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针疗法
神针王绝技(满医针灸)五龙针法
神针王绝技(满医针灸)五龙针法王修身:五龙针主要有颈五龙、胸五龙、腰五龙。
总的来说五龙针法,主针直刺主穴,其余四针针尖向主针斜刺,取导气血向主穴汇聚,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针法也不一样,中医叫辨证施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有这么个原则。
但是我这个针进得比较深,其它大夫扎针也就一寸或一寸半。
我扎三寸半。
五龙针法分为:颈椎五龙、胸椎五龙和腰椎五龙针法,主治疾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颈椎综合症、肾亏、肾虚、肾寒、腰肌酸软、胸背疼痛沉木、肩胛风寒、脊柱炎、脊髓空洞症、脑供血不足。
一、颈椎五龙针:1、定位:风府穴——正坐位,头稍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一寸处,项韧代、项肌中、深部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枕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分支。
2、风池穴(双)——腑位或坐位靠椅背,双上肢放在胸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方之间凹陷中。
3、大杼穴(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分支,浅层有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二、操作:用1.5寸或2寸毫针刺入穴位,进针后患者感到胀、酸、麻木、触电串导感,腑位最佳。
三、主治:颈椎综合症、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压迫神经、供血不足、头痛、头胀、头晕、颈部发直、发挺、肩背疼痛、手麻木、肩周炎、上肢半身不遂、网球肘、上肢静脉炎、肌肉萎缩(神经元病)。
斜痉、颈头摆动、书痉、癫痫、癔病、臂丛神经麻痹。
四、注:1、风池穴——双穴和大杼穴双穴进针。
2、风府一穴,以上五针为颈椎五龙针。
3、进针后针感强,反映大为最佳。
4、每根针用黄铜、紫铜或不锈钢细丝作针柄盘在针柄似龙而得名,胸五龙和腰五龙同颈椎五龙一样称。
5、历史上曾有拐子针、扁针、骨针、石针、铜针、金针、银针等。
6、穴位后方代双字为两个穴位(一名两穴)。
胸椎五龙针法:1、(定位)肺俞穴(双)——第三胸椎赖突下,旁开1.5寸处。
内有斜方肌、菱形肌、深部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分支,第三、四胸神经后支肌支。
秦亮甫:神针主取督脉,以治杂病
仁济医院教授秦亮甫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施行了全世界首例针刺麻醉心内直视手术,针灸麻醉的神奇震惊了世界。
他在花甲之年自学法语,十年九赴法国讲学,将有着两千年历史的针灸传到法国路易斯·巴士德大学医学院,被法国人誉为“东方神针”。
秦亮甫 1924年12月出生,江苏武进人。
1958年进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
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针灸杂志》常务编委、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的第一、二、三、四届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上海市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仁济医院秦亮甫工作室一面墙上挂满了照片,其中一张黑白照片在彩照簇拥下格外显眼。
照片中,一场心脏手术正在紧张进行,患者的心脏暂时停止工作,血液通过旁边的体外循环机进行循环。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手术中的患者睁着眼睛、意识清醒地躺在手术台上,似乎在与旁边的医生谈话交流。
这就是1972年世界首例针刺麻醉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而照片中左边的医生正是为患者实施针刺麻醉的秦亮甫。
88岁的秦亮甫,秦氏针灸第六代传人,用针灸麻醉震惊了世界。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他9岁时就诵读《药性赋》,花甲之年自学法语,十年九赴法国讲学,被法国人誉为“东方神针”。
这个说着一口流利法语的老中医,用实实在在的疗效让世界认识了中医针灸,但他却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楼高远瞩方知山外有山,事业有成更应精益求精,祖国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自己的东西只不过沧海一粟。
” 世界首例针灸麻醉 回忆起心脏手术中运用针刺麻醉的创举,秦亮甫说,“第一台手术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心里是有把握的。
” 上世纪60年代,国家落实中医政策,作为常州秦氏第六代传人的秦亮甫思考着如何将家传针灸发扬光大。
太乙神针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验案2则
【11 唐传志,李来道,邢军,等.137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分析fJl.前卫医药杂志,2∞l,18(3):219 【2】 王雪苔.太乙神针流传考忉冲医文献杂志,200t,(2):1-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2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3785)
作者简介:吴焕淦,男,教授·E-lmil:mlll∞“98n@126·com 22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讨会
阳、手太阳交会穴,均主治面瘫,施灸可调节局部气血运行,通经活络,为近部取穴;阳自尤善治眼睑下垂。翳风与经外奇穴 太阳相配,可奏祛风通络止痛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四总穴歌云“面口合谷收”,合谷是治面瘫的效穴,属远部 取穴。八穴合用,共奏行气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之效。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讨会
太乙神针治疗周围型面刘慧荣,吴璐一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关键词】 太乙神针;中医疗法;面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志码】 B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是指单纯性的一侧面部筋肉松弛,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 又称为面瘫、卒口僻、口目僻、口眼喁斜、口蜗等,常年均有发病,但以春季和夏季发病者为多【l】。中医学认为,本病多 由脉络空虚,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面部气血运行失调,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太乙神针是清代出现的一种掺药艾卷灸法,最早记载于清·韩贻丰《太乙神针心法》12]。临床施灸方式多为实按灸, 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风证、痰证等。笔者运用太乙神针药艾条温和灸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和后遗症期患者, 效果均显著,现将典型病案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1.1病案l
太乙神针实按灸的临床研究进展
太乙神针实按灸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太乙神针是中医灸法中实按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清至今,历经数代医家不断传承改良,在治疗风、寒、湿邪导致的疾病方面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现代医家通过对太乙神针的方药组成、制作及施灸方法的进一步改良,不仅拓展了太乙神针的治疗范围,同时使其更加简便易行,易于为患者接受,在临床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今后应加强对太乙神针的基础研究,系统化、规范化其制作与操作流程,探究其治疗原理,为太乙神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太乙神针;实按灸;现代研究;综述灸法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产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灸法的起源据推测是在人类知道利用火以后人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时可能偶尔不慎被火烧灼而减轻或治愈了某些疾病或烧灼腹部缓解了腹部的寒痛以及胀满等症状于是便主动用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由此产生了灸法[1]。
到了明清年间,灸法发展极盛,出现艾条卷隔纸(布)施灸的方法——实按灸,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改进,实按灸的集大成者——太乙神针应运而生,其首见于韩贻丰《太乙神针心法》中,书中记载的以药艾条为基础形式,以实按灸为操作方法,成为太乙神针基础制作与操作方法,改变了原有的雷火灸配方,加入不同的中药粉末,使得太乙神针的疾病治疗范围大大提高。
在治疗风寒湿邪、体虚痛症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
本文归纳总结了太乙神针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发展,为太乙神针的继承与发扬提供理论基础。
1.太乙神针的历史源流1.1太乙神针的历史源流灸法的最初形式是《黄帝内经》以及《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直接灸。
至两晋与唐宋之间,首次出现了隔物灸疗,最早见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2],包括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
以后又不断的有医家对隔物灸的种类进行补充,如唐代孙思邈增加了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 宋代许叔微创隔巴豆、黄连灸疗。
至明清时期,灸法在施灸方法上得到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出现了艾条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新的灸疗方法。
对针疗法(二)八法神针详解
对针疗法(二)八法神针详解八脉交会穴针灸配穴法是针灸医学的一朵奇葩,最早见于《医经小学》卷三,题目为“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其后在《针灸大全》和《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记载。
本歌诀将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在四肢相通的八个腧穴及其主治病症编成歌诀,便于诵读和应用。
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
临床实操的时候最好配合子午流注,传统算法比较麻烦,现在的一些小程序和公众号都配备这种功能(例如子午灵龟),所以使用起来非常简便。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
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
(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
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夏始。
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
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也,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耳后、颊、颈、肩之间,故主治目锐、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王民集教授运用“五神针”为主穴治疗神经系统杂病验案举隅
个 疗 程 。治 疗 2个疗 程 后 患 பைடு நூலகம் 精 神 明显 好 转 , 直 系 亲 属 的 对
姓 名 及 自己 的 关 系 基 本 可 以准 确 说 出 , 期 记 忆 明 显 改 善 , 近 但
其 余 症 如前 。按 前 法 又 治 疗 3个 疗 程 , . 来 诊 , 者 记 0 5a后 患 忆 力 基 本 正 常 , 算 力 较 前 明显 改 善 , 活 已 能基 本 自理 。 计 生 [ ]血 管 性 痴 呆 的基 本 病 机 为 肾 虚 、 瘀 、 阻 。 王 教 按 血 痰 授 认 为 本 病 的 发 生 以 肾 虚 为 本 , 阻 血 瘀 为 标 。 在 治 疗 上 应 痰
诣 。临 床 上 辨 证 准 确 , 灸 处 方 灵 活 实 用 , 效 卓 著 。 多 年 针 疗
来 , 运用“ 神针 ”即针 灸治疗 中百会 、 他 五 , 四神 聪 联 合 应 用 之 法 , 主 穴 治 疗 神 经 系 统 杂 病 获 得 了 很 好 效 果 。 笔 者 有 幸 侍 为
补 肾一 则 可 以补 益 脑 髓 , 则 可 使 精 气 血 俱 旺 , 进 活 血 化 一 促
[ ]《 经 ・ 十 难 》 说 : 重 阴 者 癫 , 阳者 狂 。 王 教 按 难 二 所 “ 重 ” 授认 为本 病 的 发 生 以 痰 邪 为 主 。癫 多 痰 气 郁 结 , 宜 豁 痰 开 治 窍 、 气 解 郁 ; 多 痰 火 上扰 , 宜 清 心 泻 热 、 脑 定 志 。本 例 理 狂 治 醒 属 情 志所 伤 , 失 调 达 , 机 郁 滞 , 则 化 火 , 痰 上 扰 神 明 , 肝 气 久 挟 遂 成 癫 狂 。治 取 百 会 为 “ 阳 五会 ” 四神 聪 可 平 衡 阴 阳 、 三 加 醒
太乙神针方解
太乙神针疗法新太乙神针是李訢超依中医传统疗法和30余年的临床医疗经验,结合现代医药学理论研制的高新专利产品。
太乙神针自我疗法是“培元补气、固摄根本”为大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努力探索,证实该方法的疗效确切,治疗效果优于其它方法,总有效率可达98%以上的效果,该产品即补先天,又补后天,既能滋阴又能壮阳,促使阴阳、气血得以平衡,五脏六腑得以协调,全身、内外上下得以沟通,能够从整体上双向调节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达到预防、保健养生、消除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经过数万名的肿瘤病、高血压、高血脂、中风后遗症、痛疼麻木、胃肠病、妇科杂症与现代凝难病、沉疴顽疾等疾病患者逐步转归及康复,验证这一方法的神奇。
太乙神针组方采用存蓄五年以上艾叶,与穿山甲、全蝎、硫磺、乳香、桂枝、杜仲、独活等59味中药复方合成产品。
太乙神针点燃5分钟后,开始产生温和辐射热量,这种温和辐射热量善于走穿,很容易穿透肌肉,筋膜、骨络、灸疗10分钟后,温和热量辐射深达15公分,促使局部炎症迅速缓解,功效持续72个小时。
通过全身的经络,内通脏腑,外连肢节,无处不到,无所不及。
共奏补气养血,分理阴阳,通调上下,和解表里,调整气血,去旧生新,充实五脏,加强代谢,通畅六腑,振奋后天,自然可驱外感之淫,消内生之百疾,使不足者得补,有余者得泻,全身大径小络无不畅通,各种慢性病、虚寒症、疑难杂症愈于不觉之中。
人类面对21世纪疾病谱的改变,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迅速增多,自我防病保健意识的增强,寻求一种效果可靠,应用安全,方法简单的防治之法,正在越来越引起人民的重视。
太乙神针自我疗法正好适应这一趋势,定能成为新一轮医疗的需求。
太乙神针奥妙在于它的临床适应症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患者在家任选时间可以治疗,疗效迅速显著。
我深信,今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太乙神针在防治疾治,康复保健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这一国宝,在世界医林中放射出更多灿烂的光彩,结出丰满的硕果。
太极神针——药灸补元气 增强免疫力
太极神针——药灸补元气增强免疫力作者:侯国文来源:《养生大世界》2020年第07期太极神针的原型,为2000多年雷火神针,是在其基础上发明创造的。
何得此名?是因为它比雷火神针的穿透力更强,可谓是针灸史上的革命,是一种操作简便易学的疗法,比单纯的艾灸用于治疗,效果更好。
而太极神针药灸,基本以肚脐为主,肚脐在中医上可称之为“太极”,处于人体较深的地方,和五脏六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肚脐也是我们人体的最终闭合之处,这个地方组织最薄。
太极神针药灸通过热能,将36味中药通过皮下组织脂肪和筋膜进行渗透,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外走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使每一处经络都得到疏通。
能够很好地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功能,提高免疫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真正的实现身体健康。
(一)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上。
它不仅是小肠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胃、补虚益损等作用。
同时也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男性艾灸关元,可以缓解肾虚、腰膝酸软、脱发、肾功能减退;女性则可以调节痛经、子宫虚寒、不孕、妇科病等。
(二)气海穴。
位于脐下一点五寸,正中线上一点。
通过这个穴位进行药灸,可以起到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的效果,尤其对女性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等妇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坚持使用,能使人体机能元气大增。
(三)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3寸、小腿前外侧。
此穴位可以调理脾胃、促进食欲、帮助消化。
同时,调节心律,改善心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于女性易气血亏虚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四)血海穴。
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属于足太阴脾经,是治疗血症的要穴。
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的作用。
最主要的功效是调节女性月经不调,引血归经。
(五)大椎。
位于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使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
六脉神针
六脉神针
胡超伟-脉法针灸简介胡超伟-脉法针灸是以扁鹊阴阳
脉法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对脉象的研究成果,运用八纲脉作为诊断依据,通过分经诊脉法准确诊断出疾病的归经及相关症状,采用古老的针灸治疗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通俗易懂的阴阳脉诊治疗技术。
本疗法结合人体脉学,掌握人体气血盛衰情况,结合阴阳调理方案、时间治疗学方案、十二经络治疗方案和奇经八脉治疗方案,系统的将传统针灸中极为复杂的理论简单化,使针灸学习起来更加的容易、简单!
胡超伟-脉法针灸特点:1、以阴阳脉法、形态脉法等作为主要诊断依据,能快速、精准的诊断出疾病的归经及相关症状,甚至精准到具体病灶部位;2、治疗时间短,一般仅需1分钟调脉,无需留针,针后症状即可改变,当场见效,立竿见影;
3、每个病人仅需1-3针即可,选用穴位极少;
4、治疗方案灵活多变,当你选定的穴位治疗无效时可根据理论再次组方选穴,且不影响疗效;
5、针刺刺激量可量化,穴位选择方案可标准化,易于掌握;
6、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治疗范围广,对前列腺炎等特殊效果尤佳,可快速开发高端客户,占领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提升快。
太乙神针
太乙神针三百年医疗绝技“太乙神针”现身泸州民间近日在泸州市白招牌的体育广场旁边,发现一位民间医生刘贵成,所用的方法就是本人听说已久,但从未见过的“太乙神针”疗法。
太乙神针是紫霞洞道人秘传给韩贻丰的,韩氏于1717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算来已有近三百历史了。
与刘老师聊天才知道,他是在师传的“太乙神针”疗法上面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创新,特别是他的灸条制作很有特色。
他在传统“太乙神针”灸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解决了灸条燃烧时的烟、灰两个问题,所以他治病时,用的灸条无烟无灰,减少了污染,很受病人欢迎。
经了解,他收费极其低廉,治疗一次才收5元,仅仅相当于去医院的挂号费,经本人和病人的试验,效果还不错。
对这种疗法,我的感觉其有以下几大特点:1、无痛苦。
通过灸条熨烫,病人没有痛苦,容易接受。
2、不传染。
因为无皮损,不像扎银针有传染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危险。
3、费用低。
治疗一次五元,加一个部分增加一元,最多也不超过10元。
4、疗效好。
经病人实践,疗效确实显著。
5、绿色安全。
不吃药,也不存在任何毒副作用。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最安全的绿色疗法,值得深入挖掘,并大力推广。
附“太乙神针”相关资料一、概述太乙神针是紫霞洞道人秘传给韩贻丰的,韩氏于1717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但未将这一道家特殊灸术及制针方药公诸于世。
直至雍正末年(1735),范毓始将其药方传给周雍和,周氏编《太乙神针》一书,由于是无痛灸法而且疗效卓著,“凡大小疾厄无不应针而愈”。
因而颇收欢迎,“求治者扶老携幼,趾错于道”,王公大人也“争相延致,倒履相迎,恨相见晚也”。
所以本书不断被翻刻,121年中就一7个新版本。
清以后未见重印。
1984年刘洁声出版了《太乙神针灸临证录》,刘氏得师秘传,其药方与周氏《太乙神针》药方与用法也不同。
现介绍几种“太乙神针”的配方及用法。
称“太乙针”。
本来是灸法,为何称为“针”,因为它的操作方式,很象针法(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的缘故。
神针操作方法有哪些
神针操作方法有哪些
神针操作方法是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使用细针敲击或按压特定的穴位来治疗疾病。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神针操作方法:
1. 点打法:用神针的头部快速轻敲穴位,以刺激穴位并改变气血循环。
2. 改刺法:根据病情需要,通过调整针的深浅、方向和角度来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效果。
3. 倒刺法:针尖向上或向下插入穴位,然后快速拔出,以促进气血流动和调整经络。
4. 扳动法:握住神针的尾部,用轻微的扳动方式刺激穴位,以增强治疗效果。
5. 轻按法:用神针的头部轻轻按压穴位,以调理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功能恢复。
请注意,神针操作方法需要在针灸领域的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太极神针-药灸在脑血管中风防治中的应用
太极神针-药灸在脑血管中风防治中的应用脑血管中风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脑血管包括了动脉、静脉,实际上脑血管疾病包括了一大组疾病,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急性起病的一种,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发病急,常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近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约有(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人;而存活者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高死亡、高致残、高复发成了这类疾病最典型的特征,给患者及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偏瘫是脑血栓的主要后遗症,往往会对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不同程度的丧失生活与工作能力,严重者甚至会有完全偏瘫的现象,使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预防脑血管中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人们广泛的使用静脉输液预防脑血管中风,每年春秋季节定期到医院、诊所输液“疏通血管”的中老年人多了起来,定期输液就能“冲开血管”,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真的靠谱吗?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血管堵塞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硬化、血管内膜增生而导致血管不同程度地变窄,进而血流变慢。
就像河水的水流在狭窄的地方会变慢,泥沙容易沉积一样,变窄的血管也同狭窄的河流一样,血栓流经变窄的血管也一样容易被堵住。
血管一旦被堵住,被堵住那块的血管内膜细胞受到了刺激就会迅速增生,和堵塞物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即使活血化瘀的药物在用药的当时起了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是等药物被代谢完,药效也就没有了,等过了输液这几天,这种所谓的“预防作用”根本就不存在了。
同时,大量输液,副作用多到难以想象!一、容易诱发肾衰、心衰;二、老年人经常输液还可能出现输液反应,如发高烧、恶寒战栗等;三、老年人的抵抗力变差,反复扎针很容易出现静脉血管炎;四、输液药物中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粒,这些微粒会蓄积在毛细血管中,时间长了不仅血管通不了,还会出现微血管血栓等问题。
那么,输液预防脑血管中风是不理想的,有什么好的较理想的方法预防脑血管中风吗?答案是肯定的,脑血管中风是可以预防的!几千年的中医是智慧的,我们从中医“治未病”中不难发现预防脑血管中风的智慧。
太乙神针疗法最新
太乙神针疗法转贴=============================发布时间:2009-04-03 15:14【概述】太乙针灸疗法,又称“太乙神针疗法”,是应用药物艾条施灸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就有记载。
近代仍常用此法治疗疼痛。
【操作方法】一、药物艾条制作取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
取难能可桑皮纸1张,宽约40厘米见方,摊平。
然后先取艾绒25克,均匀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
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
二、施术方法1.用加药艾条点燃一端,将艾火一端以布十层包裹,熨于穴位上。
若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
如此灸5~7次。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
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
若火熄则重新点燃。
每次按灸10次左右。
上述两法可任意选用。
【禁忌症】实热证、阴虚证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1.头面、五官、大血管处禁灸。
2.孕妇腰骶部、腹部禁灸。
3.使用本疗法要注意防止发生烫伤现象。
4.使用本疗法时最好能备两支艾条,以便一支燃尽时,另一支立即接上,使火力不辍,效果更佳。
【按语】目前,艾条灸的广泛运用,实际上就是“太乙神针”或“雷火神针”演变而来的。
不同于“太乙神针”艾条是由艾绒和多味药物制成,而普通艾条仅仅是以艾绒为主,掺以少量的药物制成。
此外,在操作上两者也有所不同。
点穴疗法是指以经络的腧穴为治疗点,通过点、按等手法,产生调整脏腑、平衡气血、疏通经脉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7版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推拿学》认为:“经络学说是推拿方法治疗内、妇、五官科疾病的核心理论之一。
”“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直接刺激经穴,一方面通过激发经气,调整局部气血运行;另一方面通过调动与经络相连的脏腑功能,尤其是心肺功能,推动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实现其行气活血的作用。
太乙神针微雕技术
太乙神针灸法记载于《针灸书》第1卷。
成书于18世纪中期( 注:雍正年间),又称大乙针。
是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形成的药艾条灸法的一种,调整艾绒中所加入的中药处方而重新命名的。
其内容有针法、入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理及说明等。
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
针刺治疗在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并且逐步形成为完整的体系,在全国已享有盛名。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组织专家诊证,特向全世界推广介绍3种针灸治疗有效病症。
这些病症涉及内、外、妇、儿及五官乘等多种科目。
针刺疗法常被人们认识为毫针为主的治疗,实际上是演变而来的。
针具的发展大体分为砭石、九针、毫针、现代针等阶段。
砭石阶段是以石代针和刀,认为“砭石”就是针刺治疗的鼻祖。
许多古代书籍有记载,如《管子》曰:“疽之砭石”,《汉书·艺文志》曰:“医经去……用度箴石汤火祛施”。
《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
”《素问·异法方宜诠》中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痛疡,其治宜砭石,……”《灵枢·五版》云:“故其已成脓血压,其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在新石器时代,砭石已成为专门治疗器械,有固定的形状,这些形状除了圆形、尖针形,还有能够切割的带刃的砭石。
这些带刃的砭石多用来切割排脓放血。
据《黄帝内经·素问》云:“气盛脓血聚亏,可以砭石之针破去也。
”1965年湖南省华容县长岗庙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三件磨制精致类似锛状的石器。
其中一件为长方形,长6厘米,一侧上方有半圆形缺口,另一件近似方形,长约4.8厘米,还有一件为正方形,边长为3.2厘米。
这三件都是单而斜刃,刃口锋利,作“砭石”用,容易切开皮肉排脓放血。
1966年湖南长沙接驾岭西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把石刀,长6厘米,宽约3.2厘米。
1955年河南省郑州市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一种玉质小型剑状工具,它和古“九针”中的铍针外形相似,是一种玉质的剑形“砭石”。
太一神针的功效与作用
太一神针的功效与作用太乙神针疗法,使用说明:(1)工具:药油一瓶,药针一根,酒精灯一个,打火机一个(2)开针:将药针深入药油1厘米,点燃烧出一个平面就可以了,熄灭火,凉冷就可以用了。
(3)蘸油:将药针放入药油中,半厘米就可以了。
(4)烤油:第一次蘸油将蘸上药油的药针,放在酒精灯火上微烤1到2秒,使药油完全渗透到药针里,记住,不要点燃。
这时温度较高,可以多凉一会儿,再点穴。
第二次烤油的时候,最好从烤2到3下,就可以点在学位上,(记住不点燃药条)(5)点穴:温度合适,就可以点在患者的穴位上,点法点七次为一壮,七次为123,456,7停2到3秒,一般灸7壮一个穴位,点在患者身上有点针扎的感觉,而患者能承受就可以了灵活应用[呲牙] 治疗范围:药油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
从中医来说,特别对风寒湿痹、脾胃虚证、气滞积聚、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外感表证、咳嗽痰喘等疾病有较好疗效。
太一神针补泻,补法:热刺激,点第七下时停2到3秒,封其穴。
泻法:强热刺激,点第七下不停留,而开其穴。
禁忌症状实热证、阴虚证慎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1.头面、五官、轻灸。
大血管处禁灸。
2.孕妇腰骶部、腹部禁灸。
3.使用本疗法要注意防止发生烫伤现象。
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太乙神针他功能非常多,治病也非常广泛。
治疗效的快慢,跟病人的病情轻重决定的;如果是新病比较轻的效果是非常快速的;如果是比较重或者是一些陈科痼疾疗效也是比较慢一点,但肯定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1、中风、左瘫右痪,像痿软、拘挛,半身不遂,角弓反张。
或者是记忆力减退,气虚,脱肛,昏厥,癫痫等等这些病。
灸哪些穴位呢:第一灸百会穴,第二大椎穴、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穴。
2、头痛眼花,比如说泪出流涕的人。
灸神庭穴。
3、凡是有喉风胀疼或者是哮喘,或者是噎隔或者咳吐就是吐痰。
或者肠鸣气短的。
灸丰隆(丰隆除痰)、膻中、气海、天突。
4、心浮冷痛惊悸还是痰食积郁。
土家医雷火神针疗法历史源流考证及技法特点与作用评述
常用的灸材有艾绒 、灯芯草等 。” 灸类疗法技术 目录依据施灸方法进行分类。
雄 黄 3g,川乌 3g,草乌 3g,桃 树皮 3g(《本草 纲 目》)。(2) 艾绒 60g,乳香 9g,麝香 少许 ,沉香 9g,木香 9g,羌 活 9g,茵
陈 9g,干姜 9g(《针灸大成》)。(3)艾 绒 30g,乳香 3g,没药
摘 要 :对土 家医雷火神针 的历 史源流 ,从 历代 医学文献及土 家医药民 间流传进 行考证与文献整理 。对土 家医雷火神针 与
一针止痛的神奇疗法
一针止痛的神奇疗法针灸是一种中医所特有、独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一种“内病外治”的高深医术。
针灸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相应的操作手法,来治疗全身的疾病。
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的合称,这里所说的一针止痛讲的是针刺疗法。
针刺的确是一种很神奇的中医所独有的外治疗法,有不少的令人头痛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通过针刺经穴就可以得以症愈,特别是疼痛病症一针即可立即止痛确是令人叹服的!传统的针刺一针即可立即止痛确是令人叹服的,但传统的针刺时所产生的酸、麻、胀、困等得气感却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现在有这么一种针即有一针止痛的神效而又没有传统针刺时令人畏惧的得气感,这就是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针灸针(简称套针)。
套针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世界针联套针中医研究院院长侯国文教授经多年独立潜心研发的,是对中医针刺学中古针刺法的探索、传承与创新。
侯国文教授在充分尊重古代中医大贤们的智慧结晶下又结合现代医学留置针技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中医针刺学古针刺法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是中医针刺学古针刺法在新时代生命力的延续,这种传承创新是新时代中医学“守正创新”的典范!套针在很多的疼痛病症中也可以一针止痛但却没有传统针刺中的得气感,这主要归功于套针所采用的浮刺进针法与弧形摇摆行针法的结合,这两种结合使套针即没有其他传统针法的得气感而又使其疗效优于其他针刺法。
套针浮刺是继承了出自于《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刺法中的“浮刺”法,为了使浮刺法更加易学易掌握被现代人所接受,也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经过反复的思索研究,侯国文教授受到了师父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大师“三才”针刺法“天才”刺法的启发,将“天才”刺法与“浮刺”刺法结合起来进行改进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新浮刺”刺法,这就是现在的套针浮刺。
浮刺针体仅处于皮下浅筋膜层不涉及大的血管、神经更不会涉及脏腑器官,所以说套针浮刺的安全性很高。
至今套针受训学员已近四万人却从未有过医疗事故的反馈,这在现在医患纠纷严重的现实中是难得的,想想现在有多少的从医者因医疗事故而身败名裂甚至于倾家荡产而一蹶不振,一个安全的疗法是现今的从医者所值得拥有的好的疗法。
雷火神针的功效与作用
雷火神针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雷火神针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火神针是一种运用十分普遍的中医药方,在痊愈病症的另外调养身子的功能,遭受很多人的钟爱,可是它在服食时也是有一些常见问题的,接下去就一起来看一下。
特异药方生产
蕲艾9克丁香花1.5克血竭0.6克
特异制作方法生产
涂药将二香与蕲艾揉和,先将夹纸作筒,如指粗壮。
用艾药叠实付用。
特异功效与作用生产
袪风祛寒,利湿通脉。
治寒症湿毒袭于经脉,漫肿没头,沁色不会改变,骨筋疼痛,起坐艰辛,不可安卧。
特异使用方法使用量生产
临用于纸七层放置得了,将针点燃一头,对患向纸捺实,待不疼方起针,病甚至再复一次。
七日后火疮发大财,自提作用。
特异摘抄生产
《外科正宗》卷三
以上便是文中针对雷火神针这类中医药方的一些详细介绍,如今大家对健康养生都早已高度重视起來,非常是各种电视上都是报导一些相关健康养生的方式,从饮食搭配层面到健身运动层面等。
大伙儿还可以多学习培训一些那样的方式,对自身的人体开展好的调理。
(4)天乙神针(秘传)连山古易针法理法探微
(4)天乙神针(秘传)连山古易针法理法探微天乙神针本为修道之针,出自道家神霄派天乙门之《天乙医经·外卷》,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在天乙门内部传承,后由我师父——天乙门第十四代掌门张伟杰导师打破门规,公开向社会传授。
其针法系统理法精严、庞大严密,在下初略统计了一下,现已公开传授的内容包括:1、后天灵穴、天罡灵穴、天星十二穴2、五运六气3、连山易针法4、太极平衡5、灵龟八法、飞腾八法6、药王灵穴7、奇门通玄针法8、灵火神针9、元阳针10、金针度穴11、五雷催气12、大周天接经13、九宫针法14、子午流注针法15、定中宫16、动气通关17、河图、洛书针法18、水润周天19、总治灵穴20、八卦四局21、推宫换血23、六经平衡24、三光内练25、敕针26、龟蛇长寿诀27、三元合一28、睡丹心诀29、飞步天垣30、紫斗朝垣31、群星朝斗32、杀破狼针法32、北斗七星诀针法······等等,不一而足。
短短的篇幅我无法把每一套针法的设计应用原理一一阐述明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道医天乙神针》一书,也可以浏览/s/indexlist_1246530680_4.html。
这里我们先探讨临床笔者比较喜欢运用的古连山易针法法理。
天乙神针是一套庞大严密的针法体系,法天象地,以人为用,任脉二十四穴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督脉二十八穴与二十八星宿相应,任督小周天与太阳过宫黄道、天罡运转相应,十二正经与十二月相应,六俞七十二穴与七十二节气相应,奇经八脉穴与河洛九宫八卦相应,突出体现了道医针灸学的特点,首次提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天人合一时空针灸理论,以天体运化为本源、气化为根基、盛微为核心,针刺手法、针法修炼与内功修持并重,根据人体体质寒热、脏腑强弱、气血胜衰的变化,个体的灵气流注与时间、方位相结合推演出发病真源,突出相同时间下的个体差异,补充了传统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时间针法的不足,是天人合一的高级道家针灸体系,在开启人体潜能,治病养生,彻底疗愈等各方面都颇具神效。
神针疗法详解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机理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足三针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
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
”《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机理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足三针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
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
”《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
笔者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下面谈谈足三针。
足三针:足临泣、内庭、太冲今就三个穴的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
”《医宗金鉴》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
”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
但笔者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跖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1寸5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弦,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等多种病症,大致有7种与本文有关。
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纵观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
据笔者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1988年3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一定适应症范围,手三针、足三针也是这样。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
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
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
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
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
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
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四、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的作用机理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
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
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
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
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于手三针、足三针,即手三穴、足三穴的经脉循行线路见图。
作者曾作过一个统计:手足三阳经共218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130个;手足三阴经共91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个,可治以上病症者有20个,任脉没有穴可治上述病症。
全身合计大约有196个穴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
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夏杂的了。
笔者在临证时凡见到上述诸症状,不论其发病原因,均先以手三针、足三针进行治疗,一般的不加配穴。
当然,就用这6个穴位的适应证,可能不如196个穴位之广泛;但就笔者的经验来讲,上述范围的病症绝大多数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历来的针灸大家,无不强调针刺手法的重要性。
即使辨证准确,选穴得当,而针刺手法不合疾病的法度,也难收到预期的疗效。
针刺手法,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问题,不是光凭书本上讲的,或者他人口说的什么手法就能轻易掌握的。
一个针灸医生要想掌握住古代针灸大家所陈述的那么多的灵活多变的针刺手法,并达到娴熟自如的境地,必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心体会,潜心领悟才行。
真是谈何容易!针刺手法可见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巧问题。
据历来的针灸书籍所介绍的手法甚多,一般的临床针灸医生很难掌握住其运用技巧。
手三针、足三针虽然也讲究手法,但是却很简单,只要是针灸医生或略知道一点针灸的人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并能运用于临床。
五、手三针、足三针具有以下特点1、取穴少。
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
2、进针快。
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l秒。
3、手法快。
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
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
4、得气快。
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
5、收效快。
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
6、针刺时间短。
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
收效显着,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
笔者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
六、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
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
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
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
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
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
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
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着,可再取一穴。
5、取穴原则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
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
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
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