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部第二部份

合集下载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 【功效】行气止痛。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常
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 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 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 完成后,再操作此穴。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按100~300次,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 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 与督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 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 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 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六、迎香
•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
次,称揉迎香 •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 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 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
•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
八、七节骨
• 【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 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 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 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 向下推),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
揉龟尾相配合。
九、肩井
• 【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 之中点。
第三节 背腰部穴位
一、龟尾
• 【位置】尾椎骨端。 •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 指自上而下直推,称 推 天 柱 。 100—500 次或用汤匙边蘸水自 上向下刮。
2020/8/14
推拿学科
11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 咽痛等。
❖临床运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 呕,祛风寒。推板门,揉中脘,推 天柱骨:呕恶。拿风池,掐揉二扇 门合用:外感发热,颈项强痛。
❖主 治 : 外 感 发 热 , 惊 风,头痛,目赤痛。
2020/8/14
推拿学科
7
❖临床运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 脑明目,止头痛。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合用:治 疗外感发热,头痛,推坎宫,清肝 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合用: 目赤肿痛。
2020/8/14
推拿学科
8
3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 骨下凹陷中。
2020/8/14
推拿学科
12
胸腹部穴位
2020/8/14
推拿学科
13
1、胁肋
❖位 置 : 从 腋 下 两 胁至天枢处。
❖操 作 : 以 两 手 掌 从两胁腋下搓摩 至天枢处,称搓 摩胁肋。次数 50—100次。
2020/8/14
推拿学科
14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 积,肝脾肿大。
❖临床运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 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
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合用:治腹泻,消化不良,临床中
一般是从脐向下推叫清脐,从脐向
上推叫补脐。补脐法常用于治疗脾
虚泄泻症。
பைடு நூலகம்2020/8/14
推拿学科
19
4 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3寸间。 ❖操作:用指揉或用掌揉,称揉丹田,摩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第二部份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第二部份

二、阴
阳☆☆
阴 阳
【定位】 总筋穴两旁,小指侧为阴,又称阴 池;拇指侧为阳,又称阳池。 【操作】 两手握住小儿手掌,两拇指并列, 指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分推20~30次, 称分阴阳,又名手部分阴阳。 【功效】 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气导滞。 【应用】 * 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法。 * 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 烦躁不安、食滞腹胀、呕吐腹泻等治疗。
【功效】 止腹痛。
【应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之要法,对各种原 因引起的腹痛均有止痛效果;特别是对寒性腹痛、 伤食腹痛效果更显著。本法刺激较强,为防止患儿 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一般在诸手法操作完毕后, 再拿此穴。
肩背腰骶部穴位
大 椎
一、大 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大椎。 掐20次,揉20~30次。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在小儿推拿穴位中,除了运用十四经及经外奇
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特定穴,分布于全身各部,且以双手居多, 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特定穴穴位形状不仅有“点”状,而且还有 “线”状和“面”状。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五、中 脘☆☆
中脘
【定位】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操作】 用中指指腹做顺时针方向揉转,称安中调中法; 用中指指腹做逆时针方向揉转,称补中法; 先做安中调中法,继用食、中两指从小儿剑突下, 轻轻直推至脐,次数为揉转次数的1/2,称消导法。 以上三法总称“推腹法”。100~200次。
中脘
坎宫
二、坎 宫(头部手法二)☆☆
【定位】 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二)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二)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二)李沭霖逗逗 3岁2个月小男生 2009-11-05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腰背部1、大椎【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大椎。

【次数】30~50次。

【主治】发热、咳嗽、项强。

【临床应用】揉大椎有清热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症。

此外,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在穴位上提捏,至皮下轻度瘀血,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2、肩井【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次数】拿3~5次,按揉10~30次。

【主治】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临床应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症。

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收法。

3、肺俞【位置】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如久治不愈,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则效果更好。

4、脾俞【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5、肾俞【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遗尿,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肾俞能滋阴壮阳、补肾益元,常用于肾虚腹泻或下肢瘫痪等症,多与揉二马、补脾经、推三关等合用;下肢瘫痪,多配合患侧的推、滚、揉法,以通经活血,帮助患肢恢复功能。

小儿推拿穴位表(建议收藏)

小儿推拿穴位表(建议收藏)

小儿推拿穴位表(建议收藏)【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 【高骨】[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天柱骨】[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

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

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食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部分病症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部分病症推拿治疗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第一节头颈部穴位1、攒竹(天门)【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两拇指桡侧或指腹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作用】发汗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主治】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头痛、惊惕不安、精神萎靡等病症。

【临床应用】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外感内伤均宜。

临床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等症,多与推太阳、推坎宫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燥不宁,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等并用。

对体弱汗出较多、佝偻病患儿应慎用。

2、坎宫(眉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医者先以两拇指端分别轻按鱼腰一下,再自眉头起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或推眉弓。

【次数】 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无汗,目赤痛,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发汗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

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

若用于治疗目赤痛、惊风,常配合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亦可推后用捏挤法、掐按法,以增强疗效,掐按法一般只掐按眉头及眉中间。

3、太阳【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医者用中指或拇指桡侧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向眼前方向揉为补,向耳后方向揉为泻。

以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次数】直推、运各约30次,揉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发热、有汗无汗头疼、目赤痛、近视、惊风等病症。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若外感表实症用泻法;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4、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医者用两拇指端或中指端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或用掐拿、运法等。

【次数】拿、掐各3~5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痰涎,烦躁不安等症。

【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不安、惊风等症。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七节
6、推脊☆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沿脊柱由上往下推
数十次,此法为推脊。 【功能】清热
【主治】发热
推脊
8、捏脊☆
【位置】脊柱骨两旁,由肾俞到肺俞之间。
【操作】用两大指和食中指对捏脊柱旁开一二指的 皮肤,由肾俞处从上往下翻捏至肺俞,左右各3~5次,
此法为捏脊法,又名“翻皮法”。
【操作】用中指面作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名 为安中调中法;逆时钟方向揉转数十下,名为补中法; 先顺时钟方向揉转百数十下,接着由上往下直推旋转 揉的半数,为消导法;经上三法总称为“推腹法”。
【功能】宽中理气 健脾和胃 消导积滞 【主治】胃痛 胀满 积滞 呕吐 泄泻 食欲不振
肚脐
5、肚脐 ☆ 【位置】肚脐正中。
肺俞龟尾Biblioteka 5、龟尾☆【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用大指或中指面揉数十下。 【功能】止泻 通便 【主治】泄泻 便秘
6、七节☆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用中指螺纹面作推法,由上往下推
为推下七节,由下往上推为上七节。 【功能】推上七节具有温阳止泻之功,推下 七节具有泻热通便之功 【主治】肠热便秘 泄泻 脱肛
坎宫
2、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用大拇指正面从印堂穴处沿眉骨向眉 梢分推十数次。此法名为“推坎官”“头部手法 二”,属常例手法。 【功能】疏风解表 醒脑明目 止头疼 【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3、太阳☆
【位置】眉梢外侧一横指之凹陷处。
太阳
【操作】由眉梢向耳后处用两大指斜推二十次左右名 为“推太阳”,“头部手法三”,属常例手法。与开天 门,推坎宫合用,为推拿时的首推穴。用左手或右手的 中指端按压于太阳穴,向耳或眼方向揉按之名“揉运太 阳”。 【功能】推太阳:疏风解表 清热明目止头疼。运太阳:

小儿推拿学

小儿推拿学
逆引起的腹胀,胸闷等。 2.中脘 定位:脐上4寸。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
脘。揉100—300次;摩5分钟。 应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常用于腹泻、呕吐、腹胀、食
欲不振等。
6
躯干部穴位
3.腹 定位: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
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应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
1. 天门* 定位:两眉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直推30—
50次。 应用:发汗解表,止痛之要穴。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感
冒等证。 2. 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弓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用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分推30—
50次。 应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证。
4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5.天枢: 定位:脐旁2寸。 操作:用揉法,称揉天枢。揉50—100次。 应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
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腹胀、便秘等症。
8
躯干部穴位
6.肚角 定位:脐下2寸旁开2寸。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
按肚角。3—5次。 应用:拿、按肚角是止腹痛的要穴,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2.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 与斜方肌三角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食指按揉或用拿 法。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 强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3.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操作】以左或右手拇指、示指分 别置于双侧睛明穴上,做相对用力 的挤捏。 【次数】以局部酸胀为度。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球震颤等, 常与攒竹、鱼腰、承泣、四白、太 阳等合用。
(三)腰背部穴位 4.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示、中指指端揉 ,称揉肺俞;两手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 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 骨。 【功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发 热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6、脾俞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 推法,称为推脊。双手用捏法自下而上称 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捏三提 一法。捏之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 肌肉放松。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 络、培元气、壮身体等。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 泻、呕吐、便秘等。
(二)胸腹部穴位
6.腹 【位置】在腹部。 【操作】患儿取仰卧或坐位,医者用两拇指 指端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 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面或四指摩之,称 摩腹。 【功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 通便。 【主治】腹痛、腹胀、食积、消化不良、恶 心、呕吐、厌食、疳积、便秘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

老中医总结小儿推拿基本穴位,值得收藏上肢手部穴位一、脾穴操作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跟。

补脾:从指尖推向指跟。

清脾:从指跟到指尖。

清补脾,从指尖到指跟,从指跟到指尖,来回推。

主治:补脾:健脾益气壮气血。

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四肢不温,大便溏稀,睡喜俯卧,露睛,唇淡,眼睑浮肿。

清脾:利湿泄热除燥。

便干,湿热泻痢,食积腹胀,热痰咳。

主治脾火,脾燥。

脾的特点: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四肢肌肉,主升,脾与胃相表里,脾喜燥而恶湿,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虚肝旺,因为木克土,肝主风主惊主动,脾虚就会慢惊,脾虚湿盛了,眼睑就会肿。

脾虚就不能正常供摄血液,小儿就会出现出血点。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驻痰之气,所以清脾可以治疗痰热咳嗽。

注意:补脾:必须配补肾。

二、胃穴操作部位: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赤白肉际处。

胃气只能降,只清不补。

清胃主治:呕吐,食积,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吃完又吃,消化太快)。

三、板门穴操作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主治:呕逆,霍乱呕泄(上吐下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急性肠胃炎)跟清胃同时用。

四、肝穴操作部位:食指掌面,从指跟到指尖是清肝也叫平肝,从指尖到指跟是补肝,但是肝常有余,肝是不能补的。

主治:一切外感,发热,急慢惊风,泄泻。

肝藏血,主疏血调理。

注意:平肝必须先健脾。

五、心穴操作部位:中指掌面,指尖到指跟。

临床极少用,如果清心火则用天河水代替。

舌为心之苗,不管是实火还是虚火,都会出现口舌生疮。

主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贫血,小便短赤,泄泻等一切热证。

清心火,利小便,所以可以治疗泄泻。

六、肺穴操作部位:无名指掌面,从指尖推向指跟为补肺,但是补肺一般不用,如果要补肺的话,用补脾代替,培土生金。

从指跟到指尖为清肺。

主治:清肺:宣肺泄热,解表。

一切外感症,咳嗽痰多,便秘,小便不利。

补肺:益气。

固表的作用,易外感,出汗过多,远年咳嗽,气弱,用补脾代替补肺,虚则补其母。

七、肾穴操作部位:小指掌面,从指尖到指跟为补肾,清肾没有这个说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一、小儿头穴
(一)内眦穴(内关):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中,乳头前上2.5厘
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面痛,胸痛,耳痛,胸胁胀满,头眩,眼痛,目赤
肿痛,鼻塞流涕,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癫狂口吐白沫等病证。

操作手法:拇指按压,以持压手法从耳中心抵至内眦穴,节度和推泻
按摩的手法,每次2-3分钟。

(二)外眦穴(外关):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前,乳突后下1.5厘
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眩晕,耳聋听力减退,颅痛,颅神经痛,眼痛,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肠
绞痛等病证。

操作手法:以持压手法从耳中心抵至外眦穴,节度和推泻按摩的手法,每次2-3分钟。

(三)额内口穴: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前,乳突后下3厘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面肌痉挛,耳聋,鼻塞,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神经性偏瘫,癫狂口吐白沫,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等病证。

操作手法:额头前部紧张按压,以触摸、挤压等方式操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 用两中指端按两风池穴,按后加揉, 称按揉风池。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应用】 按揉风池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 汗或项背强痛,鼻塞等病症治疗。
可编辑版
14
六、百 会
百会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折耳 ,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百会;或用指端按 揉之,称按揉百会;亦可用艾条灸之,称灸百会。掐3 ~5次,按揉20~30次,灸1~2分钟。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 、肾经、大肠、 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龟尾,肩井。
可编辑版
3
刘氏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头面部(开天门、坎宫、太阳)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
第三步: 下肢部
第四步: 胸腹部
第五步: 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可编辑版
17
九、承 浆
承浆
【定位】 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3~5 次,揉20~50次。
【功效】 止呕止泻,收敛津液,开窍醒神。
【应用】 主要用于惊风、昏迷、高热、吐泻 等病症治疗。
可编辑版
18
胸腹部常用穴位
可编辑版
19
可编辑版
20
一、天 突☆
天突
【定位】 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可编辑版
1
在小儿推拿穴位中,除了运用十四经及经外奇 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特定穴,分布于全身各部,且以双手居多 ,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特定穴穴位形状不仅有“点”状,而且还有“ 线”状和“面”状。
可编辑版
2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继用两手中指指腹,从膻中穴同时向左右分推至两 乳头30~50次,称分推膻中;
继用食、中、无名指并拢,以三指指腹从小儿胸骨 上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30~50次,称直推膻中;
可编辑版
22
膻中
接着用食、中指分开,以两指腹按压小儿一至五肋间的前 正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部位3~5遍,称按压肋间。
以上四部操作,称“推胸法”。
【功效】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 推坎宫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 主 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可编辑版
10
三、太 阳☆☆
太阳
【定位】 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向后约 一横指的凹陷中。
【操作】
1、推太阳(头部手法三) 从小儿眉梢处向后下 方经太阳穴直推至耳门穴,称推太阳,20~30次。
开天门有打开推拿治疗疾病大门、疏通经络 之意;拿按肩井有关闭推拿治疗疾病大门之意; 一开一关体现了刘氏小儿推拿操作的完整性.
可编辑版
4
可编辑版
5
可编辑版
6
头面部常用穴位
可编辑版
7
可编辑版
8
天门
一、天 门(头部手法一)☆☆
【定位】 两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从两眉间向上,两手交替直推至前额发 际,称开天门。20~30次。
【功效】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 。
可编辑版
23
三、乳 旁☆
乳旁
【定位】 乳头外侧旁开1横指(0.2寸),左右 两穴。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称按揉乳旁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理气宽胸,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2、揉太阳(运太阳) 向眼方向揉中加按为补法 ,(揉5按1为一节),30~90节;向耳的方向揉中 加按为泻法(揉5按1为一节),30~90节。
可编辑版
11
【功效】 推太阳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揉太阳 发汗解表, 祛风止痛。
【应用】* 推太阳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 此穴能 发汗能止汗,常用于外感表证。
【操作】 用中指端按后揉之,称按揉天突。按3 ~5次,揉30~50次。
【功效】 化痰平喘,降逆止呕。
【应用】 按揉天突主要用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 或胃气上逆所致之痰多、胸闷气喘、呕吐等病证。
可编辑版
21
二、膻 中 ☆ ☆
膻中
【定位】 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 连线中点。
【操作】
用指腹按在穴位上揉转50~100次,称按揉膻中;
【功效】发汗解表,镇惊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 头部常规手法之一,刘氏小儿推拿治疗 时首推穴。*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烦躁等病症。
可编辑版
9
二、坎 宫(头部手法二)☆☆
坎宫
【定位】 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置于小儿两眉间,沿眉棱骨上缘 同时向两边分推至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分阴 阳。20~30次。
【功效】通关开窍,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应用】* 治疗昏迷、惊风、抽搐多用掐百会;* 治疗烦躁、肝阳头痛按揉百会;* 治疗虚证之目眩、遗 尿、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法,亦可用灸法救脱。
可编辑版
Hale Waihona Puke 15七、印 堂印堂
【定位】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 中。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 掐按3~5次,揉20~50次。
四、耳后高骨☆
耳后高骨
【定位】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两耳后高骨。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 安神除烦。
【应用】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烦躁、咳痰多 等病症。
可编辑版
13
五、风池☆
风池
【定位】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 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男:发汗——揉按左太阳30~90节(耳),揉按右 太阳10~30节(眼);止汗——揉按右太阳30~90节 (眼),揉按左太阳10~30节(耳)。
女:止汗——揉按左太阳30~90节(眼),揉按右 太阳10~30节(耳);发汗——揉按右太阳30~90节 (耳),揉按左太阳10~30节(眼)。
可编辑版
12
【功效】 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应用】 * 治疗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 * 若抽搐,昏迷多用掐揉法。
可编辑版
16
八、人 中
人中
【定位】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 点处。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3~5 次,或掐之醒即止之。
【功效】 通关开窍,定惊安神。
【应用】 主要用于急救,对于昏迷不醒、窒 息、惊厥、抽搐时,掐之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