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合集下载

经络研究报告

经络研究报告

经络研究报告经络研究报告1.报告背景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一条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学的国际化发展,对经络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目前对经络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经络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3.经络的研究进展目前,经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经络的存在与分布通过解剖学研究和现代影像学技术,已经证实人体内存在一条经络系统,并在特定的区域有着明确的分布。

这些研究结果为经络研究提供了基础。

3.2 经络与疾病许多研究表明,经络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经络的阻塞、失调等问题被认为是一些疾病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了经络与某些疾病的关联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3.3 经络的功能与调节经络在中医学中被视为能量传输和调节的通道。

一些研究表明,经络可以通过传导、反射等方式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

4.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经络的存在与功能已经得到一定的证实,但由于经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答。

未来的经络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经络的物质基础目前,关于经络的物质基础尚未明确。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采用生化分析和细胞学方法,探索经络组织的成分和结构,揭示经络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4.2 经络调节机制经络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调节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4.3 经络治疗的效果与机制经络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进一步研究可以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探究经络治疗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估方法。

4.4 经络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如微电极技术、成像技术等的应用,可以更直观、精确地研究经络。

中医经络学说与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经络学说与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经络学说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理论体系,它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经络学说是通过对经络系统的研究,探索人体内部的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方式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基本原理,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一、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基本原理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逐渐发展完善。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套通路,包括经络和穴位。

经络通达全身,将人体内部组织联系起来,起着桥梁和联系作用。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中运行着人体的气血和生命活动,经络的畅通与否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经络的整体观”和“经络的运行规律”。

中医认为,经络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经络的气血运行规律是中医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它包括经络的畅通与阻塞、经络的寒热、经络的滑利与结实等方面的运行规律。

二、中医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1. 综述研究目前,对于中医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许多研究重点关注经络系统在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观察经络系统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发现经络系统异常与特定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实证研究一些研究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经络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验证中医经络学说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例如,利用超声技术对经络进行观察和测量,发现经络系统的血流速度和血液流量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进一步验证了中医经络学说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3. 临床研究中医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状态,增强免疫力,对一些慢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针灸和推拿等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三、展望与总结中医经络学说作为一种传统而独特的医学理论,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与应用导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

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经络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以及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经络学的研究方法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主要依靠临床实践、解剖学观察和实验研究等手段。

其中,临床实践是经络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总结,揭示经络的病理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

解剖学观察则通过对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了经络系统的存在,为经络学提供了可视化的证据。

实验研究方面,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生理、免疫学等,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经络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概念,它由经、络两部分组成。

经是指人体内部贯通全身的纵向通道,络是指经络之间的横向连接。

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十二正经、八脉、奇经八脉等。

这些经络通过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贯穿于整个人体,起到了传输气血、调节阴阳、输送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等多种功能。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系统是脏腑组织、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可以达到调节整个人体健康状况的目的。

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密切,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瘀滞等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疏通经络、调节经络功能,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经络学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探讨经络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临床上,经络学的应用主要包括经络刺激疗法、经络诊断和经络药物使用等。

经络刺激疗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是中医经络学的核心疗法之一。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诊断则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象等,辨别病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经络药物使用则是利用中药中对经络具有作用的药物,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人体12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人体内部的12条主要经络通路。

经络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路径,也是身体各部位之间信息传递和协调的通道。

本报告旨在对人体12经络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首先,我们希望通过对经典中医文献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人体12经络的起源和发展。

经典文献中详细描述了每条经络的走向、路径和分布,以及与特定器官和系统的关联。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经络系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和丰富多样性。

其次,我们将通过实地调查和临床观察,验证人体12经络的存在和功能。

通过使用现代医学技术,如电针和经络检测仪,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经络的活动和反应。

同时,通过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经络在疾病发生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人体12经络与人体脏腑及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认为,经络与脏腑、经络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研究经络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经络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有助于揭示中医学综合调控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最后,我们将对人体12经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评估。

通过回顾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文献,我们可以了解人体12经络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经络理论和技术,改善现代医学中的疗效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人体12经络的研究对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的起源、功能和应用,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为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本报告能为经络研究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临床实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经络实质到底是什么?它是生物机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对此,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经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近年来我国经络研究进展概述如下:一、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的研究“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从1972年至1978年,中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规定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对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的人群进行了6万多人次的普查,结果发现感传出现率最高达45.2%,最低为5.6%,大多数在12%~24%之间,其中显著型最高达2.2%。

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循经感传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基本上无种族、地域、年龄等方面的差别。

(一)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1、循经感传的性质因刺激方法不同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多种多样,多数为酸、麻、胀、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流水感、冷感等。

2、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其中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一般四肢远端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尚有一定的深度,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

3、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回流刺激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方向单向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

大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

4、循经感传的速度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神经传导速度慢,从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在0.10m/s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

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

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

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经络形成的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

经络学说的理论认为,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具有运行气血,濡养组织,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平衡阴阳等功能,因此具有决死生、处百病的重要作用,是维持人体整体有机统一的重要因素。

现代研究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综合调控系统,但其具体过程和机制,尚不能用现代科学语言全面系统地表述,因此经络研究一直被国家视为重点攻关项目。

近40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很多学者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经络现象经络现象(Meridian phenomenon)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这一现象是我国两千多年前医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发现。

目前,人们通过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科学、客观地描述了多种经络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组织学技术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一)循经感传现象循经感传(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 , PSC)现象系指针刺、电脉冲及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20世纪70年代,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测定PSC的统一标准及方法,全国30个单位对总计约20万人群进行了循经感传的调查,普查结果表明循经感传在不同地区、民族、性别的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出现率为12~25%,年龄、体质、家族、疾病、季节等因素对感传出现率有一定影响。

如:中年人循经感传出现率要比青少年高;过敏体质或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感传出现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循经感传显著者直系亲属中,循经感传的出现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这一事实提示,循经感传现象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人体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张镱中国海洋大学摘要:经络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种表现,其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已存在千年,很多中国经典的传统医书上都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记述。

但由于人们因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中经络学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令很多西方医学家为之震惊,使得经络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并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再满足于经络这一抽象概念的描述,开始了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产生了针对人体经络研究的各种流派,并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科学的证据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人体经络证据历史方法经典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健康之源。

经络系统是人类健康防御、自身调整和组织再生的促进系统。

每个人都有经络,但是人们缺乏对它的理性认识。

当今世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污染严重,致病菌的变异和繁殖日趋加剧,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大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调整能力,及时快速地解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降低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认识人类自身防卫系统和调控系统——经络是十分重要的[1]。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经络学的研究,并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神经论”“血管论”“淋巴管论”或“体液论”等等[2]。

笔者在这里将经络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一简单概括,并着重阐述运用现代科技对于人体经络客观存在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络学被更为广泛认可,从而积极发展经络理论,使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其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经络的提出与经络学的发展经络学说是中国中医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其形成理论形成有条理的系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其中有对于十一经脉的记载,而十二经脉的出现可以参看《内经》。

两汉之后,经脉被独立于血脉之外,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

到了宋、元时代,经络发展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及经脉气血流注模型,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及孙络、浮络等,并强调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认识到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2]。

中医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础。

经络为中医经典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脏器官相互联系,沟通气血等物质和信息的通道。

经络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神经科学、生物物理学等,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经络学的理论基础1.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中医经典中将经络定义为人体内部的沟通通道,包括经脉、络脉、筋、脉等。

经络系统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分布在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

2.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系统具有输送气血、调节阴阳、协调内外关系等功能。

它能够传递信息和物质,调节机体的平衡状态。

3. 经络与脏腑关系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器官相互关联,通过经络的运行来调节脏腑功能。

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现代研究方法在经络学中的应用1. 生物物理学方法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学方法,如红外热成像、脉冲激光照射等技术,可以观察经络系统的热量、光反射等生物物理特性,从而验证经络的存在和生理功能。

2. 细胞生物学方法运用细胞生物学方法,研究经络内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经络内细胞与关键生理过程(如细胞信号传导、分泌物运输等)之间的关系。

3. 神经科学方法运用神经科学方法,研究经络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通过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可以观察到经络活动与大脑功能的相关性。

三、中医经络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病因病机分析中医经络学可以为临床提供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诊断思路。

通过观察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2. 治疗方法选择经络学对于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根据经络系统的特点,可以选择经络穴位、经络调理等方法来干预疾病。

3. 个体化治疗通过研究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实现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

根据经络系统的状况和病情,量身定制适合的治疗方案。

中医经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中医经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中医经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多条经络,通过经络运行的气血能够调节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体健康,改善疾病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经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应用研究。

1. 经络的基本概念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条条的经络,它们贯穿全身,与脏腑、经络相连,通过经络运行的气血能够调节全身的正常功能。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脉是运行气血的大通道,络脉是分布在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细小分支。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通畅经络可以达到调节气血的作用,从而调整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

2. 经络的运行特点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的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经络的运行可以分为经脉的纵走和络脉的横行,经络与脏腑、经络相连,通过经络的运行,气血可以在全身各个部位进行输送和调节。

经络的运行可以通过刺激和调节来改变,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3. 经络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经络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

中医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4. 经络理论在现代研究中的进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中医经络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经络的存在是有科学依据的,通过电生理和生物化学等研究方法可以观察到经络的存在和运行。

经络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在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同时,经络的研究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5. 经络理论的争议与未来展望中医经络理论虽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

人体12经络研究报告人体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的是经脉的运行系统。

经络是血脉循环的通道,贯穿全身,将气血传导至全身器官和组织。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即手太阳经、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任脉和督脉。

这些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形成了整个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

经络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因此对经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人体经络的特点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人体12经络的研究。

首先,我们对320名健康人进行了经络检测,使用了古代针灸技术的经络穴位测量仪。

通过测量每个穴位的电阻值和电流强度等参数,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经络的状态和运行情况。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人体经络的电阻值和电流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经络在不同的人体部位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其次,我们对一组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进行了经络研究。

通过与健康人的对比,我们发现患者的经络存在一定的异常状态,如电阻值偏高或电流强度偏弱等。

经络的异常状态与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说明人体经络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们通过对一组针灸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经络研究。

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经络状态,如电阻值的下降和电流强度的增加等。

这说明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经络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系统,它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经络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的机制,并且为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相信,未来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揭示人体经络的奥秘,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

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

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人体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之一,而中医理论又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展,人们对其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本文将从人体经络系统的起源、研究现状、争议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起源人体经络系统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我国古代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是《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灵枢》中记载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流经路径、功能特点等,成为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络系统的概念和内容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修订和补充。

如唐代的《医宗金鉴》、明代的《针灸甲乙经》等经典书籍都有对经络系统的详细描述和论述。

研究现状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一直是中医学界和西医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

在传统中医学中,经络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它不仅介导了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还涉及到许多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而在西方医学中,经络系统的概念一直备受质疑。

目前,中西医学界在人体经络系统存在与否、特征、解剖学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中医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经络系统是真实存在的。

利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如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电子显微等,人们可以对人体内部组织器官和血管等进行精准的观察和分析。

一些研究发现,人体经络系统果真存在,而且其分布与中医理论所描述的十分相似。

并且人体经络系统在身体的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往往都是通过对经络系统的调节来治疗疾病的。

争议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存在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并不完全符合西方医学的标准。

在西方医学中,只有能够被科学方法证明的研究结果才被认为是有实际意义的。

可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正是基于传统中医学理论,而中医学理论缺乏科学实验的验证,不能科学证明。

因此,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并不被一些科学家所认可。

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医经络学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经络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络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将对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经络的概念与分类经络是指贯穿于全身的特殊通道,通过经络可以实现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按照中医经络学的分类方法,经络分为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主要包括手太阳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手少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手厥阴经、足厥阴经、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则以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为代表。

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连接脏腑、肢节、皮肤等组织器官的桥梁,主要通过气血的循行来实现身体的调节和平衡。

经络的功能主要包括输送、调节、保护、反映等方面。

通过经络的通畅,可以保证气血的流畅运行,维持全身的健康平衡。

三、经络病理与诊断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的病理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络病理包括经络阻滞、经络湿热、经络瘀血等多种病理变化。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脉搏等,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经络病理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四、经络调理与治疗中医经络学提供了多种经络调理和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

通过刺激经络的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中医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被认为是中医的核心技术之一。

五、科学验证与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验证中医经络理论的科学性。

通过应用CT、MRI等仪器,研究人员成功观察到了经络的存在,并获得了一些与中医经络学相关的科学证据。

这一进展为中医经络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络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使中医药得到了广泛认可,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实践

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实践

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实践一、中医经络理论概述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包括经、络、腧、穴等概念。

其中经是指人体内贯穿的主要通道,络则是经的分支,腧是连通经络的重要部位,穴则是位于经腧上的特定区域。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是血脉、气血、津液、营养物质和信息的传输通道,经络与脏腑关系密切,循经用药可达病所,是中医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依据。

二、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1. 诊断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辨别经络状况来判断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中医诊断将疾病归为“内伤”、“外感”、“中风”、“癥瘕”等不同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和经络症状等进行辨证论治,包括用药、穴位、按摩、推拿等方法。

2. 治疗中医经络理论在治疗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常常被用于治疗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病症。

在治疗方面,中医师可以按摩、推拿、针灸等方法来刺激经络穴位,改善病情。

3. 预防中医经络理论在预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络通畅,平衡气血阴阳,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师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践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经络刺激、中药治疗等方式。

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例如,针灸治疗腰椎病,按摩穴位缓解头痛等。

当然,中医经络理论的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刺激穴位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当操作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医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1958年资料5 经络学说的实质与今后研究方向

1958年资料5 经络学说的实质与今后研究方向
(1)四肢的生理解剖上从表面可以看出外侧与内侧的矛盾:
外侧(阳) 内侧(阴)
皮肤色素沉着 深 浅
感觉敏感度 弱 强
肌肉活动 伸 屈
肢体肌肉的活动具有明显的颉抗性,当屈肌收缩时,伸肌必须松弛,伸肌收缩时,屈肌必须松弛,这两组肌群的兴奋及抑制的矛盾,即说明相应的神经反射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在脊髓的下级中枢而且在皮层运动综合分析器经过无数的反射活动,日益巩固起来。我们从定位觉及肌肉的防御反射获知感觉与运动是密切相关,亦即感觉受纳器与运动效应器在整个反射弧也是密切相关,因而肌群的效应器形成共同性与矛盾性时,受纳器的共同性与矛盾性必然相应地形成。基于这个观点,同一解剖地位的肌群具有两组处于矛盾状态,而且在能量与数量上处于平衡。古人在实践中体现出这一点:
四、今后的研究方向
我们如果认为经络学说有它基本合理的内核,它是按照临床各种不同的神经反射活动加以分析与归纳。得知病理活动常沿着经络的方向出现,内腑与体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而明确它们的共同性与矛盾性。那末必须在古人的学术基础上,吸收国外科学家对这方面的研究的经验,有系统的加以科学的实验研究。作者根据近代医学家关于脑电波与心电波的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各方面都可从电位差去发现其规律,经络是神经的反射活动,必然在肌群活动时,出现沿经络解剖路线电位差最高的波动曲线。我们可以命名这种测电器为体表肌电测微器。当按穴位刺激时,测微器必然在沿经络方向呈现最高电位差,同时也可增加脑电波研究的材料。如果成功了,在医学上增加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诊断与治疗的仪器。反之,这种规律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那末经络在这方面可以否定。可是,日人长滨善夫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鼓励。我相信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探索钻研的话,会得到成功的,正如苏联能发射人造卫星至宇宙空间一样,是可能的,而且得到日后事实的证明。

经络针灸年代研究简介

经络针灸年代研究简介

经络针灸年代研究简介有关经络研究各简况一、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针刺经穴“得气”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并沿着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

我国是在五十代初开始对经络感传现象研究的。

1972年以来,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在统一方法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循经感传现象作了大量调查。

方法是采用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引起感传,刺激后如果有二条经以上的感传能超过肘、膝关节或一条以以上感传超过肩、髋关节者,即定为循经感传阳性。

其在人群中出现的百分率,称为循经感传的出现率。

据对63000多人的调查分析,大部分单位的感传出现率在12~24%之间。

显著型感传出现率在0.2%以上者占一半单位。

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中均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特征1.感传路线:感传路线《灵枢·经脉》所载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

但也有表现超过、不及或另出旁支,也有《灵枢》所无的路线。

一般四肢部多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变异较大;也有感传到表里经或其他经的“串经”现象。

2.感传速度:经络感传的速度较神经传导明显为慢。

有学者报导躯体神经的传导速度是100米/秒;植物神经的传导速度是1米/秒;而经络的传导速度是0.1米/秒。

3.双向与流:除井穴的感传是向心性单向传导外,其余躯体部穴位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向上下方循经双向传导。

在感传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停止穴位刺激,则感传往往停止。

一部分停止感传后就此“淡化”而消失。

但有相当一部分例数,在停止后,即以反方向“回流”,直到刺激穴位处或其近处才消失。

4.宽度与与深度;多数的感传宽度为线状、绳索状(粗细约2~5毫米之间),部分为横径1~3厘米的带状。

一般四肢远端部较窄,近端与躯干部较宽。

感传的深度,一般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

躯干部,有深行于体腔内,或浅行于皮下体壁层。

5.感传性质:与个体及刺激方法有关,有多种多样,如酸、麻、胀、痒、水流、蚁行感等。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使得气血流通、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中医经络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经络系统的存在与功能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个被称为经络系统的网络结构。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贯穿于全身各部位。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络脉则是与之相连的次要通道。

这些脉络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经络系统起到了重要的功能。

首先,经络系统是气血流动的通道。

经络系统中的经脉可以传输气血,使得气血能够在全身各个部位进行循环。

其次,经络系统还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重要途径。

经络系统中的气血通过调节和影响全身的生理机能,从而起到了调节和平衡人体的作用。

最后,经络系统还起到了导引和转运作用。

通过经络系统,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药物可以快速传输到需要的部位,发挥其疗效。

二、经络系统的研究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经络系统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1. 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CT、MRI等技术,可以用于观察和研究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和变化。

2. 经络活动监测技术:如红外成像、红外热像仪等技术,可以通过监测经络系统的热量分布和活动来了解其功能状态。

3. 经络穴位刺激技术:通过刺激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如针灸、推拿、按摩等,以探究经络系统对刺激的反应和调节作用。

4. 经络电流检测技术:通过测量经络中的电流变化,如皮电反应等,可以了解经络系统的电活动及其变化。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们还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方法,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和揭示中医经络系统的本质。

三、经络系统和疾病的关系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的不畅通或者功能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经络系统与疾病关系的科学验证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的研究表明,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五:经络现象的解析

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五:经络现象的解析

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五:经络现象的解析五、经络现象的解析验证一个理论或假说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能圆满地解释其对应领域的特性或现象,以及与现实状况是否相符。

但令我惊奇的是,本理论可以圆满地解释所有的经络现象。

现在在这里我们不妨用这理论来解释部分经络现象。

一、循经感传现象我国现代经络研究,从50年代一开始就着眼于针灸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即古人称之为针灸的“得气”现象,而今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指的是针刺时患者常常感到的一种从穴位沿着经脉传导的特殊的“酸、麻、胀”的感觉传导现象。

既然我们认为组成经络的结构是结缔组织,而这种组织遍布所有拥有这些组织的生物体,那么就是说经络无处不在,但为什么在针刺穴位时却出现循经感传现象,而不是只在穴位周围向四周扩散呢?其实,在针刺穴位之后,也出现了一定的扩散现象,但是,这种扩散现象并不明显,因为在穴位及其附近的组织液存在一定的湍流现象,这是由于Ca2+等离子的富集以及其本身的特殊结构而出现的。

具体一点地说,凡改变其上游的流速,则下游的分叉处的动脉湍流必然加强并在该处管壁外也形成微粒组成的湍流(这就是所谓的“得气”),如果附加电场、磁场或生物场,这种湍流就汇合成一个大旋涡,气功术语称“结丹”,这与自然界中龙卷风很类似。

构成这种湍流的微粒来自血液,由于血管内皮间隙仅有几个,故而此微粒既不是分子也不是能对组织造成损害的离子、质子或中子,而是更小的粒子,也就是微波。

正如前面所述,“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

经过流体力学的计算,发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在人体的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的组织液流场。

这有点像海洋中的洋流,没有管子,但有水流。

”很明显,尽管经络是开放式的,但却像海洋一样,其中液体的流动并非就是以向四周扩散为主要形式存在,而恰恰相反,海洋中的洋流往往朝着某一特定的方向流动,经络里面的组织液等也是这样。

另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压迫等外加因素持续作用在循经感传线上任意部位,即可阻止感传循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张镱中国海洋大学摘要:经络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种表现,其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已存在千年,很多中国经典的传统医书上都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记述。

但由于人们因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中经络学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令很多西方医学家为之震惊,使得经络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并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再满足于经络这一抽象概念的描述,开始了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产生了针对人体经络研究的各种流派,并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科学的证据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人体经络证据历史方法经典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健康之源。

经络系统是人类健康防御、自身调整和组织再生的促进系统。

每个人都有经络,但是人们缺乏对它的理性认识。

当今世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污染严重,致病菌的变异和繁殖日趋加剧,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大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调整能力,及时快速地解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降低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认识人类自身防卫系统和调控系统——经络是十分重要的[1]。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经络学的研究,并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神经论”“血管论”“淋巴管论”或“体液论”等等[2]。

笔者在这里将经络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一简单概括,并着重阐述运用现代科技对于人体经络客观存在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络学被更为广泛认可,从而积极发展经络理论,使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其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经络的提出与经络学的发展经络学说是中国中医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其形成理论形成有条理的系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其中有对于十一经脉的记载,而十二经脉的出现可以参看《内经》。

两汉之后,经脉被独立于血脉之外,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

到了宋、元时代,经络发展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及经脉气血流注模型,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及孙络、浮络等,并强调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认识到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2]。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谈及阴跷脉时,引用了宋代张伯端(字平权,一名用成,号紫阳真人)《八脉经》的记载,并说: “……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 碓返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3]。

”上述记载笔者认为可以确定李时珍当时认为经络是可以由内视的方法观察到的,这也使得经络的存在有了一个可能观察到的方法,但是具体的考证步骤李时珍并没有明确指出,而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于扁鹊的记述,说扁鹊为齐桓侯治病,见齐桓侯时既没有切脉也没有问闻, 而是一望就知道齐桓侯的了什么病以及疾病的深浅、位置和愈后。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均有提及。

20世纪50年代,上海第一医学院解剖教研组在尸体上8条经57穴的解剖观察,发现穴位100%有神经分布,而且与经络线有一定吻合。

经络内非穴位区的神经分布多于非经络区[4],提出了经络现象可能是神经功能外化的现象。

神经系统的大量科研和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却只能证明经络与神经确实具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并非经络就是神经系统。

十四经线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及植物神经纤维,甚至皮质、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但神经并非就是经络[5]。

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祝世讷认为经络的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像空间、时间、生物钟那样的无形结构。

在生物体上就是化学或物理的东西。

生物医学人员倾向于经络是某种流动的化学和生化物质[6]。

经络的研究不断向多方向发展,刘艳彬等切断家兔筋膜组织,发现声波经线传导阻滞,表明循经感传的波是要附着一定组织的[7]。

薛崇成认为经络是人体可见可触的已知结构[8]。

孟竞璧认为经络研究三维定位是关键,中医理论范畴中的阴阳五行所以称为学说,就是因为它没有解剖基础,就是没有三维定位。

经络是人体组成部分,经络理论应是建立在人体内经络解剖知识基础上[9]。

二、人体经络存在的科学证据邱雅昌从时间顺序上将有关于经络存在及实质的研究历史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形态学研究阶段;二是经络现象与经络主观检测研究阶段;三是经络客观检测研究阶段[10]。

2.1 形态学的研究阶段60代初,朝鲜的金凤汉宣布发现了经络的结构,并将其命名为“凤汉管”和“凤汉小体”。

而后各国科学家纷纷对此进行重复探究,却没有发现类似的结构。

2.2 经络现象与经络主观检测研究阶段(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经脉循行路线的主观检测)2.2.1隐性循经感传线的发现证明经络普遍存在1971年解放军309医院主持的协作组发现了7位典型的经络敏感人,在这些人的穴位上给以针刺或脉冲电刺激就能产生一种非常特异的感觉的传导现象。

举一个例子:针刺合谷穴,就有一种集合了酸、麻、胀等的感觉从刺激点开始向上下发散,向上传则沿一定的路线,从前臂、上臂、直达面部。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条传导线和古典的大肠经相符合,于是这个现象被命名为循经感传现象(PSC)[11]。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用在井穴通以脉冲电激发,而在皮肤上沿该经的垂直线用轻轻叩击的方法,发现98%的人在体表都能测出一条循经感传线而这条感传线恰恰和两千年前绘制的经络几乎完全重合[11]。

2.2.2经络循行线的生物物理学证实197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利用刘亦鸣和傅辛民工程师设计出的经络低频阻抗测试仪首次证明不仅是穴位,而沿着整条大肠经的电阻抗值均较内外两侧皮肤为低。

这有力的说明经络线不仅是可以通过受试者主观的感觉体现出来,也可以用一些方法显示出来。

2.3 经络客观检测研究阶段2.3.1红外线7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将目光转向红外热成像和生物光子辐射探测研究。

杨洪钦等人在无任何外加因素或外援干扰的情况下,用红外传感器接收人体体表的红外线辐射,对,受试者的体表存在腧穴的高温分布和循经红外辐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其强度具有时间节律性,对人体腧穴与非腧穴区域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腧穴热传递沿经脉线方向较强,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12]。

胡翔龙、许金森等人利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 ,对人体体表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正常生命现象,证实了古人对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并归纳出它的五个基本特点和显现的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与经脉路线相关的物质组成奠定了基础[13]。

Schlebusch KP, Maric-Oehler W, Popp FA 等人利用艾灸人体,利用红外线探测技术对于人体的红外辐射进行测量,从红外线光谱上获得了人体内光的通道,与古代医书上记载的几乎完全一致,不仅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更是使得人类对于能量在人体内的传播有了一个新的认识[14]。

管遵惠用热针仪、蒋来等应用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均观测到红外辐射轨迹,并伴有双向扩散的现象,与旁开对照有十分明显的差别。

不同实验中还分别获得了经线下组织氧分压,ATP酶活性和微循环灌注量高于旁开对照点等证明经络存在的重要客观证据。

2.3.2 声场王品山等人对十二经及旁开部位进行了关于声信息的检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声波刺激大肠经从而产生结肠功能效应。

陈谟训等实验发现双向传导特征及感传显著者与无感传者声波振荡的差别。

大量实验证明:人体体表的经脉循行线在声传播性质上具有特异性,表现为高振声和声信号的循经性。

祝总骧[15]用敲击锤的方法,发现大肠经等 6 条经脉循行线上全程都有能发出高振动声的特性。

实验过程中,他用一个特制的叩击锤沿大肠经LPSM 线的垂直线, 以均一的力量逐点叩击,并通过音传感器将音量和音调记录在记忆示波器上。

当叩击锤达到 LPSM 线时,其声量突然加强声调亦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通过仪器十分明显观察到,证明循经线是一条能发生高声的线。

孙平生、魏天舒、林立全等应用经络输声技术,借助声波检测技术,通过对声波传导途径和声波波幅值的综合研究,发现了低频声具有循经传导的特性。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测出了胃、小肠、大肠、胆、膀胱经的体表路线,声的传导轨迹竟然古籍记载的体表经脉循行线路十分一致[16-18],使得经络学在科学领域的地位越发得到了认可。

2.3.3 磁场李定忠主持经络磁特性研究和经络磁疗:50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运用低温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和高磁场脑功能扫描仪(fMRI)证实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循经感传具有特殊规律(循经与趋病性、对称与交叉性、超体节与全息性)[2,19-22]。

2.3.4 电场祝总骧[23]20世纪80年代对隐性感传者进行皮肤导电性研究,发现人群中存在隐性感传现象,而传感的线路与古典经络图谱吻合,全程都有低阻抗特性,从电场的角度证明了经络的存在。

向谊等[24]从生物压电效应分析人体电的变化:穴位有各自的穴位电压,沿经络线的电流必然从高电压穴位流向低电压穴位,从而伴生有人体生物磁场。

许多经络的电特性研究显示经络穴位处与非经络处比较,呈现低电阻和电位差。

胡翔龙弟子许云祥[25]在心包经上进行皮肤低阻点的电位测定研究显示:经线上低阻点的皮肤电位高于两侧非经对照点,有明显的循经分布特点;皮肤电阻抗呈现不间断、有固定频率的波动状态,经穴与非经穴有明显差异,且尸体皮肤不存在电阻抗振动波动现象。

2.3.5 生化研究1998 年年初, 上海复旦大学费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率先报道了对经络物质基础的研究发现, 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维定位,并在磁共振 (MRI) 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

在活人身上实验的同时,备用一条离体的人腿,同步进行解剖。

此次实验研究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

经过穴位定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

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存在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经过测量,一个穴位的直径约五至八毫米,而所有这些富集的各种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物质证据。

郭义等[26]测试足三里、手三里和命门三个穴点,结果发现K+在穴位处浓度较高,在旁开非穴点浓度低。

王秀云等[27]发现针刺本经穴位或经上非穴点,可使同经穴位的K+浓度升高,而对同经穴位旁开点处的K+浓度几乎没有影响。

喻凤兰等[28]检测到穴位处的氢离子浓度明显高于非经非穴处。

也有科学家采用同步在体(人体)检测的方法,观察到经穴、在经非穴、非穴在针刺刺激后其深层组织PO2的变化不同,表现出经穴PO2明显升高,在经非穴PO2有所升高,非穴PO2升降不明显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