造特征。

11亿年前,中国北部地壳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撕裂,形成了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超大型地堑。

在地壳的运动作用下,中国大陆逐渐分裂为南北两个板块,形成了华北和华南两大地块。

然后,在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中国地壳的变迁更为显著。

在早古生代,震旦纪时期的海洋切断了华北和华南两块大陆,形成了红色岩石和磨皮岩。

中古生代以后,若干个地质事件的发生,包括关键期的海退和地壳的抬升、太平洋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等,更是促进了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并导致了新的地质景观的形成。

二、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意义中国大地的构造演化显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现象,它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地质演化的历程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和掌握自然地理知识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需要对地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利用地质资源和处理各种地质灾害,对于地质知识的掌握广泛应用于人类的各个领域。

其次,中国大地的演化历程对于我国的能源保障和资源开发具有极大的影响。

中国地质资源的种类繁多,对现代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应用地质知识可以使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变得更为高效和科学。

最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还对于理解全球变化和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意义重大。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推荐下载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推荐下载

⼤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地构造-推荐下载⼤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 ,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岩类, 洋壳主要为⽞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褶皱).年龄:陆壳⽼(最⽼44-45亿年),洋壳新(最⽼2亿年).2.岩⽯圈、软流圈岩⽯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分平缓,具有⼗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少⾃古⽣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般具等轴状展布的⼏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宙岩系组成,厚度⼩,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厚度⼤,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作⽤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较稳定.4.地台区有⾃⼰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些外⽣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 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定构造单元⾥于⼀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 地壳发展的某⼀构造阶段中,在⼀定的⼤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套岩⽯的共⽣组合.按岩⽯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纳古陆⾮洲南美南极澳⼤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中资料试卷问题,⽽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I第六章大地构造演化

I第六章大地构造演化
(1)天山地槽Z、∈系为地台型沉积,O纪开始发育了典型的 地槽沉积。(2)东昆仑、秦岭地槽Z系为地台型沉积,∈2世开始 发育地槽型沉积。(3)祁连地槽从∈2世开始发育地槽型沉积。 说明天山、祁连、秦岭、昆仑等地槽都是在兴凯旋回之后, 在古中国地台的基础上裂陷再生的地槽,而古生代继续发展的 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则是古中国地台解体后 的残留部分。因此,古生代以来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 是奠基于兴凯旋回的演变之上的。
中朝—塔里木陆块 之南的洋壳向北俯冲, 使昆仑地槽和秦岭地槽 的大部分褶皱隆起,进 一步扩大了中朝—塔里 木陆块的范围。
古 生 代 阶 段 海 西 旋 回 ( )
6.3.2
东南沿海地槽和延边地槽也在海西旋回褶皱封闭,这是由于 太平洋洋壳板块向西俯冲挤压而致。
古 生 代 阶 段 海 西 旋 回 ( )
一、扬子旋回
中 晚 元 古 代 扬 子 旋 回 ( )
6.2.1
指元古代中、晚期 (不含震旦纪)的一个 构造旋回。川中、江汉 以及南黄海地块,通过 晋宁运动联结起来,构 成扬子准地台的基底, 同时形成塔里木地台的 基底,震旦系是这两地 台最老的盖层沉积。
我国天山、祁连、昆仑、秦岭等褶皱系中的古老变质岩多为 Pt2+3界,沉积类型属扬子型,在这些褶皱系内的中间隆起带上, Pt2+3直接出露地表。Z系与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一样属地台 型沉积。这说明晋宁运动之后,天山、柴达木、昆仑、祁连、秦 岭与扬子准地台塔里木地台一起,曾经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地台区, 并与中朝准地台相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巨大的古中国地台。
6.2.2
3.扬子旋回形成的古中国地台在兴凯旋回开始解体。证据有:
中 晚 元 古 代 兴 凯 旋 回 ( )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简介黄汲清认为,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

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

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

他指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

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解释:“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

”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体上看,从全球动力学角度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主要可以分出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域, 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是在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 2 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 2 个构造区域。

由于几个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国的叠加、复合, 使同一地带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 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 即立交桥式结构, 使中国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复杂的一个区域。

早元古代,中条旋回之后,中朝准地台形成;晚元古代扬子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形成;古生代初兴凯旋回之后,古中国地台解体,中国古生代构造格局逐步建立;晚古生代,华力西旋回之后,古亚洲大陆(古亚洲构造域)形成;中新生代,印支旋回以来,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逐步形成。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下面是正文2011年8月,百度文库登载了题为《现代地质学(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的论著,全面系统而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现将该论著内容详细介绍如下。

一、导言现代地质学起始于对欧洲和北美的研究。

但是,亚洲地质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近几十年来,随着亚洲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只有在较深入地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地质构造以后,才能对全球构造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从19世纪末叶算起,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和大地构造的研究已经有了100多年的悠长历史。

并且,随着工作的进展,陆续出版了一些重要的甚至经典的论著。

例如:F.Richthofen,1877、1882、1912;B.Willis et al.,1907-1913;A.W.Grabau,1924、1928;W.H.Wong,1926;J.S.Lee,1939;T.K.Huang,1945;陈国达,1956、1960;张文佑,1959;张伯声,1962;常承发等,1973;任纪舜等,1980;李春昱等,1982;王鸿祯,1985;Yang Zhunyi et al.,1986;马杏垣,1987;Liu Guangding,1994;程裕淇,1994。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在黄汲清教授(T.K.Huang,1945)学术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先后三次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性研究,相应地编制了三代中国大地构造图。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编制了1∶3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未出版,1960),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黄汲清等,1965)等著作,进一步阐述了多旋回构造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提出中国的几个小克拉通是活动性较大的准地台,而中国的地槽活动带则是活动性较小的准地槽褶皱带等学术观点(黄汲清,1960;黄汲清等,1962)。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报告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报告摘要: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地质演化过程、资源勘查和地质灾害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综合研究文献资料、地震数据和地质调查结果,对中国主要区域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包括华北地块、菱形地块、青藏高原和台湾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1. 华北地块华北地块是中国最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包括中国的首都北京。

华北地块主要以平坦的盆地和丘陵为主,地质构造以南北向的断裂带和褶皱带为特征。

华北地块的最著名的地质构造是中国的主要断裂带之一,包括唐山地震区和大别山断裂带。

2. 菱形地块菱形地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分,主要由喀斯特地貌组成。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以东南向的盆地和山脉为主,包括云贵高原和川西盆地。

菱形地块还包括中国最著名的地质构造之一,即三峡断裂带,这是中国最大水库三峡大坝所在地。

3.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最大地理构造单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主要由高山和高原组成,其地质构造以东西向的断裂带和褶皱带为特征。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著名的地质构造之一,其中包括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巴颜喀拉山断裂带。

4. 台湾地区台湾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被太平洋所包围。

台湾地区是中国一个岛屿,其地质构造以北南向的断层和逆斜褶皱带为特征。

台湾地区是中国最著名的地质构造之一,其中包括横贯台湾岛的中央山脉和花东纵谷。

总结: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表明,中国地质构造多样且复杂,其中最著名的地质构造包括华北地块、菱形地块、青藏高原和台湾地区。

这些地质构造对于理解中国地质演化过程、资源勘查和地质灾害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胡经国三、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1、古生代以前阶段在古生代以前,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⑴、太古-早元古代即前震旦阶段主要是中朝准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17亿年左右)。

⑵、晚元古即震旦亚代阶段主要是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7~8亿年左右)。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扬子旋回的重要性。

扬子旋回是指元古代末的一个构造旋回,以滇东为代表,主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年龄值为距今8亿年左右;另一个重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澄江运动,年龄值为距今7亿年左右。

现有的一些资料说明,扬子造山旋回形成的地台的范围远不限于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

柴达木北缘、东昆仑、秦岭、阿尔金等地均发现相当于震旦系的地台型沉积不整合于经受褶皱变质的震旦亚界或前震旦亚界之上。

而在天山、北山等地则可见和扬子、中朝南部、塔里木等地一样的地台型早、中寒武世含磷岩系。

说明这些地方当时还不是处于活动的地槽状态,而是处于稳定的地台状态。

这也就是说,经过扬子造山旋回,曾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范围辽阔的地台,暂称其为古中国地台。

这个地台在震旦系和下寒武统沉积时,经历了差不多2亿年的发展。

2、古生代以来阶段自古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生代阶段和中、新生代阶段。

在空间上,发展成为三大构造域,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⑴、古生代阶段古生代阶段,主要是古亚洲构造域的形成。

古亚洲构造域经历了兴凯、加里东、华力西三个旋回的发展。

早寒武世末,当萨彦-北蒙古-额尔古纳地槽褶皱隆起时,中国境内扬子构造旋回形成的古中国地台开始解体,形成昆仑、秦岭等中国中、西部的古生代地槽。

经过加里东旋回,到华力西旋回之后,随着中亚蒙古地槽的完全封闭,西北利亚地台和塔里木、中朝、扬子等地台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克拉通,即古亚洲。

⑵、中、新生代阶段中、新生代阶段,中国主要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控制之下。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Pz 1)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Pz 1)

三、构造活跃期的变形、 变质与应力场 D/S 角度不整合、假整合与 整合接触关系分布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韩国中部奥陶系与中石炭世的假整合
C
O
古喀斯特溶洞,成为华北鄂尔多斯大型油气田的主要储油
华北下古生界古构造
?
临津江断裂?
胶南断裂
曾有人认为:临津江为中朝与扬子板块的分界
123º E
中朝与扬子板块 之对比
) 2)应该重视生物古地理与地质构造演化史的相似性, 不同板块内部变形方向的协调性,板内古构造应力 方向与板块运移特征的协调性。 3)必须考虑地块在一定时间内、只可能沿着一定的轨 迹、进行一定距离的运移。 4)古构造复原应本着“先大后小”的原则 朱鸿与笔者,选择了精度相对较高的古地磁资料81篇 文献,采用了255个古地磁数据,编制了中国大陆及
129.1°- 83.8° 早古生代
11.7°S~2.8°N 角度不整合 近东西向 无 微弱 Sn, Pb, Zn
205.4°- 201.3° 寒武纪
10.8° S~11°S 角度不整合 近南北向 绿片岩相 强烈 W, F, Ag
四、岩浆活动与板块变位速度
占全国全部岩浆岩分布的7%
蛇绿岩套发育:
第四章 中寒武世- 早泥盆世 构造演化
中寒武世-早泥盆世构造演化
祁连期,513-386 Ma (高潮 ~400Ma)
西域板块拼合(生物组合 亲扬子) 形成祁连山-阿尔金-西昆仑碰撞带 华夏板块形成统一结晶基底 南扬子板块 发育板内褶皱 (按现代:轴向东西) 中朝和北扬子板块仅局部褶皱 北秦岭存在俯冲带 多数地块呈离散状态
Rich in ΣFeO (12.0 12.28%), MgO (7.75 5.84%), Mo (0.64 0.58×10-6), and high Zr / Hf (54.4 44) , in the mantle source area of southern part of Sino-Korean plate;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胡经国三、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1、古生代以前阶段在古生代以前,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⑴、太古-早元古代即前震旦阶段主要是中朝准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17亿年左右)。

⑵、晚元古即震旦亚代阶段主要是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7~8亿年左右)。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扬子旋回的重要性。

扬子旋回是指元古代末的一个构造旋回,以滇东为代表,主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年龄值为距今8亿年左右;另一个重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澄江运动,年龄值为距今7亿年左右。

现有一些资料说明,扬子造山旋回形成的地台的范围远不限于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

柴达木北缘、东昆仑、秦岭、阿尔金等地均发现相当于震旦系的地台型沉积不整合于经受褶皱变质的震旦亚界或前震旦亚界之上。

而在天山、北山等地则可见和扬子、中朝南部、塔里木等地一样的地台型早、中寒武世含磷岩系。

说明这些地方当时还不是处于活动的地槽状态,而是处于稳定的地台状态。

这也就是说,经过扬子造山旋回,曾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范围辽阔的地台,暂称其为古中国地台。

这个地台在震旦系和下寒武统沉积时,经历了差不多2亿年的发展。

2、古生代以来阶段古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生代阶段和中、新生代阶段。

在空间上,发展成为三大构造域,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⑴、古生代阶段古生代阶段,主要是古亚洲构造域的形成。

古亚洲构造域经历了兴凯、加里东、华力西三个旋回的发展。

早寒武世末,当萨彦-北蒙古-额尔古纳地槽褶皱隆起时,中国境内扬子构造旋回形成的古中国地台开始解体,形成昆仑、秦岭等中国中、西部的古生代地槽。

经过加里东旋回,到华力西旋回之后,随着中亚蒙古地槽的完全封闭,西北利亚地台和塔里木、中朝、扬子等地台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克拉通,即古亚洲。

⑵、中、新生代阶段中、新生代阶段,中国主要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控制之下。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的性质起初,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地台的形成演化,故称区域地质学。

它不同于狭义构造地质学,而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现代大地构造研究以全球岩石圈为对象,同时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其研究深度不仅局限于岩石圈,而且深入到了上地幔,因此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内容(一)阐述中国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具体包括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几乎所有地质领域的研究。

因此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要综合分析某一区域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以查明区域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二)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在区域资料分析基础上,从时间上把各种地质作用联系起来,形成区域动态构造演化序列,并利用古生物、同位素资料与大区域或全球构造演化阶段进行对比。

只有这样才能历史地分析区域岩石圈在地质历史中组成、结构及各种地质作用的演变与作用过程。

(三)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区域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为地球岩石圈演化提供了基本动力。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学术繁荣人们就会想到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在这个时期,不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才波峰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道与自豪的人才高地。

同时,代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他诸子思想和流派也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在20世纪中叶,在中国地质学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次学术繁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的五大学说或学派。

虽然这次百家争鸣局面持续的时间很短,其意义也不能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或许能使我们得到新的启迪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现将中国地学界公认的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或学派简介如下一、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科学。

它是由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研究中国及东亚地质构造的基础上,总结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长期实践经验而创立的地质学与力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0世纪20年代,关于大陆运动起源问题有许多不同的学派,但是其主要争论在于活动论与固定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之争。

1926年,李四光先生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1929年,发表《亚东一些典型构造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1933年,发表《东亚构造格架》;1939年,出版《中国地质学》。

20世纪40年代,他正式提出地质力学一词,并以构造体系为指导,继续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1945年,他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从而使地质力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中国和世界地质科学之林。

在地质力学中,地壳岩层、岩块中的褶皱、节理和断层等地质现象,称为构造形迹。

构造形迹的规模大小不一;可以大到展布于地球上的山脉,也可以小到由矿物晶格位移和矿物定向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等。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2)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2)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2)胡经国六、地壳-上地幔结构——镶嵌构造和立交桥式结构中国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平面上的镶嵌构造和三维空间上的立交桥式结构为基本特征。

1、镶嵌构造1945年,黄汲清首次注意到中国大陆不均匀的构造镶嵌现象(T.K.Huang,1945)。

1962年,张伯声在《镶嵌的地壳》的著名论文中提出中国大地构造学中的镶嵌构造观点(张伯声,1962)。

在新的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上,这种不均匀的构造镶嵌现象显示得更为清楚。

整个中国的构造图像就是一幅复杂而又有秩序的镶嵌图画(mosaic)。

在古亚洲构造域,卷入古亚洲造山区的亲西伯利亚和古中华陆块与其间的造山带形成古生代的镶嵌构造。

所谓“哈萨克斯坦板块”,实际上是由可切诺夫-伊塞克、巴尔喀什-伊犁、准噶尔等地块与其间的加里东造山带组合而成的镶嵌地块。

吉黑地块也是镶嵌地块,由布列亚-佳木斯、兴凯、松花江等地快与其间的造山带组合而成。

在特提斯构造域,卷入特提斯造山区的亲冈瓦纳和古中华陆块与其间的造山带以及该构造域中现今的盆地、山脉构成在地质、地貌上都有清楚显示的镶嵌构造。

在环太平洋构造域,由于环太平洋构造域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域几乎呈直角交切、叠加,因而形成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镶嵌图案。

镶嵌构造块体之间无例外地都以断裂为界。

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和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以及若干西缘断裂,构成现今亚洲大陆的一级镶嵌构造边界。

从更大范围讲,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使大西洋(陆)半球与太平洋(洋)半球镶嵌构造边界;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和爪哇海沟,是南(洋)半球与北(陆)半球的交界线(马宗晋等,1989);昆明-银川一线的断裂系统(即所谓的南北构造带),构成特提斯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界线;西昆仑北缘、阿尔金、祁连北缘、龙门山等断裂带,构成青藏高原镶嵌块体的北部及东部的边界;阿纽伊、上扬斯克山前、蒙古-鄂霍茨克、中朝北缘、北大巴山-大别山前缘、江山-绍兴等断裂带,构成中国东部及邻区诸镶嵌块体的北部边界。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大陆的裂解与重组是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已有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大陆岩石圈的裂解与重组,使得在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超级大陆。

超大陆的裂解,形成新的洋陆格局。

这些裂解的古超大陆的块体,经过了离散和汇聚的演化过程,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超大陆。

这新的构造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我们见到的地壳中的构造现象。

我们研究大陆的地质历史或重建形成过程,首先就要恢复这些大陆形成演化的裂解与重组的构造旋回。

(1)前南华纪演化阶段中国太古宇—古元古代(18亿年以前)大地构造中国中元古代—新元古早期(18Ga~820Ma)大地构造(2)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Ma)演化阶段中国南华纪—震旦纪(820~541Ma)大地构造期中国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Ma)大地构造期中国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Ma)大地构造期中国泥盆纪—早二叠世大地构造期中国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9~227Ma)大地构造期(3)晚三叠世—新近纪(227~2.6Ma)演化阶段中国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7~176Ma)大地构造期中国中侏罗世—白垩纪(174~65Ma)大地构造期中国古近纪—新近纪(65~2.6Ma)大地构造期一、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大地构造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习称早前寒武纪)的地质记录主要保存在于华北陆块区,在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区和泛大洋众多的地块中也有零星出露。

依据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中国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构造单元进行了初步划分。

划分的主要原则和依据是:①前新太古代陆核特点;②具有弧盆系性质的岩石构造组合(划分早前寒武纪陆块边界的标志),如绿岩带和由侵入岩构成的岩浆弧(TTG和DMG组合)、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带等;③变质和变形作用特点(P-T-t轨迹的差异);④关键地质事件(Keyevents)的性质、序列和特点;⑤上覆的晚前寒武纪沉积盖层特点;⑥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2)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2)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2)胡经国四、主要构造单位地球是一个活的星球。

地球各层圈的物质总是在不断运动和转化的过程中。

因此,不论大陆岩石圈还是海洋岩石圈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循环过程。

由于中国所在的亚洲大陆主要是在显生宙形成的,因而显生宙形成和再循环的大陆地壳在中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我们用4张图(略)来概略表示中国及邻区也就是东亚的主要构造单位。

图4是一张亚洲大地构造简图。

主要表示中国大地构造与几个全球性构造带的关系。

图5表示东亚的一级构造单位,特别标出了3个陆块群。

图6表示东亚大地构造的详细分区,标出了地台、准地台、造山带和卷入造山带中的一些较老地块。

图7表示东亚中新生代构造。

1、前寒武纪形成和在循环的大陆地壳前寒武纪形成和在循环的大陆地壳,几乎遍布中国及邻区的每一个构造单元,但是少受或未受显生宙强烈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改造的前寒武纪大陆快却只有西伯利亚克拉通(西伯利亚地台)、印度克拉通(印度地盾)和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几个小克拉通(准地台)。

中国或东亚大陆是由一些小陆块(小克拉通或准地台)、众多微陆块和造山带(或褶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

按发育历史和构造属性,这些微小陆块可分为3组,即:亲西伯利亚陆块群、亲冈瓦纳陆块群和古中华陆块群。

⑴、亲西伯利亚陆块群亲西伯利亚陆块群,构成西伯利亚结构复杂的大陆边缘,包括:巴尔古津、图瓦-蒙古、中蒙古-额尔古纳、雅布洛诺夫等地块;具有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文德-早寒武世沉积盖层。

在显生宙时期,它们均已强烈卷入萨拉伊尔(兴凯)、加里东、华力西以至燕山造山作用。

⑵、亲冈瓦纳陆块群亲冈瓦纳陆块群,包括:羌塘、拉萨、中缅马苏(惮泰)等地块。

它们原来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

已发现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的结晶基底和广泛的500Ma左右的构造-热事件。

冈瓦纳虽然也具有元古宙和太古宙的结晶基底,但是泛非旋回的构造-岩浆作用却是该大陆最终形成的标志。

在特提斯打开以后,在中、新生代阶段,从冈瓦纳裂解出来的亲冈瓦纳陆块群强烈卷入印支、燕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成为特提斯造山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2006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先生在《地学前缘》第13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的文章。

现将该文中关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该文指出,近代大地构造学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包含有更深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以及其它星球的影响。

因此,就其研究范围来看,也可以称为全球构造。

而区域大地构造学则主要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的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生和发展规律。

它是一门资料多而广、地域大而深、理论性强、与多种学科关系密切、应用面广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20世纪前半期:奠基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路线或区域地质调查和趋于地质制图。

早期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外国学者有R·庞培勒(1862)、F·V·李希霍分(1868)、B·维理士(1903)、B·A·奥布鲁契夫(1880-1906)、J·C·勃朗(1907-1910)、T·德普拉(1909-1911)、小藤文次郎等。

在中国学者中,首先要提到鲁迅(周树人)于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

他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也。

”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拉开序幕。

稍晚,李四光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以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

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也是这一时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成果。

特别是李四光的《中国地质》(1939)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两部经典著作的出版,更是这一时期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精辟总结。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所以,1949年以前的研究成果较少。

但是,李四光和黄汲清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20世纪50-60年代:大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引进前苏联的大地构造理论,构造层的划分和深断裂的概念,使大地构造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青藏地质考察,祁连山区域地质的构造演化研究,大区域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巨大的郯庐深断裂的发现和证实,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以及石油、煤田、区域水文工程地质、矿田矿区构造的研究等,都使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突出的表现是将各种区域构造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出现了不同大地构造学术观点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其中,重要的有:1、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观点1945年出版的《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学术观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50-60年代,举办了几期“地质力学研究班”,培养了人才,完善了理论。

1962年,出版了《地质力学概论》。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研究,建立了经向、纬向及华夏式构造体系和大、中、小型扭动和旋转构造新类型。

其中,《旋转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复合问题》(1955)被译成俄文在前苏联正式发表。

开展了地应力测量及模拟试验等工作,对各种扭动构造型式形成的体系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分析。

2、黄汲清的多旋回构造观点1945年,黄汲清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多旋回构造学术观点的诞生。

这一学术观点通称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简称多旋回构造说或多旋回说。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汲清亲自指导下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300万大地构造图》和专著《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1960),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和总结,指出多旋回是中国大地构造及其发展演化的最明显的基本特征。

3、张文佑的断块构造观点50年代中期,张文佑引用深断裂概念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特征和成矿条件。

认为,断块运动在中国和世界的构造及其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划分出中国不同层次的断裂构造,建立了中国区域断裂体系,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规律,从而创立了断裂体系和断块构造学术观点,简称断块说。

并且,由他主编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图》和专著《中国大地构造纲要》(1959)。

4、陈伯达的地洼构造观点1956年,陈伯达发表了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

1959年,正式提出了“动”“定”转化递进律。

1960年出版的《地台活化及找矿意义》是该学术观点的经典著作。

认为,中、新生代地台重新活动,是地壳构造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演化规律。

地壳演化是多阶段、螺旋式交替递进的演化,故称“动定活化递进律”。

5、张伯声的波浪镶嵌构造观点1962年,张伯声提出了向前的地壳概念。

他认为,地壳是由集中的条状活动带或活动面把分散的块状较稳定的地块拼合起来而形成的。

1965年的《从镶嵌构造观点说明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文,系统阐述了这一学术观点。

在上述大好形势下,由马杏垣领导的北京地质学院区地教研室,全面总结了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以槽台说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各学派的优点,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一书。

其主要观点已分别以中文在《地质学报》(1961)和俄文在《中国科学》(1962)发表。

在这一阶段,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得以迅猛发展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⑴、1949年以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探工作的广泛开展,不断对区域地质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需求,给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加大了研究的深度。

⑵、理论和观点的提出,既要建立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又必须要有思维的突破,才会有认识的升华。

20世纪50-60年代,广大地质工作者自觉学习自然辩证法和哲学思维方法,从大区域以至全球角度分析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联系,探讨地球物质客体的运动过程,从而促进了各种新的大地构造学术观点的产生。

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时空跨度很大,形成的自然条件复杂,加之区域差异明显,出现不同的学派和观点是必然的。

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各有所长。

实际上,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

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就曾分别请李四光、黄汲清、张文佑等诸教授到校作学术报告或讲课,使师生受益匪浅。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大发展,反过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最突出的例子是,促进了石油普查勘探的开展。

李四光、黄汲清等的学术观点都在不同的方面和程度上指导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以及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石油普查和研究实践;石油及地质部门、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在油气勘探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对中国东部大庆、胜利等一系列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三、20世纪70年代:反思与急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海洋地质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人们的视野扩展到了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

1962年,H.Hess在一篇以“地球的诗篇”的畅想中,提出了海底扩张的论断。

1965年,T.Wilson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

1967年,Vine发现了海底磁异常带,给予海底扩张以科学的解释,并导致了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此时,中国正陷于十年动乱,处于与世完全隔离的状态。

直到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传入中国时,人们才吃惊地发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

人们在反思政治动乱和科学封闭的惨痛教训之余,感到必须急起直追。

尹赞勋首先引进板块构造学说。

李春昱继而三论板块构造,活跃了学术气氛。

1979年,美国板块构造代表团访华,促成板块构造学说引进工作全面开展。

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使一批地质学者开始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观点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进行研究。

李春昱在70年代初就组织研究组,解释了西秦岭中生代早期的混杂堆积,讨论了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板块碰撞缝合线问题。

常承法和肖序常分别提出南亚次大陆与青藏高原碰撞形成的雅江带、斑公湖怒江带以及祁连山带板块缝合线。

在青藏高原长期综合性考察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于1979 和1980年分别举行了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

指出,莫霍面在冈底斯区埋深最大,因而青藏高原区域性布格重力值偏高。

郭令智及其研究集体,对西太平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沟、弧、岛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自前寒武纪早期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规律,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

朱夏(1980)指出,中国存在两个世代、两种体制的含油盆地:古生代为槽台体制含油盆地;中、新生代为板块体制含油盆地。

王鸿祯以活动论观点讨论了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分区(1981)和中国地壳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1982)。

马杏垣(1979)认为,重力是板块运动的力源之一,对所有类型的板块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他还引用板块观点编制了《中国前寒武纪1∶1400万构造格架图》。

李春昱以板块构造观点编制的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1982),可以看成是这一阶段对板块构造研究的总结。

其次,是使中国已有的大地构造学术观点受到了启发,吸取了板块构造说的先进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学术观点。

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1976年和1978年,分别编制出版了1∶400万中国构造体系图和文字说明——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同时编制了除了西藏和台湾以外的各省、市1∶100万或1∶50万构造体系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以黄汲清为首的研究集体,进一步发展了多旋回说,将多旋回说扩展到了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以及板块构造运动的多旋回性。

他们新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1979),第一次比较详细地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线;同时,出版了专著《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

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张文佑为首的研究集体,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和全球的断裂体系,建立了X、I、Y、S、V型体系和岩石圈、地壳、基底和盖层4个等级的断块,认为板块可被认为是岩石圈断块的一种特殊形式(1978,1980)。

由他主编的1∶500万《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981),对海陆构造演化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陈国达在板块说的启发下,进一步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特点(1975),编制出版了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1978)和专著《中国大地构造概要》(19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