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8个
(整理)药物反应包括哪几类
药物反应包括哪几类药物和机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重性,既能治疗疾病,也可能给人体带来有害的不良反应。
药物反应的种类是比较多的,从发生的机制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过敏反应:是指按正常的用量用法接受治疗药物后,机体发生一些不正常的临床表现,它与药物的正常药理作用和药物过量引起的反应不同,是作用性质上的反常,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各种形态的皮肤粘膜发疹和一些全身性的反应。
药物的过敏漫应在所有不良反应中,是最多见的一类。
(2)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它一般发生于用药超过极量的情况下,或因为医疗差错或意外事故引起。
此时几乎每个患者都会出现性质相同的中毒症状。
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毒性。
毒性反应一般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
(3)副作用: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伴随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发生的其他非预期的反应,它属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在治疗中是较常出现的。
我们所用的药物大都同时具有几种药理作用,用于治疗目的的只是其中的一_二种,而其他作用有的则成为副作用。
(4)后遗反应: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学效应,它可以非常短暂,也可以比较持久,停药后大多可以恢复,少数会引起水久性器质性损害。
(5)特异质反应:指少数人在用药后,发生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反应,这种情况大多数和个体遗传素质所引起的代谢酶的缺陷有关系。
(6)“三致作用”:即致畸胎、致癌、致突变作用,对前两个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所谓致突变,是指药物引起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及其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构成和排列顺序发生变化,进而使某些器官在形态、功能上发生病变。
近年来,“三致”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7)药物的成病作用:吸毒会上痛,其实一些药物也会产生这种情况,它们经长期服用,在停药后除了具有强烈的心理上的渴求外,还会有生理上的依赖,并由此出现“戒断症状”,这叫做药物的成病性,又叫药物依赖性。
儿童尤需防范食物过敏在刚刚结束的巴黎食物过敏大会上,有关专家指出,发达国家食物过敏患者的数量不断上升,仅法国就有6%的15岁以下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症,这种病会对儿童健康及其今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药物不良反应有哪几种类型
药物不良反应有哪几种类型广义上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指的就是受到药品质量、给药方式、药物剂量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出现了各种不良反应,具体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二重感染、致癌等。
有一些是由药物本身含有杂质引起,也有一些不良反应是在药物质量合格、用法正常的情况下引起。
1病因理论上来看,基本上所有药物都会引起不良反应,只不过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发生率有一定差异。
而且目前药物类型越来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
除了少数患者没有按照要求服用药物之外,大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其实都是由医生给药引起的。
部分药物由于性质特殊,对给药条件、患者个人身体状况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也在所难免;但是在临床使用方面,也会因为一些因素而引起不良反应。
1.1药物方面的原因(1)药理作用。
很多药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其药理作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比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就会让毛细血管变形出血;(2)药物的杂质。
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有微量高分子杂质混入其中,一来影响了药物本身的纯度;二来会让药物无法发挥其药效,而且还会有负面作用;(3)药物污染。
药物在生产、运输、保管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药物受到污染。
1.2机体方面的原因(1)种族差别。
不同种族之间对药物的感受也有一定差异,部分学者对不同人群开展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结果表明,高加索人有15%出现阳性;而服用了药物的印第安人、非洲人并未出现阳性;(2)年龄。
儿童、少年、成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有较大差异,对药物的接受能力也并不相同;比如幼儿和成年人相比,其药物代谢速度比较慢,而且肾排泄能力依然处于发育阶段,对药物作用更为敏感;(3)个体差异。
正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大部分疾病在药物治疗方面都不存在最好、最快、最有效这种说法,而且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4)血型。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血型也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比如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很容易引起血栓症,在众多病例中,A型血患者数量远高于O型血患者。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概述
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情况。
本文总结了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常见的不良反应
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意见。
2. 药物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停止或减少药物剂量,如症状严重可就医咨询。
3.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
4. 超量使用药物:过量使用药物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超量使用。
5. 不适当使用药物:如使用过期药物、错误的用药途径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应根据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寻求帮助。
2. 寻求专业意见:对于不确定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或药师,以便得到正确的处理建议。
3. 记录不良反应信息:及时记录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症状、时间和药物名称等信息,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给医生或药师参考。
结论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常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其对患者的影响。
患者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用药范围内,由于特殊生理机制、身体状况或不可预测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即药物的治疗期间或停药后使用遵循相关国家和地区标准的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1. 药理性不良反应:即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引起的肠胃不适。
2. 过敏反应:某些药物在人体内引起的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3. 中毒反应:由于药物的剂量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中毒反应,如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毒症状。
4. 交叉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与已使用的药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如某些抗生素与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引起的过敏反应。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1. 合理用药: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使用,并避免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2. 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的告知:患者在就医时应详细告知自己的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以便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避免使用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3. 个体差异的考虑: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存在差异,患者在初次使用药物时应关注身体的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1. 及时停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所出现的不良症状。
2. 对症处理: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如药物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缓解。
3. 转换药物:对于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具有相同效果但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总结:药品不良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及时告知医生有关病史和过敏史,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不良反应及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相关概念及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即指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上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其实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等多种因素有关,它本身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用药经验的一部分,现在大部分不良反应详细的药品其实都有长久的临床实践支撑,或者有相应的文献或者病例报道支持。
说明书作为法定文件,提供完整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尽到告知义务是其基本功能。
所以详尽的信息给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加了一道锁。
另外,大部分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不影响治疗和安全的,只需要加强观察即可,同时不良反应也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而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简直比你中彩票还要难。
但是,抗结核药品需要联合和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更显突出。
临床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严重损害:肝损害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最高!血小板降低导致死亡!药物急性过敏!急性肾功能衰竭!听力损害!等——以上通过早期发现均可救治成功!不良反应包括:(1)副作用:当一种药物具有多种作用时,除治疗作用之外的其他作用都可认为是副作用。
副作用常是一过性的,药物的治疗作用消失,反应也消退,但有时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2)毒性反应:毒性和副作用较难区别,习惯则按反应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定。
一般情况下,毒性是指可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反应,这些反应,有的停药后可逐渐恢复,但也常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害,终身不退。
(3)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开始应用的时候,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尚未适应,因而可引起较强的反应,若一开始即按常规剂量则常导致过度作用,对于这类药物,应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常用量,使机体逐步适应。
(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的生物效应,例如服用,次日的宿醉现象,停药后可消失。
(5)停药综合症:或称撤药反应。
由于药物较长期应用,致使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已经适应,而一旦停用该药,就会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主要的表现是症状反跳。
药学不良反应
药学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反应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的。
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
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3.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
5.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
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杂质。
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药物不适症状的具体分析
药物不适症状的具体分析在临床实践中,药物不良反应(ADR)是医生和患者经常面临的问题。
此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药物不适症状的全面分析,以便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些状况。
1.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药物正常使用剂量下,药物除了期望的药理作用外,对患者产生的有害反应。
它们可以是轻微的,如皮疹和头痛,也可以是严重的,如肝功能衰竭和过敏反应。
1.1 分类-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通常是可预测的。
- 毒性反应:由于药物剂量过高引起,可能对组织或器官功能产生损害。
-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导致从轻微的皮疹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不等。
- 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更多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 特异质反应:仅在特定基因型或个体中发生的反应,通常与药物代谢有关。
2. 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2.1 识别和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家族史和过敏史。
- 临床评估:评估症状的性质、严重程度、发生时间以及是否与药物相关。
- 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肝功能等检查以辅助诊断。
2.2 管理策略- 停药:如确定不良反应与特定药物有关,首先应停用该药物。
- 对症治疗: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抗过敏药物、抗炎药等。
- 替代治疗:在安全的情况下,使用其他药物替代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 监测:对患者进行随访,监测症状是否缓解或是否有进一步的发展。
3.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3.1 抗生素类- 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物热、哮喘等。
- 肝功能异常:如药物性肝炎。
3.2 循环系统药物- 低血压:某些降压药物可能导致。
- 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引起。
3.3 抗肿瘤药物- 恶心与呕吐:常见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 骨髓抑制: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3.4 激素类药物- 库欣综合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
- 骨质疏松:影响骨骼健康。
4. 患者教育患者应了解:- 药物的作用机理、预期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
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
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
如GM引起的N性耳聋。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1. 副作用(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副作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特点:是药物固有的作用。
可以预料,难以避免。
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2.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
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
产生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
3.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无法预知,与药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
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
产生原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药剂中杂质、或自然界中类似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功能紊乱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1)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2)反应性质、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
(3)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4)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4.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巴比妥类。
5.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特异质反应(idiocrasy)指少数特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如G-6-PD 缺乏。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有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四大类。
副反应是指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性功能变化,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
毒性反应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治疗量或极少量都可发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等。
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常见于抗菌药物应用后出现的一些生态不良反应。
常见的临床症状可有:(一)药物的变态反应药物的变态反应是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的一种免疫反应。
药物的变态反应又可分为四型: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组织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IgE抗体结合后释放的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和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等导致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哮喘等,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
Ⅱ型(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当药物与体内IgG、IgM或IgA抗体结合后,即与细胞膜蛋白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作用下细胞溶解。
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与体内IgG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损伤内皮细胞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炎、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皮疹、支气管哮喘等。
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是药物与蛋白质形成抗原免疫复合物致敏T淋巴细胞,再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皮肤发炎。
药物全身性的变态反应,还可表现在出现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烧等药热现象,其发生率约为3%~5%。
药疹等全身过敏现象,临床表现为各种皮疹、荨麻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二)肝损害肝脏是人体内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最容易遭受药物或毒物的损害而致病。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引言在医疗实践中,药物的使用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无法避免的。
本文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这些问题。
不良反应类型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反应可能是由于患者对药物成分过敏导致的。
2.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头痛、乏力等。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或系统的影响产生的。
3.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药物的效果可能被减弱或加强,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4. 药物滥用或误用:如果患者在使用药物时未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或者滥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防和处理策略为了预防和处理药品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和建议:1. 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在给患者开具处方前,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以避免给患者开具对其过敏的药物。
2. 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频率等,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3. 监测不良反应:在患者使用药物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医护人员在开具处方时应注意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了解可能的相互作用,并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5. 教育患者合理用药: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教育,包括正确用药的方法、时间、剂量等,以减少滥用或误用药物的风险。
结论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通过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处理策略,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始终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反应,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1. 引言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2. 不良反应的定义不良反应是指在给予正常剂量下,药物在预期用途和说明书所描述的正常条件下使用时,产生的有害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不良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的任何阶段,包括给药前、给药期间和给药后。
3. 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3.1 常见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使用中较为普遍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3.2 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较高的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反应、药物毒性反应等。
3.3 预防和治疗困难的不良反应预防和治疗困难的不良反应是指由于药物特殊的作用机制或个体差异等原因,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较为困难的情况,如药物依赖性反应、药物滥用等。
4. 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药物因素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等都会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一些药物本身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或者剂量过高、给药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遗传背景、患病情况等都会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产生影响。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某些疾病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4.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也可能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些药物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分解或变质,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4 药物相互作用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副作用知识宣传
药物副作用知识宣传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
药物副作用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用药减少其风险。
为了提高公众对药物副作用的认知和理解,以下将进行药物副作用知识的宣传。
一、药物副作用的分类1.预见性副作用:这类副作用通常是针对药物的已知效应进行预防和处理,包括药物对目标器官或身体系统的影响,如使用抗生素后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
2.不可预见性副作用:这类副作用是对药物未知或过敏反应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如用药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中毒等。
二、常见的药物副作用1.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2.皮肤反应: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
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部分药物可能导致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症状。
4.药物过敏: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5.肝功能异常:一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
6.肾功能异常:一些药物可能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肾功能异常。
三、如何减少药物副作用1.合理用药:按照医生的指导,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并严格遵守用药规定。
2.了解药物说明书:仔细阅读药物的说明书,掌握用药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风险。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产生副作用,因此在用药期间要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4.注意过敏风险:对于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特别是第一次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如出现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5.远离饮食禁忌:一些药物与特定食物或饮品的搭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要遵守医嘱或药物说明书中的饮食禁忌。
四、药物副作用的管理与应对1.及时报告:如果发生药物副作用,应及时向医生或药师进行报告,以获得及时的处理和指导。
2.补救措施:根据药物副作用的不同情况,医生可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加用辅助药物等。
3.监测指标:在药物治疗期间,定期检测相关器官的功能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等,以及监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药物方面的因素
①药物的化学成份、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药物所含的有效成分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有时化学结构上轻微的改变可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明显的变化,如黄体酮与甲基睾丸素,它们的结构式在17位上仅是一个酮基和羟基的差别,在应用黄体酮预防流产时,可使出生的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
3、后遗效应:药物血药浓度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存在。如镇静药引起嗜睡。
4、过度作用: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是治疗作用,即适度地调节机体功能,使趋向正常,但有时候也会出现过强的反应,如镇静药引起嗜睡、降压药引起血压过低、降糖药致低血糖等。
5、继发反应:是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如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菌群失调而致某些维生素缺乏进而引起出血和二重感染;免(1)身体依赖性:用药者渴求定期使用某种药物,以得到欣快感;在连续使用中有加大量的趋势,一旦停止停用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
(2)精神依赖性:也称为心理依赖性。为了追求欣快感而定期连续地使用某种药品,断药时一般不引起严重的戒断反应。但用药者产生一种追求用药的强烈欲望,这种行为被称为“觅药行为”。目前认为成瘾性主要是反映了药物的精神依赖性,过去把身体依赖性当做成瘾性的看法是不准确的。
①药代动力学方面:药代动力学过程,如吸引、分布、与血浆蛋白相结合、组织结合、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者直接关系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程度,例如不同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不同,当两种药物合用时,结合力强的药物会把结合力弱的药物置换出来,使后者游离型药物增加,引起不良反应。
②机体的靶器官方面:神经递质、激素和某些维生素等主要通过与特异受体即靶器官结合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个体间的受体不但有数量上的不同,而受体的敏感性也可受其它药物的影响而变化,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保泰松本身并不具备抗凝作用,但与抗凝药华法林合用时,便可增加华法林对肝脏受体的亲和力,加强了后者的抗凝作用,出现不良反应;排钾类药物使心脏对强心类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氯喹对黑色素的亲和力大,容易在含黑色素的组织里蓄积,引起视网膜病变。
第十一章中药不良反应
第五节 常见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 (一)香加皮 1.不良反应表现: ①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 ②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
2.可能的机制 3.中毒解救 ①甘草15g,绿豆30g,水煎服; ②心律失常,干姜6g,附子12g、甘草6g、葱 白2节,煎服,禁用钙剂、拟肾上腺素药; ③心动过缓:阿托品0.5~1mg;④呼吸困难: 山梗菜碱、尼可刹米。
(2)肝功能的改变,可有血清总胆红素升高、 转氨酶异常升高,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检 验全阴性,
(3)可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脂肪变性而 致的中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黄色肝萎缩的表现。
2.中药引起肾损害的临床表现
中药引起的肾毒性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的可引 起肾功能衰竭。
第三节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1.品种混乱 2.炮制不当:苍耳子(肝损伤)→炒黄去刺。 3.剂量过大:肉桂→血尿; 麻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失常。
(一)含蟾酥的中成药
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麝香保心丸、梅花 点舌丸、麝香通心滴丸等。
(二)中毒机理
强心苷(蟾酥毒素),有洋地黄样作用,小剂 量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心脏停止于收 缩期。
(三)中毒表现
①循环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不齐、 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 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虚脱、血压 下降、休克,甚至心跳骤停而死亡。
(二)中毒机理
含汞,属汞中毒。机体吸收后迅速弥散到各个 器官和组织,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三)中毒表现
①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中有金 属味,流涎,口腔粘膜充血,牙龈肿胀溃疡。
②泌尿系统:少尿、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 性肾功能衰竭。
药学专业知识面试题
药学专业知识面试题一、药学基础知识1.什么是药物的药理学?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请解释什么是药物的半衰期?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降解为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衡量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指标,用于确定给药频率和剂量。
3.请介绍一下药物的给药途径。
药物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给药、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局部涂抹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4.请解释一下生物利用度是什么?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过给定给药途径后在体内被吸收的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口服给药效果的指标,反映了药物经口服给药后在体内的有效利用程度。
二、常用药物分类1.请列举几种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青霉素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的DNA复制和转录。
2.请介绍一下镇痛药的分类。
镇痛药可以分为非处方镇痛药和处方镇痛药。
非处方镇痛药包括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
处方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吗啡等,用于缓解严重疼痛。
3.请说明一下抗高血压药的作用机制。
抗高血压药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包括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减少心脏负荷等。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三、药物副作用与不良反应1.请列举几种常见药物的副作用。
•镇静剂:可能引起嗜睡、晕眩等不良反应。
•抗生素:可能导致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激素类药物: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等。
2.请说明一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有什么区别?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用药后可能产生的预期之外的不良效果,如头痛、恶心等。
而毒性反应则是指药物的剂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3.请介绍一下药物过敏反应的类型。
药物过敏反应可分为即时型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反应。
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
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品说明书中列出的不良反应:
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
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昏厥、失眠、焦虑、抑郁等。
3. 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心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或降低等。
4.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如气短、咳嗽、喉咙不适、呼吸困难等。
5. 皮肤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等。
6. 免疫系统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性肝损害等。
7.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8.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如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9. 生殖系统不良反应:包括性欲减退、勃起困难等。
10. 其他不良反应:如眼睛干涩、听力下降、体重改变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药品可能会有不同的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程度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或咨询医生。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区别
药品不良事件药品不良事件( ADE ):世界卫生组织将不良事件也定义为不良感受, 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幸的医疗卫生事件, 而这种事件纷歧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报应关系。
从药物治疗的角度出发, 我们可以得到药品不良事件的定义, 是指与药物相联系的机体损害。
药品不良事件包含二个要素: 一是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由上市药品引起的, 二是发生的结果对人体有害。
药品不良事件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现象, 从发生的成因出发, 可对药品不良事件作分类。
药品不良事件包含药品尺度缺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失误以及药品滥用。
从涉及的部分和人群看, 药品不良事件涉及到监管者、生产和研究者、流通商、药师、医生、护士、患者或消费者。
药品尺度缺陷药品尺度由药品质量尺度和药品使用尺度组成, 药品质量尺度包含《药典》和部颁尺度, 药品使用尺度包含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著的《临床用药须知》和药品说明书。
技术水平的局限和内容修订的不及时会导致尺度缺陷, 而药品尺度是药品生产和使用的的指南, 依照存在缺陷的尺度进行生产和使用药品则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药品质量尺度缺陷质量尺度缺陷会直接导致生产的药品自己具有局限性。
例如治疗咳嗽的复方甘草合剂含有酒石酸锑钾, 该成分作药品时, 长期大剂量静脉注射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心脏毒副反应, 故我国取消了该成分药用规格, 但是, 作为口服复方甘草合剂仍继续使用, 取消了药用规格的酒石酸锑钾成分, 使其质量尺度存在着缺陷。
药品使用尺度缺陷潘丽华报导了4 例药品说明书存在的问题。
有的说明书缺项很多, 缺少的项目包含适应证、不良反应、禁忌证等; 有的叙述含糊; 有的英文对照说明书中禁忌项内容缺失; 有的使用方法说明不清楚。
药品质量问题生产企业的分歧格药品生产企业出厂的不符合药品质量尺度的药品, 用于临床则会导致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
药品运输和保管中发生的分歧格药品药品的流通可以理解为药品生产的延续。
如果说药品生产是质量发生的过程, 那么, 药品流通则是保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医学上把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统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源性疾病,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等。
药品的副作用只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也叫副反应,是指药品按正常剂量服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出现这类反应的药品具有两种以上的药理学作用,例如阿托品具有解除胃肠道肌肉组织痉挛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
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容易产生视物不清的副作用。
药品不良反应除副作用外,还包括药品的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等。
一般情况下,如果药品的副作用程度较轻。
可以继续服用如果副作用程度很重,就要考虑改用别的药物了,
所以,患者初次服用某种药物时,一般要从较低剂量开始,服用后在观察疗效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下有没有副作用。
如疗效、副作用不明显。
遵医嘱可适当增加剂量,但不能超过最大治疗剂量。
增加剂量后,更要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这个“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
诱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有非药物因素和药物因素两类。
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易感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影响等。
因此,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体质、不同病理状态、不同适应征的患者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
人各有异。
(本刊综合)
几种错误的饮食方式
错误一一次采购过多蔬菜。
纽约圣基斯科北方韦斯特切斯特医院健康顾问布鲁斯特博士说“从采摘的那一刻起,水果和蔬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就开始减少了。
”也就是说。
你采购回来的蔬菜存储时间越久,它们所含的营养就越少。
研究发现,在冰箱保存大约一周后,菠菜中有一半的叶酸和40%的叶黄素会自然流失。
专家建议,每次采购食物不要过多,一周买3次最为合适。
错误二把食物贮藏在透明容器中。
如果你现在喝的牛奶还是用透明塑料袋装的,建议你考虑换成硬纸盒包装的牛奶。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牛奶富含的核黄素暴露在日光下易发生损失。
错误三快炒大蒜。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营养学研究小组组长米尔纳博士说“把大蒜拍碎、切片,放上至少10分钟后再烹饪。
拍碎的大蒜会引发一种酶的化学反应,释放出一种抗癌的化合物。
放上10分钟再烹饪,就是要让这种化合物质
有充足的时间全部形成。
”
错误四少用佐料。
在不增加食用油和食盐的情况下多用一些植物调料和香料,不仅能起到调味的作用,还能保护人们免受食物中毒之害。
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20种常见调料所作的抗菌(包括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等)试验发现,丁香、肉桂都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
错误五给水果多剥几层皮。
发表在美国一份营养研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多数水果表皮中进行的抗氧化活动比水果果肉中进行的要高出2至27倍。
营养学专家建议。
土豆和胡萝卜的皮只要轻轻刮掉一层就够了。
错误六有些食物该洗不洗。
清洗剥皮吃的食物听起来有些奇怪。
但停留在食物表面的有害细菌可能会沾染到手上,切开水果时甚至会浸入水果内部。
手拿剥皮水果前,用肥皂或温水洗手至少20秒。
可有效防止细菌蔓延。
错误七食物搭配不当。
营养减半。
很多人感到浑身乏力、整天没精打采时,才想到给身体补铁。
补铁应注意不同食物间的科学搭配,吃豆类和绿叶食物时,同时吃一些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辣椒、土豆、草莓等,会增加铁的吸收率。
相反,吃饭时喝茶或咖啡,最多可抑制人体对60%的铁的吸收。
没有彻底吃完饭。
最好不要喝茶和咖啡。
(本刊综合)
责编/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