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和主要题型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2篇)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2)纯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分子和离子(1)分子的概念: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物质微粒(2)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3)化学式:表示化合物中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的标记方法(4)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的区别3.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发现历程:道尔顿原子论、汤姆逊电子模型、卢瑟福核模型、玻尔轨道模型(2)原子结构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3)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相似性和周期性排列4.九大重要元素钡、铅、锌、铝、铁、硫、磷、碳、氢第二章:物质的固态与液态1.固体的特点和性质(1)固体的特点:定形、可压缩性、热胀冷缩性(2)固体的性质:硬度、脆性、导电性、热导性2.固体的结构(1)晶体:有规则的结晶体积和形状的固体(2)非晶体:任意形状的固态物质3.固体的变形与变化(1)固体的变形:弹性变形、塑性变形(2)固体的变化:熔化、凝固4.液体的特点和性质(1)液体的特点:无定形、不可压缩性、流动性、表面张力(2)液体的性质:沸点、晶体溶解度第三章:物质的气态1.气体的特点和性质(1)气体的特点:无定形、可压缩性、弹性、流动性(2)气体的性质:压强、温度、体积、摩尔2.气体压强与密度(1)气体的压强:气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2)气体的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气体质量的大小3.气体的温度与体积(1)气体的温度: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程度(2)气体的体积:气体占据的空间大小4.压强、温度和固定物质量的关系(1)洛斯卡莱定律:在恒定物质量下,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成反比(2)查理定律:在恒定物质量下,压强不变时,气体体积与温度成正比(3)绝对温标:开氏温标第四章:酸、碱和中和反应1.酸的概念和特点(1)酸的定义:能够给水溶液带来H+离子的物质(2)酸的特点:有酸味、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与碱发生中和反应2.酸性物质和酸性溶液(1)酸性物质:含有酸性离子或可以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2)酸性溶液的判断:试纸法、指示剂法3.碱的概念和特点(1)碱的定义:能够给水溶液带来OH-离子的物质(2)碱的特点:有碱味、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与酸发生中和反应4.酸碱强度和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强度:酸和碱对水溶液中产生氢氧离子和氢离子的能力(2)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第五章:金属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1.金属的性质和分类(1)金属的性质:电性、热性、延展性、可塑性、光泽(2)金属的分类:常规金属和稀有金属2.金属的提取和应用(1)金属的提取方法:火法和湿法(2)金属的应用:金属材料、金属制品、金属合金3.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和应用(1)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燃烧性质(2)非金属的应用: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应用4.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1)金属与酸的反应:产生盐和氢气(2)金属与氧的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第六章:常见气体制取和性质1.氢气的制取和性质(1)氢气的制取:金属和酸的反应、金属和水的反应、电解水(2)氢气的性质:燃烧性、可燃性2.氧气的制取和性质(1)氧气的制取:分水、分解金属氧化物、电解水(2)氧气的性质:燃烧性、激活性3.氮气的制取和性质(1)氮气的制取:空气的分离、非金属和酸的反应(2)氮气的性质:不可燃、稳定性4.一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1)一氧化碳的制取:不完全燃烧、柴油机废气、甲醇加热分解(2)一氧化碳的性质:有毒、无色、无味第七章:物质的自然界循环1.水的循环(1)水的来源和去向:大气水、地下水、表面水(2)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2.碳的循环(1)碳的来源和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化石能源的燃烧(2)碳的循环过程:生物碳循环、矿物碳循环、燃烧碳循环3.氧的循环(1)氧的来源和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2)氧的循环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动物呼吸作用4.氮的循环(1)氮的来源和作用:空气中的氮气、化学工业(2)氮的循环过程:氮的固氮作用、植物吸收氮的过程以上是初三化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学习有帮助!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二)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重要的学科。
化学九年级上3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3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了三个单元的知识点,分别是“物质的分子构造与性质”、“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化学反应与能量”。
下面将按照这三个单元依次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子构造与性质1. 原子与分子: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最小的粒子是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分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而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
2. 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稳定结构,其中最常见的是共价键,即两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来互相结合。
3.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分子内部原子的种类、数量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比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力的强度以及分子的极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物质的性质,如沸点、溶解性等。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指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常见的元素有氧、氢、碳等。
元素通过原子的质子数来区分,每一个不同的质子数对应一个元素。
2. 元素符号:为了便于书写、表示和记忆,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元素符号,由元素英文名或拉丁名的第一个或几个字母组成,比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纯物质,比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与组成化合物的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有关。
三、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反应: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包括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改变。
化学反应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反应物在左边,产物在右边,中间用箭头相连。
2.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不同类型的反应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反应条件。
3.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吸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吸收能量,如融化、蒸发等;放热反应则是指反应过程释放能量,如燃烧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和主要题型
九年级化学上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和主要题型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中,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指的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等。
而化学变化指的是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等。
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变化是否生成其他物质来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现象。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而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有联系和区别。
我们可以通过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化学中,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研究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以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
原理: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不支持燃烧和呼吸;氧气含量低,支持燃烧和呼吸。
结论:“两多一少”,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比空气少。
实验结果表明:呼出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燃着的木条在呼出气体中能立即熄灭,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高,氧气含量低。
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这些内容。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1. 原子与分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粒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单质分子或者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
2. 原子和分子的相对质量- 原子和分子的质量可以通过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amu)。
- 相对分子质量是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以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为基准进行比较。
3. 原子核和电子层-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内,而体积非常小。
- 电子层围绕在原子核外,电子是带负电荷的,数量与质子相等,使整个原子呈现电中性。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与电子1.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组成、构型或是性质的变化。
2. 反应类型- 碱金属与水反应:碱金属与水反应会产生氢气和碱水溶液。
- 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盐和氢气。
-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会产生盐和水。
- 钙与氧气反应:钙与氧气反应会产生氧化钙。
- 烧火:烧火是燃烧反应,燃料与氧气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 电子的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的转移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得到电子。
- 氧化剂是指能接受电子并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还原剂则是指能够给予电子并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第三单元:周期表与元素性质1. 伦齐定律- 多数情况下,元素的性质是周期性的。
伦齐定律是指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 元素周期表中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
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基础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计算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变化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2. 化学计量单位常用的化学计量单位有摩尔、质量分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反映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和化学反应式。
第二单元:化学元素和周期表1.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学元素是指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由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组成的一类物质。
2. 周期表周期表是元素按照电子层排列的表格。
元素在周期表中按照原子序数排列,一串横向排列的元素被称作一个周期。
第三单元: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三态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不同态的物质其分子之间的间距、相互作用力不同。
2. 物质的性质相同态的物质,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其比热和熔点都越高。
第四单元:离子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特点1. 离子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离子化合物是由带电荷的离子组成的晶体。
2.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溶液可以导电,在水溶液中离子化合物会分解,生成带电荷的离子,遇到酸可以产生中和反应,遇到碱可以产生沉淀。
第五单元:共价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特点1. 共价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共价化合物是由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的。
2. 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特点共价化合物大多数是液体、气体,共价化合物稳定性高。
第六单元:金属材料的性质与应用1. 金属的性质金属的性质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塑性等。
2. 金属材料的应用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航天业等各个领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初三化学(上册前三单元)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大全〔根底篇〕班级::〔把记忆落到实处是学好化学的绝招之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响。
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2. 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药品的取用使用化学药品要做到哪“三不〞?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做到哪“三不〞?1. 固体药品的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____________。
“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颗粒可用_______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竖〞2. 液体药品取用(1)少量液体可用__________取用,向指定仪器中滴入时,应在仪器的____方______滴入。
注意:胶头滴管不能_______放,用完后应立即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内。
〔2〕从细口瓶倒取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____放在桌上,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________,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使瓶口_____在试管口或仪器口。
3. 取用一定量的药品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一般用_____。
使用时,应使量筒放平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__________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
俯视、仰视都会有误差。
三、物质的加热1. 热源——加热工具:最常用________,有时需要喷灯进行高温加热。
酒精灯火焰分____、_____、_____三局部,外焰温度最___,焰心温度最___,因此,加热时应把需加热物质放在______局部。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初三化学的前三个单元主要包括了物质的分类、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等内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 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每种元素都有独特的原子序数。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按一定比例化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3. 混合物的分类混合物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和组成进行分类,如气体混合物、液体混合物和固体混合物。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不改变其组成和化学性质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只改变其外貌或状态的变化,如溶解、沉淀等。
化学变化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的变化,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包括分子式、离子式和结构式等。
分子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合物中每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如H2O表示水分子。
离子式是用离子符号表示化合物中每种离子的原子或离子数目,如NaCl表示氯化钠。
结构式是用化学键和原子间的相对位置表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如CH4表示甲烷。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反应物在箭头的左侧,产物在箭头的右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前三单元知识总结复习提纲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
联系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二、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发生装置: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步骤: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应当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在气泡连续均匀放出之前,导气管管口不应伸入到集气瓶口。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前三单元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前三单元
九年级化学课程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其中前三单元的内容尤
为重要,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前三
单元的必背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理解后续化学知识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
规律的科学。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包括混合物和
纯净物,以及纯净物中的单质和化合物。
此外,我们还需要掌握物质
的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和离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是表示
物质组成的符号,而化学方程式则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
我们需要
掌握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包括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以及如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平衡化学方程式。
第三单元则涉及到了化学计量学,这是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键。
我们学习了摩尔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摩尔质量、摩尔浓度等概
念来进行化学计算。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气体定律,如波义耳定律、
查理定律和理想气体定律,这些定律帮助我们理解气体在不同条件下
的行为。
除了上述知识点,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如溶液
的配制、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等。
这些实验技能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化
学知识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九年级化学前三单元的知识点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石。
通过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为更高级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前三单元知识点总结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物质的颜色、形状、气味等进行描述。
2.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物质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至少两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的。
- 元素: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包括生成新的物质和旧的物质的消失。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原子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 原子序数:元素中原子的核中质子的个数,在元素周期表上表示为元素的上方。
- 原子量:元素中一个原子质量的大小。
2.离子和离子键- 离子:带电粒子,由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
- 离子键:离子之间的化学键。
3.分子和共价键- 分子:由至少两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构成的。
- 共价键:原子彼此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键。
第三章酸、碱、盐1.酸和碱的定义- 酸:指能在溶液中产生H+离子的物质。
- 碱:指能在溶液中产生OH-离子的物质。
2.酸碱指示剂和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指示剂:能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变化颜色的物质。
-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盐的化学命名- 酸的盐:由酸中的氢离子被金属离子取代而生成。
- 碱的盐:由碱中的阳离子被金属离子取代而生成。
第四章氧气和二氧化碳1.氧气的性质和配制方法-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能助燃和使物质燃烧更旺。
- 氧气的配制方法:通过加热过氧化氢或者加热含有高浓度氧的氢氧化钠溶液。
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配制方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不能助燃和使火势更旺。
- 二氧化碳的配制方法:通过用稀盐酸处理大理石或通入酵母发酵产生。
3.碳酸盐的性质和鉴别方法- 碳酸盐的性质:碳酸盐和酸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水。
九年级上册化学各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转化的过程,如化学方程式所示。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组成本章介绍了物质常见的组成形式。
空气是地球大气层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液态物质,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水的分子式为H2O。
盐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由氯化氢和水组成。
第三章: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本章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具有导电、延展和磁性等性质,广泛用于建筑、制造和冶金等领域。
石蜡是一种固体物质,用作蜡烛和防水剂。
草酸是一种有机酸,在实验室中常用于清洗实验仪器。
第四章:常见化学反应本章介绍了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盐和水。
氧化还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涉及到物质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例如,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通常涉及到电子的转移。
第五章:离子反应与溶液本章主要介绍了离子反应和溶液的性质。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来计算,溶解度是在特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根据溶质的溶解性,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第六章: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净化本章介绍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净化方法。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够维持呼吸和燃烧。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存在于空气中并参与光合作用。
氯气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第七章:金属与非金属本章主要介绍了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金属具有导电、延展和可塑性等特性,常用于电线、建筑、制造等领域。
非金属多为脆性物质,如碳、氮和氧等。
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通常会产生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九年级上册化学前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前三章知识点(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二、物质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等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1.联系: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
2.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3.转化:变化+“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 性质三、蜡烛燃烧的探究1. 实验探究的步骤可以分为A、提出科学问题;B、进行假想和猜测;C、制定合理的计划;D、进行实验;E、收集证据;F、解释与结论;G、反思与评价;H、表达与交流。
2.蜡烛燃烧实验点燃观察三阶段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不出现生成物名称 实验结论 实验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硬度、切一块放入水中等等白色固体、圆柱形、浮于水面。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密度:小于水;硬度:小。
实验中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火焰。
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于火焰中,观察火柴变化。
火焰分为三层:内层最暗,第二层最明亮;火柴越靠近火焰的外侧,变黑程度越大。
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用于加热) 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或干冷玻璃片,观察现象。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知识点归纳(1至7单元)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N2:78%、O2:21% 、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4P2O5;结论:O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知室温便打开弹簧夹。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燃烧的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与热学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形状、密度、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化学性质:燃烧性、与酸碱反应等2. 热学基础知识:-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 物体的温度计量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第二章:空气与氧气1. 空气的组成:- 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比例- 氮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含量2. 氧气的制备方法:- 水的电解:制备纯净的氢气和氧气- 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汞分解产生氧气- 植物光合作用: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第三章:常见金属1. 金属的性质:- 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的电子自由移动- 可塑性和延展性:金属的形状可改变而不破裂- 铁、铜和铝的用途和特点2. 金属的反应:- 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第四章:非金属与金属离子1.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不良导电性和导热性- 卤素、氧等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形成盐类2. 金属离子:- 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概念- 金属离子的电荷数:单原子离子和多原子离子第五章:离子与化学式1. 离子的表示法:- 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记电荷数- 非金属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记电荷数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离子化合物:阳离子写在前面,阴离子写在后面- 氧化物和酸化物的表示方法第六章:溶液与浓度1. 溶液的特点:- 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 浓度的表示方法:- 质量浓度:质量溶质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浓度的单位:克/升、摩尔/升等第七章:常见的酸碱与盐1. 酸和碱的性质:- 酸的味道、酸性指示剂和酸性溶液的特点- 碱的味道、碱性指示剂和碱性溶液的特点2. 盐的性质和制备:-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的颜色特点第八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符号和化学式- 反应物和生成物2.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第九章:化学能1. 化学能的概念:- 化学能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2. 化学能的利用:- 燃烧反应:火焰的产生、燃料的利用- 电池和电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以上是九年级上册化学每章的知识点概括,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前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前三章知识点回顾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九年级涉及到了化学的前三章知识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三章的重要内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
在物质的组成方面,我们了解到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性质,宏观性质是通过我们的感观来判断的,比如颜色、形状等,而微观性质则是从分子、原子层面来看的,比如熔点、沸点等。
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我们学习了金属性质和非金属性质,金属性质包括有光泽、导电、导热等特征,而非金属性质则与之相反。
我们还了解了常见的酸、碱和盐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此外,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本质仍然不变,如物质的相变;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经历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我们还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
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
我们学习了过滤、蒸发、结晶、浸提、蒸馏等常用的分离方法,并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过滤是通过一个能够让溶剂通过而固体不能通过的过滤膜来分离混合物的。
蒸发是将混合物加热,使其中的液体变为气体,从而分离出固体。
结晶是通过溶解物质和溶剂的相容性差异,使溶质重新结晶从而分离出来。
浸提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使溶质从一个溶液中迁移到另一个溶液中。
蒸馏是通过液体沸点的不同,使其分离出来。
除了以上几个知识点,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常见单位和测量,如质量、密度、体积等。
我们还了解了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配平方法。
化学九上知识点1~3单元总结
化学九上知识点1~3单元总结化学九上知识点(人教版)1 - 3单元总结。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玻璃破碎、汽油挥发等。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举例: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腐烂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3.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举例: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4.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 举例: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可通过蜡烛浮于水面得出),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可通过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外焰部分最先变黑得出),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 燃烧产物有水(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熄灭蜡烛时:有白烟产生,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可被点燃。
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方法:- 收集两瓶呼出气体(排水法)和两瓶空气。
- 比较氧气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在空气中木条燃烧时间更长,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 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向呼出气体和空气中分别滴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更明显,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
九年级化学上册前三章知识点总结和主要题型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一一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一一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那么是化学变化,无那么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根底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根底.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焰、焰心〕.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一一在火焰上方罩冷而枯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i 〔白色〕+ 5H2 == CuS〔h・5比0 〔蓝色〕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②木条处于外焰的局部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③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3〕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1、原理:A、二氧化碳一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应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琰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实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实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 证实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f反响容器工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卅埸等L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简〔量液体体积〕仪彳别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镶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图〕、卅烟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外表皿、广口瓶、细口瓶等注〔: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响器. 考前须知: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作物质燃烧反响时,假设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广口瓶〔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响容器注入液体,假设用来制取气体,那么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预防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别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响容器中滴加液体,可限制液体的用量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考前须知:① 搅拌不要碰撵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那么1、“三不准〞原那么:不尝、不闻、不接触.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2,用量原那么: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一一液体取『2nd,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工具:块状的用镶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1、取用块状固体用镶子.〔一横二放三慢竖〕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镶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步滕: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镶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工具一一量筒和滴管.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步骤: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预防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预防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预防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正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6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简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步骤:选、慢注、滴加考前须知: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③假设仰视那么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那么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考点五、仪器的装配: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1、连接方法〔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谪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考点六、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形成一段水柱.七、仪器的洗涤:如:仪器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说明已洗涤干净了.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1、装置因〔见书P27〕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翻开弹簧夹〕烧杯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原理:表达式:磷〔P〕+氧气〔&〕―立想一>五氧化二磷〔PQ〕化学方程式:4P + 502 =E=2P@5,考前须知: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那么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翻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那么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那么测量结果偏大〕.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缺乏;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翻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二、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空气成分口诙:氮七八靠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三、物质的分类:纯洁物和混合物〔考点三〕1、纯洁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洁〞是相对的,绝对纯洁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洁物.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响,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注意:划分纯洁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洁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四、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资源〔考点四〕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应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二氧化硫〔SOz〕〕和烟尘.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乳化氮引起〕.4、预防空气污染的举措:增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课题2氧气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L 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算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响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文字表达式:碳〔O +氧气〔.2〕二粤二氧化碳〔C02〕化学方程式C + 8兽三co?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的算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02〕二氧化硫〔SO.〕化学方程式S + 02 so2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预防污染空气〕.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占燃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0.—>五氧化二磷〔PA〕化学方程式:4P + 50, == 2P20S注意:五氧化二磷〔PA〕是固体,不是气体〔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响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0D型^氧化镁〔血0〕/ 、点燃化学方程式:2Mg + 02 ==2MgO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02〕一=四氧化三铁〔Fe.〕占燃化学方程式:3Fe + 202 Pe:iOi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预防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响一一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总结: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响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响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响.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 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乳气反响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考点三、反响类型:①:化合反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可表示为:A+B+……- E 〔简称“多合一〞〕②:分解反响:由一种反响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响.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③:氧化反响: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响.有氧气参加的反响一定属于氧化反响.氧化反响不一定是化合反响〔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响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考点一、工业制法〔别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一一物理变化〔蒸信〕〔1〕具体过程沸点低〔—196C〕,先蒸发出来降温加压沸点较高〔一183©〕装入天蓝色钢瓶中〔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药品:过氧化氢〔HG〕和二氧化镒〔黑色粉末MnO.〕B实验原理:表达式:过算化氢〔HG〕'岭水〔压0〕+氧气〔Ch〕 A化学方程式:2H◎ 二2HQ+ 02 t 司• • .一注:MnOz在该反响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C、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响,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考前须知: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预防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翻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参加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限制反响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镒〕、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2、用高镒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A、药品:、高镒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镒〔黑色粉末〕B、原理: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镭〕:表达式:氯酸钾〔KC10J Mn$氮化钾〔KC1〕+氧气〔02〕方程式:2KC10;. Mn02 2KC^+ 30> t注意:MnO?在该反响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②加热高镒酸钾:A表达式:高镒酸钾〔KMnOJ ----- ►钛酸钾〔AMnOi〕 +二氧化辕〔Mn02〕 +氧气〔0?〕方程式:2KMnO, △ K MnO, + MnO2 + 021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L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J* \ \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m 靖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假设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实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咯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响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⑥收集气体:a、假设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预防气体逸出〕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空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⑧再停止加热E、易错事项: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预防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c〕.用高锚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预防高镭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预防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F、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G、检验、验满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算气;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假设木条复燃,证实已满.考点三、催化剂:1、概念:在化学反响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响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响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响速率〕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响的进行②催化剂不是反响物、又不是生成物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响,并不是所有反响的催化剂④某一反响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3、二氧化锌在一些反响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锚.〔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第,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镒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考点四、分解反响: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响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响2,特点:一变多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1、水的组成:〔考点一〕〔1〕电解水的实验:A.参加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一一增强水的导电性B.化学反响:化学方程式:2H2 通电2H2 t + 02 tC.检脸:.2-一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一一木条复燃比一一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 -----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C时密度最大,为lg/cnf化学性质:通电分解文字表达式:水〔乩0〕,吗氢气〔HJ +氧气〔0D通电化学方程式:2HQ = 2H" +.21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证实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假设肥皂泡上升,那么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氧气〔Ch〕点入水〔山0〕化学方程式:2H?+ 0,== 2H2. 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考点二、物质的分类1、概念: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例:水、高镒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洁物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洁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洁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假设只含一种元素的纯洁物就属于单质;假设含有几种元素的纯洁物就属于化合物1. “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A.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B.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2.以下实验根本操作正确是3.奥运会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H..以下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气体B.可以燃烧C.沸点为-42. 1℃,易液化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4.以下有关化学观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吃鱼后,鱼肉中的钙元素可能会留在人体骨骼B.外星球上甲烷分子与地球上甲烷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C.冰中的水分子被冻住了,分子不再运动D.剪断铜导线时,铜原子可能被剪成两半5.被媒体爆光的“奶粉事件〞中,造假分子向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氟胺,三聚篆胺形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分子式CNJk以下有关它的说确的是A.三聚冢胺是由16个原子构成B.三聚冢胺是一种氧化物C.三聚冢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6D.三聚冢胺中碳、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 : 2 : 26.以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氢、氧两种元素的相关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氢的原子序数为1B.氧的核质子数是8C.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D.氢元素与氧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7.在通过化学的学习之后,我们知道了许多健康知识.比方下面四种做法有益与人体健康的是〔〕A.健康人应多吸氧B.长期饮用硬水补钙C.食用加碘盐D.吸烟提神8.①酸雨②土壤中含汞等重金属③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增加,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中由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是〔〕A. ©©③B. ®®C.②③D. ®®9.最近日本推出了一种廉价环保的新能源一一甲跳,它完全燃烧时发生如下反响:点燃X+3O> 2Ca+3HQ,那么X〔甲醛〕的化学式是A. C3HQ2 C. GHQ D. CHiO10.化学用语是学习和交流化学知识的通用语言,以下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最多的是〔〕A. FeB. HC. SOFD. 2H打1以下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白玉为床金做马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淡妆浓抹总相益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3.以下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A.漏斗B.烧杯C.量筒D.试管4、“神州六号〞太空舱利用NiFeO将航天员呼出的C0?转化为6,而NiFe?.」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化,在该过程中NiFe.是〔〕A.反响物B.生成物C.催化剂D.消毒剂5、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5/9,且极难溶于水,在空气中不易变质.那么收集该气体所用的方法是: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A .①或② B.①或③ C.②或③ D. 均可6.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量的氧气会转变成臭氧,这个变化可表示为氧气一“臭氧.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这是分嵌应B.这是物理变化C.这是化学变化D.这是化合反响7.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A.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B.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C.分别参加适量澄清石灰水D.分别参加蒸镭水8.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认为以下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A.洗菜、洗衣、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B.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使其软化C.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D.增强工业废水的排放监控,坚持达标排放9.原子核是〔〕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10.我国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的“嫦娥一号〞将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月球上蕴藏着丰富的钛、铁、铀、牡、稀土、镁、磷、硅、钠、钾、镇、辂、镒等矿产,这里的钛、铁、铀……指的是〔〕A.原子B.单质C.分子D.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广口瓶(内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直立)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步骤: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
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
要领:悬、垂。
见前6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选、慢注、滴加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考点五、仪器的装配: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1、连接方法(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考点六、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 、连接装置; B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 、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 、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七、仪器的洗涤: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二、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点燃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考点五)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课题2 氧气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 ,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 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 化学方程式 C + O 2 CO 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