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的最高统一性和绝对确定性的自我理论的构成

合集下载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寿建纲(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最有感召力的启蒙学者。

他捍卫人的尊严, 关注人的解放, 以火焰般的言论呼吁行动, 使他的知识学成为实践唯心主义。

费希特以自我设定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自由性, 提出了主体建构对象的认识原则, 阐述了对立统一是思维的规律, 揭示了实践活动先于、高于理论认识, 强调了主观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客观的东西, 对发展辩证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行列中, 费希特以勇敢坚毅的性格, 火焰般的言论, 呼吁行动的渴望, 成为最有感召力的启蒙思想家。

恩格斯说, 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以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

〔1〕( 378) 那末, 在费希特哲学中, 使恩格斯为之感到骄傲的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 正是费希特的实践唯心主义的实践精神, 极大地启发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本文通过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 对此作一简要说明。

一、知识学是行动哲学费希特把自己的哲学称作知识学。

但是, 他强调, 行动比一切知识更伟大和崇高, 并包含着知识本身的最终目的。

〔2〕( 78) 费希特的这一强调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的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 哲学应当给人以力量、勇气和自信, 说明人的全部命运取决于他自己。

而全部哲学所要回答的一个最后、最高深的问题是: 一般说来, 人的使命是什么? 对此, 费希特回答说, 不仅要认识, 而且要按照认识而行动, 这就是你的使命。

你在这里生存,不是为了对你自己作无聊的冥想, 或为了对虔诚感作深刻的思考。

不, 你在这里生存, 是为了行动。

你的行动, 也只有你的行动, 才决定你的价值。

〔3〕( 79) 费希特呼吁行动, 是由于他认识到, 理性的本性纯粹是实践的。

他说, 并不是理论能力使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相反地, 是实践能力才使理论能力成为可能。

〔3〕( 153) 的确, 这是真知灼见。

费希特的自我学说

费希特的自我学说
把自我本身当作世界唯一的本源把其他的自在之物排除在外从而使哲学体系非常严密费希特把这个自我的本身称之为纯粹的自我这个自我不同于笛卡尔的自我也同于康德的自我这个自我是纯粹自我的独特性质它不包含杂多的因素也不受外来的限制和规定即自我存在自我规定自我发展因而它绝对起点的品质
费 希特 的 自我 学 说
杨 昆霖
东 西。 2 、 自我 设 定 非我
定非我就是合命题 。三部本原行动 的顺利 ,只是意义的上顺利 ,而不是 时间上的顺 序 , 世界上 没有绝对 的虚无状 态,也没有纯 粹的觉知 状态 , 所 以,自我一设 定 ,非我也 同时出现 , 两者 同时存在 ,互 为条件 ,绝对 的 自我只是在统一 自我和非我 的意义上存在 。 既然是 自我设定非我 ,一般 的说 ,也就是 自我对非 我是一种 限制 , 非我是 自我的对应物 ,但是非我也能限制 自 我 ,它们是 相互的 ,就如 同 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虽然 自我和非 我都能够相互设定 ,但 是费希特并 没 有使 自我绝对化 ,也没有使非我绝对化 ,在他看来 ,自我和非我是一 个 统一体 。 4、费希特对 自我的发展 不 同于笛卡尔 的我思故 我在 ,也 不 同于康德 的 “ 认 识论 ” 中 的 自 我 ,费希特 的 自 我是 以知识学为根据 ,以行动为主线来构建 的,所 以说 他 的哲学基本上是 自 我学说 的专论 ,而其他的哲 学家则把 自我 问题列为 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 费希特 的知识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 自我是如何认识 自我的 ,知 识学重 点讨论 的是绝对 自我—— 自我 和非我的统一体。他在知识 学的探 索中 ,创造了许 多关 于 自我 的新概念 ,比如有限 自我 、纯粹 自我 、绝对 自我、理论 自我和实践 自 我 ,这些专业的术语都是他 自用 的,在哲学界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实际上 ,在费希特 的整个知识学 中,只有一种 自 我 ,这种 自我就是绝对 自我 ,而这个 自我是保 函 自我和非 我 ,这些都是 费希特提出来的。 总体上说 ,费希特深入 的研究 了 自 我 问题 ,而且在一些 重大理论上 有 自己的见解和创造性的建树 , 代 表着西方 自 我意识 的一个高峰 。对 于 自 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 学马克 思

费希特“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原理

费希特“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原理

费希特“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原理(全文字数约5100字)说明:马克思在1844年和恩格斯合著在的《神圣家族·第六章(f)绝对批判的思辨循环和自我意识的哲学》中说:“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论争,是一场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进行的论争。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

施特劳斯立足于斯宾诺莎主义的观点,鲍威尔立足于费希特主义的观点,两人各自在神学的领域内彻底地贯彻黑格尔体系”。

(《马恩文集·神圣家族》,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P341-342)为了解读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我们前面已经涉及了论争的一方面:分别解读了施特劳斯和斯宾诺莎主义。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解读论争的另一方:费希特主义和鲍威尔。

只有解读了论争双方,我们才能为更好地解读马克思本人在《神圣家族》中对施特劳斯特别是对鲍威尔“无限自我意识”的批判。

目录一、绝对自我是如何通过哲学反思而得知的二、前反思、前思辨、前哲学的绝对自我的三、绝对自我的本原行动四、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五、相互限制——或者理论理性或者实践理性费希特是康德哲学的继承者,犹如他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书名所标明的那样,他要在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基础之上将康德的纯粹理解批判进行到底,破除康德的“物自体”和“先验自我”二元论残余,以思辨的统一性建立知识学“体系”,以弥补康德哲学中缺乏思想性和一贯性的地方。

(费希特,1762-1814)一、绝对自我是如何通过哲学反思而得知的康德区分了“经验自我”和“先验自我”。

经验自我是对象性意识意义上的自我,对象性意识是有具体经验内容的意识;借助于理智的反思即反身性思维,如某一天你突然体悟到一个问题“你为何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长期性混吃等死”呢?这个体悟促使我们的意识从对象性意识中抽离出来,迷途知返地将意识指向自身,这就激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将“我”提升到意识的视域焦点上,即“我觉察到了我自己”。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分析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分析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分析费希特(JohannGottliebFichte),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思想家之一。

他的自我意识哲学体系影响深远,为后人探讨自我、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本文将对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深入分析。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观念费希特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核心。

个体在潜意识层面产生自我意识,通过意识活动达到自我确认和自我实现的境界。

在费希特看来,自我意识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是心灵活动的集中体现。

自我与非我关系的研究在费希特看来,自我与非我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自我意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完善。

个体通过认识外部世界来建构自我,同时也通过自我意识的反思来认识外部世界。

自由意志的探讨费希特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是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

个体通过自由意志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进化和提升。

自由意志不仅是个体内在力量的体现,也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自我意识的社会意义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为个体赋予了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同时也引领着个体融入社会群体。

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个体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思想的演进,为人类思考自我、自由意志与社会互动提供了重要启示。

通过对费希特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个体内在的力量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实现自我意识与社会和谐共生。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引领我们探寻自我、抉择自由,同时启迪我们在社会中建构个体与集体的共同价值。

费希特的思想启示我们要珍视自我意识,不断探索自我与他人、自由与义务的关系,实现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

费希特知识学关于存在问题的主体哲学方案

费希特知识学关于存在问题的主体哲学方案

费希特知识学关于存在问题的主体哲学方案周小龙【摘要】费希特的知识学不仅仅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它始终保持对存在问题的关注。

主体哲学与存在问题的相互纠缠,构成知识学的复杂局面和内在困难。

从早期浪漫派开始,对费希特主体哲学的攻击始终着眼于存在问题。

为此,在知识学视野下理解存在的基本意涵,就成为重要课题。

知识学对存在问题的理解不断进行更新。

在耶拿早期知识学中,自我被确立为存在,非我的实在性来自自我的转移,但独立的非我始终没有从费希特体系中消除。

绝对自我为存在奠基的任务也没有实现。

到了耶拿后期,存在与非我等同起来,成为自我的产物,使存在对自我的从属性更加突出,纯粹的自我意识成为经验意识的先验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主张主体“创造”存在,毋宁说是主体是以实践的方式“塑造”存在。

【关键词】费希特;知识学;存在;主体性;耶拿时期中图分类号:B516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1-0077-09作者简介:周小龙,哲学博士,(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存在之为存在:费希特对存在论问题的主体哲学方案”(22qntd6607);中国博士后第72批面上资助项目“施莱尔马赫的辩证法思想研究”(2022M723681)如果知识学要为全部科学奠基,成为科学的科学,那么它最重要的是要阐明思维和存在在什么意义上是同一的。

在这个意义上,自我与非我、思维与存在、逻辑学与形而上学必须是统一的。

任何实在的东西都必须是观念的东西,任何观念的东西也必须是实在的东西。

费希特哲学通过确立绝对自我为本原,从中演绎出知识的整体,实现了莱因霍尔德(KarlReinhold)的“基础哲学”所构想的科学图景。

尽管以尼德哈默(FriedrichNiethammer)为核心的圈子对莱因霍尔德-费希特一系的基础哲学方案表达过质疑,但这并不影响费希特开创的唯心论哲学在早期浪漫派、谢林、黑格尔等思想体系中的继承、批判、改造与发扬光大。

浅析费希特的知识学三原理

浅析费希特的知识学三原理

浅析费希特的知识学三原理作者:甲拉曲布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13期摘要:费希特的主要思想是他叫做“知识学”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说明一切经验的依据,为一切知识确立基本原理。

他从“自我”出发,阐述了“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在自身中设定“自我”与“非我”相对立这知识学三原理。

其知识学在本质上来说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强调的实践也是认识领域内的实践。

费希特的辩证法主要是主观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自我”和“非我”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知识学自我非我唯心主义辩证思想引言费希特批判和吸收了康德的部分哲学思想,看到了康德哲学中的两重性,建立了自己的一元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费希特认为这个所谓的永恒不变的第一原理即“绝对自我”,从这个“绝对自我”出发,引申出“非我”及“自我”与“非我”之间的辩证关系,但这个辩证关系体现出来的并不像马克思所描述的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法思想,而是一种超越自身存在、先验存在及一切人与物关系之间的存在,即不明自证的第一原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费希特知识学三原理。

在自我及自我意识的认识上和辩证思想方面,对德国的古典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的知识学又主要包括三原理,即所谓的“自我”“非我”及其辩证关系。

“自我”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够自发行动,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整个知识学体系,尽管费希特的知识学是认识论上的一座桥梁,但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也使得他的知识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1]一、“自我”和“非我”及其辩证关系费希特所说的“自我”即“绝对自我”。

其中“绝对”一词是不仅仅与“相对的”这个概念相对的形容词,而是含有“绝对者”的意思,也就是说“绝对自我”是“绝对者”和“自我”的统一体。

这里的“自我”也类似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表明费希特和笛卡尔在本质上就承认了“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先于物质”。

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哲学体系即“知识学”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费希特的那三个哲学基本条理

费希特的那三个哲学基本条理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著名的代表之一,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以“自我”为核心,叫做知识学。

费希特的知识学提出了三个基本条理,分别是:
1.自我设定自身:这是费希特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他认为自我是第一性的、绝对的,自我能够自
己产生自己、建立自己、肯定自己的活动。

这体现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自我既是理性也是意志,既是认识也是行动。

2.自我设定非我:“非我”在费希特的哲学中指的是“世界的表象”,即被意识到的自然界或客观世界。

费希特认为,绝对的“自我”是能动的、实践的,它不仅是自身的原因,而且能够创造世界,是世界的本原。

通过设定“非我”,主体产生客体,从而否定“自在之物”。

这种设定是为了让“非我”与“相对自我”形成对立,通过这种对立面,产生对“自我”本身的认识。

3.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虽然费希特强调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但他也认为这种统一是永远不能达到
的目标。

他发挥了康德的辩证法思想,肯定了自我与非我矛盾的必然性,并把它看成是世界以及自我本身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总的来说,费希特的这三个哲学基本条理体现了他对于自我意识、主客体关系以及世界本质的深入思考。

他通过自我设定自身、设定非我以及追求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认知过程。

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

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

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分别是对应性原理、相似性原理和接纳性原理。

这些原理为我们理解知识的获取、组织和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对应性原理是指人类通过感觉器官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和交互,从而获取知识。

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够接收到各种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些刺激会被大脑接收和处理,最终转化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看到一只猫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接收到光线并传递给大脑,大脑会将这些信息加工处理并与我们之前对猫的认知联系起来,从而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是一只猫。

通过对应性原理,我们能够从感官数据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其次,相似性原理强调了人类对事物的分类和归类能力,从而将知识进行组织和归纳。

当我们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时,我们能够通过将其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比较和联系,从而将其归类于某个概念或类别中。

这种归纳和分类的过程使得知识的组织更加有条理和系统化。

例如,当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我们会将新学到的单词和语法规则与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对比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新的语言。

通过相似性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已有的知识。

最后,接纳性原理强调了对知识的开放和接纳态度。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和面对新的信息和知识。

只有敞开心扉,乐于接纳新的观点和理念,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认知。

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需要与之同步更新。

只有秉持着接纳性原理,我们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的指导。

通过对应性原理,我们能够从感官数据中获取新的知识;通过相似性原理,我们能够将知识进行组织和归类;通过接纳性原理,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和面对新的知识。

这些原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和视野。

因此,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些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成果。

费希特的主要哲学思想

费希特的主要哲学思想

费希特的思想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哲学思想
费希特以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作为解释经验的唯一源泉.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是自己设定自己的存在.绝对自我,或上帝是精神世界的命令,它是个体自我(有限自我)的原因.感觉世界和独立客体(他们也由绝对自我设定)是“非我”,或者说是在与自我的精神斗争中使自我获得意义的自我的对立面——外在世界.像康德一样,费希特也相信内在精神的价值、人性的合理性、自我责任,以及自由的重要性.
2)政治思想
费希特由一种自给自足的观点发展出他的国家理论.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该控制国际关系、货币价值,并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由于为了达成意识需要与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费希特认为在不同的党派间必须有一种彼此之间的共识(relation of right). 3)教育思想
费希特认为教育应以智育、体育也是为了有助于培养不为物欲所染的自由意志.不过,意志自由并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而是与义务结合着的.当人作为有限自我,其意向同绝对自我的动向趋于一致时,意志最自由,同时对使命和义务的认识也最明确.这种义务感叫做良心.听从良心呼吁而见义勇为就是道德,“只有人的行动才是决定人的尊严的东西”.。

费希特

费希特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年),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寻求对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唯心主义思想的统一;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试图唤醒德意志人民要求国家统一。

约翰•戈特利普•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出身于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和时代的机遇,而得以在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完成了学业,成为当时对康德哲学的最好的解释者,并受到康德的提携。

1794年费希特任耶拿大学教授,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与康德在思想上公开决裂,1799年因“无神论”现已而被解聘,但1805年又受聘为爱尔兰根大学教授,1809年成为柏林大学教授,并被推选为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

在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作了一系列“对德益智仁的演讲”,鼓舞德国人的民族精神。

1814年死于传染病。

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全部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导言》、《伦理学体系》、《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抛弃“自在之物”费希特最初自认为是康德重视的追随者,他匿名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试评一切天启》开始曾被误认为是康德的作品。

但当费希特以为自己可以把老师的学说讲得更完善而加以发挥是,康德便撰文批判了他,由此促成了他另立门户。

实际上,他完全接受并加以发展的只是康德有哲学中的主体性即“自我”的一面,他不满意于康德的地方就在于康德的所谓“半批判性”,即既然强调要对一切进行批判,为什么又独断地假定了一个客观的“自在之物”的存在。

他认为一个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在之物完全是一种无法证明的虚构,这种假设表明了康德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但这两种学说是根本不能调和的。

它们也不可能互相驳倒,因为它们的根据都在经验范围之外,而按照康德,人的知识都只能是经验的,无法说明超经验的东西。

费希特的法哲学思想

费希特的法哲学思想

费希特的法哲学思想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3-1814),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

他一生的职业是大学教师:1794年被聘为耶拿大学教授,1809年创办柏林大学并任校长。

费希特是康德的学生,深受康德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向往较激进的个人民主主义,赞扬法国大革命;后期思想倾向于保守,主张维护王权统治和民族利益。

在法律思想方面,费希特尊重康德提出的最高公正原则,但他更加注重原则的实际作用,因此,他的法律观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倾向。

主要学术著作有《天启学说批判》《伦理学体系》《告德意志民族书》《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

一、法哲学基础费希特继承康德的法哲学思想,并从特定方面加以发展。

他首先提出一个“自我”的概念,认为自我乃是一切实在的本原。

他反对康德“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认为真正的存在只有自我,“自我”首先设定自身,然后设定了万事万物。

他也意识到只凭“自我”一个概念解释不了所有认识问题,于是又设定了“非我”。

非我,即自我之外的一切事物,它不能绝对地存在。

他认为存在有三原则:(1)自我绝对地存在;(2)自我设定与它对立的非我;(3)自我设定一个可分为自我和非我的存在。

从自我哲学出发,费希特建立了独特的法学思想体系。

二、法和法律的概念(一)法费希特认为,法属于先验的范畴,它是从“纯粹理性的形式”中引申出来的。

因此,他也把法学称为关于人类公正的科学。

而公正科学的基本原则是:“限制你你自由并以这种方式使他人也能自由。

”在对公正原则的表述上,康德是从允许自由(正面)的角度展开的,而费希特却从限制自由(反面)的角度来讲述。

这不仅是表述的差别,其含义也大不一样。

费希特认为,最高理性原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应该与社会现实相适应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费希特明显的务实倾向,故他强调理性与实在法的同一性。

可见,费希特是西方一位从理性主义法学到实证主义法学的过渡性人物。

整合与重构:费希特意识原理的知识学基础

整合与重构:费希特意识原理的知识学基础

整合与重构:费希特意识原理的知识学基础
祁颖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22()10
【摘要】在知识整合与重构的探索过程中,费希特“知识学”(Wissenschaftslehre)的意识原理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费希特在知识学方法论上,为跨学科知
识整合与重构找到了一种应用性质的科学方法论。

虽然各学科门类知识从外在来看存在着异质性,但从内在来看却包含着某种同质性。

所以,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辩
证原理为跨学科知识整合与重构提供了推动性、创造性原则,对当下兴起的跨学科
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祁颖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科技大学外国语
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费希特统一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尝试——基于《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的研究
2.两层存有论:绝对和知识——费希特和牟宗三的自我意识论和存有学
3.逻辑学还是
伦理形而上学--费希特伦理学的“知识学原理”研究4.“自我意识”对“本原行动”
的遮蔽:费希特耶拿知识学第一原理辨惑5.论费希特共同体价值观教育的“自我”哲学基础——基于1794-1795年知识学的讨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分析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分析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哲学分析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德国浪漫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其哲学体系中对自我意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以”我”为起点的自我意识哲学,对后世的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费希特的哲学思想概述费希特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我”是自己存在的开始,是自己的起点。

在《自我意识学》中,费希特提出了“我是绝对自在的”,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了一整套关于自我意识的体系。

他通过对自我意识不断深化和扩展,提出了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社会契约等一系列概念,构建了完整而严密的哲学体系。

二、自我意识的本源在费希特看来,“我”是绝对自在的本源。

他把“我”视为未经限制的纯粹自由,它不受任何外部条件和限制,对任何事物都具有主动支配能力。

这种纯粹自由是“我”的存在根据,是“我”的最初状态,也是其他一切都要归因于此的存在。

在这种意义上,“我”即是绝对之物,也是绝对之主体。

三、自我意识与社会关系费希特强调个体意识与社会性之间没有对立关系。

他认为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其目的与价值。

个体既要保持自身独立性,又要主动融入社会整体。

而社会也必须给予个体充分发展和施展才能,并以合理规范约束个体行为。

四、单一自我与绝对自我费希特把自我分为单一自我和绝对自我。

单一自我指个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体主体;而绝对自我则是超越一切具体性和历史性的普遍原则和价值观念,它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和唯一性。

五、费希特对后世影响费希特提出的关于自我意识、绝对主体和绝对自由等观念引发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并使得黑格尔等后来者深受启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德国古典哲学。

同时,他关于人的理性活动决定世界观和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这一概念也对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费希特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探讨以及提出的相关观念和思想,为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试述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

试述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

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是德国哲学家,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知识学纲要》中提出了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即自我原则、对立原则和转移原则。

这三条原理构成了费希特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和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自我原则自我原则是费希特知识学的第一条基本原理,它强调个体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费希特认为,认识过程是从个体主体出发,通过主动意识活动来获得客观世界的认识。

个体主体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将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进行联系和统一。

自我意识与认识过程自我意识是指个体主体对自己存在和活动的直接反映和把握。

在认识过程中,个体主体通过自我意识来觉察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并能够将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进行区分和联系。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主体能够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和信息。

自我原则的意义自我原则的提出对于认识论和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了个体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认识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

二、对立原则对立原则是费希特知识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它指出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绝对与相对等方面的对立关系。

费希特认为,这种对立关系不是简单的矛盾冲突,而是一种辩证发展关系。

对立关系与辩证法对立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等方面存在着对立关系。

这种对立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推动认识过程的发展。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和认识过程的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是推动事物发展和认识进步的动力。

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立关系的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个体主体能够超越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貌和本质。

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说

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说

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说魏晓笛潍坊学院山东潍坊摘要在哲学上, 费希特是立接从康德出发的, 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 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 提出了“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 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 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张理论和实践, 必然和自由,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看积极的影响。

康德在认识论上遗留下的难题—思维和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对立, 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答案。

这与欧洲及德国的革命形式是密切相关的。

就在康德发表“实践理性的批判”一书的第二年即 ,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革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康德割裂思维和存在、理想和现实的软弱无力的“应当”哲学, 被法国革命的实践所推翻, 一场批判康德二元论, 不可知论, 论证主体和客体, 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哲学运动随之在德国兴起费希特开了个头, 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 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

一、“自我设定自身”的命题在哲学上, 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

在他看来, 康德哲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把“白我”放到了高于一切的地位。

小过他很快就由康德哲学的阐发者转变为康德哲学的批判者。

他认为康德哲学的明显缺陷就在于理论和实践、自由和必然、思维和存在的分裂。

造成这种分裂的关键, 是在于康德肯定“自在之物”的存在。

既然康德肯定了人的认识只局限在经验之内, 那么人们又凭什么去确认在经验之外的“自在之物”存在呢可见, 对于人们的认识来说, “自在之物”只是一个不必要的赘物, 应予根除。

费希特比较清楚地看到了哲学上存在着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康德的混乱就在于他把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原则揉和在一个体系里。

这就不可能不出现矛盾, 他说“关于自我的独立性的表象, 与关于物的独立性的表象是可以并存的, 但二者的独立性本身是不可以并存的。

_绝对自我_寻求哲学的拱顶石_赖因霍尔德哲学与费希特知识学第一原理

_绝对自我_寻求哲学的拱顶石_赖因霍尔德哲学与费希特知识学第一原理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专栏)绝对自我 :寻求哲学的拱顶石赖因霍尔德哲学与费希特知识学第一原理陈一鸣/文提!要:康德哲学因其 自在之物 的赘疣及将认知、情感、欲求诸先验机能 单纯并列 的致思格局,引发了其后的康德主义者们重新塑造 先验唯心主义 体系,以使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种种努力。

赖因霍尔德关于哲学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应置根于一个单一、绝对无条件的原理的思想,被包括费希特在内的哲学家们广为接受,但其作为第一原理推出的 意识命题 却因着对主体及其能动性的漠视而未能经受住他自己所提出的第一原理标准的检视。

基于独断论思维的怀疑论者针对康德哲学因自在之物 引发的内在学理上的扞格向先验唯心主义发起严峻挑战,这亦促使费希特思索建构一个将主体性原则贯彻到底的新的学思体系。

费希特通过对人的 自我意识 所做的独立而深彻的思考,为其知识学体系寻获了坚实的立足点 绝对自我 。

作为绝对自发、自我圆足的原初存在, 绝对自我 集主体的能动性与客体的受动性于一身,具备一种自我眷顾、自作贞认的本质。

知识学通过 绝对自我 将康德哲学倚重主体的精神性状推向极致,彻底放逐了 自在之物 ,亦有力回应了怀疑论者的诘难。

关键词:自我;绝对自我;主体;第一原理;费希特;知识学;自在之物中图分类号:B516 33!!!!!!文献标识码:A发动了 哥白尼式的革命 的康德哲学落下了 自在之物 (th i n gs i n the m selves)∀的话柄,作为知性不可逾越之界限的 自在之物 却为认知理性所拟设,这在其后的康德主义者们眼里构成了康德哲学内在学理上的扞格。

并且,康德哲学将人所具有的认知、情感、欲求诸能力 单纯并列 的致思格局,在康德主义者们看来亦需要做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体系化重塑,以使由康德自身开创的 先验唯心主∀因本论文所依据外文文献主要为英文文献,故除少数核心范畴给出相应的德文名称外,一般情况下各主要范畴只提供英文名称。

义 (Transcenden tal Idealis m)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W issenschaft)。

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包括

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包括

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包括
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知识的源泉:费希特认为,知识的源泉可以从外部世界获取,也可以通过自身主动思维产生。

外部世界是通过感官来观察和感受,通过外部经验获得知识;而自身主动思维是通过自我反思和内省来产生知识。

2. 知识的分类:费希特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通过感官来观察和感受外部世界,通过感官数据得到的知识;而理性知识是通过自身主动思维和逻辑推理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3. 知识的生成:费希特认为,知识的生成是通过主动思维的过程来实现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觉-概念-推理"三个阶段的知识生成过程。

知觉是通过感官获取数据,形成感性知识;概念是通过将感觉中的共性联系起来,形成理性知识的基本单位;推理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从概念中形成更高级的判断和推理。

4. 知识的认识过程:费希特认为,知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从感性知识开始,随着主动思维的发展和概念的形成,逐渐进入到理性知识的阶段。

同时,在理性知识的基础上,又可以通过反思和批判重新审视和改进原有的知识,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5. 知识的真理性:费希特认为,知识的真理性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来实现的。

他提出了判断的三个标准:逻辑一致性、经验事实和证明的必然性。

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判断才能被认为是真理性的知识。

费希特 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 pdf

费希特 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 pdf

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主要基于他对康德哲学的改造。

费希特将康德的认识论扩展到涵盖实践、道德和历史的全部领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费希特提出“自我”就是“自由”,即一种纯粹的“活动”。

他认为,虽然一切知识都只能是经验知识,但一切经验客体及其知识都是由自我能动地创造出来的。

这一创造的秘密是费希特“知识学”的任务。

此外,费希特将“知识学”的基本原理规定为三条:正题、反题和合题。

正题是自我设定自身,这是一切哲学的核心和实质,是一条绝对无条件的原理;反题是自我设定非我与自己对立,这种观点不仅是一条认识原理,而且是一条实践原理;合题是自我在自我之中对设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在此基础上,费希特进一步提出了道德学理论。

他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自由,而自由的本质在于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对立。

同时,费希特强调道德和自由的统一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道德和自由的高度统一。

总的来说,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强调主观能动性、自我设定和自由意志等元素在道德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生平简介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生平简介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生平简介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德国作家、哲学家、爱国主义者,古典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寻求对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唯心主义思想的统一;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试图唤醒德意志人民要求国家统一。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费希特简介简略而又完整地概括了费希特这位哲学大师完美的一生,费希特早年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他是德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作为一名哲学家费希特一生中继承又发展了康德的唯心主义思想,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也试图唤醒德意志人民,他一直都在坚信国家会统一。

费希特简介中曾经提及费希特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他的父亲是一名手工商人,他从小家境比较富裕,1774年的时候进入了博尔塔贵族学校读书,后来又考入了德国大名鼎鼎的耶拿大学,直到1781年,他在莱比锡大学修读神学,接触了很多先进的哲学思想。

费希特简介还曾经提及到费希特和康德两人的关系,因为费希特在1790年的时候认识了德国一位著名诗人的侄女儿,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后来费希特又在他妻子的引荐下拜见康德,康德曾经给费希特写过一篇宗教文章,费希特由此和康德的关系变得紧密起来,而且晚年的时候康德还曾经赞助过费希特的哲学论文发表。

后来费希特又到回到了耶拿大学担任终身哲学教授,他主持康德哲学讲座,一生都在创新和发展康德的哲学体系,之后费希特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这种非常重要的哲学理论篇章。

1806年的时候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还担负起宣扬爱国主义口号的任务。

1813年柏林保卫战爆发,费希特和他的妻子为了照顾病人不幸感染了一种非常严重的流感,3个月后就死亡了。

费希特哲学一直以来费希特哲学都是近代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因为费希特作为德国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给德国后来的很多领域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费希特哲学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费希特对美学的理解,一个是费希特对于康德思想的研究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希特的最高统一性和绝对确定性的自我理论的构成
董金泉李林涛(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要:根源明晰的费希特哲学。

哲学一直是对知识的热爱,哲学要想成为自明的科学,就必须有一个自明的基础和前提,有个体系,成为知识学。

关键字:自我绝对中图分类号:B51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14—01费希特--------为自由而斗争的一生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mCottliedFichte。

1762----1814)。

费希特在《全部哲学的基础》的前言中说:“我一直相信,而且现在仍然相信,我已发现了哲学上升为一门明白无误的科学所必经的道路。

”费希特的科学为体。

哲学为本的知识论,建立在体系上统一,根源上明晰的原则之上的,这样就克服了康德哲学产生并无法解决的两个问题。

用第一原理的事实行动,并自身演化推导的整个世界,而且自始至终这个哲学的基础贯穿这个哲学,这就是道德原则上的自我理论,这样就克服了康德产生的没有解决知性范畴与经验材料之间的关系的缺陷和知识对象起源的解释的问题。

要了解费希特哲学,首要的是要了解他的自我。

自我的每个定义都不同,相对而言,杨文极的自我定义比较完全,“自我是唯一的,最高的是在,它不依赖于任何东西。

它的本质就是自己产生自己,确立自己,自己赋予自己与精神存在,肯定自己的活动,自己从自己出发,它是自己的原因。

1”从自
我出发,能动性地设定自我以及反设与自我对立的非我,并在与非我的对立中摆脱非我的限制复归于自我。

把康德哲学中处于彼岸世界,不能认识的物自体以及由先天性所确证的知性范畴通过自我进行了设定并构造了出来,这样就克服了康德认为的感性材料来源于物自体的独断论。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第一部分,第一句话:“我们必须找出人类一切知识的绝对第一的、无条件的原理。

如果它真是绝对第一原理,它就是不可证明的,或者说是不可规定的。

”费希特把这一切都由它产生,也是一切意识之基础的抽象叫做事实行动,这就是所有思维的根源、内核。

当所有思维作为原因成为上一事件的结果时,这个事实行动就是所有结果思维的原因。

有了纯粹的抽去了所有的纯粹思维,下面就是要用严密的思维体系论证他的存在不可否认的、绝对确定的。

本原行动的第一条:绝对无条件原理证明绝对无条件的原理,费希特用了A=A这个数学式。

这个不可否认的论证不仅证明了自我本身就等于自我,而且A必然是A,因为必然是,这样也就证明了A首先是存在的,一切意识经验事实的理由根据就在于,在自我中的一切设定之前,自我本身就先已设定了,绝对主体的自我就是A,因为如果不存在就不可能有A是的这个前提。

“自1《德国古典哲学教程》;杨文极;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2页我自己就直截了当的设定他自己的存在”2,所以就证明了自我是存在的,“这里可以展示某种东西,一切范畴本身都是从
它推导出来的,这个东西就是自我、绝对主体。

而且实在性也归属自我范围之内。

”3,并且是事实本原出发的物质和意识统一的自我。

通过抽象的数学公式论证了纯粹的理性根源,并为之找到了物质世界的有形外衣,这样自我就成为了精神实体。

第二条原理:内容上有条件原理如果设定一个-A,就必定已设定了A。

设定一个东西。

同时也设定了这个东西的反义物(对立面)。

“通过这种绝对的行动,而且完全通过它,于是被对设的东西,作为一种反义物(作为单纯的对立面的一般)就被设定起来;反义物是通过自我直接了当的设定起来的。

4”如果设定一个-A,就必定已设定了A,也是费希特说的直接了当的被设定的A等于被反思的A。

当对立的两个事物属于我们可以确定的对立的事物时,内容上自我设定非我,如黑的不是白的,限制是不自由的,其实这只是费希特抽象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形式,费希特说这种对设是一种行动,这似乎不仅仅言语了这个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想表达的是德国资产阶级面对这种对立的形式时应该去行动。

因此鼓励了当时软弱性的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应该去斗争,并且最终到达设定的A,即本原、自由。

第三条原理:自我在自我之中对设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为了在第一条原理和第二条原理上架起桥梁并缝合两者之间的裂缝,费希特将这个纯粹的自我和自我产生的对立面又回归了更高的
自我之中,并且不单单是回归,而且这个更高的自我与相应的非我,又共同回归于更上一级的自我之中,过程的不断变化、更新,产生了新的自我、非我和更高的自我,这个最高的、终极的自我就是绝对自我。

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内容是有条件的两者共同形成第三条基本原理,用更高的纯理性解决绝对命令中的矛盾,这样不仅保证了普遍的自我意识的统一,也保证了体系上的统一。

经过自由为隐形目的的理性化而成的本原行动,通过自我与非我,自我自身分化了的自我与非我的矛盾统一。

而给自由加上了经验的形式,共同形成了有思想、有行动的实践。

参考文献: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费希特
《德国古典哲学教程》,杨文极,人民大学出版社2《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费希特第14页3《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费希特第15页4《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费希特第1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