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分析
水平四(九年级)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学科:体育与健康年级:九年级授课教师:一、教材分析:《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是2011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理论课中一项重要的教材内容。
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在锻炼时只有保持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运动负荷过大、过小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效果;过大,又超出了人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并学会在实践中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水平四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示范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知道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学生结合体育锻炼的经验和教师的讲解,知道在实践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方法。
3、学生学会测定心率的方法以及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2、教学难点: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五、教学过程:(一)问题、视频导入1、教师提问:为什么运动可以增强体质?2、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超量恢复现象的视频,并引出两种观点(练的越狠效果越好;锻炼无须努力),提问两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二)学习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运动负荷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2、教师提问什么是运动负荷,以及影响因素?3、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
运动负荷: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包含运动强度与负荷量。
其中运动强度又包含运动的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
负荷量又包含运动的距离、重复次数、持续时间。
备注:部分学生会把运动负荷和负荷量的概念混淆,如遇到应及时给予讲解。
5、提出问题,请学生判断。
结合形象的动态画面与问题,加深学生印象,并进一步巩固、理解运动强度和负荷量的含义。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运动负荷,以及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使用心率监测器和运动时计来进行自我监测,并记录下监测结果。
3.学生能够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2.课堂教学2.1 课前准备在进行本节课教学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物品:1.心率监测器。
2.运动时计。
3.备好课件,准备讲解运动负荷和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
2.2 教学过程2.2.1 知识讲解首先,教师需要用课件向学生介绍运动负荷和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包括:1.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中得到的负担,包括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等因素。
2.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是指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采用心率监测器和运动时计等工具,对自己的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状态。
2.2.2 操作演练接着,教师会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操作演练。
首先,需要让学生佩戴心率监测器,并记录下自己的静态心率和最大心率。
然后,让学生在跑步机上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并记录下自己的平均心率和最高心率。
最后,根据自己的心率数据,计算出自己的运动负荷指数,并根据指数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
2.2.3 讨论反思最后,教师会针对学生的操作结果和调整计划进行讨论和反思。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训练效果,并让他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状态。
3.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包括:1.计算自己的运动负荷指数,记录下自己的运动负荷历史数据。
2.使用自己的运动负荷历史数据,思考如何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状态。
4.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学生是否理解了运动负荷和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了心率监测器和运动时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心率数据计算出自己的运动负荷指数,并根据指数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负荷,提高运动效果。
二、教学内容1. 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心率监测法、呼吸频率监测法、肌肉疲劳程度监测法。
3. 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方法及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2. 教学难点: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及运动负荷调整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方法及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2. 示范法:演示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练习,运用自我监测方法,学会调整运动负荷。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自我监测方法(心率监测法、呼吸频率监测法、肌肉疲劳程度监测法)。
3. 示范演示:教师演示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练习,运用自我监测方法,学会调整运动负荷。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应用,分享实践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体育运动负荷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掌握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2. 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思考如何将本次课程内容与实际运动训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运动效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方法,如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血乳酸浓度监测等。
2. 讲解运动营养、运动恢复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运动训练。
3. 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第一章:运动负荷的概念与重要性1.1 运动负荷的定义解释运动负荷的概念,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因素。
1.2 运动负荷的重要性讨论运动负荷对于身体健康和运动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控制运动负荷。
第二章:自我监测的方法与工具2.1 自我监测的方法介绍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如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和疲劳程度评估等。
2.2 自我监测的工具介绍用于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工具和设备,如心率监测器、计步器和运动手环等。
第三章:心率监测与运动负荷的关系3.1 心率监测的原理解释心率监测的原理,以及如何测量心率。
3.2 心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心率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心率来评估运动负荷。
第四章: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4.1 了解个人体能水平介绍如何通过自我监测心率等方法来了解个人的体能水平。
4.2 制定运动计划讲解如何根据个人的体能水平来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
第五章:运动负荷的调整与进阶5.1 调整运动负荷的原则介绍调整运动负荷的原则,包括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等。
5.2 进阶运动负荷的方法第六章: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6.1 呼吸频率的测量与监测讲解呼吸频率的测量方法,以及在运动中如何监测呼吸频率。
6.2 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呼吸频率来评估运动负荷。
第七章:疲劳程度评估与运动负荷的调整7.1 疲劳程度的评估方法介绍评估疲劳程度的常用方法,如主观疲劳感评分、面部表情评分等。
7.2 疲劳程度与运动负荷的关系讲解疲劳程度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疲劳程度来调整运动负荷。
第八章:运动中的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8.1 水分补充的重要性讲解水分补充在运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判断运动中的水分需求。
8.2 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补充水分以维持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大全5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大全5篇]第一篇: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内容科学锻炼身体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着科学指导作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作为体育运动知识,安排在九年级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而且是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当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时,能够做到科学锻炼,这样不仅增进了身体健康,而且还发展了体能,保证了九年级大强度学习。
同时还达成了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1.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3.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2.教学难点: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1.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运动负荷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要使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并在运动中根据身体与体能状况灵活地调整运动负荷,关注心理负荷。
那么,什么是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运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
因此,那种只是“出工不出力”式地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而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与此相反,如果锻炼的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等现象,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
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计划。
二、教学内容1. 运动负荷的定义及其分类。
2. 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面色及出汗情况监测等。
3. 运动负荷的适宜性与安全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负荷对运动效果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2. 讲解:讲解运动负荷的定义、分类及其重要性。
3. 示范:教师演示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如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等。
4.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监测运动负荷。
5. 总结:讲解运动负荷的适宜性与安全性,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计划。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运动负荷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能熟练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学生能根据自我监测结果合理调整运动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运动负荷的定义、分类、自我监测方法等内容。
2. 心动计时器:用于测量心率。
3. 呼吸频率表:用于测量呼吸频率。
4. 面色及出汗情况观察表:用于记录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面色和出汗情况。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2. 引导学生关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培养自我监测和调整的能力。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运动负荷,确保运动安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在实践过程中使用自我监测方法的心得体会。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运动过程中因未正确监测运动负荷而导致不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引以为戒。
3. 经验分享:邀请有经验的运动员或健身教练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的自我监测经验和技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并能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计划。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反应,提高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调整能力。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运动效果和避免运动损伤,初中生需要了解如何进行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学会使用自我监测的方法来控制运动负荷,从而保证运动效果和自身的安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与分类2.1 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介绍体育运动负荷的定义,解释体育运动负荷与运动效果、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
2.2 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包括心理负荷、生理负荷和技能负荷。
2.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负荷在实际运动中的表现。
第三章: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方法3.1 生理指标监测法介绍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在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中的应用。
3.2 心理指标监测法讲解运动中的主观感觉,如疲劳感、兴奋感等,在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中的作用。
3.3 技能指标监测法介绍运动技能水平、动作准确性等技能指标在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中的应用。
第四章: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实践操作4.1 实践准备讲解实践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设定运动目标等。
4.2 实践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动,并运用自我监测方法观察和记录体育运动负荷相关指标。
4.3 实践总结分析实践过程中的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数据,总结经验教训。
第五章: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应用案例5.1 案例介绍介绍一个关于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实际应用案例。
5.2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方法、过程和效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我监测方法优化运动负荷。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误区和注意事项6.1 误区分析讲解学生在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中常见的误区,如过分关注生理指标、忽视心理感受等。
初中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初中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教学内容: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学习目标:
1.能知道脉搏和运动的关系。
2.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3.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教学重点: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教学难点: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教学准备:秒表1块
教学过程: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1.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2.测定方法:腕脉、颈动脉、颞浅动脉。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极其测定
1.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
①最高脉率一般200次/分;
②适宜运动脉率应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内;
③适宜的运动脉率计算公式:
适宜运动脉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安静时脉率
④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试。
2.脉率的测定方法
①准备好秒表;
②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
③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6秒钟的脉搏跳动次数;
④测6秒钟在乘以10就是此时的心率。
注意的问题
必要的练习,熟练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
三、运动后心脏恢复心率的测定
心脏恢复率=(运动心率-恢复心率)/10
四、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
1.用晨起安静脉率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2.自我感觉判断法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运动后,为多位同学进行检测。
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自我监测是体育与健康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效果,从而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运动计划。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测,既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本教案将以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自我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学习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方法。
2. 能力目标:学会采用心率、呼吸率和体感等指标进行自我监测,能够正确记录和分析运动负荷。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身体健康的态度,增强自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和方法,掌握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技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运动负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图片、视频、心率计、计时器、运动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入课题,向学生展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自我监测的兴趣和讨论。
2. 知识讲解(10分钟)(1)给学生讲解自我监测的概念和意义,即通过记录和分析身体指标,来评估自己的运动负荷和身体状况。
(2)介绍常用的自我监测指标,如心率、呼吸率和体感等,并解释它们与运动负荷的关联。
(3)讲解自我监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选择监测指标、测量和记录、数据分析和运动计划的调整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展示一些实际案例,例如通过心率监测,学生可以掌握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过大或过小,从而调整运动负荷。
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案例,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自我监测的原理。
4. 实践操作(30分钟)(1)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自我监测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心率、呼吸率等指标,了解自己的运动负荷情况。
(2)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自我监测的情况下进行练习。
初中体育_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一、教材概述及设计理念:本课属于理论知识的内容。
在体育中锻炼中,运动负荷要适宜,运动负荷太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太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
那么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学生在前一课体会到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后,课体会到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后,如何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如何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
把如何根据自我监测的结果来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落实到日常运动的具体行动中去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故把它做成多媒体故把它做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教学信息输出的高效性和直观性。
二、学情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对自己锻炼的效果很少过问,更不用说自我监测。
即使机体出现了相关的信号,也不会判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学生加强体质锻炼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对学生进行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合理锻炼的教育显合理锻炼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初中生认识事物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肤浅的认识,这时往往还限于直接兴趣的水平.因此在初中教学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有具体性和实用性,要更多地通过演示和联系生活来实现。
要更多地通过演示和联系生活来实现。
而且在课中而且在课中兴趣不易持久,精神容易分散;对于说教过多的教学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形象的感性思维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脉博、心率、心脏恢复率和运动的关系,掌握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并利用它合理安排运动量,科学锻炼。
科学锻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水平四(九年级)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教学设计及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主动为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和运动参与中积极发展,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法子,启示学生自创、自学、合作练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造就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运动锻炼过程中,由于知识储备不够,不会根据自身情况或相应锻炼目的来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
从而导致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出现身体上的损害。
三、教学内容分析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技能目标:学生掌握运动负荷的监测方法即脉搏测量法。
情感目标:应用自我监测,增加运动潜质。
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1.评价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1探究学习法:通过自我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思考法: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吸新固旧,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教案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追求的目标。
而运动则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想要减肥塑身,还是想要改善身体机能,都必须从加强运动开始。
但是,过度运动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的目的和方法,并通过教案实战操作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自我监测技能。
一、运动负荷的概念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进行运动活动时,由于肌肉大量活动而产生的负担和压力。
健康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消耗身体中多余的能量,提高身体适应能力和免疫力。
但是,过度运动会使运动负荷增加,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自我监测的目的按照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负荷,对自己的运动进行定量化的记录和评估,是自我监测的主要目的。
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目的是为了:1. 避免运动过度造成的伤害和损伤;2. 调整运动负荷,让个人的运动计划更加合理有效;3. 评估个人的运动能力及效果,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运动计划;4. 激励个人继续坚持运动。
三、自我监测的方法自我监测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计步器或运动手环来监测。
还有以下的方法可以使用:1. 身体感观:通过感官来评估运动的强度和运动负荷。
比如:通过心跳频率、呼吸频率、汗水的沁湿程度等来自我评估出运动所带来的压力和负荷。
2. 记录运动时间和强度: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会因人而异,需要在运动前和运动后计算出运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的百分比。
可以使用计步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装置进行记录。
3. 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和身体感觉,进而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四、教案实战操作除了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目的和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战教案充分练习和掌握自我监测的技能。
在实战操作教案中,需要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类型等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 初次运动时,先记录当前体征(如体重、身高、BMI等),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初中体育_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为本章重点的教学内容之一,而且教学内容又具有知识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思想:采用多媒体,微课等辅助教学的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优点进行教学。
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及大量的探究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检测方法。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心脏恢复率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本课的重难点如下:重点:学习掌握运动负荷的相关知识点;了解心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知道心脏恢复率的作用。
难点:能熟练掌握如何在运动后对运动负荷进行检测;通过心脏恢复率的计算数据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一)设疑问导入课题。
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锻炼无须刻苦努力,跟自己过不去。
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非常刻苦,练得越狠,锻炼的效果越好。
那么这两种观点正确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负荷?”——导出运动负荷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通过观察得知:哪些运动图片的负荷量大,哪些运动图片的负荷强度大。
(三)、直观演示,形成概念。
提出问题:“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1、用跷跷板的直观形象说明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负荷量大,负荷强度相应降低,反之,负荷强度相应增加。
(四)、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超量恢复”的概念。
2、教师讲解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必要性。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简单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用自我监测,增加运动潜质。
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四、教学过程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监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测定脉搏是监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
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
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
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每分。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
而睡眠、休息时则减缓。
参加运动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之加快。
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1.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在增加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
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每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脉率可以达到220次每分。
最高脉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最高会体现出来。
通常,比较适宜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内。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1.教师提问什么是心率。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讲解心率和脉搏的概念。
3.教师讲解心率的生理意义。
4.学生计算自己的最大心率。
(四)怎样测定心率8分钟
1.活动目的:学会简便测量心率的方法。
2.活动形式:学生自学、教师示范与归纳,学生自我测量、互相测量。
3.具体步骤:
(2)根据讨论内容进行分组。
(3)教师宣布讨论时间和纪律要求(讨论时声音要小,注意倾听,不干扰其他组,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加)。
(4)各组推选讨论主持人和记录员。
(5)教师巡视指导,了解讨论情况。
(6)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汇报人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做相应补充)。
(7)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给予补充、归纳。
学生回答:各抒己见,两种观点分别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归纳、讲解超量恢复原理,导出本课学习内容。教师书写课题“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学习
提高
部分Hale Waihona Puke (一)什么是运动负荷4分钟
1.教师提问什么是运动负荷。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运动负荷概念。
2.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小结。
(二)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0分钟
体育锻炼的过程是身体练习的过程,是运动负荷对机体作用的过程,是增进身体健康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要使体育锻炼达到提高锻炼效能的目的,就要学习、掌握与运用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知识与技能,科学锻炼,并且自觉做到体育锻炼经常化。这样才能保证同学们在初三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劳逸结合地进行学习,使自己在初中毕业时考出理想成绩的同时,使身体与体能健康发展。
4.教师小结:同学们,经过前边同学讨论学习和交流,大家初步了解了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有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并认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有许多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根据自己的体能和健康状况,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地安排运动负荷,处理好负荷量与运动强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将运动负荷大与小结合好,这样将会有利于增进身体健康。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九年级第1-1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九年级第1-1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九年级第1-1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2、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3、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2学习内容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3教学过程3.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
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
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
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每分。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
而睡眠、休息时则减缓。
参加运动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之加快。
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一)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在增加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
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每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分析精品文档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分析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教案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应用自我检测,增加运动潜质。
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
1 / 5
精品文档
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
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
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
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每分。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
而睡眠、休息时则减缓。
参加运动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之加快。
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
1.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
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在增加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
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每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高脉率可以达到220次每分。
最高脉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
通常,比较适宜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内。
由于人们的体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也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出自己最为
2 / 5
精品文档
适宜的运动脉率:
适宜的运动脉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安静是的脉率
2.脉率的测定方法
1.准备一块秒表;
2.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
3.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6秒种的脉搏跳动次数;
4.测量时准确地数6秒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于10,就是此时的脉率。
3.注意的问题
由于刚刚停止运动后的1分钟内,心率下降特别快,因此,运动停止后,要准确测定即刻脉搏,需要事先进行必要的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否则会延迟测定即刻脉率,造成测定结果不准。
(三)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
持续长时间运动以后,心脏分两个阶段恢复。
在最初阶段,心率急剧下降,接着维持一定的状态,然后再慢慢恢复到安静时的心率(如下曲线图表)。
在运动刚刚结束后的一分钟内,有一个心脏恢复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分钟内,你的心脏恢复越快,说明你的心脏功能越好。
先在运动结束后即刻测6秒钟的脉率,运动结束后1分钟再测一次6秒钟脉率,利用下列公式就可以算出恢复率:
心脏恢复率=(运动心率-恢复心率)/10
3 / 5
精品文档
曲线图1心率(次/分)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1/4——3/4——1——2——3——4运动后的时间(分)
(四)怎样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1.用晨起安静脉率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育锻炼后心脏机能增强;安静时的心率应逐渐减少。
但是如果相反,脉率反倒增多了,就是表示运动负荷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晨起时的脉率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
2.自我感觉判断法
对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
如果锻炼后,经过合理休息后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体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好,说明运动负荷比较合理。
相反,如果感到十分疲劳,四肢酸沉,至第二天仍然没有消除,
4 / 5
精品文档
出现心慌、头晕,没有食欲,睡眠不好,并对再次参加锻炼感到厌恶等不良症状,则说明运动负荷过大,需要好好休息调整。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