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进化论思想渊源探究
浅析章太炎的进化人性论
浅析章太炎的进化人性论作者简介:焦唤芝,2012年考取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
摘要:对于人性问题,传统学术一般都从德性的层面加以论述,而章太炎深受西方进化思想影响,主张善恶的俱分进化论。
他认为,人性不能用单纯层面的善恶加以判定,它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兼具社会属性,其具体性质以及发展趋势等都必须从进化的角度加以审视。
关键词:章太炎;人性;善恶;进化传统人性论主张从德性的层面对人性问题加以论述,而章太炎深受西方近代达尔文思想的影响,提出进化的人性论,为人性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人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就其自然性而言,无善无恶;就其社会性而言,善恶兼具。
所以,从人性的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可以看出,善恶还具有进化的属性,并且是两者并进,如影随形。
一、人性的自然属性:无善无恶告子是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对“性”的概念加以界定的人,他认为“生之谓性。
”(《孟子・告子上》)荀子对此作了继承,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性”是人与生俱有的属性,即“天之就也”(《荀子・性恶》),而不需要通过任何后天的所为。
因为人生来就有“好利心”,所以导致争夺、嫉恶、残贼生而辞让、忠信亡,声色耳目之欲、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由此他得出了“人性恶”的结论。
孟子认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因为人天生具有“四端”,因而“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的(《荀子・告子上》),这样孟子就对人性做了天生善的界定。
章太炎反对这种传统的道德先验论,他认为“性”并非是事物固有的,“万物皆无自性”,生与性不具有时间上的同时性,生而后才有性,且由生到性不是无条件的,生必须借助于外力的功用才能为性,这就是所谓“说缘生者”,才能“假设以为性”(《辨性》)。
这样,章太炎在否定“性”的先在性的同时,也否定了善恶的先在性,他说:“性善、性恶之说,皆不如言无善无恶者。
”(《菌说》)章太炎认为,“无善无恶,就内容言”(《菌说》),“内容”实际上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它本身并没有任何道德意义的性质。
论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理论的性质及其形成的背景-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理论的性质及其形成的背景引言:章太炎在世67 个春秋,生活的年代更迭跨越很大。
中国在这大半个世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作为清末民初的学者,先生可以说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救亡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亲眼目睹了政党之间的斗争,国家之间的碰撞,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章太炎文学上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追根溯源离不开他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造诣,同时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也为他文字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契机。
一、章太炎和他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成就概述章太炎,原名叫做章炳麟。
浙江人氏。
是一位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深谙其道,学有所成的大儒。
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
章太炎学说理论非常丰厚,受家庭熏陶,师出朴学。
他的主要作品被整理收录在了《章氏丛书》和《章氏丛书三编》这两本书里,随着后世研究的不断推进,他对于中国语言文字的贡献引起了人们格外的关注和仰望。
汉朝以后,我国学术的鼎盛时期,集中在了近代的三百多年里。
而古音韵的学术盛世又集中到了清代。
作为清朝古文古音的大家和现代文字学的开宗之祖,他的很多著作传承到至今被誉为奠基之作。
他不拘一格,广征博引,在继承训诂学鸿儒段玉裁的音韵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究汉字古音的起源和演变。
气象恢弘,在文字的很多分支研究上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主张,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
大处来分有小学方向的,有经学方向的、还有史学、哲学方向的。
其中《二十三部音准》、《古音娘日二母归泥说》等是他古音研究的代表作。
还有《文始》、《国故论衡》等这些都体现了他在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卓绝才华[1] 。
在这些作品里面,蕴含了诸多对后人有影响力的前瞻理念。
例如当代古代汉语的著名研究学者王力在章太炎通过《诗经》脂部分离队部入声还能用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出了“微部”,创新了自己的韵部学说。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还是上古声系统的构建第一人。
他把原本混杂无章的古音有序的区分成了“五类二十一纽”。
进化:真实抑或迷妄?——重审章太炎对进化论的批判与困境
人性 向善论等维度展开 了细致 而 系统的批 判。然而, 由于真如 哲学体 系内涵的矛盾 .
他 对 进 化 论 的批 评 既充 满洞 见 , 又是 饱 含 紧张 , 充 满 了 自我 瓦 解 的 可能 。
关键词 : 进 化论 : 必然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的 论 : 困境
中图 分 类号 : B2 5 文献 标 志 码 : A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0 4 7 ( 2 0 1 5 ) 0 3 — 0 0 7 3 — 1 0
校一流学科 ( B类 ) 建 设 计 划 上 海 师 范 大学 “ 哲 学” 规 划 项 目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① 参见高瑞泉主编 : 《 中 国近 代 社 会 思 潮 》 。 上海 : 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6年 版 。 ② 参 见 李泽 厚 : 《 中国思想史论》 ( 中) , 合肥 : 安 徽 文 艺 出版 社 1 9 9 9年 版 , 第 7 4 7页 。
进 化论 成 为 了 中国近 现代 众多 思想 家不 可 摆脱 的思 考背 景 ,俨 然成 为现 代 中 国
第 一 大潮 。 ①既 被 冠 以辛亥 革命 理论 旗 手之 名 , 又被 誉为 中国近代 哲学 史上 两 位最 具
思 想深 度 的哲 学家 之一② 的章太 炎却 在 1 9 0 6年 之后严 厉 地批评 进 化论 。 对此 , 学界 已 经 给予 了充分 的关 注 。③然而 , 和 以往 的 研究 不 同 的是 , 本 文从 章 氏独 创 的真 如哲 学
⑧ 只要 以“ 章太炎” 、 “ 进化论” 等为关键词在 中国期刊网上进行 检索 , 就可 以发 现很多相关论文 。章太炎的“ 俱
分进化论 ” 也 是 写 进 中 国哲 学 教 科 书 的 哲 学 常 识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本 文 的 写 作 似 乎 是 多 余 的 。然 而 , 正 如 黑 格 尔
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研究
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研究
章太炎曾提出著名的俱分进化论,认为人类文明之进化,人类为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而为恶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人类享乐的程度和方式日益发达,而受苦的危险和程度也日益严重。
回顾二十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历史,我们不能不说,章氏所言确实为历史事实所验证,人类在享受文明进步的成果时,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已经浮现或将要出现的危险或麻烦。
人类无法摆脱“善恶、苦乐”同时进化的困境,这一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其征兆和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关心人类未来的人们。
正是如此,本文对章太炎的进化伦理思想作了剖析和理解。
第一部分深入挖掘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深受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以及中国古代变易学说的影响。
第二部分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儒家道德的批判、建立革命的道德以及善恶俱分的人性理论。
第三部分在对章太炎进化论伦理思想内容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其进化论伦理思想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后,在对其进化论伦理思想把握的基础上,对其进化论伦理思想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其进化论伦理思想的价值和缺陷。
章太炎进化观的历时性研究
章太炎进化观的历时性研究
张翊轩
【期刊名称】《新疆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1
【摘要】1903—1906年间,章太炎的进化观发生了鲜明的“断裂”,在《訄书》时期,章太炎认同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至《俱分进化论》时期,他提出了善恶苦乐并进的俱分进化观,并把“俱分”进一步推扩为“文明”的定语;到《民报》时期,特别是在《齐物论释》中,批判线性进化观背后的理论根源逐步呈现出来,表达为“齐文野”的思想旨趣及对目的论文明观的深刻反思,对进化概念本身的批判实则是对诸如文明、进步等观念被用以将强权和暴力合理化、合法化、合目的性的危险的格外警惕,这是理解章太炎一以贯之之道的方便法门。
【总页数】14页(P21-33)
【作者】张翊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59.2
【相关文献】
1.论经济法的进化——历时性维度下经济法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2.共时性、历时性时空观于风景园林学设计研究的启示
3.1895-1900年间章太炎之社会进化思想研究
4.进化的两面性:章太炎的进步论批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章太炎魏晋文学思想解析
章太炎魏晋文学思想解析一、章太炎推崇魏晋学术的原因章太炎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并非仅仅朝着“文明〃的方向单向发展,而是存在“进化〃与“退化〃并存的事实。
“上观皇汉,智慧己劣于晚周,比魏晋乃稍复,徒局促于十世以内,以为后必愈前,亦短于视听者也。
〃[2]以此理论来审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章太炎认为魏晋时代是一个大放异彩的时代,可惜由于时间过于短暂和文学研究者有意、无意的扭解,其成就并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因此自己感到忧虑。
“嗟乎,赫赫皇汉,博士黯之,魏晋启明,而唐斩绪。
宋始中兴,未壮以夭。
来者虽贤,众寡有数矣。
不知新圣哲人,持名实以诏士大夫者,将何道也?又不知齐州之学,终一息不复炽邪!〃⑶他感慨世乏知音,只有对魏晋时人向往之至“:诸子幸少异说,而我所发明者,又非汉学专门之业,使魏、晋诸贤尚在,可也对谈。
今与学子言此,虽复踊跃欢喜,然亦未知其异人者何处也。
〃⑷这显示了章太炎对魏晋时期学术,特别是文学的特别推崇和喜爱。
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章太炎又写了《五朝学》《学变》系统地评价了魏晋时期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这种对魏晋文学的崇尚和赞美无疑会对章太炎的思想品格和学术观点产生重要影响。
章太炎之所以推崇魏晋文学,一方面是首肯三曹、建安诸子及两晋文人身逢乱离,感时伤世而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创作风范。
另一方而则在于章氏以为魏晋文士皆真诚直率,是受民歌风气影响的结果。
《国故论衡•辨诗》曰:“《安世房中歌》,作于唐山夫人,而其辞亦尔雅,独《风》有愤懑而不得舒,其辞从之,无取一通之书,数言之训。
及其流风所扇,极乎王粲、曹植、阮籍、左思、刘琨、郭璞诸家,其气可以抗浮云,其诚可以比金石,终之上念国政,下悲小己,与十五国风同流,其时未有雅也。
〃[5]章氏重“国风〃,而轻颂、雅、赋,以〃诚〃评价魏晋文学的总特征,认为“:凡学术,当辨其诚而己。
《世说》虽立虚,犹近形名;其言间杂调戏,要之中之所发舒。
〃⑹ 这里己经道出其崇尚魏晋文学的主要心理原因。
论章太炎《菌说》篇中的道德进化思想
论章太炎《菌说》篇中的道德进化思想
朱浩
【期刊名称】《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24(46)2
【摘要】《菌说》被认为是章太炎进化思想形成之初的代表性论著。
章太炎认为,道德意识的产生始于生命体的本能,并逐步形成了道德意识,他将生物进化之说与意志论相结合用以说明道德意识产生的前因后果。
章太炎提出,道德之知的进化源自于人们与生俱来的知性,加之生物体本能带有的欲望,两者共同推动了人类道德逐步前行。
道德进化并非尽善尽美,最初的利弊之辨源于自体感知,随着社会的进步,进化之利弊的评价由人类群体共同决定。
这就要求人们能以辩证的视角看待道德观念的更替,以冷静的眼光直面进化中社会道德价值系统的变革。
【总页数】10页(P119-128)
【作者】朱浩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59.2
【相关文献】
1.《说园》五篇中陈从周造园思想初探
2.达尔文的道德进化论——达尔文思想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3.《原道》篇中的章太炎之道家思想解析
4.“道德进步论”
与“俱分进化论”——梁启超和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之二5.鲁迅前期思想中的进化论与超人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章太炎“民族主义”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
论章太炎“民族主义”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摘要:章太炎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中的著名代表人物,其“民族主义”概念和思想复杂多样并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文章从思想溯源、历史传统、人种学说和革命实践等方面探讨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概念的形成,并梳理其演变过程,以期进一步认识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
关键词:章太炎;民族主义;概念;形成;演变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一、引言面对清政府专制反动统治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民族主义的社会思潮开始兴起和影响着晚清社会的变革。
章太炎作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中的著名代表人物,其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从“排满”到融五族于一体的多民族国家、从民主革命的政治民族主义到文学复古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复杂演变过程,其“民族主义”概念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并不断演变。
二、形成及其演变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慕顾亭林之为人,易名曰绛,号太炎”[1]559,其一生的经历影响了其包括民族主义思想在内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章太炎生于以抗清斗争闻名的浙江余杭地区,还受外祖父宋左卿反满民族思想影响,同时又“少学于德清俞樾,治经术小学”[1]559,所以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深受传统汉族本位观念的影响。
章太炎曾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录》中说到“兄弟少小的时候,因读蒋氏《东华录》,其中有戴名世、曾静、查嗣庭诸人的案件,便就胸中发愤,觉得异种乱华,是我们心里第一恨事。
后来读郑所南、王船山两先生的书,全是那些保卫汉种的话,民族思想渐渐发达。
”[2]88在《光复军志序》中章太炎也提到:“余年十三四,始读蒋氏《东华录》,见吕留良、曾静事,怅然不怡,辄言有清代明,宁与张、李也。
弱冠,睹全祖望文,所述南田、台湾诸事甚详,益奋然欲为浙父老雪耻。
次又得王夫之《黄书》,志行益定。
”[3]681由此可见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其少小时期成长环境中“华夷之辨”观念对其产生的影响。
章太炎剖析
章太炎剖析摘要:中国近代是大动荡的历史时期。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时代激流中,一些本来站在前列的的代表人物,很快就退到侯冽,甚至似乎成为障碍,由人们所敬仰所追随,变成为被舍弃被批判的对象。
康有为、严复如此,章太炎也这样。
中国近代各个阶层、阶级、政治派别有各种复杂的变动,他们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变化就更为错综复杂。
如何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正确分析和评价章太炎,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近代哲学;章太炎;《訄书》;革命一、问题的复杂性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
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
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是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一开始是代表人物被人们所追随,后来退到后列,甚至成为障碍。
章太炎不同时期有不同作用。
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
章太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作用和他在当时社会上所占的地位,很明显是担任了一个思想家、宣传家的角色。
在思想领域内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1894----1900年,1900----1908年,1908----1903年,1913----1936年。
章自称少年时期即有反满民族思想,但是1900年以前基本是追随康梁改良派的,具有由于接受思想自然科学影响而显示的机械唯物论色彩,这是第一时期。
1900年“解辫发”到1908年《民报》停刊,第二时期。
尽管思想中佛学唯心主义日占上风,发表了大量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但总的来说,章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为是与改良派进行了尖锐的政治思想斗争。
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到《民报》上的许多文章,影响巨大,是章的“黄金时代”。
1908-1913年,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后进行分裂,反对孙中山,黄兴,拥护黎元洪,袁世凯,起了很坏的作用。
章太炎思想研究综述
章太炎思想研究综述学号:08041224 姓名:项秋圆一、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概况从20世纪20、30年代至今, 章太炎一直受到关注, 被誉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和国学大师。
章太炎的思想研究领域非常广,包括哲学、政治、佛学、儒学、经济、革命、国学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于章太炎思想的研究室很少的。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学术界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停留在对他的简单研究和评价上, 属于章太炎思想研究的开创阶段, 学者们一般是在研究其他专题的过程中兼及于此, 并没有深入和全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开始陆续发表对章太炎的研究文章, 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1961年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 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争论达到一个高峰,学者们表达了不同观点。
金冲及、胡绳武根据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剖析, 认为他是站在农村小生产者的立场上的; 以蔡尚思、罗耀九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 认为章是属于地主阶级反满派的,而冯友兰、赵金钰等人则认为章在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姜义华的《章太炎思想研究》、唐文权与罗福惠合著的《章太炎思想研究》、章念驰的《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与《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等。
二、章太炎思想具体研究章太炎革命道德思想研究章太炎认为道德是政治问题产生的根源,无论是政治改革或是社会革命,道德都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他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衰微,其根本原因也是道德。
“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也。
”王芳在《章太炎的革命道德思想》中指出,社会上按职业的划分,可以分为十六种人,。
而这些人中农人的道德是最高的,因为他们终年在土地上辛勤劳作。
强调革命者在道德问题上不能轻视小德,忽视私德,要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
章太炎的经济思想研究董军在章太炎经济伦理思想探析中提到,在奢俭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他极力提倡奢侈消费, 反对节俭。
章太炎的历史哲学
章太炎的历史哲学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
他的学问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了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启发和影响。
在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哲学观点。
本文将就章太炎的历史哲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历史观在章太炎看来,历史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不断产生的。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同时,人类在历史中所展现的努力和创造力也将会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
章太炎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在文化、民族、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性,每个民族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贡献。
二、儒家思想与历史哲学章太炎深深地受到了儒家哲学的影响。
他认为,儒家的传统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原则被章太炎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理念。
在章太炎看来,儒家所强调的“礼”则具有特别的意义。
他认为,礼就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道德标准,保持社会秩序和和谐,同时也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然而,章太炎也对儒家有所批判。
他认为儒家的某些思想已经过时,需要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例如,儒家所强调的“天命”、“等级观念”等,这些东西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一些要求和标准。
三、社会变革的重要性章太炎强调了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思想体系已经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他提出了一种“推陈出新”的方法论,即要弃左右翼极端思想,要“以史为鉴、以理为用”,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和兴盛。
同时,章太炎认为,社会变革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主张在变革中保留儒家等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四、人文思想的重要性章太炎非常重视人文思想的发展。
他认为,人文思想能够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更能推动社会发展。
王宁老师:走向现代的章太炎国学思想
王宁老师:走向现代的章太炎国学思想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去世。
作为一代革命先驱、国学大师,太炎先生不仅活跃在民主革命的政治舞台上,也先后多次开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推动国学的现代化,并为弘扬文化和传播国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正是太炎先生逝世81周年,我们来读一读王宁老师的文章,一起来纪念这位国学大师。
走向现代的章太炎国学思想就20世纪初的国学而言,章太炎是主流国粹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又是高于国粹派的现代国学家。
在学术渊源上,章太炎是乾嘉国学的殿军,他的学术积淀着传统国学广博的知识,有着清代小学与经学丰厚的修养和积累。
而在世界观和时代精神上,章太炎又是坚决反帝反封的战士,他的国学充溢着新文化建设的理想,与宗法制度下的国学、统治者的国学、中体西用的国学、泥古后退的国学,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章太炎的国学已经走向了现代。
我们把他的国学的特点总结为六点:第一,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文化自信。
他说:“中国之小学及历史,此二者,中国独有之学,非共同之学。
”“凡在心在物之学,体自周圆,无间方国,独言文、历史,其体自方,自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
”(《自述学术次第》)语言和历史是有棱角的,是有民族性的,不论是交流还是研究,不同语言具体的差异性比之抽象的共同性,永远是更为重要的。
章太炎说:“饴豉酒酪,其味不同而皆可于口,今中国不可以委心远西,犹远西之不可委心中国也。
”(《国故论衡·原学》)中国和西方的基本文化要素是有区别的,就像不同的食物,味道很难相同。
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讲更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灭。
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日衰薄一日。
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
”爱国爱种的心,要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的基础上。
章太炎格外强调,“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尊心,把它看做振兴民族的前提。
第三节 章太炎的思想1
(2)中国地域广阔,社会复杂,实行代议 制困难太大。
“若如日本选率十三万人而一议员,则议员 当得三千二百人,其数与虎贲等。猱屯麇聚, 分曹辩论,謦咳直声,已足以乱人语。”
“是故选举法行,则上品无寒门,而下品无 膏梁,名曰国会,实为奸府,徒为有力者傅 其羽翼,使得媵腊齐民,甚无谓也。”
(3)欧美的代议制政治有很大弊病 “选充议士者,大抵出于豪家。” “美国之法,代议士在乡时里,有私罪不得 举告,其尊与帝国之君相似。……不欲有一政 皇,况欲有数十百议皇耶”,“故议院者,民 之仇,非民之友也。” “名为代表人民,其实依附政党,与官吏相 朋比,挟持门户之见。”
第二节
章太炎的思想
第四章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
第三节 章太炎的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1、生平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 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1897年任《时务 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 命军》作序,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 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 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911年回国,主编《大共和日 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 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 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 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 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第四章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
第三节 章太炎的思想
2.善恶并进的“俱分进化” 善恶、苦乐是双方并进的 。 从“道德”角度而言“善恶并进”。 从“生计”角度而言“苦乐并进”。 从“智识”角度而言“智愚并进”。
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
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章太炎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晚年,章太炎的思想更加成熟和系统,涉及到中国历史、哲学、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论文将对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政治。
章太炎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已经过时,需要推动民主政治的实现。
他提出了“教育民众,促进自我解放;发动群众,推翻专制”这一口号,呼吁广大民众参与到政治改革中来,推动中国走向自由民主的道路。
2、反对科举制度。
章太炎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随着社会的变革,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他提出了“学以工为本”的口号,主张把技术学习和人才选拔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
3、关注历史文化。
章太炎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要传承和发扬好中华文化,必须了解和尊重历史。
他撰写了《中国历史文化源流考》等著作,提出了“史籍为己所用,道德为治国之本”的思想,强调历史文化对于国家治理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4、探索马克思主义。
章太炎对马克思主义持开放、探索的态度,他翻译了马克思的著作,也在《庶民的朋友》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介绍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但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应用和发展。
二、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的贡献章太炎晚年的学术思想,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主政治的实现,都有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章太炎的反对科举制度和倡导“学以工为本”的思想,为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章太炎的民主政治思想和“发动群众,推翻专制”的口号,深刻揭示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和问题,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再次,章太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思想支持。
最后,章太炎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开放,为中国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会。
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学理溯源
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学理溯源赵昀晖(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摘要]章太炎被尊为国学大师,在政治思想上独树一帜,其本人是终结旧学、开创新学的枢纽性人物,但其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多年以来未曾廓清。
章太炎与朴学大师俞樾、孙诒让、谭献的师承渊源、对小学的研究规范的贡献,在学术史上不仅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更从“内在理路”的研究维度,彰显了早年朴学训练为他种下的基本政治观念,成为其政治思想的学理基础。
[关键词]章太炎;政治思想;朴学;小学;内在理路[中图分类号]D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6)01-0169-05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16.01.022章太炎曾言清代朴学隆盛,其缘由在异族入主中原之后的政治压制,正所谓“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多忌,故诗文史楛;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
家有智慧,大湊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矣”①。
于章太炎而言,以明季排满解释清代朴学兴起可以解释其自身排满的政治意向,作为革命元勋的章太炎将政治意向渗入了学术史,反过来又以学术史谱系的勾画来强化排满的政治叙述。
然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排满之论确如烈焰,来势凶猛,然而褪去亦速②。
章太炎对排满的政治策略应用不能笃定无疑地视之为其坚决一贯的学问之道,二者虽有关联,却也存在时宜和道体的重大差别。
汪荣祖先生素以研究章太炎之民族主义闻名,亦言“他的排满思想为革命宣传所需,是一时的;而多元论乃其学术性的创获,是永恒的”③。
于是,我们必须暂时放下(但绝非不再理会)排山倒海的政治形势,返诸学术脉络内部,方才能探明章太炎思想的基座所在。
一章太炎在入诂经精舍随俞樾研习之前已谙熟乾嘉朴学著作,入得精舍,可谓正逢其时。
俞樾承自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一脉,精舍则为大师阮元所创,是乾嘉学派的大本营。
当时,俞樾已然成为学界泰山北斗。
章太炎在精舍研习八年,受《时务报》邀请离舍赴沪担任撰述,业师俞樾极为不悦,但师生关系并未破裂。
章太炎的“学隐”思想及其渊源
民族主义 ,如稼穑然 ,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 、地理风俗 之类为之灌溉 ,则蔚然以兴矣 。不然 ,徒知主义之可贵 ,而不 知民族之可爱 ,吾恐其渐就萎黄也 。孔氏之教 ,本以历史为 宗 。宗孔氏者 ,当沙汰其干禄致用之术 ,惟取前王陈迹可以感 怀者 ,流连弗替 。⑤ 他坚持认为 ,民族主义为清代学术之精髓 ,清初巨儒多循此以 严辨夷夏之防 。“昔顾宁人丁明绝胙 ,发愤考帝王陵寝 ,彼蒿里中 陈死人 ,岂有豪末足用于当世 ? 然识其兆域 ,则使人感怀不忘 。”⑥ 在《谢本师》中又曰 “: 今之经学 ,渊原在顾宁人 ,顾公为此 ,正欲使 人推寻国性 ,识汉虏之别耳 。”⑦ 章太炎曾依乾嘉学者套路 ,作《官 制索隐》一文 “, 其微旨 ,在使人周知古始 ,以兴感慕 ,耿然识旃裘引 弓之非吾族”⑧。 在他看来 ,清人说经考史 ,不但在推寻“国性”、“种姓”方面为 功至巨 ,而且于社会变革和社稷“光复”亦有大力焉 。国亡而史存 ,
·145 ·
《近代史研究》2002 年第 1 期
20 世纪以来 ,学界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 的进展 ,但分歧依然较大 ,诸家往来辩难 ,旷日持久 ,迄无定论 。在 80 年代以前最流行的说法是 ,以文字狱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高压及 笼络政策 ,直接决定了乾嘉考据学的产生及存在状态 ,在此前后也 有学者尝试从儒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或“内在理路”,以及所谓“康乾 盛世”所提供的物质文化条件加以解释 。然而 ,正如台湾学者蒋秋 华先生所总结的那样 :虽然近来学者们大都倾向于“广纳各种不同 的说法 ,试着去调和其间的冲突与矛盾”,过去那种一元化的排他 性的解说模式已大有改观 ,但仍然存在一个致命的各自“不能全面 照顾的缺憾”。① 诚然 ,明朝文字狱几与清代相当 ,何以理学昌明 而没能“逼”出一个考据学来 ? 清初“文网极宽”,而考据学恰又形 成于斯时 ,归结其成因 ,怎一个“逼”字所可了断 ? 姑且不论是否存 在一个所谓“康乾盛世”,历史上所谓“盛世”何其多也 ,何以没有导 致考据学的独领风骚 ? 从所谓“汉宋轮回”这一儒学内部的辩证运 动来诠释 ,无疑是颇具魅力的尝试 ,然而对“理学之反动”② 起于 南宋 ,何以由理学到朴学的转变只能发生于 500 年后的清初 ? 若 “杂取种种 ,合成一个”,将以上各说简单相加 ,也仍然不能合乎逻 辑地说明清代汉学何以始终保持着与官方理学相对峙的民间学术 色彩 ,不能充分说明既然清廷迫切需要“经邦济世”的智力支持 ,而 汉学何以又走向远离现实政治的“偏枯”, 甚至成为致乱的“贼 经”③,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是一种 什么精神力量在支持如此众多的优秀学者甘于寂寞 ,淡泊名利 ,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清朝后期,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开始了可歌可泣的抗争历程。
在思想界,自从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后,就成为革命进行的依据,成为呼唤民族觉醒、反抗外国侵略与反抗国内压迫、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章太炎在众多传入中国的西方学术中,自觉接受、改造和宣传、运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与我国古代的变易思想,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进化论,包括自然进化论、革命进化论、俱分进化论,对当时的革命、思想界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章太炎;进化论;渊源;探究AbstractThe later, our country entered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Along with the imperialist powers to our country aggression, the Chinese nation began ordeal.their deeds struggle history. In defendingSince the western theory of evolution came to China.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become the basis for revolution. It become the ideological weapon of a call for national awakening, resistance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and domestic oppression, also it push forward social progress. Zhang Taiyan In numerou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onsciously accept, transform and publicize Darwin's biological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Lamarckian’s the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 He used Darwin's biological theory of evolution, Lamarckian’s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 and the Changing Idea of Ancient China,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theory of evolution. His theory of evolution include Natural evolution, revolution evolution, the theory of all points evolution, At that time to the revolution, thinkers and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Key words: Zhang Taiyan,evolution,origin,probe目录内容摘要 (1)Abstract (2)一、章太炎进化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4)(一)章太炎生活的时代背景 (4)(二)章太炎学术思想的时代特点 (4)二、章太炎进化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5)(一)自然进化论 (5)(二)革命进化论 (6)(三)俱分进化论 (6)三、章太炎进化论思想的主要渊源 (7)(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7)(二)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0)(三)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 (11)四、章太炎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3)参考文献 (14)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侵略中国,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随着近代西方学术的传入,使得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在传统与时代潮流之间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章太炎在众多传入中国的西方学术中,选择、融合了达尔文和拉马克的进化论学说,作为在中国革命的理论,他接受西方自然科学的进化思想,但是不盲目崇拜,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进化论。
一、章太炎进化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章太炎生活的时代背景章太炎生活的年代是晚清王朝。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一直走在前列,但是在晚清的时候落后了,古代灿烂的文明史在近代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这时因为当时的人们,尤其是统治阶层没有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当时已经翻天地覆的世界形势,没有掌握时代的特点,思想僵化、故步自封、安于现状,最终造成落后于西方诸强。
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军事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清政府闭关锁国,把自己排斥在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对整个世界的巨大变化茫然不知,仍然自诩为“天朝大国”,将清朝以外的国家一概视为“夷狄”。
直到1840年,英国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后,清朝统治者仍然没有反思为什么会挨打,仍然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斥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
我国的历史进入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苦难时期。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近代知识分子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章太炎便是其中的代表。
(二)章太炎学术思想的时代特点章太炎的学术是密切联系他所处的时代的。
面对当时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以及一系列的困难,他希望拯救民族,光大祖国。
章太炎学成出师之后,随着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加深,身处异域文化洪流之中,一直在试着借鉴、融合西方近代文化为我国民族的振兴建立一个可以自立于世界的文化秩序。
他学术视野开阔,站在世界层面的文化格局中去思考问题,对于西方文化,他不仅能迅速吸纳,更能作出学术回应。
章太炎的学术又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学术思想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开始由古典的学术型态向近现代的学术形态转变,这个阶段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谁也不可能超越它而直接达到无世界的层面。
章太炎反思中国传统思想,借鉴、吸收西方的进步思想,提出了一个使人们幻想和遥不可及的世界秩序,于是章太炎提出了“五无之制”的最高理想,什么叫“五无”呢,就是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只有实现了“五无”,才能使人类由并进的尴尬境况转向尽善尽美的境地,但要经过三个阶段:一、完成无政府、无聚落;二、完成无人类、无众生;三、这才能达到无世界。
在这里,关键是无人类,根本就是无世界,然而这是一种具有悲观和虚无的理论,不利于当时革命的健康发展。
但又不能提供实现的途径。
章太炎用古代文化去面对、思考现实的时代要求。
他的学术从时代的入口直接进入了形上思辩,必然远离时代的发展。
鲁迅先生说过太炎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是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二、章太炎进化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章太炎被称为乾嘉汉学殿军,他在学术生涯中,广泛涉猎了历史、经学及文学等学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章太炎提出了自己的实现民主共和、建立国家政权的思想,特别是他的进化论思想。
章太炎进化论思想的内容有三个,第一,自然进化论;第二,革命进化论;第三,俱分进化论。
对当时的思想,尤其是对当时的革命影响深远。
(一)自然进化论章太炎在还没接受进化论之时,就用进化论来探讨自然和社会现象。
他的自然进化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自然观上,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不断进化的,从无机物进化成有机物,低等生物进化成人类。
章太炎说:“褚石赤铜著乎山,着藻浮乎江湖,鱼浮乎蔽泽、棵然、貜、狙攀援乎大陵之麓,求明昭苏而渐为生人。
人之始,皆一尺之鳞也。
”①进而,他在《菌说》一文中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具体地论述了各种元素和合而成空气金铁、空气金铁转化为草木、草木变成蜃蛤水母、蜃蛤水母变成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再由鱼变成鸟兽和猿猴、最后变成人的物种起源和进化的历史过程。
第二,他认为现今的生①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43页.物都是起于细胞,细胞是由原形质组成的,原形质就像是卵蛋白,赫胥黎称之为生命的本原。
他还运用形式逻辑论证上帝创世说的荒谬,如果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创造者的话,那么创造者也必然有创造它自己的创造者,神造万物,神的存在一定也是被它的创造者创造的,如此必将无穷无尽,所以世上没有神,世上万物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是自己自造的,强有力地批判了上帝创世说,章太炎认为人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众多物种当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发挥了自己的智力战胜其他动物,人在竞争时使用了工具和武器,所以人要经常的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以上的自然观出发章太炎否定上帝创造万物说。
(二)革命进化论章太炎的革命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人的思想觉悟是通过竞争,对比之后才产生的。
主要体现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这部著作当中。
康有为认为,如今中国公正的秩序还没完全建立,旧的习俗还存在,如贸然革命,必然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又怎么能说是通过变法来达到救民与水火呢,现阶段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革命的能力。
面对这一荒谬的观点,章太炎用李自成、义和团等革命史实说明了革命实践本身,就是提高人民自身的政治觉悟、确立革命观的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由于受饥寒跟封建压迫,进而揭竿而起,造就明末革命,明末百姓是为了解决饥寒问题革命,如今百姓为了民主共和而革命又有何不可,因此,人的思想觉悟,经过竞争、对比、一定会比以前进步,中国人民饱受列强跟官僚的压迫,所以中国的革命前途肯定是无限的,如今义和团运动虽然不知道结果成功还是失败,但是接义和团之后的革命的成就一定会比义和团更伟大,中国现在虽然仍是清王朝统治,仍受列强的欺辱,但我们可以通过革命去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通过革命建立新的秩序,打倒列强的欺辱从而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和的国家,这就彻底否定了康有为以“中国人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为由反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言论,可见,章太炎作为一名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的是用激进的、暴力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巧妙地引用中外史实辩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保皇理论,他认为清政府现在极其的腐败,已经不适合充当中国的执政者,必须用革命暴力的推翻,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共和国。
总之,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驳倒康有为那套谬论的同时,又论证了革命是进化的、是符合历史潮流发展趋势的,实补泻兼备之良药,是解决当时中国所有问题的必经阶段。
想要去旧俗、明公理、开明智、增加才干,就必须实行暴力的革命,这样才能救亡图存,使得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