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筑与现代汉风建筑浅析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已原始人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半穴居住所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并形成聚落。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阶段。
阶段。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布平布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1)汉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建统一六国,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
汉代则在秦的基础上,进入大规模建造时期。
汉代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在汉朝中国的木架结构经达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2)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两晋、南北朝时传统建筑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佛教建筑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西亚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3)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国力富强,其建筑在继承前几朝的优秀之处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的因素,从而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汉风”建筑之实践分析
念 融入 到 建 筑 的 内 涵 中 。
【 关键词】 两汉文化 建筑文脉
谐 创 新
收藏欣赏:汉代建筑
收藏欣赏:汉代建筑汉代建筑特点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通过多年的努力,创作了一系列有着浓郁唐风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被评价为“新唐风”建筑的创造者。
李大有先生提倡“大汉上林苑项目应在保留汉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创作‘新汉风’建筑”。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建筑理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
要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汉风”建筑风格。
则必须了解和纽带建筑。
一、汉代建筑的历史地位封建社会早期—秦汉建筑,尤其是汉代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基础,对后世建筑的影响广博而深远。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早期的建筑,形象简单,现存的形象性资料仅有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很少的图象。
现在见到的秦汉以前建筑的复原设计,都是一种推测和想象。
汉代建筑,虽然其实物仅存几座汉代石阙,但大量的汉画像砖、明器等为我们提供了汉代建筑的形象性资料,对照汉代的文献资料,能够窥见汉代建筑比较真实的面貌。
另外,中国古代的早期建,其变化是非常缓慢的。
一种风格,前后延续的时间也相当长。
汉代建筑的形象,应该是包括汉代以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建筑形象。
跨越历史的长河去探究汉代的建筑时,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建筑特征,而是古代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过近3000年建筑发展的缩影。
从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高台建筑和版筑城池的雏形;从周初的陕西岐山周原凤雏村遗址中最早的四合院;从战国时的《周礼·考工记》;从秦王朝的阿房宫、骊山陵;一直到汉代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
在这一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高度统一;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技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建筑的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留下了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彪彰业绩。
二、建筑群体的风格历史进入汉代后,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为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作者:周楚雲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5期摘要: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战乱的形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但是秦因为暴政二世而亡。
汉代的政治特点被归结为汉承秦制,也就是说汉朝是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和文化,又有所创新。
汉朝持续了四百余年,在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传统自汉而始。
中国古代的建筑其实刨除适应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受到人文的思想影响是非常深的。
文章从汉代建筑的思想基础分析起,据此来进一步分析汉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从而总结经验,谈谈对当今建筑的启示。
关键词:汉代建筑;建筑风格;设计思想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51-01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重要王朝,中国绵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汉朝形成和流行的思想是最深刻的。
在建筑方面,汉代的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基础。
当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一些模仿汉代建筑的新汉风建筑,可想而知汉代建筑对于中国建筑的影响。
我们分析汉代建筑的特点,不能不从汉代社会思想谈起。
一、汉代建筑的思想基础提到汉代的思想,不能不提的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汉朝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将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国家主导思想上,符合汉代统治者的需求,得以沿用数千年。
儒家思想追求礼,通俗地说,就是追求秩序。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汉代的建筑很难有浮夸的造型,只能是规规矩矩地反映秩序和控制。
另外,汉代的思想还受到齐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齐楚文化最大的特性就是想象力丰富而又颇有巫风,所以汉代人对神鬼传说和阴阳五行是深信不疑的,在建筑上的体现就是十分重视风水和整个建筑的精气神,汉代人将建筑看做是有灵魂的事物。
另外,各种壁画也让我们知晓了汉代人思想中对神鬼的敬畏。
二、汉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汉代建筑的特点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总结
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总结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建筑风格中。
从古代到现代,建筑风格一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演变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面貌。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方传统建筑与艺术风格东方传统建筑注重平衡和和谐,倡导融入自然的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均衡、对称、谐调、和谐、顺应自然”。
典型的代表有中国古建筑中的古代宫殿、园林等,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这些建筑注重空间布局、颜色运用、艺术细节等方面,强调对称与谐调,并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二、西方古代与现代建筑特点在西方,古代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
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化在建筑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典型的代表有帕特农神殿;而古罗马更注重实用性和宏伟的建筑形式,如竞技场、斗兽场等。
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现代建筑形成了更多元、自由、个性化的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等。
三、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与影响1.文化及哲学影响:东方建筑注重内外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东方文化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
而西方建筑更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突出了人类的主导地位。
这种差异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观念,体现出东西方人们对自然与人的态度和认知差异。
2.审美观念差异:东方建筑更加注重对称、平衡与内涵,以及文人雅士的意蕴。
而西方建筑风格更倾向于个性化与从众,崇尚新颖和独特性。
这种审美观念差异源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传统,展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3.建筑材料与技术差异: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东西方选择和使用的建筑材料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偏向使用传统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注重的是与自然的和谐。
而西方建筑由于工业发展较早,更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追求结构的稳固和创新。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汉代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1.蓬勃发展的汉代建筑艺术概况:两汉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而稳定的王朝。
西汉王朝建立伊始,秦都咸阳已被项羽付之一炬,成为废墟。
乃于咸阳东南,渭水之南岸另营新都,先在秦兴乐宫的旧址上建“长乐宫”,在龙首原上见“未央宫”,继而修“桂宫”、“北宫”、“明光宫”,宫殿建筑成为汉长安城的核心建筑,总面积占了全城的三分之二。
都城长安还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其规模之大,建筑物之多,辉煌壮丽之盛,都是空前的。
城内开辟8条大街,160个居住的里坊、9府、3庙、9市,人口约50万。
汉武帝在位(前140—前87)期间,西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空前壮大,经济繁荣,加上武帝以泱泱大国炫耀于世,于是皇家造园活动达到极盛。
西汉首都长安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公元前世界罕见的大城市。
建于东汉末年的曹魏邺城,则以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规则的严整布局,开创了都城规划的新格局。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形成xx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粱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表明斗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③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未央宫有“殿台四十三”,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权贵第宅也是“并兼列宅”、“隔绝闾里”。
2.现存汉代建筑遗物:汉代的陵墓是保留至今唯一一种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四神”瓦当设计思想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瓦当的设计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信仰,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神”瓦当的象征意义
01
02
03
四神概念
四神指的是青龙、白虎、 朱雀、玄武,它们在中国 文化中分别代表东、西、 南、北四个方向。
宇宙观念
四神也被认为是宇宙的象 征,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和 谐与平衡。
守护与吉祥
四神瓦当被用作建筑装饰 ,旨在祈求家宅平安、吉 祥如意。
形状变化
在形状设计上,汉代“四神”瓦当注重通过线条的起伏、转折和组合,形成各种富有动感和韵律感的形状。这些 形状既能够表现四神的特征,也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同时,通过形状的变化和 组合,还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节奏和韵律感,使得瓦当图案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03
现代设计中对汉代“四神”瓦当 设计思想的借鉴与应用
抽象寓意
在具象表现的基础上,汉代“四神”瓦当还运用抽象的手法,通过线条的粗细、 曲直、疏密等变化,以及色彩的运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如吉祥、瑞气 、神秘等,从而增强了瓦当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色彩与形状的设计运用
色彩象征
汉代“四神”瓦当在色彩运用上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青色象征东方、春季和生机,白色象征西方、秋季和肃 杀,红色象征南方、夏季和炎热,黑色象征北方、冬季和寒冷。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瓦当的视觉效果,还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独特理解。
案例四: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造型灵感
在工业设计中,“四神”瓦当的造型元素可以为产品 设计提供灵感。比如在家具、汽车等工业产品设计中 ,运用“四神”瓦当的流畅线条和独特造型,增加产 品的设计感和艺术感。
材料与工艺
同时,在工业设计中,设计师还可以借鉴汉代瓦当的 制作工艺和材料选择。结合现代科技和工业技术,创 造出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工业产品。这种跨时代的 设计手法有助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赋予现代工 业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汉代建筑追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例如汉长安
城的规模就非常大,气势恢宏。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通过不同高度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布局,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效果。
2.建筑造型俊美,庄重大方。
汉代建筑的造型非常注重美学的表现,建筑的轮
廓线和比例都非常协调,俊美而庄重。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营造出更加优美和谐的整体效果。
3.建筑装饰华丽,雕刻精巧。
汉代建筑的装饰非常华丽,雕刻技艺精湛,各种
图案和纹样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4.建筑结构创新,技术精湛。
汉代建筑在结构和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例
如汉代的木构架建筑结构,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梁柱和斗拱,使得建筑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更强的地震力。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内部的通风和采光,使得建筑更加舒适宜人。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雄伟壮观、华丽精致、结构创新和技术精湛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汉代建筑风格被认为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影响力的一段历史。
汉代建筑风格以其简洁、典雅的特点,形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汉代建筑的特点汉代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中的优雅和独特之处在于其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首先,汉代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汉代建筑师更倾向于使用天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和黄土,以适应地方气候和资源的特点。
其次,汉代建筑追求简洁、稳定的结构,以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耐久性。
同时,建筑师还注重以纪念和纪念陈列的方式来展示历史和文化。
二、宫殿建筑汉代宫殿建筑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以洛阳宫为例,这座宫殿建筑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复杂的构造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洛阳宫主体建筑群呈“函”字型布局,中轴线上设有多个重要建筑,如景宗殿、华盖殿和望恒殿等。
各个建筑之间以回廊连接,形成了宫殿群的整体风貌。
汉代的宫殿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注重夯土墙和木构结构的应用,使整个建筑更具汉代特色。
三、寺庙建筑汉代寺庙建筑也是当时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汉代寺庙建筑在设计上注重塑造宏伟而雄浑的氛围,通过锦绣楼、山门和塔庙等建筑元素的组合来营造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例如,白马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佛教寺庙,其建筑风格简洁、大气,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元素。
寺庙的大雄宝殿是汉代建筑风格中的重要代表,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和精美细致的雕塑装饰显示了汉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
四、宅院建筑汉代宅院建筑是一种以庭院为核心的传统建筑形式。
宅院建筑以宁静、舒适的氛围为特点,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装饰来营造居住环境。
典型的例子是双拱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突出了对中轴线的重视,以及对对称和平衡的追求。
另外,汉代宅院还注重绿化和花园的设计。
如王莽故居就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而闻名,其中种植了各类名贵花卉,使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汉代风格。
总结:汉代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汉代风格的设计理念
汉代风格的设计理念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与设计艺术的高峰期之一。
汉代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宫殿、园林、家具、陶瓷等多个方面,其特点是注重实用性、自然性和简洁性。
首先,汉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实用性。
宫殿建筑、园林布局和家具设计都追求舒适实用,注重功能性和人性化。
例如,太学、太初殿等宫殿建筑布局合理、空间利用充分,同时保留了传统宫廷建筑的庄严肃穆之感。
园林中的假山、湖泊等也都是合理设计并具有实用价值的景观元素。
家具设计注重人体工学,留出合适的空间供人使用,使人们在使用中感到舒适和便利。
其次,汉代的设计理念追求自然性。
汉代设计师致力于模仿自然界的形态和色彩,力求使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在宫殿建筑中,常常出现山形、云纹、天花等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的装饰元素。
园林中的假山、湖泊等景观设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将山水揽入园中。
家具和陶瓷的装饰常常采用自然界的图案和色彩,如花卉、禽鸟、山川等,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最后,汉代的设计理念以简洁为核心。
传统汉字的简练、凝练风格影响了汉代设计师的创作思路。
宫殿、园林、家具和陶瓷等设计作品都力图用简易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涵。
宫殿建筑檐维简洁明快,装饰层次简练而不失华丽。
园林中的假山、池塘等景观处理简单大方,弱化了繁复的装饰,突出了整体格局的美感。
家具的造型简洁大方,注重对称美和空间感。
陶瓷的器形朴实无华,多为简单的碗、罐、盘等,装饰多以简洁的线条和纹饰为主。
总的来说,汉代风格的设计理念具有实用性、自然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汉代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而且对后来的设计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设计和建筑的高度成就,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汉朝建筑特点
汉朝建筑特点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精致。
汉朝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布局、结构、材料和装饰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汉朝建筑的特点。
一、布局汉朝建筑的布局以府宅和宫殿为主,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
在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宫殿成为君主权力的象征,府宅则是贵族富商的居所。
汉朝的宫殿布局以中轴线为主,被称为“坛制”。
这种布局是基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体系,即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进行布局,形成了宫廷建筑群。
二、结构汉朝建筑的结构主要以木结构为主,但同时也采用了石构造。
汉朝人善于利用土木工程技术,施工技术相对成熟。
在修建宫殿和府宅时,通常采用木石结构的混合形式,以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汉朝建筑的屋顶是其独特之处。
它以悬山式屋顶为主,即将斜面屋顶的四个角翘起,形成屋脊,给人一种悬浮的感觉。
这种屋顶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方便排水并增加通风效果。
三、材料汉朝建筑的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尤其是采用了硬质材料如楠木和樟木。
这些木材质地坚实、耐腐蚀,并且易于加工和雕刻。
同时,汉朝人还使用了石料、砖块和土壤等。
四、装饰汉朝建筑的装饰非常讲究,主要体现在雕刻和彩绘上。
汉朝人善于雕刻,经常在建筑的柱子、梁、橱窗等部位进行雕刻,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纹饰。
这些雕刻既美观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彩绘是汉朝建筑装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墙壁上常常采用艳丽的色彩进行绘制,色彩鲜艳而又富有层次感。
彩绘往往以宫廷人物、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题材,呈现出一种隆重而庄严的氛围。
综上所述,汉朝建筑展现了中国建筑的卓越艺术水平和审美追求。
其布局合理、结构稳固、材料讲究和装饰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汉朝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对汉朝建筑特点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汉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风格浅谈汉代建筑浅谈摘要: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关键词:城市建设汉代木构建筑组合式建筑楼阁陵墓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华夏大地又重现了往日的安宁与欢笑——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相对长的繁荣时期。
因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此时科技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汉朝疆域也是扩张到空前的辽阔,势力甚至也伸展至中亚;汉朝与周围许多国家有着广泛的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乐器、舞蹈、杂技、雕刻、佛教、良马和农作物,而汉朝的丝绸、漆器、铸铁术、凿井术、农业灌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
汉朝的空前的强盛,使中国人几乎和汉人划上了等号,从此"汉字,汉族"的称谓就沿用至今;汉朝的辉煌,足可以和伟大的唐朝相比,故现今人们常以“汉唐盛世”并称。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发现一座汉代木构建筑。
但这时期建筑形象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汉代屋墓的外廊或是庙堂、外门、墓内庞大的石往、斗拱、都是对木构建筑局部的真实模拟,寺庙和陵墓前的石阙都是忠实于木构建筑外形雕刻的,它们表示出木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
但这些“准实例”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室内或内部构造。
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对真实建筑的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作出形象具体的补充。
根据这些,人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才充实丰富起来。
(明器,即冥器。
活着的人相信死去的人灵魂不灭,将在另一个世界重生,因而把他生前用过或喜欢的东西仿制出来埋在墓里。
汉代房屋建筑的特点
汉代房屋建筑的特点
汉代房屋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威思想与壮丽之美的追求:汉代建筑注重体现威严和壮丽的思想,追求建筑物的规模和宏伟。
这一时期的大型宫殿、庙宇等建筑,都体现出一种庄重、壮丽、崇高的美学风格。
2.从高台向楼阁的过渡:汉代流行高台建筑,即在夯土台基上建造多层木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在汉代达到了顶峰。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汉代后期逐渐从高台向楼阁过渡。
3.庭院布局的形成:汉代建筑组合出现了庭院布局的形式,即由房屋、围墙、廊院等组成的多进式庭院,形成了由主院、跨院、偏院等组成的建筑群。
4.独特的建筑类型——阙:阙是汉代建筑的标志性类型,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其雏型是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
5.重屋之境与屋顶艺术的追求:汉代建筑追求高大的立体感,房屋多采用重檐、重楼等形式,形成了重屋之境。
此外,汉代还注重对屋顶的装饰,出现了望楼、戏楼、仓楼、水榭、门楼等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式。
6.古拙生动的构建装饰:汉代木构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梭柱、斗拱、额枋等结构构件的形式和比例上。
同时,汉代建筑装饰也极富想象力,如石雕、木雕、陶塑、壁画等,这些装饰手法共同营造了古拙生动的建筑风格。
总体来讲,汉代房屋建筑以其雄浑威严、壮丽崇高的风格,以及庭院布局、独特的建筑类型和古拙生动的构建装饰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
建筑设计——探究古代和现代建筑的设计差异和相似之处
建筑设计——探究古代和现代建筑的设计差异和相似之处建筑是人类最有力的文化表达之一,建筑设计则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建筑设计经历了众多的变革和演变,从古代的古希腊和罗马建筑到现代的钢筋水泥结构,人们对于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方式有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和创新。
虽然建筑设计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和共性。
本文将探究古代和现代建筑之间的设计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古代建筑设计的特点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特点是宏大、豪华和充满仪式感。
古代建筑的设计常常需要考虑到它所在文化、地质和气候等因素。
古希腊墨索里尼、亚特兰蒂斯等建筑所展现出来的各自文化特色,使得古代建筑常常被人们称赞为“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
在古代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功能性性质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这是因为建筑的设计初衷大部分是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便和舒适。
古代建筑设计强调永恒性、实用性和宗教性等特征。
比如长城、圆明园等的建筑风格让人们感觉到建筑的魅力和实用性。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注重技术和艺术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注重高效、省时、省钱和绿色环保。
现代建筑的设计用材更加多样化,使用的建材也更加精致。
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注重人们对于环境的安全要求。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不再仅仅是为了住房或者是建筑空间的问题。
现代建筑的设计追求的是一个整体的风格,体现的是建筑和室内设计上的一些因素和特点。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功能性需求,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美学和审美需求。
三、古代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共性虽然古代和现代建筑设计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
首先,古代和现代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其次,古代和现代建筑都强调建筑的美学要求和审美需求,注重人们对建筑的情感体验。
此外,在建筑的设计中,古代和现代都强调了建筑的文化和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中国古代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出现早于西方的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汲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高度融合了哲学、历史、政治和文艺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开始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古代元素,使得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一、走廊式建筑中国古代的走廊式建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在建筑中设计多个长长的走廊,从而能够让人们在建筑物中穿行。
现代建筑中,走廊式建筑的设计也被广泛运用。
比如,很多现代博物馆的设计采用了中国古代的走廊式建筑,这种设计能够让参观者有更好的视野和感受空间的连续性。
二、拱门中国古代建筑中,拱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
拱门是由半圆形的砖体组成,拱门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实用。
现代建筑中,拱门也被广泛应用于设计之中。
比如,一些企业的门面设计采用了中国古代的拱门。
这种设计既符合传统文化,又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非常吸引人们的注意。
三、屋脊中国古代建筑中,屋脊是指建筑物的顶部,通常由一系列的“人面兽面”组成。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屋脊元素也被广泛利用。
比如,许多现代化的银行、商场等建筑的设计都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屋脊元素,这种设计既符合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又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四、红墙黑瓦中国古代建筑中,红墙黑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
现代建筑中,红墙黑瓦因其鲜明的色彩和华丽的雕刻而被广泛运用。
比如,许多高档写字楼和商场的设计均采用了红墙黑瓦的元素。
这种设计既可以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美观度和文化内涵。
五、薄壳结构薄壳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可以用比较小的材料承受较大的压力。
在现代工程中,薄壳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桥梁、体育场馆等领域。
比如,北京鸟巢会馆的设计采用了薄壳结构,被公认为是一项工程技术的奇迹。
六、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是非常独特的建筑形式,被认为是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1]阶基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
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
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
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
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
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
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
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
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
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
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
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窗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
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
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
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
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
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
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
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干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
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
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
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何形者。
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拱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
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拱。
建筑风格古典与现代的对比
建筑风格古典与现代的对比在建筑领域中,古典和现代风格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两个不同的流派。
古典建筑风格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而现代建筑风格则追求着功能性、简约和创新。
本文将对古典和现代建筑风格进行对比,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
一、古典建筑风格古典建筑风格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
古典建筑注重对称、比例和平衡,以大规模的柱廊、穹顶和浮雕为特征。
这种风格的建筑通常以大理石和石头为主要材料,外观华丽庄重。
古典建筑风格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柱廊上的花纹和雕塑等。
这种风格的建筑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文明和历史的辉煌。
然而,古典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其注重对称和比例,限制了建筑设计的创新和灵活性。
此外,古典建筑的修建成本通常很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材料,制约了其在现代城市中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
二、现代建筑风格现代建筑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以其简约、功能性和创新的设计风格著称。
现代建筑注重利用现代科技和材料,致力于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求。
与古典建筑不同,现代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程技术使得建筑更具灵活性和可塑性。
现代建筑普遍采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新型材料,使得建筑造型更加简洁、开放。
现代建筑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应用,如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
这些特点使得现代建筑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代建筑风格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现代建筑过于冷漠和缺乏人情味,与周围环境相脱离。
此外,现代建筑的设计常常追求独特和奇特的造型,有时会导致一些建筑过于庞大和不实用的问题。
三、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古典建筑风格注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给人一种庄重、恢弘的感觉。
它通过独特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细节,展现了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艺术品位。
如今发现,中国汉代的建筑真的太讲究了
如今发现,中国汉代的建筑真的太讲究了汉代统治时间达四百年之久,但是我们如今已经无法看到汉代建筑的遗迹了,只能通过一些汉代时期的画像砖与画像石来看到一些痕迹。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汉代时期在城市建设、宫殿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且许多建筑规制在汉代时期得到了跨越式的进步。
汉代的建筑,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显得神秘而久远。
而且,汉代时期的建筑已经特别注重对于环境观念的架构,崇信风水之学,古人还将风水作为他们自己对于自然的看法。
尤其,在亭台楼榭建筑方面成就瞩目,值得我们通过一些图像来慢慢体悟、细细回味。
汉代建筑的美好,就像消逝的美人,纵然挽断罗裙也留不住……汉代画像石中的建筑01、汉代建筑选址,充斥着古人对于风水的态度自汉代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社会便开始流行风水之学。
在《汉书》中有记载堪舆理论为之证明,后代讹托秦、汉的风水著作,如《青囊经》《青乌经》等等,这些文献在宋代以前并无任何记录。
自《论衡》中知道,当时的风水与今未尽相同,但大体的意思却很接近。
风水开始时即联结了时间、空间、人物三重要元素,形成一种祸福判定的系统。
当时汉代的王充就有一套'图宅术'中,简要地说明了当时的宅法。
这两段文字是这样的:宅有八术,以六甲之名数而第之。
第定名立,官商殊别,宅有五音,姓有五声。
宅不宜其姓,姓与宅相贼,疾病死亡,犯罪遇祸。
商家门不宣南向,徴家门不宣北向。
则商金,南方火也。
徴火,北方水也。
水胜火,火贼金,五行之气不相得,故五行之宅,门有宜向。
向得其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宣,贫贼衰耗。
汉代画像石中的建筑汉代时期,在建筑空间上的禁忌已经十分明显,当时已经流行了一些空间禁忌的观念。
比如,太岁是木星,近代的农民历上均以太岁为凶方,不可重土与建筑,而木星绕行,约十二年一周,乃以时间改换为空间的禁忌。
《论衡》上的说法与今天略异,但观念是相同的。
择时是古来的传统。
太岁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不与太岁相触,亦不抵太岁之冲。
新汉风住宅建筑风格分析
Contents
|
01
02
汉
元
风
素 提
解取析03 Nhomakorabea6建 筑 实 例
一 汉风解析
汉代审美特点: 凝重与飞动统一,气势阔大,表现出原始古拙而强盛的生命力
一 汉风解析
汉代建筑特点: 1 中轴线的布局手法 2 阙的使用 4 多样性 5 飞动之美
一 汉风解析
新汉风建筑
——萃取提炼汉代文化与建筑的特征元素和建筑语汇,在现代 建筑设计中加以传承运用
三 建筑实例
西安·天朗大兴郡
西安·金辉天鹅湾
三 建筑实例
西安·亿润领城
西安·阳光台365
三 建筑实例
常州九龙仓时代上院
高层住宅南立面
高层住宅北立面
三 建筑实例
瑞虹新城8号
高层住宅南立面
高层住宅北立面
三 建筑实例
二 元素提取
2.阙的使用
二 元素提取
3.三段式立面
低层
中高层
高层
二 元素提取
4.屋顶形式与比例分析
二 元素提取
5.斗拱和门窗栏杆
二 元素提取
5.纹饰图案
二 元素提取
6.建筑用色
Contents
|
01
02
汉
元
风
素
解
提
析
取
0306
建 筑 实 例
三 建筑实例
西安·浩林方里
西安·龙湖水晶郦城
以简约的分隔条构成墙体平面图案; 直线条构成屋顶形象; “阙”做功能性或装饰性建筑或构筑物; 建筑色彩以赭石、浅灰、土黄等为主基调; 透过现代建筑材料传达出汉代文化所带来的空间感受。
汉唐建筑特色分析报告
汉唐建筑特色分析报告
汉唐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两个重要时期,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本报告将对汉唐建筑的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汉唐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汉唐建筑大量采用木质结构,尤其是斗拱和梁柱,木材具有弹性和韧性,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能够更好地保护建筑物。
同时,汉唐建筑还经常利用水景和山景来增加建筑的美感,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辉映,形成一幅和谐而宜人的画面。
其次,汉唐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
汉唐建筑重视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物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形成完美的平衡和对称。
例如,建筑物的庭院和屋顶的设计都追求平衡和对称,使整个建筑物看起来稳定而和谐。
再次,汉唐建筑注重装饰和细节。
汉唐建筑常常采用雕刻、彩绘和瓷砖等装饰手法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例如,建筑物的门窗、柱子和壁画等都精雕细琢,造型独特,图案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汉唐建筑注重宫殿和寺庙的建造。
汉唐时期,宫殿和寺庙是重要的建筑类型,汉唐建筑在宫殿和寺庙的建造上更加注重宏伟和肃穆。
宫殿和寺庙的建筑风格多采用檐下悬山、缭乱葱枝、金砖玉砌等技法,给人以庄严神秘之感。
综上所述,汉唐建筑具有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平衡和对称、装
饰和细节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与尊重,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优秀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汉唐建筑为后世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建筑与现代汉风建筑浅析
汉代历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蜀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长安都城,其实就是以未央宫为基础所建设出来的,长安都城以皇家的未央宫、长乐宫、桂宫、甘露宫、明光宫这五大宫为城市的核心所建筑,整个城市座北朝南,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达官贵人居住地和皇宫及其中央各官府所在地,东北处是商贸集市,外城主要是民居所在地。
西汉时期,长安的内城面积是35平方公里(见《中国建筑史》P3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如果加上外城的话,那么,就更加大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未央宫:
建筑位置:现今的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建于长安城西南角,为长安城地势最高之处的龙首原上。
西汉时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
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
修建时间: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
汉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
建筑:其周回二十八里。
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
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漪兰、无缘等殿阁。
其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长安城。
未央宫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相当于将近7个故宫大小,央宫以香木为栋檬,以杏木作梁柱,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椽端上以
璧为柱,窗为青色,殿阶为红色.殿前左为斜坡,以乘车上,右为台阶,供人拾级.黄金制作的壁带,间以珍奇的玉石,清风袭来,发出玲珑的声响。
长乐宫:
建筑位置:属于西汉皇家宫殿群。
与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
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
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
意为“长久快乐”,长乐宫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相当于约8个故宫大小。
(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
建筑: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房子为半地穴式,鹅卵石铺地后砂浆抹平地面,墙壁涂有白灰,并饰有夺目的彩绘壁画,通道和台阶铺有精美的印花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取向。
桂宫:
建筑位置:未央宫以北偏西
修建时间:此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元帝时居太子,后来居太后。
桂宫为平面矩形,东西宽800米,南北长1800米,北接西市,东邻南北向之横门大街。
宫内有鸿宁殿、明光殿等,亦建阁道通未央宫。
椒房殿:
建筑位置:在西汉都城长安城内
建筑时间: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
建筑:汉代出现了温室殿,殿内有各种防寒措施和设备,如用花椒和泥涂壁,因而叫“椒房殿”。
椒房殿是西汉时期都城长安的皇后所居住的正殿。
之所以命名为椒房殿是因为宫殿的墙壁上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进行粉刷。
颜色呈粉色,具有芳香的味道且可以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有防蛀虫的效果。
又一说,是因为椒者,多籽。
取其“多子”之意,故曰:“椒房殿”。
椒房殿也是古代皇宫的取暖设备之一。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刘邦从临时都城栎阳搬到长安入住长乐宫,这时吕雉为皇后住在长乐宫的椒房殿;汉惠帝(前195年—前188年在位)即位后未央宫基本建成,从此皇后如张嫣、窦漪房、陈阿娇、卫子夫等之后的皇后居住在未央宫的椒房殿。
建章宫:
修建时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
建筑:最大的一处离宫。
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宫殿,西区为园林。
按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
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
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
后为玉堂,建台上。
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
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
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
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
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可见:汉朝的都城规模宏阔,宫殿苑囿巨大和华美。
在工程技术方面,东汉建筑平面和外观复杂。
而近代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建造了以特定历史为背景的古风建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古代建筑的理解。
而综合来看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是抓住建筑的风格特征来表现的文化特质。
而建筑由于所处的空间环境和表现内容的不同,其形式表现也不尽相同。
例如曲阜的孔子研究院:
以浓重的汉风表现了儒家文化,加入古典的建筑语言,以达到无声的传递出古老文化的信息。
其次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也不再是简单效仿,而力求总体把握,在建筑中融入现代的特征,用现代结构形式表现古代建筑的特征。
管仲纪念馆:
整体设计采用中轴对称与园林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整体建筑采用挺拔、简洁的仿汉代风格造型,使其具有传统美的同时,更赋予了现代建筑文化的气息,还有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长沙大汉汉园、武汉汉街等。
所以,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的记载颇丰,直接影响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直至今日的汉代风格建筑再原有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和谐。
从室内到室外,从局部到整体,古典形式与现代构图穿插运用,互相对比。
注重建筑的风格与所想表达的文化气质相一致,并与环境相谐调。
有浓有淡,张弛有度,才能给人回昧和想象的空间。
参考书目
1.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2 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考古》1978 年4 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未央宫第3 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 年1 期。
4.刘庆柱:《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考古》1987 年10 期。
5.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考古》1989 年4 期。
6.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 年2 期。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发掘队:《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发掘简报》,《考古》1960 年7 期。
8.黄展岳:《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位置及其有关问题》,《考古》1960 年9 期。
9.黄展岳:《关于王莽九庙的问题——汉长安城南郊一组礼制建筑的定名》,《考古》1989 年3 期。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考古》1973 年4 期。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考古》1978 年1 期。
12.段鹏琦:《汉魏洛阳城的调查与发掘》,《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516—521 页,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