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2010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11电磁感应

第11单元电磁感应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现象、感应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等基本概念,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等规律。 本单元涉及到的基本方法,要求能够从空间想象的角度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用画图的方法将题目中所叙述的电磁感应现象表示出来。能够将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直流电路的问题;能够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电磁感应问题;会用图象表示电磁感应的物理过程,也能够识别电磁感应问题的图像。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概念理解不准确;空间想象出现错误;运用楞次定量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操作步骤不规范;不会运用图像法来研究处理,综合运用电路知识时将等效电路图画错。 例1在图11-1中,CDEF为闭合线圈,AB为电阻丝。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向下滑动时,线圈CDEF中的感应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电源的哪一端是正极? 【错解分析】错解:当变阻器的滑动头在最上端时,电阻丝AB因被短路而无电流通过。由此可知,滑动头下移时,流过AB中的电流是增加的。当线圈CDEF中的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由楞次定律可知AB中逐渐增加的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再由右手定则可知,AB中的电流方向是从A流向B,从而判定电源的上端为正极。 楞次定律中“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所述的“磁通量”是指穿过线圈内部磁感线的条数,因此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位置一般应该选在线圈的内部。 【正确解答】 当线圈CDEF中的感应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它在线圈内部产生磁感强度方向应是“×”,AB中增强的电流在线圈内部产生的磁感强度方向是“·”,所以,AB中电流的方向是由B流向A,故电源的下端为正极。 【小结】 同学们往往认为力学中有确定研究对象的问题,忽略了电学中也有选择研究对象的问题。学习中应该注意这些研究方法上的共同点。 例2长为a宽为b的矩形线圈,在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场的OO′轴以恒定的角速度ω旋转,设t= 0时,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则此时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分别是[ ]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若a b +=1ab =,则33a b ab -的值为( ) A .± B . C .±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原式进行变形,3322 ()()()a b ab ab a b ab a b a b -=-=+-,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的 变形22()()4a b a b ab -=+-求得a-b 的值,从而求解. 【详解】 解:∵3322 ()()()a b ab ab a b ab a b a b -=-=+- ∴33)a b b ab a =-- 又∵22()()4a b a b ab -=+- ∴22()414a b -=-?= ∴2a b -=± ∴33(2)a b ab =±=±-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因式分解及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应用,掌握公式结构灵活变形是解题关键. 2.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为( ). A .()x a b ax bx -=- B .()()222111x y x x y -+=-++ C .()()2111x x x -=+- D .()ax bx c x a b c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作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详解】 解:A 、是整式的乘法运算,故选项错误; B 、右边不是积的形式,故选项错误; C 、x 2-1=(x+1)(x-1),正确; D 、等式不成立,故选项错误. 故选:C . 【点睛】 熟练地掌握因式分解的定义,明确因式分解的结果应是整式的积的形式.

整式的乘法易错题展示

整式的乘法易错题展示 幂的运算是学习整式乘除运算的基础,由于幂的运算涉及到的运算性质较多,计算时易将性质混用导致错解.为帮助同学们学好这部分内容以及整式乘法的运算,避免解题出错,现就常见的错误类型例析如下. 例1 计算(-x)3·(-x)5. 错解: (-x)3·(-x)5=(-x)3×5=-x15. 剖析:该题应根据“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性质进行计算,而错解犯了变指数相加为指数相乘的错误. 正解:(-x)3·(-x)5=(-x)3+ 5=(-x)8=x8. 例2 计算: (1)a10+a10;(2)a10·a10. 错解:(1) a10+a10=a20;(2) a10·a10=2a10. 剖析:本题中的(1)是加法运算,应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只把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2)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应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错 解在把合并同类项与同底数幂相乘混淆了. 正解:(1)a10+a10=(1+1)a10=2a10; (2)a10·a10=a10+10=a20. 例3 计算(-a3)4·(-a)3. 错解:(-a3)4·(-a)3=(-a)7·(-a)3=(-a)10=a10. 剖析:幂的乘方性质为“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而错解中把指数相加了. 正解:(-a3)4·(-a)3=-a12·a3=-a15. 例4 计算(x6)2·(-x3)2. 错解: (x6)2·(-x3)2=x36·x9=x45. 剖析:本题错在把指数进行乘方运算了,正确的解法应按幂的运算性质“底 数不变,指数相乘”进行计算. 正解:(x6)2·(-x3)2=x12·x6=x18. 例5 计算(-3×103)3. 错解: (-3×103)3=(-3)×(103)3=-3×109. 剖析: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是“先把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错解中没有把-3这个因数乘方. 正解:(-3×103)3=(-3)3×(103)3=-27×109=-2.7×1010. 例6 计算(-2a2b2)2. 错解:(-2a2b2)2=-22a4b4=-4a4b4. 剖析:错解中忽略了积中数字因数的符号,这类错误比较常见.(-2)2表示(-2)×(-2),结果应是正数. 正解:(-2a2b2)2=(-2)2(a2)2(b2)2=4a4b4.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第11章 反比例函数易错题和变式题(无答案)

反比例函数易错题 原题:如图,A ,B 两点在反比例函数y=x k 1的图象上,C 、D 两点在反比例函数y=x k 2的图象上,AC ⊥x 轴于点E ,BD ⊥x 轴于点F ,AC=2,BD=3,EF=3 10 ,则k 2-k 1= . 变式1: 如图所示是一块含30°,60°,90°的直角三角板,直角顶点O 位于坐标原点,斜边AB 垂直x 轴,顶点A 在函数y 1=x k 1(x >0)的图象上,顶点B 在函数y 2=x k 2(x >0)的图象上,∠ABO=30°,则 2 1 k k = . 变式2: 如图,A 、B 两点在反比例函数y = x k 1的图象上,C 、D 两点在反比例函数y =x k 2的图象上,AC ⊥y 轴于点E ,BD ⊥y 轴于点F ,AC =2,BD =1,EF =3,则k 1-k 2的值为 .

原题:如图,点A ,B 在反比例函数y = x 1(x >0)的图象上,点C ,D 在反比例函数y =x k (k >0)的图象上,AC ∥BD ∥y 轴,已知点A ,B 的横坐标分别为1,2,△OAC 与△ABD 的面积之和为 2 3 ,则k 的值为 ________. 变式1: 如图,点A ,B 在反比例函数y= x k (k >0)的图象上,AC ⊥x 轴,BD ⊥x 轴,垂足C ,D 分别在x 轴的正、负半轴上,CD=k ,已知AB=2AC ,E 是AB 的中点,且△BCE 的面积是△ADE 的面积的2倍,则k 的值是________. 变式2: 点A (m ,6),B (n ,1)在反比例函数y=x k 的图象上,AD ⊥x 轴于点D ,BC ⊥x 轴于点C ,点E 在CD 上,CD=5,△ABE 的面积为10,则点E 的坐标是 . 变式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B 在双曲线y= x k (k 是常数,且k≠0)上,过点A 作AD ⊥x 轴于点D ,过点B 作BC ⊥y 轴于点C ,已知点A 的坐标为(4,2 3 ),四 边形ABCD 的面积为4,则点B 的坐标为 .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7热学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七单元:热学 令狐文艳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一是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其中分子动理论部分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物体内能变化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包括热力学温度、理想气体和气体状态参量等有关的概念,以及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两种描述方法)。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其中在分子动理论中将微观分子的形状视为理想的球体,这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微观量进行估算的基础;在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将实际中的气体视为分子没有实际体积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从而使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大大的简化。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较为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到位,导致这些微观量及规律与宏观的温度、物体的体积之间关系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

对于宏观的气体状态的分析,学生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对气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方面存在着困难,由此导致对气体状态规律应用出现错误;另外,本单元中涉及到用图象法描述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对于p—V,p—T,V—T图的理解,一些学生只观注图象的形状,不能很好地理解图象上的点、线、斜率等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从图象上分析气体温度变化(内能变化)、体积变化(做功情况)时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利用图像分析气体内能变化等问题时的困难。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 C.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温度低,动能就小,所以内能就小,所以应选A 而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所以速率也小。所以应选B。 错解三:由加速运动的规律我们了解到,物体的速度大小由初速和加速度与时间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肯定越来越快再由动能公式

因式分解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因式分解易错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有( ) ①x 2﹣16=(x +4)(x ﹣4);②x 2+3x ﹣16=x (x +3)﹣16;③(x +4)(x ﹣4)=x 2﹣16;④x 2+x =x (x +1)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①x 2-16=(x+4)(x-4),是因式分解; ②x 2+3x-16=x (x+3)-16,不是因式分解; ③(x+4)(x-4)=x 2-16,是整式乘法; ④x 2+x =x (x +1)),是因式分解. 故选B . 2.若()()21553x kx x x --=-+,则k 的值为( ) A .-2 B .2 C .8 D .-8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十字相乘法化简()()253215x x x x -+=--,即可求出k 的值. 【详解】 ∵()()253215x x x x -+=-- ∴2k -=- 解得2k = 故答案为: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问题,掌握十字相乘法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 A .x 3﹣x=x (x 2﹣1) B .x 2﹣1=(x+1)(x ﹣1) C .x 2﹣x+2=x (x ﹣1)+2 D .x 2+2x ﹣1=(x ﹣1)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公式法分解因式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利用排除法求

解. 解:A 、x 3﹣x=x (x 2﹣1)=x (x+1)(x ﹣1),故本选项错误; B 、x 2﹣1=(x+1)(x ﹣1),故本选项正确; C 、x 2﹣x+2=x (x ﹣1)+2右边不是整式积的形式,故本选项错误; D 、应为x 2﹣2x+1=(x ﹣1)2,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 考点: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 4.把代数式322363x x y xy -+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 A .(3)(3)x x y x y +- B .223(2)x x xy y -+ C .2(3)x x y - D .23()x x y - 【答案】D 【解析】 此多项式有公因式,应先提取公因式,再对余下的多项式进行观察,有3项,可采用完全平方公式继续分解. 解答:解:322363x x y xy -+, =3x (x 2-2xy+y 2), =3x (x-y )2. 故选D . 5.已知12,23x y xy -==,则43342x y x y -的值为( ) A .23 B .2 C .83 D .163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因式分解以及积的乘方的逆用将43342x y x y -变形为(xy)3(2x-y),然后代入相关数值进 行计算即可. 【详解】 ∵12,23x y xy -==, ∴43342x y x y - =x 3y 3(2x-y) =(xy)3(2x-y) =23×13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集锦(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 01填空题。 1、分针从数字1走到2,是()分,走一圈是()分。秒针从数字1走到2,是()秒,走一圈是()秒。 2、8:20小明正在看球赛,球赛已经开始了30分钟,球赛开始的时间是()。 3、4000米-2000米=()千米 13千米-6千米=()米 2吨+3000千克=()吨 1千米+800米=()米 10毫米+20厘米=()厘米 1厘米-6毫米=()毫米 8000米-2千米=()米 4、工程队挖一条水渠,第一周挖了753米,第二周挖的比第一周少25米,第二周挖了()米,两周一共挖了()米。 5、小熊猫体重125千克,小老虎体重比小熊猫重55千克,小老虎体重()千克。 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米。 7、小敏身高110厘米,小红身高139厘米,小敏比小红矮()厘米。

8、()比603少289,870比582多()。 9、超市早上8时开始营业,晚上9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小时。 10、一个四位数减去1后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四位数是()。 02判断题。 1、小刚的体重是35吨。() 2、0和任何数相乘、相加、相减都得0。() 3、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相加的和。() 4、1200千克-200千克=1000。() 5、钟面上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一分钟,秒针走一大格是一秒钟。() 6、求279比260多多少?列式计算是279+260。() 7、两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8、最大的三位数加上最大的一位数等于最大的四位数。()

9、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10、比11千米少1米是10千米。() 03选择题。 1、小红的身高15()。 A、米 B、分米 C、厘米 2、10张纸厚约() A、1毫米 B、1厘米 C、1分米 3、2米和80厘米加起来是() A、100厘米 B、280厘米 C、208厘米 4、文具商店有各种笔1000盒,第一天卖了252盒,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78盒,两天一共卖了()盒。 A、330 B、582 C、418 5、小敏10:55分上第四节课,一节课要上40分钟,那么下课时间应该是()。 A、11:30 B、11:45 C、11:35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4动量

第四单元: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动量、冲量、反冲等基本概念和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冲量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一段时间的结果,动量是描述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某一时刻的状态量,物体受到冲量作用的结果,将导致物体动量的变化。冲量和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加、减运算都遵守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一维的矢量运算方法,其中包括动量定理的应用和动量守定律的应用,由于力和动量均为矢量。因此,在应用动理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时要首先选取正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一致的力或动量取正值,反之取负值而不能只关注力或动量数值的大小;另外,理论上讲,只有在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系统的动量才守恒,但对于某些具体的动量守恒定律应用过程中,若系统所受的外力远小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内力,则也可视为系统的动量守恒,这是一种近似处理问题的方法。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只注意力或动量的数值大小,而忽视力和动量的方向性,造成应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一列方程就出错;对于动量守恒定律中各速度均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认识不清。对题目中所给出的速度值不加分析,盲目地套入公式,这也是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 例1 、从同样高度落下的玻璃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打碎,而掉在草地上不容易打碎,其原因是:[ ] C.掉在水泥地上的玻璃杯动量改变快,掉在草地上的玻璃杯动量改变慢 D.掉在水泥地上的玻璃杯与地面接触时,相互作用时间短,而掉在草地上的玻璃杯与地面接触时间长。 【错解分析】错解:选B。 认为水泥地较草地坚硬,所以给杯子的作用力大,由动量定理I=△P,即F·t =△P,认为F大即△P,大,所以水泥地对杯子的作用力大,因此掉在水泥地上的动量改变量大,所以,容易破碎。 【正确解答】设玻璃杯下落高度为h。它们从h高度落地瞬间的 量变化快,所以掉在水泥地上杯子受到的合力大,冲力也大,所以杯子 所以掉在水泥地受到的合力大,地面给予杯子的冲击力也大,所以杯子易碎。正确答案应选C,D。 【小结】判断这一类问题,应从作用力大小判断入手,再由动量

初二数学因式分解所有易错题-----极为重要

初二数学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所有 易错题偏难题---非常经典 一.填空题 1.已知31=+ a a ,则 221a a +的值是 。 2.分解因式:2212a b ab -+-= . 3. 若16)3(22 +-+x m x 是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等于_____。 4.()22)3(__6+=++x x x , ()22)3(9___-=++x x 。 5. 若2 29y k x ++是完全平方式,则k=_______。 6.若6,422=+=+y x y x 则=xy ___。 二.选择题 1.在△ABC 中,三边a 、b 、c 满足010616222=++--bc ab c b a ,求证:a+c=2b 代数式a 3b 2-21a 2b 3, 2 1a 3b 4+a 4b 3,a 4b 2-a 2b 4的公因式是( ) A 、a 3b 2 B 、a 2b 2 C 、a 2b 3 D 、a 3b 3 2.把16-x 4分解因式,其结果是( ) A 、(2-x)4 B 、(4+x 2)( 4-x 2) C 、(4+x 2)(2+x)(2-x) D 、(2+x)3(2-x) 3.若9a 2+6(k -3)a +1是完全平方式,则 k 的值是( ) A 、±4 B 、±2 C 、3 D 、4或2 4.把x 2-y 2 -2y -1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 A .(x +y +1)(x -y -1) B .(x +y -1)(x -y -1) C .(x +y -1)(x +y +1) D .(x -y +1)(x +y +1) 5.分解因式:222x xy y x y -++-的结果是( ) A.()()1x y x y --+ B.()()1x y x y ---

最新七年级数学整式易错题整理

最新七年级数学整式易错题整理 1、若x m ·x 2m =2,求x 9m =___________. 2、若a 2n =3,求(a 3n )4=____________. 3、已知a m =2,a n =3,求a 2m+3n =___________. 4、若644×83=2x ,求x= . 5、已知a 2m =2,b 3n =3,求(a 3m )2-(b 2n )3+a 2m ·b 3n 的值. 6、若2x =4y+1,27y =3x- 1,试求x 与y 的值. 7、已知a 3=3,b 5=4,比较a 、b 的大小. 8.已知x n =5,y n =3,求(xy )3n 的值. 9计算: 22003200520032003200320042 22 -+ 10.已知:多项式42bx ax x 32 3+++能被多项式 6x 5x 2+-整除,求:a 、b 的值 . 11. x m = 2 , x n =3,求下列各式的值:(1)x m+n (2) x 2m x 2n (3) x 3m+2n 12.若有理数a ,b ,c 满足(a+2c-2)2+|4b-3c-4|+|2a -4b-1|=0,试求a 3n+1b 3n+2- c 4n+2 13. 35,335,311,377,a a b c d b c d +====+=已知求证:

14.若:0x x x 132=+++,求:2004 32x x x x ++++ 的值. 15、已知a=355,b=444,c=533,请把a ,b ,c 按大小排列. 16.已知a -b=b -c=53 ,a 2+b 2+c 2=1则ab +bc +ca 的值等于 . 17. 3(22+1)(24+1(28+1)……(232+1)+1的个位数是多少? 练习题 1、 =++++++1)12)(12)(12)(12)(12(16 842 . 2、= -+2 20012001 20011999200120002 2 2 3、=----)200011)(199911()311)(211(2 222 4已知 014642222=+-+-++z y x z y x ,则=++z y x 5、若a+b+2c=1,5682 22=+-+c c b a ,那么ab -bc -ca= 一、 比较大小 1、若0≠x ,且)12)(12(22+-++=x x x x M , )1)(1(2 2+-++=x x x x N ,则M 与N 的大小关系是( )A 、M>N B 、M=N C 、M

史上最全的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易错题及答案

史上最全的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易错题及答案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整数部分是0)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整数部分不是0)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见2.5找4或0.4,见1.25找8或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c+b×c=(a+b)×c (b=1时,省略b) 变式: (a-b)×c=a×c-b×c或a×c-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位置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途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点,要能用数对表示。 小数除法

高三试题解析高中物理易错题热学

热学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一是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其中分子动理论部分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物体内能变化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包括热力学温度、理想气体和气体状态参量等有关的概念,以及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两种描述方法)。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其中在分子动理论中将微观分子的形状视为理想的球体,这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微观量进行估算的基础;在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将实际中的气体视为分子没有实际体积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从而使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大大的简化。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较为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到位,导致这些微观量及规律与宏观的温度、物体的体积之间关系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对于宏观的气体状态的分析,学生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对气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方面存在着困难,由此导致对气体状态规律应用出现错误;另外,本单元中涉及到用图象法描述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对于p—V,p—T,V —T图的理解,一些学生只观注图象的形状,不能很好地理解图象上的点、线、斜率等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从图象上分析气体温度变化(内能变化)、体积变

化(做功情况)时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利用图像分析气体内能变化等问题时的困难。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 C.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温度低,动能就小,所以内能就小,所以应选A 而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所以速率也小。所以应选B。 错解三:由加速运动的规律我们了解到,物体的速度大小由初速和加速度与时间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肯定越来越快再由动能公式 错解一是没有全面考虑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温度低只表示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而不表示势能一定也小,也就是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一定也小,所以选项A是错的。 实际上因为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同,而动能不仅与速度有关,也与分子质量有关,单从一方面考虑问题是不够全面的,所以错解二选项B也是错的。 错解三的原因是混淆了微观分子无规则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差别。分子的平均动能只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而物体加速运动时,物体内所有分子

因式分解易错题和经典题型精选

因式分解易错题精选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30分) 1、若16)3(22+-+x m x 是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等于_____。 2、22)(n x m x x -=++则m =____n =____ 3、232y x 与y x 612的公因式是_ 4、若n m y x -=))()((4222y x y x y x +-+,则m=_______,n=_________。 5、在多项式4224222294,4,,t s y x b a n m +-+--+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16)3(22+-+x m x 是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_。 7、_____))(2(2(_____)2++=++x x x x 8、已知,01200520042=+++++x x x x 则.________2006=x 9、若25)(162++-M b a 是完全平方式M=________。 10、()22)3(__6+=++x x x , ()2 2)3(9___-=++x x 11、若229y k x ++是完全平方式,则k=_______。 12、若442-+x x 的值为0,则51232-+x x 的值是________。 13、若)15)(1(152-+=--x x ax x 则a =_____。 14、若6,422=+=+y x y x 则=xy ___。15、方程042 =+x x ,的解是________。

1、多项式))(())((x b x a ab b x x a a --+---的公因式是( ) A 、-a 、 B 、))((b x x a a --- C 、)(x a a - D 、)(a x a -- 2、若22)32(9-=++x kx mx ,则m ,k 的值分别是( ) A 、m=—2,k=6, B 、m=2,k=12, C 、m=—4,k=—12、 D m=4,k=12、 3、下列名式:4 422222222,)()(,,,y x y x y x y x y x --+---+--中能用平方差公 式分解因式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4、计算)10 11)(911()311)(211(2232---- 的值是( ) A 、21 B 、2011.,101.,201D C 5、1.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x +2)(x –2)=x 2-4(B )x 2-4+3x =(x +2)(x –2)+3x (C )x 2-3x -4=(x -4)(x +1)(D )x 2+2x -3=(x +1)2-4 6.分解多项式 bc c b a 2222+--时,分组正确的是……………………………( ) (A )()2()222bc c b a --- (B )bc c b a 2)(222+-- (C ))2()(222bc b c a --- (D ))2(222bc c b a -+- 7.当二次三项式 4x 2 +kx +25=0是完全平方式时,k 的值是…………………( ) (A )20 (B ) 10 (C )-20 (D )绝对值是20的数 8.二项式15++-n n x x 作因式分解的结果,合于要求的选项是………………………( ) (A ))(4n n x x x -+ (B )n x )(5x x - (C ))1)(1)(1(21-+++x x x x n (D ))1(41-+x x n 9.若 a =-4b ,则对a 的任何值多项式 a 2+3ab -4b 2 +2 的值………………( ) (A )总是2 (B )总是0 (C )总是1 (D )是不确定的值

(完整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易错题练习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测试 一、计算。 1、 直接写得数。 8×34 = 6-114 = 712 ×314 = 7×97 = 1513 ×0= 35 ×15= 42×114 = 49 ×13 = 3÷13 = 15 ÷4= 4-14 = 34 -12 = 415 +1115 = 59 ×35 = 9÷0.6= 49 ×25 = 2、 解下列方程。 (1)X -27 X =1516 (2)(2+15 )X =22 15 (3)9 X -5 X =38 (4)1-29 X =35 3、 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9×23 +6÷23 (2) 87×386 (3)59 ×47 +37 ÷95 (4)(49 +56 -1 3 )×18 (5)36×34 -3÷14 (6)1912 ×314 -314 (7)(14 -18 )×25 +35 (8) (52 -43 )÷56 +103

(9)(1-23 ÷23 )×1514 (10) (54 -34 ×53 )÷192 4、 列式计算。 (1)78 加上34 除16 的商,和是多少? (2)78 加上34 的和除1 6 ,商是多少? (3)3个14 的和减去6除32 的商, (4)34 与14 的差除35的2 7 ,商是多 差是多是多少? 少? 二、填空。 1、100个34 是( ); 3 5 的15倍是( )。 2、518 ×( )=( )×34 =7 8 ÷( )。 3、正方形的边长是2 5 米,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4、把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 ) ( ) ,每段绳子长( )米。 5、一批黄沙150吨,用去3 5 。这道题是把( )看作单位“1”,求用去多少 吨,就是求( )。 6、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用水1 7 ,把( )看作单位“1”,( )是 ( )的1 7 。 7、每吨黄豆榨油13100 吨,25 39 吨黄豆可以榨油( )吨。 三、判断题。 1、3米的14 和1 4 米的3倍一样长。 ( )

高中物理高三试题解析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光学

第13单元:光学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棱镜、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法线、折射率、全反射、临界角、透镜(凸、凹)的焦点及焦距、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谱、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电磁波谱、光电子、光子、光电效应、等基本概念,以及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计算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基本规律,还有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本单元涉及到的方法有:运用光路作图法理解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的成像原理,并能运用作图法解题;根据透镜成像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物象变化情况。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解题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计算错误;将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综合时概念不准确;不善于用光路图对动态过程作分析。 例1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里时传播方向如图13-l所示,请在图中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错解分析】错解: 如图13-2所示,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 错解原因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加分析地认定玻璃与空气总是上下接触的;二是对光的折射及其规律未吃透,将题设文字条件与图形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能力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题设文字条件是“从玻璃射入空气”,因此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结合题设所给图形,可知CD为界面,AB为法线。 【正确解答】 如图 13-3所示,α′为入射角,β′折射角(CD左面为玻璃,右面为空气)。

【小结】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首先应对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呢?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作出判断。为了保证你每次做题时,能够不忘判断,建议同学们做光的折射题时,先画出光路图,标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方向,在界面处标出哪一个是光密媒质,哪一个是光疏媒质。然后再解题。 例2 一束白光从玻璃里射入稀薄空气中,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3,求入射角为下列两种情况时,光线的折射角各为多少? (1)入射角为50° (2)入射角为30° 【错解分析】错解: r=30°3′ r=19°4′ 此解法中没有先分析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会不会发生全反射。而是死套公式,引起错误。 【正确解答】 光线由玻璃里射入空气中,是由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其临界角为 由已知条件知,当i=50°时,i>A,所以光线将发生全反射,不能进入空气中。当i=30°时,i<A,光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 sinr=n·sini=1.53×sin30°=0.765 r= 49°54′ 【小结】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时,首先应做出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如是前者则i>r,如是后者则i<r。其次,如果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中,还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应再判断入射角是否大于临界角,明确有无折射现象。 例3如图13-4所示,放在空气中折射率为n的平行玻璃砖,表面M和N平行,P,Q两个面相互平行且与M,N垂直。一束光射到表面M上(光束不与M平行),则: [ ]

新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易错题汇编及解析

新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易错题汇编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 A .24(4)x x x x -+=-+ B .2()x xy x x x y ++=+ C .2()()()x x y y y x x y -+-=- D .244(2)(2)x x x x -+=+-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步骤: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法分解即可求得答案.注意分解要彻底. 【详解】A. ()244x x x x -+=-- ,故A 选项错误; B. ()2 1x xy x x x y ++=++,故B 选项错误; C. ()()()2 x x y y y x x y -+-=- ,故C 选项正确; D. 244x x -+=(x-2)2,故D 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注意因式分解的步骤: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法分解.注意分解要彻底. 2.已知4821-可以被在60~70之间的两个整数整除,则这两个数是( ) A .61、63 B .61、65 C .61、67 D .63、65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 24242412686421212121221121=+-=+++--,多次利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可解得. 【详解】 解:原式()()24242121=+-, ()()()()()()() ()()24 12122412662412212121212 1212163652121=++-=+++-=??++ ∴这两个数是63,65. 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完整word版)七年级数学整式易错题整理

整式的运算经典难题易错题 1、若x m ·x 2m =2,求x 9m =___________。 2、若a 2n =3,求(a 3n )4=____________。 3、已知a m =2,a n =3,求a 2m+3n =___________. 4、若644×83=2x ,求x= 。 5、已知a 2m =2,b 3n =3,求(a 3m )2-(b 2n )3+a 2m ·b 3n 的值. 6、若2x =4y+1,27y =3x- 1,试求x 与y 的值. 7、已知a 3=3,b 5=4,比较a 、b 的大小. 8.已知x n =5,y n =3,求(xy )3n 的值. 9计算: 2200320052003200320032004222-+ 10.已知:多项式42bx ax x 323+++能被多项式6x 5x 2+-整除,求:a 、b 的值 . 11. x m = 2 , x n =3,求下列各式的值:(1)x m+n (2) x 2m x 2n (3) x 3m+2n 12.若有理数a,b,c 满足(a+2c-2)2+|4b-3c-4|+|2a -4b-1|=0,试求a 3n+1b 3n+2- c 4n+2 13. 14.若:,求:的值. 0x x x 132=+++200432x x x x ++++Λ35,335,311,377, a a b c d b c d +====+=已知求证:

15、已知a=355,b=444,c=533,请把a ,b ,c 按大小排列. 16.已知a -b=b -c=53,a 2+b 2+c 2=1则ab +bc +ca 的值等于 . 17. 3(22+1)(24+1(28+1)……(232+1)+1的个位数是多少? 练习题 1、=++++++1)12)(12)(12)(12)(12(16842 。 2、=-+220012001 2001199920012000222 3、=---- )200011)(199911()311)(211(2222Λ 4已知014642222=+-+-++z y x z y x ,则=++z y x 5、若a+b+2c=1,568222=+-+c c b a ,那么ab -bc -ca= 一、 比较大小 1、若0≠x ,且)12)(12(22+-++=x x x x M ,)1)(1(22+-++=x x x x N ,则M 与N 的大小关系是( )A 、M>N B 、M=N C 、M 二、 最值 1、 多项式251244522+++-x y xy x 的最小值为

易错题及变式题精选

高三物理学史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他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程序如下: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 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312222123s s s t t t ===和12 v v =得出12s vt =;再应用v a t =从上式中消去v ,导出212 s at =即2s t ∝。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312222123s s s t t t ===;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 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回忆理想斜面实验) 2.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6.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7.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周期是2s 的单摆叫秒摆。 8.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 增大;相互远离,f 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