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范标准}物联网技术与标准讲义
物联网技术和相关标准
物联网发展关键在于应用,要以行业应用作为切入点,提出解决方案。 鼓励和支持在公共安全、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交通管理、节能减排、电力安全等领域推广应用,打造物联网智能城 市平台,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提供经验。
标准与测试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标准化正在进行中。标准化对任何大规模部署的面向大众的 技术而言都是必要的。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欧洲(ETSI)、美国 EPCglobal、ISO 等国际性标准化组织在物联网相关的 RFID 技术、传 感器技术、短程无线通讯等的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建立 全球共同遵守的权威统一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字,识别子 1+14位
7条,利用开始结 9条,可用字母, 3条3空格,高密 4条4空格,高密
束可做分类
低密度
度
度。共16位
用途 共同商品码
小商品标签,菜 单码,标准物流 记号
RFID 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研究
自动识别技术能一次性读取多个标签、可多次读写、数据的记忆容量 大、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可靠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可以在 被标识的物体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工作、耐受户外恶劣环境等,是物联 网识别管理对象,采集信息的主要手段,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RFID 系统包括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二个部份,电子标签要附着在每个 待识别的物品上,使用量大,技术复杂,要求高,是物联网需研究的 重要课题。在电子标签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标签芯片设计和超低功耗电路研究; 基于不同应用对象的超高频和微波频段 RFID 标签天线研究; 电子标签封装技术装备开发; 标签芯片的安全算法及其实现技术研究; 在读写器方面重点研究: 开发符合中国 UHF 无线频谱规范和国家空间接口标准的 UHF 读 写器芯片;
物联网技术标准
物联网技术标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标准化工作,这些标准不仅对于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也对于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和完善物联网技术标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物联网技术标准需要明确各种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
由于物联网设备种类繁多,涉及的领域广泛,因此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需要统一规范,以确保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通信协议标准,涵盖不同领域的物联网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生活设备、工业生产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
只有通过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不同厂家生产的物联网设备才能实现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使用体验。
其次,物联网技术标准还需要规范物联网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大量的数据被不断地采集和传输,这就需要统一的数据格式和传输协议标准,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联网数据,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存储标准,确保数据能够长期保存和快速检索。
只有通过规范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才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此外,物联网技术标准还需要考虑到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普及,涉及到用户的个人隐私和重要信息的数据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制定物联网设备的安全认证标准和隐私保护标准,对于防止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严格的安全认证和隐私保护标准,才能让用户放心使用物联网设备,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至关重要,它关乎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
只有通过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规范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标准,以及严格的安全认证和隐私保护标准,才能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物联网中常用的通信技术及其技术规范
WIFIWi-Fi是一种能够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ad、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
Wi-Fi是一个无线网路通信技术的品牌,由Wi-Fi联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
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产品之间的互通性。
使用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局域网就称为Wi-Fi。
甚至把Wi-Fi 等同于无线网际网路(Wi-Fi是WLAN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规范一个Wi-Fi联接点网络成员和结构站点(Station) ,网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基本服务单元(Basic Service Set,BSS)是网络最基本的服务单元。
最简单的服务单元可以只由两个站点组成。
站点可以动态地联结(Associate)到基本服务单元中。
分配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DS)。
分配系统用于连接不同的基本服务单元。
分配系统使用的媒介(Medium) 逻辑上和基本服务单元使用的媒介是截然分开的,尽管它们物理上可能会是同一个媒介,例如同一个无线频段。
接入点(Access Point,AP)。
接入点既有普通站点的身份,又有接入到分配系统的功能。
扩展服务单元(Extended Service Set,ESS)。
由分配系统和基本服务单元组合而成。
这种组合是逻辑上,并非物理上的--不同的基本服务单元物有可能在地理位置相去甚远。
分配系统也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技术。
关口(Portal) ,也是一个逻辑成分。
用于将无线局域网和有线局域网或其它网络联系起来。
这儿有3种媒介,站点使用的无线的媒介,分配系统使用的媒介,以及和无线局域网集成一起的其它局域网使用的媒介。
物理上它们可能互相重叠。
IEEE802.11只负责在站点使用的无线的媒介上的寻址(Addressing)。
分配系统和其它局域网的寻址不属无线局域网的范围。
IEEE802.11没有具体定义分配系统,只是定义了分配系统应该提供的服务(Service)。
物联网技术标准
物联网技术标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了连接一切的趋势,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然而,由于物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设备、系统和服务之间的互操作性和互通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则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首先,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物联网设备、系统和服务的互操作性和互通性。
在物联网中,涉及到的设备和系统种类繁多,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和系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导致设备和系统之间无法互相通信和交互,从而影响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因此,制定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可以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和系统之间可以互相通信和交互,保障物联网的正常运行。
其次,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物联网设备、系统和服务的安全性。
在物联网中,涉及到的设备和系统会涉及到大量的用户数据和隐私信息,如果没有统一的安全标准,就会导致这些数据和信息容易受到攻击和泄露。
因此,制定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可以确保物联网设备、系统和服务的安全性,保障用户数据和隐私信息的安全。
另外,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在物联网中,涉及到的设备和系统会涉及到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导致这些新技术和新应用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因此,制定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可以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促进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物联网设备、系统和服务的互操作性和互通性,保障物联网设备、系统和服务的安全性,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制定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才能够确保物联网的健康发展和应用。
因此,各国和各个行业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为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物联网技术及其标准
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技术等各 个方面。物联网标准组织有的从机 器对机器通信(M2M)的角度进行研 究,有的从泛在网角度进行研究,有 的从巨联网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专 注传感网的技术研究,有的关注移动 网络技术研究,有的关注总体架构研 究。目前介入物联网领域主要的国 际标准组织有IEEE、Is0、ETsI、 ITU-T、3GPP、3GPP2等。
万方数据
磊赢瓦赢i丽医百磊矾27屯匪墨圈
GY 物联网的3个层次
有的通信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有 线电话网、有线宽带网等。通过接入 网络,人们将数据最终传人互联网。
传送层是基于现有通信网和互 联网建立起来的层。传送层的关键 技术既包含了现有的通信技术,如移 动通信技术、有线宽带技术、公共交 换电话网(PsTN)技术、wi—Fi通信技 术等,也包含了终端技术,如实现传 感网与通信网结合的网桥设备、为各 种行业终端提供通信能力的通信模 块等。
M2M TC小组的职责是:从利益 相关方收集和制订M2M业务及运营 需求,建立一个端到端的M2M高层 体系架构(如果需要会制订详细的体 系结构),找出现有标准不能满足需 求的地方并制订相应的具体标准,将 现有的组件或子系统映射到M2M体 系结构中。M2M解决方案间的互操作 性(制订测试标准),硬件接口标准化 方面的考虑,与其他标准化组织进行 交流及合作。
have deveIoped a series of standards in the structure+Of things,sensing technoIogy, conlmunicatiOn ne“^,orks,technoIogy and appIication technology.
1蜀墨1251墨_Intemet of things:key technoIogies:s协ndard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28
应用层标准
行业应用类标准: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能环境等 相关系列标准。 公众应用类标准:智能家居总体技术标准、智能家居 联网技术标准、智能家居设备控制协议技术标准等。 应用中间件平台标准:物联网信息开放控制平台基本 能力标准、物联网信息开放控制平台总体功能架构标 准、信息服务发现平台标准、信息处理和策略平台标 准等。
短距离无线通信相关标准:基于NFC技术的接口和协 议标准、低速物理层和MAC层增强技术标准、基于 ZigBee的网络层和应用层标准等。 RFID相关标准:空中接口技术标准、数据结构技术 标准、一致性测试标准等。 无线传感网相关标准:传感器到通信模块接口技术标 准、节点设备技术标准等。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28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28
应用服务子层
物联网服务可以划分为行业服务和公众服务。行业服 务通常是面向行业自身特有的需求,由行业系统内企 业提供的服务。如智能电力、智能交通、智能环境等。 公共服务则是面向公众的普遍需求,由跨行业的企业 主体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如智能家居等。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28
共性支撑技术
共性支撑技术是不属于网络某个特定的层面,而是与 网络的每层都有关系,主要包括:网络架构、标识解 析、网络管理、安全、QoS等。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28
数据采集和感知
数据采集和感知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 和数据,主要包括: 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 信息采集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28
数据采集和感知(续)
传感器:是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 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 件组成。传感器是感知延伸层获取数据的一种设备。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 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 (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 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 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多媒体信息的采集: 多媒体信息采集是对音频、视频 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并将其存储的技术。
物联网技术标准
物联网技术标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和物品开始连接到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改变。
然而,由于物联网涉及到的设备种类繁多、通信协议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等问题,物联网技术标准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物联网技术标准需要统一各种设备的通信协议。
在物联网中,各种设备可能来自不同的厂商,使用不同的通信协议,这就给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带来了困难。
因此,制定统一的物联网通信协议标准,能够有效解决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提高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物联网技术标准需要规范设备的安全性要求。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增多,设备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物联网设备往往涉及到用户的隐私信息和重要数据,一旦发生安全漏洞,将会对用户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制定统一的物联网设备安全性标准,明确设备的安全要求和安全防护措施,能够有效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权。
另外,物联网技术标准还需要考虑设备的能耗和功耗问题。
物联网设备往往需要长时间运行,因此设备的能耗和功耗问题成为了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定物联网设备的能耗和功耗标准,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的能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最后,物联网技术标准还需要考虑设备的互联互通问题。
在物联网中,设备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因此设备的互联互通问题成为了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定统一的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标准,能够有效解决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问题,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制定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对于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才能有效解决物联网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改变。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制定出更加完善的物联网技术标准,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发展。
构建物联网时代的基石:技术规范
构建物联网时代的基石:技术规范1. 引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与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交互。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物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物联网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2. 物联网技术规范的意义物联网技术规范是为了保证物联网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标准。
它具有以下意义:2.1 促进物联网设备的互操作性物联网技术规范规定了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接口标准等,从而保证了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相互协作,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只有设备之间具备了互操作性,才能实现物联网系统的真正价值。
2.2 提高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物联网技术规范制定了安全认证、数据加密、权限控制等安全机制,可以有效防范物联网系统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如数据泄露、设备劫持等。
通过严格遵守技术规范,可以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提高用户对物联网技术的信任度。
2.3 降低物联网系统的开发成本物联网技术规范提供了统一的开发框架和标准,降低了物联网系统的开发成本。
开发人员可以根据规范进行开发,无需从头设计和实现各种基础功能,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和降低了开发风险。
2.4 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物联网技术规范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升级提供了支撑。
通过规范的制定和更新,可以推动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物联网应用拓展到更多领域。
3. 物联网技术规范的内容和主要标准物联网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标准:3.1 通信协议相关标准通信协议是物联网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关键环节。
物联网技术规范对通信协议的选择、使用和实现进行了规范。
常见的物联网通信协议标准包括MQTT、CoAP、AMQP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通信方式、消息处理等细节,确保了物联网设备的互联互通。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技术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M2M S I M R e m o t e M a n a g e m e n t版本号:1.2.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V)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定义 (2)3.2. 缩略语 (2)4.业务概述 (3)4.1. 业务定义 (3)4.2. 业务范围 (3)5.业务功能 (3)5.1. 发行实卡 (3)5.2. 发行白卡 (4)5.3. 发行空卡 (4)5.4. 发行SoftSIM (4)6.系统结构和组网 (4)6.1. 系统结构 (4)6.2. 各模块功能描述 (5)6.3. 系统组网 (5)6.3.1.专网写卡平台 (5)6.3.2. PBOSS/HLR (6)6.3.3.运营管理平台 (6)6.3.4. 物联网SoftSIM库生成平台 (6)6.3.5.省BOSS (6)6.3.6.专用写卡终端 (6)7.技术流程 (6)7.1. 支持空中写卡功能的制卡数据申请流程 (6)7.2. SoftSIM库申请流程 (7)7.3. 空中写卡流程 (9)7.4. 专用终端写卡流程 (11)7.5.营业厅现场写卡流程 (12)8.码号要求 (13)8.1. 短信接入码 (13)8.2. EID (13)8.3. MSISDN (15)8.4. IMSI (15)8.5. ICCID (15)9.设备要求 (16)9.1. 写卡管理 (16)9.2. 用户管理 (16)9.3. 号码及卡个人化数据管理 (16)9.3.1. 号码规则 (16)9.4. 密钥管理 (17)9.4.1. 机器卡密钥 (17)9.4.2. 平台传输密钥 (17)9.5. 事务管理 (17)9.5.1. 与机器卡 (17)9.5.2. 与系统平台 (18)9.6. 安全管理 (18)9.7. SoftSIM库管理 (18)9.7.1. SoftSIM库申请 (18)9.7.2. SoftSIM库生成 (18)9.7.3. SoftSIM库分发 (18)9.8. 专用写卡终端管理 (19)9.8.1. 操作员管理 (19)9.8.2. 终端信息管理 (19)9.8.3. 终端登录及写卡 (19)9.9. 模组厂商管理 (19)9.9.1. 统计管理 (19)9.10. 模组管理 (19)9.11. 查询统计 (19)9.12. 机器卡要求 (20)10.安全要求 (20)10.1. 应用层安全要求 (20)10.1.1. 访问控制 (20)10.1.2. 通信安全 (21)10.1.3. 可用性 (22)10.1.4. 安全审计 (23)10.1.5. 防攻击/防病毒 (24)10.2. 基础设施层安全要求 (24)10.2.1. 系统层安全要求 (24)10.2.1.1.访问控制 (24)10.2.1.2.通信安全 (24)10.2.1.3.可用性 (25)10.2.1.4.安全审计 (25)10.2.1.5.防攻击/防病毒 (26)10.2.2. 网络层安全要求 (27)10.2.2.1.访问控制 (27)10.2.2.2.通信安全 (27)10.2.2.3.可用性 (28)10.2.2.4.安全审计 (28)10.2.2.5.防攻击/防病毒 (29)10.2.3. 物理层安全要求 (30)10.2.3.1.环境安全 (30)10.2.3.2.媒体安全 (30)10.2.3.3.设备安全 (30)11.接口要求 (30)11.1. IF1(与物联网机器卡) (31)11.1.1. IF1-1下行数据格式 (31)11.1.2. IF1-2上行数据格式 (36)11.1.3. 加密算法 (38)11.1.4. MAC算法 (38)11.1.5. 计数器管理 (39)11.1.6. 批次号管理 (39)11.2. IF2(与PBOSS) (40)11.2.1. IF2-1写卡结果查询接口 (40)11.2.2. IF2-2同步批量卡数据接口 (40)11.2.3. IF2-3请求写卡接口 (43)11.2.4. IF2-4写卡结果通知接口 (44)11.2.5. IF2-5 SoftSIM库生成通知接口 (45)11.2.6. IF2-7 请求卡个人化数据接口 (46)11.2.7. IF2-8 同步写卡密钥数据接口 (46)11.2.8. IF2-9写卡密钥生成请求接口 (48)11.2.9. IF2-11现场写卡响应接口 (49)11.2.10. IF2-12 写卡密钥文件生成通知接口 (50)11.3. IF3(与运营管理平台) (50)11.3.1. IF3-1SoftSIM库文件同步接口 (50)11.3.2. IF3-2 模组在网状态查询接口 (51)11.4. IF4(与专用写卡终端) (51)11.4.1. IF4-1请求登录接口 (51)11.4.2. IF4-2请求写卡接口 (52)11.4.3. IF4-3写卡响应接口 (52)11.5. 省BOSS与PBOSS的接口 (53)11.6. PBOSS与运管平台的接口 (53)11.7. 现场写卡组件接口 (53)12.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53)12.1. 吞吐量 (53)12.2. 存储能力 (54)12.3. 可靠性要求 (54)12.3.1. 备份和恢复要求 (54)12.4. 容灾要求 (54)12.5. 稳定性要求 (54)13.软硬件要求 (54)13.1. 软件要求 (54)13.2. 硬件要求 (55)14.操作维护要求 (55)14.1. 可管理性 (55)14.2. 可维护性 (55)14.3. 易用性 (56)15.网管要求 (56)15.1. 网络管理方式 (56)15.2. 网络管理的主要功能 (56)15.3. 性能管理 (56)15.3.1. 故障管理 (57)15.3.2. 安全管理 (57)15.3.3. 配置管理 (57)16.编制历史 (58)附录A密钥分散算法 (58)A.1.8字节分散参数 (58)A.2.16字节分散参数 (59)附录B省编码 (60)附录C卡商代码 (61)附录D状态码定义 (61)附录E多运营商临时个人化数据方案 (61)附录F移动签名登录方案 (62)前言本标准对基于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平台技术规范实现过程中需要规范的技术方案提出全面要求,是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写卡平台实现所需要遵从的纲领性技术文件。
(技术规范标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目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2)《物联网工程》课程标准 (18)《RFID与传感器》课程标准 (23)《服务器配置与管理》课程标准 (27)《物联网应用系统项目设计与开发》课程标准 (36)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代码:590129 一、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一)产业背景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它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更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无所不包的庞大产业链。
2009年8月,温总理在视察无锡的时候提出“感知中国”的理念,并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名》中明确提出,“今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将会实现跨越式蓬勃发展。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我院随着物联网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学科和行业基础而设立。
2012年在电子信息工程系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技术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并被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首次招生100人。
(三)工作岗位1.物联网系统集成工程师2. 物联网产品开发工程师3. 物联网系统管理员4. IT产品制作技术员5. 物联网终端设备技术支持工程师6. 物联网产品销售工程师二、招收对象及学制招收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学分制,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
三、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传感器与传感终端设备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RFID应用技术、物联网工程项目设计与工程施工、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运行与管理等专业必备知识,面向物联网传感终端产品制造企业、物联网产品销售公司、物联网系统设计和物联网工程技术公司、应用物联网的企业,具备物联网系统工程设计、工程设备安装调试、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及相关企业的产品营销、技术服务与设备运维、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全套课件(完整版)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全套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教材的第五章,主要介绍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物联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
2. 通过对物联网应用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难点: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投影仪、计算机、物联网应用案例的实物或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互联网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智能家居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物联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如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实际应用价值。
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物联网应用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5. 随堂练习:通过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检测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掌握情况。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架构、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等。
通过板书,让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请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和关键技术。
3. 请分析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应用案例,并说明其价值。
4.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想一个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物联网技术标准概述
7.3 RFID国际标准进展
7 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标准化
01
7.3.7 数据标 准
04
7.3.10 移动 RFID
02
7.3.8 应用标 准
03
7.3.9 数据安 全标准
7.3 RFID国际标准进展
7 射频识别 (RFID)技 术与标准化
7.4 RFID国内标准进展
A
7.4.1 标准化 机构
推进分析
01
8.3.1 开展了传感 器网络标准及相关 标准制定的标准化 组织
03
8.3.3 ITU-T的传 感器网络标准化推 进分析
05
8.3.5 ISA的传感 器网络标准化推进 分析
8 传感器网络技术 与标准化
8.4 传感器网络国内标准进 展
0 8 . 41. 1 立 足 国 内 研究,
筹划成立国家传感器网 络标准工作组
6 二维条码技术与标准化
6.3 二维条码国际标准进展
6.3.3 Data Matrix条码
6.3.6 Code1 6K条码
6 二维条 码技术与 标准化
6.3 二维条码国际标准进展
6.3.7 Code49 条码
6.3.8 其他二维 条码
6 二维条码技术与标准化
6.4.1 汉信码
2 物联网技术架构 与标准体系
2 物联网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
2.4.1 指导思 想
2.4.2 建设阶 段规划
2.4.3 工作机 制、工作原 则及建设战
略
2.1 物联网 基本概念
2.2 物联网技 术架构概述
2.3 物联网标 准体系概述
2.4 物联网标 准体系建设
3 物联网标识技术 与标准化
{技术规范标准}物联网技术与标准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物联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感知延伸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共性支撑技术体系框架。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感知延伸层技术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行延伸。
主要可以分为数据采集和感知、无线传输、延伸网三大部分。
数据采集和感知数据采集和感知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主要包括: 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信息采集数据采集和感知(续)传感器:是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是感知延伸层获取数据的一种设备。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无线传输用于补充和延伸接入网络,使得网络能够把各种物体接入到网络,主要包括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传输(续)IEEE802.15.4: IEEE802.15.4是一种经济、高效、低数据速率(<250kbps)、工作在2.4GHz和868/928MHz的无线技术,用于个人区域网和对等网络。
UWB: UWB(UltraWideband)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
通过在较宽的频谱上传送极低功率的信号,UWB能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实现数百Mbit/s至数G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NFC: NFC技术在单一芯片上集成了非接触式读卡器、非接触式智能卡和点对点的功能,运行在13.56MHz的频率范围内,能在大约10cm范围内建立设备之间的连接,传输速率可为106kbit/s、212kbit/s、424kbit/s,未来可提高到848kbit/s以上。
蓝牙: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m内)的无线电技术。
物联网现行技术及标准
日本
u-Japan目标:建设 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 2010年实现 “anytime、 anywhere、anything、 anyone”都能上网的 环境。
i-Japan目标:2011年 实现日本产业社会、 地区与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融 合。
无线传输(续)
IEEE802.15.4: IEEE802.15.4是一种经济、高效、低数据 速率(<250kbps)、工作在2.4GHz和868/928MHz的无线 技术,用于个人区域网和对等网络。
UWB: UWB(UltraWideband)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 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通过在 较宽的频谱上传送极低功率的信号,UWB能在10米左右 的范围内实现数百Mbit/s至数G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网络层技术
网络层技术主要用于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 制,重点在于适应物物通信需求的无线接入网和核心 网的网络改造和优化,以及满足低功耗、低速率等物 物通信特点的感知层通信和组网技术。
网络层技术(续1)
电信网增强:目前电信网主要用于支持人与人之间的 通信。物与物通信和人与人通信在需求和特点上存在 差异,为使网络能够更加适应物与物的通信,需要对 现有网络能力进行增强或优化。
物联网已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国内研究院所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并 且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较完整 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 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 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物联网技术及其标准
物联网技术及其标准物联网描绘了人类未来全新的信息活动场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实现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无处不在的连接。
人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形成信息化解决方案。
目前很多全球主要国家都制订了开发物联网的长期发展计划。
中国已经把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发展路线图》。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有些什么关键技术?物联网领域标准化方面进展如何?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1 物联网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不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性革命,而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综合运用。
物联网技术融合现有技术实现全新的通信模式转变,同时,通过融合也必定会对现有技术提出改进和提升的要求,催生出一些新的技术。
在通信业界,物联网通常被公认为有3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如果拿人来比喻的话,感知层就像皮肤和五官,用来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送层则是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应用层类似人们从事的各种复杂的事情,完成各种不同的应用。
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非常多,从传感器技术到通信网络技术,从嵌入式微处理节点到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等不同领域,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
(1)感知层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转换和收集。
感知层包含两个部分:传感器(或控制器)、短距离传输网络。
传感器(或控制器)用来进行数据采集及实现控制,短距离传输网络将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发送到网关或将应用平台控制指令发送到控制器。
感知层的关键技术主要为传感器技术和短距离传输网络技术,例如射频标识(RFID)标签与用来识别RFID信息的扫描仪、视频采集的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中的传感与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由短距离传输技术组成的无线传感网技术)。
在实现这些技术的过程中,又涉及到芯片研发、通信协议研究、RFID材料研究、智能节点供电等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