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集锦(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吴建永①能不能利用技术,把记忆能力提高千倍呢?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已经感觉到了:智能手机每天跟着你,留下大量的照片、视頻和语音。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的记忆找回来。

可是,这种“记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那么方便,如果我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那怎么办?运用枝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③如何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您可别想歪了,不是大脑里面插电线的粗鲁做法,而是维持人的尊严,让技术围着人转。

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记忆不是像在计算机硬盘上存照片一样,写一次就永久存留。

与之相反,长期记忆的形成必须靠睡眠中的回放。

而长期记忆形成后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然后根据回想再记入。

④利用这个生理特性,技术就有了切入点:影像声音和文字可以帮助场景回放,也就不断剔新了储存于神经鈿胞间连接点的记忆。

这和人在回忆时主动刷新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

智能手机让人们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照片。

翻翻过去的照片,可让人回想起很多过去经历的细节,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

现在每人每周也许有几十张照片。

⑤在不久的将来,米粒大小的无线照相机可以在眼镜、帽子或衣领上自动地定时捕捉个人和周围环境的照片,使个人拥有的照片数量增加到每秒钟几百张,将个人的全部视觉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

同样,其他无线传感器可以把人的声音、动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存储起来。

每件衣服、每个物件上都有多个“一次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可以说,当你穿戴上这些设备,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记录了。

⑥如此海量的图象和信息对个人来说难以掌握,但掌握信息正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强项。

现有技术已经能在人脸识别方面远超过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与人不相上下。

照片中的所有的人脸可以被联系索引起来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关键字、概念串和语气指纹等。

同样地,其他视听信息可以提取出各种信息,如从背景音乐中提取出乐曲名字、乐队演出的艺术特征指纹以及播放系统的音频指纹等信息。

2012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5篇

2012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5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2年广东省说明文阅读5篇客家人舆柏橱①客家人很喜爱柏横I,客家人的居住璟境雕不品柏榭。

只要留意,不Mm 凡是客家人居住的村JU,及村周网的南j宇、社堰、寺翩、祖祠必有州斡曲枝的参天柏橱。

披就,我仍客家人的祖先徂中原南ilH$, fiS®之物除了公蚤隹、母IS之外,11捎得了各娘枝抨重、榭苗,榜持重、榭苗中便有柏梢寸。

②客家人很喜爱柏榭,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雕不I到柏概客家人常爱把“柏”典“百”相聊繁。

只要留意,但凡客家人操瓣的蜘:白喜事,言午多孳寸聊都舆“柏”(百)有嗣。

如:祝嘉的就有“柏翠松#, AS年鳖”、“柏SI松心宜晚翠,童航鹤嬖媵常年”、“童航鹤爰参星髓,松姿柏憩占稀年”、遏年的就"微寒松柏茂,春暖杏花航”、结婚的就有“松柏常青,百年好合”、造新屋肴it新宅的就有“感舞吟虎喘,竹苞柏茂枝秀蔺芬”、忍念或悼念先人或革命烈士的就有“松柏畏春,永垂不朽”、“一生献忠心南山松柏常着翠,九天含笑意故圜桃李又芳菲”……至於有BS “柏”(百)的^司、文章、歌曲、害籍就更加不媵枚奉了。

③客家人很喜爱柏榭,客家人的卿土民俗雕不世1柏橱。

客家人向来崇尚真、善、美,而柏榭就是真、善、美的化身。

客家人能是希望公恩能有“五星”(指福星、禄星、嘉星、吉星、喜星)相照相伴,而道“五星”都分别寄言E在北斗、蟠桃、仙鹤、松榭、柏榭、瑶池、南歙(南山)、椿萱、芝曲、桂曲-、青岛等等的身上。

it其中的柏橱,也就有了畏命百族、百年蜀老、百子千了系、白顿到老、百年好合、百病消除等多秧含意。

因此,客家人的迎栽1嫁娶、高暹志喜、撮满月酒、逢年甚至辨亵事都要折一些柏枝柏集挂卜在「9楣上,以示吉利。

有的客家卿村至今遢保留、沿襄著除夕晚用柏蕖煮水洗澡的傅凯言胃之洗源否年秩M,也有用柏水沐浴能益焉延年之Bft。

④客家人很喜爱柏横I,尤喜爱柏榭的精神舆格。

柏榭是四季常青的斋木,木材冥地坚硬,是建篥的上好材料。

广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集锦(含答案):

广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集锦(含答案):

广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集锦(含答案):2019-2019年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黎孟德《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

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

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

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

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

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

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

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

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

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

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

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

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

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

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吃瓜子会致癌吗①葵花籽致癌的消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各类社交媒体上闹腾一回,甚至有说法称,葵花籽是致癌之首,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②向日葵,又名朝阳花,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被广泛种植,高可达3米,盘型花宽可达30厘米。

它的果实即葵花籽,除了作为原料被用来榨油外,还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休闲食品。

③葵花籽含有大量我们需要的营养成分,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E等)和微量元素(如硒、锰、锌、铜等),如果要列举葵花籽的好处,真是相当丰富。

④葵花籽味甘,性平,可用以降低血脂,还能用来驱虫。

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且不含胆固醇,有助于降低人体的血液胆固醇水平,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

葵花籽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中铁的含量更是达到了葡萄干和花生的2倍,因此,葵花籽被认为具有预防贫血等作用。

每天吃一些葵花籽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维生素E,对安定情绪、防止细胞衰老、预防成人疾病都有好处。

⑤此外,葵花籽中含有的食用纤维比苹果高很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证明,食用纤维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

有文献报道,向日葵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抗心绞痛和降压等药理作用。

⑥目前,葵花籽种仁的含油率仅次于大豆,已成为位居第二的油料作物。

既然葵花籽的营养价值如此之高,那为何一些人认为是致癌食物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葵花籽生长速度很快,容易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镍、镉等。

对于土壤而言,这样的作用能够减轻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绝佳的绿化植物。

但对于人类而言,吃入富含重金属的植物并在体内不断蓄积则足以致病,甚至致命。

⑦但因此便得出结论说葵花籽致癌是不科学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农作物包括粮食和蔬菜等的生长速度也都很快,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同样很强,我们是不是可以下结论说粮食和蔬菜也具有致癌作用呢?⑧认为葵花籽致癌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含油量高,且这些油脂大多属于不饱和脂肪酸,进食过多不但会消耗体内的胆碱,使体内脂肪代谢失调,脂肪积聚在肝脏,影响了肝细胞的正常功能,造成肝功能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甚至诱发肝组织坏死或肝硬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1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

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

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

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

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

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

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

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

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

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

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

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

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你只想略略了解本文将要说明什么,你会抓住文中的哪句话?(2分)2.假如你想快速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你的阅读方法是:(答题不得超过20字)3.假如你想用表格来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限三种),请把它画出来。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

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

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

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

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

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

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连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工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资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边界,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配大概没法觉察到这类微小差异,只要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大概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经由过程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发的引力波现象。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放下手机,不然你真的会瞎李斐然①微软的报告称,77%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会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机。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研究了这种技术上瘾的现象。

在他的调查里,超过59%的人承认,他们依赖社交媒体,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有上网查看,他们就会觉得焦躁不安,无法集中精力。

在另一次调研中,46%的人表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

显然,我们被眼前的这个屏幕迷住了,逐渐上瘾。

②为什么屏幕会吞没我们的生活,抢走这么多的时间?在采访了开发者,查阅了数据报告后,我终于开始明白,我们每个人身边究竟在发生什么——根据微软加拿大分公司发布的关于人类注意力的研究报告,在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

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用户的注意力。

所以,一个成功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在一个又一个8秒内不断地释放新的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③这一切细微设计,从医学角度看,简直就是一出悲剧。

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分钟要眨15到20下,也就是说,每隔3秒钟左右,眼睛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这个过程被称为“瞬目过程”。

每一次完全的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

④但是,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

更要命的是,屏幕还在源源不断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从一个刺激点接连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在移动过程中,眼睛持续保持紧张状态,完全瞬目次数明显减少。

⑤屏幕上的这些设计,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泪液的蒸发。

最新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泌,因为泪腺受到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受损。

广东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59篇(2003—2018)

广东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59篇(2003—2018)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广东省说明文阅读59篇(2003—2018)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

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

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

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

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⑤相对于渫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分类、利用等。

广州中考语文真题和答案

广州中考语文真题和答案

广州中考语文真题和答案广州中考语文真题和答案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4分)一、(6小题,1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陨落sǔn 束手无策shù 繁衍yǎn 参差不齐cīB.睿智ruì 重蹈覆辙chè 拮据jí 根深蒂固dìC.明媚mèi 浩瀚无垠hàn 嬉戏xī 怡然自得yíD.娴熟xián 恪尽职守gé 憔悴jiāo 玲珑剔透tī2.下面是一份抄写常用词的作业,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4分)序号例词A 潮汛点缀侧隐之心B 懊脑阔绰更胜一筹C 赈灾闲遐语无伦次D 锋峦涟漪众志成城3.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

②有的家长认为子女阅读课外文学名著、参加社会活动就是,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A.不言而喻不学无术B.不可思议不务正业C.不可思议不学无术D.不言而喻不务正业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甲队在最后一分钟大举进攻乙队时,被乙队断球反攻,最终攻破甲队大门。

B.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文学作品,往往生动传神,寓有艺术感染力。

C.造型独特的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想途径。

D.遭到特大雪灾破坏的南岭生态系统,至少需要三十年时间才能基本全部恢复。

5.依次填入下文标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组是(3分)媒体公开发表的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在66岁时为自己写的《墓志铭》①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②身与名,一起臭③诙谐且富深意,足可传世。

① ② ③A :。

B :,。

C ,。

D :。

6.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保持语意不变,可适当增删个别字词。

(3分)以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著称,在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的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①“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

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②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③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

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④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

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

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⑤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

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

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

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⑥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

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

广州市历年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广州市历年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06阅读下面现代文文段,按要求完成14—18题(每题3分,共15分)①原始生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地球的死寂,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

这些原始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像鱼类这样比较高等的海洋脊椎动物。

原始生命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又形成了许多海洋藻类。

②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③我们知道,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物组织的含水量在80%以上,而水母一类海洋动物的含水量高达95%。

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没有水,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

生命也就停止。

因此,在短时期内,动物缺水要比缺食物更加危险。

水对于今天的生命是这样重要,它对脆弱的原始生命,更是举足轻重了。

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就不会有缺水之忧。

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海水中含有许多生命所必需的无机盐,如氯化钠、氯化钾、碳酸盐、硝酸盐、磷酸盐,还有溶解氧。

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水中吸取它所需要的元素。

⑤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加之水体浩大,任凭夏季烈日曝晒,冬季寒风扫荡,海水的温度变化却比较小。

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⑥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水能有效吸收紫外线。

因而又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⑦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①〔水母〕腔肠动物门中的一类水面浮游动物,如海哲等.14.对文中加点的“动物组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动物之间的群体部落B.动物群体中的体系C.动物自身的器官构成D.动物保护或研究的团体15.不属于“海洋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理由的一项是:A.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B.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

C.海水的体积浩大。

D.海水温度变化较小。

16.不属于“海洋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A.生命在海洋里诞生不会有缺水之忧。

2017年广州中考真题 说明文阅读 答案

2017年广州中考真题 说明文阅读 答案

中考阅读计划活动参与方式:周一、周三、周五下午在QQ群下载题目,学生做完以后答案拍照上传到QQ群,批改点评第一个上传答案的学员。

周二、周四、周六在QQ群上传讲解。

注意看答案解析喔,阅读需要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思路~2017年广州中考说明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

(18分)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13.【答案】B【解析】首先审题,是选择不符合文意的选项。

本题考查对文段信息的筛选。

在文章找到选项所在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不能似是而非就觉得选项正确,细节都需要一一核对。

A.材料一第③段中:“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

”可以找到B.材料一的第④段中:“明末淸初,民间建造祠觉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啓遍”,而不是选项中的“广东乡村”。

C.材料一第⑤段中:“这种祠堂又于呰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

”可以找到D.链接一最后一段:“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精品雕塑。

其中,屋顶灰雕,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可以找到。

故选B。

14.【答案】D【解析】首先审题,是选择符合文意的选项。

依然是考察信息筛选。

A.增改条件。

链接一原文:“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而不是选项中的“陈氏书院的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B.过于绝对。

链接二可以看出,陈氏书院建造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

C.偷换主语。

材料一第⑥段:“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

”不是陈氏书院。

D.材料一第⑦段原文:“淸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陈氏书院建于这段时期,选项正确。

故选D。

15.【答案】B【解析】首先审题,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

依然是考察信息筛选。

A.材料一第⑤段原文:“他们通过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的同姓组织。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带答案.doc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带答案.doc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带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带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几乎成为必考阅读题型。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说明文的阅读技巧,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供各位考生检测练习。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原文...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几乎成为必考阅读题型。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说明文的阅读技巧,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供各位考生检测练习。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原文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弹簧床垫告诉你“左侧现象”1878年,席梦思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弹簧床垫,从此人们就与弹簧床垫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130多年后的今天,弹簧床垫在为人们带来舒服睡眠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患。

最初,科学家们并没有发现床垫会成为健康的杀手之一。

只是在对科学界的一个奇怪的“左侧现象”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床垫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所谓“左侧现象”,即指人们身体左侧患癌症的几率明显高于右侧,如左侧胸部患乳腺癌的几率高于右侧10%,左侧身体患黑素瘤的几率也高于右侧。

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重视,来自瑞典的研究者赫伯特和约翰森在近期的《病理生理学》杂志上都认同了这个观点。

此外,他们还表示,这两类癌症的发病原因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跟我们日常的睡觉习惯有很大的联系。

在过去的30年中,乳腺癌和黑素瘤的发病率都呈稳步上涨的趋势,然而医学界对这两类癌症的发病原因仍然不甚明了。

有人指出,经常在太阳下暴晒会增加黑素瘤的发病率;可是经过科学家的观测研究,太阳的强度在近30年内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是,黑素瘤生长的地方往往是臀部、大腿和躯干部分,而这些地方恰好是被衣服遮住了,不可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增加了这类癌症的发病率呢?一条来自日本的线索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在日本,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仅仅占瑞典的3%,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只有美国和英国的10%,而且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左侧现象”。

于是研究者就开始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开始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他们发现,日本人睡觉的地方和其他国家的明显不同:比如日本人的床垫通常是直接铺在房间的地板上,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将弹簧床垫铺在床架上。

因此,房间内的家具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也就浮出水面了。

话锋转到另一边,在2007年瑞典就有研究指出,生活在被调频广播和电视传输塔覆盖地区的人们患黑素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地方。

病毒(2005广东广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病毒(2005广东广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病毒病毒是一种完全寄生的、没有任何代谢机制的微生物,它们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与繁殖。

而且它们的繁殖速度也是惊人的。

一个存在于细胞内的病毒只需要在25分钟内便可以变成200个新的病毒。

可见,病毒借用它物体繁殖自身的本领是一般生物体所无法比拟的。

英国两位科学家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时发现,病毒内含有占总量6%的核酸,其余皆为蛋白质。

很显然,这类病毒是一种与生命物质类似的核蛋白。

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像基因这种生命中最关键、最为本质的东西,病毒都或多或少地具备,最多的有75个基因。

科学家在分别提炼出烟草花叶病毒中的蛋白与核酸之后,又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答案。

原来,这两部分物质各自分离后都无法单独地侵袭活细胞,这表明二者在分离后都没有生命活力,但是再度混合之后,又出现了细胞受感染的情况。

由此科学家合理地推出了这样的结论: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它只有与蛋白结合,才不至于受到各种环境中水解酶的影响,才能顺利地完成感染和繁殖。

7.对文段中关于病毒介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病毒是细胞中的微生物,有一定的代谢功能。

B.病毒靠寄生繁殖,它们繁殖的速度十分缓慢。

C.病毒中都具有生命基因,一般都有75个之多。

D.病毒内的核酸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没有遗传性。

8.不属于文段中所述的科学家研究烟草花叶病毒实验成果的一项是()A.一个细胞内的病毒25分钟内变成200个新病毒。

B.病毒内含有的核酸占总量6%,其余皆为蛋白质。

C.核酸和蛋白质分离后各自都无法单独侵袭活细胞。

D.病毒中的核酸只有与蛋白结合才能顺利完成感染和繁殖。

【参考答案】7.D 8.A(2005年广东广州中考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集锦(含答案):2019-2019年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黎孟德《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

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

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

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

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

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

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

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

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

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

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

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

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

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

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

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

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13.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D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14.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为什么这样写?(4分)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这样介绍条理清楚,能够清晰全面的再现《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宛若图画就在眼前。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3题。

(2009年广州市中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有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节选自课文《苏州园林》)13.下面对苏州园林特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崇尚自然,追求人在画中游的美感。

B.假山池沼的配合因地制宜,自出心裁,游人有身在大自然的感觉。

C.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与整齐划一的道旁树俯仰生姿,交辉相映。

D.花墙,廊子,镜子的巧妙配合,使园林景致生色,层次丰富多样。

14.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以旅游行踪为线索,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每一个景点。

B.每个自然段都运用比喻说明,生动准确地描述苏州园林的美色。

C.围绕“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

D.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清晰地概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2019年广州中考)水藻将成为最绿色的能源张贵余目前,各国专家正积极倡导使用绿色能源,比如用太阳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

还有一些科学家则更进一步,开始寻找更“绿色”的能源,那就是用水藻提炼燃油。

科学家乐观地预测,只需种水藻提炼燃油,就能让我们摆脱对天然石油的依赖。

科学家很早就提出用植物来提炼燃油,比如从油菜籽和大豆中提炼燃油,不过很少人会想到用水藻来提炼燃油。

但是,这种绿色植物现在却异军突起,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因为它有许多品质是其他植物所不具备的。

水藻是由简单的水生有机体组成的,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光能,生产植物油。

而植物油可以被转化成“生物柴油”,可以为任何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

水藻有好几个重要的优点是其他油料植物所不具备的,比如水藻可以种植在更广泛的地方,而且能够迅速繁殖,更难能可贵的是,水藻几乎不需要特别的养分,它们需要的只是阳光、水和二氧化碳。

此外,水藻生长的面积和体积比率是最高的。

水藻不仅能生产绿色油料,更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事实上,许多发电厂在厂区和周边地区种植水藻,吸收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在这方面,麻省理工大学的“绿色油料公司”做得最好,他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种植水藻。

小规模的实验发现,这是一种可行性的概念,他们下一步要进行大规模的实验。

不过,要想进入后石油时代,让水藻油成为畅销产品,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生产“生物柴油”,首先遇到的就是选择水藻品种的问题。

水藻有数千种,选到正确的种类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水藻生长的速度极快,必须控制好种植的数量,如果太多,阳光就会不够,造成大批死亡,而如果太少,则达不到所需要的数量。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计算机来控制水藻的生长速度,也就是控制营养成分,不过这样做会增加成本,减少水藻业的经济利益。

即使成功地收获了水藻,还要面临着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把油提取出来。

从大豆、油菜等植物中提取油是用冷压法,而水藻却不像大豆、油菜那样有那么多的纤维,不能使用这种标准的榨油方法。

不过从理论上说,从水藻中提炼油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美国科学家证实,在绿色的水藻中加入化学添加剂就可以提炼出油来,在水藻浆中加入甲醇或者乙烷是目前最好的选择,相对来说又有效又节省成本。

但观察家对此有一种担心,那就是这可能会影响土地和水的使用。

(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13.下面不属于“水藻将成为最绿色能源”的优势的一项是(3分)DA.水藻可种植在更广泛的地方,能迅速繁殖。

B.水藻需要的养分只是阳光、水和二氧化碳。

C.水藻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

D.水藻可以通过使用化学添加剂提炼出燃油。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A.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植物燃油,都是专家倡导使用的绿色能源。

B.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种植水藻的经验,已经被成功推广。

C.水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植物油,可直接为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

D.用绿色植物生产生物柴油,均可使用冷压法这种标准的榨油方法。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2019年广州中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

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

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O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起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森林被乱砍乱伐,大量的农田建成了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浙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

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氟氯代烷约占l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