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词典》序-季羡林
翻译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交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b65da00844769eae009edc6.png)
古代翻译史
• 佛经翻译的影响: •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和中国原 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 展到极盛阶段。 •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描写往往是 “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 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增加自己身份,是百姓臣服。
朱生豪 (1912-1944)
• 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 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1929 年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到1937年 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 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1937年日军 进攻上海,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 焚。后来他重返上海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 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朱生豪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 与译稿。1942年底他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直 至去世,他总共完成了31部戏剧的翻译。
理雅各(1815—1897)
• 早期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还是一位杰 出的汉学家。 1815年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富 商家庭,1839年成为牧师并于次年开始传教生涯。 他从1841年起从事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先 后翻译《大学》、《诗经》。理雅各在香港居 留达30余年,致力于建立教会和培养传教人员。 除此之外,他的主要工作及一生中主要的成就 就是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的经典。1873年理雅 各回到英国,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牛津大学在 1875年专门为他开设了汉学讲座。从1876年起, 他开始担任牛津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学讲座教授 直到去世。
亚瑟•韦利 (1889—1966)
藏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藏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d390f5b767f5acfa1c7cd41.png)
引言:语言文字作 为文化 的载体 ,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流源 ,语 言文字是人类 交际和传达信息 的重要T具 。翻译是文化沟通 的桥梁 ,是 为人类相互交流的需要 而产 生的。藏汉 民族因所处的环境不 同而产生 出 不同的文化 ,藏汉 文化要进行沟通与交流 ,必须从反映文化 的语言文 字 人手 ,通过对藏汉 互译来 了解两个 民族之 间的文化差异 ,增进两个 民族
2 .3生 活 习俗 所 造 成 的 文 化 差 异
翻译是与 民族的交往共生 ,与文化 的互动 同在的 。季羡林在 《 中 国 翻译词典》 的序言中说 :“ 只要语言文字不 同不管是在 一个 国家或 民族 内,还是在众多的 国家和民族间 ,翻译都是必要 的。否则思想 就无 法沟 通 ,文化就难 以交流 ,人类社会也 就难 以前进 ” 。由此可见 ,通过 翻译 能提高 文化 的相互 促进 ,能增 进文 化 的相 互 交流 。能加 深文 化 的相互
藏 汉 互 译 中 的 文 化 差 异 的 探 讨
力 太 吉
摘 要 :不 同的 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 习俗 以及生活方式。 由于藏汉民族所处 的地理位 置,气候环境等存在 着很 大差异 ,因而 由社 会环境折射 出来的文化 习俗也就截然不同,作 为文化 交流工具的翻译要 承担 的不仅仅是语 言表 层的交流 ,是有语 言反 映 出来的文化现 象的 交流与沟通 。想 处理好文化差异 中的交流与沟通 ,首先要将藏汉文化 习俗 及民族 心理 问题作 为重点研 究对 象,本 文通过对藏语 书籍 、典故 以及 日常沟通 用语特点 ,全方位分析 出汉藏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并对此进行研 究和探讨 。 关键 词 : 汉藏 互 译 ;文 化 差 异 ;沟 通 与 交 流
渗透 。
1 . 2不 同文 化 之 间的 相 互 沟 通
翻译研究的回归_评_名家名论名译_
![翻译研究的回归_评_名家名论名译_](https://img.taocdn.com/s3/m/2b40a6f77c1cfad6195fa7ac.png)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2006No.2翻译研究的回归———评《名家名论名译》蔡 华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215006)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67229358(2006)022******* 20世纪70年代,翻译界西风东渐。
由于本身的理论研究不及西方多,中国译界遂大开门户,广纳西方翻译理论,汲取了诸如科学实证与分析研究等方法。
无可否认,这样做是必要和有益的。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译界发表的文章有两个明显问题。
第一,介绍、推崇西方翻译理论的不但越来越多,而且占了主要地位。
第二,相当数量的文章理论与实践越离越远,甚至洋洋万言中连一个实例都不见,只停留在西方译论甚至个别文章的介绍。
然而,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民族性,另一个是实践性。
民族性为语言类学科特有。
我国学者陈福康说得好,“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语言文字是最带有民族特性的东西,各国翻译理论都必须植根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文化土壤中(陈福康,477)。
”实践性为语言类学科与其他学科共有。
自然科学的研究和理论不离自然现象,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理论不离社会现象,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不离文艺作品,不能想象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离得开翻译作品(即翻译实践)。
在当今介绍、推崇西方翻译理论的文章和书籍汹涌如潮时,我们高兴地看到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经浩、陈可培教授主编,刘靖之教授作序的《名家名论名译》。
这本书是我国学者对翻译研究的回归,即回归到研究我国的译家和译作,回归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这两点本是中国翻译研究者应该做的,却可惜现在很多人没有做。
该书共收入14位翻译大家,有:严复、胡适、林语堂、朱生豪、钱钟书、傅雷、杨宪益与戴乃迭、余光中、许渊冲、王佐良、王贤才、霍克思、沙博里。
14位大家中,值得单独一提的是王贤才、霍克思、沙博里三位。
有趣的语言翻译(1)
![有趣的语言翻译(1)](https://img.taocdn.com/s3/m/22b46b818762caaedd33d441.png)
学习目标
1、了解语言翻译的常识,激发学生对语 言翻译的兴趣。 2、通过具体语言翻译,尤其是谚语、 成语和文学语言的翻译,初步了解翻译的 基本方法。 3、通过具体语言翻译,认识到翻译对 母语需要具备较强的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 力。 4、通过对具体语言翻译的专题研究性 学习,培养运用工具书查找和收集资料的 能力。
请你仔细推敲,把下面的句子和 电影名翻译成汉语。
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晚了总比完了好。 The Lord of the Rings
指环王 Terminator
.
终结者
人猿泰山
Tarzdn
一些汉语谚语的翻译:
• 乱七八槽:like a kettle of fish •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 鼠目寸光:to see no farther than one’s nose • 天长地久:as old as the hills
信达雅——信,忠于原作,即准确; 达,忠于读者,即通顺;雅,忠于 文学语言,即有文采。
“The trumpet ( 号 角 )of a prophecy( 预 示 , 预 言 )! O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对这句 话的翻译哪个好?
1 吹响一个预言!啊,西风,如果冬 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去等? 2把黄昏的大地吹醒吧!要是冬天已 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 3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 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哈姆莱特》中一段对白:“To be ,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A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 问题。 B是生存还是消亡,是问题的所在。 C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D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E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有趣的语言翻译 课件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有趣的语言翻译 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cfe0311eb91a37f1115cee.png)
Hisense海信源自于highsense高 度灵敏
Crest佳洁士说明产品是最好的 又让人联想到产品是优秀的保 洁卫士。
• Schindler'sList辛德勒名单 • PrideandPrijudice傲慢与偏见
朝三暮四
一 .dragon born dragon,chicken born chicken,mouse so n 龙can生m龙ak,e凤ho生le!凤! ,老鼠生儿打地洞
猜 6、know is know no know is no know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 知..
7、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
• RomanHolidays罗马假日 • GodFather教父
• SoundofMusic音乐之声
• WaterlooBridge魂断蓝桥 • Ghost人鬼情未了 • ForestGump阿甘正传 • Speed生死时速 • Cars汽车总动员 • Shrek怪物史莱克
Leon
VersionOnຫໍສະໝຸດ : 里昂• Iraisedmyheadandlooka ntheground?
tthefullmoon;andthen
• Idroppedmyheadandtho •Liftingmyhead,Ilookatthe
ughtofmyfar-
brightmoon;
awayhome.
•Droppingit,Ithinkofmyho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 ,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 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 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d950403844769eae009ed53.png)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二十四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作颇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
经典语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
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
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4ddc3f482fb4daa58d4b36.png)
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作者:海国治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1期把汉语翻译成英文,或把汉语中的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是语言翻译。
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一直得到大家的认可。
信,就是要忠于原著,不可以随意的增减内容;达,就是要忠于读者,也就是表意要清楚、流畅;雅,就是要忠于文学语言,语言要典雅、得体。
一、直译的意趣1.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法规范和字面意思直接翻译。
比如我们要翻译著名学者“胡适”的名字这两个字时,应该怎么翻译呢?我们先看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著名的语言学家黄侃当面质问胡适:你口口声声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问为什么。
黄侃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
胡适竟也无法反驳。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笑话,从中也能体现出翻译中的直译原则。
“胡适”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是:“胡”相当于古代汉语的“何”的意思,是个疑问词,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什么”;“适”是“去、到”的意思。
按照语法现象,“胡适”这个句式应该是个倒装句,应为“适胡”,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去(到)哪里”或“往哪里去”。
著名的语言学家黄侃说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就是把这个名字直译了,所以胡适也无话可说。
这是个忠于直译原则的例子,能够体现翻译中“信”和“达”的要求。
当然文言文单音节词多,不能有效地担负现代口语交际的职能,有其语言的缺陷。
现代汉语则能弥补这一不足。
2.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其实,文言文也有自己的特长,语言简洁凝练,如果把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也会有另一番风味。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原文语言也非常凝练,描写非常优美。
我们试着翻译成文言文:荷塘边,多树木焉,郁郁然,葱葱然。
其侧,有树杨柳及未可名名者。
月黯然,路愈显森然,惧焉。
一序两篇
![一序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8e8019b7360b4c2e3f6484.png)
《序二篇》 序二篇》
季羡林 陈省身
序文:也称“序跋”,又作“叙”或“ 序文 引”,近日又称“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 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 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 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一、主要思想
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 大师的对话——关于 天人合一” 关于“
3.陈省身—— 对中国文化偏弊的含蓄批评 及“文化对话”论
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 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 了。
东西方两种文化代表了人类认识与思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二、从所序之书谈起
范曾近年写作甚丰: 范曾近年写作甚丰: •《范曾谈艺录》 《范曾谈艺录》 •《范曾诗稿》 《范曾诗稿》 •《范曾散文三十三篇》 《范曾散文三十三篇》 •《画外话·范曾卷》 《画外话·范曾卷》 •《庄子显灵记》 《记》
对话体 虚拟庄子与太始、爱因斯坦、 虚拟庄子与太始、爱因斯坦、海德格 尔、毕加索、柏拉图及范伯子的辩难 毕加索、 寻究宇宙与自然的起始,探讨生命与 寻究宇宙与自然的起始, 死亡的真谛,辩驳善恶与美丑的分际, 死亡的真谛,辩驳善恶与美丑的分际, 诘问克隆与工具主义的非理性冲动。 诘问克隆与工具主义的非理性冲动。
这里揭示了序言的一般特征与要求, 这里揭示了序言的一般特征与要求,有时序言写作还 是相当自由的。 是相当自由的。 余光中在为自己的《散文选集》写的序, 余光中在为自己的《散文选集》写的序,就更加着重 议论图书,不少地方是教给读者如何识别好书方法的。 议论图书,不少地方是教给读者如何识别好书方法的。
四、写作特点分析
简单有趣的语言翻译
![简单有趣的语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15e23212af90242a895e558.png)
日常生活用语的误译
How are you? (怎么是你?)
How old are you? (怎么老是你?)
You have seed!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你有种!给你点颜色看看!) Brothers, together up! (哥们儿,一起上!)
So dim, so dark,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凄凄惨惨戚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Desiring to envision the remote distance, I climb Another storey of the tower. (黄治飞译)
are you always around? • “陈皮” dried tangerine or orange peel
• 某餐厅菜单,小可乐被翻译成 small bottle of Cola
练习:翻译下列电影的片名
(1)Transformers (2)The Lord of the Rings (3)The Fugitive (4)Terminator (5)Tarzdn (6)Bathing Beauties 《变形金刚》 《指环王》/《魔戒》 《亡命天涯》 《终结者》 《人猿泰山》 《出水芙蓉》
Interesting language translation
探究目标:
• 1、了解语言翻译的常识,激发对语言翻 译的兴趣 • 2、通过具体语言翻译,初步了解翻译的 基本方法 • 3、通过翻译实践中一些误译现象探究翻 译与文化审美之间的关系 • 4、通过对诗歌翻译的欣赏和练习体会在 翻译过程中再创造的乐趣。
中国翻译家简介1季羡林
![中国翻译家简介1季羡林](https://img.taocdn.com/s3/m/3ccc938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6.png)
中国翻译家简介 1 季羡林中国翻译家简介(1)--季羡林From: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论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的意义
![论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f8c32be81c758f5f61f67a8.png)
论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的意义作者:徐文彧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中国典籍作品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结晶,但典籍英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国作品英译的必要性、现状、理论依据及意义等四个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在引起大家对中国典籍作品英译意义的重视,也希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
关键词:红楼梦典籍英译中国典籍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18-021 引言中国典籍作品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千年来这些优秀文化成果,深深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子孙,起着传承文化,育化众生的作用。
这些典籍,不仅具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建构意义。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当前,我们正在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以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翻译是必要的渠道。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翻译词典》序言中指出:翻译是“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万应灵药。
”把中华民族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中国要取得长远发展,要在世界文化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因此,中国典籍作品英译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的必要性在当前经济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优秀典籍传播的相对滞后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相符,如何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是当前典籍英译研究的重中之重,中国典籍浩瀚渊博,博大精深,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典籍英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同时对提升我国的文化魅力乃至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
札记怎么写
![札记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cbaf847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c.png)
札记怎么写一、随心所欲,落笔成文读《季羡林全集》札记写到第九篇了,有必要聊一下札记这个话题。
何谓札记?“现汉”的解释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古称小竹片或小木片为札,故称札记。
札记的前提是读书,故也称读书札记。
清朝学者王筠有言:“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
”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绩学之士,读书必有札记,以记所得著所疑。
”与札记相近的文体是笔记,“现汉”的解释是,“听课、听报告或读书时所做的记录。
”“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有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必须指明,如若追本溯源,实在复杂得很,本文不论。
与札记相近的文体还有杂文,其特点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或短小精悍,或精美隽永,或深刻犀利,或风趣活泼,札记则不然,总的感觉是低调谦虚和简单随意,不追求热点,耐得住寂寞,灯下品读,自得其乐,不存在主题集中与否,也无所谓照搬抄袭,零碎散乱没关系,鸡毛蒜皮很正常,真知灼见固然好,语焉不详亦无妨。
札记应该怎么写?札记可分为提纲式、摘录式、仿写式、评论或评注式,还有心得式即随感,还有存疑式和简缩式等。
划分得如此细致,换言之,基本上就是随心所欲,落笔成文,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几乎没有什么束缚。
当然,所谓随心所欲,重在形式,而非内容。
无所顾忌,口不择言,信口雌黄,胡言乱语,那是肯定不行的。
另外,总得言之有物,表达流畅,总不能逻辑混乱,不知所云。
感慨一句,孔子七十不逾矩,随心所欲谈何易。
二、东拉西扯,六个话题1、一种风格季先生在《<赋得永久的悔>自序》里谈到了自己文章的风格,读罢就是一句话,“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环,万勿率意,切忌颟顸。
我认为,这是很高的标准,也是我自己的标准。
”2、一个奇迹《<中德关系词典>序》里提到了一件事。
“德国人民是优秀的伟大的民族……我说了这样许多的高度赞誉的话,并非出自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是完全出自个人的体验。
翻译家季羡林
![翻译家季羡林](https://img.taocdn.com/s3/m/3b7abec73186bceb19e8bbd5.png)
国内运用原始佛
典进行研究的佛 教学学者
吐火罗语研究
《〈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
《弥勒会见记》
《校注前言》
——
《糖史》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 究
《罗摩衍那》
比较文学研究
东方文化研究 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散文创作
倡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
为中国比较文学 的复兴作出贡献
THANK YOU!
二相》 • 《东方文化研究》 • 《牛棚杂忆》
研究领域
学术成果(代表)
备注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 《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 《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
准》
开拓印度古代语言 研究领域
佛教史研究
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 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 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
生平简介
•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 《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 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 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 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 国文教员。
•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 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 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教授、 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 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掌握那一国的语言。
主要思想
强 • 他在为《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序中明确指
调 出“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https://img.taocdn.com/s3/m/0cfa9e4c1eb91a37f1115cdc.png)
书名: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作者:季羡林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978-7-5154-0555-1翻译(translation)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
这种语言活动,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进行,它影响到文化和语言的发展。
与翻译有关的可变因素很多,例如文化背景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难译易译不同,读者不同等等,很难把各种不同因素综合起来,都纳入一条通则。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
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上至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
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米语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都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
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圣经》的翻译是一件大事,它帮助许多国家的语言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希腊、拉丁文学方面,荷马的史诗、希腊悲剧、喜剧和抒情诗,忒奥克里托斯(约公元前310~前250)、卡图卢斯(约公元前87~前54)、普卢塔克(约公元46~120或127)的作品等等也多次被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
在保存古希腊文艺方面,阿拉伯译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于欧洲各国古代和近代的其他大作家,如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安徒生、易卜生、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莫里哀等等的作品,也都多次被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
在东方文学方面,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日本的能剧、中国的小说诗歌、印度的《故事海》《薄迦梵歌》《沙恭达罗》等等都译成了欧洲语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五卷书》,它通过中古波斯文和阿拉伯文译本,反反复复地被译成了多种欧洲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实践产生理论,欧美许多国家的翻译理论是五花八门的。
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翻译可能论,一派是翻译不可能论。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f56ea9051e79b896802262c.png)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跨文化研究跨越社会、政治、心理学、文学等诸领域。
文学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成为新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跨文化交流由最初的“西学中心论”拓展到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了解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现状,采用有效途径英译并输出中国典籍作品成为增强中国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典籍”,据《辞海》和《孟子·告子下》以及《尚书》等书目的阐释具有两个涵义:一是古代重要文献和书籍,二是法典、制度。
以《论语》这一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为代表的中国典籍作品已引起了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的国内外语工作者和国外知名汉学家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孔子学院正在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而遵循什么原则、输出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典籍作品的翻译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译者主体性的差别会导致译本的多样性,而译本的多样性对文化输出目标群体意识的影响必然不同。
典籍“翻译绝不仅仅是译者译得好与不好的个人的小事,它是关乎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的大事”(许钧)。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翻译词典》序言中指出:翻译是“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万应灵药”。
把中华民族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中国要取得长远发展,要在世界文化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因此典籍英译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典籍英译,建国以来已出版多套相关丛书,如由新闻出版署直接领导的《大中华文库》等。
2.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典籍作品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学界,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1)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文体分析等);(2)译校出版感言研究;(3)典籍作品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4)典籍作品跨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b265a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d.png)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摘要:古今中外,关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层出不穷。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翻译理论各具特色。
不可否认,翻译理论是整个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国文化;翻译研究1.引言古今中外,无数的翻译实践者和翻译研究者投身到了翻译理论这栋大厦的建造,大厦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从翻译大厦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时间跨度之大,参与建造的人数之多。
这栋大厦的建成并非一朝一日之事,仍需如今的翻译实践者与研究者为其添砖加瓦。
中西翻译理论虽有各自的发展脉络,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交集,本文从中国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分别展开,总结其具有代表性的译论,同时在中国译论部分对存在交集的译论进行了分析比较。
1.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为《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序言中,季羡林先生说,可以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条大河,这条大河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它不只有自己的水,也有新水注入。
最大的注入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水依靠的都是翻译。
2.1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末年,发展历史长达1000多年,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东汉—西晋的佛经翻译、西晋—隋末的佛经翻译、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东汉到西晋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以外籍僧人为主(主要特点)、口耳相传(无文本,容易造成误解、不真实)、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主要出于敬畏之心)。
这一时期涌现了支谦、安世高等译经大师。
其中安世高是最早从事佛经翻译的人。
支谦是最早提出佛经翻译理论的人,支谦要求翻译时要“因循本旨,不加修饰”,他的翻译思想反映了早期佛经翻译中的“质派”的译论的观点,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西晋到隋末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译经大师当属释道安,他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这一理论在佛经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鸠摩罗什是意译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在存真的前提下,依实出华。
人教版必修5《有趣的语言翻译》公开课正式
![人教版必修5《有趣的语言翻译》公开课正式](https://img.taocdn.com/s3/m/0f87cfc0ddccda38366baf40.png)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信’是忠于原作,‘达’是终于 钱读钟者书,:‘“雅化’境是”对(于pe语rf言ec的tio忠n诚; s。ub信li、ma达ti、on) : “雅把三作个品字从虽一然国简文单字,转但变是成体另现一了国作文品字、,读既能 不者因、语语文言习三惯者的之差间异的而关露系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乎‘化 境’。” 译作被比作原作的“投胎转世” (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love
喜欢
1. 恋爱,爱情 2. 热爱;爱戴 3. 酷爱,热衷于 4. 喜爱的事物 5. 情人
1、like 2、love 3、enjoy 4、be fond of
6.
亲爱的
Live alon5e、be
1、独自居住
interested
in
2、独处,独居
3、单身
4、独隐5、遗世独立译一译 have a try
boun(威dl特es~s宾s纳igh译t ) 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 by
上
climbing one more flight (吴钧译)
一
层
楼
走进中英翻译
谈一谈你认为翻 译的标准是什么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
傅雷:similarity in spirit,翻译应是当像 临画一季样羡,林所和求许的国不璋在两形位似先而生在对神这似三。个字 的解释是:
体会中英翻译
请欣赏下面的中 英翻译,对比几 种翻译,你觉得
好还是不好?
• Waterloo Bridge
滑铁卢桥 魂断蓝桥
• Speed (速度)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55e49aff121dd36a32d828e.png)
从回顾中西方翻译高潮来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摘要】作者认为,我们在讨论翻译的各种价值时,不该忽视它在历史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翻译的历史价值,并且树立正确的翻译历史价值观。
而本文主要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和西方五大翻译发展阶段来论述了翻译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翻译历史价值尤金·奈达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话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笔者认为,翻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社会活动。
它是一种跨文化间的交流活动。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翻译作用时,曾进行过如下阐述:“英国的汤因比说没有任何文明史能永存的。
我本人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
”(季羡林,许钧,1998:210)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并肯定翻译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翻译价值观。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翻译的历史价值观进行探讨。
一、中国的四次翻译高潮在研究翻译的历史价值之前,首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四次翻译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到西汉末年与东汉初年,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赋税徭役加重,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
这时佛教所宣扬的“普渡众生”,“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即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想利用佛教麻醉、迷惑老百姓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也满足了老百姓想借助宗教得到精神慰藉的心理需求。
“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然受到欢迎,佛经的翻译也因此受到广泛重视。
”(谭载喜,2000)因此佛经的翻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掀起了中国翻译的首次高潮。
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时期,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翻译科技著作成为当时一大热潮。
而翻译的科技作品使得一批文人志士意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开阔了视野,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从而不断推进了科技在当时落后的中国的发展。
但当时的科技翻译高潮好景不长。
这是因为中国的闭关锁国,最终导致鸦片战争中的惨败。
浅析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策略
![浅析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960f0dd5901020206409ca6.png)
外语翻译摘要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与交融过程中,翻译应运而生,它减少了文字与文化的差异性,对人类各民族文化交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全球文化交流影响巨大。
本文将中国文化负载词汇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汉语的专有名词;二是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演变而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三是一些通俗形象的中式文化动词词组。
本文以直译、意译和音译等翻译策略为基础,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问题。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策略A Brief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Gao KuiAbstract Bor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acculturation of global nations,translation closes the gap of words and cultures between each nation,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ir cul-tural communication.Owing to the largest number of users,Chi-nese makes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world'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its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This paper di-vide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into three groups:proper nouns of Chinese,word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volving in th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popular and vivid Chinese verb phrases,and analyzes their proper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three translation strategies-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and transliteration.Key words cultural communication;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translation strategies1翻译的本质和策略笔者从事海外院校申请与签证翻译材料,以及文案写作十年,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学生拿出一份洋洋洒洒的中文自我陈述,要求照其原样翻译成英文。
对翻译活动整体认识
![对翻译活动整体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9bdd0412b160b4e767fcfea.png)
对翻译活动的整体认识摘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
事实上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两个原始部落间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
今天的翻译,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作为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和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翻译的作用愈发突出。
关键词:翻译活动理解交流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83-0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翻译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今天的翻译,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作为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和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翻译的作用愈发突出。
那么什么样的翻译可称之为好的翻译呢?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本文将从如何正确理解翻译活动,翻译的是什么,以及翻译有何作用三个方面阐述理解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1 如何正确理解翻译活动许钧的《论翻译的层次》一文中指出翻译具有思维、语义和美学这三个层次。
但是,翻译活动不是一种置身于时空之外的静态的活动,它是翻译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言转换而进行的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如果说半个世纪之前,人们还普遍认为翻译研究应该属于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那么今日人们已经摆脱了这样的观念,不再将翻译活动视作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也认识到只有将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通过考察影响、制约它的种种内外部因素,才能更好的界定、理解这一渗透到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
例如:(1)this is the opinion of some rip van winkle.译文:这是些落伍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词典》序
现在颇有一些人喜欢谈论“中国之最”。
实事求是地说,有五千年文明史是的中国“最”是极多极多的。
几大发明和几大奇迹,不必说了。
即在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中,“最”也到处可见。
、
然而,有一个“最”却被人们完全忽略了,这就是翻译。
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之“最”。
这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先秦时代已有翻译活动。
这是很自然的。
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翻译都是必要的。
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就难以前进。
至迟到了东汉末年,印度佛教就传入中国。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僧人和印度僧人,以及中亚某些古代民族的僧人,翻译了大量佛典,有时个人单独进行,有时采用合作的方式。
专就一个宗教来说,称之为“最”,它是当之无愧的。
从明清之际开始,中间经过了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和1919年开始的五四运动,一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其中间有外国人)又翻译了其量极大的西方书籍。
各种学科几乎都有。
佛典翻译以及其他典籍的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没有这些翻译,你能够想象今天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吗?
这些话几乎都属于老生常谈的范畴,用不着在细说了。
我现在想从一个崭新的,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的角度上,来谈一谈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上一些大国中,颇有一些有识之士,在认真的思考谈论人类文化的演变和走向问题。
英国学者汤因比可以作为一个代表。
他的大著《历史研究》已被译为汉文。
他把世界上过去所有的文明分为23个或26个,说明没有任何文明能永存的。
我的想法同这个说法相似。
我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生长、繁荣、衰竭、消逝。
具体的例子请参看汤因比的著作。
我在这里声明一句:他的例子我并不完全赞同。
汤因比把整个中华文化(他称之为“文明”)分为几个。
这一件我认为有点牵强、机械。
我觉得,不能把中华文化分成几个,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既然主张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什么中华文化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文化竟能延续不断地一直存在到今天呢?这个问题提的好,提到了点子上。
我必须的认真地予以回复。
倘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仔细加以分析,中间确能分出若干阶段,中华文化并不是前后一致地、毫无变化地发展下来的。
试以汉唐文化同其他朝代的文化相比,就能看出巨大的差别。
汉唐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占领导地位,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文化的中心。
其他朝代则不行。
到了近代,世界文化中心西移,我们则努力“西化”,非复汉唐之光辉灿烂了。
但是,不管经过了多少波折,走过了多少坎坷的道路,既有阳关大道,又有独木小桥,
中华文化反正没有消逝。
原因何在呢?我的答复是: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
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水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灵神药救赎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最近若干年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翻译问题之风大兴。
论文和专著都出了不少,又成立了全国的和一些省市的翻译组织,是一片信息向荣的景象。
最近林煌天等同志编撰了这一部《中国翻译词典》可谓锦上添花了。
对林煌天等同志编撰这样的词书我是完全信任的。
他们在翻译方面,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组织经验。
他们编撰的书很有特色,汇集了涉及翻译学术方面的各类词条和有关资料,翻译工作者和文化教育界人士都可用作参考。
煌天同志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乐于接受,同时又乘机把自己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得看法一并写了出来,以便求教于高明。
1993年10月1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