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实验报告

CCS实验报告
CCS实验报告

DSP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 CCS集成开发环境。

2、掌握 DSP简单程序(三个数累加求和)的建立和调试。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 ccs 软件、 DSP实验箱 ( 这个可以没有 ) 。

三、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实现计算DAT0 + DAT1+ DAT2。

四、实验步骤

1、修改软件的“setup ”设置,使CCS软件工作于“软件仿真器”模式,然后运行CCS软件。

2、新建一个项目:点击Project-New,将项目命名为ex1 ,并将项目保存在自己定义的文件夹下,

注意文件夹一定要用英文名,不要将文件夹取名为中文名,因为CCS软件不能识别以中文命名的文件夹。

3、新建一个源文件:点击File -New-Source File可以打开一个文本编辑窗口,点击保存按键,保

存在和项目相同的一个文件夹下面,保存类型选择 *.ASM(如果源文件是 C 语言编写的,保存类型选择 *.C,本实验中的例程是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 所以选择*.ASM 为保存类型),我们在这里将保存名字命名为

ex1.asm。

4、在项目中添加源文件:在新建立了一个源文件以后,要想使用要将源文件添加到项目中去。添加方法是在工程管理器中右键单击CCS编译器对该源文件进行编译还需ex1.pjt ,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Add

Files ,然后将刚才建立的ex1.asm 文件添加到该项目中去。

5、编写源程序:

在工程管理器中双击ex1.asm ,将出现文本编辑窗口,在该文本编辑窗口中输入如下内容:.title "ex1"

.mmregs

.def _c_int00

DAT0 .set 60H

DAT1 .set 61H

DAT2 .set 62H

DAT3 .set 63H

.text

_c_int00: B start

start:

LD#0000h,A

LD #004h,DP STM #1000h,SP SSBX INTM ;

;

;

置数据页指针

置堆栈指针

状态寄存器置位

RSBX CPL

ST #0036h,DAT0 ;把0036h放到"DP(9位地址)+偏移地址(指令中7 位地址) " 的 16 位地址中去

ST #0049h,DAT1

ST #1330h,DAT2

LD DAT0,A ;三数相加操作: DAT3 = DAT0 + DAT1 + DAT2

ADD DAT1,A

ADD DAT2,A

STL A,DAT3

NOP

NOP

NOP

NOP

;loop: B start

.end

提示:

( 1)源代码的书写有一定的格式。

每一行代码分为三个区:标号区、指令区和注释区。标号区必须顶格写,主要是定义变量、常量、程序标识时的名称。指令区在标号区之后,以空格或TAB 格开。如果没有标号,也必须在指令前面加上空格或TAB,不能顶格。注释区在标号区、程序区之后,以分号开始。注释区前面可以没有标号区

或程序区。另外还有专门的注释行,以* 打头,必须顶格开始。

(2)一般区分大小写,除非加编译参数忽略大小写。

(3)标点符号有时不注意会打成中文全角版本号导致错误。

6、编写链接配置文件:

只有汇编源程序是不够的,一个完整的DSP程序至少包含两个部分:主程序、链接配置文件(*.cmd)。

链接配置文件有很多功能,这里先介绍最常用的也是必须的两条: 1. 存贮器的分配 2. 标明程序入口。

由于每个程序都需要一个链接配置文件,每个程序的链接配置文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都略有不同,

下面就为本实验的程序编写一个链接配置文件,其它实验的链接配置文件都可以参考该实验的例程来完成:/*ex1.cmd */

-o ex1.out/*产生可执行下载文件,文件名可以根据不同项目而定*/

-m ex1.map/*产生存储器映射文件,文件名可以根据不同项目而定*/

MEMORY{

PAGE 0:

EPROM: origin=0E00h,len=100h

PAGE 1:

SARAM: origin=0060h,len=0020h

DARAM: origin=0080h,len=100h

}

SECTIONS{

.text :>EPROM PAGE 0

.data :> EPROM PAGE 0

.bss :> SARAM PAGE 1

STACK :> DARAM PAGE 1

}

7、对项目进行编译和链接:

把ex1.asm、 ex2.cmd 依次添加到项目后,点击 Project - Compile File ,在项目编译成功之后点击Project-Build选项对该项目进行链接,生成*.OUT 文件。

8、装载可执行文件:

要让程序代码在DSP内部运行必需将生成的*.OUT 文件装载到DSP内部,装载方法是点击: File -Load

Programe 再选择生成的ex1.out文件就可以将程序装载到DSP的内部存储器中。

9、运行程序并查看结果:

a)首先打开CPU寄存器:点击

View-Registers-CPU Registers ,如下图所示,弹出“ CPU Registers ”对话框,可看到 CPU个寄存器的当前值。

b) 然后点击 Debug- Run 让程序在 DSP内部运行,最后点击Debug-Halt ,再观察“ CPU Registers ”中累

加器 A 的值,是否为DAT0 + DAT1+ DAT2.

实验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加法、 BNAZ、RPT、MVPD等 DSP指令的使

用。

2、掌握“宏”的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

3、掌握“子程序”的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

4、分析“宏”和“子程序”的异同点。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 ccs 软件、 DSP实验箱 ( 这个可以没有 ) 。

三、实验内容

1、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修改程序,设计一个三数相加求和的“宏”来计算DAT0 + DAT1+ DAT2

的值。

5

2、新编写一个多数求和程序,要求通过“子程序”调用来计算y=x i的值,程序中用.bss指令来

i1

开辟六个字的存储空间来存放 x1, x5和 y 。

四、实验步骤

1、分析实验要求,分别编写“宏求和”、“子程序求和”程序ex2-1.asm 、 ex2-2.asm 。

2、参照“实验一”编写链接配置文件ex2-1.cmd 、 ex2-2.cmd 。

3、对项目进行编译和链接:

把汇编源文件和链接配置文件依次添加到项目后,点击Project-Compile File,在项目编译成功之后点击 Project - Build 选项对该项目进行链接,生成 *.OUT 文件。

4、装载可执行文件:

要让程序代码在DSP内部运行必需将生成的*.OUT 文件装载到DSP内部,装载方法是点击: File -Load Programe 再选择生成的*.out文件就可以将程序装载到DSP的内部存储器中。

5、运行程序并查看结果:

a)查看 CPU寄存器

方法参考“实验一” ;

b)查看数据空间

首先打开欲查看的数据空间:点击View- Memory,弹出“ Memory Window Options ”对话框,输入欲查看的地址,比如0x00000060。

然后点击 Debug-Run 让程序在 DSP内部运行,最后点击 Debug- Halt ,再观察“ Memory ”对话框,看

是否与预想结果一样:

编写程序如下:ex2-1.asm

ex2-1.cmd

/*ex2-1.cmd */

-o ex2-1.out -m ex2-1.map /*

/*

产生可执行下载文件,文件名可以根据不同项目而定

产生存储器映射文件,文件名可以根据不同项目而定

*/

*/

MEMORY{

PAGE 0:

EPROM: origin=0E00h,len=100h PAGE 1:

SARAM: origin=0060h,len=0020h

DARAM: origin=0080h,len=100h

}

SECTIONS{

.text :>EPROM PAGE 0

.data :> EPROM PAGE 0

.bss :> SARAM PAGE 1

STACK :> DARAM PAGE 1

}

ex2-1 运行结果:

ex2-2.asm

ex2-2.cmd

/*ex2-2.cmd */

-o ex2-2.out -m ex2-2.map /*

/*

产生可执行下载文件,文件名可以根据不同项目而定

产生存储器映射文件,文件名可以根据不同项目而定

*/

*/

MEMORY{

PAGE 0:

EPROM: origin=0E00h,len=100h

PAGE 1:

SARAM: origin=0060h,len=0020h

DARAM: origin=0080h,len=100h

}

SECTIONS{

.text :>EPROM PAGE 0

.data :> EPROM PAGE 0

.bss :> SARAM PAGE 1

STACK :> DARAM PAGE 1

}

ex2-2 运行结果:

实验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 MVPD、MAC、MAX等一些高效率指令的使用。

2、掌握算法优化的基本原理和实现。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 ccs 软件、 DSP实验箱 ( 这个可以没有 ) 。

三、实验内容

编写两个子程序分别实现“乘法累加”运算和“寻找乘积最大值”运算。

四、实验步骤

1、分析实验要求,编写两个子程序。

.title "ex3.asm"

.mmregs

STACK .usect "STACK",10H; 堆栈的设置

.bss a,5;为变量分配 6 个字的存储空间

.bss x,5

.bss y,1

.bss z,1

.def _c_int00

.data

table:.word 1,1,1,1,5

.word 5,4,3,2,2

.text

_c_int00:

B start

start: STM #0,SWWSR;插入0个等待状态

STM #STACK+10H,sp; 设置堆栈指针

STM #a,AR1;AR1指向 x

RPT #9; 下一条被重复执行10 遍

MVPD table,*AR1+;把程序存储器中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存储器

LD #0,A;A清零

CALL SUM;调用求和函数

CALL SEARCH;调用求最大值函数

end: B end

SUM:STM#a,AR3

STM#x,AR4

RPTZ A,#3

MAC*AR3+,*AR4+,A

STL A,@y

RET

SEARCH: LD *AR1+,T

MPY *AR2+,B

MAX A

BANZ SEARCH,*AR3-

.end

2、参照“实验一”编写链接配置文件ex3.cmd 。

3、对项目进行编译和链接:

把汇编源文件和链接配置文件依次添加到项目后,点击Project-Compile File,在项目编译成功之

后点击Project- Build选项对该项目进行链接,生成*.OUT 文件。

4、装载可执行文件:

要让程序代码在DSP内部运行必需将生成的*.OUT 文件装载到DSP内部,装载方法是点击:File-Load Programe 再选择生成的*.out文件就可以将程序装载到DSP的内部存储器中。

5、运行程序并查看结果:

运行程序,查看CPU寄存器和数据空间

6、查看执行的周期数:

a) 关闭上述数据观察窗口,在文件 ex3.asm 的“ end: B end”处设置断点:在该语句的左边灰色区域双击鼠标即可,如下图所示:

b) 点击菜单Profiler——Enable Clock ,使Enable上出现一个小钩(如下图所示);然后再点击Profiler——View Clock ,则会在CCS 窗口中出现一个“ Clock=0 ”的标记。

c)对项目进行重新编译下载:

点击 Project-Rebuild All,编译成功后点击File —— Reload Program ,最后点击Debug—— Run 运

行程序,则可发现Clock图标处显然这个数字“ 116” 即是程序运行所耗机器周期数N 。

7、对编写的程序进行优化,比较指令周期的消耗大小。

实验过程:每个实验都是经过反复调试,修改错误最终达到预期目的。

北邮scilab_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

实验二时域仿真精度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时域取样对仿真精度的影响 2. 学会提高仿真精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般来说,任意信号s(t)是定义在时间区间(-无穷,+无穷)上的连续函数,但所有计算机的CPU 都只能按指令周期离散运行,同时计算机也不能处理这样一个时间段。为此将把s(t)按区间[-T/2 ,+T/2 ]截短为按时间间隔dert T均匀取样,得到的取样点数为N=T/dert T. 仿真时用这个样值集合来表示信号s(t)。Dert T反映了仿真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分辨率,越小则仿真的精确度越高。据通信原理所学,信号被取样以后,对应的频谱是频率的周期函数,其重复周期是1/t; 。如果信号的最高频率为 那么必须有 才能保证不发生频域混叠失真,这是奈奎斯特抽样定理。设 则称为仿真系统的系统带宽。如果在仿真程序中设定的采样间隔是,那么不能用 此仿真程序来研究带宽大于这的信号或系统。换句话说,就是当系统带宽一定的情况下,信号的采样频率最小不得小于2*Bs,如此便可以保证信号的不失真,在此基础上时域采样频率越高,其时域波形对原信号的还原度也越高,信号波形越平滑。也就是说,要保证信号的通信成功,必须要满足奈奎斯特抽样定理,如果需要观察时域波形的某些特性,那么采样点数越多,可得到越真实的时域信号。 三、实验步骤 1.将正弦波发生器模块、示波器模块、时钟模块按下图连接:

时钟设置0.01,得到的结果如下: 时钟设置0.3,以后得到的结果如下:

五、思考题 (1)观察分析两图的区别,解释其原因。 答:因为信号周期是1,而第一个图的采样周期是0.01,所以一个周期内能采样100个点,仿真出来的波形能较精确地显示成完整波形,而第二个图采样周期是0.3,所以一个周期内只有三个采样点,故信号失真了。 (2)将示波器的控制时钟的period的参数改为0.5,观察仿真结果,分析其原因。 结果如下:

小学自然实验报告样板.doc

小学自然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意在从宏观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自然学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它与人的认识过程有较高的一致性,最适用于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实验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与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的教研组推出的四环节实验课教学模式,以其较完美的操作性、开放性、优效性和灵活性形成了自然实验课的基本框架,较好地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现就模式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几点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提出问题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是当研究一个问题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并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阶段。教师可结合要研究的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提问,让学生在观察和思维中发现问题。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先进行演示实验,在铁架台上放一平底烧瓶,瓶中装满水,用酒精灯加热,水还没烧开,瓶中的水就往外溢。教师接着问大家,你们看了这个现象有什么想法?学生一下子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水加热后往上溢呢?”

“水难道会变多吗?” 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应千方百计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如:做游戏、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出示挂图、运用幻灯等。引起学生要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作出假设阶段 学生提出了问题,但在还没有学习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作出假设的回答。教师再从学生假设中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要研究的问题中去。 例如,《水蒸气的凝结》,教师将还在冒白气的温水杯加盖,过一会儿再揭开盖,请同学们看盖上的水珠,水蒸气碰到什么样的物体在上面结成水珠呢?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发表不同意见。有的同学说:“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结成水珠。”有的说:“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结成水珠。”教师接着说:“那么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这样就逐渐地把学生引入要研究的课题。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经验,通过演绎、归纳、推理而提出的假设,不少带有猜测的性质。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作出假设,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不管是对是错,都不要忙于作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阶段

Web网页设计实验报告

WEB系统开发 综合实验报告 题目红尘客栈网上订房页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及应用) 班级计信2班 学生蒋波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13年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设计题目 (3) 三、结构设计 (3) 四、技术分析 (4) 五、设计过程 (7) 六、实验心得 (10) 七、实验总结 (11)

一、设计目的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 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我们当代大学生更是离不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与便利.但是,我们成天浏览的网站网页到底是如何制作的呢?我想这一点很多同学都没有去深究过.所以,这学期我选择了”web网页设计”这门课, 本课程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实践使同学们经历网页制作的全过程. 通过设计达到掌握网页设计、制作的技巧。 了解和熟悉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实现技巧。根据题目的要求,给出网页设计方案,可以按要求,利用合适图文素材设计制作符合要求的网页设计作品。 熟练掌握Photoshop cs3、Dreamweaver cs等软件的的操作和应用。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学会和团队配合,逐渐培养做一个完整项目的能力。 二、设计题目 《红尘客栈》 三、结构设计 选定主题,确定题目之后,在做整个网站之前对网站进行需求分析。首先,做好需求调研。调研方式主要是上网查阅资料,在图书馆里翻阅相关书籍。 然后,调研结束之后对整个网站进行功能描述,并对网站进行总体规划,接着逐步细化。 我们选做的主题是个人主页,并且选定题目为“红尘客栈”,其目的是做一个简单的网站,介绍酒店概况,提供一定的资讯信息。 四、技术分析 (一)建立布局 在这次的网页设计中用到大量的布局,所以怎么样建立布局是关键。Dreamweaver cs3是大多数人设计网页的称手兵器,也是众多入门者的捷径。特别是其在布局方面的出色表现,更受青睐。大家都知道,没有表格的帮助,很难组织出一个协调合理的页面。 1.点击“ALT+F6”键,进入布局模式,插入布局表格。建立一个大概的布局。 2.使用背景图片:选中该项,按浏览可以插入一幅准备好的图片作为表格的背景,因为图片是以平铺的形式作为表格背景,所以表格大小和图片尺寸都要控制好。 (二)网页中的图像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 题目:基于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验证抽样定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抽样定理 2. 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实验原理 低通滤波器频率与m(t)相同 三、实验步骤 1. 要求三个基带信号相加后抽样,然后通过低通滤波器恢复出原信号。 2. 连接各模块完成系统,同时在必要输出端设置观察窗。 3. 设置各模块参数。 三个基带信号的频率从上到下分别设置为10hz、12hz、14hz。 抽样信号频率设置为28hz,即2*14hz。(由抽样定理知,) 将低通滤波器频率设置为14hz,则将恢复第三个信号(其频率为14hz)进行系统定时设置,起始时间设为0,终止时间设为1s.抽样率设为1khz。 3.观察基带信号、抽样后的信号、最终恢复的信号波形

四、实验结果 最上面的图为原基带信号波形,中间图为最终恢复的信号波形,最下面的图为抽样后的信号波形。 五、实验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正如前面实验原理所述,满足抽样定理的理想抽样应该使抽样后的波形图如同冲激信号,且其包络图形为原基带信号波形图。抽样后的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后,恢复出的信号波形与原基带信号相同。 由此可知,如果每秒对基带模拟信号均匀抽样不少于2次,则所得样值序列含有原基带信号的全部信息,从该样值序列可以无失真地恢复成原来的基带信号。 讨论:若抽样速率少于每秒2次,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会产生失真,这种失真被称为混叠失真。 六、实验建议、意见 增加改变抽样率的步骤,观察是否产生失真。

实验二: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无码间干扰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 (2)掌握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特性; (3)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实验原理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码元是按照一定的间隔发送的,接收端只要能够正确地恢复出幅度序列,就能够无误地恢复传送的信号。因此,只需要研究如何使波形在特定的时刻无失真,而不必追求整个波形不变。 奈奎斯特准则提出:只要信号经过整形后能够在抽样点保持不变,即使其波形已经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在抽样判决后恢复原始的信号,因为信息完全恢复携带在抽样点幅度上。 奈奎斯特准则要求在波形成形输入到接收端的滤波器输出的整个传送过程传递函数满足:,其充分必要条件是x(t)的傅氏变换X ( f )必须满足 奈奎斯特准则还指出了信道带宽与码速率的基本关系。即R B =1/T B =2? N =2B N。 式中R b 为传码率,单位为比特/每秒(bps)。f N 和B N 分别为理想信道的低通截止 频率和奈奎斯特带宽。上式说明了理想信道的频带利用率为R B /B N =2。 在实际应用中,理想低通滤波器是不可能实现的,升余弦滤波器是在实际中满足无码间干扰传输的充要条件,已获得广泛应用的滤波器。 升余弦滤波器的带宽为:。其中,α为滚降系数,0 ≤α≤1, 三、实验步骤 1.根据奈奎斯特准则,设计实现验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的仿真系统,同时在必 要输出端设置观察窗。设计图如下

WORD实验报告

word基本操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 2.掌握字符格式、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等排版技术; 3.掌握图文混排、表格处理和邮件合并技术; 4.熟悉个人名片或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制作; 5.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 1.word的基本操作,通过上机摸索,并查阅书籍网络了解。 2.word的字符格式,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等排版技术,通过上机摸索,并查阅书籍网络了解。 3.word的图文混排、表格处理和邮件合并技术,通过上机摸索,并查阅书籍网络了解。 4. 通过word进行个人名片或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制作,通过上机摸索,并查阅书籍网络了解。 三、实验步骤与过程 1.word的基本操作:①启动word软件 (1) 启动“开始”菜单中的microsoft word程序 (2) 双击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中的c:\program files\microsoft office\office11\winword.exe程序 (3) 双击word 文档文件(*.doc) (4) 双击桌面上的word图标 (5)开始-运行-输入“winword”②认识word2003窗口(1)标题栏位于屏幕最顶端的是标题栏,由控制菜单图标、文件名、最小化按钮、最大化(还原)按钮、关闭按钮组成。(2)菜单栏 菜单栏位于标题栏下面。使用菜单栏可以执行word的许多命令。菜单栏共有九个菜单:文件、编辑、视图、插入、格式、工具、表格、窗口、帮助。当鼠标指针移到菜单标题上时,菜单标题就会凸起,单击后弹出下拉菜单。在下拉菜单中移动鼠标指针时,被选中的菜单项就会高亮显示,再单击,就会执行该菜单所代表的命令。如“文件”—“打开”,就会弹出“打开”文件对话框。(3)工具栏 标题栏下面的是工具栏,使用它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工作。通常情况下,word会显示【常用】和【格式】两个工具栏。 “常用”工具栏:新建、打开、复制、粘贴、打印、撤消、恢复等“格式”工具栏:字体、字号、下划线、边框、对齐方式等 如果想了解工具栏上按钮的简单功能,只需将鼠标指针移到该按钮上,过一会儿旁边会出现一个小框,显示出按钮的名称或功能。 word窗口中可以有许多工具栏,可以根据需要在“视图”—“工具栏”中增加或减少工具栏。每一个工 具栏都可以用鼠标拖动到屏幕的任意位置,所以又称为浮动工具栏。工具栏内图标按钮体现了“菜单栏”中的一些主要功能。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按钮进行相应操作。如我要打开一个文件,除了可以使用菜单栏外,还可以使用工具栏上的按钮。 (4)编辑窗口 再往下的空白区域就是word的编辑窗口,输入的文字就显示在这里。文档中闪烁的竖线称为光标,代表文字的当前输入位置。(5)标尺 在编辑窗口的上面和左面有一个标尺,分别为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用来查看正文的高度和宽度,以及图片、文本框、表格的宽度,还可以用来排版正文。( 6)滚动条在编辑窗口的右面和下面有滚动条,分别为垂直滚动条和水平滚动条,用来滚动文档,显示在屏幕中看不到的内容。可以单击滚动条中的按钮或者拖动滚动框来浏览文档。(7)显示方式按钮

实验报告初稿

实验一输入/输出函数(简单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C语言程序的上机调试过程。 2.熟悉一种C语言程序开发环境(以Microsoft Visual C++ 6.0为例)。 3.了解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 4.了解几种算术类型所允许的操作种类和运算规则。 5.掌握scanf、printf、getchar、putchar等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方法和函数中几种数据的输出格式控制。 6.了解变量的命名规则。 7.了解赋值运算符的意义和正确用法。 8.了解变量的地址和指针的概念。 9.掌握格式数据类型和之间转换,自增和自减运算。 二、实验要求 1.提前复习Microsoft Visual C++ 6.0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及教材相关内容。 2. 上机之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预先编好程序,写出程序清单,经过人工检查无误后,才能上机,以提高上机效率,严禁一边上机一边编写。 3.独立上机输入和调试自己所编的程序,切忌抄袭、拷贝他人程序。 4.上机结束后,应整理出实验报告。书写实验报告时,重点放在调试过程和小结部分,总结出本次实验中的得与失,以达到巩固课堂学习、提高动手能力之目的。 三实验:1)编程测试下列语句的输出: printf("%d\n",1/3*10000);输出:0析:1/3的结果为0,舍去小数部分,0*10000为0 printf("%d\n",10000*1/3);输出:3333析:运算符结合方向从左至右,10000*1为10000,10000/3为3333,舍去小数部分 printf ("%d\n",1./3*10000); 输出:-1431655766析:类型转换错误,若输出浮点型应为3333.333333 printf ("%d\n",1/3.*10000); 输出:-1431655766析:类型转换错误,若输出浮点型应为3333.333333 printf ("%f\n",1./3*10000); 输出:3333.333333 析:将1转化为浮点型,1/3.为

网页制作实验报告

网页制作实验报告 页制作实验报告 实验一:站点设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是经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具新站点。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同时接入国际互联。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页设计软件; 三、实验原理 经过“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的“高级”选项卡创建一具新站点。 四、实验办法与步骤 1)执行“站点\治理站点”命令,在弹出的“治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新建”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挑选“站点”命令。 2)在弹出的“站点定义为”对话框中单击“高级”选项卡。 3)在“站点名称”文本框中输入站点名称,在“默认文件夹”文本框中挑选所创建的站点文件夹。在“默认图象文件夹”文本框中挑选存放图象的文件夹,完成后单击“确定”按钮,返回“治理站点”对话框。 4)在“治理站点”对话框中单击“完成”按钮,站点创建完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与结论 实验开始之前要先建立一具根文件夹,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站点存在自己建的文件夹里,如此才干使实验条理化,别至于在实验后寻别到自己的站点。在实验过程中会浮现一些选项,计算机普通会有默认的挑选,最后别要去更改,假如要更改要先充分了解清晰该选项的含义,以及它会造成的效果,否则会使实验的结果失真。实验前先熟悉好操作软件是做好该实验的关键。 实验二:页面图像设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的目的是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同时接入国际互联。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并创建鼠标经过图像。 四、实验办法与步骤 1) 在“页面属性”对话框中设置页面的背景图像。 2) 在页面文档中单击“”插入鼠标经过图像。 五、实验结果

通原实验报告

振幅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与解调实验目的: 了解TIMS 实验的软硬件环境和基本的软件调试方式; 掌握AM 信号的调制方法; 掌握AM 信号的解调方法; 掌握调制系数的含义; 实验原理: 具有离散大载波(AM)调制的基本原理,原理框图如下: AM 信号调制原理框图 包络检波器的基本构成和原理,原理框图如下: AM 信号解调原理框图 AM信号输出 AM信号产生实验连接图

AM信号的非相干解调实验连接图 实验器件: 音频振荡器(Audio Oscillator),可变直流电压(Variable DC), 主振荡器(Master Signals),加法器(Adder),乘法器(Multiplier),移相器(Phase Shifer),共享模块(Utilities Module)和音频放大器(Headphone Amplifier) 实验步骤: 按照设计图设计AM 调制与解调系统,模拟基带信号频率为1KHz,电压振幅为1V;载波为一高频信号,电压振幅为1V; 实现AM 调制与解调系统,分别观察基带信号、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的波形; 调制系统参数,观察调制系数为a>1,a=1,a<1 时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的波形变化。实验波形: a>1

a=1 a<1 思考题: 1、若用同步检波,如何完成实验?比较同步检波和包络检波的有缺点。 用同步检波则在接受AM调制信号端乘一个恢复载波信号,再经过低通滤波器就完成同步解调了。同步检波要求恢复载波于接受信号载波同频同相,一般要在发端加一离散的载频分量即导频,则在发端要分配一部分功率给导频,或者在收端提取载波分量,复杂且不经济。线形良好,增益高,对调制系数没要求。包络检波不需要提取载波分量,比较简单经济,但要求调制系数小于等于1,抗干扰差。 2、若调制系数大于1,是否可以用包络检波来还原信号。 不可以,这时已经出现失真现象。 3、调制系数分别”<1”,”>1”,”=1”时,如何计算已调信号的调制系数? A B分别表示波形垂直方向上的最大和最小长度,代入下述公式即可求出 调幅系数ma = [(A-B)/(A+B)] ? 100 %

科技实验报告.doc

科技实验报告 一、定义与作用 实验报告,就是在某项科研活动或专业学习中,实验者把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等,用简洁的语言写成书面报告。 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成功的或失败的实验结果的记载,有利于不断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提高实验者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写作要求 实验报告的种类繁多,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实验报告,一般根据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写,主要内容有: 1.实验名称名称,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定律,可写成“验证×××”;如测量的实验报告,可写成 “×××的测定。” 2.实验目的实验目的要明确,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定律,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仪器或器材的技能技巧。 3.实验用的仪器和材料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溶液、颜料、粉剂、燃料等。 4.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要写明经过哪儿个

步骤。还应该画出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5.数据记录和计算指从实验中测到的数据以及计算结果。 6.结果即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见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作出结论。 7.备注或说明可写上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实验后的心得体会、建议等。 有的实验报告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使用时只要逐项填写即可。 三、撰写时应注意事项 写实验报告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要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求实性。在撰写过程中,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观察不细致,没有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在实验时,由于观察不细致,不认真,没有及时记录,结果不能准确地写出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故在记录中,一定要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能弄虚作假。为了印证一些实验现象而修改数据,假造实验现象等做法,都是不允许的。 2.说明不准确,或层次不清晰。 比如,在化学实验中,出现了沉淀物,但没有准确他说明是“晶体沉淀”,还是“无定形沉淀”。说明步骤,有的说明没有按照操作顺序分条列出,结果出现层次不清晰。凌乱等问题。

3S实验报告

实验二GIS应用系统建立例 一、实验目的 1.使用GIS中图形输入功能,掌握图形数据输入、编辑的方法; 2.使用GIS中数据表功能,掌握建立、更新数据表的方法; 3.通过建立一个简单GIS应用系统, 初步了解GIS应用概念。 二、实验要求 1.了解GIS中图形输入编辑的概念; 2.建立一个最简单的GIS应用系统。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就图形的输入与编辑进行简单练习,熟悉MapInfo提供的绘图工具条; 2.初步掌握图形的输入和编辑功能,熟悉GIS中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及维护功能,对建立的图, 作增加点状图层(如在每个地块中建立气象站)的操作练习,利用现有符号库对所建立图 作填充、注记操作练习。 四、实验结果

五、结果分析 1.开始画图的时候,每个区域的衔接操作不熟练,后面逐渐掌握技巧,运用节点移动工具和 增加节点工具,使得区域的衔接步骤得以实现。特别指出,按S键后的节点捕捉工具特别 好用,大大减免了复杂的操作。 2.当需要在图上标出各区域代号的时候,开始是采用的自己添加文字的方法,操作过于机械, 复杂;后面使用了自动标注的方法,使得步骤简化。 3.单独建立一个图层来标注监测站,比起在原图上标出,也能很方便的调出数据,便捷。

实验三屏幕跟踪矢量化作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投影选择和控制点配准,了解GIS中投影的概念,图形配准的概念; 2.将一个典型栅格图象在屏幕上实现投影选择、控制点配准和手工跟踪矢量化; 3.对矢量化的图作进一步操作处理,加深对数据获取中误差的理解。 二、实验要求 1.投影选择和控制点配准概念; 2.利用扫描图象在屏幕上实现手工矢量化; 3.对矢量化的图作进一步操作处理。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正确设置地图的坐标系、投影、地图方向和单位, 设置控制点坐标; 2.利用扫描图象在屏幕上实现手工矢量化; 3.建立北京市图11个区的属性表,属性表最少有面积字段;对建立北京市图11个区的进行 自动注记,着色;分别求出北京市各区的面积及北京市总面积,并分析产生误差。 四、实验结果 图3-1 获得矢量结构的北京市图 图3-2 对建立北京市图11个区的进行自动注记和着色

北邮通原软件实验

实验一 实验目的:假设基带信号为m(t)=sin(2000πt)+2cos(1000πt),载波频率为20kHz,请仿真出AM,DSB-SC,SSB信号,观察已调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1.AM信号: (1)信号的表达式 (3)流程图 AM信号 s= (1+0.3*m).*cos(2*pi*fc*t); 绘制时域波形及频谱 傅氏变换S= t2f(s,fs) (2)源代码 %AM信号的产生 fs= 800; %采样频率KHz T= 200; %截短时间ms N= T*fs; %采样点数 dt= 1/fs; t= [-T/2:dt:T/2-dt]; df= 1/T; f=[-fs/2:df:fs/2-df]; fm= 1; % kHz fc= 20; % kHz m= sin(2*pi*fm*t)+2*cos(1*fm*pi*t); s= (1+0.3*m).*cos(2*pi*fc*t); %AM 信号 S= t2f(s,fs); figure(1) plot(f,abs(S1)) title('AM信号频谱') xlabel('f') ylabel('S(f)') axis([-25,25,0,max(abs(S1))]); %xset('window',2)figure(2) plot(t,s1) title('AM信号波形') xlabel('t') ylabel('s(t)') axis([-3,3,-3,3]); (4)实验结果

精选文库 -3 -2-1 0123 -3-2 -1 1 2 3 AM 信号波形 t(ms) s (t ) -25 -20 -15 -10 -5 05 10 15 20 25 0102030405060708090 100AM 信号频谱 f(kHz) S (f )

中间代码生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增加中间代码生成部分,使程序能够对实验二中的识别出的赋值语句,if语句和while语句进行语义分析,生成四元式中间代码。 二、实验方法 实验程序由c语言完成,在Turboc 2.0环境中调试通过。 语义分析程序的基本做法是对文法中的每个产生式分别编写一个语义分析子程序,当程序语法部分进行推倒或规约时,就分别调用各自的语义分析程序。当语法分析结束时,语义分析也就结束了。 在本实验程序中,当语法分析部分识别出语法正确的句子时,就进入content函数(当语法分析识别出不正确的句子时,不进入content函数,也就是不进行语义分析),然后根据句子的类型进行分类,进入不同的语义处理部分。 对于赋值语句,关键是产生正确的处理算术表达式E的四元式。 程序中的ec函数的功能就是产生算术表达式的四元式,在ec函数中使用了两个栈idshed,opshed,分别是算术表达式的数据栈和符号栈。每次提取一个数字和一个算符,然后将算符与与栈顶算符进行优先级比较,优先级高则将单前数字和算符进栈,低或者相等

的话则将当前栈顶元素进行合并,产生四元式。直至整个算术表达式结束。其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具体的做法可以参看程序。 对于实验给定的if语句的文法格式,条件判断式C只中可能是>或者<=两种关系,不可能是布尔表达式,这样程序就简单的多了。 通过ec函数可以产生条件判断式C中的E的四元式,然后只要加上转向四元式就可以了。本实验程序中只给出真出口的转向四元式,没有给出假出口的转向四元式,这在实际中是不可以的,但在本实验中,实际上是对每条独立的语句进行语法分析,给出假出口转向四元式实际上意义不大,而且假出口转向语句的转移目标必须要到整个语句分析结束以后才可以知道,这样就要建立栈,然后回填,这样会使程序复杂很多,所以没有加上假出口转向四元式。 对于while语句,具体的做法和if语句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当while语句结束时,要多出一条无条件转向四元式,重新转到条件判断式C的第一条四元式。当要产生无条件转向四元式时,它的转向目标C的第一条四元式已经产生了,所以具体的做起来是不太困难的。只要记下当前while中的C的第一条四元式的位置,填上就可以了。 整个程序的结束是当读入“ . ”时,程序就中止。 程序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具体的可以后面的附录:程序的完整代码。 三、测试程序 ff:=6+6*6-; if sl>89+56*67 then f:=7*7+4;

网页制作综合性实验报告模板

“巴黎文化之旅”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网页制作基础课程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专业:协作小组编号: 以小组名义写报告,一个小组一份。红字部分为提醒学生修改的部分。记得删除指导教师:李桂英 学号姓名(组长排名第一) 20080000001 张三 200802010301 李四 摘要:网页是当前Intetnet的最常见应用之一,是人们获取和发布 信息的主要途径,掌握网页制作的原理和方法,对今后工作生活有很 大的帮助。本综合实验是在了解了网页设计的原则方法,掌握了Fireworks、Dreamweaver等工具处理网页中的图形图像及建立、编 辑网页页面的操作技能后,运用所学过的所有相关知识综合设计制作 一个介绍巴黎文化和风光的网站。通过设计与制作,了解和掌握了网 站的设计建立流程与网页的制作方法。 关键词:图形图像处理、表格布局、网页模板、超链接、框架、音频、 视频 一、“巴黎文化之旅”设计要求

1、绘制网站结构图,将各模块关系用简明的图示描述出来 2、网站制作时需要使用Dreamweaver建立并管理站点,并在 站点根目录下建立images等文件夹。 3、网站至少包括10个以上的网页,每个同学至少制作2个以 上的网页。 4、要求至少要使用模板技术或框架技术中的一种来搭建网站 整体架构。 5、页面美观,包含多种媒体,如文字、图片、动画(GIF或 FLASH等)音频、视频等。 6、网站制作完成后采用压缩工具将整个网页文件夹转换成压 缩文件再上传。 二、“巴黎文化之旅”设计方案 ⑴网站标题:巴黎文化之旅 ⑵网站内容简介:本网站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多种媒体的形式展现花都巴黎的文化和城市风光、并为旅行者提供了旅游信息和建议。 ⑶网站结构图 网站首页 (FLASH) Index.htm 内文首页default.htm

北邮-通原软件实验报告-16QAM

实验一: 16QAM调制与解调 一、实验目的 1、熟悉16QAM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掌握SYSTEMVIEW软件中,观察眼图与星座图的方 法。 2、强化SYSTEMVIEW软件的使用,增强对通信系统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16QAM 16QAM是指包含16种符号的QAM调制方式。 16QAM 调制原理方框图: 图一16QAM调制框图 16QAM解调原理方框图: 图二16QAM解调框图 16QAM 是用两路独立的正交 4ASK 信号叠加而成,4ASK 是用多电平信号去键控载波而得到的信号。它是 2ASK 体制的推广,和 2ASK 相比,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信息传

输速率高。 正交幅度调制是利用多进制振幅键控(MASK)和正交载波调制相结合产生的。 16 进制的正交振幅调制是一种振幅相位联合键控信号。16QAM 的产生有 2 种方法: (1)正交调幅法,它是有 2 路正交的四电平振幅键控信号叠加而成; (2)复合相移法:它是用 2 路独立的四相位移相键控信号叠加而成。 在这里我们使用第一种方法。 16QAM信号的星座图: 图三16QAM星座图 上图是16QAM的星座图,图中f1(t)和f2(t)是归一化的正交基函数。各星座点等概出现。 星座图中最近的距离与解调误码率有很密切的关系。上图中的最小距离是dmin=2。 16QAM的每个星座点对应4个比特。哪个星座点代表哪4比特,叫做星座的比特映射。通常采用格雷映射,其规则是:相邻的星座点只差一个比特。 实验所需模块连接图如下所示: 图四模块连接图 各个模块参数设置:

三、实验步骤 (1)按照实验所需模块连接图,连接各个模块 (2)设置各个模块的参数: ①信号源部分:PN序列发生器产生双极性NRZ序列,频率10HZ 图五信号源设置示意图 ②载频:频率设置为100Hz。

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2013 / 2014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Java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名称综合图形界面程序设计 实验时间2014年5月5日 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软件教学中心 指导教师薛景 学生姓名臧玉付班级学号1200103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 (计算机通信)

2、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软件,实现简单的四则运算。(请在下方空白处填写本程序的全部 ..程序代码及软件界面截图) import java.awt.BorderLayout; import java.awt.GridLayou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import javax.swing.JButton; import javax.swing.JFrame; import javax.swing.JPanel; import javax.swing.JTextArea; import javax.swing.JTextField; public class test extends JFrame { private final int BUTTON_WIDTH=50; private final int BUTTON_HEIGHT=40; JButton one=new JButton("1"); JButton two=new JButton("2"); JButton three=new JButton("3"); JButton four=new JButton("4"); JButton five=new JButton("5"); JButton six=new JButton("6"); JButton seven=new JButton("7"); JButton eight=new JButton("8"); JButton nine=new JButton("9"); JButton zero=new JButton("0"); JButton DOT=new JButton("."); JButton ADD=new JButton("+"); JButton SUB=new JButton("-"); JButton MUL=new JButton("*"); JButton DIV=new JButton("/"); JButton EQU=new JButton("=");

3S技术实习报告范本

3S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掌握GPS的定位现面积量测,并能进行野外考察采集样点 2掌握通过ERDAS,进行RS图像的监督分类 3掌握通过Arcview GIS寻监督分类图进行矢量化,建立土地利用专题图 实习材料:手持GPS、遥感影像、遥感软件ERDA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GIS 实习容: 1利用手持GPS进行考察野外土地利用状况,采集样点,提取不同土地利用在遥感图像上的纹理特征 2利用野外考察为基础,对2004CERBS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生成土地利用分布图 3对土地利用分布图进行矢量化,并应用GPS进行野外校正分析,建立土地利用专题图 实习步骤: ㈠遥感影像野外判读 1根据国土资源局土地类型的划分类别: 一级类二级类 1 耕地11 灌溉水田1 2 望天田1 3 水浇地1 4 旱地1 5 菜地 2 园地21 果园22 桑园2 3 茶圆2 4 橡胶园2 5 其它园地 3 林地31有林地32 灌木林地33 疏林地3 4 未成林造林地3 5 迹地3 6 苗圃 4牧草地41 天然草地42 改良草地43 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51 城镇52 农村居民点53 独立工矿54 盐田 工矿用地55 特殊用地 6 交通用地61 铁路62 公路63 农村道路64 民用机场65 港口和码头 7 水域71 河流水面72 湖泊水面73 水库水面74 坑塘水面75 苇地 76 滩涂77 沟渠78 水工建筑物79 冰川及永久积雪 8未利用地81 荒草地82 盐碱地83 沼泽地84 沙地85 裸土地 86 裸岩石砾地87 田坎88 其它 本实习要求对影像的土地利用类型依国土资源局的一级类别进行划分,因而要对一级类别的土地类型进行野外考察,以建立土地利用类型与遥感影像图的对应关系。利用GPS定位功能进行野外实地地物考查,并建立相关记录表: 考查人:考查日期:

网页设计实验报告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网页设计设计与制作教程》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 2012学年至2013学年度第2学期

目录 实验一HTML上机作业 实验二Dreamweaver上机1实验三Dreamweaver上机2实验四Dreamweaver上机5

实验(一)HTML上机作业 实验时间:同组人员: 实验目的: 熟悉基本的html语言的编写,利用文本编辑器能制作出简单的网页。 实验内容: 1.了解、掌握使用记事本创建web文件; 2.熟悉课堂例子; 3.利用html语言编写网页文件,达到以下效果:(背景图片已给出)

4.利用html语言编写网页文件,达到以下效果:(有 背景音乐,四个图标用表格来排列,且点击任意一图标均可链接进入相对应网站,所有素材均给出) 5.利用html语言编写网页文件,达到以下效果:(用框架标记将前面所做两个练习连接起来,分别在右边的窗口显示)

6.用记事本编辑html 语言创建一个网页(至少要有三页),内容为简单的自我介绍,要求使用到下列一些

功能:利用表格和框架进行合理布局、对页面进行合理排版、超级链接(本地链接和异地链接)、对页面字体进行大小颜色控制、在页面中插入图像或动画、对页面有一些整体控制(比如插入背景图片等)、在页面插入音乐和视频。 实验步骤: 先熟看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和例题,接着将课本上的例题重新操作一遍,然后再根据书上的例子,利用记事本打入相关代码再以html格式保存。 实验结果分析: Html是网页制作的基本语言,要熟悉html网页文件的基本构成和各个代码所能实现的效果,打入代码过程稍显繁琐,而且刚刚学习经常会出现各个代码所能实现的效果的记忆错误,还要经常翻书。但其中也有很多好处,它使我们更为了解各种网页效果实现的过程,它不会产生垃圾代码提高了网页的传输效率。 指导教师评阅 1、实验态度:不认真(),较认真(),认真() 2、实验目的:不明确(),较明确(),明确() 3、实验内容:不完整(),较完整(),完整() 4、实验步骤:混乱(),较清晰(),清晰()

实验报告模板.doc

实验报告模板 不知道如何写实验报告的朋友,下面请看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实验报告模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实验报告模板1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实验报告模板2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例是要创建边框为1像素的表格。 二、仪器用具 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 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 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 创建边框为1像素的表格。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在文档中,单击表格""按钮,在对话框中将"单元格间距"设置为"1"。 2) 选中插入的表格,将"背景颜色"设置为"黑色"(#0000000)。 3) 在表格中选中所有的单元格,在"属性"面版中将"背景颜色"设置为"白色"(#ffffff)。 4) 设置完毕,保存页面,按下"f"键预览。 五、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实验目的:掌握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测定与评定的方法 二.中文摘要 人体疲劳时,各器官系统功能都下降。下降的程度和疲劳程度有关。因此测定运动前后一些生理指标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及疲劳程度。准确判断运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对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判定疲劳的生理指标疲劳程度运动负荷过度疲劳 三、前言 对运动员来说,参加训练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正确评价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及其程度,对于科学地指导训练、健身运动,提高运动成绩和工作绩效,增进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实验方法 1.唾液 唾液PH值: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生成增多,血液PH值下降,使唾液PH值也下降,因此,测定唾液PH值可用于判断运动性疲劳。 检测:让受试者将口腔中的唾液清除掉,然后使新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子把测试唾液 PH值的试纸贴在舌尖,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立即与比色表对照。 评价:运动后唾液PH值降低,表示机体疲劳。 (二)生理测量 1.肌力 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或肌群)的力量会下降。因此,测定工作前后的肌肉力量,可判断参加工作的肌肉是否出现疲劳及其疲劳的深度。简易测试方法:根据参与工作的主要肌群确定测试内容,以上肢工作为主的运动可用握力或屈臂力量测试;以腰背肌工作为主的运动可选择背力测试等;呼吸肌力量测定则一般

web动态网页设计实验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web技术应用基础 题目在线图书销售系统的设计 专业计算机应用 班级计应1091 姓名 学号10210409126 指导教师库少平

利用已经学习的动态网页知识和数据库知识进行一个综合练习。整个设计过程中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即根据体系规划及课程系统规划的要求利用各种工具方法制作各子系统的原型系统然后测试分析原型系统最后根据原型系统的风格框架等完成网络考试的全部内容。根据需要利用ASP、SQL SEVER等技术使用数据库完成交互式模块的设计。基本信息管理包括用户管理员义工等对于此类信息提供了添加修改删除查看等四种功能 二、课程设计要求: 需要我们实现的功能有: 1、系统的用户登录及身份验证要求。 a)系统用户注册 b)验证用户的注册信息 c)系统用户进入系统时身份验证 d)系统用户在不同页面浏览时的身份验证 2、在线图书销售系统要求。 a)允许用户浏览所有图书 b)允许用户按图书种类进行查找 c)允许用户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 d)允许用户对购物车进行管理 e)系统实现订单的处理 f)系统完成整个购物流程 3、图书销售系统的管理子系统要求。 a)对管理员的身份进行验证 b)对数据库中的图书信息进行管理 c)对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进行管理 d)对数据库中的订单信息进行管理

3.1需求分析 本系统设计的主要实现网上图书产品的展示与在线定购以及对不同身份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注册用户和普通浏览者进行管理。图书产品展示能分页分类进行显示。系统采用ASP在网络上架构一个网上的书店,通过网上书店可以轻松实现图书信息的查询和采购。 3.2模块设计 3.2.1 SQL数据库的创建 创建一个空数据库,然后编辑数据表的内容在动态网页面中,一般应用这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