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提纲《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②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人教版必修4)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②原因: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 个过程。 ③启示:遇到挫折不能怨天尤人,应该鼓起勇气,迎难而上
①客观事物 ②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 法证明
认识的对象和认识本 身都不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指导实践 改造
客观事物
如果达到预期效果,认 识就是正确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启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政 治
人教版 必修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点(重点) 3.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重点)
观点一:月球上面住着美丽的嫦娥和 玉兔,还有经常过来偷看的猪八戒。
材料三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迅速制定了抗疫策略,出门 戴口罩,必要时居家隔离,学生在家上网课,对武汉进行封 城,对各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中国抗疫取得的阶段性 胜利 证明了 抗疫策略的正确性。
思考:这说明谁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小结:真理的特征原理(背诵)
原理
方法论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四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提纲(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概念。
(2)真理与谬误。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具体的。
(2)真理是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主体的限制。
●认识客体的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
●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在发展。
●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
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本课的逻辑结构第五课讲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这一课紧接着就要分析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第六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理解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
本框分为两个目。
(1)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
(2)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本框设计了三个目。
(1)第一目,真理是客观的。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第二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
四、第6课(认识论)主观试题
(一)命题展示
3、4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 《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
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 3.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 就?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特点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目的、归宿 而
来
第2课时总结
在 实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践
特征 具体性
中
条件性
追
求
反复性
和 发
认识
无限性
展
上升性
方 法 论
真 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要 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第6课框图总结
含义 特点 形式
坚持实践第一
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美30
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反作用
4.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5.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
析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二)训练
4.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 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 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 、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 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 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 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有关知 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20: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理论活动)*思辨: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①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都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②、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思辨: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思辨: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何一类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件
上望去,火星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球。目前,美国的两个火星探测器仍在火星轨道工作。A.由于条件 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 认识在深度(shēndù)上都是有限的
Image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第十一页,共25页。
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 认识(rèn shi)具有反复 性
原因(yuán认认yīn识 识):的的客主体体是受复各杂种变条件 化制的约(zhìyuē)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第十二页,共25页。
第十三页,共25页。
地球是世界(shìjiè) 的中心
太阳是宇宙 (yǔzhòu)的中心
➢。里根总统(zǒngtǒng)曾说,在冒险扩大人类活动领 域的过程中,这类痛苦事件在所难免,可是“未来不属 于怯懦者,未来属于勇者”。
第十页,共25页。
哥伦比亚号失事后,我们(wǒ men) 应该怎么看待航天技术呢?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kàndài)自己的挫折 呢? 我们对航天(地球月球认识)能不能一 步到位?
1、都有自己的使用(shǐyòng)范围——真理的 条件性在19 世纪(shìjì)的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
研究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时,曾经 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 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只能在大多数国家,至少 在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 利。(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3.真理(zhēnlǐ)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页,共25页。
下雨是好事还是(hái shi) 坏事?
当谷物播种完毕,接连五个小时下雨, 这雨对谷物有益吗?
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 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解析
2.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 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 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句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是:见到真实的情景,方才写得入神;无生活基础而一味 玄想虚拟,则难免失真。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 与C项相符。A、B两项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D项是一般 的景色描写。 答案 C
实践中创造了美食并形成对美食的认识,②④可选。①错误,物
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③否定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
排除。答案为C。
2. .(2014·江苏)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 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 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 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 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
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
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A.①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文化意蕴,从哲学角度看,就是从物质到
意识,从客观到主观,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条件就是实践。人们在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1)关系: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 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 动引向歧途。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六课
3.实践的形式
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P43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例1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
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
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 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
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
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③实 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 束 A.①②
解析
)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善,外科手术从有痛时代进入到无痛时代体现了
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
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 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
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A.①② √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 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 当不断扩展;从变化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探寻真理的历程”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
本课的内容稳步深入探讨如何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即为对待重新认识和课堂教学。
它紧紧围绕着“探寻真理”这一主题,讲诉课堂教学观、真理观、重新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容。
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存有牵涉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低,题型存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从宏观上检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科学知识体系对教材展开研发和资源整合,使学生从题中琢磨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来答题方法。
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课堂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认知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科学知识与技能(3)认知重新认识具备反复性、无限性。
(4)运用表明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
(5)运用表明人类崇尚和发展真理的历程。
(1)培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正确区分和推论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看待真理和谬过程与方法讹,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培育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科学知识框架的习惯。
(1)稳固践行课堂教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践行爱好真理、追求真理、始终如一真理的信念,相信追求真理必须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做为我们坚持不懈的崇尚和永恒的历史使命。
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课堂教学观;真理观;重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教学难点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
作为高三年级的文科特长班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教学对象内容,有一定的基础。
作为步入高三的学生,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课类型独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备考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方法指津知识构图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师生设计内容活动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4第2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返回目录结束放映源自核心考点突破哲理总结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记一记 背一背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举例
人类对宇宙 世界的认识
地球是世界的中心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宇宙无限,没有中心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核心考点突破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超出这个条件 和范围,真理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就可能转化为 谬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结束放映
核心考点突破
(【20典12例·课2标】全国)以前,人们往往
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 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 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 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 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 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这从一个侧 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 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 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 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认为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高效复习导航
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本课知识概览
考点展示
实 含义 践 特点 观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知识点总结求索真理的历程是政治必修四第六课所讲的内容, 高中生在复习阶段掌握相关知识点最重要,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知识点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进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高中政治必修四易错知识点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 就事物的进展来说, 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 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进展, 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 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 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
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 有主次矛盾之分。
可见,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 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5.矛盾是推动事物进展的动力, 所以, 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事物包含多少矛盾, 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进展, 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
因此, 并非矛盾越多越好)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进展, 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进展, 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进展)7.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20: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理论活动)*思辨: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①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都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②、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思辨: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思辨: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何一类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而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改革、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等)(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重要提示:(1)理解实践的特点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
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2)实践的第一个特点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点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考点21: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思辨: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因为人类在改造宏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思辨: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
①、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6、重要提示:(1)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并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考点22: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
(1)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思辨: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
5、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5)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
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考点23: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因此: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①、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上升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考点演练】一、单项选择题:1、(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2、(09江苏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