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一、课时:3课时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2.难点:文言实词、虚词,课文翻译,对每章要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①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②30—50岁,欲仕不能。

③50—55岁,在鲁从政。

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⑤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4)后世这样评价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3、《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1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理解字词基础上深入解读十二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孔子思想;2.学以致用,能用十二章内容解读社会事件,体会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学以致用,学会用千年前的圣人教诲来解读时事。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其思想言论直至今天依然被我们推崇。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读《论语》十二章,探寻孔子的思想。

齐背《论语》十二章。

探讨:(1)《论语》十二章是关于哪方面的言论?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明确:是关于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个人修养、求学处世?君子食无求饱: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

排除干扰、重在实践、虚心请教求学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处也。

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礼乐是情感表现,仁则是道德情感需求。

处世朝闻夕死:仁人志士对生命意义的定位求学义利之辨:义是公心,利是私欲处世见贤思齐:类似“就有道而正焉”,后者更主动,本句具有随机性——遇到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求学质胜文则野:质,先天的,质朴无华的,质朴本性;文,后天的,经过学习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

内心真实醇厚,接人待物有礼有节,说话做事有礼貌修养,才是君子。

处世仁以为己任:读书人以践行“仁”(爱人)为责任处世未成一篑:做人做事贵在行动并坚持处世智者: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自然就有判断力仁者:心怀仁爱,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不会忧虑勇者: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处世克己复礼:克己是对内修养,复礼是外在表现,对外要求不看、不听——克制自己,不被礼乐崩坏的现实通化不说、不做——用礼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处世恕:如自己的心,但要记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世《诗》:学《诗三百》是做人做事的起始。

《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之《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出现的“君子、仁、义、礼、道、诗”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3.体验、欣赏“仁、义、礼、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4.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为本”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第二单元说明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单元研习任务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

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2、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

”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中出现的“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

3.以“君子”为轴,梳理各章中的内在关系,理解君子“义利观”和“内求外修”的内核。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君子的美好品格。

一、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预习检测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3.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君子为轴,内求外修“君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君子”是孔子想要通过教育培养的目标。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开学第一课任课教师备课日期科目语文年级高二年级任教班级课时4教学目标必备知识深读文本,掌握基本字词,能翻译全篇关键能力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具体情境的实践与运用核心素养总体理解君子的形象(1、4、6、7、9)君子之学(1、3、5、8、12)和君子之仁(2、10、12)教学重点与难点总体理解君子的形象,结合文本进一步分析君子之学和君子之仁教学方法与工具PPT情境创设与演练传统文化介绍【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过程】单元导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起或扑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会其妙处。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

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

二、研习文本1、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自己。

教学活动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领会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评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注释和参考资料独立研读文本,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2.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讨论,就孔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等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在理解孔子仁、义、礼等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将对孔子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思考用评点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今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2周年纪念日,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道精神,由辅仁高级中学语文组举办“读圣贤书,明仁义理”的纪念活动,师生共同接受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的洗礼。

高二语文组负责的是围绕《论语》的学习举办一系列的交流研讨和写作评价活动。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但对高中生而言,《论语》的阅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章句虽短,却是“微言大义”,学生知道大致的字面意思,却很难把握章句的核心思想。

所以,先鼓励学生课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理解这十二章的字面意思,对文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对十二章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准确地注解,也能对十二章句的文意初步加以解说,然后在课上提出自己的困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惑。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第一章中的“就”如何准确理解?2.第二章中为何要将“仁”和“乐”联系在一起?3.第三章中的“闻道”如何理解?4.第四章中的“君子”和“小人”如何理解?5.第五章中的“见贤思齐”和第一章中的“就有道而正焉”有何不同?6.第六章中的“文质彬彬”如何形容君子?7.第七章中的“重”和“远”如何理解?8.第八章中的“止”和“进”如何理解?9.第九章中的“仁者不忧”如何理解?10.第十章中的“克己”和“复礼”有何联系?11.第十一章中的“恕”是否可以理解为“宽恕”?12.第十二章中孔子为何要提出学《诗经》?讨论解决困惑(师生互动):1.第一章中的“就”是“到,赴”的意思,即不断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主动虚心去请教学习。

《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士人的最高人格理想理念。

2.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3.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结合《论语》中关于学习目的的部分章句,深化对“以学求仁”的理解。

教学难点:用分类、联系、整合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了解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士人的最高人格理想理念。

1、轴心时代:什么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个“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

……概念。

他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选自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雅斯贝尔斯指出,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中国有孔子、老子等。

这时,几大文明古国同时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超越与突破,由文化的原始阶段飞跃到高级阶段,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截止,一共约有550年的时间。

其中,“从周平王东迁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三百〇三年”,为春秋时代;“春秋以下,迄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告成,其间共二百四十六年。

即所谓战国时代。

”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化,造成百家争鸣的大时代”。

“人类历史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他们又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课题《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课堂导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击我们的心扉。

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观看视频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2.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有(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敏、喻、质、史〞等文言词语含义。

2.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分。

3.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4.学习“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2.解读“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论语?十二章,记载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叙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前六章。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学问要点:1.?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见、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那么等。

2.文化常识:八佾:读音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

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国君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别待遇。

(二)承当的单元任务:35页学习提示: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标准性原那么,深化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根底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根本观点。

三、学习活动(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解:1.安:安闲、安逸。

2.敏: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 “君子〞一词的理解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社会,贵族传统正在崩溃。

孔子为君子重新下定义,将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

身份君子是指:贵族社会的成员,依据血统关系组成。

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道德君子是指: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气。

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学问,还有他们更不具备的底层经受。

《论语》十二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今天一起学习他的《<论语>十二章》。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先为宋国贵族,至孔子时家道已经衰落。

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官。

中年以后,主要时间都用来整理诗书礼乐,授徒讲学。

一度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

因不满季桓子的所作所为,遂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共历十四年,皆不被重用。

最后仍回到鲁国,整理文献,教育弟子,直到去世。

孔子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宣扬仁政。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他曾经整理过《诗》《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主要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孔子的言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的思想观点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4.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礼与乐——制度文明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反映人们的仁德。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仁——礼乐的核心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忠:忠是忠诚、敬业、尽职的表现。在学习中,要关注忠诚的重要性,如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事业等。
3.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
-恭敬:恭敬是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表现。学习《论语》中的恭敬,要关注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尊重和谦逊。
-和为贵:和谐相处、避免冲突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学习《论语》中的和为贵,要关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2.能力层面:学生在文本分析、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影响对《论语》十二章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这些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本。
3.素质层面:学生的道德观念、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直接影响着对《论语》的学习效果。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儒家核心思想
-仁: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核心,爱人、同情心、善良是仁的表现。在学习《论语》十二章中,我们要关注仁的具体体现,如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
-义:义代表正义和公正,要求人们做到无私。在学习中,要了解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如公平对待他人、维护正义等。
-礼:礼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尊重他人。学习《论语》中的礼,要关注礼仪之道,如尊敬师长、谦逊有礼等。
-温故知新:复习旧知识、汲取新智慧有助于个人成长。学习《论语》中的温故知新,要关注如何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创新。
-三省吾身:自我反省、不断完善是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论语》中的三省吾身,要关注如何进行自我反省,提高道德修养。
-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卓越是个人成长的动力。学习《论语》中的志存高远,要关注如何为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核心思想
-仁:爱人、同情心、善良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网络资料,拓展学习视野,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儒家文化。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论语》十二章的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精选文献,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仁”的概念,设计问题如“你认为‘仁’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7. 《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价值与历史影响
- 儒家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文学、哲学、伦理学等
- 《论语》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东西方文化交流、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
典型例题讲解
1. 解释下列句子中“仁”的概念: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克己复礼为仁。”
- “仁者爱人。”
答案: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仁”指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即不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他人。
- 儒家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全面素质教育、个性化教学
板书设计: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二、《论语》十二章的重点语句及解读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君子不器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 仁爱精神
- 仁:爱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义:正义、合宜、忠诚
- 礼:周礼、礼节、礼仪、礼制
- 智:智慧、学识、判断力
- 信:诚信、信任、信仰
3. 《论语》十二章的重点语句及解读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的乐趣与持之以恒的态度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当堂检测
【答案】A【解析】《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当堂检测
3.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纭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克已复礼:束缚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名作动,实践、从事。
判断句
走进文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毕生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作者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的情势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一、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
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
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 20 章、492 篇,首创“语录体”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注解: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说:同“悦”,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
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
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评析: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
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注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
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评析: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与及时复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注解:(1)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
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常用来指代年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注解: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古义:可以
凭借;今义;允许为:做。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评析: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注解: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评析: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
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注解: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堪:能忍受乐:乐于学。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
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
评析: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注解: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阐述了读书求学的方法,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注解:饭,名词作动词,吃。

疏食即粗粮。

曲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