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六·三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89~9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韦恩图产生的必要性。
2.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
3.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探究的活动,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用集合图(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用集合图(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白板、学生名单
[教学过程]
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
一、回顾旧知,唤醒经验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还记得吗?(出示花大雁图)
这是我们在一年级上册智慧广场学习的内容:从前面数,花大雁排在第6;从后面数,花大雁排在第3。这一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
师:你还记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吗?(画一画、算一算)。我们是这样解决的(展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的PPT)。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排队问题,我们发现了花大雁被数了两次,前面有它,后面也有它,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所以我们才要6+3再减1。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新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四年级一班有10人参加小记者活动,9人参加小交警活动。(课件演示,提出问题)师:四年级一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10+9=19人
师:一定是19人吗?为什么?(可能有的同学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师:这是四年级一班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名单。
三、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1. 动手操作,思维碰撞
师:同学们看一看,有重复的吗?哪些同学重复了?(4名)
师:你是怎么找到的?
师:对啊,名单次序有些乱,找起来很费劲儿!那能不能将名单整理一下,让大家一能看清参加小记者和小交警的名单、又能清晰地看到两项活动都参加的名单呢?
师: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老师把名单贴在了白板上,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将名单整理一下,看哪个小组整理得更清晰、更明白!
合作要求:
1、小组合作,齐心协力
2、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方法对名单进行整理,看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更清晰、更明白。
2. 展示交流,分享成果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成果?(表扬第一个展示小组勇敢和分享的好品质)
学生展示(先展示不完美的),哪是参加小记者的10人?哪是参加小交警的9人?哪是两项活动都参加的?
师:谁有更好的方法或者建议?(生交流想法)
师:我们可以把线画的更漂亮一些。(课件动态演示:由不规则变规则的过程。)
师:从这个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我想聘请一位小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图中各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试试?(两个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老师操作PPT展示学生指的部分)
师:你知道这种图的名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 史料介绍,加深认识(课件出示史料介绍)
4.数形结合,感知模型
师:我们还可以把韦恩图变得更简洁一点,那么根据图示,你能列式计算出四一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实践活动吗?你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的发现是李明、王强、赵刚、张小帅这四位同学被数了两次,小记者有他们,小交警也有他们,但李明、王强、赵刚、张小帅都只有一个人,重复了,所以我们要10加9再减4。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叠问题。
5. 变式拓展,构建模型
师:重叠问题的奥妙远不止这些,三年级一班如果选5人参加小记者,选6人参加小交警活动,那么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呢?同桌交流.
生:同桌交流,可能有11人,10人,9人……
师挑选不同想法,梳理总结。(课件演示:0人重复到5人重复)师:在解决前面的问题时,我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总结计算方法:从两部分的和中减去重复的部分。(板书:两部分的和—重叠部分=总人数)
四、实践应用,深化模型
生活中还有很多重叠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1.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
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2.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跳舞的有14人,合唱的有30人,参加这两项演出的一共有35人。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五、梳理总结,拓展升华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
师:我们一起来回看我们的学习过程,首先温习一年级学的简单的重叠问题,唤醒同学们的学习经验;然后研究参加实践活动问题,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经历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初步感知重叠问题的模型;接下来研究三年级学生参加活动问题,在经历重复1人、2人、3、4、5人的过程中,建构起重叠问题的模型;最后将学到的方法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大家收获满满,希望同学们能用这种探究的方式去解决更多的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学情分析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长于具体形象思维、乐于发言,喜欢跟教师合作;注意力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有待提升。这个年龄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贴近生活的话题,但是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