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汴梁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市详况
3、街道
3)街道景观
1、界面以御廊、店铺为主的中轴御街
这条中轴御街,是皇帝祭祀太庙、南青城祭天及游幸玉津园的通道。行人皆在廊下 朱漆杈子外。杈子里有砖石瓷砌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 望之如绣。
2、一面临河的东向御街
这条御街位于汁河北岸,是皇帝巡幸京师东御园宜春苑的通道。它南侧为汴河,北界面 多为邸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街道景观。
东 西 大 道
二、城市详况
3、街道
2)“侵街”现象
若从历史的发展观点上看,宋东京的“侵街” 现象可分为发下几个阶段:隋唐时的向街开门;五代 后周时的街道两侧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北宋中期以 前的店铺侵街;北宋中期以后的店铺夹街(右图)。 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古代的坊制,至五代后 周时期允许街道两侧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己 播下了坊制解体的种子。北宋时期屡禁不止的侵 街行为,促使了种子的生长。直到仁宗景枯年间, 政府允许临街设店,随之,坊墙拆除了,至此,坊制彻 底崩溃。 所以,我国古代坊制的崩溃,并非是从坊墙 的倒塌开始的,而是由侵街行为以发其端,待发 展到政府因无力制止而予以承认时,坊墙这一 坊制的外壳随之消失。
在宋东京的众多园林中,以城内良岳、延福宫及城外的玉津园、宜春苑、 瑞圣园、琼林苑(金明池)最有名,城外的被史书称作四园苑。
“前有坚城,后有重兵”的防御体系 太宗时认识到“浮屠之教,有裨政治”。受其影响,北宋“士大夫多修佛 学”。于是,有些旧的寺院,得以壮大,并新建了众多的寺院。 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与完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繁荣。既有以培养官吏 为主的政治学校,也有各种专业技术学校,从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五丈河 金水河 皇 城 护 城 河 汴河 内 城 护 城 河 外 城 护 城 河
蔡河
二、城市详况
2、水系
漕运 我国的河流大多数是东西流 向的, 山脉却是南北走向的多,这 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封建王朝 的割据,使中国呈现出一个个的各 具特色相对封闭的经济区域。运 河的开通,打破了这种相对封闭的 状态,把几大区域经济中心联接起 来,从而形成统一的市场。 这样, 交通的便利、人员物资 交流的频繁和农工商经济的发展 势必促成各个的封闭地区的互相 开放。而随漕运而发达的物资和 信息交流使得商业活动空前繁盛, 城市一改以往国都的里坊制的封 闭格局,取消乐夜禁制度而完全 呈现出一个商业大都市的面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城市详况
5、空间扩展
1)平面扩展 B、宋东京在平面扩展的过 程中,形成了“紧处”与“慢处” 的区分。 地分“紧处”与“慢处”, 其上所建之屋,亦分为“紧屋” 与“慢屋”,它们的房租是有高 低之差的。“紧处”处于繁华 或交通便捷的街区,所占面积虽 少,却集散功能大; “慢处”则是 远离市中心,或地理位置较差的 地段。
城 市 结 构
内城
北宋内城,又称里城、旧城,周长20里155步,为 拱卫京师开封的第二道屏障。
皇城
至后周时期,逐步形成了汴梁皇、宫二城相套 的平面格局。这种格局,直接影响了金中都和 元大都,并波及到明清北京紫禁城,从而成为 研究中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热点。
宫城
二、城市详况
北宋东京布局示意图
二、城市详况
城市新秩序——北宋汴梁
汇报目录
Content
一、…………………………城市概况
二、…………………………城市详况
三、…………………………总结
一、城市概况
1、城市选址 2、城市布局
一、城市概况
1、城市选址
北宋汴梁亦称东京,是本次要讨论的城市。 我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不仅考虑自然地理形势,还要考虑政治地理形势。 (一)水陆交通和漕运的优势 汴梁位于黄河冲积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土质松软,水源丰富。黄河、汴 河、蔡河、广济河纵横其间,开封正处其中心。交通便利,通过汴河等,可 以解决京城的物资供应问题。因而,“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经 济发展得以保障。 (二)地理位置与政治上的优势 汴梁地处黄河南岸平原的舒缓地带,也是自古有名的四战之地。取攻防 要枢,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进退自由的汴梁都显得利兵利战。开封经梁、晋、 汉、周建都之后,初步形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且对待北方的少数民族问题, 就有中原王朝对首都在政治安全上的考虑。 (三)安定政策与民心上的优势 汴梁自魏至后周,所谓王气所在,历史证明是一个可以建都的地方。后 周旧臣,他们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产业,早已过惯了汴梁的安逸生活。 定都汴梁符合多数大臣的心愿,甚至可以说是顺应民心。
1、城市结构
宋汴梁因袭五代旧城,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宋东京, 城市面貌颇具特色,有诸多变化。 其一,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如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 人交易,店铺林立。 其二,住宅与商店分段布置。如州桥以北为住宅,州桥以南为店铺。 其三,有的街道住宅与商店混杂。 其四,集中的市与商业街并存。如大相国寺,被称为“瓦市(在城市旷场 上形成的交易市场)”。
官营作坊
娱乐空间
二、城市详况
东京娱乐空间地域分布及结构示意图
二、城市详况
5、空间扩展
1)平面扩展 A、扩展的原因。从政治因素上 看,赵宋王朝,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新 设一些机构,但并未废除旧机构,从而 造成了叠床架屋的局面。在军营方 面,出于“以兵为险”、“设险以制 敌”的需要,东京城内外大建军营,曾 达到“新城里外连营相望”的程度。 这必然也要以拆迁民居为代价。同 时,宋朝频繁地“赐宅”、“赐第 (宅第)”,更加剧了东京城内的拥 挤局面。
一、城市概况
2、城市布局
3)历史因素 后周世宗柴荣对其扩建、改造,奠定了北宋东京的城池框架。 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周世宗改造开封城,从城市设计的角 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显德二年增修汴城两诏,富于市政设计观念,极堪注 重。……城市设计,后周世宗之筑大梁,实为帝王建都之具有远大眼光者。其 所注意之点,如泥泞之患、火烛之忧、易生疫疾、寒温之苦,皆近代都市设计 之主要问题,其街有定阔,两边五步内种树掘井,修盖凉棚,皆为近代之方法”。 4)地理因素 北宋东京城,处于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为所谓“八荒争 凑,万国咸通”之地。 在水路方面,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贯城, 是全国各地贡赋槽运东京的通道,为东京的生命线。 但其在军事防御方面处于劣势,属于典型的四战之 地北宋王朝对东京精心构筑了“前有坚城,后有重兵”的 防御体系。城内外军营众多,构成了北宋东京城布局上的 一个显著特点。
3、两侧为商铺的马行街
平房建筑,前门敞开,而作为正店,皆为酒楼,酒旗高悬。这样作为街道界面的房屋高低错 落有致,呈现出了起伏的韵律美。繁华的夜市,也是马行街的一大景观。
二、城市详况
4、空间片区
政治空间 礼制空间 皇家园林 禁军营地
政治活动场,所宋东京在皇城前面御街两侧,设置中央官府,在中国古都 发展史上是一种大变革 我国古代礼制包括祭天地与祭祖两方面,这是皇帝的特权。古代都城中即 形成了祭天地与祭祖的空间分布。前者采用露天祭坛形式,后者为室内。
《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业街的面貌。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出现了集中的娱乐场所——瓦子。
二、城市详况
2、水系
四水贯都 北宋汴梁,河 道成为城市的重要 经济命脉,史称 “四水贯都”。四 水即指汴河、蔡河、 五丈河、金水河。 在城墙外又各有护 城河一道,四水通 过护城河相互沟通, 使得河道在城内作 为运输通路非常方 便,可将东南方粮 食和物资运入城内。 金水河通往宫殿区, 供给宫廷园林用水。
二、城市详况
5、空间扩展
2)立体扩展 北宋东京城的扩展,不仅表现在平面上城区 面积的扩大;而且在立体扩展方面,表现在城内楼 阁的普遍出现,增加了城市的容纳量和吞吐量。 东京城发展到北宋时期,人口逾百万,“八方争凑, 万国咸通”。在城市平面扩展的同时,立体上进 一步扩展,至北宋末年东京城呈现出了丰富的空 间层次(如下图)。
二、城市详况
宋时黄河
金水河长百余里, 下游会于五丈河
五丈河即广济河, 东通齐鲁一带
北宋东京
汴河即通济渠,由河 阴受黄河水历东京陈 留宋州,下通江淮。
惠民河即蔡水,和闵河洧[wěi] 水汉水由东京经陈州,下达寿 春通淮河流域一带
二、城市详况
2、水系
防洪排涝系统 东京地处平原,又是全国运河网络的中心,暴雨和外来洪水都会对其构成极大的 威胁。柴荣即位后,兴修水利,治理河流,疏通漕路。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 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不仅水运四通八达,也形成了一套 有效的防洪排涝系统。 依靠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三重 护城壕、各街巷的明暗沟渠以及城内外的大小 湖泊组成的城市水系。据记载,东京新旧城内共 开挖大小水沟约253条,分别注人各河。每年二 月,疏通各河道,以保持水口通畅。其中,汴河不 仅是最重要的漕运路线,又是最重要的排洪河道, 但因其以黄河为水源,泥沙含量大,河床容易淤积 抬高,故宋廷特别注重加固和清理工程,另外,东 京有金明、玉津、琼林等湖池,面积惊人,其巨大 的调蓄容量有力地保障了东京的安全。除了工 程性的措施外,还定有严格而科学的规章制度。 如洪水警戒、堤岸管理和养护规定等。
一、城市概况
2、城市布局
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分为象天设都、堪舆学(风水) 、历史因素、地理因素的因素。 1)象天设都 周邦彦在《汁都赋》中更明确地称宋东京城,乃 “天河群神之网,紫微太一之宫,拟法象于弯昊”。 2)堪舆学(风水) 东京城为什么是偏的? 勘舆(风水)对北宋东京城布局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外城的形状上。宋外 城城墙,始筑于五代后周时期,后经北宋的扩建,周长达五十里一百六十步。据 实测,宋外城墙并非南北向,而是北偏西约8度。这种“不规则形”,往往被论者 认为是受管子所主张“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一城建思想影响 的结果。事实上,这应是“人盘”定位的产物。勘舆家使用的罗盘,最初是以 地磁南北极为准,到了江西派鼻祖晚唐人杨箔松时,他考虑到了地磁子午线与 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于是在罗盘上加上一层方位圈,此时的磁偏角为北偏 东.75度,这一方位圈即称为“人盘”。这也体现了《周礼》所说的“惟王建 国,辨正方位”的思想。由于偏角的出现,故整个宋外城呈近菱形,遂有“卧牛 城”之说。
二、城市详况
3、街道
1)街道框架 首先看南向御街。它是宋东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与这道 南北御街相连的,皇宫南侧的东西大道,构成了皇城宣德楼前 的“丁”字形广场(右图),这里是展示皇家权力及尊严之场。 这一广场,处于宋东京城的 中心, 以此看来,皇城正南 门宣德门即为统率广场的 “冠”,宋廷为了让其发挥 这种作用,曾对其大力经营。 总之,宋东京街道是混 合式的,以棋盘式为主,附 以环形与斜线,构成上颇具 特色的交通系统。从历史 的发展看,宋东京混合式街 道的出现,标志着方格网状 城市空间格局的终结(左图 )
《清明上河图》 中汴河东水门外虹桥的繁华场面
二、城市详况
5、空间扩展
1)平面扩展 C、扩展的历史意义 北宋东京城平面上的扩展,在中国 古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古代城市是在农村聚落基础上发展 而来的,城内尚有耕者与耕地。至北宋 东京城,由于商品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城 内“栋宇密接,略无容隙”,不仅无耕者 与耕地,而且“都门之外,居民颇多”,城 墙不再是城乡的分界,从而突破了“筑 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传统模式,在 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城市详况
1、城市结构 2、水系
3、街道
4、空间片区 5、空间扩展
二、城市详况
1、城市结构
北宋汴梁城则更发展为外城、内城、皇城与宫城四套城,达到了“套院”结构 的极限。并且,宋东京城垣,体量巨大,具有极强的连续性,不仅对城市空间具有内外 界定作用而且影响到城市商业及人口的区域分布。 外城
宋东京外城,又称新城、罗城,北宋时期,经过多 次修复加固,又增设了马面、战棚、瓮城等防 御设施,成为拱卫京师的首道屏障。
空 间 片 区
宗教空间 教育空间 商业空间
北宋东京城,“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为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会。城内打 破了坊市界限,商业店铺和邸店充斥大街小巷,并形成了相对集中商业区 。 分为官营、私营两大类。而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是封建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国古代城市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早在战国齐国都城临淄,“其民无不 吹竿、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但是,城市中 出现专门的娱乐空间,是应是从宋东京开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