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3fdda9c77da26924c5b00a.png)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4020a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8.png)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茅盾的《野蔷薇》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 人物塑造丰满多样,各具特色。
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调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立体。
2. 风景描写细腻真实,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例如,在描写男女主人公
居住的老屋时,作者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烘托了人物
悲愤的心情。
3. 情节结构紧凑严密,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小说以悬念开头,吸引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随后,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 语言清新自然,抒情味浓。
茅盾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情味隽永,
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表现人物性格。
总的来说,《野蔷薇》通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时代和生
活的人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b51d382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d.png)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独特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为后来的作家们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探讨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包括其叙事手法、人物刻画以及社会意义。
首先,茅盾的叙事手法是其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他通过多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丰富,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其次,茅盾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命运,使得读者能够对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茅盾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真实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茅盾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茅盾的长篇小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传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茅盾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引起了茅盾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茅盾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茅盾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总之,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
他的叙事手法多样,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示故事的复杂性;他的人物刻画细腻而真实,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茅盾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矛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矛盾先生的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6f4c90bceb19e8b8f6bad5.png)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茅盾的语言风格
![茅盾的语言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d23693d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2.png)
茅盾的语言风格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茅盾的语言风格细腻、深入、真实,能够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茅盾的语言细腻入微,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的情感和细节。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起伏和思想的变化。
例如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斗争和挣扎,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茅盾的细腻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茅盾的语言深入剖析问题,他善于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揭示问题的本质。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入思考。
例如在《腐蚀》这篇小说中,他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揭示,深入剖析了农村的现实困境和人们的心理变化,引起了读者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茅盾的语言真实质朴,他善于用朴实的语言描绘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和故事的真实性。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物的遭遇和选择。
例如在《春蚕》这篇小说中,他用真实的语言描写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和奋斗,让读者感受到她们的坚韧和勇敢。
茅盾的语言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的剖析和真实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
他的语言风格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充满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茅盾的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他的语言风格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b43ae5f90f76c661371a72.png)
茅盾的小说《子夜》的结构特点《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以上海的工业、金融界为中心,在1930年5月至7月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时代风貌。
在作品中,民族工业家、买办资本家、地主、革命者、工人群众、政客、交际花和挂着诗人、教授、律师等招牌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错综纷纭的社会画面;而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由此展开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描摹。
可以说,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现,纷然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概括和细致的习俗风情的刻画,使《子夜》具有了宏阔的体制和史诗性的风范。
一、明线与暗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1、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3、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5、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众多的线索当中,以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简称明线。
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为次要线索,简称暗线。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用来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矛盾作品特点
![矛盾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3101fd5d5bbfd0a795673e9.png)
《腐蚀》揭露的是抗战后期“雾重庆”特务横行、豺狼当道的黑幕。在这样一部“编年史”中,时代风云的变幻,人民革命的起落消亡,帝国主义侵略的魔影,旧中国腐败与黑暗的景象,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使之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
适应这种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生活,大规模地描写社会面貌的要求,茅盾在创中多选择艺术容量和载重力较大的中、长篇体裁,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广阔的眼界,高超的文学技巧,以及艺术探索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也都直接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带有普通意义的现象,触及政治上、经济上的敏感问题,揭示了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
虽然题材并不是作品成败的决定因素,但那些直接关系社会变革的重大题材毕竟比日常生活题材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容量和社会价值,更能展示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更能深入地开掘其思想意蕴,提炼出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例如,《蚀 ) 、《野蔷薇》、《虹》等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时代青年,特别是时代女性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考验,对光明的追求,对革命的向往;《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通过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与经济困境。
二、时代性:倾心于直接关系社会变革的重大题材与主题
倾心于描画时代激流的大波大澜,善于及时抓住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斗争和事件来反映时代 的变革。世界著名汉学家普实克说:“茅盾善于抓住和反映现实, 他对当前现实倾注了全部注意力,这是他的特点。世界上伟大的 作家很少有像茅盾那样把自己的创作和当前的现实、和当前重大 的政治与经济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茅盾经常从刚刚过去的年代所发生的事件提取素材,把他同时代人记忆犹新的事件刻画成 艺术品。”
他既没有像某些乡土作家那样对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产生厌恶对立情绪,也没有像某些新感觉派作家那样,过分地欣赏都市生活的异化现象,粘滞于机械飞转抛洒出来的油腻,而是从现代大生产中吸取了科学求实精神,从资本运行中看到了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他对于文学的现代化也有自觉的意识,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茅盾散文特点
![茅盾散文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e86f50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4.png)
茅盾散文特点
茅盾的散文,嘿,那叫一个有味儿!读他的文章,就像是在老茶馆里,听老茶客们娓娓道来,那股子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首先说说他的语言吧,平实里透着股子雅致。
茅盾写散文,从不用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儿,都是咱们平日里能听到的家常话,可一读出来,嘿,立马就不一样了。
他能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儿,写得跟花儿一样美,让人看了心里头那个舒坦啊,就跟喝了蜜糖水似的。
就说他写家乡,那文字就像是从心里头流淌出来的,每一句都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看得人直想掉眼泪。
再聊聊他的结构,那叫一个巧妙。
茅盾写文章,从来都不按套路出牌,他就像是一个手艺高超的厨师,能把各种食材随心所欲地搭配在一起,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他写散文,也是这么回事儿,一会儿写这儿,一会儿写那儿,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条理清晰,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还有他那情感表达,那叫一个真挚。
茅盾写散文,从来都不藏着掖着,有啥说啥,直截了当。
他写人,就把人的喜怒哀乐都写得淋漓尽致;他写景,就把景的春夏秋冬都写得栩栩如生。
读他的散文,就像是跟他在聊天,啥都能聊,啥都能说,那叫一个亲切。
最后说说他的思想深度吧,茅盾的散文,可不是光光为了好看,他那是要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的。
他写社会,写人生,写理想,每一篇都带着深
深的思考,让人看了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被点了一把火,烧得旺旺的。
总之啊,茅盾的散文,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不管啥时候看,都能看出点新意思来。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让人欲罢不能。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bb0f8f51e79b89680226e6.png)
1在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2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的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3在艺术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又严密完整,形成茅盾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风格特点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通过《子夜》的阅读,茅盾的写作特点就可见一斑。
优秀小说家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擅长以严谨的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著。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
茅盾小说的理性很强,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
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
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
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一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
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特点
![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435d4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6.png)
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特点1. 茅盾三部曲的背景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国家命运纷乱不确定。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认知、看法和情感。
茅盾就是这个时期最重要、最有名的作家之一。
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冬牧》。
这三部小说分别描写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三个重要时期:饱经苦难的旧社会、革命武装斗争时期、新社会的建设时期。
茅盾的艺术成就在这三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 茅盾三部曲的主题茅盾的《蚀》三部曲的主题很明确。
这三部小说,都蕴含着一种强烈的社会批判和历史观察的意味。
通过对各时期农村生活的描写,茅盾呈现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革命斗争的不断升级、人民的苦难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在小说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试图呼吁人们关注穷苦人民的命运,探讨农村社会的矛盾,激起读者的反思和讨论。
3. 茅盾三部曲的描写手法茅盾的描写手法十分细腻,有时甚至让人有超脱现实、陶醉之感。
小说中大量地采用了具体的细节描写,将人物、场景和事件描写得栩栩如生。
他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使小说呈现出一种深层次的意蕴。
同时,使用了诗一般的语言,让人物的感情、思想、心情更为丰富和深刻。
茅盾的描写语言极富韵味,有时极为幽远,有时极为深沉,展现出了他文学才华的独特之处。
4. 茅盾三部曲的人物形象茅盾三部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象深入人心。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阶级、性别、年龄和背景,但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刻画。
茅盾刻画人物时,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深入发掘其内在的矛盾和复杂性。
例如,《春蚕》中的绒球,就是一个细致入微、鲜活生动的形象。
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家庭、社会和自我命运的种种复杂情感,这使得小说更富有情感的冲击力和思考深度。
5. 茅盾三部曲的艺术价值茅盾的《蚀》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参照价值,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八年级——中考常考作家介绍
![八年级——中考常考作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918b38443323968001c92a6.png)
八年级——中考常考作家介绍一、现代作家/诗人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
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作品:《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
作品风格/特色:小说特色: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
其作品关注现实题材和都市题材,作品深刻结合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其在叙事上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其散文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作者评价: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作品风格/特色: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批判现实主义)。
3、【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
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等。
作品风格/特色:在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古典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规范下,形成了炽热浓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
代表作品:著名的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和《百万英镑》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曾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文学”。
作品风格/特色:幽默讽刺风格别具特色,融幽默与讽刺一体。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b6672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0.png)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茅盾的《野蔷薇》,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描写了四川乡村生活的野蛮性、强制性与愚昧性,表现出那个时代新旧势力的搏斗,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可悲命运。
以前,我在读到他的《雷雨》、《子夜》等作品时就已经受到启发,知道了对于某些不健康的东西,要勇敢地进行批判和抵抗。
茅盾的这篇小说,比起《雷雨》、《子夜》,虽然显得更加细致、更加含蓄,但是它表达的思想却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比后者表现得更为深刻、更为有力。
这篇小说中所包含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老一代地主阶级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压迫,正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新生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却为买办资产阶级残酷的剥削所苦,陷入穷困的境地。
这两种势力之间的矛盾在《野蔷薇》中达到了高潮。
另外,茅盾还通过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深刻地揭示了矛盾的实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农村经济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道路,是属于农民被压迫的阶级,又是这个阶级造成了自己的敌人——以周老六、林大娘为代表的落后农民。
他们处于毫无政治权利的被压迫阶级,而富裕的农民资产阶级又时时觊觎他们的财产,甚至不惜冒险去剥削他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斗争仍然要激烈地进行下去。
小说描绘了两个阶级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小说采用的手法,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矛盾,把文章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野蔷薇》是茅盾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所具有的那种粗犷、豪迈、刚毅、朴素的民族风格和力透纸背的内在精神,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在艺术技巧上,《野蔷薇》的成就是很高的。
它主要表现在叙事、写景和塑造人物上。
其叙事方式,先以“石匠”的回忆为线索,后又从“我”和“婆娘”的谈话中引伸出来。
这样,就形成了“倒叙式”的特点,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
小说除了描写一些社会环境外,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细节,如第二场描写周老六赶牛车的几句话就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而全篇也充满着明快、爽朗、纯净的气氛,给人以一种难以忘怀的印象。
茅盾先生作品特点
![茅盾先生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40949e84868762caaed555.png)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茅盾的文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文学创作源泉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的风貌,必须反映每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重大斗争。
他的小说展现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建国前夕的中国现当代的重要历史面貌。
《霜叶红似二月花》展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的江南乡镇生活,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最后一个时期留下一幅历史画卷;《虹》展示了从“五四”到“五卅”,从成都到上海的斗争风云;《蚀》展现了大革命前后从上海到武汉再到上海的斗争风云;《路》、《三人行》从中部到南部,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提供的帝国主义侵凌下民族工业的败落与农村经济的破产的形象资料。
茅盾不是一般的要求文学要反映客观生活,而是站在社会历史家的角度,要求文学展示繁复纷纭的社会生活整体特别是其间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 ,展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 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 的历史趋向。
从而,使文学自觉地成为真实的时代镜子和社会史诗。
正如王若飞所说:“从茅盾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的起落消长。
茅盾先生的最大成功之处,正是他的创作反映了中国大时代的动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创作的中心内容,与中国人民解放运动是相联系着的”。
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中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既是对社会背景的重视,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 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 去展现。
他的小说,总是把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浓缩为轮廓和背景,涂以情绪的色彩,在人物与环境的交流中展示典型性格。
如《子夜》将故事放置在20世纪30年代民生凋敝的上海,民族产业普遍受到打击,吴荪蒲在这样的背景下,性格被典型化、脸谱化,同时悲剧性的意味也随之加深。
另外《春蚕》则放在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农村,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恐慌,故事中老通宝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丰富化立体化。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ab25920029bd64783e2cac.png)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茅盾小说特色研究蒋晓钰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摘 要:茅盾是“划时代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作品立足于现实,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开创了新的文学模式。
本文在剖析茅盾其人及其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茅盾小说的三大艺术特征:理性思维模式、时代性和非主流倾向,以期能够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茅盾;小说特色;时代性;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59-01引言:除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之外,茅盾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茅盾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得的成就,不仅凭借其高超的文学修养,还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中,茅盾更精准地感应时代脉搏气息,把反映时代风云和现实斗争的重大文学题材打造成一部部感人至深、引人思考的艺术作品。
1.茅盾生平及其小说创作茅盾本名沈德鸿,出生于1896年,浙江人。
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创作的小说主题深刻、视野开阔,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他创作的《蚀》三部曲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真实地展现出来,也让热血青年的“愤怒之音”响彻文坛。
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日趋成熟,主题更加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后期的《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不再局限于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释”,开始号召广大民众为了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寻找“怎样方能抗战到底”的出路。
一言以蔽之,茅盾的小说兼具真实性和倾向性,有着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把真善美统一的文学主张与唯物主义审美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
2.茅盾小说特色与艺术特征2.1理性思维模式茅盾的小说语言简短深刻,无论是选词造句,还是小说结构模式、人物命运安排、人物心理刻画都闪耀着理性的色彩。
从选词造句上来讲,茅盾小说中的语言平实、细腻、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褒贬。
茅盾的散文写作特点
![茅盾的散文写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52e09b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0.png)
茅盾的散文写作特点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茅盾先生的散文写作特点!茅盾先生的散文啊,那可真是有特色。
他的文字就像一幅细腻的画卷,把各种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比如说吧,他写风景的时候,那叫一个绝!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让你仿佛身临其境,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
他的语言还特别丰富,词汇量那叫一个大!不管是华丽的辞藻,还是朴素的字眼,在他手里都能恰到好处地运用。
而且呀,他的句式也灵活多变,长长短短,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
茅盾先生的观察特别敏锐,能抓住别人看不到的小细节。
就像一个侦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然后把这些细节巧妙地融入到他的散文里,让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呢,茅盾先生的散文就像一个宝藏,每次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厉害呀?稿子二嗨呀,朋友!今天咱们唠唠茅盾的散文写作特点。
你知道吗?茅盾写散文,那故事感超强!就好像他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给你讲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
情节一环扣一环,让你读着读着就入迷了。
他的文字风格有时候很豪放大气,有时候又特别细腻温柔。
比如写人物的时候,能把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
让你感觉这个人就站在你面前,活灵活现的。
茅盾还很会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啥的,用得那叫一个溜。
把原本平淡的东西写得特别生动有趣,让你忍不住拍案叫绝。
而且他的散文往往有很深厚的时代背景,能让你了解到那个时候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感觉就像穿越回了过去,亲眼目睹了一切。
还有啊,他的结构布局也很巧妙。
开头能一下子抓住你的心,中间内容丰富精彩,结尾还能给你留下深深的回味。
反正我觉得茅盾的散文真是太棒啦,每一篇都值得细细品味!你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呢?。
试论述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色
![试论述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4709766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6.png)
试论述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色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其散文作品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文学作品。
其中,《风景谈》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清新自然的生活态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多姿多彩的景色。
本文将会就茅盾散文《风景谈》的艺术特点进行一番探讨。
(一)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茅盾散文《风景谈》是一篇自然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其运用了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展现出大自然的真实面貌。
例如,在该篇文章中,“瑰丽壮观的山峰”、“清澈透明的溪流”、“浩瀚无际的海洋”等景物的描写,都将自然本身的形态质感和精髓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伟力。
(二)诗意的创造茅盾散文《风景谈》不仅表现了自然的艺术精髓,同时它也是融入了诗意的作品。
笔触细腻舒展,语言优美见识,使得本篇散文富有了诗意的创造。
例如,“雄伟之美”、“宏大的力量”、“山海之间,云起雾浓”等词句的运用,便是茅盾打造诗意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受,在强调自然的诗意魅力的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叙述的生动性《风景谈》通过叙述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一个生动的自然画卷。
茅盾以为散文借鉴小说的生动描述和描绘手法,将生命力和艺术感融于其中,创造了灵性的景观。
同时,文章中所描绘的种种细节都是凝练、深邃而又生动的,无不体现了茅盾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动的美感,还能够深刻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之处。
(四)情感表现的特点《风景谈》在自然主义与诗意创造的基础上,还以情感为纽带将各个部分连成了整体。
情感的表现是茅盾散文的一大特点。
无论是作者对自然、对旅行中遭遇的人和事的感悟,还是对美的热情和敬畏之情的表达,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而得到了体现。
因此,文章中的情感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令人为之感动。
总之,在茅盾散文作品《风景谈》中,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诗意的创造、叙述的生动性以及情感表现的特点等诸多艺术特点在茅盾的巧妙运用下充分发挥,并形成了一篇极具艺术价值的散文佳作。
矛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矛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af8434192e45361066f59a.png)
矛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第一,在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第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第三,在艺术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又严密完整,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结构;总之,矛盾的作品特色可总结为一句话:史诗的风格,理性的色彩![拓展]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
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
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
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
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
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
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
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生生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
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6b075169eae009581bec7b.png)
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
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分析小说特点?能够体现“社会分析小说”的是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
主要特点是:1、背景广阔。
《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
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子夜〉是怎样写成的》2、贴近生活。
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
《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
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
《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
《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3、描写细腻。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
矛盾先生作品的创作特点
![矛盾先生作品的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a84bb8dd3383c4bb4cd2e4.png)
矛盾先生作品的创作特点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茅盾的写作特点
![茅盾的写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1d6872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7.png)
茅盾的写作特点
哎呀呀,茅盾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作家呀!他的写作特点那可
真是多得很呢!
茅盾的文字就像一把犀利的剑,能直直地刺进你的心里。
比如说他
在里描写的那些场景,哇塞,那真的是太生动了,就好像你自己就在
那个繁华又复杂的上海滩一样。
他对人物的刻画呀,简直绝了!就跟
我们身边的人似的,有血有肉的。
你想想看,吴荪甫那股子野心勃勃
的劲儿,不就跟咱认识的某个一心想干大事的人很像嘛!
他的作品情节那叫一个跌宕起伏呀!一会儿是这个危机,一会儿又
是那个难关,让你读起来就停不下来。
这就好比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得很呐!像里老通宝他们养蚕的经历,那起起伏伏的,让人的心也跟
着七上八下的。
茅盾还特别擅长描写社会的大场面呢!那场面,宏大得很,就像一
幅巨大的画卷在你眼前铺开。
难道不是吗?你看他写的那些城市的景象、人们的生活百态,多真实啊!这就好像你站在一个热闹的集市里,周围的一切都尽收眼底。
他的语言风格也是很独特的呀!有时候很华丽,有时候又很朴实。
华丽的时候呢,就像一件精美的礼服,让你忍不住惊叹;朴实的时候呢,又像一件舒服的家常衣服,让你觉得特别亲切。
这难道不是很厉
害吗?
我觉得呀,茅盾的写作特点就是他的作品能够深深地吸引你,让你沉浸在他所创造的那个世界里,感受着其中的喜怒哀乐。
他的文字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真的是一个超级棒的作家,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他的作品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多年前,我一场大病之后,渐渐地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数年里,收获是厚重的,过去梦寐以求,但终求不得的许多珍品今天终于如愿得手。
令我尤其惊喜的是,当我得到茅盾的第一幅书法立轴之后,我便继续追踪下去,在漫长的时光中,我又陆续寻觅到了一批茅盾的诗词、书法作品,除了二幅镜芯外,其余均为纸本立轴。
这些作品有的公开发表过,有的尚未见诸报刊。
将有关茅盾的一批珍贵的文学资料及艺术作品整理出来,尝试着解读茅盾书法作品的美学意义,应该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我的书法藏品中,最早的一幅是茅盾用行书书写的诗作,为五律。
纸本立轴,1.8平方尺。
因时间久远,纸张已发黄,且有斑点,但字迹清晰,虽是1946年书,其字体仍显秀丽、飘逸。
诗云:“垂成归不得/危坐对沧浪/病叶惊秋色/残蝉怕夕阳/可堪疏旧计/宁复更刚肠/的的孤峰意/深宵一梦狂。
”这首五律均是繁体字,他题写的上款是“林和靖旅馆写怀/黄裳先生雅正”。
全诗无标点。
书尾签名“茅盾”,并盖“茅盾印信”的白文钤印。
最后题“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上海”。
“林和靖旅馆”中的“林和靖”是北宋隐逸诗人,以写梅花题材的诗最为著名。
他是浙江奉化人。
由此推论,店主人可能是一个文化人,或许与林和靖有什么宗族上的联系。
黄裳则是当代著名散文家,出版家,已辞世,山东人。
1947年,茅盾先生仍用行书书写了一幅七律。
纸本立轴,2.8平方尺。
这是一首郁达夫的遗诗。
诗云:“飘零琴剑下巴东/未必蓬山有路通/乱世桃园非乐土/炎荒草泽尽英雄/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便欲扬帆从此去/长天渺渺一征鸿。
”上款写有“郁达夫遗诗”,“梅林兄留念”。
全诗繁体字,无标点。
字体清秀而多韵味。
“郁达夫”,现代著名作家;“梅林”,生平不详。
诗尾署名“茅盾”,且盖有篆书“茅盾”的朱文钤印,印章后题写的日期为“一九四七、九、二日、上海”。
此幅书轴,我已珍藏。
我没有寻觅到1950年代茅盾的书法作品,按情理是应该有的,比如说赠巴金、施蛰存、戈宝权等人的书法,但我无缘收藏到。
艺海寻珠,我仍在细细探寻,随即发现了茅盾在1962年书写的一幅书法作品。
水墨纸本,立轴,3平方尺。
这幅立轴上,书写了李白的一首《早发白帝城》,还书写了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
两首诗是连着写下的。
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王之涣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上款写有“海波兄两正”。
条幅的下端有茅盾的签名及篆书“茅盾”的朱文钤印。
时间题为“一九六二年、二、二十日香港”。
小小的条幅上留下了书写唐朝两大诗人名诗的墨宝,这对索字者来说,是多么的欣慰。
应该着重说明的是,这幅题赠,是用行草书的形式写下的,仍全部是繁体字,字体笔画粗细有别,字体大小交叉不一,疏密有致,潇洒多姿,显示了它的结构美。
文为竖写,一笔倾泻下来,何等奔放,何等畅流。
另外一幅行草书作品,是茅盾于1963年书写的。
水墨纸本,立轴,2.2平方尺。
因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了,所以轴身残破,纸色发黄,但文字无损。
所书写的也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两首合并起来写,没有题目,没有作者姓名,这是颇有新意的一种形式。
因与前述中重复,这里就不再引用原诗了。
诗的上款写有“个簃同志雅存”。
“个簃”,即海派著名花鸟画家王个簃先生。
诗尾签名“茅盾”,并盖篆书“茅盾”钤印。
时间写为“一九六三、二、二十日于西湖”。
从字面上看,笔力雄奇,气势逼人,如行云流水,江河奔泻。
可以联想到,当年二人在西湖之畔相互谈诗论画的情景是多么惬意。
以行草书的形式书写诗文书法的作品,我还寻觅到了新的一幅,因未标时间和地点,我根据书法的特征和内容,判断它大约是1960年左右所写。
2.2平方尺,水墨立轴。
这是一首七绝:“识曲知音自古难/瑶琴幽操少人弹/紫茎绿叶生空谷/能耐风霜历岁寒。
”没有上款,无标点。
诗尾题“录吴昌硕题画兰诗”。
吴昌硕,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书画海派创始人。
条幅后署名“沈雁冰”,并盖篆书“茅盾”的朱文钤印。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此幅书法借吴昌硕之诗,画出了自己心中之画。
1965年5月,毛泽东写出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76年1月号。
茅盾怀着喜悦的心情,书写了全诗。
我收藏的是一幅水墨立轴,2.4平方尺,无标点,以行书写出,但也有向草书方向的倾斜。
全词是:“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词尾写有“恭录毛主席词水调歌头”。
署名:沈雁冰,盖“茅盾印信”白文钤印。
这首词的书法是我见过的茅盾书法作品中最有欣赏价值及艺术价值的一幅。
无论从笔画的雄浑、秀美还是体势的奇稳、峭拔,也无论是整体布局、运笔隽永,还是神采飘逸、妍润婉丽等诸方面,都给读者留下了美的回味,审美的意蕴,堪称书法美学的精品。
1970年代,是茅盾书法作品创作较多的一个时期。
我收藏这个时期最早的一幅是他1972年写的一幅水墨立轴,1.8平方尺。
这是一首七律。
诗云:“日射胭脂旋欲融/西厢犹记户迎风/梦中旧麦仍啼粉/觉后新欢帐断红/大泽龙蛇非作幻/高门鸾凤竟成空/崔娘遗恨留千古/翻案文章未易工。
”上款题“观戏偶作一九六○年”,另一上款为“林昭同志两正”。
由此看来,这是一首旧作。
署名:茅盾。
盖“茅盾印信”白文钤印。
最后题写的是“一九七二年於北京”。
林昭,生平不详。
书法仍是行书,天雕神镂,风神凛然。
茅盾的书法作品功底极深,造诣极高,字体清瘦秀逸,笔画外延很长,清癯入骨,傲雪穿云。
这之后,我继而从一位老者处看到了茅盾的一幅水墨纸本立轴,2.5平方尺,书写了他的一首五言十二行诗。
诗云:“皎皎姑射姿/寒秋淡孤月/岁落耿幽贞/江空照奇绝/何处碧参差/吹落南枝雪/因之托毫素/夜半清辉发/一洗京洛尘/芳菲不堪折/知蹰云消忧/何待清尊竭。
”这首诗没有题日,也没有上款,全部繁体字。
诗尾署名茅盾,并盖有“茅盾”的白文钤印。
印章一侧写有“一九七三年六月”。
这就交代了这首诗作的抄写时间。
诗中的“知”字,我疑是“踟”字的笔误。
诗之含蓄绝伦,自不待说,从书法上讲,仍然透出了端秀之气,只是下笔工整,无龙凤之姿,使观赏者顿觉清朗、端庄,一股正气贯穿字里行间,令人肃然起敬。
在一次寻觅过程中,我偶然间又得到了一幅茅盾书写的水墨立轴。
这幅立轴是我收藏的茅盾书法中最大的一幅,5.4平方尺,诗为一首七律。
全诗为:“浩气真才耀晚年/曹侯身世展新篇/自称废艺非谦逊/鄙薄时文空织妍/莫怪爱憎今异昔/只缘顿悟后胜前/懋斋纪盛虽残缺/已证人生现变迁。
”条幅的上款题“读吴恩裕曹雪芹佚事新发见书年”、“龙骧方家正之”。
下方署名“茅盾七五年北京”,并盖有两方印章。
一是朱文“沈雁冰印”,另一是篆书朱文“茅盾”的钤印。
吴恩裕,著名红学家。
龙骧,河北人,时任中央领导保健医生。
这幅书法作品仍是行书,秀挺俊朗,布局丽美,气在笔下,力在文中,其运笔如刀刻石,遒劲有力,笔墨意趣在字面上充满生气和青春活力。
后来,在京城的一位资深藏家处我看到了茅盾一幅书轴《满江红·欢呼十一大胜利召开》。
此幅书法作品为水墨纸本立轴,2.9平方尺,是赠友之作。
词的全文是:“八亿神州/早翘盼/天大喜事/百年计/高瞻远瞩/盱衡寰宇/治国抓纲初奏效/生产跃进旗高举/看文革/胜利育群荚/共磨砺/三全会/开先路/十一大/创新纪/作世界革命/坚强堡垒/只要三不誓坚持/扫除四害须彻底/颂中央/垂万代楷模/昭青史。
”词的上款写有“圣陶同志两正”。
“圣陶”,即叶圣陶,两正,即词文及书法两方面均指正。
词中某句之观点,因历史局限之原因,存失误之处。
词的最后署名“茅盾”,时间为“一九七七年于北京”。
最后盖有“茅盾”篆书朱文钤印。
诗题的下方盖有白文篆书“碧庄所得”钤印。
赠叶圣陶书法作品的还有一幅《满江红·庆祝毛选第五卷出版》。
横披,3.9平方尺。
盖朱文“茅盾”钤印。
时间为“一九七七年、北京”。
这两幅书法作品仍是行书,全部是繁体字,字体优美依旧,意先笔后,潇洒流落,令人赏心悦目。
在继续寻找的日子里,友人告诉我一个信息,某某诗人处有一幅茅盾的书法立轴。
我与该诗人交往多年,便径直前往他的寓所去观赏。
这是一幅纸本立轴,1.8平方尺,诗为繁体字所书写。
诗云:“蓦地春雷动八方/兆民歌颂党中央/长安街上喧锣鼓/万里江山又重光。
”诗后题为“粉碎四人帮杂诗之一”。
时间为“一九七六年十月作”。
上款写有:“小云同志两正”。
最后署名为“茅盾”,并盖“茅盾印信”的白文钤印。
写此幅作品的时间为“七七年九月北京’。
由此看来,这幅作品是重抄之作。
这里提到的“小云同志“,生平不详。
既是“杂诗之一”,可见还有之二、之三……但我无幸读之。
这幅书法,苍劲雄健,秀挺云霄,像剑舞龙蛇,如曲竹弯弓,使人隐隐感到其风骨的力道与精神内涵。
朋友们知道我收藏名家书画,也就千方百计帮我寻找,或是向我提供线索。
有一天,文化部的一位退休老者敲开我的家门,送来一幅茅盾的书法横披,2.3平方尺,展开来看,映入眼帘的是:“《满江红·祝毛选第五卷出版》”。
词云:“吹彻全球/东风送艳阳威力/消冰雪/春水浩瀚/腥秽荡涤/革命狂飙新阶段/沧桑演变常规律/看两霸/搔首唤奈何/气气咽//天下事/争朝夕/四人帮/猛批揭/喜抓纲治国/人人奋激/十大关系对准则/雄文五卷持马列/听九州弦诵遍城乡/勤学习。
”词的结尾处,署名“茅盾”,并盖白文“茅盾印信”钤印。
时间为“一九七七北京”。
词的上款为“今非同志指正”。
“今非”,生平不详。
全文皆为繁体字。
这幅行书书法作品,仍是秀雅灵动,体现了茅盾炼神、炼气、炼形诸方面的功力。
茅盾曾说过,他看过瘦金体,但未学。
我想,也许他从中吸收了某些华美坚挺的笔意。
所以,他的书法才给人一种清朗爽劲的儒雅之感。
我曾看过一些名家书写的瘦金体,但都没有茅盾书法特有的体貌与韵味。
后来,我又得到了茅盾的一幅与上述内容相同的书法立轴,2.2平方尺。
水墨纸本,无上款,全文为繁体字。
没有加盖印章,书写时间为“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於北京”。
时间隔了数月之后,一次在逛画廊时,偶然发现了一幅茅盾的书法作品,悬挂在墙上。
水墨纸本,立轴,1.6平方尺。
这幅立轴,裱工犹觉新鲜,上下端为红色,文字的周围为蓝色,下端红绫中残存一些水痕。
皆为繁体字。
此幅书法为七律,没有题目。
诗云:“沉舟破釜决雌雄/旧耻重重一扫空/正喜阵前初砍纛/却传幕后谋藏弓/仰人鼻息难为计/自力更生终见功/两霸气威朝露耳/万方共仰东方红。
”诗尾署名“茅盾”,盖有白文“茅盾印信”的钤印,时间题为“一九七八年十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