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青岛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 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 1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

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

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

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

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

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优美。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

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 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

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

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

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之情。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 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________、 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重阳节;“九日”;“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

望。

【解析】【分析】( 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登

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

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

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

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 重阳节;“九日”;“登高”

⑵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

渴望。

【点评】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

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

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

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

析。【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⑴ 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

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

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⑵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

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

中被它叫醒的。“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⑴ 梅子,芭蕉,柳花。

⑵“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⑴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

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 展

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4.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

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

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 “日”和“春”作为新生

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 “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 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

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A

(2) C

(3)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

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次:旅途中暂时停宿,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

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

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

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

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生”字

“入”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

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

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

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

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

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1) A;( 2) C;( 3)同意。“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

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

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

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点评】( 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

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结合全诗的

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

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生”字“入”字使用拟人。

(3)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

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

现手法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

出了春意已浓的景象。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

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

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抒发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

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 1)愁

(2) B

【解析】【分析】( 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

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

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

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

一个“愁”字。

B。( 2) 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故选

故答案为:⑴愁;⑵ B

【点评】⑴ 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⑵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 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 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

“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1)偶;城阙

(2)示例 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

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

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

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 4 :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

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

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

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偶集:偶然与同乡聚会。城

阙( què):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

“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

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

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颈联

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

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

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

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

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

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

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故答案为:⑴ 偶;城阙;

⑵示例1:我赞同。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由此可

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示例2:我不赞同。今日

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

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 3:我赞同。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

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 4:我赞同。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

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

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

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

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杨花”比喻漂泊无

定所;“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这两种景物的选择契合诗歌

的氛围,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 修辞手

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夜郎西”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故答案为:⑴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⑵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 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 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

诗词的情感;②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 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 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

潮。

(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解析】【分析】( 1)“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

秋季。

(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

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

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

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

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故答案为:⑴ 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

潮。

⑵ 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

⑵ 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

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分析“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用得好在哪里。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人友人的念和同情。

D.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灵,体了李白歌的浪漫主格。

【答案】( 1)“ ”是听的意思,可人友人非常关心,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向,体了他友的

深厚。

(2) A

【解析】【分析】( 1)一个“ ”字,突了地域的阻隔,息的滞后,命运的叵。句中未明言、尽言,但自有千般愁、万种滋味,者感受到人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既呼目《王昌左迁遥有此寄》,又后面的抒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直到夜郎西”作了。

(2) A ,表述。首句写景兼点令,突出了花的零落和子啼叫的哀,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故 A。

故答案:⑴ “ ”是听的意思,可人友人非常关心,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向,体了他友的深厚;

⑵A。

【点】⑴ 本考歌字析。首先在文中要找到字,字一般、形容或特殊(如叠、声、表

色的等)。字析常答格式:字在句中的

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或化抽象具体,或化虚)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⑵ 本考学生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目,一定要真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

合目的要求作答。

10.下面的歌,回答。

星星

臧克家

我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也不排,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用自己的光圈,

告自己的存在。

仰起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 年 8 月 4 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 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

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 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

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

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

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

即可。

(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

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

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

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

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

满。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⑵ 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⑶ 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⑷ 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

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⑴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

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⑵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

分析。

⑶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

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⑷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

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

情感。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

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

《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诗歌

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它们

的存在和价值。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

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

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