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篇岩石和地貌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专题5板块运动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2、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在软流层上“漂浮”。
六大板块的名称(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美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E太平洋板块、F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由海洋组成外,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海洋部分和大陆部分。
其中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属于印度洋板块。
跨经度最大是南极洲板块。
(必背)3、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4、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必背)板块边界板块运动形成地貌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1海沟、海岸山脉2海沟、岛弧链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的山脉5、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物质对流)6、读大洋板块俯冲图回答六大板块示意图(1)Q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年龄较年轻,属于生长边界。
P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年龄较老,属于消亡边界。
(2)图中海底地形P处为海沟,Q处为海岭。
V处是地幔物质涌升处。
据图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比,密度较大的是大洋板块,年龄较为年轻的是大洋板块,E、F、G三处海底底层岩石年龄按自新到老依次排列是F、G、E。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A)A.玄武岩B.石灰岩C.花岗岩D.大理岩(4)如图中的大洋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对应的大陆板块名称是亚欧板块,两板块碰撞处形成海沟和岛弧(5)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海沟和岛弧的成因。
(必背)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位置低,密度大,向下俯冲,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向上隆起,形成岛弧。
7、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带、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分布(必背)地形举例边界类型(板块运动)相邻板块名称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①大西洋洋脊生长边界(板块张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②东非大裂谷生长边界(板块张裂)非洲板块下次一级板块张裂③亚洲东部(北太平洋西部)深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海沟、岛弧④北美洲西海岸山脉(落基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⑤喜马拉雅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⑥阿尔卑斯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⑦安第斯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⑧冰岛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⑨新西兰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⑩红海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⑪新几内亚岛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印度洋、太平洋、亚欧板块⑫亚平宁半岛(地中海)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8、将上述12个地形在P1《六大板块示意图》中标出。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洼地峰林,密斯跃。
石钟乳喀斯特地貌示意图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视野拓展: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CO₂+HO₂+CaCO₃=Ca(HCO₃)₂(2)沉积作用:Ca(HCO₃)₂=CaCO₃↓+HO₂+CO₂↑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①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③ 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
④ 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 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 地下溶洞:富含CO₂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① 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₃)₂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₂大量逸出,导致CaCO₂沉积,形成钙华。
常见的有钙华坝、钙华湖等。
② 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富含Ca(HCO₃)₂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₂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₃在洞、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a .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 .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温馨提示: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对可溶性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形成石芽和溶沟。
地理岩石知识点

地理岩石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地理岩石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岩石啊,简单说就是构成地球外壳(地壳)的那些硬邦邦的东西。
就像房子是由砖头组成的,地球这个大房子呢,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岩石一块一块凑起来的。
②重要程度:在地理学科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岩石的种类、特征可以反映出很多地球的秘密,像地球的历史、地质构造啥的。
了解岩石就像去了解地球这个巨人的骨骼构造。
③前置知识:得知道一些地球的基本结构,比如地壳、地幔、地核这些概念。
还有地球的形成之类的基础知识也会有些帮助。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可多了。
比如说找石油天然气的时候,不同的岩石地方藏这些东西的可能性不一样。
建筑上也跟岩石有关,好的岩石能拿来做建材,像花岗岩就常被用到。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地理学科里,岩石这部分知识和地球的构造、地质变化这些知识紧密相关。
它就像一个链条中的一环,少了它很多地理现象都解释不通。
②关联知识:和矿物知识联系紧密,因为岩石就是由矿物组成的。
还和板块构造学说有关,板块运动到不同的地方,那里的岩石类型、特性也不同。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的难点在于岩石的分类,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每类下面又分不少种。
关键点是记住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④考点分析:考试里经常会让分辨岩石类型,或者根据岩石特征判断地质环境。
可能会出选择、填空或者简答题等。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
比如说花岗岩,里面有石英、长石这些矿物。
②特征分析:有硬度、颜色、纹理等特性。
像石灰岩一般是灰白色的,质地比较软,纹理相对比较平整。
③分类说明:火成岩,是岩浆冷却形成的。
如果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像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玄武岩就是这类。
如果岩浆在地下慢慢冷却,会形成花岗岩这种火成岩。
我之前在电视上看到火山喷发后,地面上那些黑色冒着热气的岩石就是新鲜的玄武岩,这种形成过程多酷啊。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漫长的时间堆积、压实形成的。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的知识1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完整版)岩石与地貌-知识点

专题5 板块运动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读“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了解某地区位于哪个板块内或板块交界处)2、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3、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因此,地震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思考:澳大利亚大陆为何地震较少?)5、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海底岩石年龄从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观察地图册“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分析原因)6、在“震源和震中示意图”写出地震要素名称: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
7、地震发生时,人们先觉察到的是地面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原因是因为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8、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
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32倍(思考:震级相差三级,能量相差多少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所影响的地区有多个烈度。
9、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抗震性能、救援等。
10、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在“世界地震、火山分布”图上找到地震带分布,掌握主要地震国位于哪个地震带上,思考:为何我国地震灾害频繁?)专题6 岩石与矿物1、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关系图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思考:各种岩石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类型形成过程特点 岩石举例 形成山体 岩浆岩——岩石圈主体侵入岩 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结而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华山、衡山、普陀山、黄山 喷出岩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 长白山、富士山、大洋洋底沉积岩——分布面积最广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经过沉积、固结而成岩石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石灰岩、煤张家界变质岩——形成于地壳深处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高温、高压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新岩石岩性致密、颗粒定向排列,具有片理构造、 大理岩、石英岩、片岩和板岩泰山专题7 地貌地貌类型名称 分布 成因 分类 流水地貌河流上游 下切侵蚀为主 峡谷 河流中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曲流 河流下游堆积作用强盛三角洲平原思考:河流上、中、下游地貌特征与人类活动有何关系? 地貌类型名称分布成因 分类喀斯特 地貌 地表喀斯特我国以西南地区为主溶蚀作用石芽、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峰林地下喀斯特沉积作用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等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地貌类型名称分布成因分类海岸地貌海积地貌杭州湾以北(除两个半岛).堆积作用沙滩、沙洲、沙堤海蚀地貌杭州湾以南,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侵蚀作用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思考:以海蚀地貌或海积地貌为主的地区,人类可以发展哪些经济活动?地貌类型名称分布成因分类风成地貌风积地貌沙漠、干旱地区风力堆积沙丘、沙漠、黄土风蚀地貌风力侵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思考: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土地沙漠化现象?地貌类型名称分布成因分类黄土地貌黄土高原最典型流水侵蚀塬、墚、峁(特点:千沟万壑)思考:黄土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分析2、等高线特征: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线通常是封闭的曲线;等高线一般不垂直、不相交(陡崖、悬崖除外);示坡线表示降坡;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200米、500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类型特征1.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2.XXX:凹槽、沟槽间的突起地表3.洼地:底部平坦喀斯特地貌4.峰丛、峰林:呈锥状耸立5.塌陷漏斗、陷塘:随着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为塌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为陷塘地下以溶洞为主,溶洞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喀斯特地貌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一起形成了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成因: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态XXX→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成因溶蚀淀积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少,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千里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削减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免雨季淹没射电千里镜,比较平安。
2、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感化于地表所构成的各类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进程中,不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资带走(搬运感化),使得一局部地表物资削减(腐蚀感化),构成的腐蚀地貌。
②河流聚集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资,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构成的聚集地貌。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精选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精选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精选
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不断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表形态;加上外力的不断作用,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为大家整理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A.玄武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2.记录地理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是指 ( )
A.各种化学元素
B.地层和化石
C生物 D.组成地壳的地层
高一地理必修1必背知识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介绍到这里了,想必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文化知识,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提前做好开学的准备!。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之地貌总结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表的各种地形。
它由地形、地势和地表覆盖物等组成,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中的地貌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地貌基本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和,由地形和地表覆盖物构成。
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等特征,地表覆盖物则包括土壤、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是由地内作用和地外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地貌类型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的抬升形成的,山地通常呈现出陡峭的山峰和峡谷。
山地呈现出的形态特征与构造和侵蚀作用有关。
2. 高原:高原是由抬升起来的地壳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多为相对平坦、高海拔的地形。
高原通常具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
3. 平原:平原是地壳的下陷或沉积物的堆积造成的相对平坦的地表。
平原地区通常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人口密集地区。
4. 台地:台地是由地壳抬升后,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平坦的高地。
台地地貌常常呈现出层状的岩层和宽广的地势。
5.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流经地壳抬升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根据河流的特征和形态,可以分为冲沟、河段、峡谷、河口等类型。
6. 湖泊:湖泊是由地壳抬升或河流沉积形成的,是相对静态的水体。
湖泊的形成和消失与地壳抬升、侵蚀和水系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7. 冰川:冰川是由大量积雪堆积形成的巨大冰体,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冰川的形态可以是冰川舌、冰碛、冰湖等。
8.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水域,由大洋和海湾组成。
海洋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海洋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三、地貌的形成原因1. 构造作用: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抬升或下陷形成了山峰、高原和盆地等地貌。
2. 侵蚀作用:地表的侵蚀作用包括风蚀、水蚀、冰蚀、海蚀等。
它们通过磨蚀、剥蚀和交通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3. 沉积作用: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运动和堆积,是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第四单元 地貌(必备知识点)-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梳理与特训(人教版2019)

2023年高中地理新教材合格考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一、知识梳理(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2)1.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2.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如溶洞、洼地等主要是流水溶蚀而成,而石钟乳和石笋等则是流水缓慢堆积的产物。
(二)河流地貌1.河谷地貌(1)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2)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
(3)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冲积平原(1)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
(3)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S”形。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三角洲(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种多样,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5.河流的侵蚀地貌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特点6.河流堆积地貌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2.类型(1)风蚀地貌类型成因形态特征风蚀地貌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风积地貌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沟槽和垄脊相间,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2)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第二讲 岩石与地貌

第二讲岩石与地貌1.板块运动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课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之上滑动。
其中大洋板块为太平洋板块。
2、板块的特性与运动: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3、地震的相关概念: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时,人们先觉察到的是地面的上下颠簸,接着是左右前后的摇晃。
震源,通常把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成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叫震级。
震级每升高一级,能量就增加约30倍。
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烈度则不一样。
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为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
4.岩石与矿物岩石分类与特征: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煤等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包括大理岩,板岩、片岩等5.地貌喀斯特地貌:我国西南各省该地貌十分常见,如:路南石林、桂林山水等黄土地貌:我国黄土高原是典型的黄土地貌,在流水的侵蚀下,形成塬、梁、峁等地形。
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海岸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沙滩、沙洲、沙堤等海积地貌。
风成地貌:常见的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沙丘等风积地貌。
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上游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岩石与地貌--知识梳理(填空式答案)

EB A DC F Q P 全球板块分布图ⅰⅱ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 知识梳理专题5 板块运动一、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A :_太平洋_板块;B :_亚欧_板块; C :_非洲_板块;D :_印度洋_板块; E :_南极洲_板块;F :_美洲_板块P :_生长_边界;Q :_消亡_边界 太平洋_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洋底;_南极洲_板块跨经度最广,_美洲_板块跨纬度最广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_岩石_圈分为__六__大板块,板块在_软流_层上滑动,板块与板块_交界_处地壳活动活跃,板块_内部_地壳较为稳定。
3、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是_地幔_物质的对流。
地形名称及成因(在板块名称后的空号中填写出该板块在上图中的字母代号)喜马拉雅山脉由印度洋_板块(D )与__亚欧__板块(B )_碰撞_(碰撞或张裂)而成阿尔卑斯山脉由_非洲_板块(C )与__亚欧__(B )板块__碰撞_(碰撞或张裂)而成安第斯山脉由_南极洲__板块(E )与__美洲__板块(F )_碰撞__(碰撞或张裂)而成科迪勒拉山系由_南极洲_板块(E )、_太平洋_板块(A )与美洲_板块(F )碰撞_(碰撞或张裂)而成 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由_太平洋_板块(A )与_亚欧__板块(B )__碰撞(碰撞或张裂)而成 东非大裂谷、红海由_非洲_板块(C )与__印度洋__板块(D )_张裂_(碰撞或张裂)而成 地中海由_非洲_板块(C )与_亚欧_板块(B )_碰撞_(碰撞或张裂)而成大西洋由_美洲_板块(F )与_亚欧__板块(B )_非洲_板块(C )_张裂_(碰撞或张裂)而成二、地震、火山1、图中B 表示_震源_,A 表示__震中__,线段AB 表示_震源深度_,线段AD_震中距_。
2、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快或慢)于横波,A 处的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3、_震级_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_烈度_表示地震能量释放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岩石圈教案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
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北京市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讲岩石与地貌概述以及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义新人教版

岩石与地貌概述及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掌握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
学习内容:一、地貌的基础——岩石二、地貌概述地形、地势、地貌的区别①地形——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②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概念内涵小于地形,是地形的一个方面。
③地貌——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三、地貌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外力作用1、板块构造学说①岩石圈至少分六大板块②板块相对移动发生碰撞或张裂—形成地貌的基础(驱动力)③板块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2、地质构造深入①褶皱判定背斜和向斜的依据中老两翼新----背斜中新两翼老—-—-向斜背斜顶部VS向斜槽部受张力作用物质较疏松VS受挤压物质坚实一般形成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还可能---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②断层判定断层的依据岩层断开并有相对位移用遥感图片可见地壳活跃,活动性断层--—地震多泉水变质金属矿典型例题右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判断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入侵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A。
①②③④⑤B。
③②①④⑤C。
⑤③②④①D。
⑤③④②①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

岩溶地貌知识点总结一、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1. 岩石溶蚀: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含有碳酸盐(如石灰岩)的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溶解形成的。
地下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的碳酸水溶液,能够溶解碳酸盐类岩石,使其逐渐溶解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地貌。
2. 溶蚀剥蚀:地下水侵蚀岩石时,会将部分岩石溶解并带走,形成新的地表地貌,如溶洞、天坑、喀斯特峰林等。
同时,溶洞内的岩石也会因为重力、水流等作用而剥蚀、崩塌,形成新的地表地貌。
3. 沉积沉穿: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仅是溶蚀作用,沉积和沉穿也是重要的地表地貌形成因素。
地下洞穴中的流水会沉积出石笋、石柱等地貌形态,而地下河也会在地面下方形成新的河流地貌。
4. 气象侵蚀:气象因素如风、雨、雪等也会对岩溶地貌进行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地貌形态,如风化致密的砂岩、风化碳酸盐岩等。
以上是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地下水体的溶蚀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气象因素的侵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地表形态。
二、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1. 石灰岩地貌:石灰岩是岩溶地貌中最常见的一种岩石,由于其易溶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等。
同时,石灰岩也容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等问题,对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
2. 盐岩地貌:盐岩是另一种易溶的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下形成了盐穴、盐洞等地貌形态,丰富了岩溶地貌的地质构造。
3. 石膏岩地貌:石膏岩是又一种常见的易溶岩石,在地下水体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石膏坑洞、石膏瀑布等地表地貌形态。
以上是岩溶地貌中常见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构造,这些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
三、岩溶地貌的特征1. 地表地貌形态:岩溶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如溶洞、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等,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2. 地下地貌形态:岩溶地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地表地貌形态,还有复杂的地下地貌形态,如地下溶洞、地下河、地下盐穴等。
3. 生物多样性:岩溶地貌的地表和地下环境形态多样,适宜各种生物生长,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6、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岩石类型成因特点举例形成山体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活动矿物晶体颗粒较粗花岗岩华山、衡山、普陀山、黄山喷出岩矿物晶粒细小,多气孔玄武岩长白山、富士山、大洋洋底沉积岩外力作用层理构造;化石石灰岩(太湖石)张家界变质岩变质作用片理构造大理岩,石英岩泰山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9、地貌类型10、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类型地形特点等高线分布特征平原海拔小于200米,起伏小等高线数值小于200米,稀疏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部平缓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减小山地山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表示河谷的等高线呈V字形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盆地中央低平,四周高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增加陡崖若干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区弯曲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高一轻松学习高中地理一、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是同学们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岩石与地貌教学目标: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转化过程。
4.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的判读5.了解主要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知识详解:一、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含义整个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每一个单元为一个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未定板块边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响举例形成边界的类型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海岭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生长边界←|→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消亡边界→|←二、地震和火山概念: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大部分地震和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地震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要素:震源(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相对应有地面上的点)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
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多倍。
分类: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
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中国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
构造: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
活火山: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史前喷发过,后来未喷发过。
休眠火山: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
我国火山分布: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白头山、五大连池)、台湾、海南岛等地,最近年代(1951年)喷发的火山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三、岩石与矿物(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①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②沉积岩⎩⎪⎨⎪⎧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 月,沉积、固结为岩石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③变质岩⎩⎪⎨⎪⎧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 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四、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火山喷发分类(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④岩浆。
(2)岩石的形成过程A为:岩浆上升(或侵入)冷却凝固;B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C为:变质作用;D为:重熔再生。
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代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五、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温度变化、水及生物作用→地表或近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岩石碎块和砂粒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外力因素堆积原因堆积地貌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风力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方法技巧】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2.熟悉地壳物质循环的各种变式图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海拔与相对高度甲地的海拔为1_500米,乙地的海拔为500米。
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为1_000米。
2.等高线(1)等高线的概念:是地面海拔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特征含义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同图等距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同一幅地图等高距一致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由于图幅限制,在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等高闭合,不相交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陡崖处除外)密陡疏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凸低为脊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凸高为谷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3)地形基本部位图中字母地形表示方法地形特征说明A 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四周低、中部高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降低B 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降低C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出的高耸部分山脊线也叫分水线D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山谷连线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E 鞍部一对山脊等高线和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上两山之间的低线处F 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汇合重叠在一起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
峭壁边缘是悬崖,或称陡崖(4)五大地形类型特征等高线特征海拔地表起伏程度高原中间疏,四周密较高起伏不大,边缘陡峭山地密集高,超过500米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稀疏较低,一般不高于500米(相坡度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