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甘青地区藏族民间艺术“栋兰”

合集下载

探讨甘、青、藏藏族民歌的分类与特点

探讨甘、青、藏藏族民歌的分类与特点

智库时代·176·智库观察一、藏族民歌的概念青藏高原为主的藏区因地域分布和气候特征上的原因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在这种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下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藏族民歌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类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同样的规律,在藏族人民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了民歌,起初产生了语言,当人们发现有些行为无法用言语表达时人们给言语加上了旋律,但这样还仍然不能表达一些行为时就出现了肢体动作,在这过程中产生了比语言更具有艺术概括性和人们乐于接受的民间歌曲和舞蹈,关于藏族民歌的概念在《藏族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民歌是藏族劳动人民共同的口头创作和传承的内容简短而内涵丰富的格律诗,是他们的思想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来以生动的曲调唱出来的”,此书中还提到“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共同劳动中起初产生的是没有前后顺序和意义的纯粹的语音形式,那种语音是曲调的最原始的形态,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之后将歌词加入以上的曲调之中,这样就产生了所谓和歌曲与诗歌等文学艺术”,由此可知,藏族民歌这一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人类社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最初以口头传承的形式流传在藏族民间,随之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文字的产生对于后来藏族民歌在更大范围和更持久性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一个基础性作用,在语言产生之前民歌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很容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渐渐遗忘,自从产生文字以后就通过文字来记录歌词以及撰写民歌的歌词书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专门研究和书写民歌的作者,随之这种时代的到来,民间对于文学艺术有了更细致的分类,即没有专属作者的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和产生文字之后的由作者来撰写和研究的民间文学书籍,在两者的关系来说前者是后者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或源泉,假如没有千百年来在劳动人民口中流传下来的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就难以创造如今称之为“天籁之音”的藏族民间歌曲,如同一棵树没有肥沃的土壤和粗壮的树枝,就无法长成千年大树。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该舞蹈形式。

一、传承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自古至今,得益于当地居民的努力与热情。

这种舞蹈形式在地方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中得到广泛演出。

白马藏族传统舞蹈在文县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家庭传承是白马藏族传统舞蹈传承的重要方式。

从小,许多藏族孩子就会学习白马舞蹈。

他们的父母和长辈们会通过传统的口头教授方式将这一舞蹈的技巧和表现方法传授给他们。

家族内代代相传,使得白马舞蹈得以保留并得到传承。

其次,文化机构和学校的重视也对传统舞蹈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甘肃文县的文化艺术学校设立了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专业班级,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培训。

同时,文化机构举办的各种舞蹈比赛和演出也为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提供了平台。

再次,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也是传统舞蹈传承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文化事业中加大投资,设立文化艺术基金,鼓励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还组织了舞蹈大赛、节目展演等活动,提高了该舞蹈形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发展白马藏族传统舞蹈在传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的挑战。

因此,为了实现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白马藏族传统舞蹈是独具特色的,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展。

只有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才能发现并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艺术瑰宝。

其次,要加强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

传统舞蹈需要有扎实的舞蹈技巧和深厚的舞蹈修养。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吸引更多的有舞蹈天赋和热情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并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指导。

再次,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传统舞蹈的发展。

通过利用舞蹈录像、数字化舞蹈创作等方式,可以将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技术相结合,创新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舞蹈形式。

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可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播白马藏族传统舞蹈。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甘南藏族舞蹈是指位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区的藏族人民所创作的舞蹈艺术形式。

这一舞蹈形式秉承了藏族文化的独特特色,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甘南藏族舞蹈在表现形式、舞蹈动作、舞蹈音乐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同时在演变过程中也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等方面展开论述。

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鲜明的地域特色:甘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独特,这种地域特点直接影响了甘南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

甘南藏族舞蹈常以山水风景、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环境为题材,通过舞蹈形式展现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舞蹈者在表演时常常模仿风、水、雪、草等自然元素的形态和动态,使整个舞蹈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2. 原始朴实的舞蹈动作:甘南藏族舞蹈动作朴实自然,富有原始气息。

舞者常以简单的步伐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境,凸显出一种纯净的美感。

这种舞蹈动作的朴实和自然,直接映射出藏族人民朴素纯真的生活态度和善良纯洁的品质。

3. 音乐与舞蹈的高度统一:甘南藏族舞蹈的音乐和舞蹈动作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统一。

舞蹈动作通常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相配合,形成一种紧密的舞蹈-音乐整体,舞者通过音乐的引领和节奏的驱动来展现出动态和情感。

这种音乐与舞蹈的高度统一,增强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融合了宗教元素的舞蹈形式:甘南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宗教信仰在当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甘南藏族舞蹈中融入了大量的宗教元素,舞蹈作品往往富有宗教仪式的庄严感和神秘感。

舞者在表演中时常化身为佛教神明、天神或者其他宗教形象,表现出对信仰的虔诚和崇敬。

甘南藏族舞蹈的演变是一个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的过程。

在演变的过程中,甘南藏族舞蹈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趋势。

浅谈舟曲藏族民间舞蹈的美学特征

浅谈舟曲藏族民间舞蹈的美学特征

舞 ,形态 、跳姿极像 龟 f、猴子 。另一组动作 -



舟曲县拱坝河流域有4 个藏族乡,大多数居住 出,同时持于帕两手从下垂抬起至胸前,接着左 在海拔 l0 米至2 0 米的高山 上。原古时期 ,这 脚跟进 并上 ,同时 举手帕之手 臂放 下;接 着抬 0 5 80
里森林茂密 ,人们} 问采集野果、野菜而生 ,放 脚 、举 帕 ,左 脚 跟进 ,胳 臂 下摆 ,不 断 重复 ,节 木 牧、狩猎 ,人类山于抵御 自然灾害、抗御山中野 奏 由慢渐快 。以上罗罗、甸录等舞 ,都是众多女 兽的能力较弱 ,喜爱群居、群乐 ,故而产生 了年 姓相 互紧挨着或 手挽手或 臂相 靠站成一排 或一
目化 艺 术
浅谈舟曲藏族民问舞蹈 的美学特征
刘 原平 甘肃省甘南藏族 自 治州 舟 曲县舟曲一 中
今 以 口传心 授 ,相 互模 仿 传授 的 方 式传承 的,具
除9 ),节奏 由慢渐快 ,表现 了山地藏 民族以跨 1 、
沟 、蹬石为主的走路 习俗,表达 了藏族妇女朴实 的喜悦 ,表现出了群体 力量和美感 ,具有本区域 地理特点遗风。
行,两人同时向左或向右不停地蹲跳 ;有时 ・ 对

还有一些}寨有动作幅度相对较大、较为活泼的 l f 即为此 ‘ 。朵迪舞 男女皆可跳 ,但通常是女性站 成一圈在里边 ,男性站成一圈在外面 。跳朵迪舞 时 ,还是 ・ 前持铜铃领唱原始遗 风特 色。
关键词 :舟曲藏族 民间舞蹈种类 美学特征
关岁首或狩猎『返的庆贺丰收和共食娱乐活动。 f 『 i
圈,每个人活动起来后以微颤屈膝 、移动脚步 、
突 占舞 主要 由两种有特 色的动作 。一组 动 下肢动作为主 ,腰部 以上动作幅度较小 ( 博峪 乡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

河南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年月日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少数民族的舞蹈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在甘肃省文县中生活着白马藏族,他们的文化有着民族自身的独特性,而族中传统舞蹈在这种独特的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作用,它是白马藏族文化,生活,思想的融合,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虽然为我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本土的民族文化发展,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于此,我国对白马藏族舞蹈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阐述了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介绍了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种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并对其舞蹈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白马藏族舞蹈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白马藏族;传统舞蹈;传承发展Abstract: Ethnic minority dance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country. It is understood that in the Gansu Wen County white Tibetans, their culture has its own unique nationality, and the traditional dance in the family in this unique 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it is the white horse Tibetan culture,life , The fusion of ideas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anc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n the constant blending of global economy and culture,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lien culture in our country has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our country and also great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national culture, our country should step up the reform of our countr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this reason, i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for our country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study of white horse Tibetan dance.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ance of Baima Tibetan, introduc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dance of Baima Tibetan,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ance in the hope of making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ima Tibetan dance.Keywords: white horse Tibetans; traditional d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引言氐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曾经是一颗闪耀的明珠,虽然这种文化不复存在,但是继承了这种文化的白马人所创造的"白马文化"至今还流传在世。

甘南民族地区民间美术探究

甘南民族地区民间美术探究
包腰带 , 以蓝 、 绿、 黑 色为常见 , 两 条绣花腰带尾部 吊在腰后 。 前腰挂 两条刺 绣 的前搭 , 腰 间还 有绣 花手 巾和各 色香 包 针
显得明快秀丽 。在青年男女结婚喜 庆的 日子 , 新娘摆 出 自己
的刺绣品 , 让 婆家人和庄 间人对刺 绣手 艺评头论 足 , 小伙 子 在选择意 中人时 , 特别青睐擅长刺绣的姑娘 。撒拉族男 女服
和鸟类 , 也喜 欢在 自己贴 身带 的荷 包 上绣 上 图案 。所 绣 图 案, 色彩淡雅 、 精细匀称 , 小巧玲珑 , 和土族 刺绣 比较 , 风格 上
艺术在农业 区的汉 、 藏、 土、 回、 撒拉等 民族 中都 有 , 但有着 明 显个性 的土族 服饰刺绣在我 国五 十六 个民族 当中独领 风骚 。
饰基本上和 回族服饰一样 , 刺绣虽然没有土族刺绣那样 丰富
多采 , 但 也形 成了独有的风格 。
3 .藏 族 服 饰
扎 。下 穿黑 蓝色长袍 , 脚穿绣花长腰鞋 , 整个造 型上 紧下 宽 ,
色 彩对 比强烈 , 显 得大 方美观 。土族 的腰带 以绿 色 为常 见 ,
藏族 同胞 的男女 老幼一 年四季 均着 藏袍 。藏 袍具 有长
第3 2 卷
第 5期








Vo 1 . 3 2 No . 5
2 0 1 3 年 1 O月
J o u r n a l o f L a n z h o u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c t . 2 0 1 3
文章编号 : 1 o 0 1 — 4 3 7 3 ( 2 O 1 3 ) O 5 — 0 1 2 7 - 0 2

浅论甘肃舟曲藏族果卓的艺术特征

浅论甘肃舟曲藏族果卓的艺术特征

局, 民族 问交往 频 繁 , 处 和睦 。传 说 舟 曲藏族 的先 民是 吐蕃军 队的一 支 , 吐蕃政 权 瓦解后 , 相 在 由军 转 民 , 居 于此 , 过千 年历 史 的变 迁 , 定 经 这里 的藏族 依 然 保 留着 古 老 的习 俗 和古 朴 的 民风 。舟 曲藏 族 的传 统文 化 、 观念 意识 , 如语 言 、 服装 、 俗 、 风 音乐 、 仰 等 至今 仍 然 被 继 承 和 保 留得 非 常 完 整 , 信 并
21 0 0年 第 6期 总第 9 6期
北 方 民族 大 学 学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 哲
Jun lfB i n tncU i rt ora o ea gEhi n e i f v sy
No 6, 01 . 2 0
Ge No 96 n. .
浅 论 甘 肃 舟 曲藏 族 果 卓 的 艺 术 特 征
关键 词 : 藏族 习俗 ; 卓艺术 ; 曲果卓 果 舟
中 图分 类 号 : 2 . J 22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6 2 (0 0 0 07 0 17 6 7 2 1 )6— 0 7— 3
根据 昌都 果 卓 的歌 词和 民 间传说 来 分 析 , 果 卓 ” 藏 族 民间 古 老 的舞 蹈 形 式 , 在 吐蕃 时期 “ 是 早 就存 在 了 。“ 果卓 ” 的果 , 圆圈 ; , 即 卓 即舞 蹈 。藏 族 民间 流行 的 “ 卓 ” 果 是一 种场 面大 、 加人 数 多 、 参 围成 圆圈边 唱边 跳 的歌舞 形 式 ¨ ’ 也有 译 为 “ 庄 ” “ 庄 ” 其 藏 语 意 思 为 “ 圈舞 ” 。果 卓 ( 锅 、歌 , 圆 ) 是藏 族 民间三 大 舞蹈 之一 , 布 于西 藏 昌都 、 曲 , 分 那 四川 阿坝 、 孜 , 甘 云南 迪 庆 , 海 海南 、 青 玉树 及 甘

藏戏的表演艺术特色分析

藏戏的表演艺术特色分析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藏戏的表演艺术特色分析刀杰才让(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歌舞剧院,甘肃合作747000)摘要: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藏戏就是藏族历史文化中的一种,也是藏族精力千百年发展产生的文明结晶,同时其也是藏族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藏戏的演变过程中蕴含了藏族的地域特色以及传统历史,所以一直以来藏戏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藏戏;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110-01一、前言在偌大的中华民族中,藏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也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培育出了具有藏族特色的藏戏文化,同时由于藏戏文化通过不断的演变与进化,使其自身具备个性鲜明、历史色彩浓厚的特色,也成了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代表。

本文主要根据藏戏的表演艺术特色做出详细分析。

二、藏戏的起源在民间中关于藏戏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第一种说法是藏戏起源于藏族早期的神话传说、歌舞杂役等,然后通过说唱的演绎形式进行表演。

第二种说法中是说藏戏起源于藏族的宗教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仪式感,直到现在部分藏族地区仍然流传着这种藏戏仪式。

第三种说法是“汤东杰布说”,汤东杰布也是藏戏文化的鼻祖,从古至今,仍然还有很多藏族人民供奉着他的画像或塑像。

三、藏戏表演中的艺术特色(一)角色塑造的艺术特色藏戏表演内容主要是以宗教和实际生活为故事背景进行演绎的,在塑造角色的时候也主要塑造美好善良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藏戏表演中,塑造角色的“人”会受到高度的重视。

同时,随着不断的发展与进化,藏戏中也形成了诸多稳定的角色类型,比如,主角、正派角色、反派角色、动物角色、丑角、歌舞角色以及旁白角色等等。

通过详细的角色划分,从而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利于人物之间的相互衬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表演者的演技。

与此同时,根据表演者不同的生活背景分配角色,能够让他们给更好的演绎出相应的角色以及故事内容,这也为藏戏成功的塑造角色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甘青青兰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特产

甘青青兰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特产

甘青青兰——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特产简介:【别名】在羊古、唐古特青兰【来源】唇形科青兰属植物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tanguticum Maxim.,以全草入药。

7~8月采挖带根全草,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甘、苦,寒。

【功能主治】和胃疏肝。

用于胃炎,胃溃疡,肝炎,肝肿大。

【用法用量】1~3钱。

唐古特青兰,又称“甘青青兰”,藏语称“知羊格”,为唇形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四棱形,上部被倒和小毛,中部以下几乎无毛,叶腋中有短枝,叶对生,叶片轮廓卵形或卵状椭圆形,稍反卷,上面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

花蓝紫色或暗紫色。

小坚果实,长圆形,平滑。

藏医用唐古特青兰的地上部分入药,具有清肝热、干黄水、愈疮、止血等作用。

治肝、胃热、黄水疮口不愈、出血等症。

经青海省高原心脏病研究所研究表明,唐古特青兰尚有治疗心脏病及抗缺氧作用。

(1)藏药精华"仁青佐塔",此药配方珍贵,加工特殊。

玉树州藏医院和禅古寺藏医诊所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佐塔",其主要功能:养颜解毒、延年益寿、尤其对各种中毒症有特殊疗效,同时有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增加药效之功能,而无副作用。

(2)珍贵藏药"仁青芒觉",此药对各种中毒症、胃癌、食道癌、直肠癌、肝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痢疾、肝炎、肝硬化、肝肿大等疾病有特殊疗效,无病服用则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长期服用无副作用。

(3)珍贵藏药"然纳桑塔"(七十味珍珠丸),此药对长期难以医治之诸顽症均有疗效,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神经性瘫痪痉挛、癫痫等症疗效更佳,对肾炎、颊痹、高血压、脚肿、脚跛等症有疗效。

浅谈甘南藏族的春节习俗

浅谈甘南藏族的春节习俗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甘南藏族的春节习俗安萍(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太原030619)摘要:藏族春节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南藏区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千百年来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其独特习俗。

本文通过对甘南地区藏族人民春节期间的过节流程、食物、舞蹈等方面的梳理,浅谈甘南藏族区的春节习俗和转变。

关键词:甘南藏变;春节习俗;转变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2-012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2.060一、甘南藏区甘南地区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段,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被费孝通先生称之为“青藏高原的窗口”和“藏族现代化的跳板”。

由于地缘关系,甘南藏区自古以来就与东边的汉文化和北方的阿尔泰文化联系密切。

历史上这里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吐蕃、匈奴、吐谷浑、蒙古、土、回、撒拉等族的先民们,在历史的变迁中相互融合与交流,其在传承本民族自身文化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文化。

甘南藏族的风俗习惯中蕴含着其民族的内在文化,反映着内在的生活生产方式、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

甘南藏族大多信仰藏传佛教,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他们喜欢穿由羊皮缝制的藏袍,既耐磨又保暖。

在饮食方面,喜食肉类,同时还爱吃奶茶、糌粑等。

甘南地区的藏族人民,注重礼仪,热情好客。

二、甘南藏族的春节习俗甘南地区的藏族与汉历春节同时进行节庆活动,但节日期间的活动又与卫藏地区的藏历年的活动内容大致相同。

(一)流程节日期间多种民俗活动、宗教活动接踵举行,甘南藏区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海洋中。

每到春节前,家家户户忙着置新装、办年货,扫房洗涤,剃头梳发。

男子们上山砍回松柏枝以备煨桑之用,妇女们忙着酿造青稞酒,炸油果子,制作叫“辛”的酥油奶糕。

管窥藏族传统美术程式化

管窥藏族传统美术程式化

管窥藏族传统美术程式化土旦才让(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摘要:藏族传统美术的程式化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自然物象和各种人物特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创造出具有规范化特征的符号形象。

具体表现在形象造型、画面组织、色彩设置等方面,是一种高度成熟、相对完整而又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艺术语言。

它成就了佛像的“庄严妙相”,美化了西藏佛画的造型样式,出色地完成了服务宗教的职能,是藏族传统美术技法体系的完整体现。

关键词:藏族传统美术程式化特征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藏族美术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4000年前的西藏岩画,西藏岩画的发生、发展时期是藏民族从石器时代向农耕文明进化的历史阶段,也是苯教形成、发展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作品实物、文字资料的匮乏,对其发展的具体状况我们知之甚少。

本文所指的藏族传统美术是佛教传入藏区后形成的以藏传佛教绘画、造像为主要内容的藏传佛教美术体系,也是现代一般意义上泛指的藏族传统美术。

一、藏族传统美术程式化的生成(一)从西藏历史发生、发展的历程看,主宰西藏文明进程的是宗教,规范藏族艺术样式的是《度量经》。

①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原传入吐蕃,作为宣扬佛教思想意志,引领众生脱离苦海指向彼岸极乐世界的形象化使者——佛教美术也适逢其时地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并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吐蕃王朝实行了文化开放政策,吐蕃与周边地区的宗教往来、贸易活动、文化交流颇为频繁,藏王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大唐文成公主的联姻,使吐蕃与尼泊尔、大唐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

此时的西藏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社会政体都处在发展、形成的早期阶段,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十分清晰。

在艺术实践方面表现为积极吸收、学习印度、尼泊尔、大唐和西域于阗等周边地区美术样式以丰富和充实本土的美术风格,呈现出一种多元、不断变化的特点。

建成于公元8世纪中叶的佛教第一寺院桑耶寺的中心“乌策”大殿,据史书记载底层为藏式,二层为汉式,三层为印度式。

甘南藏族南木特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保护

甘南藏族南木特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保护

甘南藏族南木特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保护作者:阿宫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南木特”戏剧表演艺术的形成来源于当地的歌舞、说唱、民歌等,在经过长期同各地文化交流后,不断的完善、融合,吸收精华形成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

本文主要对甘肃甘南藏族南木特进行研究分析,论述其艺术特点和今后的传承保护。

关键词:甘南;南木特;艺术特点;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127-01一、甘南藏族南木特的艺术特点1.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藏戏在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别,演化成不同艺术风格的派别。

因为这些艺术特点是表现藏族人民生活、意识形态的,所以一直被藏族人民所热爱。

甘南藏族南木特是在西藏传统戏剧上融合当地歌舞、宗教因素等,经过长期同周边的交流、提炼形成独特的戏剧艺术“南木特”。

其中拉卜楞寺的“南木特”藏戏采用了京剧的舞台演出形式。

为了充分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多采用朴素、真实形式。

表演的动作具有规律性、节奏性和内容丰富的特点,很多动作是模仿民间舞蹈或宗教舞蹈。

每次演出都会有导排制度,随着剧情的进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戏师将提前做好案头工作。

演员的手、身、步等都要跟着鼓钹的节奏,禁止任意动作。

动作形式非常固定,没有太大的变换。

建国以后,不断学习一些新的表演技巧,有了纵马疾驰等的连续绕圈旋转的高难度动作。

2.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南木特”戏的形象上分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性的形象,一种是非现实性的形象。

两种形象有着不同的特征,所以会有不同的表演手法。

现实性的形象一般是通过人物的形象、动作和语言等特征来表现,追求达到神似。

在表演程式中经常出现的角色有君主类,像是唐王李世民、尼泊尔国王等。

二是王子类的,一般在剧中非常年轻、勇敢、无私。

也是对藏族人民善良、淳朴民风的一种体现。

三是公主、夫人类,像是《松赞干布》戏中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穿长袖褶底连群,戴着皇冠,非常文雅大度,有着唐代闺秀的姿态。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和风格特点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和风格特点

作者: 才让南杰
作者机构: 甘南州藏族歌舞剧院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27-12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藏族舞蹈 文化 风格 地域
摘要:藏族民间舞体现了农奴文化和宗教文化,展现的是一种文化融合的舞蹈形式,在风格特点与舞蹈形式上,表现了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等,同时文化的丰富也都蕴藏在藏族舞蹈里面,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们的日常衣着,同时也更加突出了藏族舞的风格特点。

在本文中,笔者从藏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入手分析,阐述藏族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同时对藏族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特点与舞蹈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分析藏族舞的特征与风格。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甘南藏族舞蹈是甘肃省的一个民族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演变历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态特征。

甘南藏族舞蹈多以舞者手臂的挥舞为主要动作形态,如手臂高举、摆动、旋转等。

舞者的动作力度比较大,既有矫健、刚劲的动作,也有悠扬、优美的舞姿。

二是服饰特征。

甘南藏族舞蹈的服饰主要是藏族传统服饰,以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装饰为主要特征。

在演出时,舞者身着藏族传统服饰,如垂发锦帽、华丽的长袍等,展现出浓郁的藏族风情。

三是音乐特征。

甘南藏族舞蹈的音乐多以藏族的器乐为主,如手鼓、箫、竖琴等。

这些乐器能够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配合舞者的动作,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饱满。

四是题材特征。

甘南藏族舞蹈的题材多以纪实生活、表达情感、讴歌生命为主题,如描绘甘南地区的自然风光、牧民的生活场景、藏族人民的感情等,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藏族文化的内涵。

甘南藏族舞蹈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古代,甘南地区的藏族舞蹈主要是信仰崇拜和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舞蹈形式简单且粗犷。

在唐宋时期,由于文化交流的影响,甘南藏族舞蹈逐渐融合了汉族舞蹈的元素,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繁荣,甘南藏族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衍和发展,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舞种和舞蹈风格。

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甘南藏族舞蹈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舞蹈的规模和艺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加接近于现代舞蹈的形式。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甘南藏族舞蹈是中国西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区的一种藏族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

它展示了甘南藏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艺术才华,被誉为“天籁之舞”。

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首先体现在舞蹈动作的独特性。

它采用了缓慢、柔和的动作特点,在舞蹈中注重表现出藏族人内敛、深沉的性格特征。

舞蹈动作舒展而有力,强调舞者肢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舞者会用手、眼、脚等不同部位的动作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使整个舞蹈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甘南藏族舞蹈的服饰与道具也是其特色之一。

舞蹈中的舞者身穿传统的藏族服饰,如锦饴、裙装、披风等,在舞动中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华美的氛围。

舞蹈中还常常使用一些传统的藏族乐器和道具,如手鼓、长号、蓝子等,这些乐器和道具和舞蹈动作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效果。

甘南藏族舞蹈在演变过程中也发展出了一系列不同类别的舞蹈形式。

传统的甘南藏族舞蹈主要分为敬礼舞、团圆舞、四节舞、马舞等。

敬礼舞是甘南藏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在喜庆的场合中表演,如结婚、祭祀等。

在敬礼舞中,舞者以敬礼的形式向天地和神灵致敬,表达对生活的感激和向往。

甘南藏族舞蹈也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一些外来元素也逐渐融入到甘南藏族舞蹈中。

一些现代舞的动作和编排技巧被引入到舞蹈中,使舞蹈更具时尚感和现代感。

一些当代主题和故事也被加入到舞蹈中,使舞蹈更富有现代意义和时代感。

甘南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特点、精美的服饰和道具以及丰富的舞蹈类型,展示了甘南藏族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

它是甘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的窗口之一。

在不断的演变中,甘南藏族舞蹈也在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中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2019-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索南扎西(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歌舞剧院,甘肃合作747000)摘要:甘南是藏族的主要聚集地,这里的人们有着丰富的文化生活,舞蹈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甘南藏族有不同风格的舞蹈,体现了藏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审美标准,在继承藏族舞蹈元素的同时,也有对其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甘南藏族舞蹈具有浓厚的本地特点。

本篇文章主要对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进行分析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甘南藏族;舞蹈;特征;演变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131-01一、引言藏族最为主要的娱乐形式就是跳舞,形成了藏族独有的舞蹈风格,丰富了藏族精神文化生活。

甘南以藏族人为主,甘南藏族舞蹈表演形式是不一样的,每种舞蹈形式都有自身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甘南藏族舞蹈文化,在演变的过程中有融合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风格和舞蹈形式。

二、甘南藏族舞蹈形式与演变甘南藏族舞蹈分类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演变的历程来划分,甘南藏族舞蹈分为原生舞蹈和舞台舞蹈,按照舞蹈表演的形式甘南舞蹈有分为民间和现代两种。

此外,甘南藏族的舞蹈又有专门仪式舞蹈,还有就是纯粹娱乐性的舞蹈,这种划分的方法主要是以舞蹈的意义来界定。

不过,这些舞蹈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就比如有些舞蹈兼具有仪式性和娱乐性。

甘南藏族民间舞蹈包括类型比较多,比如尕巴舞、多地舞、卓舞、噶尔等,形式比较多样化,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舞蹈形式。

甘南藏族是以卓舞为主的,将歌曲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人们的表演卓舞的时候会呈现出载歌载舞的状态,这种舞蹈主要是在结婚、藏族新年或者是乔迁的时候才会表演。

卓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舞蹈,表现在动作和变化都十分多,舞蹈会带给人强烈的动感,舞姿优美动人,在舞蹈中还有乐器伴奏。

尕巴舞也是甘南藏族经常会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并不是藏族原声原态的舞蹈,气源地是印度,最后经由吐蕃传入到了尼傲乡村。

甘青藏区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玛尼石刻和敲铜工艺为例

甘青藏区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玛尼石刻和敲铜工艺为例

甘青藏区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玛尼石刻和敲铜工艺
为例
王东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本文通过对甘青藏区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甘南玛尼石刻和青海湟中敲铜工艺的田野考察,对两类民间工艺的制作工艺、宗教信仰背景、生产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并且对甘青藏区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进行反思.
【总页数】8页(P115-122)
【作者】王东
【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甘肃甘南7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8
【相关文献】
1.中原农耕文明环境下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对河南淮阳泥泥狗手工艺制作传承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许述章的访谈录 [J], 张敏;简东
2.谈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嵊州民间工艺美术为例 [J], 张建萍
3.关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思考--以温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为例 [J], 颜丹平
4.川甘青毗邻藏区农牧民生计困境调研——基于川甘青三省八县的调查实证 [J], 桑晚晴;柴剑峰
5.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现状梳理及传承研究
——以乌铜走银工艺为例 [J], 王皓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甘青地区藏族民间艺术“栋兰”

浅析甘青地区藏族民间艺术“栋兰”

浅析甘青地区藏族民间艺术“栋兰”摘要:“栋兰”依赖其自身特点包括曲调、歌词的通俗性,以及乐器的便携性,在农牧区广泛流传。

梳理甘青藏族聚居地区“栋兰”的前世今生,描绘出“栋兰”形成的过程,并展示“栋兰”民俗至今在甘青藏族聚居地区的全貌。

对发展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藏族;“栋兰”;扎年琴“栋兰”作为一项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演唱曲艺形式,汉语意为“弹唱”。

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艺人手持一弹拨乐器,一边弹奏,一边演唱。

鉴于“栋兰”曲艺表演乐器便携、弹奏简易、歌词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等特点,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东起甘青藏族聚居区,西至不丹、拉达克,但凡是生活在藏文化圈之中的民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风格传承这门艺术,并继续书写它的未来。

从笔者最初在甘青藏族聚居地区(后简称甘青藏区)接触到这项曲艺民俗到成文,藏族“栋兰”的形式也由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人主导产生了一些表象上的变化。

揭开这层的纱幕,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作为民俗学者所探究的内容。

笔者根据这几年的观察以及一些相关人士的访问,对“栋兰”这项曲艺民俗在甘青藏区的风格、形式的变迁做一个描述性的介绍。

一、“栋兰”在甘青地区的形成“栋兰”既为一项乐器伴奏演唱形式的艺术,那无可避免地要说到艺人在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

将“栋兰”乐器带入甘青地区的始作俑者是出身佛门的高僧:第二世嘉木样大师。

在由民间著名“栋兰”艺人华尔贡提供的书稿《万花争艳的绿洲艺苑》的前言中,由其多年在民间采风时对许多老阿克的访问及一些资料的梳理,简要叙述了“栋兰”民俗在拉卜愣地区形成的历史脉络:在嘉木样二世嘉却乎·久美旺务大师(1728-1792年)主持寺院时期,从北京、内蒙、玉田(新疆)等地区引进了部分乐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拉卜楞地区民间文化,其中,在他留学拉萨哲蚌寺期间,带回了卫藏地区“扎年”琴,而这种琴在拉卜楞地区一直被称为“阿里扎年”。

嘉木样四世尕藏图旦旺秀大师(1856-1916年)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音乐家。

甘青地区藏族的端午节传说研究

甘青地区藏族的端午节传说研究

甘青地区藏族的端午节传说研究
白晓霞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生活在甘青地区的藏族将端午节传说中所纪念的人物进行了文化重构,从而生发出一种对民众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集体性很强的公众节日生活民俗为这一意义的生成提供了鲜活的展演场域和说教平台.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对节俗纪念人物的地方化建构虽然疏离了汉族节俗文化的本来意义,但从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更为重要的构建族群传统价值观的目的.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白晓霞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
【相关文献】
1.浅析甘青地区藏族民间艺术“栋兰”
2.甘青地区藏族的端午节传说研究
3.甘青地区藏族及其对当地的经济开发
4.甘青地区藏族及其对当地的经济开发(续)
5.甘青地区“花儿会”传说的文化功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甘南藏族舞蹈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族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演变。

下面将从甘南藏族舞蹈的起源、特征以及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甘南藏族舞蹈起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当地藏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形式。

起初,甘南藏族舞蹈主要作为宗教仪式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存在,用于传承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甘南藏族舞蹈逐渐演变为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各种节庆和庆典活动中广泛展示。

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甘南藏族舞蹈注重舞蹈动作的舒展和表现力。

舞者们以柔和流畅的身姿展示舞蹈动作,身体的动作灵活而有力,充满了力量感和韵律感。

甘南藏族舞蹈注重舞蹈服饰的细腻和华丽。

舞者们身穿传统的藏族服饰,服饰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以及丰富多彩的装饰物,使整个舞蹈更具视觉冲击力。

甘南藏族舞蹈注重音乐的配合和表现。

舞蹈中常常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舞者们以舞动身体的方式演绎出音乐的情感和节奏,使整个舞蹈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甘南藏族舞蹈注重团体的合作和配合。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们需要密切合作,保持统一的节奏和动作,通过团队的努力,展示出整个舞蹈作品的完美。

甘南藏族舞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最初,甘南藏族舞蹈作为宗教仪式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存在,主要用于纪念佛教传入甘南地区以及祈祷丰收等。

后来,随着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甘南藏族舞蹈逐渐吸收了汉族、回族等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也受到了社会和历史变迁的影响,甘南藏族舞蹈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如今,甘南藏族舞蹈在当地地区的文化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也是庆典和民间活动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甘南藏族舞蹈在演变的过程中保留了传统的舞蹈形式和特点,同时也吸收了现代舞蹈的一些元素和创新,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面貌。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了中国西北地区特色民族舞蹈的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甘青地区藏族民间艺术“栋兰”摘要:“栋兰”依赖其自身特点包括曲调、歌词的通俗性,以及乐器的便携性,在农牧区广泛流传。

梳理甘青藏族聚居地区“栋兰”的前世今生,描绘出“栋兰”形成的过程,并展示“栋兰”民俗至今在甘青藏族聚居地区的全貌。

对发展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藏族;“栋兰”;扎年琴“栋兰”作为一项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演唱曲艺形式,汉语意为“弹唱”。

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艺人手持一弹拨乐器,一边弹奏,一边演唱。

鉴于“栋兰”曲艺表演乐器便携、弹奏简易、歌词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等特点,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东起甘青藏族聚居区,西至不丹、拉达克,但凡是生活在藏文化圈之中的民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风格传承这门艺术,并继续书写它的未来。

从笔者最初在甘青藏族聚居地区(后简称甘青藏区)接触到这项曲艺民俗到成文,藏族“栋兰”的形式也由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人主导产生了一些表象上的变化。

揭开这层的纱幕,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作为民俗学者所探究的内容。

笔者根据这几年的观察以及一些相关人士的访问,对“栋兰”这项曲艺民俗在甘青藏区的风格、形式的变迁做一个描述性的介绍。

一、“栋兰”在甘青地区的形成“栋兰”既为一项乐器伴奏演唱形式的艺术,那无可避免地要说到艺人在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

将“栋兰”乐器带入甘青地区的始作俑者是出身佛门的高僧:第二世嘉木样大师。

在由民间著名“栋兰”艺人华尔贡提供的书稿《万花争艳的绿洲艺苑》的前言中,由其多年在民间采风时对许多老阿克的访问及一些资料的梳理,简要叙述了“栋兰”民俗在拉卜愣地区形成的历史脉络:在嘉木样二世嘉却乎·久美旺务大师(1728-1792年)主持寺院时期,从北京、内蒙、玉田(新疆)等地区引进了部分乐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拉卜楞地区民间文化,其中,在他留学拉萨哲蚌寺期间,带回了卫藏地区“扎年”琴,而这种琴在拉卜楞地区一直被称为“阿里扎年”。

嘉木样四世尕藏图旦旺秀大师(1856-1916年)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音乐家。

在他主持拉卜楞寺院期间,从四川甘孜、西藏阿里等地搜集了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在拉卜楞地区加以推广。

嘉木样五世罗桑·丹贝坚参大师(1916-1947年)从家乡理塘(今属于四川甘孜州)领来了一帮民间艺人,组织成乐队,驻扎在他的“囊欠”(意为:寝宫)内,专职演奏“朗玛”(意为:内廷乐曲),后来乐队艺人慢慢繁衍生息,在拉卜楞寺旁形成村落。

在这支专为寺院及宗教人士演奏的民间乐队所使用的乐器中,“阿里扎年”琴是主要乐器,另外有四胡、笛子、笙、手鼓等乐器。

五世嘉木样返回拉卜楞寺后便授意琅仓活佛对“南塔”(意为:藏戏)等进行改革,这位学识渊博,酷爱艺术的琅仓活佛亲自编排了舞台藏戏《松赞干布》等剧目。

“阿里扎年”琴在藏戏伴奏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当时,“阿里扎年”琴主要用于寺院的僧人乐队及专职为寺院演奏的民间乐队演奏“朗玛”和“南塔”,并未在民间普及。

而第五世嘉木样本人所使用过的“阿里扎年”琴至今存放于拉卜楞寺供人瞻仰。

一代宗师六世贡唐·丹贝旺旭大师(1926-2000年)是一位著名的藏族教育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除了很深厚的佛学造诣,也弹得一手好琴。

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栋兰”作品。

其中《布谷赞》、《拉卜楞礼赞》已成为甘青地区弹唱的教课曲目。

1959年甘南解放之后在60年代初了成立甘南民族歌舞团。

歌舞团在组建之时,在拉卜楞吸收了几位演奏“理塘朗玛”的民间艺人。

其中一位叫阿克久美,他所使用的乐器是六弦的“阿里扎年”。

1977年,华尔贡在观看了阿克久美演出的《松哒个罗》、《阿妈莱》等歌后受到启发开始自学。

1979年,华尔贡受邀在青海广播电台表演“栋兰”。

至此,“栋兰”的乐器弹奏和演唱风格迅速在甘青地区广泛流传开来。

二、“栋兰”乐器的流变现今,甘青地区表演“栋兰”时惯用一种乐器“泊望”,而这种琴的学名叫曼陀铃。

虽然笔者所接触过的许多甘青地区藏人在口语中都把曼陀铃称之为“泊旺”,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称呼,在现在一些介绍西藏乐器的资料中,“泊旺”是藏族拉弦乐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弦子”一类的乐器的总称。

处于中国西北内陆的藏区为何如此普遍使用一件源自欧洲的乐器,华尔贡说:“我刚开始自学的时候用的是班久。

班久是一种三弦的弹拨乐器。

后来一位朋友从北京买了一把八弦的曼陀铃给我。

音色有高有低,高音清脆。

那之后我开始使用曼陀铃。

1979年受邀到青海广播电台演唱的时候我使用的就是这把曼陀铃,那之后,这个乐器也才开始在甘青地区使用起来。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事实上以传统来说,表演“栋兰”时弹奏的乐器最初是从西藏阿里一带传到甘青藏区来的“扎年”琴,直至现在,在甘青地区很多老人仍旧称其为“阿里扎年”琴。

藏文中称之为“扎年”是藏族弹拨弦鸣乐器。

藏语“扎”是声音,“年”为悦耳好听之意,“扎年”意为声音悦耳的琴。

也曾翻译为“扎木聂”、“扎年”、“木聂”、“占木聂”。

《辞海》中述:“札木聂……形制大小个一,琴身木制,共鸣箱似切开的葫芦状,以蛇皮或羊皮蒙面,琴杆较长,无品,张六弦,相邻两弦各为一组,分三组,按四度关系定弦”。

笔者通过近几年在甘青地区的游走,观察到很多在市面上销售的扎年琴虽保留了其琴把长,半葫芦形共鸣箱的外形特点,但是琴弦已由传统的6弦变为四弦或者八弦,这无不能说是扎年琴在甘青地区的特有形变。

在笔者对老民间艺人华尔贡进行访谈时了解到,这个变动是当初他的一个改造。

当时在甘南歌舞团的仓库里闲置着一把据说是30年代的六弦阿里扎年琴,一直都没有人使用。

华尔贡把这把琴取出来收拾干净,发现琴完好无损,依旧可以弹奏出旋律,而且这把琴的音色在当时他所用过的琴中是最为出色的。

华尔贡保持这把扎年琴的1,2根弦作为一组,3,4根弦作为一组不变,而5,6根弦分开各自作为一组。

而且保持了传统的扎年琴定弦为四度关系。

这样改造以后,在弹奏高音的时候方便了演奏。

“因为原来的阿里扎年琴在弹奏高音的时候要换2把,换3把,非常的不方便演奏”华尔贡如是说。

之后华尔贡的一位叫容中尔甲的学生联系了北京的一家民族乐器厂为他定制一把扎年琴,华尔贡便告诉容中尔甲让他把琴做成八根弦的,每组两根弦。

这样改进之后,就比原来的六弦阿里扎年要好弹奏了许多,并且跟曼陀铃的弹奏很接近了。

至此师徒相传,于是在甘青地区藏族在表演“栋兰”的时候普遍使用的扎年琴是4弦或者8弦的。

尽管华尔贡凭借自己多年的弹奏经验对传统的扎年做了创新的改进,弹奏方式也更接近西方的乐器,但是他依然认为:“虽然改造后的扎年琴弹法上和曼陀铃很接近,但是扎年琴作为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曼陀铃无法取代的。

不过通过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曼陀铃作为初级乐器教学初学者时使用。

因为在曼陀铃的琴把上有指板,方便初学者根据简谱来弹奏。

而扎年琴的琴把是光板,手指按压在什么位置才能发出准确的音符需要演奏者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当他们(指学生们)在曼陀铃上弹奏熟练后,才开始教他们在扎年琴上演奏。

”三、“栋兰”的词曲的类型“栋兰”在现代化快速进程中的社会里,依然受到甘青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喜爱。

2006年在西宁举办的《第二届多康地区弹唱大赛》以及2007年在甘南玛曲举办的《第三届多康地区弹唱大赛》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其中的许多歌曲,在民间已传唱成经典。

已经创作了上百首歌曲的民间艺人华尔贡说:“无论‘栋兰’的词怎样创作,首先不能脱离民间。

多采用民间的老词,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作。

但是不能过度的书面化或者掺杂许多华丽却生涩的辞藻,这样老百姓不好理解。

可以带着口语的语言特点的句子进行创作。

只要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说明问题,让老百姓理解,接受,这首歌词就具有流传下去的生命力。

”在笔者这几年接触过的“栋兰”歌曲中,以歌词内容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宗教题材。

这类歌词多传达佛教的普度众生、行善积德,善待有情众生的思想,歌颂佛教寺院以及对某个地区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

2.写意题材。

这类歌词包含了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表达报答父母养育恩情、尊敬老人,敬爱师长等传统的道德观念,或表达对美丽家乡、美好生活的赞美、祝愿,等等。

3.消闲题材。

这类歌曲会采用幽默诙谐的歌词,或者问答的形式来演唱。

4.长篇民歌。

这类歌词有流传下来的也有近现代新创作的。

长篇民歌往往反映了当时一些社会问题,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指出该社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并呼吁人们处理问题,和谐相处。

歌词风格口语化,曲调朗朗上口,加上有音乐公司制成音像制品出版以及电视台的宣传和播放,使得这些长篇民歌在农牧区快速的流行开来。

目前最脍炙人口的有《悲情甘加滩》、《南加才罗》、《阿克达吉的悲歌》等。

四、初探“栋兰”的传统审美每一种民俗事项都有孕育其生长的文化温床,这片文化温床也同时孕育了与之相配套的一套审美情趣。

“栋兰”既已在民间流行如此多年,那一定有其相适的审美观念。

作为已有三十多年表演生涯以及教学经验的华尔贡对我讲述了他对“栋兰”在弹奏以及演唱方面自己的独特理解。

他说道:“在演唱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藏族民歌特色的颤音。

无论演唱什么歌曲,不要忘记将藏族特色的颤音融合进去,至于唱腔的高或低全凭演唱者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在演唱时越接近传统民歌的演唱方式,就认为是好听的。

”除了唱腔要委婉动听,在乐器的弹奏手法上,华尔贡也有自己多年的宝贵经验积累并在漫长的弹奏生涯和教学生涯中,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藏族传统的弹奏受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了7种基本藏族传统扎年琴弹奏方法作为他对学生们的基础教学。

当这七种弹法都学会并能熟练弹奏后,再增加压指滑音等其他复杂手法,使得弹奏更加富有藏族乐曲的特色。

参考文献:[1]华尔贡.万花争艳的绿洲艺苑[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2]马成富.藏族奇特的曲艺表演形式—2014百汪曲种[J].西藏艺术研究,19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