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 大学校长。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 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 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 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 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
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 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 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 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 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
吉礼
凶礼 军礼
宾礼
嘉礼
吉礼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
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 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 牺牲的总称。
凶礼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
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 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 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 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 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 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 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 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中国古代文化基础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基础常识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史诗”。
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豪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宋: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阿巴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一般是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 蒙学教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 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 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 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 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 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 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 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 模。
;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 (2) 用于介绍或作传。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 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 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XXX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XXX俱诣XXX”,“XXX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XXXXXX于前,XXX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墨客XXX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XXX;XXX因斋名为XXX而被称为XXX、惜抱先生。
再如称XXX为聊斋先生,XXX为饮冰室主人,XXX为XXX(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墨客XXX是襄阳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曲江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XXX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XXX;明朝戏曲家XXX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XXX 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XXX;XXX是广东南海人,人称XXX;XXX领袖XXX被称为XXX(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XXX(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身世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XXX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XXX为唐代望族,故XXX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众人遂称其为XXX。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12)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正:江南是从古到今变化的。
古代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没错的。
春秋到汉朝指湖北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
近代室苏南,浙江一带。
)(13)江左:即长江以东。
(正: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推荐5篇)
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推荐5篇〕篇1:中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不少成语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这些成语,就是我们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纪时。
如:寅吃卯粮半夜三更钟鸣漏尽丁是丁,卯是卯2.科举。
如: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名落孙山3.建筑。
如:登堂入室大相径庭门当户对户枢不蠹蓬荜生辉偷梁换柱雕梁画栋4.服饰。
如:峨冠博带袍笏登场被褐怀玉纨绔子弟集腋成裘5.器物。
如:钟鸣鼎食觥筹交织举案齐眉席不暇暖循规蹈矩奉为圭臬权衡利弊6.度量衡。
如:咫尺天涯枉尺直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壁立千仞以升量石才高八斗千钧一发半斤八两锱铢必较7.军事。
如:烽火连天大动干戈剑拔弩张折戟沉沙围魏救赵三十六策,走为上策8.艺术。
如:五音不全黄钟大吕引商刻羽滥竽充数室如悬磬胶柱鼓瑟铜琶铁板急管繁弦哀丝豪竹龙飞凤舞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铁画银钩胸有成竹画龙点睛梨园子弟插科打诨一板三眼9.宗教。
如: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无主天花乱坠昙花一现聚沙成塔醍醐灌顶篇2: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中考复习指导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中考复习指导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法和礼俗【宗法和礼俗】(一)宗法【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那么。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那么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稳固贵族世袭统治效劳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长儿子。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儿子。
【考妣】旧时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目录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2、科举前选拔官员3.科举制名称4、古代学校5、古代学官二、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2、古代礼仪3、古代位次4、古代讳称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2、兼称几项3、古代谦称4、古代敬称5、古代贱称6、特殊称谓四、古代职官1、古代官职概述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五、天文历法1、天文名词解释2、历法名词解释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4、古代计时单位六、古代地理1、地区名2、政区名3、山川关隘名4.地名古称别称七、武器刑罚1、古代武器2、古代酷刑八、饮食器用1、饮食习俗2、古代饮食3、古代食器4、古代炊具5、古代酒器6、古代家具7、古代车马九、典籍辞书1、诗文典籍2、诗文集命名方式3、史书编写方式4、目录丛书5、字典辞典十、音乐文娱1、音乐名称2、文体娱乐十一、计量商贸1、度量衡名称2、商业贸易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2025届高考文化常识复习:古代基础文化常识+课件
12.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 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
是徵音的变调,音调悲凉。
13.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成语”白 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
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错, “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发家”的意思。
7.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 牲全备为‘太牢”。 “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 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8.游其门,指后辈学子非常仰慕当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因为古代设官分 职,官员都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
10.出,古代对京官外调的一种说法, 11.谥,即谥号,古代指在对某个历史人物盖棺论 定时,选用的一个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平辈、晚辈称字表尊敬”错误。对平辈、尊辈称字表尊 敬。
3.万乘:古代一辆四匹马驾的兵车,车上3名甲士,外加 72名步卒,称为“乘”,按周代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 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4.在古代,“拜”“授”“除”“补” 表示授予官职, “拔”“擢”“陟”表示升迁官职,
“贬”“谪” “左迁” 表示降职,“罢”“黜”“废” 表示免除官职。
5.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谷神和土神是在以农为 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后来成为国家 的象征。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6.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最尊贵的皇帝座 位是座北向南。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北面",而把 称臣叫作"南面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7."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 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 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郎中作为医生始于宋代。宋 代南方称为医生,北方称为大夫。 8."丈人"可以指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也可以专指 妻父,《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中的"丈人"是 前一个意思。正确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强调仁爱、道德、礼仪等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孔子,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著名格言。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老子,著有《道德经》等重要著作。
3.佛教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净心自淨”等教义,强调解脱生死苦难。
4.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有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诗歌方面,杜甫、李白等是著名的诗人;散文方面,韩愈、柳宗元等是重要的代表作家;戏剧方面,曹操、汉赋等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
5.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治理方式。
6.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
其中,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中国还发明了磁铁、漏壶、地动仪等。
7.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是一种具有专制性质的政治制度。
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国家的政权、制度和社会等方面都受到他的统治。
8.秦朝统一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始皇帝通过对外战争和内政措施,最终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9.三皇五帝: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人类最初是由三皇五帝所统治。
三皇是神奇的存在,五帝是人类的始祖,他们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0.京剧: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代表了中国戏曲文化的最高艺术成就。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配合唱腔、音乐和舞蹈,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常识,这些文化传承了数千年,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常识题库及答案
传统文化常识题库及答案1. 问: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什么?答: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2. 问: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是什么?答: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3. 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4. 问:中国京剧的四大角色类型是什么?答:生、旦、净、丑。
5. 问:中国古代的“五经”指的是哪五部经典?答:《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6. 问:中国茶文化中的“六艺”指的是什么?答:茶艺、茶道、茶礼、茶器、茶宴和茶诗。
7. 问: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答:借景、对景、障景、框景、漏景等。
8. 问: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包括哪些内容?答:礼、乐、射、御、书、数。
9. 问: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的四大经典是什么?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10. 问: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什么是“四合院”?答: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一种形式,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中间为院落。
11. 问: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12. 问: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是“汉服”?答:汉服是指汉族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包括深衣、襦裙、袍服等。
13. 问: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是什么?答:五行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并且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14. 问:中国的传统礼仪中,什么是“三拜九叩”?答:三拜九叩是一种传统的礼仪,表示对长辈或尊者的极大尊敬,通常在重要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进行。
15. 问: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什么是“五音”?答:五音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基本音阶,包括宫、商、角、徵、羽。
16. 问: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什么是“工笔”和“写意”?答:工笔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精细描绘技法,注重细节的刻画;写意则是一种注重表现画家情感和意境的绘画技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一、人的称谓谦称: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单幼亲属,前者如塞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2、自称:愚、敝、卑、臣、仆3、帝王自称:孤、寡人、朕4、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5、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称:妾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叫做“尊称”。
(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仁,称同辈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通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三种: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主张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仁爱”,追求“仁者无敌”的境界。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家庭教育和社会秩序,对古代中国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以自然之道为准则,追求自由、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思想强调非行动,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佛教: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通过翻译、宣传和传承等方式在中国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主张通过修行消除痛苦,追求解脱和觉悟。
4.四书五经: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用以教育和培养中国士人的道德观念和修养。
五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古代中国的经典典籍,被视为国家治理与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5.文字和书法:中国古代文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最初采用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许多拼音和字根组成的象形文字。
书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将文字与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各种风格独特的书体,如楷书、草书和行书。
6.音乐和舞蹈:中国古代音乐和舞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音乐以雅乐和俗乐为主,雅乐用于宫廷和祭祀,俗乐用于民间娱乐。
古代舞蹈在宫廷和庙会上广泛演出,以婉转多变的身姿和动作展示表演者的艺术技巧和情感表达。
7.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8.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讲究均衡和比例,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9.中国古代服饰:中国古代服饰多样丰富,不同朝代、地区和社会地位的人穿戴不同。
例如,汉族传统服饰有汉服、袍褂和襦裙等,隋唐时期盛行着华丽的宫廷装束,以及唐装和宋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
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
“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
B.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年。
C. 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
又叫“及笄”。
D.古人对整岁数有特定称谓。
如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半百,60岁叫花甲,70岁为古稀。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B.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老师的简称。
C.尚书是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
D.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是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C.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不可以兼任。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C.大司马,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太尉。
D.参军,是“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高一等。
B.各个朝代的“大夫”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C.士大夫,是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D.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1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如司马迁,就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
B.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D.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
战国始有,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唐朝。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不能称为太守。
C.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D.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校尉是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B.教头是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C.提辖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宋江。
D.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B.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或送礼等。
C.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D.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即东官苍龙;北官玄武;西官白虎;南官朱雀。
B.昴mǎo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
D.白虹贯日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曲星,旧时迷信说法,是主管仕途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B.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D.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逐鹿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B.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即专指长江,“河”则专指黄河。
D.江左即长江以西。
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
所以我们现在认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会试,又称春闱。
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