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教育改革之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的发展史
民办教育的发展史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私立教育源远流长。
远在春秋时期,孔子等就开始兴办私学。
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
自此以后,私立学校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民办教育的近代史1982年11月26日,彭真委员长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腿”办教育的方针。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
这个时期出现的民办教育多是非学历的文化补习性质的培训机构。
1992年以后,随着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发表,中国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同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民办教育推进到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
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政府加大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
1999年夏,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会议决定,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
2002年底,中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经发展到6.12万所,在校生总规模已达1115.97万人。
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民办普通中学5362所,民办职业中学1085所,民办小学5122所,民办幼儿园4.84万所。
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与启示
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与启示第一章:前言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环,逐渐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和启示,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章:民办教育现状近几年来,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瞩目的重视,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空间,而且让家长有更多的选择和比较。
据统计,目前国内经营各类教育的私立学校数量已经超过1.2万所。
与此同时,民办教育在国际上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认可。
第三章:民办教育的影响1.推动教育产业的发展:民办教育为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办学校的经营积极推进了教育产业的多元化,提升了教育资源的供给和质量,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
2.提高教育质量:民办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丰富课程体系,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同时也推动了公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3.促进教育公平:民办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机会,缩小了公私立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带来更多的教育公平机会。
4.促进教育创新:民办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创新,通过实施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鼓励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将教育创新带入越来越广泛的教育领域。
第四章:民办教育的启示1.市场化:民办教育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导向为公办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公办学校的改革创新。
2.教育资源整合:民办教育的发展能够营造有利于教育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环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3.教育改革: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教育改革应该以多元化、个性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充分应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4.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发展应该更注重教育公平的实现,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弱化教育分层,为全民受教育提供同等条件和机会。
第五章:结语综上所述,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和启示。
民办教育的历史贡献和社会价值
民办教育的历史贡献和社会价值民办教育的历史贡献和社会价值民办教育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广泛存在于各种教育形式之中,特别是相对于国家办学和公益性办学时,民办教育一直是社会和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但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和历史背景下,谁也不能否定民办教育积极的历史贡献和社会价值。
作为中国一个泱泱大国,一个人口大国,一个需要教育振兴和发展的大国。
无法想象只有国家办教育一种形式生存会有怎样的困难和不足,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分配层次化,合理化。
适应社会不同层面的教育需求,解决不同需求的教育问题。
实现教育的优化组合,解决国家在教育上尽快发展和教育经费的不足,这些都离不开民办教育形式的介入和支持。
在整体上不可否认,也不应该轻视。
在这里我想就做一些探讨。
一、民办教育的历史贡献1、民办教育对整个社会教育大力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大家都知道中国一个泱泱大国,一个人口大国,一个需要教育振兴和发展的大国,我们需要承担世界上最大一个规模教育问题,所以国家尽管做了很多的努力,但仍然从数量上还不能满足人民对于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
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民办教育形式的崛起就从数量上对整个公办教育、对整个社会教育做了非常有意的补充。
不仅如此,由于历史原因,公办教育特别在优质教育上的结构资源上也存在着不均衡不合理的瓶颈问题。
有了民办或社会力量办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一些教育结构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教育的有识之士有了民办教育的形式,可以使他们发挥更大的报复,为教育做更多的工作。
为促进教育的优质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民办教育是我国农业化的社会向一个工业化的社会转型期间教育问题的生力军。
我国正在大力由农业化的社会向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方面推进,而民办教育在这个推进过程中起到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农村孩子跟随父母大量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成了国家和社会非常关心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仅靠国家的教育投入和原先的学校结构都不能马上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民办学校这一教育形式极大地缓解和帮助了这一问题的解决。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民办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周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诞生于晚清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运动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宗教、灌输侵略者的政治思想,兴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面对衰微的国运和列强的疯狂侵略,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洋务派人士发起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运动,一批新式洋务学堂随之兴起。
1878年,张焕伦在上海创办了正蒙学院,开创了近代中国民办高校之先河。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办高校得以迅速发展。
据有关史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前,民办高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1/3强。
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超过当时多数国立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接受改造、沉寂消失到恢复重建、蓬勃发展的曲折历程,与共和国一起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
在跨入科学发展新阶段之际,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以资借鉴。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5个历史阶段1.接收改造阶段(1949年~1952年)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诞生,一方面要继续开展军事斗争彻底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还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基本民生。
在这种情况下,政务院对当时69所民办高校采取了“积极维持,逐步改造,重点补助”的方针,使得多数民办高校得以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随着新生政权的逐步巩固,对民办高校的改造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50年8月,政务院通过《私立高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无论是接受西方教会资助的教会大学还是由民族资本创办的私立高校,都要重新办理申请登记手续,由此拉开了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序幕。
民办高校或停办,或由政府全面接手转制为公办高校,或在1951年~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中被拆散与其他高校重组,如燕京大学各院系按文理科和工科的不同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而辅仁大学主体被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部分院系则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一部分。
中国及部分省市民办教育行业相关政策推进民办教育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中国及部分省市民办教育行业相关政策推进民办教育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民办教育,又名私立教育(privateeducation),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国家层面民办教育行业相关政策
显示,近些年来,为了促进民办教育行业发展,中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民办教育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将民办学校的法人登记信息、行政许可信息、年度检查信息、监督检查结果、行政处罚信息向社会公示,强化信用约束。
国家层面民办教育行业相关政策
地方层面民办教育行业相关政策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民办教育行业发展,如黑龙江省发布的黑龙江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健全民办学校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年检制度,建立民办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探索建立民办学校清单式管理制度。
关于民办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民办教育的几点思考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总数达到10.65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突破了3065万人,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这项新兴事业在近阶段的稳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增加全社会受教育机会、满足老百姓多样性教育需求、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增强国民教育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发挥和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在充分肯定民办教育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矛盾,存在着诸多有待破解的制度瓶颈。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未来我国民办教育的功能与定位。
一、未来我国民办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所以,我们要看到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在缓解财政资金办学压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办学经费不足将是我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以及人均教育经费、各级教育生均经费都远低于世界水平。
专家预测,为了实现2020年教育中长期战略目标,需要在2007年全社会教育投入占GDP比例4.7%的基础上,再增加2.3个百分点,即达到全国GDP的7%左右。
为此,到2020年全社会教育总投入可能要达到近6万亿元,而国家公共财政能投入的大概只有4万亿元左右,还有2万亿左右的资金缺口,必须也只能通过扩大社会投入也即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来解决。
中国民办学校发展轨迹
中国民办学校发展轨迹
在中国,民办学校的发展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它们以自费发展的方式满足了某些特殊的教育需求。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民办学校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发展道路也不断拓宽。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政府鼓励民办教育,采取许多手段,如发展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办学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90年代以来,中国民办学校发展取得了较大突破。
政府支持民办学校建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分级评估、资金申请、学士学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政府还以严格的管理手段,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尽快实现全部民办学校教育体系统一化。
此外,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民办学校也陆续开放了国际学校,为孩子提供更先进的教育资源,并为家长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
经过不断斗争,民办学校在中国发展壮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更多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民办学校最多的国家,民办学校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
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近年来,民办学校在我国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了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问题并引起关注,下面对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进行了一些浅谈。
一、民办学校的困境1.资金不足民办学校在资金方面的问题一直存在,这是由于它们无法像公立学校一样享受政府资金的支持。
除了少数富裕的民办学校外,大部分民办学校在资金方面都面临困难,这影响了它们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2.缺乏品牌效应民办学校在品牌方面大多落后于公立学校,学校的名气和知名度都不够高,这也影响了其在学生招生和家长选择方面的竞争力。
同时,部分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学校,这也使得民办学校的生源不够稳定。
3.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资金的原因和学校管理模式的限制,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很难和公立学校相比。
很多民办学校不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这也限制了吸引优秀的教师进入民办学校的能力。
4.认可度不高在我国社会文化中,公立学校的认可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学校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
加上部分民办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质量问题,导致学生和家长对它们的信任度不够高,这也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二、民办学校的改革1.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民办学校应该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这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建立合作关系、学校集资等方式实现。
在融资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基金会等方式,吸引企业及社会组织的资金,同时可以开展门户媒体宣传活动,提高了解度,从而扩大途径获得社会资金。
2.加强自身建设与品牌形象塑造在品牌方面,民办学校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与品牌形象的塑造。
学校需要重视自身的定位,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和市场定位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策略,通过制定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家长选择民办学校,赢得市场认可,形成自身品牌。
3.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民办学校应该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需要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一套健全的职业成长机制与管理体系,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民办学校40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办教育发展历程——1949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私立教育仍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较大比例。
1950 教育部颁布了《私立高等学校暂行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为公立。
1952 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全国的私立中小学全部改为公办。
1978 高考的恢复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沉寂了近30年的民办高等教育又悄然萌芽。
1980 在《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国家办学为主体,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
198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宪法颁布,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民办教育开始复苏。
1985 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
1987 国家教委发布《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标志着国家正式将民办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1992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
1993 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发展民办教育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明确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
1996 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在全国建立了办学许可证制度。
1997 发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把民办教育纳入了法治轨道。
1998 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了长达13年的大学扩招。
1999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使得民办高校获得了学历教育资格。
2002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民办教育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
2004 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大大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民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
2006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
民办高校: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鲜产物——浅议我国民办高校的产生、现状及发展前景
政 管 理 系 统 ,其 行 政 范 畴 只 包 括 公 办 高 校 ; 国家 教 育 主 管 部 门 及 教 育 部 行 政 部 门
监 督 和 引导 高 校 办 学 ;高 等 教 育 办 学 主 体 出台 的 一 系 列 高 等 教 育 政 策 中 ,都 只涉 及 由政 府 独 家 办学 到 社 会 力 量 参 与 。 我 国民 到 公 办 高校 ,涉及 民 办 高校 的 需 加 “ 民办 ” 办 高 校正 是 在这 一 背 景 下 产 生 的 ,并 且 逐 二 字 ; 另外 ,在 财 政 政 策 上 ,政 府 只 向 公 步发展壮 大。 办 院 校 提 供 财 政 拨 款 , 公 办高 校 可 以享 受 政 府 贴 息 的 商 业 贷 款 等 ;在 招 生 制 度 L,
随 着我 国 改 革开 放 的逐 步深 入 ,9 年 的 民 办 高 校 发 展 始 终 缺 乏 信 心 。 民办 高 校 0 代后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改革 也 迎 来 了发 展 的 实 施 的 是 和 公 办 高 校 一 样 性 质 的 高 等 教 春 天 。 中 圈高 等 教 育 改 革 呈 现 以 下 几个 特 育 ,是 高 等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可 惜 的 点 :高 等 教 育 在 规 模 上 出现 跨 越 式 发 展 , 是 政 府 并 没 有 将 民 办 高 校 纳 人 高 等 教 育 行 由 精 英 教 育转 向大 众 教 育 ;办 学 体 制 由 中 央 高 度 集 权 直 接 办 学 转 向政 府 宏 观 调 控 ,
绊 ,较 少 负 担 ,较 少 历 史 包 袱 ,走 出 了各 具特 色 的 发 展 道路 。 但 是 正 是 这 种 发 展 模 式 也 使 其 慢 慢 远 离 高 等 教 育 中 心 。 从 发 展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程、现状与挑战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程、现状与挑战作者:方建锋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33期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办教育整体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体制改革成效初步彰显。
但是,在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仍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民办学校的共同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办教育发展历程恢复期(1978-1991年):蓬勃发展的非学历教育。
我国民办教育的恢复,以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起点。
在此期间出现的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多为文化补习性质的培训机构。
如1978年北京市出现了一些由离退休教师组织的为参加各类考试人员进行考前辅导的实习小组和实习班。
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自修大学”题写校名,1982年彭真同志为“ 中华社会大学”题写校名,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快速增长期(1992-1996年):学历教育开始出现。
1992年,民办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纲要》指出,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并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此期间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机构开始出现。
规范发展期(1997-2009年):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逐步健全。
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解决民办教育的规范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从而催生了一批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
从那时起,先后出台的教育法律中,均有涉及民办教育的条款。
如《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
原国家教委于1993年8月发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带有规范性质的民办教育行政法规。
《条例》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前后,各地也相应出台了大量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力求把民办教育纳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
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学校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民办学校在办学中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本文将从办学困境及其改革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民办学校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办学困境中国的民办教育起步较晚,一直在不断探索中。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是民办学校依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其中最大的悬念在于“公办和民办是否平等”。
下面详细讲述我国民办学校目前的困境:1、资金不足民办学校在经济上一直处于相对贫弱的地位,这也是影响办学质量和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民办学校一开始就没有政府投入的资金,往往需要依靠一些社会团体或企业资助才能创办。
但是,由于现实的情况和各种限制,很多资助往往并不足以满足民办学校规模和发展需求,尤其表现在不能招收足够的教师、不能规范化运作、费用较高等问题上。
2、教师质量问题教师是民办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
然而,由于薪酬待遇较低,很少有杰出的教师愿意加入民办学校。
这就导致了民办学校的教师质量不能与公办学校相媲美。
同时,由于民办学校规模较小,没有公办学校的声誉和优势,所以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前来任教。
3、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民办学校起步晚、缺乏经验,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相对严重。
很多民办学校的校园文化还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独特、优秀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缺乏校园精神。
4、霸王条款问题由于民办学校往往依托于一些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所以在合同签订环节中,学生和家长往往处于相对弱势,被迫接受一些不合理的条款或规定。
如此一来,就容易导致一些纠纷和不良影响。
这也是限制民办学校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办学改革面对诸多困境,民办学校也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在办学质量和规模上不断提升,并且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下是民办学校进行的一些改革:1、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宏伟目标,也是民办学校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民办教育:有为才有位
民办教育:有为才有位作者:林静来源:《中国教师》2012年第21期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如何促进民办教育的优质发展,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为此,本期《热点争鸣》专题策划民办教育议题,特邀我国著名民办教育学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董圣足所长,为大家解析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应然之道,供广大关注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各界人士借鉴和学习。
期待我国民办教育欣欣向荣、高质量发展!民办教育的春天来了吗?《中国教师》:《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增长点,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这是对中国民办教育的高度评价和新的战略定位,也是对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提出的新任务。
这是否预示着,在未来十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民办教育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教育更大的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民办教育来实现?为什么?董圣足: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增长点。
这一提法,是众多的专家学者、官员、各界人士经过反复的博弈、多方的研讨而达成的一个共识。
未来的教育改革发展,确实更多地要依靠民办教育的发展。
这么说,主要是民办教育在缓解教育财政资金压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我国教育经费预算达到GDP的4%,有人认为教育经费多了。
实际上我国教育经费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仍然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仍然不均衡。
根据《纲要》的总体部署,我国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达到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高等教育来讲,那时毛入学率要达到40%。
根据这样的目标设定,有权威专家测算后提出来至少要在2007年全社会投入GDP的4.7%(财政投入约3.2%),才能达到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的平均水平,要实现2020年的目标的话,必须还要提高2.3%,即达到7%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2020年,全社会的教育经费要达到6万亿。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近年来,中国的教育领域得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改革,包括发展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指由私人或公司投资(非政府),在符合国家教育法规的前提下,从事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教育活动,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或组织。
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则是为促进和规范中国民办教育发展而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于1996年,是由中国近百家民办教育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组织。
自成立以来,协会致力于加强行业交流,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维护民办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并为教育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
在协会的引领下,中国民办教育迅速壮大,逐步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目前的会员包括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和领域。
协会组织会员畅所欲言,交流行业信息,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系,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机制。
协会针对会员的各类需求,开展了诸多工作和服务。
首先,协会为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帮助和信息反馈等多方面的支持,解决了很多民办教育机构在发展、运营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协会组织了多次民办教育行业交流会和研讨会,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分享教育实践经验,促进行业合作和创新。
此外,协会还联合多家银行和投资机构,为民办教育机构提供金融投资和融资渠道,缓解了资金问题的窘境。
总之,协会的各项服务都为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多年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不断推进自身改革和创新,加强与政府和其他教育组织的沟通和联系,提高了协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未来,协会将继续以旺盛的创造力和活力,服务好广大会员,促进中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和服务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民办教育研究报告
民办教育研究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在教育领域,民办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民办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民办教育的现状民办教育是指由私人资本或企业投资兴办的教育机构,包括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教育。
近年来,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其占比不断提高。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我国民办学校占全国学校总数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
民办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推动。
在我国,公办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让家长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民办教育机构则因其灵活、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及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的特点,满足了家长们对教育的需求。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民办教育机构的投资也逐渐增加。
这些机构不仅在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不断提升,同时也不断拓展自己的课程设置,引入更多的国际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
二、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民办教育机构的投资主体为企业或私人,其盈利目的往往会超过教育本身的目的,这可能导致一些机构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外,在一些地区,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
一些机构可能没有获得相应的资质,或者在招生、收费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行为,这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最后,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之间的差距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公办教育机构在师资力量、设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某些领域,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
三、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增加,民办教育在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关注民办教育的发展质量和公平性。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管,确保其能够按照规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民办教育发展历史脉络
民办教育发展历史脉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得以再次崛起,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大背景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之初公有制一统天下,政府无所不包,也无所不在,没有民营企业,没有个体行医,更没有私人办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各级政府成为经济发展型政府,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客观上为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这些领域创造了条件。
自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个体经营首先从经济领域获得突破,很快在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也开始生根发芽,相比之下个体行医比私人办学更早获得政府正式许可。
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为形成国有、集体、个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
1982年《宪法》修正案正式认可个体经济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合法地位,民办学校开始大量涌现。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卫生医疗、教育等领域民间社会资本活动的范围、规模和地位。
1988年《宪法》修正案视私营经济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但私营经济被限制在指定范围,必须接受国家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
1999年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都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宪法》修正案还提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非公有制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前的资本主义尾巴,到公有制补充,再到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不断提高。
同时,国家从未放松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真正获得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民办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案例
民办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案例民办学校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部分,是通过私人投资或社会组织兴办的学校。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学校教育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加强。
本文将通过一个民办学校的教育制度改革案例来解析民办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路径和目标。
一、案例背景该民办学校位于一个发达城市,拥有一定的规模和资金。
但是,由于学校管理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单薄、教育制度滞后等问题,导致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二、改革路径1.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础。
该民办学校决定重新设计和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管理体系。
首先要明确学校管理的目标和战略,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岗位责任和培训计划等。
此外,还需要完善学校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2.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的优劣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民办学校决定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校内教师培训,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学习探究式教学,组织教师到外部机构参加专业培训,建立外聘教师机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3.重视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是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民办学校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该民办学校决定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改革。
首先,学校采取开拓式教育,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契合点,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学校注重品性教育,通过自然环境、学生自治组织、社区交流、概念创新教育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品性的培养;最后,学校实行多元化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开设不同课程,探索课外辅导、志愿服务、实践教育等创新形式,不断开拓和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三、目标实现通过改革路径中的各项措施,该民办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教师队伍素质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改善,并在当地市场上取得了越来越好的声誉,逐渐成为当地民办教育领域的佼佼者。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恢复创建期、扶持与规范并举的高速发展期、探索并确立分类管理的新时期等三个阶段。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国家良好的制度环境、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突出公益性的价值追求以及举办者(及其团队)顺应形势、艰苦创业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党的领导会进一步加强,公益性会更加彰显,法人治理结构会更加健全,办学质量会持续提高,更多高水平民办高校会涌现出来。
关键词:改革开放;民办高等教育;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样,形成了层次类型丰富、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站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起点,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展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40年发展历程回顾回顾改革开放40年,可以发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走过了极其不平凡的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从1978年至今,可以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粗线条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比较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一)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创建期(1978-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整个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十分急切。
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和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包括不少离退休老干部,在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和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驱使下,利用闲置教育资源,发挥自身专长,自发从事文化补习和职业技术培训活动,由此拉开了当代中国民办教育恢复发展的大幕。
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为民办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法律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辦教育: 民辦學校多種形式
• • • • 公辦民助 (多元)國有民辦 民辦公助 重點中(小)學辦民辦班、寄宿學校、寄宿班。(有 些在校內,有些在校外,成為”校中校”及”一 校兩制”) • 公校轉制學校 • 私立學校(貴族式、流動黑工户學童、樓盤內、外 語學校、……) • 股份制
民辦教育: 問題所在
• • • • • 民办学校经费不足。 办学者动机的复杂性。 教师队伍不稳定。 生源素质不高。 社会对民办教育的偏见,包括对民办学校 学生和教师的不公平待遇。 • 民办教育政策缺乏操作性,政府对民办学 校的管理无明确规划和宏观调控。
民辦教育: 問題所在(續)
• • • •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引起教育机会不均等 教育資訊不全、不準確(占盛麗, 2004) 學校產權不清(孔繁盛, 2005): 擁有權、使 用權、收入權、轉讓權 • 名師公開”走穴” • 學校財務管理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