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合集下载

《悯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悯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悯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①《悯农》的是唐代诗人李绅。

这诗分其一和其二,共两首诗。

其一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二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两首诗都写得通俗易懂,直白平述,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社会当权者的痛恨之情。

②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李绅,字公垂。

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

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雅有所谓,不虚为文。

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

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

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③“悯农”的是李绅,是唐代诗人。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如果你在春天播下一粒种子,你就能在秋天收获许多谷物。

世界上没有未开垦的田地,但仍有农民饿死。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

《悯农》的是唐代诗人李白 2第二日张又新醒来,发现身边多躺着一个人,仔细一看,竟是昨夜渴望不可及的佳人你不是念念不忘“当时求梦不曾眠吗那么,满足你的一切心愿悯农的是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锄禾唐朝诗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唐诗读来朗朗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

然而,此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一说此诗的,是唐朝诗人李绅。

古诗《悯农(其二)》翻译及读后感

古诗《悯农(其二)》翻译及读后感

古诗《悯农(其二)》唐·李绅翻译及读后感
《悯农(其二)》是唐代诗人李坤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读后感。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
春天播下一粒粟,秋季收获万颗子。

四海没有空闲的田地,农夫仍旧饿死。

锄禾的日子到了中午,汗珠滴在禾下的土地。

谁能明白,在饭盘中的每一粒粒食物都是辛勤劳动的成果。

读后感:
这是唐代文学家李绅的《悯农(其二)》一诗,通过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境遇。

诗中以春耕秋收为线索,通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展现了农业的劳作过程。

然而,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美好的丰收景象上,而是转向表达对农民困苦境地的关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这表达了农民在土地不足、劳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面临生存的压力。

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一描写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农民的辛苦。

最后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通过对食物的品味来表达对农民辛劳的敬意,以及对食物背后劳动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与辛劳,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劳动的尊重。

通过这首诗,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与努力,也更加珍惜食物背后那一粒粒辛勤劳动的成果。

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探讨,请随时告诉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作者简介]李绅(772 -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 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 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 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 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 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 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 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 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 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 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锄禾

锄禾

连线 锄禾日当午,
每一粒米都是辛苦种出来的。 农民顶着炎热的太阳种庄稼。
汗水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地里。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有谁知道盘子里的粮食从哪儿来的?

锄禾 禾苗

上午 中午 午饭 午觉

辛苦 辛劳 辛勤 艰辛 千辛万苦

苦——甜 苦瓜 辛苦
1、
禾: 当午: 盘中餐: 皆: 2、我想对农民伯伯说:( 我要对浪费粮食的人说: ( )! 3、填空 一( )古诗 一( )米 一( )汗
锄禾
作者:李绅
shēn 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 绅 sòng 写的,他的诗很有名气,为世人所传 诵。
pán

jiē
xīn kŭ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我看见(
)!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锄禾:用锄头给禾苗除草。 日当午:在夏天中午最热的时候。 汗滴:农民汗水滴落。 禾下土:禾苗下面的泥土里。
谁知:有谁知道 盘中餐:盘子里的粮食。 皆: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当我们看见( 想对( )说:( ),我 )。
读了这首古诗, 你明白了什么? 不能( 因为( ), )!
写农民辛苦种庄稼的句子是: ( )。 我们要节约粮食的句子是 ( )!
)!

一年级语文悯农(其二)

一年级语文悯农(其二)

一年级语文悯农(其二)
《悯农》(其二)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

悯农(其二)作者: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简洁明了,通过“锄禾日当午”和“汗滴禾下土”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正午时分辛勤耕作的场景,汗水滴入泥土中。

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餐桌上美味的食物,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

这首诗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辛勤劳动。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这首诗描写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这首诗描写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这首诗描写
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辛勤耕种的景象,他们的汗水滴入泥土中。

通过对农民耕种的场景的描绘,诗人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农民的辛勤劳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粮食的珍惜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粒粮食。

这首诗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活的艰辛,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剥削现象。

悯农(其二) 小学一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悯农(其二) 小学一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悯农(其二) 小学一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汉乐府:汉代的乐府诗。

字词释义:①悯:怜悯,同情。

②锄禾:指用锄头清除长在禾苗中的杂草③当午:正午。

④餐:饭食,食物。

⑤皆:全,都。

诗词赏析:《悯农》是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首描写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人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提醒我们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表达出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诗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特定环境下“锄禾”的场景:农民在烈日炎炎的正午挥锄除草、汗水从他身上滴入禾苗生长的土地里。

这一个场景形象地刻画了农民劳作的辛苦,诗人没有具体说明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将“锄禾日当午”与“汗滴禾下土”相呼应,使农民劳作的艰辛不言自明。

诗的后两句,诗人抒发感慨:谁曾想过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提示我们一定要珍惜每粒粮食,因为那都是农民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

这两句诗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
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无病呻吟,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诗人的博大情怀。

知识链接:世界粮食日“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将1981年10月16日确定为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人民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锄禾日当午是谁写的诗

锄禾日当午是谁写的诗

锄禾日当午是谁写的诗
锄禾日当午出自《悯农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

出身赵郡李氏南祖。

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

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擢尚书右仆射,改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

出为淮南节度使。

唐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

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原文:李绅《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

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

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

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诗人在抒发感慨。

盘,盘子,这里指碗。

餐,指饭食。

皆,都。

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悯农·锄禾》赏析

《悯农·锄禾》赏析
李绅的诗感情朴实、语言平易近人。
写作背景
李绅之所以同情百姓,成为“悯农”诗人,与他本人的生活 经历是分不开的。
他虽出身在当官的家庭,但六岁丧父,由母亲卢氏教他读书 写字;小时候住在乡下,十五岁时母亲在惠山脚下租了房子,命 他跟着老师学习;少年时的坎坷使李绅体会到了社会的贫富不均, 他又目睹了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自然在诗中发出感慨,以 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
名句赏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诗人用非常简单的笔调,描绘出一幅 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顶着辛苦,每一颗粮食都来 之不易,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名句赏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 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 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 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 的!
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 情,对不平等现实的不满。
边学边问
诗歌中“皆”是什么意思?

感悟
农民伯伯们种地非常的幸苦!我们吃的每
一粒米都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
珍惜农民伯伯们的劳动成果,节约粮食,拒绝
浪费!
同学们, 中午在校吃饭,
不能浪费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锄禾:用锄头给禾苗除草。 日当午:在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 汗滴:农民汗水滴落。 禾下土:禾苗下面的泥土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有谁知道 盘中餐:盘子里的粮食 皆:都
解析
农民顶着炎热的太阳种庄稼,汗水滴 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地里。有谁知道盘子里 的粮食从哪儿来的?每一粒米都是辛苦种 出来的。

2023年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年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

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

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

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感想

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感想

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感想诗句“锄禾日当午”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相信大家不陌生,我们看看下面吧!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感想一、《悯农二首》全诗及注解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成:一作“秋收”。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餐:一作“飧”。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二、《悯农二首》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修辞手法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修辞手法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最明显的是
对比手法和夸张手法。

首先,这首诗的开头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艰辛与汗滴禾下
土的情景相对比,突出了农民的辛勤和付出。

其次,这首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运用了夸张手法,强调了粮食的珍贵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这种夸张的表
达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歌
的主题。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和粮食的珍贵,呼吁人们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
辛勤付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网址:时间:2013-10-22 整理: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小在百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
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