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合集下载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20.(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21.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22.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23.梨园:(97年名解)24.(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中国古代雕塑简史

中国古代雕塑简史

中国史前至清代以可塑或可雕刻的材料制成具有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作品。

圆雕与浮雕是其主要形式,此外尚有透雕、线刻等。

依材料可分为泥塑、陶塑、瓷塑、木雕、玉雕、石刻、砖雕、骨牙雕刻、竹雕、金属铸像等众多品种;按用途大致可区分成纪念性雕塑、工艺装饰雕塑、建筑雕塑、园林雕塑、陵墓雕塑、明器雕塑、宗教造像、案头雕塑等不同门类。

中国古代雕塑创作非常发达,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雕塑领域有着辉煌的建树。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雕刻艺术品,如河北兴隆县的一处洞穴堆积中,曾出土两截刻划着复线水波纹及斜格纹的鹿角化石,刻纹清晰优美,经测定距今13000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骨雕艺术的珍贵实例。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陶塑与泥塑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雕塑品种,此外还有玉雕、骨牙雕、木雕等品种。

陶塑与泥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塑以河南密县莪沟北岗出土的陶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人头、陶猪与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猪头等为代表,造型比较拙稚。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属工艺装饰雕塑,其中不乏优秀遗例。

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陕西洛南出土人头形器口红陶壶、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天水柴家坪与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仰韶文化浮雕陶人面、传甘肃东乡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人头形陶器盖,皆是各具特色的人像陶塑佳作。

辽宁喀左东山嘴与建平牛河梁遗址,相继出土小型陶塑孕妇像及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附近还发现形体更大的女性陶像残块。

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

在动物雕塑方面,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鹰形陶鼎、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型与狗型陶鬶、江苏吴江梅堰出土良渚文化的水鸟形陶壶等,皆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工艺雕塑开商周鸟兽形铜尊卣造型之先河。

此外湖北天门邓家湾与黑龙江宁安莺歌岭等地出土的陶塑狗、象、猴、鸟、猪、熊等小动物,形象活泼,特征鲜明,体现了各地先民在捕捉动物神态方面的才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作者:董媛媛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艺术,是大量汲取了宗教的营养,特别是来自印度的佛教。

一方面,它从宗教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逐步走向表现现实生活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因素,使中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新貌,而又能消化、融会、以异军突起的崭新风格,纳入了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揭开了中国雕塑艺术新的一页。

其具有代表性的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主要表现在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关键词:佛教雕塑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历史上的中国雕塑很多,主要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将古代雕塑分为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六大类。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为基本内容,以宗教宣传和偶像崇拜为主要目的的雕塑。

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石窟的开凿由西向东,这一时期,中国在历经秦汉四个世纪的一统局面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割据的状态。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广泛社会基础,加之统治者的带头尊奉,佛教广为流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

中国几个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此一时期。

由佛教的盛行促使教造像艺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

一、敦煌莫高窟——最早的佛教雕塑艺术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有“丝路明珠”之称。

北朝时期开凿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第二阶段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随汉化政策 深入推行,雕塑也以洛阳龙门宾阳洞、古 阳洞、莲花洞,云冈石窟6窟,敦煌43 7窟、259窟,麦积山148窟、76 窟为代表。这时的造像,面像瘦刮,菩萨 广额,小颐,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 飞天清丽俊秀,飞扬动荡,可见南朝绘画 人物的一些特征,应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 化进一步结合的产物。从造像衣饰看,绝 大多数穿上新装,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 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里面仍 为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有的一条下垂, 一条甩在左腕上。菩萨多如当时汉族妇女 流行的搭臂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 间,然后上卷肘部,再驱向外面。晚一些 的菩萨在披帛交叉的地方多穿一环,然后 上卷。雕刻技法除阴刻线与凸起线外,又 增加了平阶梯式花纹。
石兽:墓前石狮最为突 出。石麒麟显然受波斯 艺术风格影响,双角者 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无论是麒麟还是狮子, 胁下均如波斯、西亚陵 前石兽一样有飞翼,而 且形态、纹饰均不一样, 或呈波浪形,或呈浮云 状,或呈鱼鳞状钩形, 与波斯、西亚翼兽并不 完全相同。这些石兽姿 态生动,雕刻精美,刀 法纯熟,尤其以气魄雄 伟而震撼人心。
麦积山雕塑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有泥塑、石雕、 绘画,其中以泥塑为主要成分,石 雕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由北魏至 北周时期的洞龛占了现存麦积山全 部洞龛的70%以上,于是说麦积 山雕塑为魏晋南北朝彩塑艺术之集 大成者也不过分。这一时期有许多 精采作品。麦积山石窟的魏晋南北 朝时代的雕塑作品是麦积山石窟的 主要文化遗产,体现了那个文化交 流的时代中国泥塑所达到的艺术水 准。那些作品至今显示着感人至深 的艺术魅力,说明当时不知名的中 国艺术家曾进行了伟大的创造。这 种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不拒绝 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创造,正是中 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富于青春活 力的原因所在。

中西方雕塑发展史

中西方雕塑发展史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见图2)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见图3)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maoqian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

石窟依山开凿,按地理位置总体可归纳为东、中、西三部分。

其中,著名的昙曜五窟就坐落在西部窟群中。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大约有四五十个,石雕造像大约有五万多尊,是北魏时期皇室经营的一座大型石窟,是中国北方地区早期石窟的典型代表。

时代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王朝最繁荣(460年—524年)时期开凿的,由当时西域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云冈石窟开凿的起因是北魏皇帝崇佛,并想利用佛教来达到安抚民心,并显示其国力强盛的目的。

历史背景北魏王朝是由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所组成的。

当他们在中国北方一带开始活动时,还没有开始信仰佛教,直到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政权,接触中原多重文化,他们才逐渐对佛教有所了解。

道武帝"好黄老览佛经"。

明元帝时,"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象,乃令沙门,敷导民俗"。

太武帝于太延五年(439年)灭了当时佛教发展之域的北凉,这些是北魏佛教史上具有意义的大事。

从此凉州佛教东传,北魏佛教的兴盛时期到来。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由于佛寺日趋腐败,太武帝下诏毁灭佛法。

后到文成帝即位后,立刻恢复佛法,使佛教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这便是大规模开凿云风石窟的直接原因。

早期开凿,第一期整体上看,云闻石窟的早期石窟,大多开凿于文成帝时期。

文成帝深信佛法,在他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提倡,又受时代崇尚,佛教一下子就大规模地兴盛起来。

据史书记载:“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即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形象为参照的,魏文帝头上脚下各有黑德一颗,恰好大佛的上下也各有一颗黑石,真是模仿得太形象了。

但这种以佛象征皇帝的情况仅限干云冈石窟前期营造时期。

云冈中期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执政时期,是云风石窟雕刻艺术民族化趋于成熟的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北魏皇室内部矛盾急剧上升,皇室、贵族重佛也越来越烈,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洞窟内佛教色彩浓厚,精雕细刻的佛教故事占洞窟的大部分。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特征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特征

谈魏晋南北朝佛教雕塑艺术的风格特征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塑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该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出“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两种造型风格。

探讨该时期不同地域所形成的不同造像风格特征和成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

而佛教雕塑的产生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原有雕塑面貌,丰富了中国雕塑的题材,大大促进中国人物雕塑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秀骨清相佛教雕塑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使雕塑艺术进入一个特殊发展时期。

该时期的佛教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佛教造像表现手法因地域不同有别,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

把握影响形成其风格特征的因素,便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雕塑艺术的全貌,对当代艺术创作有一定参照价值。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忙于争权夺位,百姓饱受战乱流离之苦,而社会上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发展。

“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在政治制度上,该时期君主专制较汉代有所松动,这对文化艺术发展有利,也为佛教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在文学方面,因战乱文人们思想感情较敏感,文学作品中多有人生短促、生命脆弱以及无能为力的表达,其显著特点是:文学不再是政治教化的附庸品,而成为抒发个人性情的途径。

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以形写神等,并且形成了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这些新的概念和理论影响到佛教雕塑艺术的创作,使得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呈现独特风格特征。

在哲学思想方面,该时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玄学、道教、外来佛教相互结合,使文化艺术日益繁荣。

汉末魏初时陈旧腐朽的儒学思想束缚了人的感情,激起人们的不满,儒学受到极大冲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玄学由此而生。

它反对腐朽的思想观念,提倡个人的存在价值,并且与清谈成为当时一股强大的社会批评力量,对哲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甘肃敦煌地处西陲,当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而敦煌所受影响不大,且该地又当东西交通要道,是印度佛教传来中国的必经之地。

据记载,早在西晋十六国时代,就有著名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来此,并号称"敦煌菩萨",东晋十六国北凉名僧昙无谶(chèn)也长住敦煌布道译经,这应是敦煌千佛洞的筆始时期。

敦煌千佛洞一名"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约25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夹峙(zhì)的河谷断崖西麓。

关于石窟群的开凿和创始,根据唐人《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是始自十六国的前秦苻坚建元二年(366),实际现存窟龛造像,因无文献和窟室造像题记可据,对于敦煌千佛洞最早的造像,一般都定为是北魏时代。

敦煌千佛洞有一个与新疆各石窟相同的特点,即在地质上同处于砂砾岩地带,石质松软,不宜于雕刻佛像,因此,只能作泥彩塑像,并把重点放在作造像背景的壁画上。

但由于新疆一带的石窟泥塑已遭毁灭,使得敦煌泥彩塑像与麦积山等地的泥彩塑像,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属于佛教的泥彩塑像就是从新疆、敦煌的石窟开端的。

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现存有窟宣四百九十二个。

我国历史考古学家宿白教授把千佛洞的早期窟龛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般说来,早期的多表现为浓厚的牛建陀罗样式,有些佛和菩萨,薄衣贴身,肢体硬直,原始的拙朴气息毕现,但面容仍接近于中国人的形象。

这说明在佛像塑造上,虽受着外来的影响,但毕竟是在中国社会的生活现实基础上,并由中国的雕塑歴师所精心创制的。

如早期的编号为259窟正龛中所塑的释迦佛和多宝佛并坐谈道和右壁養中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单身坐佛以及257窟正龛中的释迦佛说法坐像,虽然全身穿着的都是印度式架装,但从俯身向前,面露浅笑的生动形象上,可以看出雕塑作者是结合当时的生活现实,从现实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出慈祥而又庄重的佛的身份、性格的。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

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详细介绍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内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领域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彼此交流、融合,有力地增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晚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千米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

尔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续有雕造,唐朝贞观至天宝年间(627~756)此处造像活动又曾十分兴盛。

北朝石窟造像在保留下来的石窟雕塑作品中,当属莫高窟十六国洞窟的雕塑和甘肃炳灵寺石窟(永靖县西北,刘家峡上游)169窟西秦建弘元年(420)的雕塑为最先,这些泥塑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技法反映出西域传来的影响。

南朝石兽就其形式来讲是承袭汉代石兽雕刻的。

尤可注意的是,它的渊源可以上述到古代波斯的雕刻。

这种形式虽然后代再也不有,但擅长利用整体石材,以洗练的手法表现宏伟的气势,显然影响着唐朝陵墓前的石狮形式的创造。

青瓷烧造技术有很大提高,墓中主要殉葬品已用青瓷代替了陶器。

青瓷以浙江越窑质量最高,胎质致密,釉色均匀。

器物类型除生活用具外,鸡首壶、莲花尊、谷仓罐等具有时期特征。

南京东吴墓出土人物堆塑缺罐造型结构复杂,并出现坐佛形象,尤可注意。

莲花尊通体选取取莲花为造型手腕,以直径不一的仰覆莲瓣构造型体,厚重而饱满,淡雅光亮的釉色增加了器物的高雅。

北方青瓷烧制不如南方,出现酱褐釉、黄釉磁器。

北齐墓出土的典釉乐舞扁壶,壶体塑造出多人组成的胡人乐舞,场面欢快而有运动感,再现了胡旋舞的风貌。

第一节东晋南朝的雕塑名家古阳洞,是龙门较早开凿的一个洞窟,它不同于宾阳(中)洞,由皇室集中设计,统一施工完成,而是由贵族达官们别离具名出资陆续雕造而成的。

进深米,宽米,高约米。

正面主像为圆雕的一佛、二菩萨,左右两壁各三层,每层四个大龛(唯右壁基层仅有二龛),各龛中有释迦佛坐像,或弥勒交脚坐像,或释迦、多宝并坐像。

佛像造型都是笑容可掬的秀骨清像,衣褶稠叠而有规律。

龛楣和佛的背光,都有极为精致富丽的浮雕装饰,有的还有佛传故事和维摩变等浮雕。

中外雕塑艺术欣赏 ppt课件

中外雕塑艺术欣赏 ppt课件
二、雕塑艺术的语言:
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是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 变化。
三、雕塑艺术的特征:
1、空间立体艺术 2、静态、瞬间艺术 3、实体造 型艺术
4、偏重于再现的艺术 5、操作性艺术
雕塑艺术作品欣赏
1、陵墓雕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首先,我们会被这数 以万计的兵阵所震慑。可 以想像出这种兵阵在当时 所向无敌的气势。
透雕--工艺品
• 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在浮 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单 面雕,有的双面雕。一般有边框的称 “镂空花板”。大体有两种,一是在浮 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有 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二是介于 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 凹雕,镂空雕,或者浮雕。
石雕--雅典娜
• 晋祠是北宋时期人们为纪念晋王督虞所修,同 时又为其母“邑姜”建了圣母殿。殿中央是 “邑姜”像,左右两庑就塑造了四十多位侍者。 这些侍从都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各不相同。
晋 祠 待 女 善 待 人 者
• 1、这是一个机敏灵便、善待人意、见 貌辩色、伶俐尖巧的姑娘,是一个具有 相当经验的丫鬟
晋 祠 侍 女 捧 印 者
--
石 雕 狮 身 人 面 像
颠 博 物 馆 。
于 炮 击 而 跌 落 , 现 收 藏 于 英 国 大 不 列
原 来 还 有 一 部 庄 严 的 胡 须 , 但 后 来 由
脑 后 雕 刻 着 象 征 神 权 的 鹰 。 他 的 下 颌
菱 形 王 冠 , 前 额 上 雕 刻 着 神 秘 的 圣 蛇 ,
6、铜雕--《马踏飞燕》
战 国 青 铜 器 物 架
• 战国青铜器物架——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 战国青铜器物架由龙和凤的形象组成,上方

中国雕塑发展史

中国雕塑发展史

中国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旳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旳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旳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旳重视.这一时期雕塑旳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旳饰物,均为粗略旳,夸张式旳,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旳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旳器皿、饰物和人物旳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旳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旳最高水平.此时旳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旳,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旳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旳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旳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旳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旳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旳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旳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旳作品之一.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旳气势.鼎旳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旳兽面花纹和夔(kuí)龙花纹.它凭借庄严旳造型,庞大旳体积和神秘旳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旳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旳重要史料.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旳政治目旳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旳辉煌成就.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旳第一个高峰.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yòu)、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为壮观旳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旳秦始皇陵出土旳兵马俑.兵马俑旳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旳辉煌成就.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旳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旳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旳奇迹.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旳高大、雄健旳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旳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旳精神风貌,具有崇高旳力和数旳巨大、超常旳审美特征.四、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旳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旳艺术个性.这一时期旳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旳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旳陵墓表饰.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旳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汉代雕塑作品旳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旳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旳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旳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旳大型石雕作品.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旳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旳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旳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旳意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旳造型,粗犷旳风格,宏大旳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旳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旳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旳精神面貌.霍去病墓旳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旳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旳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旳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旳典范之作.而《马踏匈奴》是整个群雕作品旳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旳主题.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旳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旳象征.雕塑旳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旳表现力和高度旳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旳典范之作.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旳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旳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旳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旳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旳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旳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旳玉躯佛像,与顾恺之旳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旳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这个时期旳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旳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旳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旳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旳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旳诞生.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 3个半世纪旳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了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旳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旳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旳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旳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旳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旳不朽杰作.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旳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旳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旳装饰雕刻艺术、陪葬旳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有长足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旳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旳开凿后,虽历经千年岁月旳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旳强盛.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是最为辉煌旳杰作.其九尊一铺旳形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还有二尊供养人雕像.是一个有主有宾、层次井然旳有机整体.这也是意想造型中强调人是审美主体旳观念.此时旳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旳多样化与技巧旳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旳水平.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以城市为中心旳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旳审美观念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旳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旳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旳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旳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旳是更接近现实生活旳形象.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集中之地.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旳精品.尽管它旳开凿有着宣扬佛法说教旳主旨,但雕塑匠师旳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旳精神享受.大足石刻无愧为中国雕塑史上旳一大奇观.在世俗题材方面,宋旳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旳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旳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旳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旳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旳特色.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旳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旳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旳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旳发展.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此时旳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旳状态下,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旳程式化倾向.而明清旳世俗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旳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种强烈旳精神性功能则大大削弱了.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旳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旳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旳风格.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群众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旳各种小型旳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旳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旳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旳新成就.明清帝陵旳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旳超然、也缺乏汉代旳雄浑,此时旳作品更能满足人们旳赏心悦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旳创造活力.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旳痕迹,在名目繁多旳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旳神像,其造像多为彩塑,即泥塑彩绘.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旳艺术风格.如泥彩塑千手观音.九、现代雕塑(公元1911年后)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旳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旳开拓者,促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旳发展.这个时期比较大旳创作有为纪念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旳纪念像和设计抗日战争英雄纪念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旳架上雕塑、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城市环境雕塑、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艺术都有了长足发展.如江小鹣(jiān)作旳《孙中山立像》、王丙召作旳《金田起义》等.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旳阶段.。

第四章中国雕塑艺术

第四章中国雕塑艺术

《帝后礼佛图》
整幅浮雕采取横向构图,人形处理因此 显得颀长,并 略带向前的倾斜感,既保 留了盛典中的帝王生活气派,又带有飘 然如仙的宗教意味和凝然静谧的心境。 同时,宫女们含睇若笑,娇慵前行的姿 态,与整个虔敬肃穆的氛围形成了含蓄 的对照,流露出作者沟通人世和天界的 欲求。与云岗石窟的浮雕相比,《帝后 礼佛图》已经开始摆脱古印度的犍陀罗 风格,而加强了本土的艺术语言色彩。 作品变得单薄平浅,高浮雕的圆润光影 不复存在,线条成了艺术表现上举足轻 重的角色。人与人的空间、人体的曲折 起伏都用线勾勒,特别是衣纹的处理, 格外舒展流畅、疏密有致,颇有汉代画 像砖以线求形的神韵,表现出中国民族 文化与外来佛教艺术的很好融合。
《昙耀五窟 》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 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 的第一 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 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 释老 志》载:“和平初,……昙曜白 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 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 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 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 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 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 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 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 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 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 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于甘肃 省武威雷台墓。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 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 上, 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 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 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 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 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 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 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 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 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 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

一、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以“魏碑”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文、题字等书法作品,其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北方气息。

同时,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也致力于研究汉字的构造和笔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代表。

人物画以描绘人物形象和神态为主,其风格细腻、传神,代表作品有顾恺之的《女史葴图》等。

而山水画则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其风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品有展子虔的《游春图》等。

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三、雕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佛像”为代表。

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佛像的雕刻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佛像雕刻风格庄重、肃穆,代表作品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些佛像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由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和印度元素,如塔楼、飞檐等建筑元素的运用。

同时,由于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苏州的拙政园等。

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五、工艺美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工艺品以瓷器、铜器、玉器等为主,其工艺精湛、细腻,如青瓷、铜镜、玉佩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手工艺水平。

六、文化交流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自西域的文化元素如佛教、音乐、舞蹈等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宋代雕塑——精选推荐

宋代雕塑——精选推荐

1.中国雕塑的基本类型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2.先秦雕塑:原始雕塑、商周雕塑3 秦汉雕塑:纪念性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4魏晋南北朝雕塑:佛教雕塑、陵墓雕塑、明器雕塑5隋唐雕塑:佛教雕塑、陵墓雕塑、明器雕塑、纪念性雕塑第五节隋唐时期的雕塑家6五代宋辽金雕塑:佛教雕塑、纪念性雕塑、陵墓雕塑、明器雕塑、工艺性雕塑7元明清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明器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宋代雕塑之风尚盛,然不如唐代之春潮澎湃,且失去宗教信仰,亦社会情形使然也.宋代雕塑在样式、手法上有新的创造,但失去了前代同类作品的雄健伟岸的气概。

以直接反映社会现生活为主要特征用以殉葬的俑,无论数量、质量在同时期整个雕塑艺术中所占的地位,都远不及前代那样重要。

各种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塑的蓬勃发展,是宋代雕塑中引人瞩目的现象。

宋代雕塑两宋时期的北宋,设都那南开封(960—1127),南宋迁都浙江杭州(1127—1279)。

于北宋几乎并行存在的辽国由北方契丹人把持,设都皇都,也称契丹国(916—1125),在现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波罗城一带。

金国的存在差不多与南宋并存(1115—1234),它建都会宁,是现在的黑龙江阿城一带,后来一度迁至北京、开封,由女真族统治。

西夏国存在于辽、金之间(1032—1227),由党项族统治,定都兴庆,相当于宁夏银川一带。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

开国之初,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城市商业、手工业等经济较为繁荣,著名的《清明上和图》就描写了当时边河两岸的生活景象。

雕塑艺术的功用更加宽泛,不仅用于宗教、陵墓、明器,还深入到日常家居生活当中,比如以浮雕山水来替代壁画风景,一时间颇为盛行。

北宋的绝大多数习俗都沿袭唐制,尤其是帝王陵墓形式,几乎万全依照唐代乾陵。

宋代八帝当中的六位都葬于洛阳附近,徽宗和钦宗最窝囊,被金人擒为俘虏,押往漠北,客死他乡。

2021下学期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纲复习资料(精简版)

2021下学期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纲复习资料(精简版)

2021下学期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纲复习资料(精简版)2021下学期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精简版)制题:黄志坚一、填空题:1、古代工艺美术的形态范畴有八种形态: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家具、建筑、金银器、染织品和雕塑。

2、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形式的主要内容有: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

3、宋官窑的胎与釉均薄如纸,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器多开片,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片次之,细碎纹最下。

4、宋代五大名窑分别是:官窑,定窑,哥窑,汝窑,钧窑。

5、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6、玉礼器通赏分为六器。

按《周礼》中记载:“以苍壁礼天。

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

以赤璋礼南方。

以白琥礼西方。

以玄璜礼北方。

” 故知六器分别是壁、琮、圭、璋、琥、璜。

7、从齐家文化出现铜镜开始,一直到战国时期,铜镜大多为圆形,正面磨砺光洁,轻薄精巧,背面为小拱形弦纹钮,可以穿系素缘边。

东汉中期到魏晋时期,在镜背面出现那浮雕和镂刻的造型手法。

隋唐时期,铜镜镜胎较前代要厚重,其钮虽仍多为半球形,但钮座的造型样式繁多。

8、秦汉时期存在有床、榻、席、几、案、屏风、箱和衣架等。

西域的胡床传入。

到隋唐时期,人们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而坐,坐具向高发展。

宋代家具在材料的使用上出现瓷、陶。

宋辽金家具在造型上受建筑梁、枋、柱等的影响。

元代家具沿袭宋代,并出现罗涡枨、霸王枨及高树腰等新制法。

明代家具用材讲究、品种样式丰富,出现成套家具概念。

清代家具设计人性化、制作精细化,形成空前的“西洋热”。

9、明式家具装饰手法丰富多彩,主要有抹边、攒接、雕刻、镶嵌和金属饰件。

10、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房屋建筑有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

隋唐时期建筑设计中使用图样、木制模型,宫殿布局采用“三朝五门”的周制。

明清时期建筑艺术走向程式化:砖普遍使用,琉璃砖瓦应用广泛,采用木构架,布局群体化,私家园林兴盛,管式建筑完全定型化、程式化。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美术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 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 。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 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 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 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 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 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 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 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题记和碑刻3600余件。奉 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 个窟,长宽各30米。
一、石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鸣沙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 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 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 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 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 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 窟53个,大小造像 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 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 和佛教故事 。
中国佛教石窟和一般的寺庙不但在形制上与功能上都有所不 同,而且还在浮雕、塑像、彩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资 料,在历史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宝贵的。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 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 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 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 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 流域。
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 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彩塑,有主体性的圆塑,也有附属
性的影塑。主体性圆塑多为佛像,放置在洞窟内的显要位
置上。塑像种类主要是佛与菩萨,直到北周时才出现阿难、
伽叶等弟子形象。佛像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
像、禅定像、思维像,北魏时增加左右侍从菩萨,北周时

因出现阿难、伽叶而一铺五身。
煌 彩
这一时期的菩萨像多为思维像,他们与交脚弥勒一样高居 天阙,但多半跏坐,右足叠于左膝上,显然是西域胡人的 坐姿。至于右手支颐,俯视下界,又似在冥思苦想中,或
龙门石窟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更多地使用了中国传统美术技 法。北魏时期的飞天浮雕,与河南邓县北朝画像砖墓中的飞仙形象,几乎没有 什么差别。在从云冈石窟曲折引进西域文化因素的同时,龙门石窟坚持本民族 文化传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引进与创造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并为唐代龙门石 窟达到全盛奠定了基础。
图片欣赏
第一阶段
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 时期的作品,以云冈昙曜5窟 和5窟、13窟作品为代表。 此时的造像,多注重主要形态 和精神,不大追求细部。艺术 家往往把表现轮廓的线刻和表 现体积凹凸的圆雕结合起来。 线刻表现的是视觉,圆雕表现 的是触觉,这是中国艺术传统 技法与犍陀罗艺术早期结合的 产物。
十六国
麦积山雕塑
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有泥塑、石雕、 绘画,其中以泥塑为主要成分,石 雕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由北魏至 北周时期的洞龛占了现存麦积山全 部洞龛的70%以上,于是说麦积 山雕塑为魏晋南北朝彩塑艺术之集 大成者也不过分。这一时期有许多 精采作品。麦积山石窟的魏晋南北 朝时代的雕塑作品是麦积山石窟的 主要文化遗产,体现了那个文化交 流的时代中国泥塑所达到的艺术水 准。那些作品至今显示着感人至深 的艺术魅力,说明当时不知名的中 国艺术家曾进行了伟大的创造。这 种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不拒绝 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创造,正是中 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富于青春活 力的原因所在。

许属于 禅定 的本义——静虑。北魏248窟诸造像眉目娟
秀,神情恬淡,白色的颜面在深色的冠帻和项光衬托下,
更显得突出。
敦煌莫高窟共有2411尊彩塑保留至今,其中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彩塑共729尊(包括456尊影塑),在很大
程度上代表着敦煌雕塑艺术的水准。虽然佛教与佛造像均
是外来文化内容,但古代中国人毕竟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
石兽:墓前石狮最为突 出。石麒麟显然受波斯 艺术风格影响,双角者 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 无论是麒麟还是狮子, 胁下均如波斯、西亚陵 前石兽一样有飞翼,而 且形态、纹饰均不一样, 或呈波浪形,或呈浮云 状,或呈鱼鳞状钩形, 与波斯、西亚翼兽并不 完全相同。这些石兽姿 态生动,雕刻精美,刀 法纯熟,尤其以气魄雄 伟而震撼人心。
十六国
发展历史
石窟造像的演变,反应了西域 文化与中原文化日益结合的过 程,也体现出中国雕塑艺术日 趋成熟的发展轨迹。正是这东 西方文化交流的硕果,构成了 魏晋南北朝艺术给人以极其深 刻印象的原因。
北魏 以后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代表作品
敦煌莫高窟彩 塑 麦积山雕塑
云冈石窟雕 塑 龙门石窟
巩县与响堂山石窟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至今还在显示其永恒的艺 术魅力。那一尊尊神秘的大佛与生双翼欲飞的走兽,体现着 中外文化交流所得的成果。
几乎没有一个雕塑艺术家在那一座座丝绸之路的洞窟中 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泥塑与石刻的造像,终于留下了他 们智慧的结晶。开放的胸襟,自由的情感,创造的风貌,组 合成一曲艺术的颂歌,不断地进入后来参观者的心窗,向他 们展示那个充满艺术生活的时代。
为基础,将外来文化因素进行了一系列去粗取精的艺术加
工,形成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创造性成果。敦煌莫高窟彩塑,
已经勾画出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的发展轨迹了。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北齐、北周时期,佛 与菩萨的面像由瘦长型向丰圆型 转化,头发为小的螺旋形。佛的 庄严,菩萨的慈祥,力士的狰狞, 弟子的和悦,都较为固定。从服 饰上看,佛的上身改为搭双肩的 袈裟式外衣,裙带作小结;菩萨 服式更为艳丽。雕刻技法趋于和 缓,衣纹稀疏,平阶梯形式衣纹 浅薄,部分造像出现新式凸起线 条,为唐代雕塑开辟了新的途径。
人物相貌可辨出不同的年 龄、性别,这又是巩县石窟艺 术的重要成就之一,从而体现 出北魏后期雕塑艺术继续发展 的情况。
龙门石窟雕塑
第一,龙门石窟为历代王室贵族发愿造像集中之地,不少窟龛或造像的兴废变 迁与当时政治形势相联系。 第二,龙门石窟窟型比较单纯,变化较少,题 材内容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 第三,龙门石窟造像中早期佛教艺术那种宗教神秘色彩越来越淡薄,外来艺术 手法也密切结合于中国传统基础内,使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特征更为鲜明与成 熟。 第四,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诸宗派如净土宗、禅宗、密宗在龙门都有造像活动, 一些外国僧人也在龙门留下踪影。不过,这些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不多见。 第五,龙门造像碑刻题记多,不仅可知发愿人造像的动机,造像的时间,有助 于对作品的判断和理解,而且形成书法艺术的荟萃之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陵墓石刻
石窟雕塑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在今天还保留甚多,主要集中于帝 王陵墓前的石刻与沿丝绸之路推进的佛窟中。由于犍陀罗艺术随 佛教东传,西方石刻雕塑艺术的许多因素也融入中国雕塑艺术之 中,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千姿百态,既有雄浑、粗犷的作风, 又不乏华丽、神秘的装饰。一大批不知名的中国各民族艺术家, 在相对自由的雕塑艺术实践领域中,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情感,从 而出现了至今仍使人叹为观止的恢宏成就。虽然雕塑家没有留下 见诸文字的理论作品,但面对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仍能看 清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脉络。
碑林的 大夏石马
十六国北朝陵墓石刻艺术作品今 天并不多见,却仍然显示着文化 融合的时代特征。现藏西安碑林 的 大夏石马 ,是十六国时在陕西 横山县建大夏国的匈奴人赫连勃 勃墓前石刻,这匹马用了西汉茂 陵陪葬霍去病墓前 马踏匈奴 石刻 那样一种不完全性圆雕作品形式, 以粗犷、简捷的刀法,雕出了马 挺胸昂首的形态,而且利用石块 的自然起伏表现马的肥壮。这正 是匈奴文化、西域文化与汉文化 相结合的产物。西安碑林石刻艺 术室所藏西魏文帝永陵石兽,也 有与 大夏石马共同的粗犷特征, 几乎借助石头本身的形状顺势雕 成,但石兽体态庞大,肥硕而厚 实,却是那一时代鲜卑人所崇尚 的作风体现。
石柱:在梁武帝萧衍父萧顺之建陵前面,萧衍侄萧景墓前面,萧衍弟萧秀墓前面, 最为突出。①这些石柱既然是犍陀罗文化东传的内容,自然将中国的南方各地也 纳入当时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的体系,虽然南方各地相较北方丝路沿线接触西域文 明较少,却并不乏引进、吸收、创造的风貌,南朝诸帝王陵墓前的石刻便体现出 这一特殊的历史潮流冲击下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虽然处于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文化艺术上的统一性,却并没有更改。
依山开凿并大量使用石雕艺术作品 的云冈石窟是魏晋南北朝艺术的重 要遗产,尤其是全面反映北魏艺术 盛衰的天然博物馆与历史里程碑。 那一尊尊气势恢宏的造像,显示着 中华民族敢于吸收外来文化进行伟 大创造的开放胸襟与进取精神。这 一成功的创造性实践成果,已经预 示着隋唐时代,那个如日中天照耀 整个世界的辉煌时代,即将到来。
十六国时期的雕塑在敦煌莫高窟和 永靖炳灵寺还有保留。炳灵寺西秦 石佛以站立姿态,身著质地轻薄的 袈裟,紧贴身体,显露出匀称的肌 肉。敦煌275窟北凉佛,主像和 壁龛均为 莲花跏 弥勒菩萨,大约与 禅修中弥勒决疑有关。主像头戴化 佛冠,发披双肩,袒胸露臂,项饰 璎珞,腰束羊肠裙,坐双狮座,仅 存左手,作 与愿印.神情庄静,体魄 健壮,这是目前可以肯定的十六国 时期塑像的代表作。 北魏以后,雕塑有了重大发展,
第二阶段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随汉化政策 深入推行,雕塑也以洛阳龙门宾阳洞、古 阳洞、莲花洞,云冈石窟6窟,敦煌43 7窟、259窟,麦积山148窟、76 窟为代表。这时的造像,面像瘦刮,菩萨 广额,小颐,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 飞天清丽俊秀,飞扬动荡,可见南朝绘画 人物的一些特征,应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 化进一步结合的产物。从造像衣饰看,绝 大多数穿上新装,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 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里面仍 为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有的一条下垂, 一条甩在左腕上。菩萨多如当时汉族妇女 流行的搭臂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 间,然后上卷肘部,再驱向外面。晚一些 的菩萨在披帛交叉的地方多穿一环,然后 上卷。雕刻技法除阴刻线与凸起线外,又 增加了平阶梯式花纹。
云冈石窟雕塑
云冈石窟11、12、13窟为云 冈石窟的最大一组洞窟,三窟窟壁 浮雕佛经故事增多,本生、佛传、 七佛、供养人都雕出来了。当时流 行修持 法华三昧观 ,面对现实无法
解决的种种困扰,统治者也只好祈 求弥勒 决疑.这三窟修建规模宏大, 所耗人力、物力最多,形成北魏时 期的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 一。
响堂山雕塑说明丰圆适度、温和写实的佛像终于取代了
深目高鼻与瘦骨清像,这是中国雕塑的一大发展,从强 调线的造型到对物体自然形态的立体描摹,这无疑是一 个进步,响堂山作为中国现存最大北齐石窟艺术宝库, 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巩县石窟还创造了大场面的
群像雕刻——礼佛图。1、3、 4三窟内高浮雕帝后礼佛图十 分精采。男像在门东,女像在 门西,面向窟门,分段分层排 列,全图共雕50余人。排列 顺序以比丘为前导,主像最高 大,执事人等依次减小,各层 人像分组与多寡不等,但远近 层次、透视均处理适当。人像 高低不等所产生的天际线参差 不齐,则由羽葆、伞盖等平衡。 全部人像基本朝窟门方向前进, 画面获得统一。其间偶有侍者 回身递送供品,突破构图的呆 板。
延熹年间瑯琊王相的墓
山东临沂发现的延熹年间瑯琊王相的墓表为希腊式凹纹石柱,上有横条,刻有飞 人。北齐大宁二年(公元562年)建于河北易县的义慈惠墓石柱,柱身作不规 则的八棱面,柱顶有石屋,覆莲座柱础,基本是中国传统艺术式样。 石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和华表、望柱属同一类型,东汉时中山简王刘焉墓前有立 石柱为标志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陵墓石柱成为石刻雕塑艺术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