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智慧(7)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
经方笔记丨苓桂术甘汤
经方笔记丨苓桂术甘汤2023.01.18记录丨我的中医之路第160期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方: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三两,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7条:夫知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归经:太阳太阴合病。
《神龙本草经》言:茯苓: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
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桂枝: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白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
止汗,除热,消食。
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甘草:味甘,平。
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现在用法:茯苓12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炙)各6g。
上四味,以水600ml,浸泡1小时,煎开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茯苓、白术利水,桂枝解表、降冲逆,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小便不利、心下逆满而头眩心悸者。
盛小财,主治医师,来自都匀小城,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此笔记为个人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第67条,原文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
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
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金匮要略讲义》根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
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治疗心脏病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
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
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
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
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
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
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主之。
(伤寒论:67)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释:[1]起则头眩:谓患者坐起或起立时即感到头晕目眩。
起,指体位变化时。
[2]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功效配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饮平冲。
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引逆气下行;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
本方甘能补脾,淡能利饮,苦能燥湿,辛温能通阳,方性平和,共奏温阳健脾、利饮平冲之功。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脾虚水气上逆证。
症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
若发其汗,则身体振振动摇。
太阳伤寒,法当汗解,医误用催吐,或攻下法,损伤脾胃阳气,致运化不利,水饮停留。
水饮停于心下,故心下逆满;胸阳不振,中焦水饮乘虚上逆,故有气上冲胸之感。
脾主升,胃主降,脾虚不能升清阳,胃虚不能降浊阴,浊阴上蒙清窍,故坐起或站立时,即感头晕目眩。
沉脉主里主水,紧脉主寒,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故脉沉紧。
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平冲。
此证若再误用发汗,必汗出阳气更虚,经脉失之煦养,加之水湿浸渍筋肉,故身体振振动摇,不能自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1]主之。
(金匮痰饮:16)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释:[1]苓桂术甘汤: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简称。
方中白术药量及方后语与《伤寒论》稍有不同。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脾虚停饮证。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又称为茯苓术甘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方剂主要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1. 温中散寒
苓桂术甘汤中的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吸收,缓解脘腹冷痛、寒气困滞等症状。
茯苓和甘草能协同增强干姜的温中作用,从而达到散寒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茯苓、甘草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
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3. 调节情绪
苓桂术甘汤被认为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易怒、
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4. 缓解疼痛
茯苓、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镇痛、平抑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
腹痛、胀痛等疼痛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腹胀满、灼热等不适感。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调
节情绪、缓解疼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调配,避免过量或不当搭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相关疾病时可以考虑应用苓桂术甘汤,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
有利水,定悸,通阳的功效,适用于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
一、原文点睛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别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条)二、经典配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
分温服。
三、方证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四、注释参考成无己:茯苓以伐肾邪。
桂枝能泄奔豚。
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
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注解伤寒沦》)。
方有执:脐下悸者,肾乘心,汗后液虚,欲上凌心而克之,故动惕于脐下也。
欲作,待作而未作之谓(《伤寒沦条辨》)。
柯韵伯:心下悸欲按者,心气虚;脐下悸者.肾水乘火而上克。
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干之象。
然水势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治之。
茯苓以伐肾邪,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甘澜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名劳水,用以先煮茯苓,取其下伐肾邪,一惟趋下也。
奉方取味皆下,以畏其泛耳(《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
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
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金匮要略心典》)。
徐忠可:仲景论证,每合数条以尽其变,故如奔豚一证,由于惊发,则合四部,见其因同而证异,庶知奔豚之所自来。
又即言其气从少腹冲至咽喉,以见此病之极。
则又即言其兼腹痛,而往来寒热,以见此证从表未清来,而有在半表里者,则于内为多。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降冲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温阳健脾,降冲
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伤寒论
温阳健脾,降冲利水。
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重症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
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苓桂术甘汤温中降逆,治疗以气上冲逆为主。
有的注家认为,水邪属阴,其性沉降,本来不应该冲逆上乘,如果见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上冲之症,多是与夹肝气上逆有关。
桂枝辛温芳香,既可温通心阳,又可疏肝降气,治疗水气上冲必用。
第29条也是水饮之证,但它只有“心下满而且并不是“心下逆满”,也没有上冲的证候,因此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可见,都是水饮为患,治疗有用桂与去桂的不同,关键在于有没有上冲之证。
苓桂术甘汤的治病范围很广泛,加减化裁也很灵活,但减药味时通常都是去白术,而保持茯苓、桂枝、甘草不动。
这就是所谓的“苓桂剂”,再加杏仁就是苓桂杏甘汤,再加生姜就是苓桂姜甘汤,再加五味子就是苓桂味甘汤。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治脾胃阳气不足的痰饮病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治脾胃阳气不足的痰饮病苓桂朮甘汤一类方《伤寒论》。
主证证候:中阳不足的痰饮病。
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寒饮内停→胸胁支满,短气而咳,目眩心悸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中阳(脾胃阳气)不足,实际上它是中焦虚寒的一种基础。
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液停留在局部为痰饮,这个痰饮是饮停中焦,病位明确是饮停中焦。
中阳不足,导致水湿不化,痰饮内停,水饮停蓄中焦,从表现来说,水饮停蓄,饮邪为阴邪,停蓄就会阻滞气机。
气机不利,就饮邪随气上逆。
饮邪上逆可以水饮犯肺,短气、咳嗽、胸邪支满。
这是常见的。
饮邪上逆,上干头目,上干清阳,可以头晕目眩。
心悸,也是水饮内停,水气凌心经常出现的现像。
这是中焦阳气不足,造成寒饮内停,饮邪阻滞气机,寒饮之气上逆,上逆于心,水气凌心或饮胁迫肺,或饮邪上干清阳所造成。
苔白滑,苔白偏寒,白滑说明痰饮较重。
脉弦滑或沉紧,有是寒饮内停,偏于阳虚有寒这种脉像。
从这个主治证候分析来看,苓桂朮甘汤是一个痰饮内停中焦,是由中焦虚寒,阳不能化气,水湿内停形成的。
功用温阳健脾,利湿化饮。
方解君茯苓渗湿利水,平冲降逆,臣桂枝温阳化气,佐白朮苦温,能健脾燥湿,使甘草调和诸药,补气气。
茯苓在方中用量最大为君。
因为水饮内停中焦,而且还突出反应在饮邪上逆,茯苓既能渗湿利水,又能平冲降逆。
特别是茯苓擅长于治疗水饮上逆的这种冲逆引起的心悸头眩。
对于茯苓这类用法,在仲景使用当中有规律性的反应。
我们前面讲到五苓散,也是用茯苓,所以它也可以有这种平冲降逆,水气上逆,针对水气上逆这个用法。
在这里做为君药,是全方立足于化饮,通过利水渗湿,当然茯苓还能健脾,健脾有助于化饮。
方中的桂枝,擅长温阳化气,能温化水液。
桂枝茯苓同用,是一种既能温阳化气,更是平冲降逆的一种基本组合。
《伤寒论》上用桂枝和茯苓相配的方不少,基本它都有一个平冲降逆,平水气上逆的作用。
但桂枝的平冲和茯苓的平冲,有一定区别。
桂枝往往对寒气上逆,偏寒,跟茯苓同用,往往水气上逆。
伤寒论演义:16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演义:16苓桂术甘汤大家晚上好,我们接着来讲伤寒故事。
上一次我们讲到仲景先生,把小牛姑娘的一个远房的亲戚,来借点东西吃啊,这么一个亲戚,路远劳累,多饮伤阳导致的心下悸,欲发奔豚这么一个症状,仲景先生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给她治好了。
小牛姑娘她这位亲戚,这个姨呢,用药之后啊,她无非就是饮水过多,水气过盛了,所以服药后一晚去了很多次厕所,小便一次又一次,自然就把这个水气泄出去了,这个病自然也就好了。
因为这个病来得快去得也快啊,效果呢,非常理想。
乡下人虽然穷,虽然条件差,但是都是知恩图报,都是很感恩仲景先生。
所以虽然来一趟不容易,路途遥远,但是感觉仲景先生是救命恩人,把自己的病治好了。
小牛姑娘这个亲戚借到粮食回家之后,没过两天,就又来了一趟。
这一趟是专门来感谢仲景先生的。
当然这个穷人家说实话也没什么好东西是吧,就是在附近山坡上采了点残存的野枣。
自己也舍不得吃啊,要过来给仲景先生送礼嘛,所以还是饿着肚子来的,走了一路。
当然这个天热了,路途遥远肯定还口渴呀。
她吸取上次的教训,上次是渴了就喝,喝饱了又走,再走渴了又喝,喝起来喝得有点过度了。
上次喝水过多导致生病,所以这次呢,她这个亲戚就注意了。
尽管口渴,但是呢,尽量少喝,不再大渴想喝水的时候就暴饮。
所以这次她带着山上采的一点野枣,来到仲景先生这边的时候,仲景先生也是非常地感动。
乡下人,这么朴实,给看个病相当于走了几十里路啊,为了送这么几个野枣,而且家里也没吃的,饿着肚子过来,表达一个感激之情。
那时候的人呀,就是这么淳朴。
所以现在我们医患关系能像古代那样,真正能够做到,医患心心相交,也许很多病不需要吃那么多药,它也就好了。
小牛姑娘这个亲戚,她来的时候走得还是有点急,毕竟她这次来呢不是为了借东西了。
家里临时可以过日子了,只是过来表达感激之情,所以打算快去快回,尽量地快走,尽量早点来还想当天赶回去。
仲景先生呢,就想请她吃顿饭,说你吃了饭再回去。
这个患者呀,坚决不肯吃,她说我来就是为了感谢仲景先生,怎么能让仲景先生请我吃饭呢?这万万使不得。
苓桂术甘汤(古代经典名方1019)
苓桂术甘汤(古代经典名方1019)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第六十七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六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七条。
苓桂术甘汤用药四味,组方严密。
方中茯苓健脾养心,利水渗湿。
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
白术、甘草补脾益中,培土强源。
茯苓、白术相配,增加健脾利水之功。
桂枝、甘草相伍更加发挥温通阳气之功。
苓桂术甘汤具通阳化气去水饮之功、脾升胃降生气血之能、疏肝崇土降冲逆之用、温药和之强机能之效。
仲景原义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个方面的病症。
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
另一个方面是《金匮要略》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苦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诊断要点,症见胀满、悸动、憋闷或噎塞、咳喘、眩晕等。
望色时多见面色黧黑,甚者在颧、颊、鼻柱、唇周、下颌等处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时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脉象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现代临床上,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眩晕等。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中医名方:千古健脾祛湿方一苓桂术甘汤
中医名方:千古健脾祛湿方一苓桂术甘汤
千古第一健脾祛湿方了,它就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
这是一天的量,一次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张仲景真是无上高明,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也。
下面就细细唠叨唠叨方子中的四味药。
茯苓。
茯苓可是个好东西,它有多好?据考证,从古至今所有的药方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茯苓。
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它的性子很平和,所以慈禧太后天天吃它,还让人发明了一种美味又养生的食品叫茯苓饼。
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不像薏米那么猛烈,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下焦以二便的方式排出去。
作者:郁茹
來源:简书。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郭生白
苓桂术甘汤(郭老习惯用量):
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甘草13克
真正典型苓桂术甘汤症很少,100个人发生100个苓桂术甘汤症,说典型的那个连5个也没有。
我说不是典型的可能占90多个,头眩、心下逆满、或者是有水肿,小便不利,有心下悸,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能治很多病。
咱说苓桂甘术汤去哪样行,就四味药,去哪味也不行,添上一味行?添哪味都不好。
它照样还能治病。
你知道这一部《伤寒杂病论》有多少张方子,知道不知道,学过《伤寒论》的不知道吗?张仲景医圣,他手里有112—113张方子,有多少药,70多味药大概是,称为医圣。
他这112方子治120个病啊,1200个病也不止,我告诉你们,他这个范围很宽,他给你了一个规矩,你拿着规矩去治病去。
咱们学的是规矩,不是每一个病例都要学,今天说了一个苓桂术甘汤,你记得这一个病例,就我说的这两三个,那是最常见的,你也几乎每天都能见得到,你不能每天说这个话吧,这病我不会。
本文论及的心包积液、肾积水、脑积水都可通过化裁苓桂术甘汤治疗。
【郭生白:苓桂术甘汤-日常养生和各类亚健康】
【郭生白:苓桂术甘汤-日常养生和各类亚健康】郭生白推荐的《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用于日常养生,取得让人惊喜的效果,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人,长期服用可消除各类亚健康,对慢性病调理也有辅助作用。
附录苓桂术甘汤(可用于日常养生和亚健康调理)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甘草13克以上中药捣碎泡水喝,或者水煎分两次服用。
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所致。
中阳不足,气化不利,脾不运湿,聚湿生痰成饮。
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痰饮阻遏上升之清阳,则头目眩晕;水饮上凌心肺,则心悸,短气而喘;舌苔白滑,脉弦滑,均为水饮内停之征。
治宜温阳健脾化饮。
方中茯苓甘淡性平,既健脾益气,又利湿化饮,为君药。
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药,温阳以化饮。
苓、桂相伍,一利一温,湿邪去有利于阳气得复,阳气得复又有利于祛湿。
以白术为佐药,健脾祛湿,脾气健则水湿得运。
以甘草为使药,调药和中。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温而不燥,利而不峻,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
临床应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水肿属脾阳虚者。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摘录《金匮要略》。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痰饮方,水凌心肺此方尝;
中阳不足为病因,温阳化饮健脾阳。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气短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数。
临床运用: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西医多种病症属脾虚饮停者,用之皆有效,如耳源性眩晕、呕吐、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狭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脑积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有报道用本方加泽泻、姜半夏等治疗水饮眩晕;加泽泻、黄芪、党参、丹参为基本方治疗充血性心衰;加葛根、牛膝、夏枯草治疗高血压眩晕;和泽泻、丹参、远志、葛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配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加肉桂、车前子、泽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加附子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加味治疗胃潴留、肾病综合征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及正性肌力作用。
倪海厦方剂讲解——苓桂术甘汤(转)
倪海厦方剂讲解——苓桂术甘汤(转)七二:「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伤寒,如果吐了又大下,肠胃就伤到了,结果心下逆满,就是胃的地方感觉到胀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人平素就有水饮,水停在横膈膜,一种是平常喝水喝太快,慢慢累积在这里;还有一种是「思」,「思」能伤脾,造成脾的运化不好,结果水的运化不好,土生金的时候,一部份会气化上来,一部份会停在这横膈膜上,横膈膜像海绵一样,里面都是水。
被吐、被下了以后,上下的水都没有了,这水就开始要动起来,这水不在胃的里面,如果在胃的里面,胃就会把它气化掉,这水停在胃的旁边,病人一动的时候,这水就开始晃了,头就昏了,西医说这是中耳不平衡,因为头在晕眩,和贫血不一样贫血是眼前发黑,他是天旋地转,苓桂朮甘汤下去,把这水排掉,就好了。
所以起则头眩,移动或站起来的时候会晕眩,就是苓桂朮甘汤证;如果是躺在床上不动会晕眩,就不是苓挂朮甘汤证,后面会提到真武汤的时候,再说明。
白朮就是因为湿太盛了而用的,健脾整胃最好的药就是伏苓、白朮,白朮能去湿,茯苓能把水利掉,桂枝甘草在中膈,如果在脐下就加茯苓大枣,所以这是桂枝甘草汤演变出来的,先是桂枝甘草汤,再来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枣,再来是苓桂朮甘汤,所以苓桂朮甘汤专门去中膈的水。
伤寒,若吐若下后被吐被下后,水饮就跑出来了,平常不会的,结果心下逆满,胃里面胀满得很难过,然后气往上冲,因为这水没能气化上来,是水停在这里,当然感觉气下不去,呼吸的时候,气会往回逆,一般来说,横膈膜会下降,气才会充满,吐气的时候,横膈膜会上升,结果横膈膜都是水,它根本不下降,一吸它就满了,满了就会有气逆的现象。
起则头眩,脉沉紧,沉代表病在里,紧就是塞,水就是塞的,因为水在中膈,没有在皮肤表面上,一发汗会动经,因为身体的血脉、经络、肌肉,都要靠我们的水份来滋养,一发汗就没有水份了,他就抽筋,所以身为振振摇,就是晃来晃去的,就中膈的水在晃,就用苓桂朮甘汤。
7苓桂术甘汤
5
刘渡舟应用本方的经验
1)在辨证方面 刘老经常强调,临床辨证要着眼主证,把握关键。
心脏病之属于水气上冲者,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水舌,即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 水饮从下而上,津液不化所致。 二是水色,即面色黧黑 或面呈水斑,多见于天庭、鼻柱两侧、两颧、两颐、颏 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三是脉沉弦,沉 脉主病在里,为阳气不振,弦脉主饮,二者皆属于阴脉, 反映水寒为病。自觉症状:如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 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 晚阴气当令而阳气减退,故胸闷等症有入夜加重之倾向。 另外,水气上冲则头晕目眩、咽噎耳鸣、面目虚浮,这 是常见表现,故亦可作为辨证的重要指征。
22临床应用?现代治痰饮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水肿心源性及肾源性水肿如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肾积水等眩晕惊悸胃痛肠炎带下风湿痹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周某某,男,48岁,患胸闷,气短,胸痛7 年余,曾在协和医院诊为“冠心病”。病休 2年多,服西药维持,不敢上楼或骑自行车, 动则心悸心慌。查病人面色萎白不华,形体 虚胖,舌大体厚苔滑,脉沉弦,大便偏溏, 下肢浮肿。
临床应用
现代治痰饮(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 喘)、水肿(心源性及肾源性水肿,如心功能 不全、慢性肾炎、肾积水等)、眩晕、惊悸、 胃痛、肠炎、带下、风湿痹证、植物神经功能 紊乱等。也治奔豚证属心脾阳虚,下焦水气上 冲,但发作前没有脐下悸者。
苓桂术甘汤可用于治疗中焦饮停所致的脾胃、 心、肺病变。其辨证关键是舌淡嫩苔水滑,脉 沉弦,若心脏病患者,其面色黧黑或面呈水斑。
治法:温通阳气,伐水降冲。
方药:茯苓30g, 桂与冲气均减,此为水饮得温药之 运化而减轻。乃于上方更加桂枝3g, 助阳以消阴;泽泻 12g, 利水以行津。服2剂,口干去,大便自下,精神转佳, 冲气又进一步好转。转方:桂枝9g, 茯苓24g, 泽泻12g, 猪 苓9g, 生姜9g, 附子9g, 白芍9g。服至3剂,诸症皆除,面 色转红,从此痊愈。(周凤梧.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 1 : 22)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67)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0月18日。
刘某,16岁,先因月经失调(周期45天~半年一潮,经期8~20天)于7月5日就诊,面色苍白,倦怠无力。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2.36×109/L(正常值4.0~6.0×109/L),血红蛋白48g/L(正常值125~165g/L)。
西医诊断:(1)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2)失血性贫血。
经过黑归脾汤、八珍汤、薯蓣丸、力斐能等药物的调理之后,月经正常,面色明显好转,精神较佳。
末次月经10月4日来潮,一周净,外感方愈。
带下量多质稠如糊一周,无阴痒,恶心纳欠。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化饮,收敛止带。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加味。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炙甘草6g芡实20g金樱子15g白果10g薏苡仁20g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0月24日。
带下已除,恶心已消,胃纳顿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2日。
带下未再增多。
2.妊娠恶阻身冷初诊:2005年10月14日。
柳某,30岁,妊娠50天,恶心口淡一周,胃纳不振,喜热饮,饮入不舒。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2g炙甘草6g半夏12g生姜5片陈皮9g,5剂。
名医金方:苓桂术甘汤今用
传统医学
28
苓桂术甘汤今用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 吴金莲
苓桂术甘汤最早见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编者注:方中各药剂量依次分别为12克、9克、6克和6克,参见《内科名方》一书),主要功效是通阳化气、健脾利
冠心病——患者一般表现为心悸怔忡,气促,胸闷,头晕乏力,劳累后更严重,且舌质淡,苔薄
白,脉沉无力,由此中医诊断为怔忡(心阳不振)。
笔者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显著,还可以根椐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加减,如气虚乏力,加党参、黄芪;咳嗽吐痰,可加栝蒌。
梅尼埃病——原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西医一般用镇静药物加利尿剂、血管扩张药治疗,但仍经常复发。
笔者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进行治疗,同时根椐症状轻重,一般加平肝熄风类药,如石决明、钩藤等,体质虚弱者可单方治病
日1剂,常服。
刊允许,谢绝转载)
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气短而咳,大便溏等证。
笔者通过辨证论治,将其用于多种疾病,如冠心病或心衰、梅尼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现介绍其在冠心病和梅尼埃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中的智慧(7 )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种动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体内水液不能转换成气,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
故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或者说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往往加些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
正如张仲景说: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症若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会表现出许多病症,包括水、湿、痰、饮引起的诸多病症,可导致各个系统出现问题。
如有个老太太,从东北来,患眩晕症,诊为“梅里埃病”,已得病半个月。
发作时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吐出物尽是白白的、黏黏的涎沫,躺在床上连眼睛也不敢睁。
就诊时须由两人搀扶,否则必坐立不稳倒地,问话时两目紧闭,不敢出声作答,否则呕吐。
舌苔白滑而腻。
这在中医看来,多属痰饮上犯清窍,属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
水、湿、痰、饮等的滋生,统称为水液代谢失常病症,般认为,湿聚为水,水聚为饮,饮聚为痰。
稀者为饮,稠者为痰。
但临床上有时难以截然划分,所以有“水湿”、“水饮”、"痰饮”、“痰湿”等不同名称,突出显示中医的整体观念特色。
《伤寒论》是如何治水液病的《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贝y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当水停渐多,比如有一小坑水,只靠温化难以速去、尽去,这时便要燥湿、渗湿,燥湿就是用干燥的药物祛湿。
渗湿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渗到土内的过程,所以渗湿就是用补土的药,脾属于土,补脾就是补土,就是使用健脾的药去达到渗湿的目的,甚至有的药就是要用黄土来炒,如土炒白术等,《伤寒论》中的苓桂术甘汤、理中汤等属于这类方剂。
但通常情况下是化湿、燥湿、渗湿联合使用,也不可太绝对划分。
如果体内水湿较多,用上述方法难以祛除,比如有一大坑水,用土渗的方法就有些费时、费事了,这时最好是疏通排泄,也就是挖沟排水,这就是利水的方法,《伤寒论》里的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属于这类方剂。
但如果水湿太重,甚至泛滥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严重,那就要强力疏导泄洪了,这就是中医的逐水方法了,具有逐水作用的药物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服用后不仅小便明显增多,而且大便也往往一泄如注,使用时应特别小心,中即止。
《伤寒论》中的十枣汤、大陷胸汤、牡蛎泽泻散属于这类方剂。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及功效苓桂术甘汤就是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这四味药组成,是化湿、渗湿、利水的结合。
茯苓是菌类的一种,味淡性平,具有渗湿、利水的效果,它的利水作用可通过增加小便量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它的渗湿作用将水液的残留物、人体组织的渗出物吸收掉;同时,茯苓还有健脾宁心的作用。
桂枝是辛甘温的药物,具有温阳化气的作用,它属于樟科植物,有特异的芳香味道,能够开胃健脾,扩张血管,从而将多余的水分“化”掉,比如阳光一照,水分即蒸发。
白术是一个苦温的药物,能够补益脾气,干燥湿邪,与茯苓配合吸收组织渗出的水分。
甘草,一方面补益脾气,能够修补组织,另一方面调和其他药物,使各个药物更加协调工作。
苓桂术甘汤治眩晕上述那个梅里埃病眩晕病例就适合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为苓桂术甘汤)治疗,此方是《伤寒论》里的重要方剂,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因脾虚导致的水饮内停。
讲的“脾”,是一个功能单位,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
人出生后,即赖摄取饮食消化成气血以生存,故中医把脾叫做“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我们的饮食,先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其中的营养成分由脾运转到全身,中医称为“脾运化水湿”相当于西医所讲的小肠的吸收功能。
如果由于疲劳过度,或作息不规律,起居失宜,或思虑过度伤脾,或饮食不节等,都会导致脾气虚弱,脾气虚就不能很好地运化体内的水湿,于是水湿就会停聚下来,形成水饮、痰湿等,就会导致很多疾病,这时就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条下讲脾虚水停可导致许多种病症,如“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包括有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如“心下逆满”就是讲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胃在心脏的下面,古人常称胃为“心下”,意思是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
“气上冲胸”,胸是心脏的位置,脾虚所生水饮可以上行冲于心胸,往往导致心悸、胸闷、气短的心脏病,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气上冲型心脏病不可多得的方剂。
“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就是站立时头目眩晕,使之身体摇动,站立不稳,这种眩晕发作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梅里埃病,中医认为由中焦水饮上泛于清窍所致,可以说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这种疾病的王牌药物。
前面说的梅里埃病的病例就属于张仲景讲的“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的情况,即开苓桂术甘汤,合上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另一个方子泽泻汤(泽泻、白术),只服一周,就基本上痊愈了。
苓桂术甘汤治“水心病”我的老师、已故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先生把这个方子用得非常神奇,根据“气上冲胸”的记载,治愈了许多水气凌心的心脏病,刘老把这一型心脏病命名为“水心病”。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曾有个50 岁男性病人,经常咽喉哽咽,直按慢性咽炎治疗,过一段时间,脸颊出现黑斑。
突然有天,发生心绞痛,送医院治疗,冠状动脉堵塞,放了三个支架。
(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他曾治一个40 多岁男性病人,形体肥胖,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救治两月有余,功效不显。
来诊时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部的血脉也随气上冲而胀痛不休。
舌苔水滑欲滴,脉沉弦,偶见有结象。
辨证为水气凌心之“水心病”,由心阳不足,血脉不利所致。
用苓桂术甘汤原方,服 3 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但脉仍有结象,犹显露出畏寒怕冷的阳虚见症。
于上方中加附子、肉桂,以复心肾阳气。
又服3 剂后,手足转温,不再恶寒,但仍时有心悸、气短,再于上方中加入党参、五味子,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 剂,诸症皆愈。
苓桂术甘汤治水气痰饮水气、痰饮是中医认为的一个致病广泛的邪气,因这些邪气具有流动不定的特点,所以能在体内引起许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科疾病等,苓桂术甘汤是化水气、痰饮的良方,所以用途非常广泛。
心血管“怪病”:再举一个导师刘渡舟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冠心病患者,发病为奇,除了有心悸、胸闷、胸痛的心脏病症状外,还有一个颇为奇怪的症状,就是不时地口中嘶嘶作响,作响时从咽喉气门向上喷吐白沫,能喷出一米之远,甚为痛苦,就诊时恐怕白沫喷到大夫,特将头扭向一边。
伴有恶心,咽喉哽噎,头沉,手颤。
舌红,脉沉弦而滑。
刘渡舟诊断为水气凌心证。
处以苓桂术甘加泽泻、半夏、生姜汁。
14 剂而愈。
消化疾病:除了上述心血管疾病外,像消化系统疾病,胃脘胀满,没有食欲,恶心想吐,打嗝,或一吃饭就腹胀、想解大便,用苓桂术甘汤也很灵光。
本方补中气的作用很强,经常服用可增加免疫力,防止感冒。
呼吸疾病:呼吸系统方面,如痰饮所导致的咳嗽、气喘,吐痰量多,用苓桂术甘汤较好。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用宣肺平喘药得到控制后,为根除痰饮,经常用苓桂术甘汤善后处理,因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用苓桂术甘汤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则哮喘就不容易反复。
五官疾病:上述所说的梅尼埃病,是苓桂术甘汤运用于五官科的典例,五官科许多疾病都可使用苓桂术甘汤,如用于眼科之视神经乳头水肿病就很好,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2000 年患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下降很快,原来双目都1.5 的视力,一年内下降为0.4 和0.5 。
形体偏胖,但素来脾虚,大便不成形,经常头晕,舌体胖大有齿痕,脉细。
用苓桂术甘汤加人参、菊花、枸杞子、车前子,服用三个月,双目视力恢复到1.0 。
眼科疾患像青光眼之眼压高,也可用本方治疗,可加车前子、膝。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塞流涕或鼻涕倒流于口腔、咽喉,用苓桂术甘汤都有很好疗效。
曾治一女性病人,30岁,鼻炎病史,生孩子三个月后,鼻炎又发,鼻涕流入口腔,感觉清稀寒凉,不时吐唾沫,外出时随身携带小塑料袋,就诊几分钟,吐十数口。
怕冷,大便稀散,舌淡嫩,有齿痕,脉细无力。
因为吐物清稀、怕冷,阳虚现象,用苓桂术甘汤合上理中汤,服用3 周,治愈。
苓桂术甘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用于临床时, 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痰作咳, 则减去白术而加苡米; 若见惊悸不安的, 可加龙骨、 牡蛎。
附录(摘自方剂学) :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9g )甘草(6g ) 白滑,脉弦滑。
歌诀】 苓桂术甘化饮剂,湿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 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益母草、 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 组成】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