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理化特性表PDF
危险化学品一氧化碳危险特性及有害识别表
危险化学品一氧化碳危险特性及有害识别表品名一氧化碳分子式CO英文名危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危规编号21005化学类别非金属氧化物主要物化性质纯品一氧化碳无色、无嗅、无味的气体。
熔点(0C)-199.1 沸点(0C)-191.4 相对密度(水=1) 0.79 相对密度(空气=1)0.97 临界温度(0C) -140.2 临界压力(MPa) 3.5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忌物:强氧化剂、碱类。
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碳。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包装运输包装分类:Ⅱ包装标志: 4,14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危险特性燃烧性易燃闪点(0C)<-50 爆炸下限(%)12.5 爆炸上限74.2 引燃温度(0C) 610 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最大爆炸压力(MPa) 0.720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和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对人体侵入途径主要为吸入,其健康危害是一氧化碳通过肺泡进入血液,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近300倍,致使血携氧能力下降,同时新形成的HbCO 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且HbCO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因此,阻碍了氧的释放,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时,如系轻度中毒,中毒者头痛、头晕、耳呜、心悸、恶心、呕吐、无力、意理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时间短,经脱离现场进行抢救,可较快苏醒。
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不同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见下表,可供参考:CO浓度(ppm)滞留时间(h)对人体的影响程度5-30 对呼吸道患者有影响30 >8视觉及神经机能受障碍,血液中CO-Hgb达5%40 8 气喘70-100 1 中枢神经受影响200 2-4头重、头昏、头疼、血液中CO-Hgb达40%500 2-4剧烈头疼、恶心、无力、眼花、虚脱1000 2-3脉搏加速、痉、昏迷、潮式呼吸2000 1-3 死亡3000 0.5 死亡资料还表明,当一氧化碳中混有其他有害气体时,其毒性成倍增长。
CO物质特性表
灭火方法
应急处理及急救措施 禁配物
泄漏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1,3,5-三硝基苯(干的或含水<30%)对称三硝基苯物质特性 msds
食入 健康危害数据 急性毒性 职业接触限值 工程控制 呼吸防护系统 眼睛防护 身体防护 手防护 其他防护 [急性毒性] 按按 GBZ2.1-2007 进行确定。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 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 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 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 与氧化剂、碱类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 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 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 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注意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 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 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 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 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 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 344 号令),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总局 05 年第 1 号令) 、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卫生部 第 23 号令) 《危险化学 品名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 年第 1 号)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通则》 (GB 13690-2009)等法规,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 作了相应规定。
一氧化碳物料特性表
急救
措施
吸入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泄漏
应急
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强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危险特性
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燃烧性:易燃闪点(℃):<-50
爆炸下限(%):12.5爆炸上限(%):74.2
引燃温度(℃):610
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位能引起燃烧爆炸。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防护措施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及时换洗工作服。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一些重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本文将介绍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以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理化性质1. 溶解性一氧化碳是一个高度可溶于许多常见溶剂的气体。
它可以溶解在水中,并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形成一氧化碳溶液。
2. 熔点和沸点一氧化碳的熔点为-205.02摄氏度,沸点为-191.5摄氏度。
它在常温下是气态的,只有在极低的温度下才能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3. 密度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轻,约为空气的0.97倍。
这意味着一氧化碳可以在空气中向上升起,并形成容易扩散的气体。
4. 许可爆炸浓度一氧化碳的许可爆炸浓度范围广,通常在12%至75%之间。
在这个浓度范围内,一氧化碳可以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当达到爆炸极限时,可能引发爆炸。
危险特性1. 毒性一氧化碳是一种强毒性气体。
当人体呼吸进入一氧化碳后,它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导致血液中氧气供应不足。
这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甚至死亡。
2. 难以察觉一氧化碳无色无味,难以察觉。
人们在没有适当的监测设备的情况下,很难察觉到一氧化碳的存在,增加了中毒的风险。
3. 爆炸危险当一氧化碳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并达到爆炸极限时,可能引发爆炸。
这对于或封闭空间中积聚的一氧化碳特别危险。
4. 环境影响一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存在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它还可以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产生有害的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
结论一氧化碳是一种具有高毒性和危险特性的气体。
了解和认识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有助于我们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预防和减少一氧化碳的相关风险。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标识中文名:一氧化碳英文名:carbon monoxide分子式:CO 分子量:28.01 CAS号:630-08-0 危险化学品顺序号:2563理化性质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熔点(℃):-199.1 沸点(℃):-191.4 相对密度(水=1):0.79 临界温度(℃):-140.2 临界压力(MPa):3.50 相对密度(空气=1):0.97 燃烧热(KJ/mol):最小点火能(mJ):饱和蒸汽压(KPa):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碳闪点(℃):<-50 聚合危害:爆炸下限(%):12.5 稳定性:爆炸上限(%):74.2 最大爆炸压力(MPa):引燃温度(℃):610 禁忌物: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本品易燃。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毒性LD50:无资料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对人体危害侵入途径: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一氧化碳理化特性表(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文名:一氧化碳
英文名:carbon monoxide
分子式:CO
分子量:28.01
主要危险特性:第2.l类易燃气体
理
化
性
质
外观与特性: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
-199.1
沸点(℃)
-191.4
相对密度(水=1)
0.79
相对密度(空气=1)
0.97
饱和蒸汽压(k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注意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灭火方式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无意义。
眼睛接触
无意义。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慢性中毒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
急救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防护
工程防护: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危险有害特性及应急防护措施
标识
中文名:一氧化碳
英文名:carbon monoxide
分子式:CO
分子量:28.01
CAS号:630-08-0
危险化学品顺序号:2563
理化性质
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熔点(℃):-199.1
沸点(℃):-191.4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LD50:无资料
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对人体危害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能指标和危险特性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 2~60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是否对心血管有影响,无定论。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一氧化碳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灭火方法】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一氧化碳理化特性表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C。应与氧化剂、碱类、食 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 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 输 注 意 事 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 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疑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 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 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左路线行 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急 救
皮肤接触
无意义。
眼睹接触
无意义。
措 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 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食入
无意义。
防 护 措 施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而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呼吸系统防 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而具(半而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 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慢性中毒
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易燃
引燃温度(°C):610
聚合危害:不聚合
闪点(°C)(闭杯):<-50
稳定性:稳定
爆炸极限(VW):%%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其毒性表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就医。
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
燃烧性
易燃。[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
<-50
自燃温度(℃)
610
爆炸下限(V%)
"
爆炸上限(V%)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毒
性
及
健
康
【
危
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 30mg/m3
前苏联MAC:20mg/m3
美国TVL-TWA:OSHA 50ppm,57mg/m3;ACGIH 50ppm,57mg/m3
)
美国TLV-STEL:ACGIH 400ppm,458mg/m3
侵入途径
吸入
毒 性
LC50:1807 ppm 4小时(大鼠吸入)
泄漏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深度中毒可致死。慢性影响: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其毒性表知识分享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毒
性
及
健
康
危
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 30mg/m3
前苏联MAC:20mg/m3
美国TVL-TWA:OSHA 50ppm,57mg/m3;ACGIH 50ppm,57mg/m3
美国TLV-STEL:ACGIH 400ppm,458mg/m3
侵入途径
吸入
毒 性
急 救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就医。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
易燃。[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
<-50
自燃温度(℃)
610
爆炸下限(V%)
12.5
爆炸上限(V%)
74.2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泄漏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LC50:1807 ppm 4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深度中毒可致死。慢性影响: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CO理化性质
一氧化碳CO1. 别名•英文名Carbon monoxide.2. 用途燃料 , 还原剂 , 有机合成的原料 , 用于制备羰基金属、光气、硫氧化碳、芳香族酸、甲酸、苯六盼、氯化铝、甲醇,用于氢化甲酰化作用 , 用于制备合烃 ( 合成汽油 ) 、合醇 ( 羧酸、乙醇、醛、酮及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 锌白颜料 , 氧化铝成膜 , 标准气 , 校正气 , 在线仪表标准气。
3. 制法(1)碳氢化合物气体(天然气、丙皖、炼油厂气)经过活性碳层脱硫后与水蒸气及C02混合,然后通过装满镍催化剂的反应管 ( 温度 780 ℃ ) 时 , 产生一氧化碳。
CH4+H2O一一CO+3H2CH4+2H20 一一CO2+4H2因为在原料气中有 C02, 优先进行前一个反应。
经过脱水及吸收除掉 C02之后从分离塔的塔底和塔顶分别得到CO 和 H2。
CO 纯度可达 98.6%.(2)C04与烧红的煤相互作用。
(3) 焦碳或煤的不完全燃烧。
(4) 水煤气或煤气中分离出。
5) 蚁酸与浓硫酸作用。
4. 理化性质分子量 : 28.0104熔点 ( 三相点 15.3kPa): -205.1 ℃沸点 (101.325kpa): -191.5 ℃液体密度 (-191.5 ℃ ,101.325kPa): 789kg/m3气体密度 (0 ℃ ,101.325kPa): 1.2504kg/m3相对密度 ( 气体 , 空气 =1,101.325kpa):0.967比容 :(21.1 ℃ ,101.325kPa): 0.8615m3/kg气液容积比 :(15 ℃ ,10OKPa): 674L/L临界温度 : -140.2 ℃临界压力 : 3499kPa临界密度 : 301Ikg/m3压缩系数 :温度压缩系数(℃) 10OKPa 100OKPa 50OOKPa 1000OKPa15 0.9996 0.9959 0.9848 0.984550 0.9998 0.9988 0.9981 1.0070熔化热 (-205.01 ℃ ,15.36kPa): 29.9kJ/kg气化热 (-191.53 ℃ ,101.325kPa): 215.2kJ/kg比热容 ( 气体 ,25 ℃ ,101.325kpa): CP =1043J/(kg • K)Cv=742J/(kg • K)比热比 ( 气体 ,25 ℃ ,101.325kPa): Cp/Cv=1.404蒸气压 ( 一 203.43 ℃ ): 20.00KPa(-180 ℃ ): 305kpa(140 ℃ ): 350OKPa粘度(101.325kpa,0 ℃ ): O.01662mPa•S表面张力 (-193 ℃ ): 9.8mN/m导热系数 (101.325kPa,0 ℃ ): 0.02303W/(m • K)折射率 ( 气体 ,0 ,101.325kPa): 1.0003342空气中可燃范围 (20 ℃ ,101.325kPa): 12.5%~74%空气中最低燃点 (101.325kh): 63O ℃最易引燃浓度 : 30%产生最大爆炸压力的浓度 : 35.2%最大爆炸压力 : 6.3kg/cm2毒性级别 : 2易燃性级别 :4易爆性级别 :0火灾危险度 :极大一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臭、无昧、元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废弃处置:用焚烧法处置。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
眼睛接触
/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食入
-/
防护措施
职业接触限值
PC-TWA:20mg/m3;PC-STEL:30mg/m3
项目控制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物质名称:一氧化碳英文名称:carbon monoxide
危险性类别:第2.1类 易燃气体
危险货物编号:21005
UN编号:1016
物化特性
熔点(℃)
-205
沸点(℃)
-191.5
相对密度(空气=1)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7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相对密度(水=1)
1.25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 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一氧化碳理化特性表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注意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 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 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急性毒性
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标识
中文名:一氧化碳
英文名:carbon monoxide
分子式:CO
分子量:
主要危险特性:第类易燃气体
理
化
性
质
外观与特性: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 (℃)
沸点 (℃)
相对密度(水=1)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它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如在天然气、汽油、煤等燃料中,也可以是工业过程中副产物。
虽然CO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代谢作用,但是高浓度的CO会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
下面将对CO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进行介绍。
一、理化性质:1. 物理性质: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室温下呈钝化状态。
CO具有无定形、可压缩、可扩散等物理特性。
2. 化学性质:CO是一种高度与氧气反应的气体,能够在空气中慢慢氧化生成CO2。
CO的燃烧十分剧烈,但是容易爆炸。
CO的化学反应速度非常快,由于它存在强烈的亲氧性,因此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 溶解性:CO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与空气中的含量相比其溶解度可以忽略不计。
当CO溶于水中时,会形成炭酸一氢盐。
4. 密度:CO的密度比空气轻,因此容易在空气中上升,堆积并集中。
二、危险特性:1. 毒性:CO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强烈的危害。
高浓度的CO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人昏迷、窒息并致死。
低浓度的CO也可以导致人体各种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2. 环境危害:CO是一种对环境有害的气体,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破坏性和高难度的分解速度,容易对大气、水体和土壤产生危害。
CO能使大气中的臭氧浓度增加,对大气层的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3. 爆炸性:CO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还具有一定的爆炸性。
由于CO能够与许多金属、化合物以及其他气体产生危险反应,因此还可能引起爆炸等意外情况。
CO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气体,对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都存在重大影响。
因此,在应用领域中必须充分注意安全应对措施,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或环境造成伤害。
氧气、乙炔、一氧化碳等特性表
氧气、乙炔、一氧化碳等特性表标识中文名:氧;氧气oxygen 危规号:22001(压缩);22002(液化)分子式:O2分子量:32.00 UN号:1072(压缩);1073(液化)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CAS号:7782-44-7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气体溶解性:溶于水、乙醇熔点/℃:-218.8 临界温度/℃:-118.95 相对密度(水=1):1.14(-183℃)沸点/℃:-183.1 临界压力/MPa:5.08 相对密度(空气=1):1.43最小引燃能量/mJ:饱和蒸汽压/kPa:506.62(-164℃)燃烧热/(kJ·mol-1):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闪点/℃:无资料聚合危害:不聚合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极限/%:无资料稳定性:稳定爆炸物质级别、组别:禁配物: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碱金属、碱土金属等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本品不燃。
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毒性侵入途径:吸入毒性:急性毒性:对人体危害氧压的高低不同对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影响也不同。
肺型:见于在氧分压100~200 kPa条件下,时间超过6~12h。
开始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脑型:见于氧分压超过300 kPa 连续2~3h时,先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眼型: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 kPa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皮肤接触液态氧可引起冻伤。
急救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
不要涂擦。
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物质名称:一氧化碳英文名称:carbon monoxide
危险性类别:第2.1类 易燃气体
危险货物编号:21005
UN编号:1016
物化特性
熔点(℃)
-205
沸点(℃)
-191.5
相对密度(空气=1)
0.97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相对密度(水=1)
1.25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危险特性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
无资料
聚合危险性
无资料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
项目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一氧化碳的危险、有害特性表(MSDS)
一氧化碳的危险、有害特性表(MSDS)标识中文名一氧化碳英文名Carbonmonoxide 分子式CO危规号21005相对分子量28.01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理化特性沸点-191.4熔点(℃)-199.1燃烧热无资料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临界压力(MPa) 3.5临界温度℃-140.2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密度((空气=1)0.97外观形状无色无臭气体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禁忌物强氧化剂、碱类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碳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也用作精练金属的还原剂。
燃爆特性与消防闪点(℃)<-50爆炸极限(%)12.5~74.2燃烧性易燃自燃点(℃)610最大爆炸压力(MPa)0.72爆炸危险组别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灭火剂种类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毒性及健康危害车间卫生标准30mg/m3侵入途径吸入急性毒性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一氧化碳特性表21005
侵入途径:吸入
急性毒性:LCm:
L807ppm(大鼠吸入,4h)
健康
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 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 烦躁、步态不稔、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 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 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 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豆合物。
爆炸极限/%:12.5-74.2
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碳。
燃烧
闪点/C:<-50
聚合危害:不聚合
爆炸
引燃温度/C:450
禁配物:强氧化剂
危险
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性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必须佩带空气呼 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方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 火结束。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一氧化碳特性表
中文名:一氧化碳
英文名:carbon monoxide
分子式:CO
分子量:28.01
标识
危险化学品序号:2563
UN编号:
1016
CAS号:630-08-0
危险性类别:易燃气体,类别1;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